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6|回复: 3

李玉龙:老师教我人之初/我教老师弹珠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5 01: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订阅2014年《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



老师教我人之初,

我教老师弹珠珠。
彰显孩子的视角,
探寻教育的奥秘。

欢迎订阅2014年《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
每期8元,全年96元。邮发代号44—72

强烈建议:直接通过杂志社订阅,收杂志更快更稳。
(通过邮局订的订户会比在杂志社直接订的晚收到至少一周,因为杂志在成都印刷出厂后,要先发到江西南昌《读写月报》杂志社,然后再由南昌市邮局发往全国各地,如果在成都的杂志社直接订,就少了这个中转环节。)
   
订阅办法:
1、首选淘宝“新教育杂志专卖店”  http://neweducation.taobao.com/
2014年预订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5.w4002-838686079.11.EP3lb1&id=20265693143

2、其次可以通过银行转账

户名:李玉龙 账号:6227 0038 1401 0256 703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成都市第八支行会计科

  
    请您一定在转账后

发邮件(xjymzz#126.com,请将#转换为@)
或电话028-85234326
或电话、短信18980032123
告知您的汇款时间、金额和订购份数、姓名、详细地址、联系方式。

3、邮局汇款(全年96元)至: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晋吉南路146号交大庭院10栋2单元3A
李玉龙收  
邮编:610045
请一定在汇款单附言栏内填写详细地址、收件人及联系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1: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0年至2004年,《教师之友》;
2008年至2012年,《读写月报新教育》;
我们走过,十年。


十年里,
两份杂志的办刊精神一脉相承,
从提倡“服务教师专业化发展”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从追究教育外部环境的言说回归教育自身肌理的探寻,
从一步一步摸索大前提的定位到一点一滴探求小事情的改变,
从强调理念渗透到关注日常操作。
一以贯之的,是对理想教育的追寻和紧贴地面前行的姿态。


本期合刊,
我们推出杂志十年精华选,分叙事篇和方法篇。
从庸常的生活中发现、提取有价值的教育故事,
不啻于大漠淘金,
经过时间的淘洗,
仍然熠熠生辉的,
才具备真正的教育含金量!




叙事篇。


①……再往前走一步
老师,你可以嫁给我吗?    ○刘艳坤
班上有本“备忘录”    ○吴海丽
真的没想到    ○夏元麟
语文课上的“恶搞”    ○周   敏
惊弓之鸟,是耶非耶?    ○肖   贞


②……春风化雨
写着,写着,就长了……    ○杨   聪
那盆水仙花    ○杨   聪
当她们像流动的花一样飘进教室    ○杨   聪
他终于说话了    ○王红富
一个班主任能管多远?    ○王桂芝
愤怒而温柔的小豹子    ○张   燕


③……从真实出发
迟到的公正    ○吕   栋


④……现实在场
凌月,樊强,郁青青    ○梁卫星
直面中学教育的深层次问题--读梁卫星:《凌月,樊强,郁青青》    ○钱理群
蒲公英的约定    ○杨   聪
是权术,还是教育?--对《蒲公英的约定》的一些质疑    ○黄晓丹






方法篇。




①……论道有时,起行有时
作文课堂    ○梁卫星
未来,我们永不放弃    ○梁卫星
带一本书去课堂    ○蔡朝阳
我有一所房子--建筑课日记    ○傅   蕾


②……游戏有时,工作有时
一根跳绳    ○吴   蓓
分享新闻    ○吴   蓓
笑容灿烂的日子    ○看   云
高级语言    ○看   云
不松不紧,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看   云


③……伤痛有时,医治有时
如何面对孩子的痛苦    ○萧望野
孩子,不满的时候就去“发泄”吧!--记我班“发泄角”的故事    ○冯婉迪
《春江花月夜》的另类用途    ○周   敏
愤怒能转化成帮助的力量    ○星   涵


④……酝酿有时,点燃有时
纸飞机    ○陈   春
读书之变    ○陈   春
火星记忆    ○陈   春


⑤……思痛录
以爱的名义?    ○史金霞
所谓经验    ○杜小刚
立法为上    ○杜小刚
我做了能做的一切吗?    ○茅卫东


⑥……思有时,学有时
与孩子共同思考奇妙的世界    ○吴   鸣
牛尾巴为什么要翘起来--评《画家与牧童》    ○郭初阳
《我选我》之后    ○郭初阳
谎话说不圆:我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郭初阳


⑦……毕业有时,生长有时
毕业成长夏令营    ○钱   锋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2: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向学生那畔行:能力课程的探索之路

转载


1999年底,一个共军少校决定离开他服役了14年的部队,决心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可干什么呢?当时他感觉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怀孕生产之外似乎还没有什么他不能干的事,但选择过多其实也就是没有选择,因此,一落实到具体干什么,他的心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于是他为他的选择设定了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参数:月薪不低于2000元人民币.他想得就这样简单,他本就是一个简单的人.因了一个极其偶然的机缘,当一家名为《教师之友》的杂志愿意为他支付这个数字时,他一个猛子就扎了进去.

