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析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19 20:0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探析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
摘要]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重要举措。


[
关键词] 生命古诗文教学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秉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人的生命和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生命质量的活动。21世纪教育改革越来越多地呼唤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将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生命教育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同。国外很多国家和港台地区,早已在基础教育阶段系统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我国国内,长期以来教育一直被当作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以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发展和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为核心的生命教育,还比较滞后。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尽管部分课程虽有生命教育内容的零星映射,但系统课程的开设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其它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以生命为主题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先哲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引领学生多层次地认识生命之本质、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唤醒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首先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存在。现实生命界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时节,一场春雨滋润了大地,春草芽冒出来,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又是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走进去看个仔细,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这种情形无疑让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命,让学生通过这如画的诗句,体味春天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大自然中生命的涌动,和作者那种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意义。通过解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一种人生豪迈,胸襟阔达的生命态度,让学生体验生命的顽强、尊严和伟大。

其次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的意识。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生命不仅易逝而且脆弱时常会遭遇病痛的侵袭和意外的伤害。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诗人把酒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达声弘”的对句之中,使学生深深地感觉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 其本质十分脆弱。因此,我们要透过语文教育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生命,要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再次引导学生形成尊重生命个性的意识。正如“诗仙”李白的飘逸之气与杜甫的沉郁之质不同一样世界上的万物千差万别每一生命个体都独一无二。佛教有云万物皆平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认识到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学会欣赏这种差异。在课堂中,教师还应引导和调控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生命对话。因为生命个体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生命个体对同一种生命现象或过程的理解与感悟差距较大,这不是对生命意识的干扰,恰好是对生命意识的扩充与提炼。作为教育主导者,教师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为生命意识发生碰撞埋下伏笔,制造契机。让学生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他人的生命以大自然博大的胸怀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接纳他人、悦纳万物。

(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欣赏生命之美好

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生命存在之趣,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造就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塑造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建立一种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从而,带领他们去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

通过对描绘自然诗文的学习,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情境之中,欣赏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雄伟、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奇异、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之秀丽,长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壮观,感受自然之美,祖国大好河山之壮丽。教师把这种情感提升并升华,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将这种潜移默化的爱国教育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涌起对美好生命的向往与憧憬。通过《诗经·卫风·硕人》中对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描写,欣赏人体形态之美;通过《核舟记》中的微雕艺术,让学生领略人们的创造力、智慧,感受劳动成果之美;通过《口技》中对民间艺人生动的口技表演,让学生感叹人们的精美绝妙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兰亭集序》,透过王羲之书法,让学生走进艺术殿堂,欣赏艺术之美。

教师通过生命各个不同角度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到生命应该全面拓展,生命的价值,应该是全面的,整体性的丰盈,不停该市只停留在某一方面,而是应该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认识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声明中充满了美好,能够发现这种美好是一种生命智慧。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懂得这乃,进而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

(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领悟生命之艰辛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但并非一路坦途,其中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但有的人能够让生命灿烂如星斗,有的却只是让生命如乱草甚至如垃圾。生命充满多种挑战,有的人把挑战当成成长的食粮,有的人却把它当成致命的毒药。华人首富李嘉诚的生命理念是: “ 每个人都得忍受生命中属于自己的那份忧伤,否则,你就不懂得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功。”

首先是面对挫折和苦难。挫折和苦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个体离开母体来到世上踏上漫漫人生征途他将不得不面对人生的一切直面各种挫折与苦难。我们要教育学生品读杜甫“朝扣富儿门夕随肥马尘”十年长安困守的失落体验文天祥“惶恐滩头”的“惶恐”悲叹“零丁洋”里的“零丁”体味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承担改变现状、摆脱苦难的责任像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其次是面对死亡。曹操诗云“神鬼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因为学生与老师由于人生阅历和受教育程度不同,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和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会产生生命意识的碰撞,而教师因为生命阅历较深较丰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相对较深刻,与学生相比更理性,所以透过死亡,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生与死的关系,科学对待人的生老病死。

再次是面对人生无常。人生在世尽管有许多能动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回避人生的偶然和意外、人的渺小与无助。通过语文教学,我们要让学生能品解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之恨体味陆游“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之愤感悟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之叹,感受《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受奇耻大辱后的坚强。

领悟生命艰辛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面对人生的挑战,活出自己的阳光,在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指导下,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渴望。罗曼罗兰说 卓越人士的优点是在失败和艰难的遭遇中百折不挠。”
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从忧患境遇的搅扰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以达到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心态”,指导学生在短暂无常的人生中探寻生命的意义追寻有价值的人生。

