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科研是引导教师走向成功之路的有效途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1 12:5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科研是引导教师走向成功之路的有效途径

无锡市八士中学  许 吉

  内容摘要:新世纪人们对教育充满了新的期望:期望有新型的学校,期望有新的高质量的教育,期望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要求的、能迎接新挑战和推进社会发展的足够人才。显然,为实现这些愿望,必然要求有新型的教师,这几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通识。当前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研究新型教师“新”在哪里,更要寻找新型教师从何而来以及现有教师如何实现向新型教师转化的现实途径。本文试从新世纪教师的地位与面临的挑战、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育科研意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方法三个层面就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型教师、科研意识、研究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这是因为,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要依赖教师来执行。被认为最理想的改革目标只有获得教师的认可才能贯彻实行,再完善的改革措施只能在教师接受后才被体现出来,再理想的课程设置与内容的更新都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行为得以落实。这就是说,若没有教师对教学、教育改革的积极性,无论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政策怎样科学,也都是一纸空文,于实际无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教师的参与,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可能获得期望的结果。教育改革的质量和命运,是由教师的自觉程度决定的。
  但目前教师在自己的职业实践中,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 “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与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未像今天这样不容置疑。这一作用在21世纪将更具决定意义。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教师是改革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也来自于变革的时代导致教师本身也已经成为改革的对象。
  那么,现代教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呢?也就是说新型教师“新”在哪里?
  首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教师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有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其次,对课程和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要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还有,教师要树立新形象,要学习和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等。
  教育变革已经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一个非线性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变革,并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具有创新、适应、自我完善、与人合作的品质。要求教师不断去研究、去探索,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成为“科研型教师”②。
  教师的专业成熟,其途径大体上有学历提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参与教育科学实验这样四种形式。前两种确实是必要的,但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不足,一方面它在同一时期内的受益面不可能太广,另一方面培训大多以课程的方式进行,效果不佳。“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有着良好前景,只是需要由几个教育专家组成指导小组的指导;所谓校本,有学者解释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目前我国教师校本培训中比较通用的方法之一是课题带动法,校本培训实际上是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在时下,“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科研”何以能“兴校”?就因为科研是教师专业成熟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
  我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我们的教师实际上也这样认为)只要学习、记住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或更时髦的概念即“教学模式”,教师似乎就学会了,素质就得到提高,许多教学问题就迎刃而解。实际不是这样,真正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的是教师自己头脑中固有的那种“教学理论”——是教师自己经过学习和内在的体验,以及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基础上自发产生的。从而成为一种自觉的、不假思索的教育行为,而不是强制性的教育行为——外来的教学理论只有转化为教师自己的品格,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并指导教师自己日常的言论与行动时,才会产生指导实践的作用③。教师应该经过学习和亲身体验,在实践中将这种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品格和教学风格,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在实践中提高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体验、实践的最佳途径就是参与教育教学研究。
  做到着一点,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
  1、“先导”意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育教学而言,教育科研就是那块“不误砍柴功”的磨刀石。但许多教师却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每天忙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之中,穿梭于教室、寝室、卫生包干区、办公室之间,“勤”字当头,却很少这样思考过:我是不是可以用更好的办法,更轻松的方式,采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这就是科研“先导”意识不强,科研意识淡薄的表现。实际上,不展开教育科研,根本不可能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每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树立“科研先导”意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2、“主动”意识。没有教育科研的现代意识,视教育研究为不切实际又没有多少实在意义的份外追求,也就没有自觉的科研意识与行动。迫于职称评定对教育科研的硬性规定,或迫于学校的硬性科研规定,临时抱佛脚,突击赶写一两篇论文,填补空白,应付差事,“科研一阵风”,质量必然打折扣。注重“主动教研”意识,就是要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长期不间断性的教研活动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与提高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每位教师都应主动地、能动地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
  3、“过程”意识。很多教师认为,教育科研非常深奥,只有那些高级教育专家才能出成果;不少教师认为搞科研就是苦思冥想、闭门造车;也有的老师认为搞教研就是要创一家之言,自成一说。这些都是误解。教育科研其实一点也不玄乎,它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论文只是科研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教育科研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实践经验总结与升华的过程。树立“过程”意识,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对教育科研的正确认识。另外,校教科室要加强科研过程管理,特别是课程的过程管理。
