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纪实:从学术到悟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7 22:1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纪实:从学术到悟道 2011年07月25日  作者:郑欣  来源:现代教育报
  
  “我愿意加入‘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认真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学习吴正宪老师高尚的道德情操、精湛的教学艺术,做一个具有‘高敬业品格、高专业技能、高合作精神’的数学教师。”当年的誓词言犹在耳,7月6日,在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昌平园成立3周年总结会上,分站教师们再次聚集一堂,汇报了3年来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艰辛努力和执著追求。
  2008年4月8日的一次教研活动,促成了昌平园的成立。当天,吴正宪老师带领她的团队走进昌平区二毛学校,亲自指导教研活动。从研究主题的确定,到活动的系列开展,尤其是吴老师现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昌平区的教师们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昌平区教委立即决定,加入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申请成立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昌平园,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时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张铁道也参加了当天的研修活动,他被教师们的热情所感动。午餐时,他即兴草拟了“昌平园”研修模式的设想,随手写在一张餐巾纸上。
  在张铁道制定的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昌平区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策划,最终形成具有昌平特色的运行机制:在总工作站的统一指导下,以昌平园为中心,由教研室统领,将全区46所学校划分成7个协作片,选派28位业务精干、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市级骨干教师和区级学科带头人作为分站成员,带动全区854名小学数学教师,携手迈向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起点!


2#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22:10:58 | 只看该作者
  “读懂教材” 教材不研究不知道
  昌平园创立伊始,便向教师们喊出了一句响亮的号召:“读懂教材!”很多教师感到费解,“这本教材我们读了几十年了,怎么可能没读懂呢?”然而,深入调研后,工作站成员们认识到,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教材的重要价值;年轻教师不知道如何理解教材;稍有经验的教师凭感觉理解教材;有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度的把握教材。
  经过分析,工作站成员发现: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教师不能系统、整体、全面地认识教材,致使所呈现给学生的知识零散、缺乏系统,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
  “解决好教什么,比解决好怎样教更重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昌平园将研读教材作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执教能力的第一招。为了有效提升教师们理解教材的能力,教研室通盘考虑、整体把握,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模块中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进行系统研讨。
  此外,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各个学校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个体研究。昌平区巩华中心小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巩华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校,学校数学团队共有26位教师,其中青年教师占41.5%,学校领导在与青年教师一起磨课、研课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有知识、有思想,更有干劲,但课堂教学的实效与预设往往产生落差,出现“课上教学任务课下补”的现象。对此,学校开展了调研,调研发现,这个现象不仅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巩华中心小学下决心改变这一现状,而正是工作站,给予了学校新的活力:在昌平园群体研修机制的引领下,教师聚焦于教材的研读,从整体把握教材出发,以教研组为依托,分别对小学数学12本教材的核心要素、核心概念和知识内容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解读。3年来,巩华中心小学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历了由读懂一课时、一单元、一册书到读懂全套书的过程,经历了由零散知识到全体把握的过程。
  巩华中心小学还将自己的研修成果汇集成《小学数学教师备课参考手册》一书,这本书凝集了数学教师团队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师群体研修的真实记录,教师们自豪地说:“原来我们这些‘草根’也能写著作!”
  吴正宪老师将“读懂教材”定义为“宏观上能够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微观上学会了分析一课时教材的具体内容、编写层次和编者意图。同时在研修的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研究的方法,提升了合作交流的意识,促进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3年来,昌平区的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研修过程中都是向着这一方向努力,并获得了丰厚的成果。回顾研修历程,教师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教了这么多年的数学,竟然不知道十进制计数法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核心思想。”“不研究不知道,数的认识教好了真的不容易”……
3#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22:11:14 | 只看该作者
 重新认识学生 如何让学生感到被认可?  “北京的教育真正到了注重内涵发展的时候了,昌平区教育也是如此。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工作方式真正将目光集中在课堂、教材、学生,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时龙一语道出工作站的“秘诀”——“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事实上,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先进的理念时常出自教师们的口中。然而,走进真实的课堂,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油水分离”的现象时有发生。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们真正喜欢的?昌平区的教师们在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答案。
  2009年4月30日,昌平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活动如期举行,此次活动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由城北中心小学禹芳老师和吴正宪老师分别上了一节《数的整除》复习课,会后结合两节课,全体成员与吴老师一起就这两节课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两节内容相同,但教学方式与设计理念风格迥异的课堂,让我在观摩、比较中领悟教学的真谛。吴老师那特有的开放、民主、睿智的课堂,令人仿佛在享受一顿教学艺术大餐,大快朵颐后又回味无穷。”前锋学校路玉环老师的话道出现场许多教师的心声。
  这天对于城北中心小学的刘艳惠老师来说,是极其难忘的一天。当得知吴正宪老师要用她所带班级的学生执教《数的整除》一课,刘艳惠既感到兴奋和自豪,心里又有隐隐的担心——“学生万一答不上来,吴老师的教学进行不下去怎么办?”
