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汪潮《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汇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5 03:3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汪潮《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汇编
2012-04-08 上善若水[博客]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一:语文的含义
语文作为学科名称,最早由叶圣陶先生使用,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
1.“语言文字说”。即把“语文”解释为“语文文字”。这里的“语言”指口头言语,这里的“文字”指书面言语。这种解释的代表人物是叶圣陶先生。他说:“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2.“语言文章说”。1950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说“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就是文章,文章依据是语言。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3.“语言文学”说。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是口头的语言和书面的语言;另一种也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学……”
学习心得:
1.三种关于“语文”的解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语”的理解基本一致,就是“语言”,语文课程的核心就是学习语言;不同的是对“文”的理解有细微区别,叶圣陶先生认为“文”指书面语言,而吕叔湘先生认为“文”既是书面语言,还指文学。其实三种解释懂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文”的内涵,都有一定道理,因此语文课程可以理解为:以语言为核心,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在内的多元体系。
2.语文的三种不同理解,可以理解为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就是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第一层次为学习文字;第二层次为学习文章知识,包括文章结构,表达方法;第三层次为文学鉴赏,包括语言的品味和鉴赏,形象的分析等。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一:语文课程
  • 课程的理解: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 广义的课程: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某一教学科目。
3.小学语文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也就是小学语文课程方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4.小学语文教学:就是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课程和教学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5.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或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6.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一:阶段性。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把小学的语文课程教学理解为语言文字,把初中的语文课程理解为语言文章,把高中的语文课程理解为语言文学。
小学阶段:语言文字教学。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言语能力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7.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二:实践性。小学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实践的,它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的是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大量的语文实践将形成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8.语文课程性质之三: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工具性表现在:一是学生进行思维的工具(从内部言语来说);二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从外部言语来说);三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工具; 四是将来从事工作的工具。“交际”是工具性的突出表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指导他们多读,多背,多写,多说,多思,做到个个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二:人文性指语文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小学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还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也是为学习者服务社会、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9.语文课程性质的关系: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它侧重于形式、技能、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文化性(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特有属性,它侧重于内容、教育,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来怎样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把语言文字的工具性训练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忽视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的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分析,人文教育也无法落实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侧重于交际功能,文化性侧重于教育功能,基础性侧重于发展功能。
学习心得:
1.语文课程具有阶段性特点,不同的阶段侧重点不一样,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文字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文字的学习,这里的文字包括汉字和词语。
2.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特征,就决定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语文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从老师的讲授向学生的学习实践转变,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要贯穿语文课堂的全过程。
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工具性侧重于语言的形式,人文性侧重于语言承载的内容、情感、态度等,这两者是皮和毛的关系。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二者整合的载体是语言形式,是字、词、句、段、篇甚至标点,还包括一些特殊的表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三:语文课程资源
1.语文课程资源:指富有语文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内容的、服务于语文课程实施的必要而直接的各种资料来源和条件的综合。
2.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特殊性:一是开发最适合语文课程特点的课程资源,有利于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二是语文课程资源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具体形象,易于理解。三是语文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
3.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之教材资源:增加: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适当增加一些篇目,以达到巩固和补充语文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扩充:通过对一篇课文的教学,从不同的角度扩充与课文有关的拓展阅读。利用:比如课文插图在文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加以利用。
4.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之课堂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学习信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可资使用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及时捕捉,加以放大,使动态的将精彩瞬间成为有效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生成性的资源包括:
(1)学生离奇发言的时候。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发言,教师如能巧妙地启发诱导,课堂教学将会进入一个新境界。
(2)课堂节外生枝的时候。在课堂讨论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新问题,扰乱了课堂教学,这时教师如果能发挥教学机智,灵活应变,将会使课堂精彩纷呈。
(3)学生认识发生偏差的时候。在课堂教学时候,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思想等的影响,在理解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教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保证丰富语言系统与提升精神境界的融合。
5.语文课程之其他资源:包括其他学科的资源、网络资源、大众传媒资源等。
学习心得:
  • 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资源,积极利用资源。
  • 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适当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但拓展不能无度,还有尽可能与教材文本有相关性。
  • 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倡学科整合,语文和音乐整合,语文和美术整合,语文和数学整合,语文和历史整合等等,适度而有效的整合是有必要的。但如果脱离文本而一味又唱又跳,又画又演,就是错误的。语文教学必须尊重文本,用好文本,丢失文本进行所谓的资源拓展,是舍本逐末。
  • 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理解偏差,朗读不到位的现象是正常的,也是刻意理解的。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课堂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横加指责。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学生,及时捕捉,因势利导,机智引导,错误就能成为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四:语文教材
1.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思想的体现,是一个由教科书(课本)、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本(校本教材)、教学挂图、音像资料等课程资源组成。不同的语文教材是不同历史时期课程思想、理念和目标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语文课改新教材之苏教版特点:
(1)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将主要学习习惯编列于课本之首,进行系统训练。
(2)十分重视基础。教材突出一个“小”字,比如低年级的情境图和语境歌;强调阅读教学的根本是读,多朗读、默读、背诵,加强学生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独立设置“习作”,强调“低定位”、“从模仿起步”。
3.语文课改新教材之北师大版特点:
(1)关注学生语言习得、思维发展、人格养成。
(2)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习惯的养成,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习惯的培养。
(3)教材富有儿童性、趣味性、现代性。
(4)教材不是以思想主题单元,而是具体的语文情境,以一个核心词组组建的文化单元。
学习心得:
1.语文教学要结合教材编写特点,突出教材特点。比如使用苏教版教材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将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同时要突出小学语文教材的“小”即基础性,强化“以读为本”,加强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2.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我们对待教材的基本态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个什么“例子”呢?首先是个阅读的例子,以教材为例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认知阅读能力,主要是识字识词、把握课文主要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基本结构。这个层次是回答“写了什么”;第二层次是理解性阅读,主要任务是能分析具体问题、能综合问题、能概括问题、能抽象出文章主旨、作者的意图。这一层次的重点一是理解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以教材为“例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二是通过作者的描写和叙述去综合和概括人物、事物、景物等的特点,并凭借语言材料抽象出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这一层次是回答“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第三层次是评价性阅读。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表现的思想给予主观评价,就是评价性阅读。评价性阅回答“写得好不好”,评价要先进行价值判断,还要说出评价的依据;第四层次是创造性阅读。阅读中创造性阅读的本质是求新求异。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个性化理解。其次,是个习作的例子。以教材为“例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语文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一个段落为例,先通读说说写了什么,特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默读,体会文章是用什么方式去表现这个特点的,最后把这个写法进行近似迁移,实现读写的有机迁移。
(2)“用教材教”既不能“惟教材”,也不能脱离教材、淡化教材、曲解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五:语文教育智慧
1.什么是智慧:人们运用知识、经验、能力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本领。构成智慧的相关要素有:
(1)基本要素:知识。智慧包含知识,但智慧与知识有区别。知识是基于工具性和技术性层面的,而智慧是基于哲学思考,超越工具和技术层面。
(2)核心要素:智力。智慧比智力包含的范围更广泛,更深层次。
(3)支撑要素:非智力因素。智慧与情感有联系,情感的渗透是智慧美的重要特征。
2.什么是教育智慧: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体现的一种品质,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合统一,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新境界。教育智慧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
3.语文教育智慧的基本特征:
(1)敏锐判断。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和复杂多变的问题,依靠教师的直觉、灵感、顿悟和想象力的即兴发挥,在一瞬间整体把握事物的本质,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裁决,从而采取不同的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方式和方法,以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沟通、融合。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能在解决问题时洞察多种可能性,并迅速做出决策。
(2)整体驾驭。语文教育智慧要有一种整体优化意识,一种全局驾驭能力。
(3)超越常规。
(4)艺术感染。教育无痕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他是一种语文教育智慧的反映。
4.语文教育机智的策略:
(1)机智地设计问题。有时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包含了丰富的智慧。贾志敏老师让学生用“总起分述”的方式写话。他现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今天很冷”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接着表达,但不允许出现一个“冷”字。
(2)机智地转换问题。支玉恒老师在执教《欢乐的泼水节》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现在水资源越来越少,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很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支老师不但没有责备这位同学的问题,相反还肯定同学爱动脑筋,并机智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学生继续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讨论后得出在傣族人民看来,水不仅是一种资源,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
