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跨学科编辑:何以处理“专”与“杂”的矛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8 08:3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跨学科编辑:何以处理“专”与“杂”的矛盾?
作者:潘启雯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时间: 2012-04-05
与一些出版人闲聊时,他们经常谈到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好多出版社(图书公司)在招聘图书编辑时,经常写有这样的一个不怎么引人注目的要求——“跨学科背景者优先”。与之相映成趣的是,近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在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做文化强国的大编辑》,该文章指出图书编辑应该“扮演两种角色:出版业的专家,跨领域的杂家”。图书编辑应该如何扮演“跨领域的杂家”?一时间更是引起了业界的认可和再次热议。为此,《中国图书商报·中国编客》特别策划了“跨学科编辑:何以处理‘专’与‘杂’的矛盾?”专题讨论。我们特别采访了不同类型出版社(或图书公司)知名图书编辑,与他们一起共同探讨跨学科编辑兴起、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
  限于篇幅,我们现在力争把采访过程或来稿中他们最精彩最重要的观点或细节拣选出来,供诸位“中国编客”的粉丝和广大读者分享。在采访过程中,得到了深圳市中资海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叶小丽、兰州大学出版社袁尚等的大力协助,特此感谢。(受访者排名不分主次,以下排序以采访先后为序)
  ○李智初(商务印书馆汉语出版中心办公室主任)
  ○桂 林(深圳市中资海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编辑)
  ○张振忠开智书坊总编辑
  ○尹 岩(万卷出版公司副总编辑)
  ○卢 俊(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
  ○施援平(兰州大学出版社学术专著编辑室主任、副编审,博士)
  ○陆 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学术著作分社策划编辑,青年作家)
  不见得跨学科编辑就做不出好书
  现在不少出版社(图书公司)由于人手不够,或者出版单位为了减少开支,一个图书编辑往往要跨学科编辑和策划各类图书,既编辑策划文学、财经类图书,也编辑策划教育、科普类图书。但一个图书编辑的阅历和关注点是比较有限的——由此,他们编辑策划的图书质量也经常是参差不齐的。对此,你怎么看待当下图书编辑跨学科策划编辑各类图书的现象?其能真正保证图书质量吗?
  李智初:时代赋予图书编辑应该具有更多更全面的能力。我们做不了全能型编辑,但可以做多能型编辑。作为文化产品的图书,不论是按专业分类还是按读者对象分类,都可以分到很细的程度,如果我们的编辑完全按照图书分类来承担各自图书的策划和编辑,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编辑既要求是专家又要求是杂家。如何处理好这一“专”与“杂”的矛盾?这需要出版单位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配备方面综合考虑,针对不同的出版物,配备不同的图书编辑,比如大众类图书可以配备跨学科的编辑,对专业性要求高的图书,应该配备较专业的编辑。
  桂林:出版社结合自己的发展能力和潜力向多元化、综合性延伸和拓展,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我觉得这无可厚非。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招兵买马,储蓄弹药,对多元化精英人才的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跨学科编辑也算是应运而生。社会上有很多人才,不管是应届毕业生或是从业多年的菁英,很多人在高等院校所学的专业或者所从事职业并不是自己的兴趣之所在,因此他们当中一些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不放弃自己的兴趣,一直在不断充电,这样的人才就成为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他选择职业的时候,可能希望做一名文学类图书编辑,但是他经管专业的教育背景也会为其加分不少。那么找到一份把兴趣和专业合二为一的工作,鱼和熊掌兼得,不是更好吗?