  为了不让自己的学生“在这么大的场面、这么多人的面前出丑”,刘艳惠在安排学生位置时“耍”了一点儿“小聪明”,将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安排在不起眼的位置上。
  然而,刘艳惠并没有“如愿”,吴老师在课上一直在寻找“今天谁还没有发过言”的学生。在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时,吴老师将被“藏”在角落里的刘同学和王同学请到了讲台上。这两个同学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上台就引起了全场的笑声。可是,令刘艳惠没想到的是,这两个孩子的表现非常好,清晰准确的回答赢得了吴老师的肯定。
  当天,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开始我不敢举手,十分紧张,后来在吴老师的鼓励下,我战胜了恐惧。这节课让我感到十分自豪,因为我不再像个木头人,而是能勇敢地举手,踊跃回答问题……”
  “我不再像个木头人”,孩子的这句话在刘艳惠的心里犹如一记重锤,“我真的没有想到,我已经教了6年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
  在与昌平园教师进行交流时,吴正宪对教师们的疑惑给出了答案: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种“被认可”的需要,怎么让学生感到自己获得教师的认可?这需要发挥教师的体态表情、眼神、语言的强大功能,我们有必要研究怎么样让学生感到被教师认可的策略。
  从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演示,反思自己的教学,刘艳惠表示,自己有了新的领悟:“与吴老师的课比较,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自身教学的不足,尤其是对学生缺少了耐心与真心,热情与真情。这次听课经历让我更加冷静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重新认识自己的学生,并且下决心要做一名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一节课可以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一节课也可以影响一个老师的一生。工作站在名师和分站教师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课堂上,教师们被名师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感染,从而主动思考和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挖掘课堂教学现象背后隐形的东西。正如昌平区前锋学校教师路玉环在研修体会中所写得那样:“仅仅看到现象,去欣赏、去模仿是不够的,‘观其术,悟其道’,把握理念‘取真经’才是最关键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22:11:29 | 只看该作者
 课堂是阵地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传道  “同样一篇教学设计,为什么名师、名家上得有滋有味,而我上得却像是一杯白开水?”昌盛园小学赵震老师的疑问也是很多教师心中的疑问。
  “课堂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关注,只有落实到课堂当中,才能真正把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才能确实与学生进行有效对接。”吴正宪老师及其团队以行动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课后对学生进行现场访谈,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吴正宪工作站的典型研修策略之一。课后现场访谈为教学研修提供了及时而真实的情景,为教学研修提供了理解教与学的丰富视角。昌平园秉承总站的研修特色,把课后访谈作为研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使教师们带着思考重返课堂实践。
  2008年9月的一天,吴正宪老师在听完《圆的认识》一课后对学生进行了课后访谈,分别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一,谁会画出圆的直径?现场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地画出圆的直径。
  其二,谁能说出圆的直径的概念?“直径是能把圆分成两半。”“直径是从圆周上的一点向它的对面画一条线段,这条线段要把圆心穿过去”……学生喜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虽然并不“严谨”。
  其三,这节数学课总是让大家观察、思考、操作、讨论,课上得那么复杂好吗?所有学生都表示喜欢这样的数学课,有的学生说:“好像在玩的过程中就学到了知识,而且这样学到的知识理解得深,不容易忘记。”
  吴正宪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引起了现场教师们的思考。“吴老师与学生顺畅交流的根本在于她读懂了学生,把握了教学的本质。”前锋学校赵东老师告诉记者,看到吴老师引导学生说出直径的概念,我懂得了要努力走近学生,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做到教师与学生思维上的对接。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把教材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是吴正宪“儿童教学法”的核心。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昌平园还把精品课的研究和常态课的研究相结合,使之起到不同程度的引领效果。
  两年一度的市级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是昌平园非常关注的一件大事。每有重大的参赛活动,昌平园都会举办数学邀请赛,“不单单为了确定一个人选,而是抓住这一契机,搭建校际间学习交流的平台,把选人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昌平区小学教研室副主任王春秀告诉记者,这样的过程主要是营造研究的“场”,调动全区各校的参与热情,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教学干部的业务指导能力。