(3)机智地处理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狼和小羊》时,一位同学提问:“老师,狼那么凶残,想吃小羊易如反掌,为什么还有找借口呢?”老师思考片刻说:“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四人小组来谈论这个问题。”教师的机智在于巧妙地设计了四人讨论,引领学生在平等、互动的对话中亲历生成的智慧课堂。
(4)机智地迁移问题。把课堂教学所学的解答问题的思路方法迁移到课外,尝试以此解答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心得:
  • 名师之所以是名师,与他们在课堂中的教育机智有关。
  • 教育机智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 课堂是否有精彩的生成,与教师是否具备较好的教育机智有关。
  • 学生的错误在所难免,错误能不能成为教育资源,关键在于教师是不是具备教育机智。
  • 教师要向名师学习教育机智,并有意识地在实践中运用。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六:语文教育目标
1.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调节者,还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水平。语文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2.教学目标的要素:叙述语文教学目标的句子,其主语必须是学生,谓语必须是行为动词,能清楚地表明预期的学生的行为变化。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对象。指的是学生语文学习指向的内容,是教学目标最基本的要素。例如,在“默写新教的六个生词”这一教学目标,“新教的六个生词”就是学习行为“默写”的指向内容。行为对象就是我们通称的“教学内容”。明确行为对象,能使教学目标具体化。
2)行为动词。在教学目标中,要用确切的行为动词说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例如用“认出”、“再认”、“回忆”依次表示记忆性的行为,用“变换”、“复述”、“用自己的话表达”依次表示理解性的行为等。在教学目标中要慎重使用“掌握”、“懂得”、“培养”、“发展”等含义不明的词语,使用确切的行为动词,能增强教学目标的操作性。
3)行为条件。学生的行为是在一定的条件进行的,例如,在“通过课外阅读,会背诵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课外阅读”是“会背诵”的行为条件。
4)行为标准。如小学识字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会使用常用汉字2500个”,这2500个就是量的标准。
3.语文教学目标的特点:语文教学体系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训练体系,按照不同的种类和层次的知识、能力建立教学目标的分类体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向。
(1)语言性。小学生在语文课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
(2)交际性。“交际”的含义指的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3)综合性。语文能力是个整体,是语言、知识、思维、人文等因素的有机综合。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特点,主要内容是:
语文基础知识目标(语文知识、技能)
语文学习能力目标(听说读写能力)
智力发展目标(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品德及发展目标(道德、思想等)
非智力心理因素目标(习惯、审美能力、个性等)
学习心得:
1.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南针,教师和学生都要有目标意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实施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要依据课标要求和文本特点,以及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科学设置教学目标。
3.每个教学环节要对应相应的教学目标,并要在教学一定阶段要有当堂反馈和小结。不属于该课的教学目标,不要随意添加,也就是说教学环节不要随意游离教学目标。
3.课堂如果学生行为有游离教学目标的倾向,要通过教育机智导向教学目标。
4. 目标是教学环节的灵魂。每个教学环节我们都要按照对应什么教学目标(目标)、怎样落实目标(过程)、怎样检测目标达成(效果)。
5.教学目标的出示方式不同的年级有区别,低年级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说明,中高年级可以通过问题或者教学任务的方式向学生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七:语文学习指导
1.语文学习路径。语文学习要遵循小学生的“学习路径”。小学语文学习路径的基本要素如下: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策略、自学能力、语文素养。
2.语文学习指导的策略:
(1)判断学习价值。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途径是很多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所学知识的具体意义。
(2)创设学习氛围。一般来说,热烈、活泼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学习是一个思维过程,有时候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思维。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能给学生思考留出一些静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是因为:从思维的角度看,静场阶段是学生静心思索的时期;从记忆的角度看,课堂中的空白,学生的记忆前摄抑制对后摄抑制的影响小;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课堂中的空白,学生可以得到积极的休息,消除心理疲劳。
(3)强化生生交往。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一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一是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这两种人际交往对语文课堂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在1967年提出了师生交往的四种类型:单向交往。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发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并付诸行动,教师不期待反馈信息;双向交往。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保持相互的联系,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双向交流信息;三向交往。不仅要求教师和某一个学生极爱哦王,还要求与其他学生进行交往;多向交往。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交往的积极模式。
(4)引导学习过程。
树立过程意识。语文学习活动是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方面组成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
展示学习过程。语文学习应遵循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规律,设置合理的语文学习程序,提供学生最佳的学习情境。
反思学习过程。
学习心得
1.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主要有:
(1)明确目标。教师要提出明确具体而适度的要求和任务,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以及努力后的目标在哪里。
(2)及时反馈。实验证明,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反馈),增强其学习动机。知道学习结果,要么知道自己哪里有进步,要么知道自己哪里还存在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在运用反馈的时候要注意:反馈要及时;反馈要有针对性,比如对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要发现其学习过程的可取之处,比如态度等,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3)以激励为主。“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经常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时,教师忘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激励要有针对性,有差异性,而且要有激励的原因。
(4)合理地在学生之间开展学习竞赛。
(5)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大于失败的体验。“成功是成功之母”。
2.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1)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
(2)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科教学感染力。
(3)加强自身修炼,包括语言要富有变化,要有幽默感。改变刻板的教师印象。
3.重视课堂中的多向交往。首先要树立多向交往的意识,比如让一个学生读书时候,也要对其他同学提出要求,这样交往就不是单向的或者双向的,而是多向的;其次让学生参与评价,自评,互评,调动学生多向互动的积极性;第三,反馈的时候要关注个体表现者,也要关注其他同学参与的表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八:语文学习习惯
1.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倾听的习惯。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交往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在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5%,写占9%。数据告诉我们,人有约一半的时间听,听是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会听”是学生学习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要求既要“听见”还要对听的内容进行理解,评价和欣赏等。
(1)根据学生特点,培养倾听的兴趣。只有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一定能找到更多引起学生倾听兴趣的办法。
(2)结合课堂教学,明确倾听的要求。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了的要求。比如专心,无论是听教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耐心。倾听时,不随便插嘴,在听完别人发言后,得到老师允许才发表自己的意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用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盲从,要有选择性地接受。
(3)教师及时引导,掌握倾听的方法。学生的身体姿势最能反映倾听的状态。教师对学生的听的姿势要给予指导。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姿势,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
2.说话的习惯。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对要通过“说”和“听”来和别人交流,因此有必要从小学开始培养说话的习惯。
(1)大胆地说,说真话。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练习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放心大胆地畅所欲言。说错了,老师要耐心地指导,不能讽刺打击。学生基础差,胆子小,关键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开口”的机会。
(2)大方地说,求清晰。无论课堂还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学生有“含羞”的表现:说话不敢抬头看人,身体也站不直,吞吞吐吐。因此说话训练,首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讲究态度、表情和姿势,并根据说话的“角色”和内容,选择适当的语气,用适当的音量把每一个字送到每一个听话对象的耳朵里,努力避免发生错觉和误解。
(3)流畅地说,合规范。
(4)得体地说,看对象。
3.读书的习惯。
(1)与好书交朋友。歌德有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2)培养正确的读书习惯。双脚与地面保持平行,背部直立。
(3)掌握有效的读书法方法。
(4)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学习心得:
  •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好习惯成就好成绩。
  • 小学生喜欢表现,同学或者老师还没有说完,他就急着举手,而根本没有或者认真听同学发言或者老师的要求。这样获取信息的数量就会大打折扣。实际上,倾听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倾听本身既可以提供学习别人的机会,还可以对自己的思维具有启发作用。
  •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明确学生听的要求和任务,用任务来驱动听的行为。而倾听结束要对学生的倾听表现及时反馈。
  • 一个同学在发言、板演、读书等的时候,老师要对其他同学也提出要求,而且要及时对要求的落实进行检查和反馈。
  • 培养学生说话的习惯,主要是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创造机会让学生能说;适当指导让学生会说(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等)
  • 培养学生的习惯除了“听、说、读、写”以外,还包括做好上课的相关准备上。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九:识字教学
1.基本观点。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所有学段教学的重点,尤其是第一学段。识字教学包括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字义教学。
2.字音教学。字音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利用拼音读准字音。具体做法是:把生字的拼音直接出示,让学生拼读;然后去掉拼音,让学生看字形读拼音,建立字音、字形的联系。字音教学要注意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利用字典自学字音的能力,养成在课内外阅读中查字典的习惯。
(2)重视多音字的教学。多音字教学一定要结合具体词语,在语境中,依靠字义作为分化读音和意义的手段,自导学生根据字义定音,所谓“字不离词”。
(3)重视同音字的教学。音同形异:教学这类词,要结合词句,从字义上分析、比较,使学生建立不同字形和不同字义的联系。音同形近:根据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利用同音的熟字带出生字,着重比较字形。教学时要重视比较,运用组词、造句、填空等形式,把同音字放在语境中去区分。
3.字形的教学。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根据汉字构字规律和学生掌握字形的心理特点。字形教学常用的方法:
(1)笔画分析法。按照笔顺说出笔画的名称,然后读音、组词。
(2)部件分析法。通过对汉字的各个部件分析来识字。一般步骤:先说字的间接结构,再顺次说出部件名称,最后组合起来读字音、组词。
(3)造字分析法。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来教学。
(4)形近字比较法。比如辛和幸的教学,抓住关键区别,结合儿歌“辛苦一点,幸福十分”,沟通形、义联系。
(5)儿歌字谜法。根据汉字的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编一些形象的儿歌,帮助识字。
(6)直观形象法。通过动作、表情、神态的直观演示来帮助识字。
4.字义的教学。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一个汉字只有在成为词语时才有意义,常用的方法:
(1)直观法。运用实物、动作、表情等来辅助解释。
(2)注释法。查字典;近义词替换法。
(3)联系法。联系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
(4)选择法。查字典了解义项,并根据上下文,选择正确的义项。
(5)造句法。用词语造一个句子,在实际运用中理解。
(6)比较法。同义词比较、形近字比较、同音字比较。
(7)构字法。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通过分析字的字形、结构来理解。
学习体会:
  •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的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
  • 识字教学最主要的是三点:一是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识字;二是要根据字本身的特点来教学;三是识字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
  • 重视积累,也就是利用生字为基点,利用一定规律,认识更多的字,比如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等,还比如用这个字组词。
  • 识用结合是识字教学最主要的策略之一。学习了生字后,可以结合生字词语,让学生运用说话。
  • 认识和书写是识字教学最主要的目的,高年级也不例外,要扎扎实实把认识和书写的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而不要做过多的虚幻的感悟,体验。
案例:于永正《爱如茉莉》识字教学
师: 刚才主持人说的话不能全信。不过有一点可以信,我确实姓于,叫于永正。(学生大笑)我们是老乡,山东人,在江苏工作。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下册的课文叫“爱如茉莉”。下面抬起手来,我们一起写课题。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课题。(生大声齐读)
师:读书声音要小一点,小一点有味道,下面开始读。(生小声齐读)我知道你们预习的一定很充分,非常的充分,我猜的对不对。
生:预习了。
师:考大家一个字。(板书“嗔”)读什么?
生:嗔( chēn )(字音教学,方法是查字典)
师:再加一个字。(板书“嗔怪”嗔字上加点)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由字而词,字不离词;字义教学)
生:带点字的意思是在上面加上注音。(全场哄笑)
师:怪我,没说清要求。我是让大家解释一下字的意思。
生:微微发怒。
师:你查字典了吗?
生:查了,是发怒的意思!
师:你没查。字典上不是这样解释的,我查了。谁再来说?
