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景扫描:长长短短“闽派”文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6 16:5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景扫描:长长短短“闽派”文学                       羊城晚报,2004年11月27日

                                       作者:孙绍振(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导)

——诗歌:舒婷、谢冕
以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冲破思想和情感的僵化模式,成为开一代诗风的尖兵。在随即引发的朦胧诗论战“新的美学原则”的启蒙中,冲击在前锋线上的三个“崛起”“闽派”三分天下有其二,奉献了一员主帅谢冕和一员黑旋风式的悍将孙绍振。而在后来者的思想和艺术的探险中,福建引以为骄傲的还有刘再复、南帆、陈晓明、谢有顺等弄潮儿。
那过去了的一切,早已成了亲切的怀恋。当年厦门灯泡厂流水线上的女工舒婷,已经名满天下。在近年流行起来的朗诵会上,不论是在首都的正规剧场,还是在大中学的校园里,舒婷作品仍然是首选。虽然舒婷近年很少有新的诗作,但是,在她影响下的福建诗人群近年不断涌现出新人:吕德安、汤养宗、伊路、安琪、叶玉琳、谢宜兴、刘伟雄等,都为诗坛带来了希望的亮色,但是,除了处世低调的吕德安,福建诗坛新秀,正经受着时间的严峻考验。
舒婷(1952—)
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生于福建省漳州。1978年发表处女作《致橡树》,随后创作发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舒婷越来越专注于散文创作。
蔡其矫(1918—)
福建省晋江县园坂村人。1941年写《乡土》和《哀葬》两诗,分别获晋察冀边区诗歌第一奖和第二奖。1942年写歌词《子弟兵歌》,被选为广泛传唱的军歌。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曾写剧本写歌词,如《月雪之夜》等。1945年后发表了许多诗作,分别收集在《回声集》、《回声续集》、《涛声集》三个诗集里。1958年至1959年先后发表的诗有《长汀》、《宁化》、《九鲤湖瀑布》等。
——散文:舒婷、南帆
在失去诗歌的优势以后,福建文学界能够在全国争得一席之地的,是散文。几年以前,有过福建是不是能号称“散文大省”的争论。
不同凡响的还是舒婷,如果在诗歌中的舒婷属于形而上的世界,在散文中的舒婷则是比较形而下的,她抒写她作为妻子,作为母亲,不得不陷身琐事,但是她并不觉得委屈。她的风格,主要是追求幽默。幽默与抒情本属对立的美学范畴:抒情着意美化,而幽默则不回避“丑化”。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二者鲜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舒婷则创造了一种把抒情的美化与幽默的自我调侃、自我贬抑结合起来的风格。在抒情领域里显示出才华的还有青年书法家朱以撒,他是一个难得既以书法闻名,又有创造了理论体系的学者。因而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古典的书卷气是自然的。
据周作人分析:散文动人之处不外是情和趣。但在福建散文中兴起了另一种追求:不是情彩和文采,也不是情趣,而是理趣。它的艺术渊源不是明人小品,也不是英国式的幽默,而是一种法国式的智慧。这就是南帆的散文。他在中国当代散文中,可谓是一种奇迹,因为他一个人独立创造了一种风格。他牺牲了散文中的抒情和幽默,而是以一种冷峻的而不是抒情的目光,对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躯体作文化的思考。但是他的思考并不枯燥,因为他能以他智性的思考重新解释平常人几乎没有感觉的感觉。南帆除了写作一般篇幅短小的散文以外,他还写一种大散文,时而长达万字,表现出宁静致远的深刻。后起之秀肃春雷走着类似南帆的审智的道路,着重于历史文化价值的思索,显示出年青学人动人的随意和任性。他的风格也和南帆一样在中国当代散文中是少见的。
郭风(1919—)
原名郭嘉桂,福建莆田人,回族。著有童话诗集《木偶戏》,童话散文集《月亮的船》,散文集《小小的履印》,散文诗集《叶笛集》,诗集《轮船》,论文集《散文札记》,古籍译注《中国古典散文诗》,选集《郭风童话选》等50余部。
——小说:北村与三匹“野马”
福建在文学上的特短是小说。然而,随着北村的出现,使得我们走出了狭隘的地域圈子,打破福建小说在全国没有影响的历史记录。早期的北村作为先锋作家一员,臣服于非理性主义,沉迷于语言的迷津。但是他很快就产生了疑问:我凭什么表达这些?我表达的是否有意义?对终极的思考和赞美,使北村突围了虚无,关注生命的本质意义,成为先锋作家中独特的具有前瞻性的作家。
但是北村毕竟只是福建小说的个例,福建的小说创作仍然长期处在低迷状态,直到杀出三匹野马:须一瓜、陈希我、北北,才真正让人们对福建小说刮目相看。
记者出身的须一瓜在有着天然的敏锐,她漫游于纷繁生活和各种各样身份的人物之中,如鱼得水。她的目光宽广而尖锐。她把人性放在情和理的撞击中,审视我们的人格和尊严,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尖锐发问。
如果说须一瓜发问的是我们的生活,那么陈希我则是叩问我们的存在本身。我们的存在是不堪追问的,陈希我偏要追究下去,撕开生存表象,直达本质。他的文字狠,甚至粗暴、不由分说,他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绝望的世界:妄想,疯癫,不伦……更奇特的是,他的绝望往往用变态的方式加以解决。他不认为有救赎的可能,变态,这也许就是他奇特的救赎之路吧。
相比之下,北北的创作则显示出平实的面貌。她擅于倾听这世界纷繁的声音,擅于体味人的微妙情感,特别是关心底层民众的疾苦,她的作品体现了可贵的人文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怀不是知识分子的、精英的、居高临下的,而是把文学性真正落实到对底层民众形象的书写上。
有人说,2003年是个“福建小说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为过。从边缘杀出的福建的小说家在中国文坛形成了一道耀眼的风景,令人惊讶,特别在小说体裁几乎成了文学体裁的代名词的今天。其实,写作本来就是立足于边缘的事业,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整个福建文学更好的兆头,这在将要过去的一年里已经部分得到了证实。
北村(1965—)
原名康洪,生于福建长汀,为福建当代最有影响的先锋作家之一。基督徒。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分配至《福建文学》当编辑;1996年辞职从事自由写作;2001年赴京。17岁发表第一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聒噪者说》、《玛卓的爱情》、《长征》;长篇小说《施洗的河》与《老木的琴》、《台湾海峡》、《武则天》、《愤怒》等数百万字作品。
须一瓜
原名徐苹,生于上世纪60年代,记者。著有小说集《淡绿色月亮》及通讯小说集《徐苹VS须一瓜》。把人性置放在情与理的碰撞与激化过程中,匪夷所思却又有条不紊地撕裂给人看,是须一瓜在冷漠叙述中所构筑的拿手好戏。
陈希我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曾当过教师,后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一度为自由撰稿人,现为某杂志编辑。有作品百万字,散见于国内国外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饥饿》、《放逐,放逐》,中短篇小说《我们的苟且》、《去偷,去抢》等。

