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香孝廉思想及实践探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6 08:0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香孝廉思想及实践探微
                                                    彭斌武  张宏奎


        黄香,字文强,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中国历史上一位以孝闻名,以才著称,以廉驰誉,集孝子、国士、贤臣、清官于一身的著名孝廉人物。黄香举孝廉入仕,官至尚书令、魏郡太守,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既是“孝”的楷模,又是“廉”的典范,其传录见于《东观汉记》、《后汉书》、《楚师儒传》、《楚国先贤传》等史籍,名列“二十四孝”之一。宋人撰写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黄香作为人伦教化的典范,其孝廉思想的社会教育意义和影响可见一斑。本文谨遵史实,对黄香孝廉思想形成的渊源、思想精髓及其实践特点、现实意义等作初步探讨。


                                                            一、    黄香孝廉思想的渊源


        黄香孝廉思想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文化渊源。
一是受东汉社会孝廉文化的陶冶。黄香出生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卒于延光元年(公元122年)。他生活的年代,孝廉之风蔚成时尚。两汉时期,举孝廉作为一种察举制度,成为任用提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从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对汉代影响很大。举孝廉制度的推行,在社会上造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起到了“化元元,移风俗”的社会教育作用。黄香生活时期,社会对孝廉尊崇的浓厚氛围,为黄香孝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是孝廉文化的影响。早在春秋时期,云梦就产生过一位彪炳千秋的廉吏——楚国一代贤相斗子文。斗子文担任执掌楚国军政大权的令尹职务长达二十七年,辅佐楚成王成为事实上的霸主,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清正廉明,无私奉公,被孔子誉为“忠”的典范,成为中国古代廉吏的楷模。斗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为政庇民,不蓄私财;大义灭亲,不徇私情;三次出任令尹,又三次主动让贤,不怀私心,被传为千古佳话。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了震惊世界的秦竹简,主要内容是距今二千多年前秦的法律制度,其中有地方官府对于官员廉洁自律等规范要求的内容。如《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凡为吏之道,必清洁正直”,“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特别是“临财见利,不取苟富”的要求,对后世孝廉思想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云梦睡虎地秦简?语书》,是南郡太守腾于秦始皇二十年向郡属各县、道官府发布的文告,其中有这样一些内容:“凡良吏明法律令,事无不能也;又廉洁敦悫(厚道,诚实)“不廉潔,毋以佐上”。可见,云梦深厚的历史文化,为黄香孝廉思想的孕育、成长,提供了厚实的土壤。
        三是孝廉家风的传承。黄香出身于孝廉之家,自幼受到孝廉家风的熏陶。其父黄况,举孝廉入仕,曾任郡五官掾、叶县县令之类的朝廷命官,却家无奴仆,生活清贫,可见其为官清廉。母亲徐氏,出身于官宦书香门第。舅父徐防以孝廉入仕,也是一位廉洁清正的高官,奉侍三朝皇帝没有过失,官至太尉。正是这种特殊的家风、家学,使黄香受到了崇高的道德熏陶和良好的文化培养,为其孝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二、  黄香孝廉思想的精髓


        综观黄香的孝廉事迹,其思想精髓主要是四大观点。
