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凌宗伟: 我在二甲中学的一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9 12:4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在二甲中学的一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

掐指算来,我从事学校管理也有20多年了,这当中做过四年的教导副主任、十三年的副校长、将近六年的校长、中途还做了半年多一点的专职书记。关于我这几年所做的工作三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不合适的校长,在争议中行走》,发在《中国教育报》上,也有过一篇《我在二甲中学的九个月》发在《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上,还有一篇《“凌扒皮”的真性情教育旅途》发在《教师博览》上。在即将离任的今天,应《教师月刊》之约,将我在二甲中学五年的经历再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回顾,也算给自己一个交代。《教师月刊》在今年的暑期合刊上,选用了不到5000字的内容。

寻找拐角处的出路

如果要问我在二甲中学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想我提出的“今天第二”的办学追求和所倡导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应该是值得与大家分享的。尽管这“今天第二”在当下“争创第一”的风气下有些不识时务,也遭遇了不少专家的冷眼,但我还是将她引以为二甲中学的骄傲的。因为她折射的是二甲中学不断前行,追求更好的精神状态。其抓手就是“学校行为文化建设”。
2008年,我来到二甲中学做校长。那个时间段,正是“二甲中学要被三余中学兼并”办成一所“甲鱼中学”的谣言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那些不明真相的乡间百姓在茶余饭后争先预测着二甲中学生死存亡的最后时刻。显然,谣言已经影响到学生报考的热情和学校在老百姓中的形象。
在我看来,以舆论对舆论那是“空对空”的毫末之技,终究治标不治本。如何赢得生存的尊严?窃以为需由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来决定。所以,立足当下,审时度势,我提出了“人文关怀、文化立校、效益优先、质量第一”的管理理念和“办有灵气的教育,育有个性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并且大力提倡教师的“个性化”成长。这种理念显然带有某种居安思危的前瞻性,但二甲中学固有的“小富即安”式文化——有老师评上中级职称后就甘做闲云野鹤,数十年也不进取——形成的阻力却大大超出预计。如何才能破除这些阻滞学校发展的羁绊呢?
正当我在为下一步的发展寻找具体落脚点的时候,区教育局一个关于“创建特色学校”的文件给了我启发。我提出了“理念改变·行为改变”的“行为文化建设”路线,并作为学校“特色创建”的具体抓手。对内为注入新的因素以打破原有的平衡寻求新的发展,对外为让二甲中学在“拆并之谣”的风声中找到一个出路。
要改变行为,关键在于改变理念。于是,我们展开了一系列指向“理念”的行动。先是建立博客圈,如包含教职工及省内外专家226人在内的“教育行者”办公群、由学校青年才俊和国内名媒名师55人组成的“今天第二”成长群等,通过网上的几次集体大讨论,像对杜郎口现象的反思、对课堂“学教案”的梳理、对刘百川、杜威教育思想的解读,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次,是给教师发书、倡导读书,《教育是慢的艺术》、《活着就是幸福》、《民主主义与教育》、《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于潜移默化中,它们悄然地改变着众人;还有外出参观取经,国内如沪宁浙,国外如澳洲,2011年我去加拿大,一路随看随写,大量的教育风情和反思也影响了一大批人。通过这个慢慢地扭转,逐步改变领导班子和教师的理念,进而转变了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带来学生理念和行为的改变。
决策是不能只停留在校长和班子的大脑中的,需通调动全体师生的力量,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修正的。在具体的操作中,尤其是面对那些街头巷尾的“神秘预测”,我们边摸索边选择合适的媒体来正本清源。回过头来看,对付那些“假借官方的言论”,媒体还真起到不小的作用。《中国教育报》《语言文字报》《教育》《福建论坛》《南通日报》等或近或远、或专业领域或官方喉舌,都开始用客观、公正而略带赞美的声音传播了二甲中学“行为文化建设”铿锵有力、催人前行的脚步声,并一点点地把异样的声音给淹没了。

