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考生僻字怎能难倒“神孩子”?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0:51:25 | 只看该作者
2013文化脉动:汉字书写呼唤母语敬畏

文章作者:赵婀娜 
 来源:人民日报 2013-12-26
    温暖
  人间温情助力社会和谐
  即使各大卫视的选秀节目铺天盖地,也没能遮蔽一档亲子节目的光芒。毫无疑问,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不仅成了2013年所有电视节目的收视冠军,也是全年最具话题效应的综艺节目。
  《爸爸去哪儿》之所以会火,是因为节目对父子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呈现,恰到好处地触及现代人内心的温柔所在,唤起了繁忙的都市人对家庭温暖的渴求。如此一来,这个节目也为2013年的秋冬带来了一股暖意。
  如果说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是中国社会的最小单元,那么整个社会则是无数小家庭构成的大家庭。回望2013年,给中国社会带来暖意的远远不止《爸爸去哪儿》。
  对于自然灾害频发的这一年来说,没有什么比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关爱更能体现出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了。4月,四川芦山地震、内蒙辽宁交界处地震;7月,四川等地遭遇特大洪灾、甘肃定西地震;8月,东北、华南多地遭遇洪水,新疆乌鲁木齐地震……越是在不可抗力的天灾面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越是得以充分的体现,一线救援、后方保障、捐款捐物……汇聚成民族亲情的暖流,让每一位不管身在灾区还是关注灾区的中国人感到,2013年是温暖的。
  在这方充满暖意的土地上,还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呢?
  青春
  青年奋斗彰显民族活力
  有人说,2013年的中国银幕是青春电影的天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全国掀起了青春怀旧潮;《中国合伙人》描绘了改革开放浪潮中一代中国青年的“中国梦”……实际上,涌动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青春热潮,比银幕上的光影传奇更加振奋人心。
  这一年,让青年人备受鼓舞的是,“五四”青年节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年人中间,与大家促膝而谈。“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总书记热情洋溢侃侃而谈,为当代青年人放飞青春梦想提供了蓬勃的精神动力。在具体的生活中,无数青年人为实现人生理想进行着具体的、生动的奋斗。
  每个时代的生活都有艰辛。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中,无数青年怀揣梦想,离开家乡投入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大城市的高压力、快节奏,让许多青年人承受着来自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其中不易,甘苦自知。
  每个时代的生活也都有光彩。奋斗中的每一步成功、每一滴泪水、每一次感动、每一分坚持,都为青春的理想抹上了永不褪色的光彩。也正是这些光彩,为奋斗中的青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最终汇聚成一个民族的旺盛活力。
  这正是中国的青春,也正是青春的中国。
    焦虑
  “微时代”呈现多元心态
  很多人没有想到,2013年,随着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的大量普及,以信息获取和社交方式的改变为主要特征的“微时代”竟如此迅猛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更多的人没有想到,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在经历了短暂的尽情发声、尽情宣泄、尽情彰显自我的狂欢过后,接踵而至的,竟是更加真切而强烈的集体焦虑。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我面前,却在玩手机。”尽管“微博控”和“微信控”们渴望表达与社交,但却因对网络社会有着过度的依赖,反而漠视了现实社交场合中更为真实的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换。更大的焦虑缘于网络传播的碎片化,一方面,在“微时代”,各种资讯被切割成无数细小的片断,完整的表述、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都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微博与微信都经过了选择性与情绪化的加工,这使得传播与交流在重重包装和多次塑造下进行,这就带来了社交心理上的距离感与不安全感。
  当然,与焦虑相伴而生的,还有盲从、喧嚣、偏激、张狂等不良社会心态。或许,这只是“微时代”到来之后的必然阵痛。随着社会治理的创新法治思维的营建、主流媒体引导能力的加强、社会文化发展的跟进,将会逐渐形成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到那时,阵痛过后将迎来网络时代真正成熟的理性与自觉。
