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教师科研选题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1 22:2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小学教师科研选题策略
作者:胡兴宏

一、教师的教育科研应“以项目为载体”。
探索性实践是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这条途径强调教师为了改进工作、提高效能。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学习、研究和行动来解决问题。提高探索性实践水平的关键是要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
作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最理想的是在做各项工作之前都能明确目的、理清思路.工作过程中都能注意收集证据、积累材料,事后都能深入反思、系统总结。这是教师具有高度专业工作自觉性的表现。但是这个境界在广大教师的实践中往往很难做到,更难一下子做到。为了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需要以研究项目为载体.便于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关注点.精心设计、有序推进、深入开掘、系统积累.并搭建起合作探究、开发差异资源的平台。
一线教师所做的研究项目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①从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出发。提出项目,设计问题解决方案;②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育工作的实际进展不断修改、调整方案;③把研究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与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结合起来;④需要通过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经验和理性认识.取得比较切实的教育效果.来显示研究的成果。
在一个项目深入探究上所取得的成果往往具有拓展的效应,能起到闻一知二、举一反三的作用。进而在改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上产生积极影响。在一个项目上的突破。还有助于教师扬长补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知道,一个教师的成长之路往往经由这样几个阶段:新教师——能胜任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有经验教师——经验丰富并有专长的教师——优秀的专家型教师。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研究。对于一位普通教师由第二阶段提升到第三、第四阶段,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教师的研究要“在身边找课题”。
1.在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 从易到难,在有基础的地方先下手.这是教师进入科研之门的一个重要策略。因为成功经验一般都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当然还需要提炼),由此展开深入研究的方向正确.不容易走弯路:成功经验往往包含着实践者的创新,有助于形成特色;由成功经验生长出的课题.实践和研究的基础较好,容易展开。
上世纪80年代,上海一位初中历史教师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历史文献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产生了把影视素材引入历史课堂教学的想法,尝试之后深受学生欢迎。后来。他在多年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文类课程中影视信息开发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2.从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
学校、教师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教育科研也要解决问题(认识方面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将两者结合起来.是学校、教师发展的最好出路。有时候,实践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会长期困扰学校和教师.阻碍整个教育工作的展开.一旦取得突破就能走出低谷.获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突出问题又往往具有普遍性.取得了突破.受教育者得益多,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大.成果也容易受到社会注目。
上海闸北八中当年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学习困难学生大量集中.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其实这些学生的智力水平并不低下.但由于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反复遭受失败.因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失败者心态.学习上缺乏自信。行为习惯上也有诸多问题。学校针对这个在同类初级中学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课题研究,并总结出“成功教育”的经验。这项成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3.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
有些教师的已有工作基础比较好。对付日常教育教学任务颇有余力,但进入了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找不到更高的发展方向。这时候可以关注一下整个教育或某个学科教学领域的一些发展趋势性问题.从中寻找自己今后可以有所作为的阵地。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所形成的研究项目。往往比一般项目更具有前瞻性,领先一步,步步领先;这样的项目实践起点高.对于学校和教师与时俱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还有可能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发挥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
华东师大一附中的刘定一老师在深入钻研系统科学理论,了解当代科学发展中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趋势以及社会发展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迫切要求后。在1996年就提出了“高中生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的探索”的课题,并进行了实践研究。当教育部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提出“研究性学习”内容时.刘老师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探索成果。他的成果不但在全国教育科研成果评奖中获得较好评价,而且在以后几年中对很多地区、学校的课改实践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4.从当代教育理论中寻找支撑点。
理论具有深刻性和普遍适用性.能较好指导实践;在理论指导下.比较容易构建起系统的、有深度的实践体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也能很大地丰富理论的内涵。在广泛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的机会大大增加。但在实践中,以听和读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活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的脱节。解决这一弊端的重要策略,就是在理论学习的启迪下形成实践探索的项目,以此寻求转化。
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所在团队和学校合作开展“提高薄弱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时.学习了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达尼洛夫关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动力”的论断,受到重要启发.由此提出并展开了“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研究。这项研究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教学要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发展.形成一种递进的机制,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我们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吸引了一大批学校和老师的参与。
三、选题时需要注意“从实处求新意”。
1.题目的切入口要小。
在学校教育科研的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选择研究项目时容易发生的问题是题目过于宽泛。下面试比较两位教师提出的课题:其一“培养学生外语学习兴趣的研究”。其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悬念’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
仔细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前一位老师提出的课题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宽泛,可涉及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和校内、校外诸多方面。就校内而言,会涉及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等;再仅就其中的课堂教学而言,与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直接相关的就有目标定位、内容处理、情境创设、过程调控、资源运用、评价反馈、师生对话、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包含了很多需要研究的内容。所以面面俱到地研究培养学生外语学习兴趣问题.是很难深入的。
相比之下。后一位老师从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自己任教的班级数量多、对学生情况不太熟悉等实际出发,选择了切入口比较小的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实际价值就大大增加。 教师个人研究项目切人口小的价值在于:第一,项目研究内容涉及面不广,所以容易进人、容易把握:第二,研究问题往往都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细小处能够折射出大问题;第三,研究时便于对问题聚焦。进行有深度的开掘;第四.对“小问题”的深入开掘,更能锻炼深入探究、追问实践的态度和思想方法:第五,在一个问题上的深入探索比起对许多问题的浮光掠影来.更具有迁移效应。
2.避免研究方向虚化。
笔者不久前看到一所基层学校提出的课题“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行为文化重塑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方案。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很有价值的,但对于实践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来说.“行为文化重塑”(方案中将“行为文化”界定为“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问题比较抽象.实践研究中不易把握。相比之下.我所看到的一位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师自身失误的课堂应变策略研究”和一位初中教导主任的“关于我校学生作业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两个项目就比较实在。
广大中小学教师投身教育研究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构建新的概念系统.而是为了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有应用价值的有效经验,所以课题的研究方向要实实在在。避免虚化。这就要求教师的研究课题要尽量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研究内容简明、具体,要关注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联系,突出操作性问题。
3.课题要有一定新意。
教师的研究课题并不追求理论上的突破.但追求理论的应用上能更有效、更便捷可行.追求实践能够上一个台阶。因此,课题的新意也是十分需要关注的。
笔者不久前与一位初中物理老师交谈中得知,他在进行实验操作指导时采用过与其他老师不同的做法:他针对班上学生动手能力差异悬殊的现状.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后.将实验室划分为“完全独立操作”、“几人协同完成”、“需要老师手把手指导”等3个学习角.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选择不同区域进行实验操作。这一做法,适应了学生差异。大家各得其所,效果很好。我建议.他可以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角——分层递进策略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研究”为题,进行深化研究。这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课题。
教师研究的课题新意主要表现在: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用别人没用过或很少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或用的方法相似但处理方式不同而效果更好等方面。
4.想清楚所要研究的问题。
所谓“想清楚”。就是要给课题的核心概念作一个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界定,能考虑到课题研究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理清必要的研究思路。
某校提出了一个课题“在生成性教学中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教师的实践智慧”是课题的核心概念.方案中对其所下的定义是:“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这一定义过于抽象,教师难以理解,也难以指导操作。这说明研究者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还没有想清楚。


资料信息室
2009-08-14
(来源:《人民教育》2009.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21:00 , Processed in 0.13894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