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2年没有变化--大学生眼中的中国农村教育现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2 21:2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2年没有变化--大学生眼中的中国农村教育现状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04年12月26日


中国青年报消息:“12年来,我们学校除了学生人数,没有任何变化。”一位农村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学生王荟。虽然暑假社会实践过去一个多月了,但这句话在王荟的脑海里却越来越清晰。

“你很难想像,12年间,一个地方会没有任何变化,当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天都在变换面孔时,农村教育却停滞着,这是农村教育给我们的感受。”王荟是中国农业大学暑假赴安徽界首社会实践小分队的队长,今天,她和学校奔赴其他地区小分队的同学一起,讲述了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看到的农村教育现状。

全家人打工合力供一个学生目标:一定要有人走出农村

“他们对于教育的渴望,是很多城里人无法理解和企及的。”中国农业大学赴安徽金寨社会实践小分队,专门调查了农户对教育的看法。

在回答“您希望您孩子最后的学历能达到什么程度?”时,2.7%的农户选择了“初中”,5.6%的农户选择了“高中”,58.3%的农户选择了“大学本科”,25%的农户选择了“研究生”,2.7%的农户选择了“中专”,5.6%的农户选择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与此相关联,在回答“您孩子没有继续读书的原因”时,56.3%的农户选择了“经济原因”,37.5%的农户选择“孩子自己不愿读书了”,6.2%的农户选择“所受教育能满足其今后的生活需要”。

在回答“您认为你的文化程度与你家的经济状况有关吗”时,46.3%的农户认为“关系很大”,34.1%的农户认为“有一点”,19.6%的农户认为“没有”。

对于小分队的调查结果,队长马跃青这样解释,虽然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村民的文化水平也不算很高,但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孩子上学的重要性,并全力为孩子受教育创造条件。“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是很高的,希望孩子达到本科学历的就占到了58.3%。”

同时,家长们也意识到文化程度与自身经济状况关系很大。考大学成为农村孩子走出农村、改变人生的最好出路。

除了调查,队员们还走访了不少农户。队员刘宝平说,在他走访的一个家庭里,先是父母全部在外打工,供养家里的3个孩子读书;后来实在供不起,老大又出去打工,供养家里的妹妹和弟弟上学;后来经济又出了问题,只好老二出去打工,保证家里最小的弟弟读书。“他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人读出去。他们很穷,可是比任何人都渴望走出去。”

马跃青说,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感觉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有着一样的特质。他们爱说爱笑,对未来充满憧憬”。

“3、2、1”悲剧:初一3个班,初二两个班,初三1个班

“要打工,上初中”,在西部农村进行调研的时候,很多同学发现了这个有趣的标语。一位同学说,在西部很多农村孩子读到初二就辍学了,这样的标语到处张贴,正说明这一地区初中生辍学现象很严重。

赴安徽界首社会实践小分队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结合的办法对辍学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

调查发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辍学情况为:小学阶段辍学率几乎为零;小学向初中过渡时,有一部分学生流失;辍学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而且辍学率随着年级的增高呈递增趋势,初三为辍学高峰。

小分队副队长王旭亮说,一位村小学校长告诉他,他们村小学毕业生结业后流失现象最严重时,流失率可以达到80%。

在被调查的村镇里,初一平均辍学率低于10%,初二略高于10%,初三则高达20%。辍学多发生在由初一向初二过渡时,或初二向初三过渡时。

在许多村镇上,普遍流行一种说法叫做“3、2、1”悲剧,即:初一是3个班,到初二剩下两个班,到初三时就剩下1个班了。

同样的现象,赴甘肃礼县社会实践小分队在调查中也发现了。队长康静和副队长陈龙说,据当地一所中心小学的校长介绍,“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能有四五百人,三、四年级就只有两三百人,到五、六年级就只有两百人左右了。至于能高中毕业的就是凤毛麟角了”。

当地一位乡长介绍说,“在我们这里,孩子受教育的状况呈金字塔型,每升一级,就有一大批孩子失学”。

辍学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供养不起,孩子无法继续读书;二是当地交通不方便,学生家离学校太远,不安全;三是少数孩子成绩欠佳,学不进去,就逃学、辍学。

“老师的孩子辍学了”