  自觉
  文化自觉呵护社会健康
  2013年的中国社会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诸多新气象,同时也不乏一些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甩尾”现象。
  如果说,在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转型期,这种“甩尾”现象的出现都是难免的,那么可贵的是,2013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这些现象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反思和警醒,从而形成了新的文化自觉。
  应当说,目前存在的诸多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甩尾”现象,并非今年特有,而是多年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而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其中,既包括社会共同价值的缺失、一部分人道德底线的失守、文化操守的滑坡甚至触底,更涵盖我们每天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感的急功近利、浮躁暴戾、极端偏激等心态。
  这些现象和心态,不仅体现在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环境中,而且更加直观地体现在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上,它不仅影响到艺术创作、文化生产和社会文化生态,而且更加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和中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可喜的是,2013年,无论是打击网络谣言、整治“抗战雷剧”,还是媒体对一系列“文化失范”现象的关注和批判,都体现出社会文化的自觉。相信在这种自觉的引导下,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终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也将更加健康和谐。
    回归
  汉字书写呼唤母语敬畏
  2013年,在文化与教育领域,洋溢着一股浓郁的回归的情绪。
  先是一个名为《汉字听写大会》的电视节目引发了一番蔓延整个社会的,呼唤对汉字重拾敬畏、倡导传统书写方式回归的讨论。
  看着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在节目中展示他们对于汉字的尊重与热爱,不少长期依赖电脑书写,已或多或少患上汉字“失写症”的成年人难免汗颜,古人“敬惜字纸”的传统我们还保留多少?对汉字和母语的敬畏我们还保留多少?当一代人对母语情感长期淡化,是否会在更长时间后呈现出文化层面的深层次的危机?思考这些问题之后,对于汉字重拾敬畏、对于母语愈加珍惜,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在教育领域,引发思考的是有关教育本原的回归。
  何为教育的本原,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传授无尽的知识、培养超凡的技能,还是成就人们丰富的心灵?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因课业负担过重,或者因无法达到老师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而感到不快乐,甚至开始厌倦学习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钱学森之问”何时才能真正破解的时候,实现教育觉醒,真正尊重教育规律,让教育回归原点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人生的境界与视野,信仰与责任,以及自由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找到教育回家的路。
  安全
  公共安全提升幸福指数
  即将过去这一年,一些过去不曾困扰我们的问题,在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中浮出水面,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回顾这一年,食品安全事件、校车不安全事件、校园投毒事件、将幼小的孩子剜去双目事件、孩子因效仿影视作品中的危险情节而致伤的事件、因接触快递而中毒死亡的事件接连发生,“安全感”成为了社会公众每天挂记于心的内容。
  安全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安全感的缺失,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人们不敢相信陌生人,甚至不敢相信身边的人,焦虑、冷漠与紧张成为蔓延的社会情绪。而当这种社会情绪愈演愈烈,对他人施以援手、给他人以信赖等一些原本再自然不过的行为,将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奢侈品”。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不安、防御的负面情绪之中,那么暴戾、极端、道德力式微等社会现象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安全的滑坡也是对社会底线的拷问,这其中,既有道德底线、文化底线,更包括法律底线、管理底线。