  张振忠:图书编辑核心能力的重心在于创意,而“专业”恰恰是创意的陷阱。这就要求图书编辑最好是“杂合型”人才,知识结构越复杂越好,跨越领域越多越好。越“跨界”视野越广阔,越“跨界”思维就越能打得开,越“跨界”产生好创意的机会就越高。所以,我认为出版中编辑跨学科现象,本身就是个常规现象,是这个行业自身的要求,一直存在。至于,能否真正做出高质量的图书,那决定于个人的功力。不见得跨学科的编辑就做不出好书,也不见得“专业”的编辑就能做出好书。相反,可能跨学科编辑手里出好书的几率应该会更大些。
  尹岩:复合型人才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人才类型。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出版是一个文化产业,文化具有很强的更新性,这就要求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编辑本身就要是多面手,要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综合、分析出最佳的点,以开发出最优对象和产品。跨学科只是一个编辑基本功的一部分,就像舞者要在表情、手臂、腰身、腿、脚等身体各部分做韧性和灵活性训练一样,这样才能在身体上与舞蹈融合,达到最终的协调效果。当然,你不能要求他把身体的每一处都练到完美,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编辑的跨学科也是在横向的相关专业来涉猎。
  卢俊:首先,如果跨学科编辑从事的图书项目策划和编辑的工作是相对大众领域的基础性、入门性的知识技能型的出版物,存在一定的跨学科情况应当是在编辑工作的合理范围内的。其次,如果在相对临近的专业细分市场进行适度跨学科策划以及编辑图书项目,从原理上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部分细分市场在知识结构的要求上具备一定的共通性,所以在这种定义下的跨学科编辑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最后,如果在相对专业的细分市场进行较大跨度和在较为复杂的细分领域进行深度的跨学科编辑工作,我个人认为是很难保证图书编辑的质量的,虽然编辑工作强调“杂家”的基本功,但是面对越来越细分的图书市场,不合理的跨学科显然不可能在复杂的学科跨界之间实现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积累和储备,从而很难保证在各个细分图书类别上保持平衡的文稿加工辨识力和书稿质量判断力,也就更谈不上对细分市场的认知力。
  施援平:这个问题在文学领域可能不很明显,因为审美情趣的养成不很依赖于受教育过程中的学科分类,但在全民需求的文化知识甚至学校教育乃至自我继续学习用出版物上,就比较突出了,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前图书质量参差不齐的乱象。每个人的能力和阅历包括兴趣点都是有限的,跨学科后的成功不是常态,当然也就没有那么大的跨学科人才供应量。勉为其难地硬上架,结果就是事与愿违,图书质量上不去,当是必然。
  陆源: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选题质量的高低,跟策划编辑本身的素质是分不开的。如果策划编辑长期关注、阅读某些类型的图书,对这类图书有较深的理解,那么,他策划这类图书成功的把握就更大一些。比方说,如果一个编辑是经济学专业出身,但他阅读兴趣也包括文史类图书,在这方面有积累,包括作者资源的积累,那么他或许有能力策划文史类图书,在编校这类图书时,可以保证较高质量。所以,图书编辑能否成功跨学科,恐怕也是因人而异的。
  可能会因为“杂”而欠“专”
  你认为一个图书编辑跨学科去策划编辑各类图书的利弊在哪里?
  李智初:图书编辑跨学科策划编辑图书有利有弊。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图书编辑,在选题策划和图书编辑加工等过程中,会比其他编辑具有更好的判断能力和更加开阔的视界,对产品的全流程管理具有更高的驾驭能力,这是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可能会因为“杂”而欠“专”,难以满足目标读者对图书专业品质的要求。
  桂林:跨学科的编辑在部分专业图书的掌控上可能还需要积累和沉淀,但是他们的激情也为专业图书的编辑注入了新鲜血液,所以在图书编辑过程中,专业编辑和跨学科编辑组成团队搭档,扬长避短将图书亮点和精髓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张振忠:编辑跨学科的利应该大于弊。因为,出版业是创意产业。而创意往往诞生于能水平思考的大脑、多发源于学科或领域的交叉和边缘处。跨学科的编辑在创意方面肯定大大优于“专业”的编辑。但其在“专业”深度上可能会有所欠缺。跨学科编辑要在“专业”方向上有意识地去专攻。而专业编辑,则要有意识地去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流的编辑往往都是既博又专,既杂又精的。有所欠缺不怕,只要不懈地定向努力,是都能够弥补上的。
  尹岩:跨学科的好处在于扩大编辑的事业,让他们有更多的知识储备,相关联的学科之间可以在思维方式、分析方法甚至个别具体的知识点上互相借鉴,有利于为编辑们优化繁复的资源。它的弊端在于短板效应,但是我相信,只要他科学配置自己的领域,并不断钻研,这种弊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卢俊:跨学科本身是对编辑知识面的一个基本素质要求,合理的跨学科有利于促进编辑在学科知识面的拓展。而弊端在于,如果没有专业的定位,过度的跳跃性跨学科工作,只会导致编辑在各个领域都只是浅尝辄止的水平,很难保证图书产品的质量,就更不可能做出有积淀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
  施援平:弊端在于无法保证出版物的质量,优点则显然是节省了出版成本,但这已经明显偏离了我们出版的根本目标。
  陆源:有利之处是,图书编辑可以自主地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方向,来尝试策划不同类型的选题。当然,成熟的策划编辑懂得,策划选题除了符合自己的特长,体现自己的理解,把握市场需求,还不能偏离他所在出版机构的产品线。至于跨学科的弊端,或许更多体现在专业书籍方面。如果编辑人员在某个专业学科上程度不够,他所编辑的图书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另外,如果编辑被动地跨学科策划图书,前期缺乏准备和积累,自然也就无法拿出高质量的、读者和市场认可的选题。
  未来趋势:图书编辑跨学科,出版机构专业化
  “跨学科”或许是未来图书编辑发展的一个方向,你觉得出版社(图书公司)在培养和发掘跨学科图书编辑方面需要做哪些努力?
