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校 校 行------管季超欢迎您在《教师之友网》免费‘看帖考察’[永久总置顶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2: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晖中学 春晖中学位于浙江省上虞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得到民营资本家陈春澜先生的资助而创办。早期的春晖中学,荟萃了一大批名师硕彦,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一代代先辈为“一洗从来之积弊”,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为今日的春晖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奠定了坚实的名校基石,赢得了“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






春晖中学位于白马湖畔。民国十年(1921),经亨颐策划,陈春澜捐资创建。二十年代初,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等曾执教于此。今存一字楼、科学馆、图书馆、曲院等,各幢建筑均有长廊相连。当年经亨颐校长所居“长松山房”,丰子恺所居“小杨柳屋”,夏丏尊所居“平屋”等亦均完好。


学校概况1908年,上虞富商陈春澜捐银五万元,在小越横山创办春晖学堂;1919年,陈春澜再捐银二十万元,委托乡贤王佐和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经亨颐等续办中学。春晖中学坐落于上虞白马湖畔,依山傍水,风景优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校内完好保存着一批20世纪20年代的经典建筑,记录着这所百年名校的历史沧桑。[1]
地理位置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早期春晖确立了“与时俱进”的校训、“实事求是”的教育方针和“勤劳俭朴”的训育方针,首开浙江中学界男女同校之先河;聘请了一大批名师硕彦,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匡互生、朱光潜、丰子恺、刘质平、刘薰宇、叶天底张孟闻、范寿康等先后在此执教,实行教育革新,推行“人格教育”、“爱的教育”、“感化教育”和“个性教育”等;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何香凝俞平伯柳亚子陈望道张闻天黄宾虹张大千叶圣陶等来此讲学、考察,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春晖由此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的名校基础。学校一时声誉鹊起,有“北南开,南春晖”之说,成为中国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春晖是一座求知的殿堂,白马湖的湖光山色,使春晖学子“近山者仁,近水者智”,名师硕彦的学识人品,给后人留下了无价的人文宝藏。经亨颐的睿智,夏丏尊的博爱,朱自清的华章……如同一座座人格丰碑令后来者景仰不已。人化、美化、绿化的景色和具有现代气息的校园环境成为师生陶冶情操、培育品格的圣地。
百年来,春晖培养了两万余名初、高中毕业生,其中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愈之、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胡德华、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陈洲其、国家奥委会副主席吴重远、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宜张、荣誉学部委员郭松义、著名作家黄源、运动健将叶联英、全国特级劳模王承德、现代著名企业家陈祥兴、“丈量天地、经纬人生”的全军优秀指挥官严银江、“用生命丈量大海”的海军水文专家宋兴尧、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所首位中国籍“永久科学家”戴高良、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媒体电子系主任教授郑立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石雨江等。


改革创新春晖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单位、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一级重点中学、省绿色学校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近年来,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现有校园占地面积约500亩,建筑面积约10.87万平方米;教育信息化和校园数字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名师工程”成效显著。学校致力于加强文化德育和学科建设,精心打造春晖教育品牌,着力培育学校核心发展力。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学校开拓创新,2001年创办了春晖外国语学校。该校以发展为己任,视质量为生命,在国际交流、学科建设、文化建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春晖现有68个班级,在校师生3400余人。学校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学校课程、优异的办学成果跻身于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和中国十大名校行列。学校正秉承“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倡导“读书即生活,教育即创造”的教风和“读书,做人”的学风,高扬“学在春晖”使命宣言,与时俱进,奋发有为,为创建一所高规格、现代化的全国一流名校和全国文明单位而不懈努力。


创办人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筹建于1908年。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为“一洗从来铸型教育之积弊”,实施教育改革主张,征得热心桑梓的开明绅士陈春澜的慷慨赞助,以陈氏为“校主”,创办私立中学。经受托起草《春晖中学校计划书》,于12月2日成立私立春晖中学校董会,由热心春晖创办工作的乡绅王佐任主任校董,经亨颐等10人为校董。次年1月,校董会推经亨颐为首任校长,具体主持学校筹建工作,4月定址白马湖。1922年上半年筹建工作就绪,暑期开始招生,9月10日开学,首批新生57人,同时招收附小学生8人。12月2日举行隆重开校典礼,参加来宾数百人。

历史沿革1908年,上虞富商陈春澜捐银五万元,在小越横山创办春晖学堂;191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经亨颐偕同乡贤王佐,又征得陈春澜二十万银元续办中学。学校坐落于上虞白马湖畔,依山傍水,风景优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校内完好保存着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一批经典建筑,令中外游人流连忘返。