  清醒而深刻地意识到公众安全感的缺失,并着力通过制度建设、通过对社会各单元责任感的提升、通过对违反职业操守行为的严厉惩处来构建一个更有安全感的社会,成为2013年贯穿全年的话题。
  2014年,因安全而变得幸福,将值得期待。撰稿 赵婀娜 刘阳 版式设计 蔡华伟

3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1:31:54 | 只看该作者
于丹:汉字书写不是对于生僻字的炫技 来源:大河报
  曾在去年掀起一股汉字书写热潮的河南卫视《汉字英雄》第二季首期节目已于1月17日正式开播。依旧是以汉字书写为节目主要内容,依旧是高晓松、于丹和马东等汉字先生助阵,但在全面升级的节目赛制和充满创意的题目设计下,第二季《汉字英雄》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昨天,在第二季《汉字英雄》第三场复赛录制现场,谈起节目的文化宗旨,于丹表示:“汉字书写不是对于生僻字的炫技,而是孩子真正对汉字的使用和文化理解。”
  比拼汉字的理解和使用
  去年,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和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功唤醒了人们对汉字的重视,就连于丹还在上小学的女儿也钻研起汉字来。于丹告诉记者,在看完《汉字英雄》后,女儿开始不断以能书写生僻字为傲,这也让她颇为担忧:“我们的节目导向不应该是追求多么艰涩、多么生僻,汉字不是一种炫技,它是要让中国人能好好使用的。”于丹认为,汉字是藏在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从汉字中往回倒溯,可以找到中国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文化演变,这才是汉字真正的文化价值。
  于是,第二季《汉字英雄》一开播便以“用好汉字,才是汉字英雄”为口号,聚焦常用字,强调对汉字的使用。节目虽然沿用了第一季中“汉字十三宫”和“车轮战”的闯关形式,但考题类型出现了“一音多字”、“一类多字”的综合性知识结构考察,这些题目设置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着重考察选手的联想能力、应用能力、玩转常用字能力。于丹说:“第二季《汉字英雄》已经不仅仅是比拼选手们对汉字的记忆,更在于比拼他们对于汉字的理解、汉字的使用,甚至是心理素质、场上沟通能力,他们不仅要拼智商,也要拼情商。”
  呼吁重视知识结构
  如今,节目录制已经进行到了复赛第三场,选手们的精彩表现也让几位汉字先生经常模棱两可,需要靠查字典进行佐证。高晓松认为,节目录制到现在,出现了许多尖子型选手,他们的识字量丰富得惊人,文化素养也相当好,但随着赛制的不断晋级,节目暴露出来的一些现象也让人忧心。高晓松告诉记者,尽管节目中尖子选手很多,但他们往往都是家庭教育培养起来的,学校教育似乎作用不大,尤其在选手答题向老师场外求助时,老师们的错误率达到80%,这让他相当震惊:“由此可以看到我们的语文教育水平的一种倒退。”
  同时,为了规避第一季节目中选手因为瞬间发蒙而惜败的情况,在第二季节目中进入复赛的选手将会从第一场一直到第六场反复训练,让选手在不断的打磨中走向汉字英雄的宝座。然而,这种长期的磨合也让马东看到了选手们存在的知识性不足,“比如有一个识字牛人,他认识很多字,但当让他写下欧洲国家名称的第一个字进行两两pk时,他就有点蒙了,字他很熟,但是欧洲有哪些国家,他却不是很了解。”节目录制中,选手们在书写诸如水果名称这类生活常识题中,也都颇为艰难。马东认为,第二季《汉字英雄》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当今孩子的知识结构比较匮乏的问题。“希望这个节目能呼吁大家对知识结构的认识,不仅仅是认字,而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意象和它们身上附着的汉字信息,这才是我们希望能为选手带来的东西。”□记者 梁宁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2:28:16 | 只看该作者
“汉字听写大会”导演:第二季选手或达2000万人
2014年01月29日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邢虹






寒假里,很多家长给孩子看电视的首选是由河南卫视和爱奇艺打造的《汉字英雄》第二季。随着第二季的开播,《汉字英雄》宣传片不久前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连播3天,赚足了眼球。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掀起手写汉字热潮
寒假里,很多家长给孩子看电视的首选是由河南卫视和爱奇艺打造的《汉字英雄》第二季。去年暑假,《汉字英雄》和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掀起了一股汉字热潮,如今,前者已经把宣传广告做到了纽约时报广场,后者也开启了第二季选手招募。
声势更大——
《汉字英雄》纽约时报广场播宣传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选手人数预计达2000万