一是“忠在竭节,义在修身”的忠义观。章和元年(公元87年),章帝南巡过汝南郡,太守何敞特意制作了雕镂屏风为章帝张设。章帝命黄香记录此事。黄香对当时呈蔓延之势的奢靡之风深感不安,对何敞此举不以为然,在铭记中直陈己见:“古典务农,雕镂伤民,忠在竭节,义在修身。”意思是说,古代的典章制度要求为官理政者以农为本,不要去追求浮华奢靡,增加老百姓负担,使他们受到损伤。其铭文引起了当朝官员的警醒,汝南太守何敞深受教育,在以后的从政中“礼贤命事,改修德化”,成为一位正直廉洁的名宦。
        黄香所说“忠在竭节”的“忠”,是指竭尽操守,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孝是忠的基础,忠与孝是相通的。在“家国同构”的观念下,忠孝实为一体,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家以亲为上,国以君为尊,在家尊敬父母尊长,就为奉国尽忠、效命君主打下了思想和行为基础,这就是“移孝于忠”。黄香“忠在竭节”,表现在他对治国理政敢于建言献策,敬献忠言。一次,章帝召他到安福殿“言政事”,他对朝廷施政“数陈得失”,受到章帝赏赐。特别是当国家遇到为难之时,更表现出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在他任尚书令时,匈奴与西羌先后叛汉,轮番进犯边陲,烧杀掳掠,严重时甚至侵入内地,践踏三辅重地,蹂躏京师近郡。在这国难当头之际,黄香以文官之职,毅然担当起行军调度的重任,他学习军事,研究边务,把军事和政务摆在同等重要位置来抓,两方面的工作“皆得事宜”,都做得很好,使叛军对京师望而却步,为前方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为取得战胜匈奴和西羌叛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香忠孝言行对他的儿子黄琼和曾孙黄琬都产生了直接的教化影响,使他们成为东汉王朝志虑忠纯的谏诤之臣。黄琼每有诤谏,多被采纳,特别是国舅梁冀因有迎立之功,专断朝政,朝忠文武官员惧其淫威,欲赐其山川和附庸国,黄琼力排众议,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否定给梁冀超越制度的封赏。黄琼逝世后,桓帝念其赤胆忠心,谥曰忠侯。黄香的曾孙黄琬传承爱国忠君的祖训家风,更是一位不畏强暴,为恢复东汉王朝统治秩序的忠义节烈之士。中平年间,天下大乱,董卓乱中进京,易帝专权,玩弄朝政于股掌之中,黄琬痛心疾首,为恢复东汉王朝正常的统治秩序而披肝沥胆,与董卓进行了一系列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与司徒王允等利用吕布与董卓的矛盾,密谋刺杀了董卓。不幸的是,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报复而逮捕,死于狱中,成为抗暴献身的义烈。
       黄香所说“义在修身”的“义”,就是指公正的道理,正直、正当的行为;“修身”,就是把公正的道理和无企图之心的正当、正直行为贯穿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去。延光元年,黄香迁升为魏郡太守。过去的惯例,每当新旧太守交替,郡府总要借机购置大批作装饰、陈设之用的储备器物,动辄耗资数千万,铺张浪费惊人,黄香对此非常反感。他在到任之前就去函魏郡官府,申令不得购置任何陈设、装饰等储备器物。可是当黄香上任之日,却看到讲排场,摆阔气的器物摆满官府,充斥府库,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全部撤除、处理了,端了郡府的“黑仓库”。按照旧俗,新官到任之日要祭灶求福,招待宾客。这是地方官员巴结新的顶头上司,搞“感情投资”,编结新关系网的极好机会。黄香坚决移风易俗。他到魏郡上任之日,一不搞祭灶求福,二不搞请客纳贺,来一个柴门紧闭,一改官场颓风陋俗,给企望攀高接贵、投机钻营者们以闭门羹,境内百姓对新任太守肃然起敬。
二是“量能授官,因劳施爵”的职权观。衡量一个官员从政是否廉正,关键看他对职权的态度如何。有的官员总是念念不忘争权夺利,争官、要官、跑官、买官,丑态百出,对有利的事则闻风而上,互不相让,对烦事难事则张推李卸,无人负责。黄香则恰恰相反,当他迁升尚书令后,和帝考虑到尚书台虽为枢机端首,但毕竟是个办事机构,为黄香的前程着想,决定提拔他任东郡太守(东郡,京师近郡,方圆千里),让他到郡国去施展抱负,且不说前途无量,仅俸禄就翻一番。对和帝的一番美意,黄香坚辞不受。他向和帝上了一道言辞恳切,态度坚决的奏章,说: “臣闻,量能授官,则职无废事;因劳施爵,则贤愚得宜。”意思是说,我听说根据人的能力大小而授予适当官职,每个职位就不会因不称职而出现误事渎职的情况;按照功劳大小赏赐封号等级,有才能的人和低能的人就会各得其宜。他谦称自己承担不起主管一郡的行政大事,担心自己愚钝,辜负了皇上的恩典,情愿皇上用多余的恩典,“赐以督责小职,任之宫台烦事”,做具体而烦杂的事情,是他最大的心愿,如愿以偿,即使化为灰土也极感光荣。