文化基因:闽字门里一条虫
作者:刘登翰(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博导)
闽籍作家大致都有比较开阔的世界性视野。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政治之余还留下大量的诗词,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范;严复在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所作出的贡献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而林琴南则以其不懂外语而精通翻译的一系列域外小说的译介,为中国社会转型必然到来的文学革命引入了影响深远的西方社会观念和文学实践,成为社会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一个前奏。这一世界性视野的遗泽,一直惠及后来的闽籍作家。
其次,闽地的局促和文化的边缘性,使闽籍作家大多不安于困守远离中心且发展空间狭小的故地,宁愿历经磨难而漂走四方。这是具有长期移民传统的海洋文化的影响。入门为虫,出门则龙,“闽”字就是门里一条虫。不甘守在门里成为一条虫的闽籍作家,大多有离乡漂走的经历,或者北向上海、北京,或者南下南洋。前者大多出于理想的追求,后者则更多由于生活的逼迫。现代以来能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留名的闽籍作家,几乎都是根植闽地而花开四方。冰心、郑振铎、许地山、林语堂、卢隐、林徽音、胡也频、梁遇春等等,莫不如此。即如七月派的诗人鲁藜、九叶派的诗人杜运燮、曾以《兵临城下》名扬一时的剧作家白刃,都是闽籍的华侨,他们都在经历了一段南洋人生之后才回归祖国投身文学而取得成就。
第三,海洋文化的浪漫感性,使闽籍作家的文化性格更多倾向于个人化和抒情性;这也是长久以来福建文学的优势多在散文和诗歌而不在小说的潜在文化原因。
第四,相对于创作,闽籍学者的理论批评的影响远远超乎其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蒙就有文学理论界的京派、海派、闽派三足鼎立之说。孙绍振和南帆在“闽派文论丛书”的《总序》中指出,这个在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异军突起的文论出击,有过两次精彩的表演,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启蒙时期所涌现的一批文化先驱;二是20世纪80年代的又一次风云际会。以闽籍学者为主导的朦胧诗论争和主体论、方法论的讨论,深化了80年代的文学变革,也把闽籍学者推上了学术的前沿。此后不断壮大的闽籍文论新军则如“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那样,在新人辈出的才智与气魄的激烈竞争中仍居于重要地位。
福建南临大海、北堵高山的狭小地理格局,形成了历史上福建的文化边缘位置和迫使闽人冲出边缘进迫中心的不懈努力。随着交通、资讯的发达,地理区隔所带给文学的负面影响已逐渐减弱,但心理区隔仍是障碍边缘地区的文学进入中心的重要因素。近年福建文学的发展,尤其小说表现出来的可喜态势,既有走出福建的作家如北村等,也有守住本土的作家如杨少衡,北北、须一瓜、陈希我等,正说明这种变化。如果说以往福建作家必须走出福建,使自己的身份由“福建”变为“闽籍”,借助异地的文化经验和文化优势来实现自己;那么现在这种“走出”已变得并非“绝对”必要,固守本土的“边缘”,同样也可能进入中心,甚而可能借助“边缘”的优势,成为“中心”的另类而异军独起。