  回顾过去的3年,在工作站的带动下,昌平园的变化日新月异,如吴正宪老师所言:“学生个个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个个是研究者”。
  近几年,昌平区在参加北京市的比赛中均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前锋学校赵东老师、昌盛园小学赵震老师等获得北京市学科教师基本功展示一等奖;2008年,赵东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这样数》一课在全国第五届录像评优课中获得一等奖;2010年,昌盛园小学崔静老师在第十二届小学优质课观摩评议会上所执教的《笔算乘法》一课被评为一等奖……
  “建立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建在总结会上对工作站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要提高教育质量,要推进素质教育,要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教师是关键、是根本,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有术无道,止于术”,三年的研修历程给昌平园的教师们带来的深刻体验就是从“学术”走向“悟道”。教师们从一课一例、一招一式中学习教学之“术”,从简单的教学现象中追问背后的教育之“道”,这个“道”就是对儿童认知规律的认识,对教材系统结构规律的把握,对完善儿童人格发展规律的理解……不断地透过现象抓本质,逐渐领悟教育的真谛,用沉淀出的先进思想,诠释个体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数学教育。“这是教师主动进步的开始,也是建立工作站的初衷——让更多的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吴正宪欣喜地说道。
5#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22:11:45 | 只看该作者

  教师语录
  凡是见过吴老师的人,都会被她真切的目光、诚挚的话语、动情的交流所感染;凡是听过吴老师课的人,都会被她以生为本的理念、学知育人的教学、严谨有序的思维、师生的“生命对话”所牵动;凡是和吴老师接触过的人,都会被她对他人的尊重、对自己的苛求、对事业的奉献、对生活的追求所教育;凡是读懂吴老师的人,都会明白丰厚的功底来自善学、积累、坚持、厚积薄发。
  ——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教师 禹芳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以一颗纯净的心步入课堂,能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成长变化的人,我们的课堂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昌平区昌盛园小学教师 韩茹萍
  清楚地记得吴老师的话:“当一个教师把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奉献给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时候,将会享受到职业生命的最大快乐。”现在的我越来越能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
  ——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张士平
  很多老师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学生被牵着走,哪有主动学习的劲头?而吴老师是拖着学生走,学生当然有向上的劲头了!在研修中,我将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寻找最佳的策略,力争像吴老师那样拖着学生走,逐步把活动中学到的理念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昌平区昌盛园小学教师 张丽芳
  在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经历成为经验,让经验成为经典。我在这样一个聚集团结的集体中学习提高,这个过程值得我珍惜,它留给我的精彩、收获与感动是我成长中的瑰宝,将永远铭记!
  ——昌平区实验小学教师 杨树会
  专家评价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战略途径,工作站的最大成绩在于形成了北京市教师培训的特色。这种工作站的方式,对内可影响其他学科,对外可在理论上进行提炼,形成模式,进而形成北京教师培训的品牌。
  ——中央民族大学数学系教授 孙晓天
  要借势发展,我们就要继续研究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包括她的敬业精神、学习精神,达到学校内部或者区域的均衡发展。我愿意跟大家一起来解读、研究吴正宪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我也体会到怎样用吴正宪的精神来学习吴正宪。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杨文荣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独特的价值在于,将教师的“散打”变成了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研究。在这个共同体中具有一般的特点,即具有着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主题——核心概念定为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这既超越了一招一式,又深刻的扎根于教师的实践。从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修模式,使得我们既能有一个统一的安排,同时又激发了每个教师的活力。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张丹
  □本报记者 郑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5:46 , Processed in 0.0992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