与去年“静悄悄”亮相,慢慢热起来不同,今年,《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推广之旅。
随着第二季的开播,《汉字英雄》宣传片不久前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连播3天,赚足了眼球。BBC、《纽约时报》等外媒都对这档节目表现出浓厚兴趣。爱奇艺相关负责人称此举“不仅能够提升节目的海外价值,同时还可以促进更多主流媒体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与此同时,《汉字英雄》专版字典也开始在淘宝天猫店上架销售。据悉,作为中国第一档以“汉字”为题材的文化综艺节目,鉴于其影响力及社会价值,商务印书馆主动为节目出版专版字典《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创文化节目拥有专版字典的国内先河。此外,“《汉字英雄》第一季”纸质图书也同步出版。
坐拥央视这一强大播出平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去年年底的央视广告招标会上表现抢眼,冠名费最后高达8618万元,比标底价翻了一倍多。第二季的选手招募也在本月正式启动,节目总导演关正文向记者透露:“国家语委已经给各省市发文,选手人数估计会达到2000万。”据介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市级选拔赛将于3月15日前进行。
题目更难——
不仅仅追求对生僻字的掌握,如何使用和书写笔顺更重要
去年,两档节目参赛小选手表现出强大实力,各种生僻字信手拈来,让电视机前的成年人自叹不如,发出“我的语文大概是数学老师教的”之类的调侃。第二季,难度还要进一步增加!
“这都是让选手逼的。”关正文笑称,“不是节目主观上要用难词,而是参赛的孩子们实在太优秀。去年比赛中,节目组原先准备给竞赛高潮阶段使用的八级难度词汇,在仅进行到一半赛程的时候就被耗光了。题库组的导演一直出题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大家感叹最多的,就是真斗不过这些孩子。今年我们有经验了,准备也更充分。而且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目前来看我们的题库非常充足。”
《汉字英雄》也从“识汉字”升级为“用汉字”。“一音多字”要求选手要根据题目中的汉字,写出与之读音相同的字,四个声调均可;“一类多字”要求选手写出用来形容某一类事物或特点的汉字,以用法联想汉字,体现本季“用好汉字才是汉字英雄”的主旨。主持人马东对记者表示,第二季提倡不仅仅追求对生僻字的掌握,而且会让选手关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人的身上等所附着的汉字信息。“有个孩子认字特别多,再生僻的字也基本没有能考住他的,但是我们有一道题目是‘通过一位名人的作品写出他所在的欧洲国家’,他就蒙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今天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个状况,我们想呼吁人们关注这一点。”
此外,笔顺也被列入考核内容。《汉字英雄》中担任“汉字先生”的于丹告诉记者,第一季播出后很多朋友发来短信,要求评委和主持人纠正孩子们写汉字的笔顺,“现在很多人都只看结果,不注重过程;汉字的笔顺有它的规律和道理,用正确的笔顺书写一个汉字,对孩子理解汉字、认识汉字有很大的帮助。”
趣味性更足——
更多名人来参与,手机APP可同步闯关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都是纯原创,而且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坐在电视机前与参赛小选手一起测试自己的汉语能力,节目模式广受好评,所以两档节目不会在形式上有太大调整,但在趣味性方面都动足了脑筋。
马东说,以往,如咬文嚼字、诗词歌赋的内容,多半都要在科普教育类栏目中实现,其传播的手段也大都是在讲台上讲授传统文化及其传承演变等知识,因此比较刻板,说教的色彩比较浓。《汉字英雄》则偏重游戏、闯关的氛围,选手进入“十三宫”后,脚下方格会出现一道题,写对题目要求的汉字后,向前一格继续答题,直至走出“十三宫”。答错则将左右平移,连续答错会继续平移甚至出局。而于丹、高晓松继续担任“汉字先生”,自嘲自讽给节目增加乐趣。而第一季节目播出时同步推出的手机APP,也跟着升级,第一季APP取得总下载量146.8万次的成绩,升级后巧妙融合古代传统科举制度,每位用户可以通过书生、秀才、举人等角色扮演的形式,在APP中通过乡试、会试、殿试等关卡,一一闯关考取“功名”。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邀请更多的央视名嘴担任“考官”,点评嘉宾方面也“广撒网”,邀请更多专家学者前来,对汉字典故、出处以及使用的介绍争取做到更加深入浅出。
更多传统文化类
节目将亮相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在官网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广电系统学习借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经验,积极开办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文化节目。记者了解到,央视和各地卫视一大批文化节目蓄势待发,灯谜、成语、诗歌等题材今年都将陆续亮相。
