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找寻教育的风景——读茅卫东的《心平气和当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7 02:2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找寻教育的风景——读茅卫东的《心平气和当老师》


潘建伟


让学生选择一门“最讨厌的课”,倘若我说“非思想政治课莫属”,大概没有太多人会反对吧。因为在很多人眼中,政治课内容虚假、枯燥无味,几乎等同于思想灌输,甚至径直可称为“愚民教育”。然而,聆听了作者整整三年的政治课,却是我贫困的高中生活中难得的丰满——那真是青春赋予我们思考、表达、争鸣的一段黄金岁月。如今,作者的新书《心平气和当老师》出版了,花了一整天时间读完后,我想到的是:虽说岁月飞逝,有理想的人生毕竟可以如此美丽。

作者是位悲观的乐天派。对于社会,对于人性,对于生命,他或许是悲观的;可在教育实践中他却显得比谁都积极乐观。“那些后来成为我的同行的学生,很多人的教育追求还不如我这个老师,这让我感到很惭愧,有时甚至内疚和悲哀。”(自序)二十年后,他的教育理念及工作心态均如年轻时的样子,即便不用屈指可数、凤毛麟角这样的俗词来形容,难道不也应先给点掌声?
现代社会高速运转,商人紧盯的是利润,教师关注的是分数,科研人员留意的是论文,干部讲究的是GDP,各个阶层都被一系列考评裹得严严实实。作者的教育革新说不上与体制对抗,但他不是那样的“思想者”:一边捧着《罪与罚》幻想着要拯救人类,一边却为琐事烦困身心而满腹怨言。在无力改变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他做了生活的有心人。比如,他会因监考时两名学生铅笔没带而默默地思考两个小时,从而引发一堂关于“小聪明与大智慧”的讨论课。他会利用补课的时间讲时政专题、讲自己读书时的经历、点评大师的演讲、介绍社科名著,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尽管这多少有点“带着镣铐跳舞”的意味,可哪个领域没有限制,或美之曰规律的呢?歌德说:在限制中方能显现身手,只有规律才能给我们自由。面对体制,书中有批评,但更多的是反思。反思教育,提醒自己。因为“只有腹诽,没有抗争,终归不是勇者所为”(第26页),所谓“抗争”,就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暂时无法突破的条条框框。
观念的引进必须配套,书中各章也同样须要相互补充阅读才行,否则难免断章取义,而与作者的本意大远了。作者憎恶虚伪,序言的标题便是“没有真实,就没有教育”,也即教师要对学生讲真话。但倘有人在课堂大讲权力、金钱、性爱,以为这就是在“讲真话”,那真是辜负作者的良苦用心,即使这些东西就是内心里的“真话”。陈独秀曾感叹:中国人一提到自由就想到无拘无束,一讲到民主就想到自己做主。讲真话也绝非“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讲真话来自广博的阅读与深度的思考。故而他对于“谎言”、“清官情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话语绝非愤青式地批判,而总能从社会历史心理来立论,探寻其文化根源。用史学的方法有利于我们认清问题的复杂,不是盲目地或者大义凌然地将它斗倒。历史,显然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字里行间多的是历史角度:“对教师社会地位的历史考察”、“特定的历史氛围”、“以历史变化为依据”、“不懂历史更难免说错话、做错事”。也正因不孤立地看问题,凡事在别人觉得“理有固然”,他却能看出“势无必至”来。比如对一位工作仅五年就成为校长写的《教师,丢掉你的怨妇情结》,乍一看,句句在理,作者却提醒我们要“警惕成功者的自信”。从“教师发牢骚”的环境分析,到“社会舆论与牢骚现象”的历史考察,再到“个人的成功与主观努力、客观环境的关系”的详细解剖,最后总结:



我愿意听取成功者的经验,但如果这种经验隐含着对我的基本权利的否定时,我会对此抱有足够的警惕,并将毫不犹豫地对这份成功者的自信予以反击。说穿了,这份自信多是以一时的成功为依托,其实质就是以成败论英雄。


