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实践性探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 07:3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实践性探微
作者:庞云凤

小学教师教育培养的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在新形势下.所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鲜活的知识滋养、无限的发展潜力、丰富的实践性知识的小学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必须立足于实践,以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各种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一、以实践为取向的客观必然性
1.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迫切要求强化教育实践,并围绕教育实践构建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小学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不同于大学教师及一般科研工作者,实践性课程是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直接指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基础。有学者提出,小学教师技能的复杂性和专业指向性正是存在于学科专业技能与教育专业技能的相互结合及综合运用上,这是最需要技能的地方,也是外行者最不容易做好的地方。“教师的专业性不是建立在严格、科学、确凿的一般性原理之上,而是以教师个体化、缄默式的‘实践性知识’来保障的。”小学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特殊性在于专业活动的实践性大于理论性。小学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向师性的儿童,其人格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最终形成,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经验性和缄默性等特点,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传授是获取不到实践性知识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个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和从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中而获得,实践性知识获取路径要求强化实践环节。教育部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规定,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时间为10周,其中教育观察、教育调查等4周,教育实习6周,教育实践要贯穿于三年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个方案中,教育实践仅仅占了总学时的8%。实践环节所占比例很小,且时间安排过于集中.会使许多未来的小学教师在短暂的实习生活中,还没有来得及体验教师的角色特点,甚至还没有学会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就面临毕业上岗。更有甚者,有的院校对这短短的10周也不能保证其效果,对教育实践的要求笼统而盲目,管理考核方式简单而不负责任,采用“放羊式”的方法,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学校,只要返校后交上一张实习鉴定表就可以了,而不去过问实习的过程与效果,实习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在这里,教育实践仅仅被视为教育见习、毕业实习,而且见习、实习只是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于课程计划中,而没有上升为课程来建设,也没有对教育实践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样就会使未来小学教师面临着这样一种境地:学理论的时候,没有实践的体验,且理论课也极少是关于教学实践的;进行实践的时候,缺乏理论的指导,重复工匠式劳作。因此,拥有足够的实践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基于实践设计教育理论知识,是未来小学教师掌握实践性知识、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的必由之路。
2.现行小学教师教育类课程设计存在诸多弊端。需要我们重申教育类课程设计的实践取向
我国从事小学教师教育的师范院校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教育专业课,诸如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中外教育史、课程理论、教学论、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外语教育学等,也安排了包括教育见习、实习等的教育实践活动。设置这些课程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特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长期以来.高师院校教育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囿于理论取向.更多倾向于纯理论层面的思辨探讨,对一线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缺少及时的关注和必要的提炼.严重脱离.了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实用性太差,给人以“纸上谈兵”的印象。各院校把学习的目的确定为获得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并以书面闭卷考试的办法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结果是,开设的教育专业课越多,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就越大,就越不利于从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背过几个教育概念和教育条文,教育实践能力无从谈起,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十分缺乏,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组织和管理班集体能力等训练不够,结果使许多师范生毕业后不会备课,不会做教学设计,口头表达能力差。最起码的教学技能都要从头学起,挫伤了他们教学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课程实施中,实际教师授课也多是“原理”的解析,致使许多师范生只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学习的实际结果是,学生可能积累了一大堆理论术语.但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非常淡薄。
3.围绕实践设计小学教师教育的教育类课程,是打造小学教师职业新形象的必然选择 纵观各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教师的职业形象经历了两次观念性的转变,即由最初的“知识拥有者”到“技术熟练者”再到“反思性实践家”的转变。1983年舍恩(schon,D)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提出了教师从“技术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专家形象的转变。在舍恩看来,传统的以“技术理性”为支撑的“技术熟练者”的教师职业形象正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行动者”为支撑的“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职业形象。笔者认为“反思性实践家”是小学教师的理想形象,是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追求。“反思性实践家”应同时具备两方面特征:一方面,他的实践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自觉、理性的实践;另一方面,他能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思考、去反思。在一定程度上,目前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处在培养“知识拥有者”阶段。教育理论与实践、理念与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理论指导实践、观念支配行为不是直接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才能使教育行为得到实质性改善。另一方面.教育行为的实践性、操作性也存在着并非与理论完全对应的技术性、技艺性。因此,要培养“反思性实践家”,必须基于实践。构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二、以实践为取向的小学教师教育类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以整体形式而存在的、不断生成与发展的未来小学教师,使他们具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较强的实践性知识以及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的良好意识与潜能。