感性评论:为什么盛产表现型作家?
作者:南帆(福建省社科院副院长、博导)
作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始终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某一种地域文化可能产生什么样的作家,这犹如上帝的骰子一样神秘。福建更多的往往是一些表现型的作家。他们以独特的主体特征引人瞩目,他们的作品直接叩击人们的灵魂。他们的抒情言志可能形成一种号召———即使是温柔的号召。人们可以从近现代的福建文学史上看到众多这一类型的作家。严复和冰心的成就已经不必多言。20世纪50年代以来,郭风、蔡其娇、何为、舒婷均为这一类型作家的佼佼者。整个时代都在挥舞拳头怒目相向之际,郭风笔下那些饶有天趣的草木鱼虫顽强地证明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蔡其娇从来就是一个不驯的歌者。无论是大海、爱情、纤夫的号子还是闽南的水仙花,总之,自由精神是蔡其娇诗歌的内在旋律。舒婷无疑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诗的领军人物之一。她和北岛、江河、顾城等诗人开拓了一代诗风。舒婷呼吁,人呵,理解我吧。这一代诗人正在从战天斗地的传统转向人本身,转向了内心生活。象征、隐喻和意象是内心曲折幽微的复杂折射。迄今为止,散文和诗歌仍然是福建文学的强项。从众多年轻的散文作家到济济一堂的闽东诗群,受惠于郭风、蔡其娇、何为、舒婷是一个仍在持续的文学史事实。
为什么福建盛产表现型作家?这种状况至今还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
相对地说,福建的叙事型作家长时间地徘徊在第一方阵之外。20世纪80年代至今,诸多名噪一时的小说无一出自福建作家之手。一般说来,叙事型作家必须拥有宽阔的视野和洞察人心的辩识力,这必然包含了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各种人物只能在社会历史的大舞台上得到充分的表演。福建的叙事型作家缺少纵观历史的气度,也没有多少人被急迫的人生问题和社会矛盾煎熬得寝食不安。他们不想为一些貌似遥远的问题而苦恼。北村是一个例外。
这是为什么?绵延的武夷山脉挡住了作家的视野吗?独特的福建方言阻隔了必要的文化交流吗?或者,南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即是灵巧有余而浑厚不足?在我看来,这些解释均似是而非。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正在成为普遍的语境,种种传统的隔阂早已消亡。或许,每一个作家都可能以独到的方式闯出自己的天地,重要的是,不要用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作为开脱的借口。对于任何一个以文学为天职的作家说来,这是一个不容敷衍的问题。