生:是责怪。
师:你查字典了吗?(生点头)你们查的什么字典?(哄笑)
师:一看你就没有查字典。新华字典上只有一个解释,我要求的是对生字查字典,注音是什么,意思要查明白,于老师告诉大家它只有一个解释:生气。那“怪”呢?字典上只有一个解释,查字典的举手,解释的时候不要说我以为,记住了吗?(学生不答)那我告诉大家,听好,“嗔”是生气,“怪”是不满意,“嗔怪”就是生气不满意,听见了吗?那么大家找下这个词出现的课文哪里?谁来读这句话,应该很快就能找到了。从第一句话开始读。
(词不例句)
生: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荒影的美丽黄昏,我忽然蹲在一旁嗅到了一股茉莉花枝的味道,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啊?
师:妈妈为什么生气?这个不要思考……
生:因为女儿问了一个问题:“你爱爸爸吗?”,问得妈妈不好意思。
师:老年人也害羞,不好意思。所以生气了,明白了“嗔怪”,明白了?如果说敌人生气了,我们和敌人谈判,比方说朝鲜,朝鲜战争,我们和他们谈判了好长时间,我们提得要求他们不同意,我们能说美国人嗔怪吗?能不能用在它身上,不能,这个“嗔怪”生气不满,只能用在我们之间,同学之间,爸爸妈妈之间,你想想是不是啊?所以要多读书,我们的汉语非常的有意思,许多词它的使用是有范围的,记住啊,“嗔怪”是生气,不满,但是你想一想,它是不是真生气?你想一想,“妈妈,你爱爸爸吗?必须要多体会,细心的体会每一个词的意思。每个词都有它的使用范围,有意思吧?让你们查字典为什么不查啊,为什么要说我以为啊?
(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生字词语;在生活中理解词语的使用范围)
师:看黑板,“眸子”认识吧,一起读,“眸子”就是眼睛,大声点说。在哪句话里面,找一找。
(词不离句!)
生:我笑着回头,确触到妈妈一双晶莹含笑的眸子。
师:于老师有一个特点,好打破砂锅问到底,谁能介绍“眸”的本意,又没查字典,咱们思考问题在哪里?那么我们退一步,猜,用我以为,来,谁说,我以为。。。
生:我觉的“眸”应该是“眼”的意思,
生:我觉得应该是“目光”。。。
师:有没有再猜的
生:我觉的应该是眼珠子。
师:究竟是哪一部分。眼珠子当中一个部分。
生:我认为“眸”的意思是瞳仁。
(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来引导学生识字!)
师:对的,掌声送给她。就是眼睛中间黑色的部分就是瞳仁,也叫瞳孔。那么“瞳仁”的仁是怎么写的?
(字形教学。高年级不是所有的字都要在课堂进行字形教学,要抓重点)
生:一个单人旁,一个二。
师:是一个单人旁,一个二,说得多清楚啊,瞳孔也叫瞳仁,还可以写做?“人”,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
师:你们对视,看下瞳孔里有什么东西啊?
生:有血丝。。。(全场哄笑)
师:你们对视瞳孔里能有什么呢?是人,所有瞳孔又叫瞳人。知道了吗?其它的同学都明白了吗?因为瞳孔能映出人的影子来。有意思吗?
生:有。
师:我们的汉语汉字太有意思了,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词语都有一个故事。我为什么要求你们查字典?道理就在这。那么我提一个问题,谁能用眸组一个词,考验一下你们读得书是多还是少?是丰富还是不丰富?“眸“组词,没有人会吗?那么于老师真的很失望,只要你读书读得多,你就会的,试一试,组错了没有关系。
(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词语都有一个故事!汉字教学的魅力来自对汉字本身规律的把握!)
师:我听过一个词,“明眸皓齿”,说一个人长得很精神,眼睛又亮,牙齿又白。清楚了吗?请一个同学过来一下,我做个动作,看谁能组个词哈,站到我的后边,看下哈,“回眸一笑”,听过这个词吗?回眸日本大地震,回眸2008奥运会,回过头来看一看,2008奥运会,回忆,回头看。日本多地震的国家发了一篇文章叫“回眸日本大地震”,把历次大地震全部列出来了,看看日本人是怎么抗震的,我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听说过吗?还有个词,在“回眸”后面加两个字,叫“回眸一笑”听说过没有?你喜欢于老师吗?
生:喜欢。
师:我在你身后,你喜欢我,请你对我回眸一笑。
师:真是很漂亮哈,还有点羞涩,我也很喜欢你,我对你回眸一笑哈,看着哈。可惜这个“回眸一笑”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它是专门形容女的,形容女的很漂亮,很恬静,但有点害羞,这个“回眸一笑”只能用在女孩的身上,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你知道“回眸一笑”这个词出自与哪首诗吗?
(教材就是个例子,包括以教材中出现的生字为例子,去积累更多的词语。而词语最重要的是在具体的环境中的运用,于老师在教学生理解回眸一笑时,运用了动作+表情的直观法。)
生:不知道。
师:谁知道?出自于哪首诗?
师:你知道回眸一笑出自于哪一首诗?
生:不知道。
师:谁知道回眸一笑出自于哪一首诗?不知道了?不是背了好多古诗词吗?好,不说了。记住眸子是指眼睛,单讲眸的本意是瞳孔,瞳孔也叫瞳仁。碰到这几个词很多,多看课外书,多做练习,注意积累词汇。至于回眸一笑出自那首诗,呢个句子,将来你们多读课外书,多背诵古典的诗词,它会告诉你。好,还有一个词叫:袅袅,这个词在那句话,找一找。
生: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师:谢谢你的朗读,请坐。袅袅的钻到我们心中,袅袅什么意思?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生:深深。
师:还有意见吗?
生:一般指花的香。
师:花的香。好请坐。其实一定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这个词的意思其实上面有个词是对它的解释,静静看上面。从他女儿把一大束茉莉花插进瓶里开始读。学会联系上下文开始读。学习是要静心的是要思考的。发现了吗?那个词是对它最好的解释。
生:清香。
师:那个词同学们?
生:缕缕幽香。
师:那个词是对它最好的解释。
生: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
师:你没发现吗?可以修改你的意见,那个词?
生:应该是“弥漫”。
师:四处扩散,它的香味是一个方向的,而是四处扩散是弥漫,它的香味是四处弥漫钻到我们心里去。还有一个词注意听,袅袅娜娜,知道吗?课后作业查词典,先找到袅袅,看有多少意思,炊烟袅袅什么意思,还有垂柳袅袅什么意思,余音袅袅什么意思,袅袅娜娜什么意思。先自主探究,然后小组交流。
学习小结:
  • 字——词——句,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 重视积累和运用。
  • 方法多样而有趣。
  • 很好地结合了汉字的构字规律识字识词。
  • 理解词语不是模糊感知,而是注重精微辨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第一学段阅读教学
  • 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是一个系统,低年级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课文预习法。一年级开始就要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要让学生明白预习主要是借助拼音学习生字词,解决阅读的障碍,初步阅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    图文对照法。低年级课文注重图文结合,插图重在展示文本的情境,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插图将抽象的语文文字所描写的事物用形、色相结合的办法,使事物更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赋予文本更鲜明的感染力和美感。插图非常符合儿童形象化思维的特点,是学生获取阅读意义的钥匙。运用插图的基本策略是以图解读,以画促读。
(3)    以演促读。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表现。低年级的课文多声情并茂、不少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化抽象为形象,达到课堂情感生活与语言学习相得益彰的效果。
(4)    熟读积累法。低年级学生记忆力强,要求背诵的课文要熟读直到会背诵。
(5)    读写结合法。结合文本进行适当的写话训练。
  • 句子教学法。低年级的重要内容是读懂句子的意思,写话也主要是提供儿童语言发展相适应的文本句式,发展儿童的语言。
(1)    正确朗读句子。先落实识字教学,让学生把句子读正确,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重点是训练把长句子指导读好。注意句子的停顿。
(2)    理解句子的意思。要重视词语教学,抓住关键词语的理解,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初步理解句意。
(3)    建立句子概念。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学习用规范的句子表达意思。懂得完整的句子的格式是: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谁是什么;谁怎么样,句子的结尾要使用标点。
(4)    运用句式学表达。利用文本的句式学习语言表达,做仿写练习。比如课文中的句子:点播机一年开沟、施肥,一边播种、盖土。首先找一边……一边……,然后要明白分句的并列关系,再指导运用。可以提供适当的语境。
学习体会:
  • 低年级的教学一定要适应儿童好动、好表现、形象思维强等年龄特点。教学手段要生动、形象。
  • 低年级的教学还要适应教材的特点。低年级的教材图文结合是最大的特点,另外语言也朗朗上口。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插图这一文本资源,做到图文有机结合,另外注重诵读和积累。
  • 句子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其基本梯度是先读好句子,再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要学会运用句式写句子。课堂教学要有训练意思,利用好文本的训练资源,做好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一:第二学段阅读教学
1.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新内容,小学生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提高默读的能力与养成默读的习惯。那么怎么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默读习惯呢?
(1)集中注意力,不指读,不唇读,不摇头晃脑。教师要尽可能减少对学生默读的干扰,比如,播放音乐、展示视频、在学生身边走来走去或者随意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教师要尽可能避免对默读的干扰。
(2)默读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目标,进行限时默读的习惯。
(3)初步养成按照句为单位默读,培养整体阅读的习惯。
(4)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习惯。
2.概括段意。概括段意的训练,既是重要的思维训练,也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概括段意最核心的要求是正确、完整、简洁。
(1)概括段意的基本方法是摘句法、联合法、替换法、归纳法等。
(2)段落之间组合的思路:按事情发展顺序、按观察点的顺序、按时间发展的顺序、按照事情叙述顺序、按照事物性质等。
(3)段落的基本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4)概括段意的关键词拓展法。抓住段落的要点,提炼出关键词(小标题),再讲关键词进行拓展,就可以概括段落大意。
3.流利朗读。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朗读这种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训练方式,有时候被教师谈话和讲解所取代,导致学生朗读水平低下。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流利朗读呢?