央视除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外,还计划推出《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原创文化节目,并将推出以外国人为主要参加者的《听说读写300字》节目(暂名)和以“带着诗歌去旅行”为主题的人文节目《诗行天下》。
各地卫视也已经播出或者正在积极筹备制作原创文化节目。河南卫视的《成语英雄》、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云南卫视的《中国灯谜大会》等,都以浓浓的文化味,抢滩荧屏。
本组撰稿 本报记者 邢虹 本报通讯员 晓倩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7:11:46 | 只看该作者
胡新民:中国字不兴 中国梦难圆


胡新民   

     
   自2013年开始,关于中国字(即中文、汉字和汉语)的报道不断增加,听来有喜有忧。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013年10月18日刊文说,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访华期间,告诉北京大学学生,他10岁的女儿在学中文。和他在一起的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深怕落后,立即接过话茬,说他16岁的女儿不但在英国学中文,而且要来中国实地学。这样看来,中文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应该可喜可贺。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文在她的母国中国的地位可以说是不太争气。这固然与当初中国急于与国际接轨有关,也与网络的迅速普及有关。在这两股势力的夹击下,不仅使得汉字书写日益呈弱化趋势,连语文学科也在弱化。年轻一代中不但难以见到有书写漂亮的,提笔忘字的倒是时常可见。笔者有次与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谈一件事,其间请她在一个文件上写上一点补充点意见。在写了几个字以后,她突然停下笔,说,某个字她忘了怎么写,她只记得英文的写法。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国家有关部门终于采取措施了。一是在高考中降低英语的分数比重,提高语文的比重。二是通过媒体,特别是电视,举办诸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之类的节目,以期引起全体国民的重视。从收视的情况看,效果还不错。还有一条消息是国家教育部支持台湾国学教材“登陆”。有位学者对这件事评价得相当到位,他说,“在现代社会中,拼音文字对传统意义上的汉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对国学的进一步宣传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对汉字的深刻体会,来实现一个沉静内心的过程。”
   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的主要载体。世界各民族的自源体文字都起源于图画,都是描摹实物的形体轮廓为起点,在其发展的起始阶段大都显示出一定程度同步行进的轨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印欧文字最终都演变成拼音文字,文字形体与语词意义之间失去了直接的联系,唯有汉字在沿着特殊轨道前行发展几千年之后仍然保留了初始时期的特质,成为以形表意的独特文字。正因为有了这种文字,中华文化才得以流传至今,而且在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时,都被中华文化所吸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字,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二千多年来,中国虽曾出现过短暂的分裂年代,却一直是个统一的国家。而且中华民族的多元化也是世界公认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果断决定: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这三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的还是统一文字,汉字可谓惠泽了世代华夏子孙。秦之后,虽朝代历经更替,但汉字却一直起着传递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国传统一直是很尊重文字和书本的。《淮南子》里说,“仓颉作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动静很大。许慎说,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不是简单的记录工具,而是载道之器。正因为如此,自秦之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一直十分清晰,从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心。世界古代的几大文明能流传至今的也只有中华文明,汉字功不可没。汉字的优势是其它文字,特别是使用拼音文字的欧洲各国无法相比的。例如使用拼音文字的南斯拉夫如今早已分裂成7个国家,前苏联在经过70多年的统一后,也分裂成了十几个国家。现在的欧盟使用23种语言,要想拧成一股绳还不知有多难。这些年来,欧盟实力持续走弱。这些不能说与其文字没有关系,一种文字本身要承载一种文化。最近闹得很凶的美国监听丑闻,使欧洲多国感到恼火,但又没有共同有效的合作机构来制衡美国。德国总理默克尔对此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认为:欧洲需要在数据安全问题上共同努力。欧洲的困境在于,作为民族国家组成的整体,行动能力有限,而由于法律、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又几乎不可能成为单一制国家。中国则不然,只要有汉字这个根,中华民族就不会分裂,汉字特有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
