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勿让电子产品蚕食孩子的童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4 06:2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勿让电子产品蚕食孩子的童年 2013年07月21日  作者:韩金霞   
  在一次2-3岁幼儿早教活动中,教师发现10余名幼儿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对玩玩具也不感兴趣,在分别与家长进行沟通后,很惊讶地发现这些孩子都喜欢玩电子产品。随后,在对174名2-3岁婴幼儿进行的“电子产品与幼儿生活的调查”中,发现64%的婴幼儿玩电子游戏,其中18%的孩子经常玩甚至每天玩,13%的孩子每天玩1小时以上,5%的孩子每天玩2小时以上;71%的家长选择“安排孩子看动画片,家长趁机做家务或看报纸或休息放松”。 
  实际上,无论是动画片还是电子游戏,都是无数个连续画面快速播放的过程,大脑还没来得及反应时,就会呈现下一个画面,所以人总是处于被动接收状态。而这些快速输入的画面色彩鲜艳、不断变换,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孩子来说,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如果孩子长时间沉浸其中,经常受其被动掌控,其大脑主动思考的意识就会缺乏,自发的思维积极性就会受到抑制。 
  孩子看电子产品时被动的“专注”,与观察大树底下的蚂蚁、拿着丢弃的储物纸盒反复地倒装杂物、操作摆弄积木、阅读儿童图画书等时的“专注”大不相同。在后者的“专注”情境中,幼儿处于主动思考的状态,主动驾驭玩具、图书等。即使图画书的画面是静止的,但仍然需要幼儿自己动手翻阅,并依据自己的兴趣来决定阅读的速度和方式。 
  虽然手机、电脑、电视等可以让孩子不哭闹,但这些电子产品只是看似热闹的冷漠机器而已,这些缺乏情感的“高级保姆”只能将固定的内容传播给孩子,而不能与孩子即时互动。孩子是有着高兴、生气、着急等不同情绪反应的人,需要成人的灵敏回应和亲情陪伴。经常性地让电子产品陪伴孩子,会给孩子的语言、情感以及社会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有不少家长定期为孩子从网络上下载游戏,认为电子游戏也可以有效促进孩子的发展。实际上,玩具给孩子带来的乐趣,其蕴含的发展价值是电子游戏所永远替代不了的。与玩具相伴的游戏能够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动手操作的欲望。只有在真实的动手活动中,孩子才能真正体验到“我能行”,并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认知,可以促使孩子积极探索生活中的新奇事物,勇于面对困难、挫折、错误,乐于承担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这些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因此,我们应科学理性地面对电子产品,不能让电子产品蚕食了孩子美好的童年。(作者: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幼儿园 韩金霞)
  《中国教育报》2013年7月21日第1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17:27:28 | 只看该作者
别让孩子沉溺“指尖世界”2013年07月31日  作者:曹晋   来源:人民日报
  很多家庭都在为培养儿童的“数字化技能”而营造良好环境,却忽略了盲目崇信技术带来的负面因素
  近几年,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已是很多城市家庭的日常消费品,甚至成为“潮爸潮妈”送给孩子的时尚礼物,认为这对孩子是有益的,会促进孩子的创造力。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父母塞给孩子一个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以便自己去做事。智能电子产品侵入家庭空间,学龄前儿童在数字化游戏中成长,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学龄前儿童普遍对“指尖上的世界”有浓厚的兴趣,甚至有孩子会问,电脑是不是活的,它们与人的思维方式有何不同?在我们了解的案例中,有两个6岁的女童,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所以两人几乎每天放学回家都会聚在一起玩平板电脑。尽管只有6岁,两人已经可以熟练掌握网购技巧,并经常自己在网上买东西。在另一个案例中,父母将平板电脑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孩子,孩子从此几乎不看电视,每天就用它看动画片,玩切水果游戏,或者在网上下载其他游戏,每天睡觉时必须放在枕边,否则会睡不着。
  尽管有些家长对此已经有所反思,普遍采用时间限制、陪同使用、实时监督等方式控制孩子的玩乐时间,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家长自身都难以自觉遏制对“指尖世界”的依赖。同一个屋檐下的家人,晚餐后各自刷微博、刷微信、玩游戏,家庭交流十分有限,已经是很多家庭习焉不察但又十分荒诞的场景。孩子缠着家长讲故事或做游戏时,不少家长打发孩子去玩智能产品,“解放”自己免于被孩子捆绑。
  美国学者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描述,电视媒介在进入家庭空间以后,打破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儿童的成长环境。智能电子产品进入家庭也是一样,对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成长带来更多的虚拟性、数字化。这不仅是“童年的消逝”,更意味着儿童遭受技术异化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他们陷入指尖上的世界,这个虚拟的世界也型塑着儿童感知世界的方式。孩子过分沉溺指尖上的世界,有可能导致交流能力的萎缩,甚至演化成为依赖傻瓜机器的指尖触屏高手、思维创新的低能儿。
  卢梭曾经说过,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现代社会中,很多家庭都在为培养儿童的“数字化技能”而营造良好环境,却忽略了盲目崇信技术带来的负面因素。在冰冷的数字化虚拟空间中,儿童触摸不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温度,触摸不到健全的人格,更触摸不到自然中美丽的风景,更遑论滋养出美丽的心灵。
  父母对学龄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重任在肩,家长不只是建构一个形式的家,而是要培养一个充满互爱、责任、信任与尊重的家园,给孩子和家人带来心智的成长和悦乐的性情。如果家庭充满融洽、欢笑、逗趣、交流,则有助于培养儿童积极学习的态度。善于逗趣和言谈的孩子,个性开朗、热情,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比较自信。从家长讲述的故事中,孩子形成价值判断,儿时的故事是终生的营养。
  技术的进步,有时像一间将人带入虚拟情境并使人乐在其中的玻璃房,看似透明,却让生活其中的人无处遁逃。如何打破大众对时尚技术的迷思,防止技术异化低龄化的蔓延,并引导都市家庭中的家长慎重地培养儿童的技术观念,使其得到真实的社会化教育,这是数字化时代需要不断追问和警示的问题。(曹晋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21:39 , Processed in 0.12027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