用小事情解决大问题

“行为文化建设”可以说是我对学校建设大问题的一种求解之道,其实,在很多方面它都包含着一些细小的方面,我们只要沿着困难的方向再往前一点点,或许我们就站在了解决困难的拐角处了。比如,我主张“管理从厕所开始”,用星级宾馆的标准来改造和管理学校厕所的思路和做法,以及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中“阳光体育器材超市”的建设就是其中的创意。
关于二甲中学的厕所,如今已经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了,我也在不少地方做过描述与介绍,这里就说说“阳光体育器材超市”吧。
二甲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除高中部的极少数孩子外,其余都来自周边的农村。有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就由爷爷奶奶照顾,为了“弥补”孩子,部分家长给孩子零花钱就比较多,男孩子们也就用上了比较昂贵的篮球。平时,这些篮球在宿舍、教室、走廊随处可见,雪白的墙上时不时会留下一个个球印,甚至还会发生丢失的现象,这给政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当时有人提出建议:禁止学生带球到学校,由学校负责提供一切运动器材。这或许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新思路,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纠结,比如怎样满足学生“随时”的需要、怎样保管这些篮球等器材等。
为此,学校建立了可以让学生自由取球的“开放式球架”,也就是在学校篮球场的护栏上用方钢焊接烧制了一个特殊的球架,球架上放置了学生经常使用的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跳绳等体育器材,并由体育组老师和学生干部具体负责维护。学生在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及放学后的时间段可以自由拿取,使用完后再自觉放回球架。
起初,学生还不能做到“有借有还”,于是,学生会组织了志愿者在课间负责整理,学校也加强引导。情况慢慢地有所好转,丢球、坏球逐天减少,直至消失。结合“行为文化建设”的理念,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是增加体育锻炼的机会、满足学生对体育器材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后来,考虑到对体育器材的保护和对师生正确使用的引领,我们又在球架顶上设置了防雨、防晒的彩钢棚,四周增设了防护挡板,并且配备了有关器材的使用说明和锻炼指导。有次在上级组织的学校文化交流活动中,大家都对我们的做法很“艳羡”,给“开放式球架”取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阳光体育超市”。后来,来自全国多地的教育考察人士均对这一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使其渐渐成为二甲中学“行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醒目亮点。受此鼓舞,我们还相继设置了“开放式计算机”、“开放式实验室”、“开放式书架”等。