   中华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就是要选拔出来那些是精通汉字的人委以重任。因此,文人官员熟识多达几万字的汉字并讲究遣词造句,一般农民则是无法达到这一水平。这样,不同阶级自然隔绝起来。但是,汉字在那些不识字的人们中间的影响力同样很大,中国民间习俗之一的门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世纪初,有位外国游客曾注意到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经过研究,认为这些对联虽然“并非出自贫困家庭居民、店铺的主人或者大字不识一个的船夫之手,但他们对其表达的意思都很清楚。重要的是这些经典语录受到了这些文盲或半文盲们的喜爱。中国的文化积淀在这里表现得尤其明显”。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武力夺取政权后也不得不依然沿用汉字,沿用由此衍生的各种风俗习惯。因此,中国特色的官员选拔制度也就传承下来。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中共领导层,同样是一群精通汉字的人。改革开放后的公务员制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精通汉字”的原则。因为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就是对考生汉字的掌握熟练程度的一种严格检验。这与西方竞选以演讲辩论见长是有明显区别的。可以这样说,汉字不但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烙印,也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一个烙印。在这个意义上,要在中国推行全盘西化,肯定行不通。
   反观欧洲,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字是由字母组成,大多数人都可以简单掌握,各阶层实现自由流动并发展了纵向联系。与此相适应的就是罗马帝国之后出现了“各国并存”的地方分权局面,最终分裂为意大利、法国等国。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后,欧洲各国选择了和平相处,融为一体的共识。但是,以各自文字形成的各民族文化,要想互相包容,还不知要走多长的路。
   但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汉字固然是中华复兴的基石之一,但同样也是全球化中国软实力的一根“软肋”。当我们看到世界上的汉语热在扩散时,切不可沾沾自喜。三年前,国际上有个辩论会:21世纪属于中国吗?美国的基辛格持否定态度,他说:“我认为汉语的结构,甚至当前中国的技术结构,都导致其在软实力方面超越美国成为一项严峻的任务。这也是我认为下一个世纪不会属于中国的原因之一。”基辛格的说法值得国人警醒。
   伴随着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脚步,英语也就成为了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可以想象,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英语的地位而能成为国际有影响力的国家。新加坡的李光耀曾说过,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主要原因之一力推英语普及,尽管中文和英文同为新加坡官方语言。但是李光耀也指出:“新加坡因地小不能依靠农业生存,必须依赖贸易与工业,要吸引投资者在这里设厂必须能以英语与他们沟通。以英语沟通的社会也把不少外国人才吸引到新加坡来。”中国这个大国与新加坡的国情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新加坡的经验无疑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和印度,无论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多年,中国的发展都比印度快得多,但国际上不少学者在这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却一直看好印度。有位西方学者认为,看好印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印度受英国数百年殖民,上流阶层讲一口地道英文,政治制度也是英式的,但从着装到宗教等却仍能保持自己的传统。”“反观中国,从未受过西方长期殖民,高层官员鲜有会讲流利英语的,政治标准在理论上是列宁式的。其传统已四分五裂。”简言之,印度上流社会英语讲得好,又能保民族持传统,有希望!中国的高层官员,英语鲜有流利者,又失去了自己传统,无希望!
