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硕士学位论文《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 论文作者 汪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9 17:5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硕士学位论文《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 论文作者 汪奎

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19062951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7:58:18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7:59:50 | 只看该作者
硕士论文研究网络会话中“呵呵”功能走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10


[tr][td]
  
  “能把‘呵呵’两个字写出一篇硕士论文的一定是强者啊。”随着论文封面照在网上流传,相关话题也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研究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词汇,“真是白交三年研究生学费”。

  也有网友认为,“这个选题挺符合老师要求的‘小题大做’精神,应该是优秀论文”,“学位论文写成这样值得表扬”。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网友简单还之以“呵呵”来作为转发和评论语,并逐步形成网络接力。

  “作者躺着中枪遭来冷嘲热讽,甚是冤枉。”来自上海的一位老师在微博上说,国内研究“嘛”、“呵呵”和“你看”,国外研究“youknow”、“well”和“Im ean”的大有人在。

  他表示,语言学就是用以描述、解释语言现象,此论文选题正常。“用我导师的话说,语言学研究本是富人自娱自乐的游戏”。

  有网友也注意到,在这篇论文列出的参考文献中,就有诸如《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好不好”附加句的话语情态研究》以及《助词“呵”的语法演变》等类似的论文。

  南都记者通过检索还发现,2011年,厦门大学中文系一位名叫卜源的硕士研究生和该系苏新春教授同样发表过一篇题为《网络聊天中的拟声应答词——— 以“呵呵”为例》的论文。作者认为,作为新兴学科,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网络会话语言进行具体、动态的探讨研究,有助于对话语含义的深层研究,才能真正融入当今网络社会。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8:00:40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8:02:29 | 只看该作者
硕士论文研究"呵呵"功能走红 小题大做值不值?
2013-06-13