早期春晖中学,经亨颐校长即提出“与时俱进”的校训,“实事求是”的教育方针和“勤劳俭朴”的训学方针,首开浙江中学界男女同校之先河。学校招聘了一大批名师硕彦,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刘薰宇、张孟闻、范寿康等先后在此执教,实行教育革新,并积极推行“人格教育”、“爱的教育”、“感化教育”、“个性教育”等教育思想。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何香凝、俞平伯、柳亚子、陈望道、张闻天、黄宾虹、叶圣陶等来此讲学、考察,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留下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的名校基础。学校一时声誉鹊起,有“北南开,南春晖”之说,成为浙东教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春晖是一座求知的殿堂,白马湖的湖光山色,使春晖学子“近山者仁,近水者智”,名师硕彦的学识人品,给后人留下了无价的人文宝藏。经亨颐的睿智,夏丏尊的博爱,朱自清的华章……如同一尊尊人格丰碑令后来者景仰不已。
春晖是一座育人的殿堂,人化、美化、绿化的景色和具有现代气息的校园环境成为师生陶冶人格、培育品格的圣地。


办学规模

近百年来,春晖培养了两万余名初、高中毕业生,其中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愈之、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胡德华、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陈洲其、中科院院士陈宜张、著名作家黄源运动健将叶联英、全国特级劳模王承德、现代著名企业家陈祥兴、“丈量天地、经纬人生”的全军优秀指挥官严银江、“用生命丈量大海”的海军水文专家宋兴尧、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所首位中国籍永久科学家戴高良、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媒体电子系主任教授郑立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石雨江、国家最高科技成就奖得主徐光先等。

为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学校开拓创新,创办了春晖外国语学校。该校依托春晖中学,以发展为已任,视质量为生命,在国际交流、学科建设、文化建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两校现有65个班级,在校师生3400余人。学校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质量跻身于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行列。学校正秉承“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倡导“读书即生活,教育即创造”的教风和“读书,做人”的学风,高扬“学在春晖”使命宣言,与时俱进,奋发有为,为创建一所高规格、现代化的国家级示范学校而不断努力。
1923年2月,春晖学校即兼收女生,开浙江省中等学校男女同样之先河。学校贯彻经亨颐“智、德、体、美、群”全面发展教育原则,并以“与时俱进”为办学原则和校训。“实事求是”、“勤劳朴实”曾定为学校的教育方针与训育方针。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2: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的中学》前言

