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0 06:3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  


刘电芝、阳泽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20世纪70年代盛行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我国当前已开始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作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急需对我国新增设的校本课程进计研究。
        首先,明确概念是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目前,国内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尚无一致的界定。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由学校实行的课程开发。我们认为:此种观点过于笼统,涉及的范围太宽,未能充分揭示出"校本"的内涵和特点。第二种观点将校本课程定义为由学校依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这种观点较好地揭示出了"校本"的学校主体,但也存在没有挖掘出"校本"的深层含义即"人本"(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思想的局限。为此、我们将校本课程开发概括为: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地和主体。一方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学校具体持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其次,校本课程开发真实地体现了"人本"思想,强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国家课程因其基础性和统一性,难以顾及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又因其规定性,使这种课程对教师而言成为一种"接受性"课程,教师变成了简单的"传递"知识的"工具"。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它也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能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第三,校本课程开发倡导民主原则。以此积聚各方意见和力量,形成开发合力与和谐气氛,激发开发潜力。第四,校本课程开发属"解决问题型"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本质上要求不断地开拓和创新,以适合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变化的情景,增强学校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发展中的"第三势力"。它依托于学校,立足于实践,有自己独立的课程开发理念、途径与策略。但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又是国家课程发展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搞"独立王国",相反,它需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和参照点。通常,国家课程开发实行"研究一开发一推广"模式,使用从"中央"到"外围"策略,表现出基础性、统一性和稳定性特点。缺点是课程单一、时效性差。而校本课程实行"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表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差异性和直接的实践性等优势,这是对国家课程有益而必要的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有利于学校课程管理和决策民主化、课程资源优置化;又有利于教师专业精进,学生素质发展和学校特色化。由此,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起步较晚,理论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上更处萌芽状态。笔者此处专门就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作一些探讨,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和拓展性。当前,大多数学校将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活动课和选修课。但这三者是相互包容的,正如有学者指出:"这三者的关系本来在理论上就是不符逻辑的。"因此,笔者此处根据课程的发展功能将其分为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三类。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基础性课程由学科知识课程和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其中学科知识课程开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内容的更新,采取的方式常是改编、新编或拓编。其次是对课程结构的革新,它包括:学科知识分层建构(如南京师大附中),学科知识横向整合(如上海大同中学)。南京师大附中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C层次科目(国家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B层次科目(参照国家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适当增加和补充内容),A层次科目(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对原教材进行改编和新编)。这种分层将科目分层和内容难度分层结合起来从而使课程体现出难度梯级,使每一层级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上海大同中学的基础性课程开发突破传统分科课程,加强知识整合。它分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文科综合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理科综合以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为核心。知识整合实现了对学生知识多方位的培养目标。其次是学习策略课程开发。江苏锡山中学已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设置了这种课程。学习策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它使学科知识具有知识的可再生长性和技能的可再发展性,从而完整地体现出基础性课程的特点。
        学习策略课程分为通用学习策略课程和学科学习策略课程。通用学习策略课程包括选择性注意策略、记忆学习策略、组织学习策略、精加工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等。这种策略适合任何课程和形式的学习,不与特定知识领域相联系。学科学习策略指与特定学科紧密结合,适应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如应用题解题策略、朗读策略、英语学习策略、化学实验策略等。学科学习策略直接与学科联系,并具有"生成性"特点,因此应成为学校基础性课程中开发的重要内容。
        2丰富性课程