   这样看来,我们只要在普及英语的同时继续保持和发扬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可以在全球化浪潮中独占鳌头。因此,作为中国人,首先肯定不能失去汉语,那样的话对保持中华文化无疑是釜底抽薪,中国梦也肯定成了一句空话。但没有英语的高普及率,中国梦的道路坎坷更多。究竟应该怎样摆正这两种语言的位置呢?笔者以为,汉语教育始终第一的位置是任何时候不能变的,有了这个根本再去考虑其它才会事半功倍。著名人文大师潘光旦的经历或许对这个问题很有启示。
   潘光旦1899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报效乡国的家风代代相传。14岁的潘光旦遵父亲遗命考进了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1920年,他的英文水平就可以通读英文原著《性心理学研究录》六卷。文言文水平更不在话下,1921年他在读稗官野史时对明末一个奇女子冯小青有了兴趣,于是写了一篇分析此人的读书报告《冯小青考》。这篇作品今天依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经典。他有句话说得好:我是中国人,要是没学好中文,那是一桩羞耻的事情,要是没学好英文,跑到国外去留学,岂不是滥竽充数,贻笑大方?他之所以能够达到学贯中西的水平,无疑是归源于从小受到的传统中华文化的严格教育。
   更值得一提的是潘光旦的留学后归国。他1922年到美国攻读生物学等学科,成绩拔尖,英语口语与美国本土人士无异。当时官方可以提供六年的费用。但潘光旦只读了四年,1926年拿到硕士就回国报效乡国了,而且把自己所有的节余的美金都买了书带回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胸怀?一个细节绝对值得注意,就是伴随他留学的有一部华夏文明的核心典籍《十三经注疏》。这三十多年来的中国有这样的留学生吗?据2009年一项统计,自1985年以后,潘光旦的母校清华大学的80%,北大的76%高科技专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而据美国统计,在2002年到2007年,外国留学生取得科学和工程博士的留在美国工作的,惟有中国比例最高,达到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留下了一些不可小觑的隐患,特别是在教育界。改革对教育注入了过多的市场机制,开放又把英语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文过于弱化,直接造成中华优秀文化几乎失去了教化民众的作用。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有人尖锐地指出,“文革”用政治冲击教育已经造成了那么大的损失,但如果用“金钱”来冲击教育,其损失同样不会小,甚至更大。时至今日,教育界情况有目共睹。一位老知识分子的话很实在,她说:“各行各业都腐败,而且已经见怪不怪,连小学生都知道要家长给老师送礼,以便对自己好一点。他们长大了就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了。我们在座的至少40岁以上的上学的时候还不是这样,还有公平、正义的观念”。这段话把“文革”前后教育界的实际情况摆在了大家面前,区别一目了然。笔者看到某杂志有个谈教育的专题,文中谈到的今日教育,特别是对汉语教育缺失的忧虑发人深省。那位被访问的张汝伦教授是学哲学的,对中西哲学都有研究,曾在海外做过四年研究。他说道:
   “‘文革’之后,有用没用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但是什么有用,什么没有用?按老子的话来说,无用乃为大用。人文教育培养人的同情心、想象力,不能变成人民币,而我们现在都认为变成人民币的东西才是有用的。这三十年就是所有中国人都变成了市场人,所有人都用市场眼光来考虑问题,用一些非常庸俗的标准来衡量价值的大小。整个国家都以此为取向,那还谈什么?”