作者:骆驼刺

-

-

-

  一
  
  一次和朋友聊天,说起现在的中学除了讲硬件设施、以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指标外,早已无暇他顾。学生面对的是做不完的习题、补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试,既没有多少自由阅读的时间,更不用说通过社团自治等活动展开活泼的生命。老师同样被捆绑在应对各种考试的战车上,失去了所有创造的乐趣、精神的自主、和学生一同探索未知的可能性,纯粹成了枯燥乏味的教育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几年下来,什么棱角都会被磨平,最后一点个性色彩都会消失殆尽。我们由此说起过去的中学,朱自清、钱穆、夏丏尊等许多第一流的学者都有过长期在中学教书的生涯,开明书店那些编出了一流的教科书、教辅以及学生课外读物的编辑们几乎都有教书育人的实践,不禁感叹那个年代的学生有福。
  《老照片》第三十辑刊出过一组回忆北京师大附中的文章,让人对过去的中学神往不已。其实不仅是北师大附中,而且天津南开中学、江苏扬州中学、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等等,都足以勾起一个个美丽得令人心伤的记忆。就说不太为人所知的春晖中学吧。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曾一度聚集了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朱自清、匡互生……这些在各自领域成就非凡的人物。老实说,衡量一所学校尤其是大学、中学好不好,主要不是看它的占地面积、高楼大厦,也不是先进仪器之类,而是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凝聚最优秀的老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开启他们的心智,激发他们求知、求真和创造的欲望。与这些关乎到教育本身目的的指标相比,那些只能让平庸之辈、趋附之徒用来自豪、自夸甚至作为晋身之阶的硬件都将失去重量。
  遥想李健吾、何兆武们在北师大附中就读的当年,校园里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生气和活力来自一种与近代以来人类主流文明相接轨的开放的教育理念,来自校长、老师对教育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他们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更来自学生学习、实践、创造的自由与欢乐。石评梅在那里教过书,她的早逝曾让数百名受过她关怀的学生痛哭失声。李健吾在那里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郑天挺、黄仁宇、钱学森、于光远、张岱年、于浩成、蓝英年……都从那里走出。
  散木的《感念师大附中》在记述他父亲青少年时代在这所学校留下的生命轨迹时,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无比丰富的课余生活。沐浴着五四的余晖,他们自行组织自治会、校友会、文学社团、剧社,创办会刊、新闻刊物、文学刊物,校园里到处是壁报和文艺园地;他们聆听过鲁迅、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演讲……这一切让后世的人们恐怕都只有羡慕的分。值得一提的是,《校友会会刊》因为发表纪念马克思的文章,当局要抓人,校长林砺儒毅然站出来顶住,说此事不能由学生负责,“是我们教师没有仔细审稿,我们要做检查”。仅凭此举,历史就将记住一个中学校长的伟岸形象。
  即使王学泰到师大附中上初中时已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但流风余韵仍在。“思想改造”、“批胡风”虽已揭幕,并未蔓延到中学校园。他在《师大附中生活点滴》中回想起那些老师们的教学依然充满温暖和骄傲——“讲课能让学生如醉如痴”:比听梅兰芳的戏都过瘾的语文老师时雁行,翻译过“范氏大代数”的数学老师韩满庐,得过北京“三铁冠军”的体育老师张汝汉,精通古典诗词的自然地理老师也是他初一的班主任王树声……这样的中学又如何让人忘得了呢。难怪他不无深情地说,后来自己之所以走上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的道路,周围老师同学的影响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正是求知欲最旺盛、记忆力最好、想像力最丰富,对一切都充满幻想的时期。许多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之所以会常常心存感念,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理想是从那里起步的,他们的知识基础是在那里奠定的,他们的精神气质是在那里形成的,最初的社会活动训练是在那里进行的。像北师大附中、南开中学、扬州中学那样历史悠久的名校,创办人的办学理念、长期积累起来的校园文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及整个学习的风气,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取代的精神坐标。人生有幸在那样的学校里求学、生活过,那是终生都不能忘记的幸福。
  1929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的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深情地说:“二十年代,我在师大附中读书,受到了深切的教育,奠定了我一生治学的基础。”他永远都忘不了林砺儒校长1924年对全校学生的一次演讲,其中讲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大律令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人人都看作目的,不要看作手段,认为这是康德的大发现。他在七十多年后表示:“当时我听了非常感动,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同年毕业的科学家钱学森说:“我对师大附中很有感情。在附中六年所受的教育,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我在理工部学习,正课和选修课有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非欧几何(高一时几何老师是傅仲孙先生)。物理学用美国当时的大学一年级课本。还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有些课用英文讲,到了高二要学第二外语,设有德语、法语。伦理学课是由校长林砺儒先生教。我今天说了,恐怕诸位还不相信,我高中毕业时,理科课程已经学到我们现在大学的二年级了。”
  当过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九思先生曾说过,自己从中学到大学,都是在文、理、工综合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亲身体验到这种教育的好处,所以立志把华中工学院办成综合性大学。其中特别是扬州中学给他的影响最为深刻:
  
  我很幸运,青少年时上的中学是当时很好的一所中学——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当时的社会舆论是“北有南开,南有扬中”。我在扬州中学接受了六年教育。这所学校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文理并重。当时扬州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学校一样,在考大学时考虑到将来的“饭碗”问题,报考工科的比较多,但学校并没有因此重理轻文。学校对语文(那时叫国文)和英语当然重视,对中国历史和中外地理也同样重视。课程内容很充实,因为史地教育实质上是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也很丰富,如普通英语课程外,还开了“英语修辞学”。这本是大学英语系的课。又如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在一般的中学是一门课,我们中学分别开了三门课,内容就充实多了。另外,高中数理化用英文版教材;建了当时很有气派的实验楼,还有一台很小的教学用X光机,可以表演给学生看;舍得花钱买书,图书馆馆藏图书比较丰富等等,都是当时中学少有的。那时我们学那么多课程,由于教师教得好,学生的程度也不错,负担并不感到重,还读了很多课外书,照样参加体育活动。由于教学质量高,我们学校高中毕业生只要考大学,没有考不取的,而且考的都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竞争激烈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只报考南开大学一所学校,对其他私立大学都看不上(教会大学因收费高,一般不去报考)。我中学时代母校的办学模式,给了我终身难忘的印象,成了我思想深处办学的一个重要榜样。
  扬州中学当时是全国有名的好学校。好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就是教师水平高,教书教得好。那时校长叫周厚枢,留学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了硕士学位。他最大的功劳就在于聘请了一批好教师,不仅从本地聘,而且从江南聘,因为江南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比扬州所在的江北发达。不仅主课教师要聘好的,而且音、体、美各科教师也要聘好的。如音乐老师李崇祜,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教育家李更生的女儿。美术老师是从上海附近请来的,叫吴人文,颇有造诣。现在扬州中学大礼堂上方的浮雕就是他的作品。体育老师在扬州聘请不到好的,也到外地聘请。当时初中、高中的体育教师都是外地的。教师对于办学之重要意义,我青少年时代就有切身体验。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2: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2: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2: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2: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3: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莉:道尔顿教育计划百年与“杜郎口经验”