 来源:华声在线 




  近日,一篇题为《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突然在网上走红了。一个网上堪称“用烂了”的词汇,成了一篇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让不少网友大呼意外。有网友认为,研究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词汇,“真是白交三年研究生学费”。呵呵这个词里,是否真有学问?
硕士论文研究"呵呵"的功能走红
  论文摘编
  看你的“呵呵”用对了么?
  1.“呵呵”可以被说话人用来表示喜欢、关心、理解和同情听话人,或者是提供给听话人以倾诉的机会,直接满足听话人的正面面子需求;
  2.“呵呵”一词表示说话者的笑声,可以展现说话者乐观的态度,在交际中给听话者传达比较好的印象,营造会话的轻松语境。
  3.闪烁其词(Hedge),留有余地。“呵呵”被听话者用来应对说话者在上一话轮中的提问,态度闪烁,回避答案,又不会因为直接拒绝回答威胁到对方的面子。
  [新闻质疑]
  研究“呵呵”岂是白交学费?
  文/张婷
  语言学类别有专用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三大类。其中流派有比较大的五类。研究“呵呵”社会语用功能,应该属于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文字所表达思想的规律及变化,当然是好文,不是非要研究诺奖作品才算。
  这篇论文选题的做到了三点:其一,选题切口小;其二;新颖;其三,有时效性。网络语言本来就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可以说网络用语是人类使用语言中,演变最快的。这篇文章对于“呵呵”研究的最大价值在于,帮助人们在聊天过程中去“揣摩”对方的心态。毕竟看不清对方的表情和眼神时,需要通过文字来“察言观色”。
  我们应正式重视语言实际应用的表现,因为它来源于生活,很多科研项目都是这样形成的。论文要看内容中作者所学的应用,世界上还有研究1+1=2之类的,也没见人说白交学费的,各专业的研究有各自的方向。人文学科,本就是为了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和阐述而生的。国外甚至将比如恋爱心理和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作为专门的课题研究,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才是最重要的。大家对这篇论文大惊小怪的围观,或许恰恰反映出,我们缺乏对事情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
  通过网络语言的研究,可以了解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往的方式,从而了解当代人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对自身的反思。把身边的问题用逻辑和科学进行研究,说明我们朝着理性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科研,都要用经济利益来衡量。纯科学的很多研究,在做的过程中,也不一定就看得到生产力。批评论文选题“小题大做”,或许恰恰反映出社会科学与创新精神的缺乏。
  学术研究不能急功近利,也许别人觉得无用,但是研究重在方法与过程,以及思维的训练。术业有专攻,不在自己领域开拓,也是资源浪费。责任感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不一定非要研究“之乎者也”的论文。学生的思维不应僵化,走出传统,不是只有深奥值得研究。研究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呵呵”,岂是浪费学费?  分析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8:03:02 | 只看该作者
[新闻观点]  学术研究贵在“有所发明”,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假如作者从已经提出并基本解决的研究课题中“借鉴”一个拿来研究,或许就不会“躺着中枪”惹来一些网友的嘲讽了,但是“炒冷饭” 的价值未必就能超过“敢吃螃蟹”。选择一个时人涉足较少或不敢涉足的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可资直接参考的资料必然相对较少,是需要冒风险、具备很大勇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敢于研究“呵呵”是难能可贵的。郭东阳
  [微言大义]
  @传闻名字要长才有人关注:“有时间看看,第一感觉就是网络语言的识别啊……感觉好难。
  @邹宇华:哇噻,一个‘呵呵’能顶篇硕士论文出来,佩服佩服。
  @往右:谣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呵呵”——这个词,只有一个用处“以最大的效果激怒对方,践踏对方全部的热情,效果拔群,无可替代”!
  @天涯的雨:看看,这在理论学术界是有研究的。
  @赵菲:能把‘呵呵’两个字写出一篇硕士论文的一定是强者啊。
  @springvrfdh:下载看了下,我只能对这个论文说‘呵呵’!浪费3年学费!
  @李小什么疯:我还在用呵呵拿来吐槽,人家已经用呵呵来拿硕士学位了。
  @米素芳:这个选题挺符合老师要求的‘小题大做’精神,应该是优秀论文。
  华声在线综合
7#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8:06:15 | 只看该作者
评论:研究呵呵 舆论为何“越权”干涉大学学术2013-06-14 来源:北京青年报
[提要]  近日,一篇题为《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突然在网上走红。在国外,大学独立办学,实行学术自治,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实行理事会(董事会)治理,理事会的组成十分广泛,这种治理机制,把公众的意见体现在学校办学战略中。
    近日,一篇题为《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突然在网上走红。一个网上堪称“用烂了”的词汇,成了一篇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让很多网友大呼“神奇”。起初,有网友质疑这张封面照的真实性,但依据学术期刊网络的检索结果,记者很快证实了论文的真实性。
  随后,又一条来自大学的信息,令网友很纠结,记者从吉林艺术学院获悉,“好声音”选手梁博因英文成绩不尽如人意未达到录取资格,但吉林艺术学院已经向教育部申请,破例录取梁博为该院研究生
