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朋兴学区联合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在线--农村学校一校一个交流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6 23: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xnjyw.5d6d.net/redirect.php?tid=61981&goto=lastpost#lastpost
复制完毕,讨论可以基本结束。

可否留给我们三人共同的一个有趣的思考题[不必网上讨论]:
----网友间交流时为何常会产生‘误读’如何避免/减少‘误读’?
此帖中至少有一处‘误读’!我[苏西坡]是‘五原则’的榜样,他‘误读’成了违反‘五原则’。冽不怨枉死我了。

两句哲言,分开来,都对;放一块,就不是同一路向:
1,沉默是金。
2,真理愈辩愈明。


=其它观帖网友,还会有新的‘解读’和‘误读’:

1,管老师‘目无领导’,胡言乱语;要想办法‘制’他,‘掰’得再不敢随便说话!

2,管老师真诚关注农村学校动态,勇于发表坦诚的学术性意见,敬业爱岗,是个好同志!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9: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校一面、万人同语”
——基础教育学校同质化现象批判
程红兵
  “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长足发展之后正面临着徘徊期,新的生长点在哪里,新的突破口在哪里?我的想法是:发展来源于否定,突破来源于批判。批判当下的问题,我们才能走出徘徊;否定当下的缺憾,我们才能开创未来。”基于这样的思考,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写下了这篇颇有火药味儿的檄文。我们希望他所提及的普遍存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同质化现象能够引起更多教育界人士的反思。——编者
  经过近20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国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发展极不平衡,于是教育均衡化的理念及其推动措施不断现实化,很显然这是针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而发展较好的一些地区和学校也出现了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比如在许多学校之间存在的同质化现象,具体说来,就是“千校一面、万人同语”。
千校一面
  千校一面也就是校与校之间差异不大,基本雷同,表现为学校日益趋同,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教育理念,无论是改革目标还是具体措施,学校与学校之间缺少差异,学校个性日益模糊。究其原因,与现行的政府行为和学校自身行为有密切关系,如由政府推动的各种教育达标工程、实验性示范性评审,各级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督导,而且检查标准统一,验收内容统一,各种宣传、经验介绍,客观上导致学校逐渐趋同。这种政府通过评比评审来推动学校建设的方式,本质上是外力制动。
  所谓外力制动,是通过外在力量来实现推动发展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具体表现为各级各类的评比、评选、评审,所有的评选都有荣誉称号在后面,所有的评审之后都会有不同级别的挂牌在后面,而这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利益是诱饵,因而也成为动力。
  借助外力推动学校课改,推动学校建设达标,推动学校发展,从一定意义上看,这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反思,许多地方不断评审、评选,评实验校、示范校之后评“星级学校”、“一级学校”,这种不断的评选评审可以说是循环外力,这种循环外力将导致学校依赖外力,整齐划一的外在监督与检查成为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推动力,这样下去自然会出现扼杀内力的现象,内在的思想力、内在的发展动力、内在的创造力的丧失是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失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标志。
  当办学主体失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时候,雷同成为普遍现象就不足为奇。不妨举例来看,一段时间以来,基础教育界与其他行业一样在热衷于谈论建立制度,从中不难嗅到一种将制度全能化的味道,所谓全能制度亦可说是制度万能,即相信制度、机制、体制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具体表现在将任何问题都归因于体制、机制、制度问题,这是一种单一归因的方法。其实不仅是教育界,在中国当今社会之下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把所产生的一切问题都归结到机制、体制、制度上面。教育界的解困药方就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无疑是必要的,其作用在于理顺关系:理顺外部关系,理顺学校与政府、社会、家长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理顺学校内部的关系,理顺学校三方面主体——校长、教师、学生的责、权、利的关系。同时具有规范作用:规范流程,规范学校管理流程。同样对这种现象我们也要予以反思,这种单一归因的方法是人心急切的表现,也是心态浮躁的表现,这种试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做法,未免失之于简单化,制度不论多么全面,总有达不到的地方,也总有不能起作用的地方,制度不到、不能的地方是文化在起作用;而且制度的背后、制度的执行是文化在起作用,制度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文化问题,即组织成员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文化是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团队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内力丧失,必然缺乏反思,缺乏反思必然趋同。