        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励志、广行五类。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如武术、乒乓、排球、篮球、足球、体操等,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这类课程的开发一方面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提倡活动参与大众化。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如诗词鉴赏、名作欣赏、名胜古迹游、网页信息浏览等。博知课程核心目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广泛知识的方法。如查阅图书、信息卡集成、图书馆阅读、电视或新闻品评等。怡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一种是艺术怡情。可通过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舞蹈表演等课程来实现;一种是休闲怡情,如摄影、垂钓、插花、集邮、拼盘、盆景花卉等课程。该类课程可教给学生有意义的休闲和怡养性情的方式,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如成功人士案例分析、挫折调适、坚持训练等磨砺性教育课程。当前,很多学校仍偏重智力,忽视意志力培养,致使多数学生心理脆弱、意志力差、社会适应困难。因此,开发励志课程已迫在眉睫。"广行"课程就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即它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如电子制作、网页制作、无线电维修、新闻采访、英语会话、实验操作等课程。
        丰富性课程可单独开设,亦可交叉进行,这要依据不同情况而定。
        3发展性课程
        指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相对于丰富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这类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重视学科的学术性、前沿性,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如学科知识竞赛辅导、上海大同中学开设的"知识论"等课程。二是指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类的课程,如科技发明、学术小论文、创造技能培养、思维训练等,这类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为主。此类课程在基础教育中虽不占很大比例,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合作开发,指"外部开发者"和"用户开发者"联合起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一种是教学情景互动开发,也称课程运行的自开发。即在教学中,由师生与课程的互动关系而不断地补充、突破、创新而开发出来的课程。
        (一)合作开发模式
        1校际合作模式。即学校与学校联合,有学者指出,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本身的活动,需要与其学校构成互动关系。这种模式要求各学校的教育哲学与宗旨相近,区域跨距小,资源可互补,以此增强课程开发实力。其须遵循的原则是:(1)权责明确。权力义务要分明,以免敷衍塞责,人浮于事。(2)分工协作。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协作互助。(3)双向交流。以利于人际沟通,意见整合。合作方式有:互补整合式、流线作业式、合并交叉式。互补整合式是指各学校在明确课程开发的目标与原则后,对同一课程进行单独开发,然后对各自开发结果进行整合补充,加以完善。流线作业式指合作学校各自执行课程开发计划中的不同部分,最后加以整合,实现成果共享。合并交叉式是把两学校联合的开发人员合并在一起,分成课程开发小组,每组负责不同部分的开发任务。目前运用较多的是合并交叉式,它的优势是使合作贯彻到开发的每个部分,充分地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并又节省时间和物力。
        2专家--学校合作模式。课程开发实质是课程理论与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一方面专家拥有较丰富的课程理论知识,可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具有开发条件的学校为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准备了重要基地。专家与学校合作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平等、指导、"多少"互从。"平等"是指专家不应以权威自居,自以为高人一筹,忽视学校、老师与学生的意见。"指导"是指专家的意见是指导性的,而不是决断性的,最终的课程决策应由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共同做出决定。"多少"互从是指当问题出现争议时,应充分考虑和尊重专家的意见以及少数人的意见,不能始终搞"少数服从多数"。专家与学校合作的方式有试验式和指导式。试验式是指专家依据本身的研究课题而在学校进行的理论试验,同时,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在配合试验的同时,主动进行课程开发。即学校积极地把专家的课程开发研究作为自己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指导式是指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以学校为主体,聘请专家当顾问作指导。专家指导涉及理论假设、方案审定、过程监督、结果评价等诸方面。
        3研究机构--学校联合模式。当学校进行规模较大、难度较高的课程开发时,应与研究机构联合。因为研究机构拥有专家群落,具有系统开发和研究的能力。这种联合,需要遵循"学校为主,实践标准"原则。研究机构易产生"权威效应",即专家可能依据自己理论和经验或本机构利益,而偏离学校的实际。如出现这种情况,应坚持以"学校"为主。同时,多位专家指导,易出现意见争议,这时应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以避免过多的争议而导致问题搁置,时间浪费。研究机构与学校联合的方式有基地法和现场法。基地法指某些研究机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由学校积极参与。这种合作虽是以研究机构为主,但由于开发充分考虑了学校具体情况,立足于学校课程实践,且有学校主体参与,因而也表现出明显的校本特色。现场法是指由学校设置课程开发项目,研究机构莅临现场给予指导。这种方式是以学校的参与为主,要求全面而充分地考察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需求,以体现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4教育机构与学校联合模式。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教育机构可作教育方针指示,进行财力物力支持和地区间学校资源的调配利用。这些都有利于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综合力量。但教育机构与学校合作必须遵从非命令性和非干涉性原则。教育机构虽是学校的上级,但在进行合作时不能用命令代替指导和支持,也不能对学校的各项课程开发活动及出现的问题横加干涉和指责,而应着重在于搞好磋商和协调。
        5领导--教师合作模式。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领导和教师是核心力量。他们熟知学校的优势与特色,而且直接承担着具体的开发任务。因此这两种力量的合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一方面,领导的个人风格、办学理念、管理方略显示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教师最知晓自己和学生,能真正贯彻校本课程开发中"以人为本"的目的。只有两股力量结合,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完整地体现学校本位和以人为目的的思想。领导和教师合作属内部开发模式,应遵循"民主、开放"原则。所谓民主,即倡导人人平等,每个人的意见都应得到尊重,反对"一言堂"。开放,是指领导--教师合作由于是内部合作,容易走向封闭和保守,因此,应以开放的视野和手段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避免夜郎自大和固步自封。通常这类合作方式有: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决策,领导完善管理,教师具体执行,领导提供物力和财力,教师提供专业知识与能力等。
        (二)课程运行的自开发