营建多样性的栖居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哲学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如果我们观察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会发现有的生活在高处,有的栖息在低处,科学家称之为分层现象。其实,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也有这种现象,他们有着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维度的需求。所以,学校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往更高的层面发展,而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各个不同层面教师或学生的需求。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无论具有怎样的高度,其最终目的都还是为师生服务,而绝不是只由校长的喜好所决定,更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要让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诗意栖居”的精神归属。
为此,学校文化建设要“高低结合,错落有致”。如果借用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先生“转向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而言,学校文化建设当是“面向每一个师生的学校文化建设”。其实,教育的个性化,更主要地体现在学校为老师的成长、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的个性化的帮助和选择的余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每一位老师或学生的个性将得到充分的张扬,生命亦将绽放不同的光彩。
为了掌握教师的“垂直分布”情况,我一面潜沉下来调查了解,一面采取主动测试的方法来进行判断。当然,这之中可能有点“偏心”,比如由于我一直视读写,所以当时“探矿”的第一步便是寻找会写文章的人。所谓高手在民间,果然,有好几位“写手”让人眼前一亮,但我心里还是想明确判断一下,因为担心可能存在走访对象故意“推荐”或“排挤”的情形,也有可能沧海遗珠。那么,到底怎么测试呢?我再次选择了博客。每天早上,我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到博客圈中查看更新,并判断孰优孰劣。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朱建、邱磊和季勇三个老师。朱建是在“走访”中就被多人提到的,所记多是班级管理叙事,有血有肉;邱磊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季勇则更具戏剧性,是在与我的“隔空叫阵”中大显不俗的,恰如初出牛犊,锋芒毕露。此外,我还找到了像张卓鹏、吕斌、丁汉荣等一批有着良好写作功底的多位教师。
在我的引导下,学校成立了“今天第二青年教师成长沙龙”,将一班有想法、有激情的年轻人组织起来,读书、交流、思考、实践、写作。渐渐的他们在教育叙事写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朱建在获得了南通市首届教育博客大赛一等奖并成为《班主任之友》杂志的封面人物。邱磊受惠于读“杜威”活动而写下了近五十篇的读书笔记,在《中国教育报》《教师月刊》等处多有发表,还成为《教师月刊》杂志的2012年度人物。我还将季勇、陈艳霞等语文教师收入门下为徒言传身教,季勇老师在“对话式语文课堂”研究上,也已建构起一个比较清晰理论架构。对这些成长进步明显的教师,我不仅会用我的文字在一些报刊上给予适度的介绍,还会带着他们一道外出讲学。
与教育写作密切相关的便是阅读,倡导写博的同时我还在全体教师中展开了读书活动,建议大家把读书之后的所思所想写成文字放到博客中去。但无论我怎么样鼓励和推动,积极回应的永远只有那么几个人,其他教师或是敷衍了事,或是无动于衷。今天来看,也许正是写博和阅读这两个事件让我逐步认识到教师群体需要进行个性化地推动,明晰“小团队带动大集体”,更要清楚:教育阅读和写作只能是教师队伍培育的抓手之一,我必须为其他的人也寻找到“增长点”。
于是,我想起了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教师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理解、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熟悉程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尽管我所倡导的教育阅读和教育写作,主要指向就是在于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但表现的方式与载体却不完全是一回事。可以说,不是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写文章,但他们“每一天”都要上课,因此,积极寻找会上课的好教师,以及提升教师上课能力的途径,成了当务之急。
这一次,我改变了方法,采取“尖端人物”自主报名、成立“志愿小组”,邀请大学教师和课程专家来听课诊断的方式。葛杨红、潘晓杭、陆勇等部分年轻语数外老师得到定点指导,进步尤其迅速。“中端人物”组内捧场,在每周一次的校级研讨课上磨砺摔打。而对于教学效果暂时欠佳的老师则适当加压,以“蹲点听课”和“组内帮扶”等方法,督促带动他们的成长,以实现整体提升水平的目标。
其实不同情形需要寻找不同支点,教务处陈正浪副主任就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在师生中的声誉也非常好。但是,他在倾心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却忽视了教育写作,教学成绩丰硕,教研论文却一篇都没有,职称评审也就被耽搁下来了。找出症结,我便以此为切入点,给他在论文写作方面一些压力和指导,经过努力,2012年他发表了三篇省级论文。
教师这头是这样,学生那里同样如此。二甲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总有一些孩子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甚至出现厌学现象;但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也许考不上那些人们所热衷的本一本二,但不论怎样二甲中学都有义务、也有能力尽最大努力帮他们提供成长的土壤。
而换个角度说,我们对孩子的定位常常是不准确的。一次,有教师埋怨班上有几位“文学青年”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但总热衷于所谓的“文学创作”。我想何不就为这几个孩子的文学创作搭搭台子,适度扶持一下呢?于是当即把他们的语文老师请过来商量。意见统一后,语文老师又与孩子们一合计,遂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取名叫“COLOUR”。他们因为受了鼓舞,加上与著名作家姜广平先生的一次现场对话,于是十来人憋足了劲,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修改、结集、编订,不出一个月就创办了一份纯文学杂志《COLOUR》,诗歌、小说、散文俱全,末了,还请我写篇卷首语。当我翻开这份精美的打印稿,眼前满是90后的气息,个性、活力、激情、想象都在书里融为一炉,很让人吃惊,于是欣然写道:
“一本杂志的诞生,其光鲜外表下,是一群有想法的、有激情的人的汗水、甚至泪水。不眠之夜、资金技术、制作印刷、争吵分歧、取笑坚持、成长放弃,其艰其难,可想而知!《COLOUR》并不是杂志,它的背后是一群活跃的文学团体!他们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用他们的眼光去看、用他们的心去悟、用他们的文字去诉!
  ……他们的文章就是一杯纯净水,不再唯美,只是融入了逝者如斯的感悟;他们的诗歌在寻找九零辈人的人生刻度,海子、顾城他们已随风远逝!。以“纯学生的杂志”为名义,以“九零后的回归传统或者以青春素材阐述传统本质”为风帆,而起航的地方叫二甲中学,一所追寻行为文化的草根中学。”
如果要问倾注孩子们心血的《COLOUR》彩印本有没有给“高考指标完成”或是“平均分”带来些什么帮助,答案或许是难以确证的。但我感觉他们至少体会到了来自学校真诚的帮助和尊重,他们在这里不是“后进生”,不是累赘,不是没有明天的。
但有时候类似的帮助,也确实可为高考补益。2011届的小易同学成绩很是糟糕,成天却迷恋各种街舞,大名都传到我耳朵里了。我知道与其让他痛苦的坐在教室里做题,还不如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专门找来音乐老师谈妥了给他专门辅导的事情。后来高三的单招考试,小易同学在才艺展示环节中的一曲街舞让面试官惊讶得目瞪口呆,给他打上了最高分。最后小易顺利进入了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而且进校之后,依然是系里的文艺骨干。