  这两件事按理都属于学校的“自治范畴”,前者是学术事务,硕士学位论文有无学术性,应按学术原则,由学术共同体评价;后者属于招生事务,学校是否录取某个学生,应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按教育标准决定。可是,从这两件事所引起的舆论反应看,很多网友都对学校的内部事务特别热情,而这种热情,从学校自治角度看,会影响学校的自治。比如,像对于“呵呵”这一网络词汇的研究,从学术角度看,语言学研究生以此为研究题目,是很正常的,但网友会觉得这样的研究,根本没有价值——很多时候,我们斥责功利的学术价值观,可却不自觉地也用功利的观点去评判学术研究活动。
  大学的独立、自治,不仅是相对于政府行政力量而言,也是相对于社会力量而言——社会舆论不能替代教育原则和学术原则,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术进行评价,否则,大学就会在迎合社会舆论中,不知所措。
  在国外,大学独立办学,实行学术自治,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实行理事会(董事会)治理,理事会的组成十分广泛,这种治理机制,把公众的意见体现在学校办学战略中。与此同时,学校内部行政权和学术权、教育权分离,学术决策由学术委员会负责,教育决策则由教授负责。只有当课程设置、学术研究超出教育、学术范畴,成为公共话题之后,才会引起舆论关注。
  但我国大学不管开设新课,还是进行研究,都可能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这反映出公众参与学校办学监督的内在需要,也表明我国大学的教育和学术公信力并没有形成,如果大学的教育决策、学术决策坚持教育标准、学术标准,舆论也不会“越权”去干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在某些重要学术事务中,比如学术不端的查处,学术评价严重缺位,舆论评价反倒成为重要的力量,这是大学自主权缺失,办学陷入迷茫的严重后果。蒋理(上海 教师)
8#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8:11:30 | 只看该作者
网友“越权”反映大学自主权缺失
■熊丙奇
  据《新闻晨报》6月18日报道,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12届毕业生汪奎的硕士学位论文《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几天来成为各大网络的热门新闻。一个在网络上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呵呵”,竟然成了一篇3万8千字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网友除了大呼惊奇外,还质疑大学教学质量,硕士论文怎可以这么随便写。
  前几天,还有一条来自大学的信息,也令网友很纠结,感叹大学怎么想招谁就招谁。据报道,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冠军得主梁博因英文成绩不尽如人意,未达到硕士研究生录取资格,但吉林艺术学院已经向教育部申请,破例录取他为该院研究生。
  上述两件事,按理都属于大学的“自治范畴”。前者是学术事务,硕士学位论文有无学术性,应按学术原则,由学术共同体评价。后者属于招生事务,学校是否录取某个学生,应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按教育标准决定。可从这两件事所引起的舆论反应看,很多网友对学校的内部事务特别热情,而这种热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
  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不仅是相对于政府行政力量而言,即行政力量不能干预学校办学,也相对于社会力量而言,具体表现为社会舆论不能替代教育原则和学术原则,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术进行评价。否则,大学就将在迎合社会舆论中迷失自我。比如,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在不自觉地用功利的观点去评判学术研究活动。如果按照网友们的“学术价值观”,大学及研究机构所作的很多学术研究都“没有价值”。那么,一些学术研究是不是必须按照“民意”就此取消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很多大学普遍缺乏学术自治、教育自主的环境。一方面,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政府既是公立学校的举办者,又是办学者、评价者,学校存在高度行政化倾向。另一方面,公众没有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监督的渠道。
  然而,不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公众都有权参与学校的办学决策、监督乃至评价,以让大学的办学更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当前,我国的大学不管开设一门新课程,还是进行一项研究,都可能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就反映出公众参与学校办学监督的内在需要,也表明我国大学的教育和学术公信力并没有形成。
  在国外,大学独立办学,实行学术自治,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实行理事会治理,理事会的组成十分广泛,有政府官员、立法机构成员、校领导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和社会人士。这种治理机制,把公众的意见体现在学校办学战略中,与此同时,学校内部行政权与学术权、教育权分离,学术决策由学术委员会负责,教育决策则由教授会负责。因此,舆论并不会动辄去评点学校的具体学术、教育事务。只有当课程设置、学术研究超出教育、学术范畴,成为公共话题之后,才会引起舆论关注。
  同样,在我国,如果大学的教育决策、学术决策坚持教育标准、学术标准,舆论也不会“越权”去干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令人忧虑的是,在某些重要学术事务中,比如对学术不端的查处,学术评价严重缺位,舆论评价反倒成为重要力量,这已经成为大学自主权缺失的严重后果。(作者系教育学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8:15:0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硕士及研究的价值