   “‘文革’之前,你经常可以看到,他是一个修鞋的,他是一个农民,但是他拿着一本古书在读,这是我亲眼看到的。我下乡在安徽,当时很穷,还有人在追求这些东西。”
   张教授还认为那些以时代进步为借口而忽视汉语教育是不可取的。他指出:“如现在的小孩连汉语都表达不顺畅”能说“时代一定是进步的吗?”不过,他也看到了当今仍有一些好的现象,那就是他在上《论语》课的时候,前几排的女生泪流满面。因此他相信“那些伟大的东西永远能征服人。”
   欲圆中国梦,必兴中国字。但愿张教授所言的那些伟大的东西越来越多地回到我们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堂上。
   末了,笔者还想说一句。文学艺术无疑是文字最有活力的舞台。当今天有些人还在为那场“浩劫”所摧毁的中国文学艺术痛心疾首不已的时候,他们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国宝京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就是随着“浩劫”的结束戛然而止了。现在,除了每年的新年京剧晚会上,中央领导会“接见”,或者在中老年的歌会上露露面外,在其它的场合上已经难觅其踪。现代京剧尚且如此,古典京剧就更不用说了,不知是喜是忧?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0:03:24 | 只看该作者


“汉字听写大会”遭质疑:题库有问题 点评有错误

2014年03月12日


来源:北方新报        作者:李淑章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引起全国上上下下的关注,赞扬之声不绝于耳。中央电视台的确做了一件大好事。《北方新报》开这个专拦,恐怕也是受到这一赛事的启发。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面向全国的。在汉字的书写与读音方面要树立榜样,做出规范来的。所以,举办部门责任重大,不可等闲视之。这一点,他们基本上是做到了,全国人民有目共睹。
但是,十全十美的事是没有的。本栏既然要咬文嚼字,所以,先针对我在3月9日晚上欣赏汉字听写赛事时发现的若干瑕疵,谈谈拙见。
首先,说说主考所出的题目与答案。这里要说明的是,主考念题目,是按照题库的要求做的。其读音与解释,完全规范。屏幕上出示的答案,也是题库给的。我想,题库的制作与确定,是十分严肃与认真的,题目与答案肯定是请专家学者严格把关的。因为这是为中华文化负责、为全国人民负责的大事。但,遗憾的是,在这个环节上,还是出现了不妥之处。比如,有一个题,答案出示的是“饿殍(piao,第三声)”,这当然是正确的;但这个词也可以写成“饿莩”。窃以为应该出示两个答案,然后由评委加以说明。噢,这里再补充一点,前不久内蒙古也举行了汉字听写赛事,本来答案应出示“龟裂”与“皲裂”两个答案,结果只显示了“龟裂”。还有一题,题库出示的标准答案是“犄角之势”,而《现代汉语词典》等语言工具书,多是“掎角之势”。结果,造成了麻烦。顺便说一句,我在两本语言工具书上查到,“掎角之势”也可写为“犄角之势”。以上所举,可看出,题库还是存在问题的,望有关部门,严格把好此道关口。
其次,说说那两位场外点评的专家。她们的点评,的确给大会增色多多。应该感谢她们。但,她们说话比较随便,所以,瑕疵不少。比如,越俎代庖,她们居然说,俎就是菜板。这是大错!这个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指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的器具,《现代汉语词典》还配了图;一是指古代切割肉类用的砧板。越俎代庖,是说掌管祭祀神主的人越过了自己的职守,去代替厨子做饭去了。比喻超越了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应管的事情。含贬义。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鸿门宴》,其中引了樊哙的话:“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这里的“俎”才是指切肉的砧板,讲成菜板也可。再如,袍笏登场,这个成语是讽刺上台做官的。而她们却说表示装模作样。还如,荫蔽,学生写成了阴蔽;出示的答案也是荫蔽,这是正确的。而她们认为都对。其实,汉语中根本没有阴蔽这个词。最后,还要啰嗦一下,她们说话时,读音也不太注意。“缠绕”中的绕,应读第四声,她们却读成了第三声;“复杂”中的复,应读第四声,却读成了第三声。这都不够严肃。
我咬了半天、嚼了半天,深深感到媒体与学校的任务太艰巨了!但,我要说一句:我们既然选择(或被逼着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有“累并快乐着”的心态,否则你说怎么办。我写了这篇文章,敬候读者的批评! 文/李淑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8:58 , Processed in 0.10673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