        黄香“量能授官,因劳施爵”的观点,不仅实践于自身,也传给了子孙。黄琼最初因为父亲黄香的官位,朝廷授予他太子舍人之职,他以有病为由没有就任。后来黄琼任司徒,位列三公,黄琬因为是黄琼的孙子,朝廷以其“公孙”身份授予他童子郎,他不愿躺在祖父、曾祖父的功劳薄上吃老本,推辞有病而不就职,这都是黄香“因劳施爵”教导的结果。黄琼、黄琬祖孙走上仕途以后,都看出当时取仕用人制度不合理,为使朝廷录取真正有才能的优秀人才,祖孙俩先后都对考试荐举制度进行过改革。黄琬为革除取士积弊而呕心沥血,使一大批高才洁行的优秀人才得到启用,堵塞了那些门阀权贵子弟凭权势入仕的门径。
        三是“利不苟取”“灾必倾予”的爱民观。“廉”与“贪”是对立的,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因此,利益是对官员们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廉者爱民,“利不苟取”,“益不乱得”;贪者见利,不择手段,求多而不知足,伤民坑众。黄香任魏郡太守以后,发现郡府据有内外园田,每年收粮数千斛(古代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为郡府官吏所得。黄香见利思义,认为这个利益不正当,违背了古训和朝廷规定,他说:“《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为官吃俸禄的人,不应该与百姓争利。”于是,将郡府内外园田全部交付农民耕种,使郡府官吏告别了“双份粮”。黄香不仅在利益面前不苟取,而且在民众遇到灾难时,能够舍弃自己的切身利益,倾其所有、不图回报地帮助别人。延光元年,魏郡暴雨成灾,灾民饥馑,嗷嗷待哺,黄香毫不犹豫,将自己的俸禄和多年所得的赏赐全部捐献出来,分发给贫苦灾民,此举带动了丰富殷实之家,各自捐献义谷,帮助官府发放赈灾粮,使魏郡灾民在大灾之年获得了保全。
        四是“祗勤物务”“忧公如家”的勤政观。孝廉的本质就是爱及天下,爱岗敬业,勤力忧公。黄香为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勤奋”。一是勤学。他深知为国效劳要靠本领,既要清正,更要有能耐,才能成为廉能之士,因此,终生勤奋学习。出仕以前他就博学经典,精究道术,能文章;入朝后,汉章帝让他到东观读他未曾见过的书,他如饥似渴、不知疲倦地广泛涉猎,精心研读各种典籍,从而使他的学识更加渊博,不仅知古今、通历法、晓天文、明地理、善音律、懂阴阳五行、会周易八卦,而且挥毫则文思泉涌,笔翰如流,后又学习军事,“均量军政,皆得事宜”,可谓文韬武略,在当时来说,堪称“全智全能”,因此,国人誉之为“天下无双的国士”。二是勤政。他任尚书郎时,忧公如家,夙兴夜寐,经常独宿尚书台,宵衣旰食理政,昼夜不离台阁。章帝知道后非常赞赏黄香这种勤力忧公的精神。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后积劳成疾,陈疴缠身,和帝闻知,常派员问病慰劳,赏医赐药,还赐给他父亲卧几和灵寿杖。黄香勤政还表现在他办事仔细认真,深入实际,实事求是。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东平王刘苍的封国和清河王刘庆的封国发生了妖言案,涉案人员达千人之多。他对人命关天的大事特别慎重,亲临发案地办案,通过明查暗访,终于真相大白,原来是卿仲辽等人为谋取钱财而散布鬼神迷信谣言,蛊惑民众,造成恐慌,酿成社会动荡。查明案情后,他实事求是地逐一甄别,区分不同的情况,上报朝廷,解脱了大批无辜民众,避免了一桩特大冤案。


                                                   三、黄香孝廉思想特点与现实意义


        行孝以“敬”,为官以“自警”,是黄香孝廉实践的显著特点。孔子强调孝的核心是“敬”,如果没有“敬”就谈不上孝。孔子还在多种场合强调“敬”的作用和意义。孔子为何如此重视“敬”?因为“敬”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有孝的内涵。如在心理上尊重,敬重,敬谨,敬爱;在行动上慎重地、有礼貌地对待,兢兢业业、不怠慢不苟且,等等。这些都构成孝的元素。二是有廉的内涵。《诗经?大雅?常武》中有:“既敬既戒”的诗句,笺注:“敬之言警也。”“敬”有二重含义,对他人是敬,对自己则是“警”:警惕,警醒,警省,警觉,警戒,警钟长鸣,用现代话来说,“警”就是自律意识。能够自律、警钟长鸣的人必然廉。何谓廉?《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注:“不受曰廉。”孔子之所以反复强调“敬”,就是因为“敬”是“孝”“廉”关系的结合点。
