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富有想象力的语文课程教学评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30 02:5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富有想象力的语文课程教学评价
——中、高考语文增设听力考试
济南中学 刘威

    这几天,一直在拜读潘庆玉老师的最新专著《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其理想且现实的观点对我触动很大,感觉着我对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思绪一下子被激醒,总有一种声音萦绕在耳畔:为什么中、高考语文没有听力考试呢?
    语文,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工具性基本上是其没有争议的性质之一。也正是这个工具性,使得不同时代赋予语文教学不同的作用。由于语文要服务于纷繁复杂且目的性强的社会实践,我们的语文教学和教学评价就似乎顺理成章地有了功利性,反映在近期就是为升学而服务。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应试教育开始逐渐隐退,但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考查却没跟上社会的节拍,没能培养和选拔出社会所需要全面发展人才。狭义而讲,“全才”反映在语文上,就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和教学评价却由于重视“读写”、轻视“听说”而是“残疾”的。
    为了使语文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中、高考不妨增设语文听力考试。或许,这样就可以使语文走向健全,使语文教学走上更为科学的道路,也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两句出自《论语》的句子,是孔子说的话。就表层意思而言,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在这里,我们不妨结合教育情境这样理解:要主张中、高考增设听力考试,首先要了解国情,看是否具备实施的主客观条件,然后再“善其事”。
    2000年3月14日,教育部引发《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有关语文考试的那一部分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听、说能力的考查。”另外,2001年6月8日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要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里“交流的能力”包括“听力”应该是没有任何争议,因为正常情况下的交流首要的条件就是听说能力。不管是明确提出,还是义内之事,都很大程度上说明政府已经注意到听力的重要性,并以文件形式下发,这也就使得语文听力考试的增设有了政策背景。
    以往和现行的语文课程教学评价却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几乎没有考查听说能力,更不用说考查四种能力的协调发展程度了。坦诚而言,说话能力应该是学生语文能力强弱最具说服力的反映,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考查也就只能在小型特殊考试中实施,不便在大规模的中、高考中实施,而听力考查则不然,完全可以大规模地进行,并且也不是其公平性、客观性,英语高考听力的实施就能说明这一点。
    众所周知,中、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在全国范围内的成功实施,十分有力地说明了从物质条件来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已经能够具备实施听力考试所必需的音响技术和设备。另外,听力考试已成为中、高考英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日趋完善,尽管也有不同声音。近期,2010年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内容显示英语高考听力将进一步完善,引入两个新题型:听取信息题,即在理解对话的基础上,把题面缺失的五个词汇补全;补全阅读题,即在一篇阅读中挖掉5句话,后面会给出7个选项,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选择正确的5个选项。既然英语听力有如此地位,我们的国语能置听力于不顾吗?否则,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就一定是欠缺的,是不完善的,甚至于值得怀疑。

    首先,从教学课改角度来看,增设听力考试可以减少教和学的“试题研究”分量,增强语文的“言语”本色,激活教师教的创新性和学生学的主动性。
    读写型语文考试虽然有其科学性,但是也有其局限性。一般而言,考生只有“深入透彻地”钻研命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才能“正确、全面”地按“点”答题,否则就很难得到“理想”的高分。尽管有的题目(如“结合实际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谈谈读了本文的收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文”等)看起来似乎很开放,且评分标准也说“言之成理即可”,但是要想得高分仍需“踩点”。有了如此导向,师生必然花费很大精力去钻研命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语文教学也就势必成为一种僵化的、枯燥的、乏味的机械化训练。如果增设听力考试就能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局面,给语文教学课改以新空间:除日常的授课听课外,师生还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和创新性的教与学,重视和利用各种语文实践机会——“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义教课标)等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教学也将返璞归真——语言与文学的教学(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习领域分类),从而真正成为一种立体化的实践活动。
当然,语文听力考试也有命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值得研究,但是这与对英语听力考试的研究一样,主要是为了如何更好地接受的实践性研究,而不同于读写型考试的“踩点”性研究。
    其次,从课程评价角度来看,增设听力考试可以是语文试卷更加优化,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合乎新课改的意旨。
    打开当今语文高考试卷,无论课改区还是非课改区,都很容易总结出几种固有的题型,如字音、字形、熟语运用等多种题型。对于字音的考查,考试说明一般是这样规定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反映在卷面上,无非就是一道由四组含加点字的词语组成,要求学生选出读音有误(无误)的、读音全都相同(不同)的等一组。现实很明显的是,只要学生仔细分析,可能会用确定法、排除法等选出答案来,但是未必能读准确,又未必能听准确。对于字形的考查,也是如此,充其量无非把错误的字词设置在语句环境中。至于对成语的考查,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运用多种生活交流中无暇使用所谓方法选出答案来。其他题型也是如此,多多少少也都有其不合理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纸面化的“死”题,缺乏生活的鲜活和灵性。但是,如果把这些题目设置在听力考试里,试卷的科学性、考查的有效性、对素质教育的导向性都将是良性的、积极的,而且毋容置疑。
    再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增设听力考试将能考查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快捷性和非智力因素干扰程度等,便于为高校选拔出素养好、水平高的学生。
    目前通行的读写型考试虽然也能考查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但是与听力考试相比,其考查面就要又少得多,因为要想在听力考试中取得高分就必须四种能力全面、协调发展,否则高分便只能是个美丽的梦。试想,考生在听了一两遍材料后,就能按设题要求作出回答,这样对思维能力要求要比靠反复研读文本才能作答的要求高得多。部分读写型试题尽管也具有情境性,但是也很难能客观地考查到学生的瞬时记忆力、思维敏捷性和灵活应变力等。因为听力,是通过眼、耳、脑、手等的协调运用达到对口头语言灵敏接受的一种能力,其强弱是由人的思维能力强弱决定的。