2.设计原则
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师范生终身发展的视角,研究小学教师教育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以小学教育实务为线索,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素质为目标,打破传统教育理论课的学科界限,将教育实践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以“重组基础、综合交叉、注重实用”为设计原则,对小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小学各科教学论、教育科研、教育见习与实习等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从目标、内容、作业方式到评价体系都进行重新定位与调整,突出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师范性、实用性、层次性等特点,建立起小学教师教育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一体化的教育课程,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下小学教育对师资培养的要求。
3.内容体系
从小学教育专业的产生背景看,其设置只能归类于按职业分类标准划分的专业分类体系,其专业知识主要应当是按职业特征和职业需要组织,并且以能解决与该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可能会面对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因此,小学教师教育的专业知识主要应当按小学教师的职业特征和职业需要加以组织,并且要以能解决小学教师职业可能会面对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应怎样组织知识内容,组织怎样的知识内容就应有怎样的课程设计。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应该以小学教育实务为线索,以“重组基础、综合交叉、注重实用”为整合原则,打破原来各教育理论学科间的界限,构建起纵向由小学教育与小学生、小学活动、小学班主任、小学教学(包括小学教学实施、小学教学理论)、小学教育科研五大模块组合,横向由心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理论、教学法指导、微格技能训练、教育实践五大部分演进的一体化教育课程体系。
三、课程实施的思考与期待
实践的教育类课程设计强调实践性,并不是要削弱理论学习,而是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和划分,增强理论的针对性。鉴于目前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该课程方案的实施会受到师资、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必须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才能落到实处。
1.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实施的基础
在高师院校,小学教师教育的课程计划中尽管也将教育见习、实习纳入其中,但并没有真正将其作为课程来建设和管理,而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教育环节和普通的教育活动来看待。新的课程设计将教育实践纳入课程体系,突出开放式的课程理念,以能力为核心统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它的实施要求在观念上必须破除传统的片面追求教育理论体系完整性、学科知识全面性的想法,在不削弱教育理论课程实质性分量的前提下,强调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以实践为中介,使师范生获得未来职业必需的实践性知识和智慧。反思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学法等学科的教学,各科教师由于比较关注自己讲课的系统性、条理性、逻辑性,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沟通,教学似乎仅仅为了传授教材,教学已退化成了一种技术,究其实质是一种培养学科工作者的目标取向,这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和小学教师职业的要求。以实践为取向的教育类课程设计,就是要根据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及要求,以小学教育实务为线索,以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为原则,突出案例教学、探究性学习,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使之更符合小学教育实际。
2.打造“双师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根本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懂理论、又通实践,且有丰富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经历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打破原来各学科的界限,按照一种新的体系或组织方式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既有一定的理论品性,又有强烈的实践情怀,它强调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联系,强调高校与小学、高校课堂教学与小学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这就意味着它对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理论知识.而且各学科知识必须融会贯通。为此,教师必须更加广泛地学习和了解各科教学法的知识和理论,具备娴熟地进行小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具体而言,原来从事心理学、教育学教学的教师,就要深入到小学中去,增加实践方面的知识,加强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做一个称职的小学教师;原来从事教学法教学的老师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做一个合格的教育理论教师。换句话说,从事新的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变教师的专业教育理论知识和小学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改革管理模式是课程实施的保障
“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质量,直接影响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效果,更影响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和走向。而实践性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这一环节才得以建构。所以。对教学管理部门来说,必须调整课程计划,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重,使学生的教育实践成为一系列经常性的、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的活动。过去那种关起门来学习教育理论的方法必须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开放。此外,还必须改革考试评价机制。改进对任课教师的管理考核方式。





(来源:《教育学》2009.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6:26 , Processed in 0.1248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