赴安徽金寨社会实践小分队队长马跃青说,“我曾询问一位校长,学校老师由谁分配?他问我们想听真话还是假话。假话就是上面分的。真话有三条,第一是要听校长话的老师,第二是能力差、教学态度差的老师不要,第三是拿钱买老师”。

在甘肃省礼县的一个乡里,小分队了解到,980多个学生,只有40名任课老师,也就是说每位老师要负责25名学生,往往是一个人要教多门课程。

康静说,礼县教育局负责人告诉队员们,“全县12万名学生,只有3000多名教师,还包括民办教师。在个别偏远、贫穷山村,教师更是缺乏”。该负责人还举例子说,“天津市武清区是帮扶礼县教育的互助单位,全区有10万名学生,教师就有1万多名。他们一个老师教10名学生,我们一个老师要教40个孩子”。

让康静最难忘怀的还是民办教师问题。“他们待遇低,月工资仅85元左右,民办教师除了要完成和公办教师一样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完成上面派下来的计划生育表、资格审查表、评比表等,还要不定期参加各种培训,生活相当清苦、艰难”。

当地一位叫王具才的民办教师,自1986年教书到现在快20年了,患有肠梗塞症,不能干重活,妻子又有轻微的精神病,每月85元的工资根本无法供17岁的儿子和13岁的女儿继续上学。

“老师的孩子辍学了!”这是句让所有队员沉默的话。

计算机课本被学生都叠了纸飞机

赴甘肃礼县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的康静没有想到,自己第一次给农村的孩子们上英语课,竟然也是孩子们第一次上英语课。这里一直就没有开设英语课,因为没有老师。

“在偏僻的农村,学校课程的设置,完全要看老师能教什么,而不是学生需要学什么。”

王荟说,在他们调研的学校里,因为没有能教电脑的老师,学校发下来的计算机课本也都被孩子们拿来叠纸飞机了。“孩子们不知道,计算机课本上的知识在城里已经普及,对他们的未来有多重要。”

调研中,很多同学发现,全国统一的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客观条件。比如,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

据了解,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是由中国农大校团委组织的。团委书记潘志华告诉记者,同学们关于农村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将于近期提交给国家有关部门。
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21:23:05 | 只看该作者
农民:让孩子读书就像押宝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5年7月18日