(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探求生命之意义

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和精神陶冶,也是一种唤醒心灵和充实心灵的教育。生命教育是语文的起点和归宿。生命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明确“活着”还要引导他们明白“为何活”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从生物学层面上小写的“人”转变为文化学意义上独立自由的有尊严和价值的大写的“人”。据此“将人的认识与理解至于生命之中,将对人的教育,体现在促进每一个鲜活的人的生命健康的成长之中,这可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表现在个体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超越忧患、与命运抗争中的自我体认更体现在此过程中对他人给予的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人的生命价值存在不同的层次。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之忧国忧民之心明白《为人民服务》中“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的”之义。通过学习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只有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自己的命运连同他人、社会、人类命运联系起来才会真正找到生命价值之本。


例如《史记》中的“乌江自刎”部分,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刎颈自尽。学生或许会惊叹于英雄的勇气,或许会同情英雄末路的无奈,也或许会疑惑于大丈夫的能伸不能屈。文本中一个生命的结束给解读文本的生命在认识上带来如此广泛的影响,有的是朝着教育的总目标方向和有利于生命个体发展的方向的,有的却恰恰相反,毫无疑问这是生命教育的绝好契机,作为教育主导者,必须事先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并且要随着课堂地进行加以灵活的引导和调控,组织学生从各个方面讨论项羽身处绝境时抉择的生命意义,提供如“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诗和“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它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的名句等等其他材料让学生辩证的看待这种文本,传递给他们的生命意识会积极的多。其实这样的文本惧色在语文课堂中。《过秦论》中专制的荒地,放弃自己生命的屈原等等,教师只有正确的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的生命意识逐步走向理性与优良。生命的“意义是人的生命充盈、发挥和表现自身的满足感、自由感,是生命向死亡痛苦,向一切摧毁伤害自己的力量抗争的不屈服感、悲壮感总之是生命的本质力量在克服一切障碍、创造属人世界中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证。”

(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建构生命之信仰

明确了“活着”、“为何活”,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活”,学会以科学的心胸面对现实人生。人生在世,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信仰和追求。个体除了物欲的满足,还有精神和心灵的追求,还有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对心灵归宿的探求。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美学家宗白华将人生分为六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他们“都把超越生理的、物质的、功利的和政治的境界而向道德的、艺术的、宗教的境界攀升,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作为人之为人的精神标识”。可见,语文教育作为一种人生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建构生命之信仰。

通过《逍遥游》,引导学生领悟庄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摆脱世俗功利诱惑的通达,品读庄子心灵解脱后的“逍遥”。透过《归去来兮辞》,让学生体验陶渊明顺应自然、忘怀得失、遗世独立的洒脱,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体味陶渊明淡泊明志、乐天知命超生死的“自然”。从《桃花源记》中感受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渴望回归自然的情怀。体味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飘逸洒脱,豪迈的人生境界。

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让学生理解苏轼从无限时空看待人生苦难和世间是非、以一颗禅宗的“平常心”对待人生变故和不幸、顺乎自然的旷达,而《水调歌头》中,让学生又看到苏时其飘逸空灵以韶秀方面的特点。感受他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险恶的宦海封套,睿智的人生理念,从而体味苏轼洞悉“庐山真面目”后的“超然”。通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让学生感受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脱俗高尚的人生情怀,还有刘玉习《陋室铭》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物欲务求的超脱于物质之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超越现实功名、金钱、物欲的诱惑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忘怀得失才能体味人生的博大与深沉宇宙的浩渺与流转,时空的无限与跳跃,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才能真正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坦然面对人生的苦难勇敢接受人生的挑战,超越自我,实现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现生命之和谐

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实现生命教育的核心要义让学生体验生命和谐之貌引导他们实现生命的真和谐。在品读《赤壁赋》时通过月夜泛舟、良辰美景、饮酒赋诗、羽化登仙等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验作者与自然和谐所得之乐通过对因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而生的愀然之悲和因景而生的人生如寄、伤今怀古之情的消解让学生学习作者在水未尝往、月莫消长的“超然”心理机制之下对命运的感知、心理的调适和乐观自信的积极心态体验作者与自我、社会和谐所获的人生之妙通过客喜而笑、洗盏更酌、欢尽而眠的描写体验与友人心灵相知后的和谐之喜。在欣赏陶渊明的《饮酒之五通过诗歌解读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摆脱世俗功名、消解自我后与“车马喧”的“人境”(社会)、与“采菊”的自我、与“南山”(自然)完美融合“欲辨已忘言”的和谐之“真意”。
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明确个体只有实现了和谐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像善待自己一样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小结

生命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生命”不仅是教学的内容,也是教育的形式。只有把“教生命”与“有生命力地教”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命化的语文教育体式,才能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实现师生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 本帖最后由 马建军 于 2008-7-30 17:20 编辑 ]
2#
发表于 2008-4-20 10:03:21 | 只看该作者
“教生命”与“有生命力地教”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命化的语文教育体式,才能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实现师生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5:26 , Processed in 0.08535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