保持精神上的独立

站在即将退居二线的门槛上,我常常回顾这些年来的经历,觉得一位校长,对一所学校的命运的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为学校不断注入正能量,始终做符合学校发展的事情,我以为其中关键一点在于,要始终保持精神上的独立。
打一个比方,大街上每一年都会流行不同款式的衣服,我们是不是总要去追随“流行风”而不断改变自己的穿衣打扮呢?这就要辩证地来看。“流行风”流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流行的就是适合每一个人呢?回到当下,纷纷扰扰的教育界流行的是“贴模式”,要么是一校一模式,要么是全县甚至更大范围内使用同一个模式,全国上下更是模式“满天飞”,一片“模式化”的繁荣景象,而模式化的背后是对所谓“高效课堂”的追逐。
对“模式”的滥用和泛滥,我始终是警觉的。当二甲中学在推广做“学教案”时,我就格外指出不可千人一面,不可用各种框框架架限制教师的创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是给他们一个方向和启迪,由大家用智慧来探索和完善。慢慢地行进下去,我们甚至同意不习惯的教师少做“学教案”而改用自己更应手的方式。受此启发,2012年学校有两位教师的家庭教案设计获得了教育部家教中心颁发的二等奖和省教育厅一等奖。想来,这都是颇让人欣慰的事。
提到学教案,就不得不说说如今甚嚣尘上的“高效课堂”。其何以受到如此的热捧呢?一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各级主管领导把高考成绩当作政绩了,二是某些名为教育媒体实为商家的无良媒体人,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扯虎皮拉大旗,用各种唬人的字眼和商业连锁的招数大立山头,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我花开时百花杀”,一个强似一个!新鲜名词的脚下是俯首称臣的各级学校校长和老师们。出现此种状况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毫不顾及自身实际,妄想贪天之功,就只被“广告”牵着鼻子走,到处拜师取经,最后唯独丢失了自己。
现在陆陆续续也有不少省内外的学校来二甲中学参观,大家问得最多的是:你这里怎么没有星罗棋布标语?怎么没有统一的课间操?孩子们怎么不用穿校服?其实,我的主张就是人不可被某个模子套死,需要尊重其精神独立性。标语不是用来灌输意志的,课间操不是用来打军体拳的,校服也不是用来供人“规范管理”和“迎接检查”的。每个教师、学生本就是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的,那教育哪里有亦步亦趋的“精确”拷贝?哪里有包治百病的标语口号?都是泡影。
正是基于这一点,二甲中学从2009年9月起就坚持至今了一项活动——“我为班旗添光彩”,即请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设计代表自己班级精神的旗帜,并标注出意义、理念、内涵,使之能为(初)高中三年内恪守的最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曾经有记者问我:“你理想中的好学校标准是什么?”我说:“就是当学生离开学校,别人一见他的言行举止就赞叹的说‘这一定是某某学校的学生’。”正是在潜移默化下,我慢慢地影响着孩子,并成功将“我为班旗添光彩”活动变成为一门富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大家通过交流、演说、作文,阐述着自己理想中的人生、教育、生活、未来,理越辩越明,路越走越宽,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经过三年多的耕耘总算能落地生根了。
有时,我还为教师的独特思考和做法提供专门扶持和引导,生物组的周林聪老师是个善于动脑钻研的人,他把二甲地区盛产葡萄和生物教材中“果酒果醋制作”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开展了葡萄酒酿制的实验,并得到了南通市教研员的认可,二甲地区还有一地方特产二甲面酱和酱油,于是我把周老师和生物组全体组织起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一个特殊的实验室——传统发酵实验室,并自编了校本教材。从一个好教师的创意到一门校本教材的开放,成全了一桩两全其美的好事。
值得“自我标榜”的是,在对独立的治学精神、求学精神、研学精神的塑造中,我借助了一种特殊的形式:“每天一个小故事”(至今转帖了1300多个)和我的工作日记“日出日落”(至今记录了将近700多篇)。这些文字中有数万字、百多篇见诸不同的报刊。很多熟悉“凌扒皮”或“皮皮哥”的人都有个习惯,每天早起,除了洗脸刷牙,必不可少的就是来网上看一看他的励志故事。我每天选一篇贴出却只字不做评论,任由大家思考和启悟。因此,我多了不少“粉丝”(其中有不少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学生和家长),我也很得意的写过一篇《当师生成为你的“粉丝”》的文字炫耀了一番。受此影响,我们的班主任也常常将这些故事拿去和学生分享,大家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寓言、轶事、史话中汲取自己的营养,渐渐形成习惯后,对各自的独立思考和见解都有不小的帮助。

