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干净的文字里看见干净的灵魂(贺绍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9 17:0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干净的文字里看见干净的灵魂(贺绍俊)——读《从海水里打捞文字》
2013年07月09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贺绍俊
  我对赛飞一无所知,但读到她的散文集《从海水里打捞文字》(宁波出版社,2013年1月)后惊叹不已。她自称文字是从海水里打捞出来的。或许正是这一原因,使其文字经历了海水的反复冲刷和荡涤,所以是那么的干净!我从干净的文字里更看到了一颗干净的灵魂。
  赛飞出生在海边,更准确地说出生在海岛——南田岛,这是宁波的第一大岛。赛飞的散文基本与这座海岛有关,她的文字主要是表达故乡情,但她不是一个狭隘的恋乡主义者,也不是滥情主义者,她并不是为故乡而抒情——有时候我很害怕读到那些抒情散文,要么是太甜,要么是太酸,最后甜到腻味,酸到倒牙。其中除了一味地抒情,让人再无所获。赛飞非常收敛自己的情感。面对故乡的物和事,人和景,她非常冷静。
  也许对于赛飞来说,大海是她的灵魂栖息地。所幸的是,她的故乡就在大海。她对故乡与大海的关系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像一片叶子掉进了水里。当她顺着海岛的边沿行走,便会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蚂蚁。“爬动在一片落叶的边缘”。爱屋及乌,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赛飞对故乡和大海的双重爱——我只是不敢肯定这二者的主从关系:赛飞是因为故乡而爱大海呢,还是因为大海而眷恋故乡?抑或她内心这二者互为因果。但归根结底,她散文的主题不是关乎故乡,而是关乎大海。她说:“岛上人,海边人,身是岛,心是海,或者人在岛,心在海,云在天。”“云在天”恰是对“心在海”的诠释。心在海的时候,心在纯净的,如云在天的辽阔空间。这使她的文字超乎寻常,境界独显。
  赛飞是把大海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她的所有文字都是她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种植的花朵。当她沉浸在与大海为伴的情境之中时,那种满足感,那种惬意,那种陶醉,都从她的笔端漫溢出来的。比如她在《海岸线不是一条线》所表现的,“在海岸线上散步”,俨然是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养怡性情。她坐在窗前,“眼前总是我的海岸线”,看海边沙滩上的小蟹,看不远处几只小船,这样的情调很容易让我联想起古代文人的闲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我以为,未尝不可把赛飞的散文看成一种闲适散文。因为我她的散文里,看不到世事的烦恼、物欲的羁绊、内心的焦躁,却时时可见其以恬淡心境领略自然天物和生命本真。但赛飞的闲适又不同于古代文人的闲适。古代文人的闲适多半都带有逃避、隐逸的成分,他们在官场之凶险、世俗之恶浊的面前选择了放弃,于是遁身到山林,纵情于山水,其实在他们的高远、静穆的文字背后还藏着无奈、辛酸和愤怒。而赛飞的散文完全不是这样子,她无需逃避,也没有什么羁绊要放弃,她似乎天生就是属于大海的,她更像是一条在大海里自由游弋的鱼。她作为一条鱼,便有足够的理由代表大海发言。
  她有一个很精彩的说法:“从海水里打捞文字”,并将这个说法作为了书名。“海太深广”,其实赛飞是把大海看成一个与自然和人类并行的独立世界。她的散文在用大海的世界观进行表述。或者说,她在翻来覆去地阐释大海的深邃内涵。比如她写船:“我始终相信船,船是认真的,很结实,不是海面上风吹出来的泡沫,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不管是造它,还是使用它,甚至拆解它,无论是用生长了许多年的木,还是千锤百炼的钢,都真实可靠。”以大海的世界观看物事,一切都有了生命。她对旧船更带着关注和体恤:“所有的船都有一个安详晚年,也在陆地至少最接近陆地的地方。”她写人情,是要写人的世界对海的世界的依恋。比如她写“解叶子”的人——海边人潜水清理螺旋桨的尖称为“解叶子”:“他们随着海水而生,如同礁石上的小贝壳,在潮涨潮落之间呼吸和生长,随着港的盛衰而起伏,标准的大海之子——极可能是老幺。”写到人情,赛飞也会怀着人间忧虑。比如《你的狭窄我不懂》,写渔民的人际关系因受土地制约而“龙困浅滩”。她说,人们真的不懂“繁重的世界是由这些坚定而沉默的劳动者支撑住的,而非口舌之徒。”大海的世界观为赛飞提供了解答人间忧虑的视角。于是她会说,晕船是一张大海的入门券,她也提醒人们:“晕船作为入门券,仅仅是一个严苛的开始。”
  赛飞站在海边听大海的潮起潮落——如若真正深入到大海中,那将是生命的拼搏和意志的抗争。也许是距离产生美吧,站在海边的赛飞从海水里打捞上来的文字便是一种静态、典雅和深沉。这正是赛飞的文字非常干净的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4:38 , Processed in 0.0891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