(1)扫除语音障碍。
(2)创设朗读情境。
(3)引导学生感悟。
(4)运用合适的方式。比如齐读、分组读、展示读、表演读、男女生合作读、分角色读、接力读、变序读、领读、示范读等。
学习体会:
1.默读是“读”的基本方式,默读“便于思索”,默读既是“读”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适当在课堂让学生默读,既可以训练思维,训练读书,还可以营造一种“张弛有度”的课文氛围。要提高默读效率,首先要有目标,有任务,目标和任务是驱动默读的最佳动力;其次要营造安静的默读环境;第三要有良好的默读习惯,比如书平放,拿着笔,边读、边思、边画(批注)。
2.概括段意其实是训练归纳和概括能力,而概括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品质。概括方法是关键。基本的方法是找中心句;提炼关键词。而这两种方法都要求学生立足段落,从段落中找句子或词语。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二:第三学段阅读教学
1.有感情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现行苏教版教材更重视朗读背诵。“感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对外界刺激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有感情朗读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手段。既是学生理解文本的结果,也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怎样进行有感情朗读呢?
(1)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文本的特点,确定不同层次的朗读教学目标:
底线目标: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中线目标:学生的朗读符合文本的感情基调,语调有变化,让人体会到朗读者的感情。
上线目标: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充分表达感情,就有感染力。
(2)其次要选择朗读的训练材料。一般说明文不需要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而其他类型的文章也需要进行选择,一般要选择情感饱满,褒义向上的句群或段落,或者其他适合进行感情朗读训练的段落或句子进行重点训练。
(3)学生有感情朗读一般经历“感知——理解——共鸣——内化”的过程。见文生情、情之所至、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2.概括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阅读的核心能力要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做到:抓住主干、概括完整、句子流畅、语言简洁。
3.读写结合。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读写结合的读,是理解、吸收和积累语言的实践活动;读写结合的写,是阅读内化,是文本语言的写法模仿、迁移、创造的表达运用。
(1)写词语。写词语是儿童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
(2)写句子。
①运用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写句子。先在课文中找到含有词语的句子,然后说清楚词的意思,在摘掉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努力给学生提供词语使用的场景,比如用“许多”造句,可以提供春天的花园或者节日的商场等生活场景。
②学习文本的句式写句子。比如,“北京是闻名世界的古都,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用了“是……,也是……”的并列句式。除了句式的仿写还可以仿写句子的类型,比如写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等不同句式。
③学习文本的写法写句子。比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仿写。
(3)写段落。课文就是一个例子,是立足文本语言,学习语言运用的例子。学习课文的段落之间的句子结构方式、表达方式,写段落。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功能、学生学习的模仿功能。一是关联词语组成的句群或段落,二是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如总分、并列等。
学习体会:
1.关于有感情朗读
(1)朗读是有层次的,从低级到高级逐层推进。不同的读书阶段有不同的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朗读的三个层次,而初读、精读、品读(咀嚼或聚焦读)是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对应三个层次。
(2)感情朗读遵循感知——理解——感悟内化——表达外化的基本过程,默读或自由读是初步的感知,抓住关键词句去理解,理解的基础上感悟,然后通过朗读去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感情朗读就是完成一个“进去——出来”的“情动而辞发”的完成过程。
(3)有感情朗读有一些基本的技巧,比如语调的变化,语气的变化,节奏的变化等。技巧是服务于理解和感悟的。
2.关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方法与概括段落大意类似。
(2)归纳法和要素法是基本方法。
3.关于读写结合
(1)读写结合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基本手段。
(2)读写结合是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的。
(3)读写结合一定要立足文本语言形式,比如词语构造、句式特点、构段方式等表达方式。
(4)读写结合要提供一定的生活情景。有适当的梯度。
5)读写结合最好能既结合文本的表达方式,又与文本内容或情感有关,这样既强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又运用了文本的语言特点,一举两得。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三:课外阅读
1.课外阅读的价值。有利于拓宽语文阅读教学的空间;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体系的开放;有益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课外阅读的类型。根据课外阅读目标和要求的不同,课外阅读的类型有:
(1)读物推荐课。主要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是教师推荐,也可以是学生推荐或者师生合作推荐。
(2)读书方法指导课。包括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习精读、泛读、浏览、速度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注意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不动笔墨读读书”,学会做读书笔记。
(3)读书心得交流评论课。可以围绕一本书或一个专题,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体会,对所读书刊进行评论。如组织学生对《窗边的小豆豆》进行专题汇报,并对故事或人物进行评论。
(4)读书笔记指导课。摘抄型、提纲型、评价型等。
(5)班级读书会。比如大声读书给学生听、名著导读、读写结合、比较阅读、读书推荐、小组聊书等。
3.课外阅读的指导。
(1)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兴趣与年龄有关。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的性质密切相关。儿童阅读兴趣可分为五个阶段,4——6岁是神话传说;6——8岁是寓言故事;8——10岁是童话故事;10——13岁是传记故事;13——15文学作品。
(2)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第一个习惯:读整本的书;第二个习惯:固定的读书时间;第三个习惯:一定的阅读量。
(3)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看“提要”、读“目录”;边读边思考,边做读书笔记;速度与略读。
4.课外阅读的展示。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效果如何应通过一定的手段、途径进行检测和评价,以进一步促进课外阅读方法的改进和提升。
(1)阅读展示课。比如读了《三国演义》,教师可组织一次漫游“三国”的阅读展示课,通过“畅游知识园”“走近故事王国”“慧眼识英雄”“妙语佳句”等环节检测学生对小说中主要故事情节的了解程度和对小说主要人物的感受。
(2)作品展示。比如读后感、读书笔记、摘录卡等。
(3)活动展示。
(4)阅读成果评价。考察测试:问卷调查、书面测试。
学习体会:
1.为什么要读课外书?从某种程度说,语文能力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自己读会的。课外阅读能奠定一个人一生的文化底蕴。
2.读什么书?按年龄特点选书:依次为神话——寓言——童话——传记——文学类等;按课标选书;按课本选书:选课本名作家的著作、选课文有节选的名著原著等。
3.怎样读书?精读和泛读结合;朗读和默读相结合;读书和笔记相结合;读书和写作相结合。
4.怎么评价和检测?展示作品;考试;举行相关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四:语文文本解读
1.语文课堂是围绕文本的解读展开的,文本是语文的教学之本。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基础。
2.文本解读的基本内容。
(1)课标的解读。课标是文本解读的依据。
(2)教材的解读。其主要内容就是:
理解一册教材的体系。掌握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领会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关系。
(3)背景的解读。写作的时代背景;写作的动机;作者的其他文章;别人对文章的评论等。
(4)人物的解读。关注作者,作者是谁,他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文章中写到的人(角色),人物解读包括一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二是人物自身的表现,比如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
(5)课文的解读。课文的解读就是要读课文的文、道、质。文就是文本表现或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道就是文本的思想内容,质就是文本的连接文和道的表达方式。
文体的把握。文体就是文章体裁,小学语文课文的主要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谜语、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文言文等。文本的类型决定着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如果不注意文体,我们对教材的取舍和决定教学起点、重难点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内容的梳理。
语言的品味。
文意的理解。
3.文本解读的基本策略。
走近文本——读透文本——超越文本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五:语文教学任务(一)
1.任何教学活动都是由任务驱动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致力于语文教学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落实。
2.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任务就是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情。例如任务可以是读一个字、写一个字、也可以是读一段话、写一个片段……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设计、编排和落实非常关键。
3.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并把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教学目标。
4.语文教学的一个任务:语言习得——语文的基本含义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包括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篇等方面。语言习得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表层,要十分注意语言品质、语言感受、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训练。
(1)语言品质的习得
语言的完整性。训练的思路是:训练说话写话的完整。
语言的条理性。训练的思路是:训练段中层次和句与句的关系。
语言的具体性。训练的思路是:学习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用词具体的句子;句子的修饰;语言的概括性。
语言的准确性:训练的思路是: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对用词巧妙句子的理解;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语言的组织性:训练的思路是:字与词的关系;词与句的关系;段与篇的关系。
(2)语言感受的习得
语言的形象性:
语言的意蕴感:感受语言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意蕴感在寓言故事类文章的教学中尤为突出。
预言的情趣感:能感触语言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
语言感受是通过长期训练和积累形成的,在大量阅读训练中获得预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传统。其中朗读训练是最基本的方法。
(3)语法规则的习得
语法规则包括词法、句法、段法规则。
让学生感受语法规则,不要讲解抽象的术语,而要通过大量感性的方法,在感悟、理解、巩固、应用中习得语法规则。
词法规则:词语习得包含三个内容:一是能正确地读、写词语;而是掌握词语的含义;三十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运用。词语习得要体现词法规则:词语的使用范围、词语搭配、语义轻重、感情色彩、构词特点等。
句法规则:句子习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理解句子的意思;二是在形式上掌握常见的句式和句型以及理解句子的表达效果。文本中有五类句子在表达上要重点训练:表达深刻的句子、表达结构复杂的句子、表达形象生动的句子、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表现全文结构的句子。
篇章法则:篇章习得包括分段、概括段意、概括课文内容和归纳中心思想等。篇章法则要从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避免“课课分段、课课概括”的形式主义做法,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和思考,并且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讨论、说理,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五:语文教学任务(二)
                                  ————人文渗透
1.语文教学如果只训练知识和技能,就会使语文教学失去生命,同样,脱离科学知识而只讲人文,也会背离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是推进语文教学发展的基本原则。
2.人文内涵的内容
(1)课文描写了文化积淀的“物”。
(2)课文记叙了有文化色彩的事。
(3)课文歌颂了有人格魅力的人。
(4)课文揭示了有哲理的理。
3.挖掘人文内涵的途径
(1)在语言积累中丰富人文知识。
(2)在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精神。
(3)在语言品味中体会人文意蕴。良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再现作品形象,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
(4)在语言运用中深化人文感悟。
4.学习思考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落脚点是文本的语言形式,是基本要求。
(4)人文性是在语言的积累、感悟、品味、运用中实现的。
(5)没有人文性,语文仅剩工具性,就失去了语文作为母语的灵魂;没有工具性,仅有人文,语文就只有说教而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6)如果要排个序,我觉得工具性是语文的第一性,是语文教学的底线,人文性是第二性,是语言教学的灵魂,实践性是第三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六:语文教学任务(三)
                                  ————思维训练
1.语言和思维不可分。.
