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精彩
——由两节课看两岸习作教学的异同
江苏王琳
前不久,有幸赴台学习考察。两岸教师同课异构活动是本次交流的重头戏。下面是笔者听了两位老师的习作指导课后现场的点评。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各位伙伴:
上午好。刚刚听了台湾台中张老师和江苏南通孙老师的两节习作指导课。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学习的感受的话,我想说:“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精彩!”我不知道同行的伙伴是不是和我一样,就是从飞机落地的那一刻起,心里就自觉不自觉地在方方面面寻找着两岸的“同”与“不同”,在潜意识里我觉得肯定有相同的地方,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有共同的根;肯定也有不同,因为海峡的阻隔、因为时间的跨越。刚才坐在课堂上,就是带着这样的心理去体会每一个教学设计甚至是师生的每一个教学行为。所以,接下来我就从“同”与“不同”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先重温一下刚才课堂上的一些具体环节。张老师让学生回忆自己做过的不乐意的事情;孙老师是让学生回忆发生在跑道上的故事,后来延伸到发生在成长跑道上的故事。两位老师的出发点是相同的,用张老师课前的那句话来说,就是“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带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启动搜索引擎,寻找相关事件,拨动真实情绪,最终,是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很好地诠释了作文教学最基本的理念:贴近生活。从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能看得出来,他们很乐意、很积极,有的说帮爸爸妈妈做家事不开心,有的说被妈妈硬拉着去参加法会不乐意,有的说在跑道上脚扭了印象深刻、有的说在跑道上掉了鞋子印象深刻,这些都是真实的,甚至是灵动的,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句诗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有了这么一个源头,解决学生怕作文的问题应该指日可待。
上面是我所看到的两位老师第一个相同的地方。第二点,我觉得两位老师在阅读和习作的联系上也是相同的。比如张老师的课堂,一开始是让学生读课文寻找写政彬感受的句子,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感受的脉络就是事件发展的经过,引领学生通过写自己的感受把文章写具体。孙老师在这一块做得也很高明,课前谈话时了解到学生课文没读,他就引领学生将习作与课题进行联系:这篇文章的课题叫《跑道》,那我们想想自己在跑道上曾经有过什么事情发生。我认为,像这样将阅读与习作紧密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阅读是理解,有理解才有表达;阅读是积累,有积累才有话说、才有可能把生活变成文章;就这课而言,阅读还是借鉴——借鉴题材、借鉴写作方法。今天张老师在方法的借鉴上做得特别好,孙老师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原有认知,在题材上建立联系。
当然,两位老师也有不同的地方。
首先是切入点的不同。张老师是以“不愉快的事情”切入,时空同时延展,重在选材的广与宽,孙老师是以“跑道上的故事”切入,同一地点的纵向搜索,重在主题上的深化。
第二点,指导方法上的不同。张老师的教学流程是:读课文,找描写政彬感受的句子——讲名人故事,想象当事人的感受——出示学习单,交流非自愿的事情及感受——讨论老师给出的几个问题,了解写作框架(与课文的框架基本一致)——如仍需帮助可以向老师索取“个人学习单”(引导写作单);孙老师的方法是:回忆自己在跑道上经历的事情——讲一讲自己的故事——说一说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不同的过程、不同的指导方法体现的是不同的侧重点:张老师更侧重于学生基本能力的整体提高,在全体学生的基本目标的达成上做得非常实;孙老师在发掘学生的个性方面、创造性方面更下了功夫。
这些不同,让我脑中冒出一个问题:将两位老师的课结合起来,会是怎样的效果?我想,这正是我们来台湾的初衷:在观摩中相互了解、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