惠安女子
作者:舒婷
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呵,浪花无边无际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暴,成为传奇
1981年4月

资料链接:两位“文学祖母”
庐隐(1898—1934)
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生于福建闽侯。信仰基督教,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先后出版作品集《灵海潮汐》、《曼丽》、《东京小品》和通信集《云欧情书集》。是我国最早进行文学创作的女作家。
冰心(1900—1999)
原名谢婉莹,生于福建福州。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1923年后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被时人称为“冰心体”。1929年至1933年写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写作了大量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人称“春水体”。

经典记忆

《寄小读者》(冰心)
冰心被视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的“祖母”,不仅因为她年寿长,还因为她从《寄小读者》开始,许多创作面向少年读者,在一个刚刚开始启蒙的社会里,她为弱小者带来了真诚的爱的关怀,正如她的其他散文创作一样,《寄小读者》以其平易、理性、温婉为粗糙的中国带来了一丝温情。
《致橡树》(舒婷)
这是一首热情而坦城地歌唱爱情的诗歌,在一个爱情稀缺的时代,正如某些熟悉的抒情旋律一样,预示着另一个时代的到来,人性苏醒,爱情萌芽,个体独立。即使相爱也是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愤怒》(北村)
这是一部最近出版、被作家余杰称为“惊心动魄之至”的小说。它读来令人窒息的原因在于,本书的作者不是运用所谓想象力,而是用良心呼求真实。也许它能成新的经典?作为小说家,北村的《周渔的喊叫》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直到被拍成电影才名声鹊起。

文学期刊

《中篇小说选刊》双月刊
该刊是福建有全国影响的大型文学刊物,主要选登国内各大报刊发表的优秀中篇小说,也刊登长篇小说连载,以及一些有争议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拥有广泛读者。
《台港文学选刊》月刊
该刊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专门介绍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华文作品的文学期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韵致醇厚、意味绵长;内容鲜活,风格时新。
《福建文学》月刊
该刊是福建省最主要的文学月刊,由福建省文联主办,创刊于1951年。“特区风貌、侨乡风情、海峡风涛、时代风云”的定位体现了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海峡》月刊
该刊面向中华新生代,为“大校园文学”张目、呐喊;时刻关注大陆青少年的创作成果,刊登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性情美文、诗歌、随笔、纪实文学;大力推荐台港澳以及留学海外的华人青少年的作品。
(舜明)
————————————————————————————
[福建诗歌福建诗人谈]
(已找到的……)

退役诗人说三道四/舒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coo.html

福建:行进中的诗人队列/徐南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f6vu.html

“门”里头的福建诗歌/汤养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f793.html

《福建当代诗歌的印象主义地理》/伍明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626.html

福建诗歌现状反思与透视/庄伟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f7jl.html

2001-2002年福建诗坛关键词/曾念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f7jz.html

诗歌在福建
——读《福建文学》2002年二月“诗歌特大号”/安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f4oq.html

《福建民间诗歌运动史》(修订稿)/安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bgif.html

福建新诗90年/安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88f.html

《陆》诗歌创刊号(2007年8月)“福建诗歌专号”阅读札记(完整版)/安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bru.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14:38 , Processed in 0.08707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