        课程运行是指教师、学生、课程在教学情景中的互动关系。任何一种课程在这种互动关系中都会发生改变或创新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能力和学生需求实际。其过程是:①教师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初次课程设置。②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③教师的自我反馈。④再进行课程设置。⑤课程设置更合理。⑥教师专业能力相应提高,学生能力提高,从而课程开发的水平更高。课程运行的自开发关键是教师要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专业能力,不能因循守旧,要时时关注学生需求和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主体性意识,勇于表达对课程的希望和建议。这样才能真正趋使课程不断良性运行,并在运行中达到课程开发完善之目的。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明确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须明确开发之理念。理念确立有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
        这里的理念指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宗旨与教育目标。教育哲学体现了教育的时代精神,是在时代背景中对教育总的认识和看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等都是新时期的教育哲学,它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向。教育宗旨是在教育哲学指导下学校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确立的总的发展方向。如江苏锡山中学"一切为了培育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上海大同中学"使学生学有特长",其他学校的"全面发展,人文见长"、"文理相通,全面发展"、"科学家的摇篮"等。它们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教育目标是教育哲学与教育宗旨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如锡山中学在"培养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的宗旨下,确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民族性、创新性、现代化、健康、坚毅等品质。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方向。但是,并不是每所学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办学理念,有的模糊不明确,有的零散而不系统。明确理念有如下方式:①概念化。部分学校办学思想含糊笼统,应用概念加以界定,使之明确。②总结法。如果学校办学理念多而散,应予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特色化。③提升法。即一些学校的理念往往停留在感性或经验阶段,应使之上升到理性或理论层次,以利于统领整个办学方略。④创立法。当学校已有的办学观念陈旧或本没有办学理念,就应根据教育的时代精神和学校的具体实际创立自己的理念。总之,理念应有宏观统领、中观具体、微观可行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2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应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需求、社区需求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属教育的内部需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是外部需求,是教育的外部功能。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丰富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开发"。其次,校本课程开发并非"闭门造车",搞"自然经济"(自给自足),也应考虑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考察地区乃至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对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状况及特点,以期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地区和社会发展的校本课程,只有这样的校本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需求分析可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人才市场分析法、网络信息分析法、地区发展报告分析等。其中问卷调查、访谈法可用于分析学生需求;地区发展报告分析、地区实践考察有助于对地区需求的了解;人才市场分析、网络信息分析通常可用来了解整个社会对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状况及特点。
        3资源评估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这里的资源指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是以学校的教材和资料为核心,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源头活水和信息支持,离开了它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信息资源的评估,涉及信息渠道、信息贮存和信息效能。评估要求信息渠造多样化、信息贮存丰富化、信息价值效能化,整个信息资源要处于不断的交流和更新中,形成信息资源"用进废退"的动态过程。能力资源是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素养、开拓意识、创新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评估的方式通常是:先由教师自我评估,然后是学校评估,最后由专家组综合审评。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现实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潜在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课程更新,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目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常由教师评估和学生自评构成。物质资源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可提供的场地、设施、设备与经费支持,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基础。除了上述对学校的资源进行评估外,还要对社区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评估,以期在学校和社区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环境。
        4优势评价
        当学校有条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为了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效地提高课程开发质量,还需进行优势评价。学校优势包括管理优势、教师优势和学生优势。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离开了管理很难达到目的。管理优势体现在学校管理理念的明晰化、管理风格的成熟化、管理手段的多样化、管理结构的系统化。对学校管理的评价先应由师生提供反馈意见,由学校领导进行初评,后由学校管理专家进行终评,目的是分析学校管理优势与不足,以期通过学校加强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突出管理优势。教师优势表现为教师的专长、课程开发的技能、技巧。根据教师的专长,可决定他们能有效地进行何种课程的开发;根据其开发的技能技巧,可决定他们适合哪些层次和环节的课程开发。学生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该校学生已形成的群体优势能力;二是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选择能力和课程反馈能力;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和被动的接收者。当学校明了自己的优势后,就可以扬长避短,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6 10:55 , Processed in 0.14396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