     迪卡米洛的《傻狗温迪克》,温柔甜蜜又带点儿忧伤的滋味仿佛故事中叫“里德莫斯.洛丹”的糖果。故事里,格洛丽亚替欧宝选了一棵树,让她种在院子里,当欧宝问格洛丽亚那是棵什么树的时候,格洛丽亚回答:“它是一棵等待结果的树,意思是说你必须等它长大后,才知道它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棵等待结果的树。

      由此联想到,教育的价值需要在受教育者之后的生活中被反复检验,当受教育者多年后回顾并梳理自己的受教育经历,他们的故事是对曾经的教育最好的诠释——所有的一厢情愿都会被个体经验重新检视效果,我们得以接近教育的真相。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怀恩师》中再现了20世纪初期欧洲一所小学的教学状况[1],虽然德鲁克先生以其犹太人的智慧表达了更为复杂的他对教育的理解,但最令我感到惊喜的却是埃尔莎小姐与苏菲小姐的教学方式。现实的教学中许多耳熟能详的美好描述几乎都与之相关: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兴趣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材施教,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与信赖,形成性评价……随你分析好了,我只觉得每一个细微处都是那么值得人反复回味。这是近一百年前的教育,近一百年前的教学,今天看来依旧饱含温度和生机。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在当时也是“奇怪”的,在德鲁克的眼里,那时多数教师仍“相当平庸”,他们“无聊透顶”,课堂“枯燥乏味”。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任何时代都是这样,少数与多数。还可以这样理解:教育中存有大量恒常的元素,一些基本的原则一直就存在着。

      在欧美20世纪初的教育典籍中找到不少似曾相识的词汇与表达。基尔帕特里克(又译克伯屈)在《设计教学法》中提出的新教学法既强调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强调教师应善于利用强制,使学生战胜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其意志力——对“儿童中心论”已经有了比较理性的思考。他提出的正学习(一种作业的直接学习,即获取某种知识和技能)、副学习(与完成作业相附属的思想与观点)和附学习(学习时所树立的理想和养成的态度)的概念,怎么看起来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某种关联?阅读帕克赫斯特女士介绍道尔顿实验室计划起源部分时,我有无数“就是这样的!”感叹,而她的做法:“废除年级和班级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自根据拟定的学习计划,以不同的教材,不同的速度和时间进行学习,用以适应其能力、兴趣和需要,从而发展其个性”与同时代的蒙台梭利方法、文纳特卡制又有许多共通。你不觉得在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的教学实践中,这些元素也存在着么?同时,他们的实践与现时大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等不断翻新的所谓的创新实践有着本质的相似。我甚至臆断,帕克赫斯特女士在乡村学校的经历极大地影响了她创造性提出道尔顿制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怎么会联想到复式教学?请原谅我的胡思乱想。在百年之前的先行者们身上,我无一例外地发现了杜威的影响力,无一例外地发现,他们是对教与学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能动性和责任心进行了一次大胆的重新分配——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洋思经验”到“杜郎口经验”,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到“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其实,也不过是将教与学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能动性和责任心进行了一次重新分配。“每节课几乎都是讨论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任务——小组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这样一个过程。”[2]这样的课堂上,“模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所付出的诸多努力,包括对最初的混乱与茫然的承担。老实说,看到他们的经验介绍,眼前一亮是有的,但我并不震惊,因为我知道,唤醒被教育者的能动性和责任心,远不止这一种做法。令我感佩的是在多数中有这样的少数涌现,感佩打破现状的胆识,感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坚忍获得了由这个时代界定的“成功”。

    相较而言,这样的报道才真正让我感到震惊:“聊城市已经决定全市学校学习杜郎口模式,如果校长抵制,‘不换思想就换人’。”[3]这样的描述让我感到沉重:学校采取了强制手段推行新模式,“我们提出了一谈二警三停课的措施,老师一次上课不达标,要找他谈话,挖缺点,指方向,找措施。接下来是警告,再不行就停课。”“学校甚至采取了‘株连制’,发现一名教师违规教学,班主任、年级主任、学科组都要受考核减分的处罚。”[4]一定要这样吗?我由此想到帕克赫斯特女士的话:“对于那些我们立志要教育的人来说,从一开始,教育中的自由原则就证明了其自身的合理性。”[5]我想追问“为什么”?谁能给我一个令人满意回答?