(1)思维离不开语言:1.思维以语言为工具。2.思维的成果需要语言来巩固。3.语言可以帮助思维逐步深化。4.语言可以帮助思维条理化。5.语言可以帮助将思维成果传递给别人。
(2)语言离不开思维: 1.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依赖于思维。2.语言的交际过程同样依赖于思维。
2.语文思维训练的类型。
(1)动作思维。动作思维主要操作类型有:动作、书写、圈画、制作等。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需要一定的动作思维作为认识的基础。比如学习《詹天佑》一课,老师提出要求:“朗读课文,用所给的符号画出有关句子,标出重点词语,并概括人物特点。”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人物特点记性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过程,而思维过程是借助圈点勾画反映出来的。
(2)形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形式有:语言描述、图画展示、实践操作、创设情境等。
(3)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基本特点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
(4)逆向思维。
(5)发散思维。语文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点有: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教材内涵。
案例:《画鸡蛋》
第一段:四百多年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著名的画家。
老师让学生读完第一段后,要求学生改变介绍的方法,同样要说出“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这几个要素。
生1:四百多年前,有个画家叫达芬奇,他是意大利人。(时间+职业+人物+地点)
生2:人物+职业+时间+地点
……
变式训练不仅使学生熟悉了句子的组合和变换,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训练了语言表达。
3.学习思考
(1)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不可分。
(2)训练思维其实也是在训练语言。
(3)思维训练要和语言训练相结合。
(4)思维训练要立足于语言文字。
(5)思维训练要充分挖掘文本,找到思维训练的点。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七:语文教学任务(四)
                                  ————情感培养
1.在现代教学论中,教学被划分为两个领域,即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两者共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新课标也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新的目标提出来,用“目标”来确定情感因素,对落实课程标准有重要意义。
2.教材中情感的类型。
(1)写人记事类文章。主人公的献身精神、科学精神、美好品质。
(2)写景状物文章。
(3)童话、寓言类文章。
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确定不同的情感点进行情感培养。
3.教材中情感的中介。
(1)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不可或缺的部分,推敲标点有助于学生辨析句子的语气,正确理解为文意,有利于引发情感。比如《纸的故事》“……外国人才懂得造纸呢!”这个感叹号体会到妈妈的自豪。《忆铁人》“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铁人的话只有两个字,抓住省略号,让学生展开联想,把当时铁人心理所想的内容说出来,进而使学生对勇于改过、严于律己的铁人产生敬佩之情。
(2)字词的情感色彩。语言文字符号,既是一定的意义载体,也是一定的情感的载体。特定的词语,凝聚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我的战友邱少云》“……不忍眼巴巴……,但是我忍不住不看……”不忍和忍不住的矛盾包含了多少同情、战友情、崇敬之情……
(3)句子的情感。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运用讨论或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句子的情感。
3.教师的情感诱导作用
(1)语文教学是作者、编者、教师、学生沟通对话的过程。
(2)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文本的表达方式与情感色彩。
(3)上课要有良好的心境,有饱满的热情。
(4)语言要亲切和蔼、形式生动、幽默风趣、富有节奏。
(5)重视体态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恰当使用体态语。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八:本色语文
1.本色语文的本位。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有三种:师本、生本、文本。本色语文的立足点是“文本”。认为只有在“文本”中凸显“生本”,才是科学而辩证的。脱离“文本”而谈“生本”就会使无缘之木。
2.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课程的本质有文学性、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情感性等诸多观点。本色语文认为语文的第一属性是言语性。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习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积累、训练、感悟和提升。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特征。语文教学要努力构建一个以语言习得为主轴,以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为两翼的新的课程体系。本色语文提倡用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
3.语文教学的基本法则。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中国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特点。汉语的基本规律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具体把握如下规律:
(1)同音归类识字。(2)据形明义。(3)依文解字。(4)语文教育不仅要进行例行分析,还要重视整体感悟。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看,要突出学习实践性和认识的多元性。语文是一种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语文学习实践的类型: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九:简约语文
1.简约语文针对语文教学“繁琐哲学”提出。
2.简约语文的基本理念
(1)简朴的教学理念。从简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东西,去掉非语文的东西,即使是语文的东西也要突出重点。朴实论: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做到朴实、真实、落实。得失论:语文教学内容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放弃是一种智慧。效益论:语文教育要从效果走向效益从而产生更高效益。
(2)简明的教学目标。要使教学目标简明,有两个基本思路:宏观上,加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整合;微观上要使教学目标在细节处落实,在教学环节中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中落实。
(3)简要的教学内容。于永正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对教学内容要提炼、要整合。
(4)简化的教学过程。语文课堂要减肥、瘦身,积极提倡板块式的整体结构。卢老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串起整个教学。一条主线是“父与子坚守诺言”,两个板块是“父亲了不起”“儿子了不起”
3.补充:简约而不简单;简约不是随意;简约不是低效;简约不是无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二十:语文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1)树立三维理念,让目标更全面。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的核心;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2)明确陈述主体,让目标设计更科学。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是学生,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可用“指导”“培养”“教育”“使学生了解”等句式来表达,因为这些表述指向教师的教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的行为。在新课程理念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教了什么。
(3)规范行为动词,让目标设计更恰当。行为动词应该具体、可测、可操作,要避免类似于“理解、领会、了解、认识、掌握”等模糊的表述,要使用“说出、写出、读出、找出、背诵、说一说、划一划、解释、说明、概括”等具体明确的动词表述。
(4)明确行为条件及其表现程度。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等。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3.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语文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关键。语文教学内容要体现四性:
(1)向心性。“心”即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和灵魂,如果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偏离或者脱离教学目标,教学就会无效。
(2)基础性。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训练始终是语文教学提高质量的关键所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应该是,着眼于打好语文基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学会最基本的语言运用。把握双基要参考课标和教学参考书。
(3)生成性。教学内容是可以预设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是会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有: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教师对学情估计不准确;三是课堂现场意外情况。
(4)开放性。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是个时间常量,需要老师对教材文本进行必要地整合、提炼,进行必要的增加、删减。比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时,为了让学生从马克吐温对托德的笑的刻画中更理解人物的品质,教师可引入其他作家对笑的刻画片段,实施对比感悟、让学生深刻感受夸张的手法对于凸显人物品质的作用。
4.教学程序的设计。
(1)整体优先,细节优化。不同的文章,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但一旦进入教材,就要凸显文本的教学价值而不是内容、情感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原生价值。教学价值主要指向文本的表达方式,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教学点的把握至关重要。对教学点的确定是否正确,决定课的成败。教学点主要有:文章主旨的提炼;语言教学点的适切(比如《山中访友》文本最大的特点是比喻句,把这课语言教学点定位于欣赏大量形象的比喻句,在揣摩中体会表达的效果,并运用写一段景物,用上比喻);言意结合、情理结合。
(2)感知在先,理解在后。感知在先,理解在后是由人的阅读心理决定的,只有充分的感知,才有充分的理解。教学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感悟。
(3)口语领先,读写跟上。
(4)学生优先,老师后置。教师的讲述可多可少,但学生的活动不可或缺。学生先行,教师后置最关键的是课堂中要有学生的具体的活动。一般而言,学生的活动有:读:自由读、默读、朗读、个别读、集体读、诵读、合作读、接读等;说:问、评、议;练;作等。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二十一:语文课堂结构
1. 什么是课的结构?课的结构的组成是以一定的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理论为依据的。如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阶段有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它的根据是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即由当前事物引起的心理活动同已有知识经验相互联系和融合,从而能更明确理解事物意义的心理学理论。课的结构理论在不断发展。中国现阶段课的结构的组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科学心理学为指导,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为依据的,它力求保证上课的合理性。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反映一定教材单元体系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组织。课的结构的一般组成部分(教学环节)是: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课的基本结构如下:
①组织上课。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上课作好心理上和学习用具方面的准备,集中注意,积极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
②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内容,检查学习质量,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为接受新知识做准备。
③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一般来说,这是综合课的主要部分。
④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新教材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达到基本巩固和消化所学新教材,为继续学习和进行独立作业做准备。
⑤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2.教学环节——教学板块——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是教学的基本结构单位,一般而言教学环节有五个;教学板块是以一定的语文活动为内核的教学组块,教学环节是课的基本结构,课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教学板块来具体呈现;教学步骤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是构成教学板块的基本教学单元,一个板块通常由几个互有联系且有层次递进的教学步骤组成。以教学一个段落为例,一般有:初读感悟——理解概括——理清结构层次——学习表达手法——小结巩固——拓展运用等基本步骤。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03:34:34 | 只看该作者
课程的含义:课程是为实施各类学校教育的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内容,范围,分类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斯宾塞《教育论》有以下几种类型,课程即是学科,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
泰勒基本原理的作用:1949年美国泰勒出版<课和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小学语文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习活动,所包括的一些语文,学习目标资源活动方式和活动程序的组合。
孔子首创私人办学,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
国文:最早的语文。1912年9月当时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国文包括“读法、作法、书法、语法”四项。“国文即语言文字文章而言也。使之通晓他人意思者,为听法为读法教授,由耳及眼练习言与文者也于是使之发表意思者,为语法书法作法教授“
国语:1920年改。1929年颁布《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有关国语科目包括:说话、读书作文写作四项。可见现代小学语文分项教学内容已成型。
语文:1949年下半年改。“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就是语文”1950年8月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规定:语文教学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1、综合性,该观点认为语文课内涵非常丰富,不像其它学科那样简单明了。如在语文教材里,讲语言文字即是“文”讲思想就是“道”。在教学内容上,讲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时,有较强的思想性等。2、工具性,体现在:11、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的好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语文是学习各门课程的基础工具,同时语文也是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工具。22、小学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语文的基础工具还表现在人们凭借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说话写作,直抒胸臆。语文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33、小学语文是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语文基础工具还表现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3、统一性。该观点认为应当承认语言的工具作用,但是更应清楚地看到语文的课程鲜明的思想性。语文是一种载体,它包含感情色彩,反映政治倾向。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给语文课程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外,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质,语文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时代总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教育方向,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培养目标:表明教育的社会价值,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概括性,内涵和处延有大小,大到可指国家的培养目标,小到可指各级各类学校甚至一个专业班级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校全部教育内容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直接目标,有总目标和分科目标之分,学校课程总目标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它对分科目标有指导作用。