    金榜提名是传统的喜庆事之一,在农村,通过上学从而改变身份,是诸多农民曾经普遍选择的方式,然而,昂贵的教育费用逐渐在堵塞着农家孩子鲤鱼跳龙门这条道路。日前,记者历时月余,辗转河北省保定、沧州、邢台、衡水、石家庄、张家口等部分地区,就农村教育状况进行了采访调查。诸多农民反映,让孩子读书就像赌博,押宝押对了是幸运,押错了就意味着血本无归,背负起可能要背负一辈子的债务。目前,教育负担已成他们最沉重的负担,如山高的教育支出使得他们的孩子不能从小学一直走到大学毕业,甚至在不到初中毕业的时候,就早早地离开了学校。
村民李静的故事
    尚义县黄脑包村村民李静家,门前写着的“恭喜发财、招财进宝”八个大字是他的愿望。但事实是,他家是全家最穷的人家,住的房子是全村最破的房子,与邻居的砖瓦房相比,三间土坯房显得更加寒酸。李静说,穷的原因就是家里出了个大学生,为了供大儿子上大学,小儿子已经被迫辍学。
    村民李静是张家口尚义县黄脑包村人,尽管家门前写着恭喜发财,招财进宝八个大字,但却家徒四壁,被村民公认为是全村最穷的人家。他家住着三间即使在贫困地区也日益少见的土坯房,是村里最破的房子。给记者带路的村民说,李静家的日子之所以过得如此稀荒,是因为供孩子读书供穷的。
    李静家里没什么摆设,只有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让寒酸的家略有起色,最贵重的产业是一头耕地的黄牛。他家有四口人,两个孩子,大儿子正在河南省许昌市一所学院读大学,今年刚上大一。
    李静说,他的儿子上高中的时候为了考上大学,在石家庄市念了一段时间,欠下一屁股债。上了大学以后费用更高,一年得1.5万元。这是个很大的数字,他常年在外打工,妻子在家种地,即使在好年成,两口子不吃不喝也只能挣5000多元,相当于儿子一年花费的三分之一。
    目前,李静已经欠下外债近2万元,其中有2500元的高利贷。他告诉记者,人们常说,只要孩子考上大学,砸锅卖铁、借钱也要把他供出来,但他认为这句话是不对的。现在他家能借的债已经借遍了,没有人愿意再借钱给他。迫于无奈,他不得不向民间高利贷借款,100元每月吃2分钱的利息,相当于农村信用社的3倍,仅仅是利息,已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就在记者到他家的前一天,远在许昌的儿子写信来,告诉父亲他的鞋破得快不能穿了,但没有富余的钱买。两口子流着泪坐到深夜,一方面为钱发愁,一方面担心远方的儿子。第二天一早,夫妻俩分头走村串户,走遍了所有可能借钱给他的亲戚朋友,堪堪凑了400元钱,寄到了学校。
    最让李静担忧的是,他不知道能不能把儿子供出大学,仅仅是儿子上大学一年时间,他就已经开始借越滚越大的高利贷。以后漫长的三年内,他不知道能不能筹到令他咋舌的数万元的庞大数字,而即使借到了,他也不知道靠什么办法才能还完。
    即使卖血也得把孩子供出来,李静对记者说。在去年,他已经做出了一个牺牲:强迫他的二儿子辍学了。他说,其实二儿子学习成绩也很好,但老大都供不起,怎么能顾得上老二。于是,老二还没读完初二,就在父亲威吓、哄骗、无奈兼辛酸等诸多复杂感情的命令下,离开了学校,早早地去外省打工。
押宝式读书:谁是幸运的那个孩子?
    望都县十五里铺村,村民郝俊山两个上初中的女儿正在学习。郝俊山今年58岁,为了供两个女儿上学,常年在外打工。他说,他年纪大了,力气快用完了。等哪一天搬不动砖头了,这两个孩子也就该失学了。
    教育返贫的现象不仅仅只发生在村民李静一家的身上,记者采访发现,由于上学费用昂贵,这种现象在农村、尤其是较为贫困的农村,倒是有一定的普遍性。在经济基础不足的情况下,许多农民也像李静一样,采取了保一个孩子读书,舍一个孩子辍学的方式。这种方式,被农民称为押宝式读书,将宝押到哪个孩子的身上,哪个孩子可能就是幸运的,他有机会凭借努力走出农门;而被放弃的那个孩子,则因为贫困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
    望都县固店镇十五里铺村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村子,村民付盼福全家四口人,人均只有1亩多耕地,全家靠他打工为生。付盼福说,大儿子16岁初中没毕业就退学了,没到成年就去了呼和浩特打工,主要是家庭状况不好,供两个孩子实在吃力。二儿子今年刚上初一,住在学校,为了省饭费,每天中午跑回家吃,早晚两顿饭一顿也只花一元多一点。
    说到动情处,40多岁的付盼福竟像孩子一样哭了。他对记者说,他知道这样对老大不公平,也并不是偏向老二,手心手背都是肉,做出这种选择是没办法的。他一直觉得对不起老大,据孩子从呼和浩特写回的信中说,同在餐厅打工的同事们都叫他小不点,因为他年龄最小,还是个孩子。付盼福哭着说:让这么小的孩子出去打工,这不是父母造孽吗?
    尚义县黄脑包村,村民刘册线说,大孩子去年初三上半学期就不上了,现在重点培养正在上高中的二孩子。他对记者说,村里人家,能把一个孩子培养出来就不错了,两个孩子都能上学那得有钱的人家。据介绍,该村大部分人家都采取的是这种舍一取一的办法,无它原因,唯经济承受力而定。
    这种无奈体现在很多的家庭中。在许多农村,读书无用论并没有多大市场,读书仍被认为是改变下一代身份和命运的捷径,但由于走这条捷径成本太高,致使许多孩子中途退出,甚至连走上这条路的权利都没有。定州市三十里铺村村民何五成家有两个孩子,他连取一舍一的余地都没有,两个孩子都没上完初中就退学了,原因倒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考虑到高中、大学学费太贵,不要说担心考不上白念,就是考上了也供不起。记者在采访他时,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明智的,至少两个孩子打工,生活不用愁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10:19 , Processed in 0.11348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