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蔡元培:是大师,也是“拼命三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31 14:0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蔡元培:是大师,也是“拼命三郎”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一、人物年谱

    1898年,弃官从教,先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
    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
    1902年,组织光复会。
    1905年,参加同盟会。
    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
    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
    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
    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32,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二、人物故事

改革北大旧俗 从对杂工鞠躬开始        1917年1月4日,隆冬的北京,大雪纷飞。一辆四轮马车驶进北京大学的校门,徐徐穿过校园内的马路。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向这位刚刚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传奇人物鞠躬致敬。新校长缓缓地走下马车,摘下他的礼帽,向这些杂工们鞠躬回礼。在场的许多人都惊呆了: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过的事情。今天的新校长怎么了?

       像蔡元培这样地位崇高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罕见的现象。刚刚上任的蔡元培希望通过这一行为开风气之先,使得这所声名狼藉的国立大学焕发生机。

       蔡元培办北大,将北大作为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他首先确立北大的办学方针,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阐述了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从此,北大与蔡元培如同血肉般联系在一起。他的继任者们,有许多人在追随他,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北大灵魂再塑 "兼容并包 和而不同"        蔡元培理想的大学是他在德国观察到的大学,即拥有独立地位的、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在他执掌北大的时代,差不多实现了“兼容并包”“和而不同”。
       蔡元培说:“我的看法是,一座大学,学生自然是来深造的,先生又何尝不是来深造的呢?对一个大学教师的要求,要讲学历、资历,也要讲学问、本领,更重要的是真学问,真本领!全而专,固然好;不全而有一技之专,在一个方面有真学问、真本领,为何不可在这个方面为人师?不会还可以再学,再深造嘛!”
       蔡元培爱才,惜才,在“兼容并包”的精神鼓舞和其人格感召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以文科为例,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到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五四运动保护学生 是大师也是"拼命三郎"       在北大,蔡元培的权威也曾受到过挑战。当年,北大学生不肯交纳讲义费,为此包围红楼。面对气势汹汹的数百学生,蔡挺身而出,厉声质问道:“你们闹什么?”为首的学生讲明来由:“沈士远(北大庶务部主任)主张征收讲义费,我们来找他理论!”蔡元培说:“收讲义费是校务会议决定的,我是校长,有理由尽管对我说,与沈先生无关。”

       俯瞰历史,反观今朝,再塑蔡元培一个世纪之前的大学精神,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或许这个时代看来并无使蔡元培一类改革家能够活动起来的环境吧。
三、大师语录精选

    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16:06 , Processed in 0.11084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