分科目标:是某一学科内容或某一教育活动内容的目标,它是总目标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每个单元、每节课甚至某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属于三级教育目标: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它上接培养目标,下连教学目标,是起桥梁作用的中介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它们依据培养目标、语文教育学科的内容的特点和某阶段学生群体的普遍特点而确定,其功能主要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是小学语文课程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实施和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它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的工作者完成,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规范性。教学目标主要由教师来制定,相对于课程目标而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阶段:1、1903年~1916年,读经讲经科时期,以明经达理为教学目标。2、1917年~1949年,国文国语科时期,以实际应用为教学目标。3、1950年~至今,语文科时期,以提高素质、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为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演变具有以下特点:1、知识训练与思想教育的逐步统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决定一个时代的文化教育,而作为社会交际工具、人类交流思想媒介的语言文字,它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之服务。2、听说读写能力的逐步统一。随着信息渠道的开拓、社会信息量的增加,社会交往对现代人的日常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对培养能力和发展知力,对知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关系的科学认识随着国处的心理学教育理论的引进,在目标表述上反映出对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有了科学的认识和较明确的要求。4、识字教学与学生实际的逐步的统一。教育内容上主要是通过教材传授给学生,而中国文字是表意兼表音文字,在认识记忆上有一定的难度。
新课标同以往的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有吸显的不同:一是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二是。构建两级课程目标系统。三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全面而富有新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内容的编制具有以特点:1、采用课程目标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方式。课程标谁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了“阶段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2、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程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各个学段互相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3、顺应时代要求,提出新要求。
国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现状与趋势:1、明确语文课程表的重要性,强调其交际和实用功能。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认识,许多国家的看法尚不一致,但大多持宽容的态度,最为典型的做法要数英国。对语文课程重要性认识的另一个特点为对语文课程的交际功能和实用性的强调。2、考虑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加强语文课程的弹性。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动机、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课程目标就必须具有弹性。3、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注重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供实施途径途径;建设开放的语文课程,有助于综合利用课程资源,获得语文实践能力。但就目前来看值得进一步解快的问题是1、课程改革与考试制度改革相脱节。2、课程的多样化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3、课业负担过重仍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广义的语文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各类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软件、语文活动教材和语文课外辅助读物等。狭义的语文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要素:1、课文系统。又称范文系统,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选文或原则,所选取的课文系列。2、导学系统。又称助读系统或提示系统,是对学习的要求、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的提示,对某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对作的介绍,对相关资料的引述等等。3、作业系统。作业系统中的练习有四种类型:以消化理解有关知识为目的的理解作业;
小学语文教材的功能:1、凭借功能。理想的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凭借物。2、教育功能。文以载道,语文教材蕴涵着极丰富的情意道的内容。3、发展功能。成功的语文教材为学生语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使学生的语言从贫瘠走向丰富,从生疏走向成熟,从呆板走向活泼生动。4、范例功能。语文教材的编写旨在通过定向的语文训练,使学生更有效地形成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的类型:1、分编型。2、综合型。
小学语文教材的审查制度:有五种类型:国定制、审定制、认定制、选定制和自由制。
国定制:即由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制度。我国自1938年起开始发行“国定本”语文教材,到1986年止。
审定制:即由民间编写经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的制度。我国自1986年以后采用的审定制药厂。
认定制:即由民间出版,经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制度。
小学语文教材的沿革:三个时期,旧中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央苏区和抗日根据地的小学语文教材、新中国的小学语文教材。
开蒙:儿童开蒙以后就读儒家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以及以《左传》为主的各种古书。
分析大陆、香港、台湾的教材差异: 41页
答:一、大陆地区小学语文教材。我国大陆地区在1986年以前实行国定制,1986年后采用审定制。
二、香港地区小学语文教材。我国香港地区较早开始实施教材审定制度,较大陆教材而言,香港教材的选材面较广,课文内容在注重思想性、知识性的同时,更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课文体裁多样,重视实用文体阅读;对学生习作体裁要求高,但字数要求低;由于双语用语的影响,听说能力培养要求低于大陆。(1)教材编写体系分为阅读、写作和应用文。(2)课文题材以生活故事类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自然故事、语言、童话、民间传说,同类题材选择面很广。(3)课文体裁以记叙文体占优势,其次是诗歌、实用文、说明文、议论文、戏剧、看图作文等。(4)练习编排中“说”的练习量最大,“写”“读”次之,“听”的练习量最少。
三、台湾地区小学语文教材。我国台湾地区是从90年代后由“国定制”改为“审查制”。相对于大陆汉语拼音教学,台湾教授注音符号,注重识字、写字教学。(1)教科书编写体系中编排了说话和注音符号地学习内容,写字识字内容,整套教材是以阅读为核心,说话、作文、写字密切联系的综合性教材。(2)课文题材以生活故事类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语言、童话、民间传说和自然故事。(3)课文体裁以记叙文体占优势,其次是诗歌、实用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剧本。(4)练习编排中“说”的练习量最大,“写”“读”辞职,“听”的练习量最少。
现行国标小学语文教材:2001年起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套:第一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套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套由江苏人民出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语文教师有目的、在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使自己的发展水平逐步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运动过程。
小学语文包括:确定目标——选择内容——拟定教法——实施教学——评价效果等五个环节。
语文课堂教学体系中的三要素:语文教师、学生、语文教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现语文教学系统中整体功能。具体来看:学生是语文教学的对象,没有这个因素,语文教学就失去目的,就成为无意义的活动;语文教师是实施者,离开这个要素,没有人来教学生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活动难以开展;语文教材是教学内容,离开了语文教材,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学什么,也难构成语文的教学活动。总之,这三者是语文教学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注入式教学:从20世纪初的1902年至1912年十年间,我国课堂教学形式刚确立,读经科教材教法大都沿袭了个别的教学时的一套传统做法。读经科教学课堂结构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注重学生掌握知觉性和记忆性的知识,即让学生明经达理。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系统中起决定作用。
问答启发式:民国初期至30年代前期,问答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是以儿童的旧有经验为基础,然后设法整理、扩充知识。
阶段教学法: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自学辅导法:分为四步:教师决定某种教材——教师应检查儿童在预习时的成绩——教师指导学习,儿童相互讨论或订正——教师总括学习纲要,儿童自己摘记要项。
设计教学法:
道尔顿制:由帕克赫斯特女士提倡的。
讲读法:
情境教学法:70年代末期,随着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洛扎诺夫的外语教学法、赞可夫的发展教学思想、巴班斯的最优化教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思想等国外教学理论的相继引进,极大活跃的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思想。1978年课文分三类: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学生自学独立阅读课文。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偱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指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小学语文教学原则是:我国百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小学语文教学原则的特点:1、主观性和客观性:语文教学原则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受语文教育教学目的的制约上,人们对教学的主观制定、解释、理解与运用上。客观性主要指它反映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上。2、继承必性与发展性:语文教学原则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3、全面性和系统性:语文教学原则不仅关注教学过程各要素、各阶段、各环节,也关注教学双方的协调统一,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全面系统的特点。4、实用性与有效性:从古代教学到今天的教学,语文教学原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实用性与有效已被历的教学实践所证明。新课程标准的的关课程的资源论述,又为这一原则赋予新的价值。
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统一的原则:
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统一的原则的实施:1、潜移默化。小学生学习语文从学拼音、识字、学词、学句到理解一篇课文,从写句子、写片断到写成篇的作文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认识实践的过程。教师要一步步的扩展他们的知识,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能力,与此同时渗透思想教育。2、形象感人。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通过这些形象进行思想教育,收效更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要抓住人物的形象和自然形象,并采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
语文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造力。1、语文知识教学与智力。智力是人的认识方面综合性的心理特点。它是观察力、想像力、思考力、注意力等因素的有机结合。2、语文知识教学与能力。能力是指一个人成功完地完成某些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表现在比较迅速而容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上,也表现在能独立地、有效地完成某些活动、任务上。
语文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实施:1、从培养智力的五个要素入手。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阅读习作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注意等智力因素。2、在语文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推理的方法,将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3、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应拓宽语文知识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通过语文实践这种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4、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在学习中领会教材或教师的内容和观点,并用这些内容和观点来解释或解决某种现象和问题,而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维及行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课内指语文课堂教学,包括上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与作业者;课外指课堂教学之外的课外读物和课外语文活动。学生在课内获得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接受检查,得到巩固和发展出;课外语文教育创造了一个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施:1、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教学的积极性原则:1、在语文教学中,应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学生最大限度的合作。2、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可取代的。
实施:1、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努力作到因材施教。
教学最优化原则:含义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两个标准:一是效果标准二时间标准。
实施:1、综合地规化教学任务。2、全面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
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1980年提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最优化设想。1、
教学环境概说: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的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1、物质环境包括空间环境、设施环境和自然环境,是由学校的物质和物理因素构成的。时空环境由学校内部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组成;设施环境由教学场所和教学用具等物质因素组成;自然环境由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2、社会心理环境包括信息环境、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
小班教学环境的特点:1、“小班化教育“与大班(指班额数较大的班级)教育相比,改变的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物质环境。班额数量少,直接影响的是教学空间的密度。2、在座位编排上,大班课堂由于受空间因素的限制,秧田式的座位占绝大多数。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心教学为中心,为教学并重视,变单一的教师活动为主,为双边活动,又逐步发展为教学各方多边的沟通;变单纯认知教学为认知情感技能并重工业;变追求知识的掌握为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完善的全面追求;变被动地接受人类已有知识,为积极主动地探究发现已有知识。这样的变化有两个因素: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二现代心理学及相关的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教学的改进提供了理基础。