许锡良







最近,一篇题为《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文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位名叫汪奎的2012届毕业生所写,目的是对网络会话流行词汇“呵呵”建构网络会话结构的功能,以及在具体会话语境中产生的交互语用义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我不知道拿着这样的硕士论文到时去找怎样的工作,一个研究生花了三年时间,最后研究这么一个东东,似乎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无聊”。

本来语言学这样的学科还是有很有意义的。里面蕴藏了许多的思想学问。因为语言的后面,常常是思想与文化。我曾听过香港有一个语言学家(具体名字忘记了)讲汉字释义,在解释汉语的“疑”字时,是这样解释的:从前,有一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狼,最初他想用匕首杀死它,但是,考虑了一下,怕靠得太近了,没有把握,于是想改为弓箭,即“矢”,又怕一箭射不死它,因此,考虑改为长矛,但是,惦量了一下,还是走为上策。这整个过程就是疑的意思。这样的语言分析是十分有趣的,而且充满了机智。他的课讲得非常有吸引力,学生也从他的讲解中了解了汉文化的起源过程。但是,我觉得现在中国的语言学这门学科的研究似乎已经越来越有点钻进死胡同了。像网络用语“呵呵”的功能研究这样的硕士论文,我觉得很没有意思。虽然我没有看过这篇硕士论文,但是,可以想见,这样的论文还能够写出什么名堂来呢?用这样的论文拿到的硕士学位文凭,空间意味着什么?代表有学问?代表有文化?都不像。我以为研究网络用语“呵呵”,还不如孔乙已研究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更实在一些。
大凡研究一种学问,自然不全是以实用为标准,有时无用也即是大用,那些看似无用,但是,代表人类智慧的探索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大致说来应该不脱离这几种情况。
第一,研究的意义有实际的生活、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虽然这不是唯一,但是,人类最开始的研究都是从生活实用价值开始的。人类最开始的研究中就有食物研究,像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据说因为他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见各种植物在肚子里的反应。这样能分辨什么植物可以吃,什么植物不可以吃,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本草》、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农业社会结构完成。
到传说中的伏羲氏这里,研究的项目就多了起来。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这是中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八卦后来被星象学家用来占卜。他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等。因为,研究的实用功能多,兼通数学、天文历法、渔业、兽医与音乐,五花八门,因此,伏羲氏的地位也就比单纯的农业专家神农氏要高一级。想必那时的学问都比较粗浅,一个人同时跨多多个专业领域都是没有问题的。那时的智者大多是通才,天上人间,简直是无所不通。
第二,研究的内容虽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是,考验了人类的智慧,或者蕴藏了宇宙的秘密。人在吃饱喝足之后,就会开始胡思乱想,想探究一下宇宙的奥秘,人的生命起源之类的问题。像古希腊本体论哲学家们,都是力求探究宇宙的奥秘,这些奥秘如果不探究,其实也不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比如事物的起源究竟是什么?物质本质究竟怎样?是由数构成的?还是由原子构成的?宇宙究竟是怎样来的?人类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开始于什么年代?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不会有什么直接的使用价值,但是,这是人类智慧的需要,人除了吃饱喝足,取得安全之外,还有求知欲望,这是人的大脑功能决定的,人有这样的意识,也有这样的能力。
第三,研究的东西不一定有多少智慧,但是,可以满足人们的娱乐功能。比如,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人类在生产力发展,人的闲暇时间富足之后,如何度过闲暇时光就是一门必要的学问,这个时候,人们的研究,常常要涉及这些方面,而且人类的文明越高,花在吃、穿、住、行上的时间精力就会越少,而用在度过闲暇时光的心思就会越多。娱乐业自古以来,一直都是来钱最快,也是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当然,在中国做官一直是人上人的行业,因此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但是,正是做官需要享受,因此离不了娱乐,也就是琴、棋、书、画、舞这些娱乐性学问与技能。现在中国的官场上还是常常比试这些娱乐能力。比如,能够一展歌喉,写得一手好字,能跳一曲探戈,画一手好画等等都将在官场上大大地增强竞争力。娱乐业自古就是最能接近官僚贵族的行业。孔子当年选择祭司这一行业,大兴礼、乐、诗、书等这些娱乐性学问,广招门徒,大兴私学,而且对樊迟的学圃问稼之事,用极端蔑视的态度对待,其实就是看中了娱乐业特别赚钱,而且有利于接近官僚贵族这一特点。因为当时只有官僚贵族才有机会享受这些娱乐时间。这为孔子将来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跑官要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中国的娱乐业,还是最容易接近上层社会的行业。当今大贪官,一被查获,所有的情妇大多是走红的歌星、影星、舞星之类,孔子当年何等聪明,老早就看中了这一点。因此,才会对官僚越级享受超规模的家庭舞会会那样生气,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今天的人很难理解,其实当时就是这样的。你是多大的官,就只允许开多大的家庭舞会,能够泡多少妞,家里的院墙有多高,大门上的门档有多少,死了之后允许用多少活人来陪葬等等,这些规矩是不可以乱来的。孔子所开的礼学,其实就是教人这一套的。你坏规矩,其实就等于砸了他老人家的饭碗,他不骂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才怪呢?