     在长沙一所知名小学观摩的全部时间,我都盘桓在学校的风雨球场,吸引我的是学校的特色,四到六年级同学的“日记小列车”,它显然也是学校最以为骄傲的亮点。从介绍中知道,它源自一位教师的个人创意——班上每五名同学为一组,围绕同一个话题,开展日记漂流的活动。每个孩子一周只写一次日记,但是他(她)的日记除了教师批阅还可以在小组中流传。这个创意很快被发掘,然后在集体的智慧下得到不断完善,并在四到六年级的所有班级中逐步推广,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其中。看到学校统一印制的精美日记本,看到一本本日记上不同孩子围绕某个公共话题的讨论,看到“护航”的家长和老师的笔谈,我非常感动和喜欢,我知道坚持做一件事有多么不容易,何况他们还做得那么好。可是,在夸赞和转述这个案例的时候,我却要附上这样一段感言:这个创意最值得称许的要素是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澄清了为交流而写作的写作目的,打造了一个教师、家长、学生交流的平台。相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定有许多其他的方法。是否允许我有这样的担心,部分孩子、家长和老师可能不认可、不愿意参与这件“好事情”,他们有其他的特长和兴趣,但又“不得不”因为看起来好极了的举措兴起的“推广”而被动参与其中。没有了兴趣,就有了强迫,就变成一种伤害。试想一下:这么好的创意如果不只在一个学校推广,而是在一个区域,乃至全国“推广”,会是怎样的状况呢?我没有什么坏心眼。

    我希望自己对所谓的“新理念”保持警惕,静心读书,对某些狂躁症和幻想症报以理解的一笑,躬耕于田畴,解决些具体的问题。我知道,所谓的“新做法”不过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对现有问题某种程度的解决,解决问题的同时必然又生出不少新问题,周而复始。喜欢帕克赫斯特女士所说:“我一直谨防着这种诱惑,即,把我的计划变成适合任何地方任何学校的陈词老套的不可变通的东西。”[6]这是一位教育家的自知,她因此伟大。

     2000年10月,美国道尔顿学校的理查德.布卢姆索校长应北大附中赵钰琳校长之邀,参加了由北大附中主办的“世界著名中学校长论坛”,他的主题报告中最引起我关注的部分是关于原有计划的改变,他解释这种发展虽然看似一种退化,似乎推翻了帕克赫斯特的原则,但实际上激活道尔顿教育计划的原则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到,多年来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希望学校与真实世界更为接近。我感到,“变通”中积累的大量应对实践问题的“经验”与那些恒常不变的原则一样,具有非凡的价值。计划的实施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如何改进?改进之后的效果如何?循环往复不止,就是一个实验计划的生机。

     道尔顿教育计划历经百年,被实践不断丰富的同时并未改变其基本原则,纽约道尔顿学校作为目前美国最负盛名的学校,以它的“经验”告诉我们,找到正确的教育原则并坚持下来,然后在实践中不断改变具体的做法,以应对真实世界的需求是一条被验证过的道路。我更看重的是,一项教育实验计划曾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以及参与这项实验的诸方在起点处的“自觉”、“自愿”。


      祝福杜郎口,八年不易,但愿长久。期待多年以后,洋思和杜郎口的孩子们以他们的人生故事来重估当下他们所受教育的价值,但愿他们呈给我们的也是一个又一个德鲁克心目中的“神话般的人物”。也很好奇,他们会以怎样的口吻讲述当年学校曾售卖门票给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讲述每天教室里都坐满了来自天南海北的观摩者。洋思和杜郎口的同行们依然觉得“很累啊!”吗?学校成功了,孩子们“成功”了,但愿你们也收获了幸福康宁。你们也是重要的,每一个。


[1]故事节选自《旁观者》(美)彼得.德鲁克著,廖月娟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57页,见博文《等待结果的树(5)》,http://blog.cersp.com/30928/1259882.aspx
[2][3][4]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22日的报道:《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记者张健。
[5][6]摘自《道尔顿教育计划》(美)海伦.帕克赫斯特著,陈金芳赵钰琳译,武锡申审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14页和P20页。
(此为本文修改稿,刊载于《明日教育论坛》总四十二辑《生命教育》,《师道》2008年第一期上发表的是未经修改稿。)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3: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教师报》忽悠了如皋教育人(作者不详)