  李智初:其一,从专业型编辑到一专多能型编辑的培养。其二,从文字编辑到全流程型编辑的培养。其三,从纸媒体到全媒体型编辑的培养。
  桂林:出版社对于出色人才的渴求那是不言而喻的,对于编辑的培养更是倾尽全力。以我们公司为例,内部会实行轮岗制,经管中心的编辑可以申请到社科和人文中心去轮岗;也会定期组织非科班出身的编辑参加各种编辑考试,提升专业能力;每月编辑中心内部还会组织各种编辑培训和学习。我们会尽可能为有理想、有抱负,希望有所作为的编辑提供各种平台,只要你有意愿,公司一定大力支持,真诚希望更多的优秀跨学科编辑脱颖而出。
  张振忠:出版单位在培养和发掘“跨学科”编辑上,要两手抓:一方面去挖业界已经成熟的“杂合型”编辑。这类编辑大多中年以上,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都很棒,都已经是其他单位的主力。直接高薪挖过来,最省事。另一方面,要从单位内部选年轻编辑进行长线培养。让老编辑来带,多让其参加培训,多给予实践的机会。这样培养出来的编辑,会对单位感情比较深,不易跳槽。同时,也只有新的编辑不断带出来,才能保障人才源源不断。
  卢俊:首先,杜绝“煎饼出版人”思维,强调“∏出版人”(两专多能)思维,要求编辑在一到两个专业领域形成自己相对纵深的知识储备,建立扎实的跨学科基础。从而为跨学科编辑工作打造科学合理的思维模式。其次,鼓励出版人在专业细分市场上做出较为突出的成绩,并保持细分市场领先优势的情况下,引导性地对相近或编辑较为感兴趣的专业细分领域进行有目的的知识储备和细分市场纵深研究,从而为跨学科编辑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对有志于跨学科开发选题的编辑进行学科的专业化、模块化培训,这样能以较高的效率实现较好效果的跨学科实践。
  施援平:说跨学科人才少见,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发掘和培养跨学科图书编辑,一方面要看其受教育背景,可能更多的要看他的个人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陆源:策划编辑需要不断学习、阅读。如果一个编辑不爱读书,很难想象他能做出好书,他最好趁早转行。所以,培养图书编辑,无非是鼓励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些尝试。但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因为出版机构有它们自己的方向,策划编辑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去跨学科。如果说图书编辑跨学科是一个趋势,那么出版机构的专业化也是一个趋势。因此,在我看来,编辑本身的自我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在你看来,一个优秀的跨学科图书编辑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李智初:作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图书编辑,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第一,优秀的编辑加工能力。这是图书编辑的基本业务能力。优秀的图书编辑,不仅仅要消除书稿中的基本文字错误,还应该从内容上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全面提高书稿整体质量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包括和作者的沟通能力。第二,选题策划能力。选题策划是挖掘发现、整合、选择和设计的过程,选题策划的好与坏,与编辑是否具有独到眼光和新颖思想密切相关。选题策划的成功与否,是对“跨学科”图书编辑在产品创意、市场意识等方面的最佳验证。第三,营销推广能力。此外,一个优秀的跨学科图书编辑,还应该有创新意识、成本意识、版权意识、读者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文化担当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张振忠:第一,个人知识量大,而且呈“金字塔”结构,博中有专,杂中有精。第二,思维活,脑子快,纯熟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技巧。第三,策划和编辑专业技能纯熟。第四,心智稳定,而且不断自省和提升。第五,不断地学习。
  尹岩:除了普通编辑应具备的文字功底、分析能力和责任心之外,他们还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其一,学习力,这是跨学科发展的基础;其二,敏感力,能够把握外部信息和学科的联系;其三,融通力,这是一种粘合剂,能够使编辑把他在各个学科架设起的桥梁连接起来。
  卢俊:首先,专业化运作项目的定位意识。其次,较强的学习能力。再次,较为敏感的跨学科天份和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最后,融会贯通的工作思维。
  施援平:有一定的受教育背景,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判断;有一定的兴趣点,可以进行独特的拓展开发;有一定的生命阅历,可以敏锐地发现社会对选题的需要。事实上,跨学科的图书编辑正在从另一个角度实现着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是一个更为独特的领域。
  陆源:首先就是喜爱读书,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能够懂得积累,比如留意某类图书的国内外出版资讯,结识相关作者、评论者等等。再就是对图书市场的了解和丰富的编辑经验。最后是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的执行力。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21:42 , Processed in 0.1841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