不能不说的遗憾

当然,在中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受到强大的行政力量约束的。一个校长可为的其实是相当有限的。尽管我也会为某些工作和观点与领导拍台子,也会在很公开的场合下用“被强奸”来调侃。但很多时候,终也是要被各级行政力量所裹挟的。比如,所谓“学教案”其实就是行政裹挟下的产物,尽管我是意识到会出现与教育的价值追求相背离的问题的,也提出了一些预防性的措施,但事实证明,这样的举措是不利于大多数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更是远离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追求的,所谓“学教案”其实就是形式主义的“集体备课”的变种。
事实上,以形成“学教案”为目的的“集体备课”助长了相当一部分教学水准不高的教师的“等靠要”——等集体备课形成的统一教案、靠人家的教案混日子、要人家的教案交差使。从而使得这些相对低水准的老师越来越懒惰,更要命的是正是在他们这“良好的动机”下,使得我们许多的教师渐渐地弱化了研究课程标准、学科教材、考试说明、考试试卷和学生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反过来,我们还要埋怨他们的教学水准和教学技能不得长进,越教越笨,就是不去想我们在他们的不长进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忽视了这样的一个常识,这就是集体备课必须是建立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的。教育教学本就是一件个人化相当明显的工作。如果没有个人对课程标准、学科教材、考试说明、考试试卷的独立研究,没有个人对所教班级学生的深入了解基础上的独立备课,集体备课形成的再好的教案,对具体个人来说,也只是一纸空文而已。
我的反思就是,正因教师教学水准不高的缘故,才需要督促和帮助他们独立备课来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准,而不只是寄希望通过“集体备课”来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准。所谓“有福吃福,没福吃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当每位教师的独立备课水准提升了,集体备课才可能是有效的。因为,每个人独立备课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了各自的独立思考,才可能有各具个性的教学设计。一个个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的交流,就有可能促使一个个的个人产生新的思考,所谓的“教学创新”也就有了可能。
还有一些遗憾就是尽管大课间的校园舞是搞起来了,我梦想的课间音乐响起来了,而师生扭起来跳着街舞走向校园的角角落落,始终没有能够付诸实施;我期待的充盈着乡村味道的校园人际关系和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营建也没能走向理想的状态……

结  语

在二甲中学的一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我的体会是,一个校长对学校的引领首先是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或者是解决某个具体困难的出路;然后是为具有不同成长背景的教师和学生搭建适合的平台。前行中一定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被“流行”牵着鼻子走,而应该保持自身精神的独立,沿着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那个方向去发展。
我想给校长朋友和我的同仁们的建议是,大格局就是如此,教育体制就是这样,换句话说,其实我们就是这大格局中的一个分子,我们就是这体制的维护者,至少也是帮闲。少一些埋怨,少一些推脱,多想想在这样的格局和体制下,我们做了什么,我想做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想,果如是,我们的教育就有希望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00:01 , Processed in 0.11732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