按:此文不代表本站立场。公道自在人心,是非对错,读者明辨之。
教育毒瘤、媒体败类、手段卑鄙、道貌岸然、乃国法不容!教育巨骗、传销手段、洗脑高手、欺上瞒下,忽悠全国读书人,《中国教师报》不除国无宁日。《中国教师报》现以雷振海、李炳亭为首的所谓“合法组织”,(介绍:雷振海,陕西人氏,自古以来从未从文,专业人事主管,通过关系接《中国教师报》创始人刘堂江的班,然而一夜之间却变成了“著名教育家”(自我炒作、实属媒体黑客),再次利用“枪手”联合山东文艺术出版社出书《教育问道》系列,继续忽悠……李炳亭,山东人氏,年轻时做了几年的小学代课老师,却嫌弃工资低、不务正业,南下海南经商,又因经营无道,加上其人不地道,导致其血本无归。于是李炳亭再次返回山东老家,求生。恰逢《中国教育资讯报》改名《中国教师报》,刘堂江、杨伟广等人在全国各地打着灯笼寻找区域代理加盟商,于是李炳亭代理了《中国教师报》山东站。然而在李炳亭的三寸不烂之舌、忽悠之下、大显奸商之本性,山东站时来运转,奇遇(得知)《中国教师报》原首席记者茅卫东正准备前往山东省聊城市茨坪县杜郎口镇杜郎口中学采访“聊城市教科所提炼与打造并向全国推广的336教学模式”,于是李炳亭积极陪同茅卫东首次前往杜郎口镇杜郎口中学,后来自然就出现了“杜郎口中学是李炳亭打造的、336教学模式也是李炳亭提炼的……”
试问一个只代了几年课的小学代课老师而且是极不合格的,有何能力有如此学术?当然《杜郎口风暴》、《给传统课堂打零分》、《高效课堂22条》等等都是出自“枪手”之手,而李炳亭只是娴熟背诵、灵活拆拼罢了,再加上山东人天生拥有的口才优势,能吹会道、于是便出现了现在的《中国教师报》伪课改、伪学术,真真假假,难辩真伪?现状可想而知……雷振海于2010年7月入主《中国教师报》即拉拢李炳亭入伍,立即推翻原采编部,排除异己,开除与逼走三大才子“原采编部主任王琰、副主任李茂、杜郎口中学336教学模式报道第一人——首席记者茅卫东。雷李二人,同流合污,夺取经营权、架空经营策划部主任杨伟广,随即非法融入民间资金,共同炮制《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独立王国”。然而时隔1年不到的雷振海如今威风八面,高调出入,犹如突然腾空出世的“齐天大圣”一样会72变法,在一夜之间,中国教育救世主突然降临,影响力胜过袁贵仁部长,现雷振海与李炳亭的气场已超越当年的“李宏志”,一切战绩均得益于李炳亭的上窜下跳、拼命扇风,真可谓“人抬人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文艺出版社社长李宁就是李炳亭多年经营的死党。雷李二人、貌似老实善良人、自称教育人,不同场合、睁眼呼喊“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切为了孩子,从油锅里捞孩子;教育不课改、中国教育没希望、中华民族没希望”的伟大口号,实为乱臣贼子、欺世盗名、投资倒把,以课改为幌子,忽悠民间资金,非法融资千万,用于挥霍和租用民房改造维修成为拉拢腐蚀全国各级教育行政官员的聚集窝点——自封称为:《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名义上是:《中国教师报》读者俱乐部。
自喻专为:中国课改提供全程学术指导与帮助,同时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类学校广泛签署合作《协议》。在此特别声明提醒:
1.《中国教师报》只是教育报刊社的一个最小的业务部门,16个人的团伙,基本为社会闲散人员,均通过市场招聘会或从《中国教师报》山东站召集而来,平均年龄25.5岁,而且《中国教师报》编辑部根本不是独立法人单位,所以《中国教师报》与各级单位签署的各项《协议》均不具有法律性质,均为无效合同。
2. 《中国教师报》所颁发的所有“奖项”及《荣誉证书》、《聘书》也均无任何意义,如同白纸,实则为《中国教师报》自我炒作。
3. 《中国教师报》现广征各类特约记者,实为非法行为,胡编乱造、自娱自乐。因为只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才有权限征集各类特约记者,而且各类特约记者必须持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一印制及颁发的《特约记者证》才能行使职责,否则所有活动均为非法活动。