在当下处处追求成功、以成功者为偶像的社会,这些文字多少会有些清新之感吧。
书的标题是“心平气和当老师”,作者的确“心平气和”,却不是真的光谈“当老师”。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三章“再送你一程——给毕业学生的几封信”。王小波说过:“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这一章就是与大家分享怎么做到聪明、达观、多知的一些思考。
我觉得作者之所以有底气出淤泥而不染,根本上来说就在于这章文字中所体现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表面上看,他只是谈一些如平等、自由、爱情、成功等热点话题,但这些文字蕴含着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历史发展的探索、对人性奥秘的叩问以及由此表现的阅读与思考的深度,每每让我或沉思冥想,或拍案叫绝,或掷书长叹。
比如对人类中心论的看法,他认为:“人类中心论还只是为极少数人所批判,更多的人则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还在以此为自豪。”(第86页)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价值观从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转变,人从此摆脱神的控制而成为“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但事实上“文艺复兴”的意义一直被我们无限放大,其最大的流弊就是人欲的膨胀。西方二十世纪初便开始清算文艺复兴带来“人类中心论”的弊端,我们却不惜将五四运动看成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而沾沾自喜。从这个角度而言,作者目光如炬,对人欲膨胀的人类中心论的批判可谓一针见血。
再如他根据社会属性将人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确定标准的人。他们的人数可能不多,却对社会很有影响。他们确定的标准可以是法律、制度等形式,但更有影响的是价值观、道德原则这样的东西。确定标准的人可能遵守自己确定的标准,但也可能并不把它当做一回事。第二类是依照标准行事的人,他们占了人类的绝大多数。他们也可能认为自己很有思想,很有见解,其实逃不出别人设定的框架。说得更简单些,就是少数人设定游戏规则,多数人按规则玩游戏,就像下棋。还有第三类人,他们是一些怀疑论者,对现实总是持批判态度。由于他们的存在,游戏规则不断被改变,使游戏越来越好玩,越来越精彩。这类人有可能成为第一类人,但也可能被第一类人给宰了。我想,知识分子应该是属于这第三类人。(第82页)


我想,作者在写作本书时,不单是以一个教育者自命,同时也以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自任吧。因为这些文字充分表明他是一位“怀疑论者”。作者的确满腹狐疑,怀疑“平等”,怀疑“成功”,怀疑那些将“性”看成是“真实”的人:


我甚至觉得沉溺于性生活特别是非婚姻的性生活的人,一定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就像“守财奴”一样。因此,我建议有此种情况的人,应该早去看心理医生。(第75页)


他甚至怀疑他一再强调的“教育”:


其实,我真不愿意教育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我愿意和他们交流,但不是教育。(第130页)


以及他极力推崇的“自由”:


我认为,人们如此渴望自由,就是因为人类处于物我二分的状态。人们把自然视为压迫自己的敌人,渴望成为自然的主宰。这种渴望是人类幼年时因孱弱无力而产生的对大自然极度恐惧的一种延续、一种变式,就像一个人因为失恋而产生的由爱而恨的感情一样,其实质是“心里依然有他(她)”。20世纪中叶,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征服的欲望减少了许多,这是好事,也给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希望。(70页)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不被理解,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风向。在前两类人眼中,社会需要的是遵守,而不是怀疑。作者那种不按陈规办事而显得“行为自我”的方式,必然会遭遇更多的阻难,需要他付出更大的努力。作者感叹自己当年在课堂上努力讲真话,却被学生私下评论为“有点反动”,多少也会有些委屈;在某些时候或许也会有些懊丧:“有太多无奈,深感无力”(第116页)、“我不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走着吧,只要我还能选择,就这样走下去。”(第117页)但他自由地选择了一条路,这些风雨都将算不了什么,如学生评价的:“他的理想之于内心正如他自己对于我一样如阳光般温暖。”(第208页)
在作者那里,对学生的唯一期待是“做好你自己”:


在我看来,学生最需要做的,不是喜欢自己的老师,不是报答自己的父母,而是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有行动力、对他人和社会心存善意的人。(第29页)


教育的真正成功在于人不需要被他人、职位、名誉、地位、权力、金钱等外在的东西认可,说到底,正是由于不自信才需要这些来掩饰内心的恐惧与焦虑,那些需要被外物认可的人,往往会有“媳妇熬成婆”的心态。在书中其它地方,作者还说过:“不做自己憎恶的人。”(第108页)或许我们还可以补上一句:努力成为自己赞美的人,在作者看来也即“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有行动力、对他人和社会心存善意的人”。
岁月的摩梭,人生的烦恼,会将青春的理想消泯,将棱角削平。可我看到的是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不因时间的久远而变质,不因生活的洗刷而退化。这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没有一丝造作、勉强,也从不会有落寞、颓唐。行文至此,我想起了东山魁夷《我的窗》中讲的那句话:“风景是无处不在的,问题在于人本身是否有观察风景的眼力和心力。”作者在教育的荆棘丛中观察到了独特的风景,而他本人不也正成了学生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么?





(《心平气和当老师》,茅卫东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8月。)




作者信息:

潘建伟,1980年生,浙江绍兴人。哲学(美学)博士,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中国近现代诗学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1 14:28 , Processed in 0.13796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