说回“呵呵”硕士论文,我觉得这个研究无聊就无聊在这个研究完全不在以上的范围内。其实,即使是语言学,最早也是因为有应用价值才研究的。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因此,中国在汉朝时产生了“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直到中国遇到了文字狱,写诗有含沙射影之嫌,填词有犯忌触讳的危险,一旦这掉脑袋的事情动辄发生,文人不好当了,因此,专以考据“茴香豆”的“茴”字的几种写法为要务的考据学诞生了。清朝雍正、乾隆时,中国的文字狱终于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代乾嘉学派的出现,一般认为是清朝统治阶层残酷镇压和笼络羁縻臣民政策的产物。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统治获得了相对的稳定,对文人采取了严酷的统治政策。尤其是乾隆时期,屡次禁毁书籍,大兴“文字狱”。当时的文人学士不仅不敢抒发己见,议论时政,即使是诗文奏章中有一言一名的疏失,也有遭致杀身灭族惨祸的危险,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整理上,寻章摘句,逃避现实。乾隆即位后,大力提倡经学的考据,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因此,那些文人被逼无奈创建了这样一个学派,专门搞些辞章、考据之类的学问,找到一根针,然后在上面雕花刻字,以打发无聊的日子。研究这种东西,一是为了打发时间,二是正如有语言学教授说,语言学研究本是富人自娱自乐的游戏。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帮闲学问。这东西研究与不研究问题都不大,而且在政治险恶的环境里,所谓语言学是最安全的一门学问了。
号称国学大师的季羡林先生,一生研究的就主要是这门学问,不过,他研究的还不是自己的母语汉语,而是古印度的梵文,终于因为太冷门,几十年时间里都招不到满意的学生,他去世之后,最终这门学问算是在中国绝迹了。虽然绝迹了,但是,中国人还是这样过,几乎不受什么影响。
其实语言研究在国外另有一翻天地。在哲学上做语言学的研究,目的是就是为了解决人们常常因概念不清,逻辑混乱而导致的认识障碍问题。这一学派就是英国的分析哲学,分析哲学一个学术流派,叫日常语言学派,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的英国。它包括以J.T.D.威斯顿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和其后以G.赖尔、J.奥斯汀、P.F.斯特劳森等人为代表的牛津学派。他们的基本观点是:
①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完善的,哲学混乱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哲学家们背离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通过研究日常语言的用法,就能澄清或“医治”哲学中的混乱,因此没有必要建立人工语言系统。
②认为形而上学命题虽荒谬,但带有启发性,哲学家的任务是通过研究荒谬的形而上学命题了解概念系统的结构。
③强调对日常语言进行语义分析,主张研究日常语言本身及用法,仔细分析与认识有关的某些具体词汇。
在这一领域曾经出现过世界上最智慧的思想大师,像罗素、维特根斯坦、摩尔、魏斯曼这些人,他们创立了语言哲学,研究语言现象也是因为要研究人类的智慧。他们都是立足于人类的思想认识来研究语言现象的。像“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这种无聊的研究恐怕是入不了他们的法眼吧。

2013年6月13日星期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0:24 , Processed in 0.1234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