4. 《中国教师报》在全国各省份几乎无记者站,均为代理加盟商,为了方便操作,坑蒙各省份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教书人,自吹自擂,召开各种假设的《中国教师报》全国记者站站长会议或新闻发布会议。
5. 《中国教师报》编辑部虽在报社大楼里办公,但却是大楼里唯一的不是事业编制的业务部门,是中国教育报刊社体制外的业务部门,所有人员均为社会闲散人员,高低不齐,长短不一,均经过雷李二人刻意培训包装而成,(包含:李炳亭本人虽为《中国教师报》操盘手,也无任何编制可言,根本不是什么领导,纯100%包装而成,就一临时工、造反派、投机分子,勾结利诱雷振海阴谋得逞窜入采编部控制经营权,就为谋财堵窟窿)。
以上五点,请广大教界同仁互相转告,可以咨询律师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以及中国教育报刊社内部工作人员,以免上当受骗、受到牵连,影响仕途,害人害已,伤害人民。
如今《中国教师报》团伙诡计多端,分工明确,隐于水下,难以识破,在7月3日竟然把本市(南通)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金海清邀到北京参加所谓的“开馆仪式”,以名利诱惑,重拳出击,使金大局长无比兴奋,误以为寻得知音,造福如皋,却为假象,犹如水中捞月。《中国教师报》以雷振海、李炳亭为首的团伙一贯实行“先公益、后下手”的原则,高调忽悠,又假以“课改中国行”的名义大举公益之旗,在全国海捞不义之财、愿者上钩,准备于2011年8月9日—8月11日奔赴南通如皋市、南京建邺区开展系列前期铺垫工作,也就是为后期在江苏捞钱设圈套,做伏笔。在此请广大教育人尤其是南通如皋教育人、南京建邺教育人,瞪大自己的智慧双眼,明察秋毫,看清一切,通过行动来阻止即将到来的灾难!请如皋市的金海清局长、建邺区的易善平局长不要图“虚名”,来联合《中国教师报》团伙共同坑害本地政府领导和老百姓。据该报某领导透露:2013年《中国教师报》必解体、必亡,2011年7月份之前《中国教师报》以大败而收场,源于自雷振海、李炳亭二人继位起2010年8月即定位在河南忽悠,先来个9个整版连续报道“炮制的”《郑州变法》,想效仿“商鞅变法”震动华夏,结果却是连郑州本市也没有大反应,因为李炳亭毕竟不如才子茅卫东等人,只会粗糙的3斧子:“轰炸、轰炸、再轰炸”。最终哪知河南人民更智慧老道,只管吃住,不提其他,结果《中国教师报》雷振海、李炳亭团伙分文未进,自搭笑脸与路费,还贴啦啦队。
几十次回合下来,节节败退、再加上《中国教师报》部分所谓的大省省站(加盟代理商)纷纷退出,《中国教师报》雷振海、李炳亭团伙不堪重负,已累计亏损千万元,窟窿太大,急需资金堵上,现人心不稳,但雷李二人仍然故作轻松,“脸打肿装胖子”,在背地里却思来想去,唯有江苏省一是有钱;二是重教育。但苏南(人民精明)难进;苏北经济一般,骗取大钱不容易;唯有苏中南通市如皋恰似小上海就设计搭上局长金海清。再有就是南京市建邺区位于省会城市,忽悠教育主管部门的突破口,就瞄上了局长易善平。《中国教师报》雷李二人惯用伎俩,一是以课改共同体,免费共享资源、二是以区域教育共同推进均衡发展、三是以香山会馆相邀,共同商讨教育大计,目标进网后再逐步下手,达到终极目标。
江苏教育始终以开放式发展的态势,面对教育界同仁。但发展的是本身还得靠内因,所以无论是南京建邺区教育局还是南通如皋市教育局还得靠自己,不要拿老百姓的钱不当钱花,说实话:无论南京市建邺区还是南通如皋市都不算富裕,所以请金海清局长、易善平局长不图虚名、立足本职、加强区域内学校校本研修、师资建设、带领本区域教书人自强不懈,振兴教育,发展本土,造福乡亲,比啥都强!您的局长位子是靠你的勤奋努力、党性良知,而不是靠《中国教师报》团伙的忽悠、捣鼓干起来的。所以请您珍惜位子、远离毒瘤、远离《中国教师报》的腐蚀!拒绝肮脏、拒绝《中国教师报》的虚伪!洁身自好,天道酬勤,避免“近墨者黑”,切切实实服务一方教育,造福于人民、幸福惠及孩子。
请各级党政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广大教书人共同参与,网路跟帖、转帖,充分利用网路舆论监督,保一方平安!
来源:http://www.xici.net/d174603452.htm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7: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xnjyw.5d6d.net/thread-53135-1-1.html