  4、“创新”意识。开拓创新能力,是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到成熟阶段后达到的一种高级境界。有志于科研的教师仅仅满足于教育教学经验的简单总结是不够的,陶醉于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剪裁、仿制,更是要不得。首先,一个教师要勇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揭开纷纭的教育教学现象,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重大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其次,要敢于冲破原有的旧模式,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梁启超说:“变则通,通则久。”变,就是要创新。我们广大青年教师应该成为科研创新的急先锋、主力军。
  三、教师从事教学研究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教学研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实际上,教师们要研究的课题俯拾即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为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因此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是要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检讨所发现的问题。教师的教学研究必须要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进行,在课堂中进行,就是少数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其成果也要在教学中得到检验和应用。教学即研究,“真正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 就已经具有科研的性质和色彩。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育成果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
  因此,教师在从事教学研究中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1、要善于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升华、提炼,从中找出规律性的真谛。。对一般教学实践者来说,研究的初始对象可以是具体而鲜活地存在于身边的他人经验④。就以听课作为一种研究行为来说,在方法上应该注意:
  第一,充分准备。除了熟悉听课对象——教学的基本内容外,最好能自己设计一个教学方案,进而确立听课的研究课题,有所选择的确定听课对象。课题使听课有了明晰的指向,方案又使研究有了对比的参照,就为分析优劣得失、移植他人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实录评点。尽可能完整地记录教学的主要环节。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研究者,听课的过程实际就是研究的过程。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会不断闪现,而事过境迁之后,又难以捕捉、再现。及时记录就会给课后的深入思考、研究以极大的便利。另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机智、艺术,常常体现于令人叹服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中,把这些实录下来揣摩玩味实在是经验移植的有效途径。
  第三,对比研究。对比是听课研究中最有效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对比主要是指选择多节相同教学内容的课来研究分析。通过比较,易于把握不同授课者的风格特色,也易于辨出不同教法的高下优劣,更能体会到优秀教学设计的意图所在,也更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知识。
  第四,及时讨论。讨论是指听课后与授课者及同时听课者的交流研讨,这是研究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
  第五,积累资料。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还可以通过“教历”研究。教历是教师以往教学行为和表现的完整记录。是教师对个人资料的收集与记录,是教案的全部和系统化。
  2、要有意识地记录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适时地分析和总结这些材料。记得有位教研专家说过:“只有工作忙的人才去搞科研,越是工作忙的人越要搞科研。⑤”工作与研究怎么结合呢?作为教师,要善于变无意识劳动为有意识的行为。 要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工作为研究提供实践资料,研究推动工作效率的稳定提高。
  我就以写教案为例,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思想轨迹的记录,是教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教学实践的重要资料;如果能够记录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原有计划的变更、遇到的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自己通过施教所获体悟等内容,则又成为教师总结与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的凭依。并可以以之为基础进行教学研究。加拿大课程专家康内利和柯兰迪宁通过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研究发现,教师通过分析自己的实践经验、个人历史,可以获得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实践的清晰认识,并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此,我们要记住:最困难的教学环境最容易出研究成果。
  3、要保持一种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开放发展的反思心态,不断学习,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经常性的反思。现实的情形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已养成了唯上、唯书的心理,习惯于“结论式”的教学,而不习惯于“过程式”的教学,即善于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不善于教学生“发现真理”,突然要求其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感到不知所措,从何做起。
  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必须经常反思,找出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言语背后深藏的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弊端所在,进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自己的头脑中重建新的教育价值观,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持久地去实现⑥。当这种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自我意识时,便会促使教师在专业上日益走向成熟。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⑦。没有教师主动的专业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升;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对于新世纪来说,新教育需要有新型的教师,同样也会蕴育出新一代的教师。谁越早意识到这一点,谁就会把握职业生活中发展的主动权,谁就会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和享受到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内含的欢乐和尊严。
  本文引用、参考的主要文献:
  ①.叶 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P37,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②. 顾明远主编:《挑战与应答: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变革》,P152,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③. 施良方 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P14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④. 王 坦 张志勇主编:《现代教育科研——原理?方法?案例》,P27,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⑤. 吴忠魁:《影响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因素分析》, 《教育科学》,P24, 2001年2月,第17卷,第1期。
  ⑥. 李定仁:《论教学研究》,《教育研究》,P19,2000年第11期。
  ⑦.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教育研究》,P23, 2001年第1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14:02 , Processed in 0.39385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