黄香就是一位以孝敬事亲的典范。东汉王朝的官修国史《东观汉记》载:“黃香……父况为郡五官掾。刘护教令署香门下孝子,数觇(派人暗中考察)。况举孝廉,贫无奴仆,香躬亲勤苦,尽心供养,冬无蔥被,而亲极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江夏太守刘护听说黄香的孝名,把他署为门下孝子,然后多次派人暗中考察,得知黄香的父亲黄况为郡五官掾,出身孝廉,清正廉洁,家境清贫,没有奴仆,黄香亲自操持家务,吃苦耐劳,尽心供养父母。冬天没有外衣和套裤,却把饮食烹调出味道来,让父母吃得可口,心情舒畅。盛夏酷暑难当,他扇凉了枕席,再请父母安歇;严冬寒气袭人,他用自己的身体温暧被衾,让父母入睡温暖的被窝。这便是古代启蒙教材《三字经》中所描述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二十四孝中“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的来源。
        在上述事实中,我们没有看到黄香对孝的言论,但是,我们从他的行为举止上看出他的孝道思想:为人子者要把一颗炽热的孝心敬献给双亲,贴在双亲的心坎上,尽一切努力,为双亲分忧,添乐,增爽,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黄香家贫无奴仆,家务重担全落在双亲身上,他不忍心,虽然还只是几岁的孩童,出于幼慧早熟的良知,却主动承担家务重担,不辞劳苦,为双亲分忧,让父母在忧愁中看到希望,萌发喜悦;黄香家贫,生活清苦,没有可口的食物,他却想方设法“亲极滋味”,让双亲吃得可口,高兴,苦中生乐。他的烹饪技艺,不学而能,可谓良能也;炎夏寒冬给父母身体带来不适,难以支持,他以自己的劳苦为双亲奉清凉,变难受为爽快;以自己体温的释放,为双亲送温暖,变不适为舒适。他扇枕温衾,前无古人,真是出于良心啊!由此观之,黄香的“孝”完全不同于单纯物质上的“养”,而是浸透了爱心的“敬”,堪称孔子所倡导的“孝敬”的典范。
黄香以孝敬事亲的年龄段,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年龄段中,他形成了以“敬”立身的自我意识。“敬,警也,恒自肃警也。”就是说以“敬”为德的人,能够经常地、持之以恒地保持高度的警惕、警省、警戒的自觉性,严肃地对待一切客观事物(人、事、物)。入仕以后,官场上的地位、权力、利益、名誉等各种极具诱惑力的事物,都展现在眼前,萦绕在身边,这是对每个仕途中人的严峻考验,迫使你做出选择:或“不苟取”、“不取不义”,或“多欲而不满足”,一念之差便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前者便是清正廉洁之路,后者便是贪婪腐败之路。黄香沿着警钟长鸣、严格自律之路前进,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前者,顺理成章地迈入了廉政之路。一个官员,在一时一事的诱惑面前强忍欲望,做到不贪,这个或许容易做到,难能可贵的是一辈子两袖清风,一尘不染。黄香之所以被后人誉之为“孝子、贤臣、清官”,就在于他对各种诱惑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树立了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筑起了一道牢固的拒腐蚀、永不沾的心理防线。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的历史时期。传承、践行和弘扬包括黄香孝廉思想在内的传统人伦道德精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精神家园,促进廉洁社会风气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孝与廉是相通的,孝以养德,廉以修身。黄香一生因孝生廉,以廉践孝,孝廉双馨。他以孝善事父母、行孝以敬为起点,对百姓的仁爱和对社会的关爱,以良好的德行立身处事,恭敬、宽厚待人,进而倡正义、守廉洁,成为一个方正高尚的人。方正高尚的人为官,自然会做清正廉洁的官。其二,孝与忠是同体的,入则孝父母,出则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忠”说到底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黄香正是凭着强烈事业心“敬慎忧公”,任劳任怨,求真务实,真正做到了竭尽操守,精忠报国。其三,“孝”与“和”是统一的,弘扬传统文化精华有利于促进当今社会和谐建设。黄香深受孔子“和为贵”观念的影响,把“和”看作为人处世之道,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就和睦,就“家和万事兴”。社会要发展,要和谐运行,就需要人们具有尊重社会秩序的自觉性。而遵守社会秩序的自觉性取决于个人的修养,只有做到了孝亲,才有可能关爱大众,关爱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有了可靠的思想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23:06 , Processed in 0.1358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