==预告:

          近日在旧书地摊上花一元钱买了一本名曰《情 怀》的私人印刷品,翻了一下,扯淡之处不少。拟于今年暑假逐页指瑕。


           指瑕帖文成后,实名发《槐荫学苑》,如遭禁言即发外地100家论坛。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672791.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672791.html
==语文教研员管季超为您网辑帖文。
http://xnjyw.5d6d.net/thread-56243-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7: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xnjyw.5d6d.net/thread-61477-1-1.html

“教育马戏"何时休
凌宗伟



    昨天,我将朋友发给我的杜郎口门票涨到260元的消息挂在我的博客上,有网友说他想到一个教育新词——“教育马戏团”,很有意思。一直以来,我总以为杜郎口之类的课改名校的课堂,就如一个耍猴人在那里耍弄着一群群的猿猴与猩猩。居然没有想到这样的学校就是教育马戏团,愚钝呢,愚钝!
    百度百科上说,马戏是杂技门类之一。原指人骑在马上所作的表演,现为各种野兽、驯禽表演的统称。指以驯马 、马上技艺 、大中型动物戏、高空节目为主 ,包括部分杂技 、魔术和滑稽等的综合演出,多在大型场地 (马戏院、棚、体育馆或广场)的马圈中表演。有演员指挥动物表演各种技巧动作或演员在动物身上作各种技艺表演等形式。
    可见,马戏最大的特征就是“有演员指挥动物表演各种技巧动作或演员在动物身上作各种技艺表演等形式。”这也是现如今以杜郎口为代表的那么几所学校的共同点所在,那些个被称为当下课程改革的典范和旗帜的学校,呈现在大众眼前的课堂不就是这样的吗?那个自称“教育疯子”的说“全国就两家单位管理做好,一家是杜郎口,另一家是寺庙(控制术,就是厉害,你只要进来了,就要烧香,香哪里来,在庙里卖就是)”。天机和奥妙就在这里,杜郎口的课堂靠的就是控制术,马戏靠什么,那些个动物可没有人性的,你想让它博得观众的笑声与掌声,你想让它给马戏团弄来更多的银子,你就得控制有术,控制术到了无所不在的时候,看看就懵懵懂懂,自觉自愿的掏钱了,涨门票也就顺理成章了。
    是的,当我们这些看客进入那个场景以后,我们确实就如进了寺庙,伴着催人魂灵的木鱼的敲击声,随着拥挤的香客,看着“那些穿着廉价衣服,皮肤黝黑,操着一口带浓重方言色彩的普通话的杜郎口学生,在课堂上是那么的活跃,那么的专注,那么的自信到视旁边听课的教师为无物”的场景,见佛烧香,与菩萨磕头也就不奇怪了。看客,于是不知不觉就成了香客了。

马戏既然包括部分杂技 、魔术和滑稽,那另一个奥妙就是“忽悠”了。这一点课改教父不仅十分娴熟,更有创新这不,他说了,课改就是1、点火,忽悠;2、流程,导学案;3、刹车,测评教师要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形成干柴烈火。最好的老师是本拉登,把人忽悠成肉体炸弹”。乖乖本拉登啊,难怪杜郎口的学生一个个“心无旁骛”,“目中无人”了。
    不过,马戏与其他剧中的最他差别恐怕也就是博人一笑了,让人的神经短暂的轻松一下,这恐怕就是他的市场价值所在了,所以你就不要指望马戏会给你带来什么回味了,进了那个场景,你就要对的起你付的银子,轻松一刻就是。至于庙里有什么高僧说什么什么的时候,你可要有定力,没有定力,你就只好大把大把的往出掏银子,请大师交给你破解之法了,到时候,你还得不断的还愿,弄得你神魂颠倒,倾家荡产。那你可怨不得别人了。
    教育马戏团的厉害就厉害在,控制有术,控制有方,还控制有理。“术”,就是忽悠,就是点火;“方”就流程,就是导学案,就是刹车,就是测评,一句话就是这样那样的“高效课堂模式”;“理”,就是一分钟就可以教会的“课改”。
    我感到比较惊奇的是,那些个原本商人的媒体人居然可以摇身一变成了教育专家,一帮原本教育的外行人还居然操纵了国家级的教育媒体,以教育经典理论中的所谓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的中心“兴趣中心”等只言片语为噱头,炮制了一个个当代基础教育神话,催生了一个个的教育马戏团弄得中国教育晕头转向。我那个五个体呀,不着地还真的不行呢~~~杜郎口门票涨了,应该感谢媒体,感谢政府,感谢官员,感谢看客,感谢那些被当猴子耍的孩子们!
    从杜郎口门票飞涨的情况来看,基础教育要回到常态,要回归常识,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05:01 , Processed in 0.0817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