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分四类: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等。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和参观法等3、以实践性为主的方法,主要有练习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包括发现法、探究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种类包括:1、讲述。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的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现象。2、讲解。教师通过解释、说明、分析、论证,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3、讲读。教师把讲读练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4、讲评。在教学中,教师对某一现象或事物不仅进行适当的讲述和讲解,而且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评论。要求:1、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的过程要有渐进性;要根据教材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3、讲授的方式要灵活多样。4、讲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叙事说理,言之有据,把握科学性。描人状物、生动形象。5、运用讲授教学,要注意配合板书。板书要字迹工整、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布局合理。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之间的问答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种类:1、启发性或开导性谈话2、复习性或检查性谈话3、总结必性或指导性谈话4、讨论性或研究性谈话。要求:1、谈话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材的重点,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上充分做好准备,认真拟定谈话的提纲,精心设计谈话的问题,审慎选择谈话的方式。2、谈话时,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应紧扣教材、难易适当,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3、谈话后,教师要及时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演示法:是教师运用演示的直观和形象直观的方法,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知识的方法。种类包括:1、演示直观:包括示范板书(如提纲式、线索式、表格式、图示式)、示范朗读(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和示范表演(是教师或学生用动作、表情、语言等显性方式,为学生提供范例)。2、形象直观按演示教具分,有实物、标本、模型、教学电影等。要求:1、演示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演示的目的,选好演示教具或人选,做好演示准备。2、演示时,教师要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演示活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观去充分感知学习对象,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表象。3、演示后,教师要把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107页)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要求: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使其有发现的愿望。2、明确发现的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3、拓展学生思路,分析有关资料,开展讨论,引出结论。4、引导学生开展争论,检验徦设,审查结论,或对假设及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补充与修改。5、对争论作出科学总结,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情境教学法:李吉林认为: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绪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该理论框架主要由“四特点及五原则组成。
情境教学的特点:情境教学的四特点是指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1、形真。主要是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即神韵相似,能达到可意会,可想见就行。2、情切。即情感不仅仅是手段,而且成为语文教学本身的任务,成为目的。3、意远。情境教学讲究情绪和意象。4、理寓其中。情境教学所创设的鲜明的形象,所伴随抒发的真挚的情感,以及开拓广远的意境,这三者融成一个整体,其命脉便是内涵的理念。
情境教学的原则:情境教学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旨,从前提、基础、动因、重点、手段五个方面,提出了情境教学中儿童发展的五原则:1、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2、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3、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突出创造性。4、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5、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因素: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具体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各种能力。非智力因素表现为学习态度,它们不是直接介入学生的语文学习,而是以动机作用为核心,调节学生的认知和语文实践活动的进行。它们是语文学习任务的发起者与推动者。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语文学习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创造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晶。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对智力因素与非特别是在力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实验。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总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1、智力因素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通过获得知识形成的智力因素的某些稳定特征,可可以直接转化为非智力因素。2、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心理因素不是人的本身,却决定着一个人智力能否得到发挥以及发挥的水平。非智力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机以弥补智力因素的缺陷。例如,有的学生嗓音条件不好,思维也不敏捷,但他对语文学科有兴趣,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朗读课文时,充满诚挚的感情。这就是情感的补偿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语文学习的作用:非智勇双全力因素对小学生的语文学有以下三个作用:动力作用,学好语文,学生必须要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指导作用,从动机走向目标,学生必须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以及凭借坚忍不拔的意志,才能获得学业的成功;强化作用,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学生会有松懈疲倦、情绪低落、不思进取等现象,这就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强化作用予以克服。(动机对语文学习的影响。情绪情感对语文学习的影响。性格对语文学习的影响。意志对语文学习的影响)
结合教学实际,谈小学语文学习的心理过程
答:以小学生阅读为例分析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吉布森和利文认为:阅读是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为了能从课文中提取意义,需要做到:(1)把书写符号译成声音;(2)具有相应的心理词典,可以从语义记忆中获得书写词的意义;(3)能够把这些词的意义进行整合。通过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观察,我发现学生阅读理解心理运行过程模式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相互作用三种模式构成。低年级儿童的阅读过程是从最小的单位——汉字笔画开始的,再由字组成词再组成句子,从而理解内容。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学习模式,学生要通过朗读,把文字转化成语音,同时在头脑中迅速组合词语,并借助口语和生活经验对词语的意思进行理解。例如:一年级学生阅读“小鸭子和小公鸡一起出去玩”这个句子,学生不光需要辨认“小、鸭、鸡、子、公”这些字,还需要在头脑中迅速组合“小鸭子”和“小公鸡”这些词语,然后借助生活经验作出迅速反应,直到“小鸭子、小公鸡”这些词是指什么。最后,把词语组合成句子,通过思考理解获得句子的意义。心理学家高夫在1986年对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进行了完整、系统的阐述,他提出阅读理解过程就是从字、词的解码中获得意义的过程。他将阅读心理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通过眼睛扫描文字,在大脑中形成短暂的肖像表征。2、从肖像表征中进行字母辨认。3、根据字母组合,在心理词典中找到词的意义。4、并联各个单词成句子,理解整个巨资。5、在大脑中形成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默林成功,达到对阅读材料的一种语义解释,这种语义解释就会被放置到长时记忆当中。

语文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我们把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称作为一般能力。我们把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称为语文的特殊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就是对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价值判断。其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
评价分类:行为评价和效果评价。行为评价是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作为直接的评定对象,评定他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效果评定法是以语文教学工作的最后结果——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对象,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检查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行为变化、能力增长、学业水平提高程度等情况,以此作为评定语文教学工作质量水平的依据。
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具有评价、反馈、导向功能。1、具有衡量学生语文水准,评定语文教学效果的作用。小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不仅标志着他们的汉语的理解水平和表达水平,还反映了他们所具备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学中我们借助考查、考试等手段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熟练程度,也可以了解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高低。2、具有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反馈语文教学情况的作用。利用考试考查等手段获得的这习结果的信息,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语文知识,达到怎样的能力水平。3、具有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学工作的作用。教学评价直接显示教学效果,因此争取在考和考查中取得好成绩,是学生和教师的一种外部动机,这一洞察力机促进学生更努力地学习,促使教师更勤奋的工作。
语文教学评的特点:1、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全面评定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既要测定其书面语言水平,也要测定其口头语言水平,听说读写不可偏颇。新课标又提出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项目,其综合性更见一斑。2、评价形式的复杂性。书面语言适合笔试;口头语言适合口试;评定学生查阅字典的能力,要借助于实践操作;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要能过课堂内外的观察。3、试卷的编制和评分的主观性。测验是小学语文最常用的评价手段,测验的高计和实施都是凭借主考人的个人经验进行的。不同的主考人对考试目标理解,试题和试卷的编制,正确答案的认识,给分的标准的掌握意是不可能完全一致。
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1、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评价,以往主要集中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2001年颁布并实施的《全日制交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2、以教师语文教学工作为对象的教学评价,其内容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从教的角度考虑可认从以下分析:A、教学原则贯彻情况的评价。B教学内容的评价C、教学方法的评价D、语言上的评价;从学的角度,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考虑:A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评价B学生自学情况的评价(192)
小学语文测验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语文测验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1、从测验的目的要求分,可以分为:难度测验和速度测验。2、从测验的内容分,可以分为专项测验和粥城合测验。3、从测验用途分,可以分为:成绩测验、水平测验、学能测验4、从分数解释参照标准分,可以分为:目标参照测验、常模参照测验5、从测验形式分,可以分为口试、笔试和操作测验等。6、从实施时间和功能分,可以分为: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小学语文测验过程:分为九个:1、确立测验目的。明确所测验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明确测验的功能。2、制定测验大纲。这里包括试卷结构、项目结构、试题与答案界限、附件、如制定测验规格表,确定测验的各项具体内容以供命题人员从中抽样编制试题。3、编制双向细目表。这里的双向是指测验的具体知识和能力。4、编拟试题并确定标准答案及评分准。5、题目试测和分分析。6、组合成卷。7、测验的施行及评分。8、结果分析,就卷面情况,分析教学效果和试卷编制技术。9、分数解释。即对试卷得分和扣分的原因作出解释。最终实现测验目的。
小学语文测验的题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论文式试题两大类。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配合题、填空题、简答题五种,论文试题分为翻译题和作文题。
小学语文测验评分方法:一是等级制,1、绝对等级制。这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作为评价依据的等级评分方法。2、相对评价等级制,指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学生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来确定其相应的等级分数。二是百分制。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测验就其本质而言有其特殊的评价功能,在促进基础教学发展、调节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语文评价出现了异化现象---目的与手段的错位;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而言:1、评价内容,应以语文教学目标为准则,突出能力考核。2、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3、成绩使用,要强调个人的纵向比较、与教学目标的具体比较,少与他人作横向比较长。4、提高命题人员的能力,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语文学习内容整合为五个方面: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要求:1、教师的角色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2、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技能。新的课程的综合化特征,要求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开展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语文教师的素养是全方位的,诸如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精通所教的学科,具备渊博的知识,较高的语言素养,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等。1、教师的智力因素。语文教师的智力结构并不是各种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多种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第一、语文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第二,语文教师应具有持久的记忆力。第三,语文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第四,语文教师应具有极为丰富的想像力。2、教师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不仅能调节教师的智力活动,而且有助天塑造师德。3、教师的言语特征。语文教师通过语言媒介进行教学的,教师的言语应有针对性、逻辑性、启发性和感染性。
语文教学风格:是指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综合表现,是语文教学根据地想的境界。