  因此学校的发展应由借助外力实现向激发内力转化,学校由“工具存在”,即完成上级任务的工具转变为“本体存在”,即文化存在。学校是自主、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学校应该自主发展。各级各类的评审应该在初级阶段进行,在不达标学校进行。
  我们当然知道各种教育达标工程、实验性示范性评审过程是必要的,这是一个规范化过程,当然也是一个标准化过程,我们同时知道在没有规范的办学阶段当然首先必须建立规范,但确立了办学规范还必须超越规范。超越规范,就是学校要建立自己的学校个性,学校个性不是这所学校出色的学科竞赛成绩,不是这所学校优异的高考成绩,也不是这所学校提出的什么办学口号。
  学校的个性,是这所学校的文化个性,是这所学校的文化内涵,是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这所学校的精神积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是一棵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以及行政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
万人同语
  万人同语表现在老师们、校长们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的趋同性。例如,开始说“以人为本”,大家都说以人为本,后来改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大家都说以学生发展为本;“校本”概念一出现,一系列“校本”概念相继出现,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应声而起;一提研究性学习,从幼儿园到高中,整个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各所学校、各个学科都在表明自己在进行研究性学习。
  很显然校长、教师们在追风逐浪,风从何来,浪从何来?我们可以看到:“风浪”来自于教育理论家们,是教育理论家们在“兴风作浪”,他们通过发表论文、出版著作,通过各种教师培训、报告,在传播他们的声音,再进一步追问下去,他们所兴之“风浪”,又从何而来呢?仔细研究可以看到“西风紧,满地黄叶飞”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不少教育理论家翻译、编译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著作,这些理论著作直接影响了我国教育界,而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隐藏了一种话语霸权,这就是西语霸权。
  应该说这样一个阶段是必经之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冲击了我们的陈旧观念,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视域,使我们在长期的摸索中豁然开朗,看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于是我们开始模仿别样做法。
  同样,这种现象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中间有一种“贴标签、换概念”的现象存在,基础教育界几乎是万人同语话教育,流行什么概念,就群起而说之,《第五项修炼》一炒作,于是自上而下都在谈学习型,从学习型城市到学习型班组。这几年一波又一波的概念潮流不断涌现,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合作学习,什么教师专业化发展,如果50年后的校长要查看今天校长的办学思想,会吃惊地发现:他们怎么说的都是一样的话啊?
  潮起潮落,大浪淘沙。殊不知,在潮起潮落的过程中却淹没了校长的个性,学校的个性。其实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完全涵盖的,也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追风逐浪、大浪淘沙的过程却淘尽了校长的思想,淘尽了教师的原创能力,使我们的教育界患了可怕的“教育失语症”,我们的校长、教师不会说话了,不会说自己的话了,以至于在自己的领域里失去了话语权。
  我并非排斥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我忧患的是我们的校长、教师失去了话语能力之后将会是一种什么样可怕的后果!教育的失语将导致我们整个民族患上“民族失语症”。《解放日报》报道,7月30日,由国内15所名校中文系联合发起的“第二届全国语文之星夏令营”落下帷幕。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高中语文爱好者,接受了15所名校的文学院院长或中文系主任的“零距离”考核。考核的结果令教授们失望,学生用语的高度一致性,缺少个性化的语言,几乎成了目前中学生作文的一个通病,“痛,并快乐着”、“将……进行到底”、“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等语言的泛滥,无异于一种新八股。有着几千年活力的汉语言,为何在现代化的今天变得如此干瘪无味、面目可憎?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校长、教师,难道不应从中激发自己的反思吗?
  我们的校长、教师应该深思:怎样由“跟风说话”逐步走向说自己的话;由西语霸权逐步走向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怎样建立自己的、民族的话语系统?我以为应该从寻根开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真正好的教育是扎根在自己的文化根基上的。我们应该寻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寻找我们的学校文化之根。在寻根的基础上,还必须觅泉,觅现实生活之泉,觅教育、教学实践之泉——因为这是师生生命之泉。
  办学的雷同、话语的雷同,从根本上反映了我们校长、教师思想力的弱化,思想力的弱化是思想深度缺席的表征,办教育无论如何不能缺席思想,这当成为我们的共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15:37 , Processed in 0.2371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