    我们应该还经常听说这样的话:“麻烦你再说一遍好吗?” 我们的学生更是经常会有类似事情。他们可能除了不理解话语意思之外,应该还有由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分神而导致没能“听进去”。再者,我们只要稍微一留心就很容易会发现那些听力强的学生,往往在其他方面也都相对优秀。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依心理学观点而言,注意力集中和分配的协调统一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听力的强弱,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调节能力也对听力有很大影响。相对而言,读写型考试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要小得多,因为学生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调节自己,完成听力考试需要短期完成的任务。所以,如果我们发挥考试的指挥棒的作用,增设语文听力考试,将一定会引导学校和家庭重视对学生听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一生都都将会是十分有益的。
    第四,从语言发展来看,增设听力考试有助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向着更为纯洁统一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官方语言不再仅仅停留在书面语和其意义的平面化一致上,而是逐渐走向“形、声、义”的立体化统一。
    我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教育法第十二条也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和规范字”。这里,“普通话”主要指口语(主要是读音规范),“规范字”主要指书面语(主要是形义规范)。为了达到二者运用性统一,减少交流障碍,部分中小学已经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推广普通话,其中尤以语文听力考试为最为创新。但是初、高中的新课标仅仅对普通话的学习和运用提出了阶段性的要求,而没有在课程评价中提出考查落实情况的方案,这势必影响到普通话推广和使用。如果课程评价重视了听力考试这一杠杆的撬动作用,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师生必然会有意识地多“读”一些推普读物,特别是一些有关本地方言辩正的读物,以此来强化普通话训练,提高普通话水平。长期以来,各民族就会在保留自己民族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普通话和运用规范字,从而使得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口语、书面语及其意义”的立体化统一。语言的现代化必将会更好地服务于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服务于不断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于长足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时,也利于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往与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听力考试要采用哪些类型的试题,不是随意而定的,而是要受社会多方面因素制约的。听力试题必须把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核心地位,必须能对语文的教学课改产生积极的导向性的影响,必须符合和适应现实社会中语言交流与交际的需要,必须反映社会主流、与社会热点焦点挂钩等。
鉴于此,笔者在试题类型方面有如下设想:
(一)听写题
1、听写含易写错、易写白的字词;
2、听写含易写错、易写白字的名句格言或诗词;
3、在一定的语境中,听写其关键字词或语句。
(二)听读(讲)题
1、词语听读题
①给出几组词语(形似或音近),选出听到的或朗读不准的词语;
②朗读一个词语,选出或写出与之近义或反义的词语。
2、句子听读题
①听读给出的句子,把握朗读不准(兼顾变调、轻声、儿化等)的字词;
②听读含有临时意义词(双关、反语、移用等)的句子(试卷不给出),把握听到的句意或词语的临时义等;
③听读字面上有歧义但借助重音、停顿或语气等却可消除的句子,把握听到的句意;
④听读有语病(语序混乱、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的句子,把握其语病所在或修改后的句子等;
⑤听读结构复杂的长句,把握其主要意思;
⑥听读一首(联)诗词的整体或局部,把握其常识、补充完整、赏析或按要求链接与之有相关主题的诗句等。
3、语段听读(讲)题
①听一段访谈或普通对话,把握其主要内容、细节(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或词句深意等;
②听一段观点鲜明的辩论,把握其分歧所在、双方论据、论辩方法等;
③听一段演讲、报告或讲话,把握其内容要点、精神、意义、词句深意等;
④听一段小品、相声、影视或戏剧表演录音等,把握其主要情节冲突、所反映问题、人物关系、人物心理、人物性格等;
⑤听一则应用文(消息、通知、布告、说明书或法制规章等),把握其主要内容、细节(时间、目的、单位等)等;
⑥听一段叙事文(名著片段、普通事件、故事或寓言等),把握其内容梗概、叙事顺序、发展线索、前因后果、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等;
⑦听一段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或科学小品文等),把握其说明内容(说明对象、对象特征等)、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
⑧听一段议论文(普通论文、书评、影评或人物评论等),把握其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各论据的关系、词句深意或以中心再举例等;
⑨听一段抒情文(抒情性散文或诗歌等),把握其情感态度、抒情方式、语言特色或听后感悟等;
⑩听一段浅显易懂的文言文,把握其主要内容、重点词句或发表对内容等的看法等。
    当然,除了以上题型外还会有许多题型可供采用。但是,绝对不能纯粹为了听力考试而设计题目,要注意题目的导向性,并且每年的题型都要视听力材料而定,不要年年相同,以避免形成“常规”,使听力考试也落入应试的怪圈。至于评分标准的制定,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领域。相对而言,由于受听力考试的瞬时把握性等特点的影响,参考答案较接近客观,还应该是比较易于制定的;总分建议在20分左右,各题分值可依据题目实际难度而定,以1分或2分为宜。时间安排上,最好与英语听力考试一样,也安排在考试时间的前20分钟。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从理论上看都是很正确的,可是从实践操作上看又有多少可能性呢?我的观点是,可能性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不是原来就放在那里等你伸手去拿的。”(潘庆玉《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第171页)尽管语文听力考试的实施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但是只要我们有为未来负责的心,相信语文听力考试总会有实施的一天。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
秦训刚   晏渝生    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 蒋红森  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叶澜  主编
陈玉琨    沈玉顺    代蕊华    戚业国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4、《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 潘庆玉 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5、《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孔庆东  摩罗  余杰  主编   汕头大学出版社
6、《现代心理学概论》  李鹰  朱惠丽  田爱香  李宏 主编  新华出版社
7、《教会学生思维》 郅挺瑾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8、《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周卫勇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9 21:09 , Processed in 0.11493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