语文教学风格的构成因素: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它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而且反映于教师的语言、举止、风度。一般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1、外部因素是指教师自身无法控制的客观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政治条件、地域民俗、学生和教材。2、内部因素是教师主观追求及个体心根据地因素高度统一的表现形式。包括教师的个人素质、个性特点。
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摹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教学风格形成完善阶段。摹仿性教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从语文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甚至教学语言和体态都是一招一式的摹仿、套用,或是直接移植别人的成功经验。独立性教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基本上摆脱了摹仿的束缚,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地设计教学各环节,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验。创造性教学阶段,教师已能熟练地驾驭教材、教法,有效控制课堂教学。其创造性突出表现为教法的变革和创新。教学风格形成完善阶段,教师的教学风格一旦形成,他的教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完善教学风格。这个阶段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这个阶段,教师往往能借助课程教学论、心理学、语言学、美学、等相关的理论,检验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或将实践中成功经验验证相关的理论,从而不断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既有整体上的统一性,又在个体上拥有丰富性的特点,也就是“不离其宗而万变”
语文教学风格的一般特点:科学性、独创性、稳定性和发展性。
论述李吉林的教学风格。238页
答:李吉林老师将教学实践改革、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验这三件事和三种角色融为一体,集于一身,为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李吉林认为: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教育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在主体活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吸纳和借鉴古今中外合理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当代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富有儿童情趣的情景,使儿童以最佳的情绪状态,在其中获得全面充分、和谐生动地发展,使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育模式。1、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的“四特点”是指,形真、情切、意远、理喻其中。同时,李老师提出了情境教学以促进儿童发展的“五原则”,即:以培养兴趣为原则,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突出创造性;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2、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学成功运用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五为”,即:以美为境界,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在探索情境教育的过程中,李吉林以儿童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有机统一的哲学原理,借鉴,心理学中按时、疫情、角色效应等理论,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1)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2)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3)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4)注重实际操作,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3、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模式是活动课程顺乎自然地融入了学科课程,情境课程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优化的情境荣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克服了单纯学科课程存在的重讲、轻练、重知识、轻能力,因缺乏操作而削弱应用型的弊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活动课程往往容易陷入知识无系统状态的缺陷。情境课程设置努力追求1)学科情境课程的主体作用。(2)大单元情境课程的联动作用。(3)野外情境课程的源泉作用。(4)专项训练课程的强化作用。(5)过渡情境课程的衔接作用。从情景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李吉林的成果,丰富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其形成发展历程,也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以启示。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03:35:59 | 只看该作者
读《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感之一  

http://wenxiang014.blog.163.com/blog/static/1145987752012657159190/




最近,我通读了2010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汪潮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书。本书共有十八章,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部分,每部分都包括6章内容。内容如下: 宏观:第一章“语文课程性质”;第二章“语文课程标准”;第三章“语文教育文化”;第四章“语文课程资源”;第五章“语文教材建设”;第六章“语文教育智慧”。
中观:第七章“语文教学目标”;第八章“语文学习指导”;第九章“语文课外阅读”;第十章“语文教学内容(二)阅读、习作”;第十一章“语文课外阅读”;第十二章“语文教学评价”。
微观:第十三章“语文文本解读”;第十四章“语文课堂任务”;第十五章“语文课堂构建”;第十六章“语文教学设计”;第十七章“语文课堂形态”;第十八章“语文课堂诊断”。
细细读完这本书,我在“课堂教学”、“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资源开发”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在“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收获。作者用他清晰的、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课程理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以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很早之前就会背诵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但是,什么是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又是什么样的?这些我都不清楚。课程理念就像一个被蒙上面纱的物体,我只知道它的存在,却看不清它的样子,而这本书就为我解开了这层面纱。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平时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原来,“素养”和“素质”是一对近义词,“ ‘语文素养’ 和‘语文素质’ 都是指语文教育的一种结果形态。但是,如果对这种结果形态进行分析,动词性的词素“养”,反映了语文学习的持续过程及学生在其中的主体作用。“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单纯由教师的传授完成,也不是一种语文学习的终结状态,而是由学生自主地把优秀的语文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涵养,这种内化是伴随着语文教育过程而持续进行的。而“语文素质”中的“质”,是一个名词性的词素,反映的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静止的终结状态。 ”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选自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而“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提升思维水平、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完善健全的人格八项。由此看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并不矛盾。
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感、提升思维水平,我们还要抓住契机,帮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既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确立语文教育原则和方法的依据。”更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素养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从多方面揭示了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生认识的多元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也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育的多元化。同时,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都是实践,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听、说、读、写等实践机会,同时,还应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针对 汉字的“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的独特性,我们应该采用同音归类、据形明义、依文解字等方法简化汉字的学习,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重视整体感悟。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03:37:27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其内容为: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育文化、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材建设、语文教育智慧、语文教学目标、语文学习指导、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外阅读、语文教学评价、语文文本解读、语文课堂任务、语文课堂构建、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堂形态、语文课堂诊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编写遵循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力图做到内容丰富、材料详实。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宏观论
    第一章 语文课程性质
    一、“语文”辨识
    [学习专栏1-1]口语和书面语
    二、语文学科
    [学习专栏1-2]“学科”的概念
    三、语文课程
    四、小学语文课程性质
    [学习专栏1-3]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
    五、港澳台小学语文课程
    [学习专栏1-4]中国语文科“目标为本课程”设计的内容
    第二章 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认识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系
    [学习专栏2-1]课程新观念
    三、《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学习专栏2-2]合作学习的再认识
    [学习专栏2-3]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第三章 语文教育文化
    一、对文化的解读
    [学习专栏3-1]关于文化的分类
    二、语言与文化
    三、语文教育的文化思考
    [学习专栏3-2]《七颗钻石》教学的文化理念
    [学习专栏3-3]教学案例:“春”的教学
    第四章 语文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界说
    二、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
    [学习专栏4-1]资源开发手记:柳絮满天飞
    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策略
    第五章 语文教材建设
    一、语文教材的简介
    [学习专栏5-1]台湾小学语文教材一瞥
    二、语文教材的体系
    三、语文教材的类型
    四、语文课改新教材简介
    第六章 语文教育智慧
    一、语文教育智慧的界说
    [学习专栏6-1]智慧的分类_
    [学习专栏6-2]语文教育智慧一例
    二、语文教育智慧的价值
    三、语文教育智慧的形成
    [学习专栏6-3]教例:个别与全班
    第二部分 中观论
    第七章 语文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界说
    [学习专栏7-1]《黄河象》的认知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学习专栏7-2]识字教学效果对比实验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分解
    四、语文教学目标的编制
    [学习专栏7-3]丁有宽读写结合教材的知识体系
    五、语文教学目标的实施
    第八章 语文学习指导
    一、语文学习的状态
    [学习专栏8-1]语文学习状态的评价指标
    二、语文学习的路径
    三、语文学习的方式
    四、语文学习的指导
    [学习专栏8-2]小学语文学习软件简介
    第九章 语文教学内容(一)
    一、语文学习的习惯
    [学习专栏9一1]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二、汉语拼音教学
    [学习专栏9-2]小学语文汉语拼音表
    三、识字教学
    [学习专栏9-3]港台及海外华人的汉字教学识字量表
    四、写字教学
    [学习专栏9-4]汉字笔画名称表汉字间架结构表
    五、口语交际教学
    第十章 语文教学内容(二)
    一、第一学段阅读教学
    二、第二学段阅读教学
    三、第三学段阅读教学
    [学习专栏10-1]丁有宽读写结合思想
    四、写话教学
    五、习作教学
    第十一章 语文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的价值
    [学习专栏11-1]名人谈课外阅读
    二、课外阅读的类型
    [学习专栏11-2]读书方法指导课例
    三、课外阅读的指导
    四、课外阅读的展示
    [学习专栏11-3]课外阅读考级
    五、“书香校园”的建设
    第十二章 语文教学评价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理念
    [学习专栏12-1]标准化测验的十大常见误区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
    [学习专栏12-2]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的一份试卷(2006)
    三、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
    [学习专栏12-3]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评价标准(五年级)
    四、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
    [学习专栏12-4]成长记录袋
    第三部分 微观论
    第十三章 语文文本解读
    一、文本解读的基本内容
    二、文本解读的思维方法
    [学习专栏13-1]教师“自己”的文本解读
    三、文本解读的主要策略
    [学习专题13-2]《去年的树》的主题解读
    第十四章 语文课堂任务
    一、语言习得
    [学习专栏14-1]《李时珍》教学的比较
    二、人文渗透
    三、思维训练
    [学习专栏14-2]《飞夺泸定桥》教学中的分析与综合
    [学习专栏14-3]《画鸡蛋》发散思维训练一例
    四、情感培养
    第十五章 语文课堂构建
    一、语文“新课堂
    [学习专栏15-1]“对话论”的基本原理
    二、本色的语文课堂
    三、简约的语文课堂
    四、动态的语文课堂
    [学习专栏15-2]《猫》的首句教学设计
    五、生态的语文课堂
    六、和谐的语文课堂
    第十六章 语文教学设计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
    [学习专栏16-1]《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三维目标设计
    二、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
    [学习专栏16-2]《刷子李》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设计
    三、语文教学程序的设计
    [学习专栏16-3]《狼牙山五壮士》设计中的“意言并举
    四、语文教学方式的设计
    [学习专栏16-4]《伯牙绝弦》一课中的师生互动
    第十七章 语文课堂形态
    一、语文课堂形态的基本要素
    二、语文课堂形态的理性构思
    [学习专栏17-1]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历史考察
    三、语文课堂形态的实践轨迹
    四、语文课堂形态的动态调节
    [学习专栏17-2]教学《趵突泉》的动态调节
    五、语文课堂形态的基本范例
    [学习专栏17-3]语文课堂形态中的范式
    第十八章 语文课堂诊断
    一、语文课堂诊断的价值
    二、语文课堂诊断的特点
    [学习专栏18-1]对课堂诊断的误解和辨析
    三、语文课堂诊断的标淮
    [学习专栏18-2]基于问题开处方
    四、语文课堂诊断的类型
    [学习专栏18-3]课堂教学诊断自测题
    五、语文课堂诊断的方式
    [学习专栏18-4]对一种课堂文化新症候的诊断
    后记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03:38:31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7:22 , Processed in 0.23250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