2003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在一个装备简陋的办公室里,两个人相对而坐随便地说着什么.一个人说,在诺大的一个广州城,也没有几个人在思想啊!刹那间,空气似乎凝滞起来,两个人静默了.屋内一灯如豆,更觉这夜得黑.少顷,对面的那个人情绪慢慢好了起来,又开始说笑了.因为,一个全新的教育媒体的框架在他的大脑中已经酿造有些时日且已基本成型,一个教育媒体的雄心在呼唤着他,在鼓荡着他,固然他明了周遭的氛围,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是的,他是一个有点想法并时常为自己的想法而激动而冲动而顾不上细细拨拨打算盘的人。

2004年,也就是去年,《教师之友》雏形略备,也鼓捣出了一点声音,虽然他感觉还远不能说满意,但客观上说,离他心中的那个标靶毕竟前进了一大步,他和他的同事还为这个杂志做了更长远的规划,甚至预备了好几颗大当量的核武器.他有信心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将这个杂志整成一个他认为的在当下条件下所能逼近极限的那种状态.

其实,杂志还只是一个平台,更令他兴奋的是支撑这个平台的力量在日渐一日的壮大.徐州第一回青年教师论坛,翔宇第一期高级研修班,借助一个个子平台的推出,这力量在聚拢、在交汇、在碰撞,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界的有生力量啊!这些力量的聚合,不产生火花是不可能的,不形成新的教育生产力也是不可想象的.

……

当然,他知道,中国教育更需要的是一丝一缕的建设.因此,他可以坐在办公室几个小时一点也不挪窝地阅读一篇篇稿件,即使有些或者连作者本人都不怎么当回事的文章,他一样读得滋滋作声;他在各大教育论坛长期潜水,在K12的早期,他把各个论坛的帖子翻了个底朝天;他到学校最希望的是坐在教室里认认真真地当一把学生.在他的学生时代,他也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于是嘛,他慢慢地也被启发出一些思考.今天,在这个方桌上,他愿意把其中的一部分提供出来供大家批评.



以上,是2005年10月22日下午“第一线教育方桌”第一次活动上主讲人李玉龙的发言。

2004年底,《教师之友》杂志倒掉之后,原执行主编李玉龙和成都地区一批心怀教育理想的朋友一起,隔周举办“第一线教育方桌”,教师、校长、学生、家长、教育研究者、教育媒体从业人员……济济一堂,探讨教育变革的大方向,探索教学实践的点滴推进。

从那时起,他和同道者开始进入教育的核心,站到了真实的课堂上,亲身体验、反思、探索课堂变革的具体方向。

至2007年《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创刊前,他们已经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思路,可以称为“有思想的技巧”,主要是以问题提起课堂,以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把一贯以知识接受为目标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一扇通向不确定的未来的窗。

2008年第3期《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上的一篇课评《走在老路上,还在老地方》,阐述了这本杂志秉持的课堂理念:

课堂是师生共同开辟道路的探险过程,而不是由教师事先探测好道路带领学生直奔目的地的团队旅游;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感受分享和思维对话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真理在握,再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告诉学生。

最好的课堂,应当是“一个思维激荡、灵感勃发的场”,应当能够生成“创造的契机和新的生长点”,应当是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共同探索真理的发现之旅。

遗憾的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能够以此为教学目标去实施教学的可操作空间一再缩减。2008年杂志创刊后,小学和幼儿园文章比例不断加大的原因也在于此。中学,尤其是高中,基本上已经完全沦陷于“应试”,实施真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小。

从某种意义上说,争取教育就是在争取未来,就是在争取能让未来世界变得更好。但这种拉锯战,需要极大的忍耐和长久的付出,非有发自内心的灼人热情和忘我的不懈付出不能坚持。

从2008年到2012年,以李玉龙为首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先后在石家庄、成都两地的多所学校为据点,开展课堂培训。并提出“原课堂”的理念,回到教育的原点——学生,呈现真实碰撞的课堂——原生态,引领学生探索真知、求索真理——原道。以问题链为基本环节,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以儿童认知规律和学科发展脉络为经纬,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为目标,让课堂回归真实的人性,还原学习的本相,真正使课堂成为孩子成长的助燃器和推动力。

2012年底,在多年课堂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李玉龙把“原课堂”的理念进一步明晰为——能力课程。提出以能力编织课程的构想,让孩子超越漫长的知识积累过程,从大量重复和机械记忆中解脱出来,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一切信息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文本,直接站在能力的跑道上往前冲!

2013年春,实施能力课程的办学计划提上议事日程。像磁铁一样,能力课程的构想很快引来同道者的关注,大家很快一拍即合:把学校办起来!

新事物被接受的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但是我们的信心源于对孩子的了解和对自身积淀的确信,不管哪种课堂,最有发言权的都是孩子。一个孩子哪怕只上过一次这样的课,就可能被激起内心埋藏已久的一些想法,甚至燃起一个梦想,因为,正如李玉龙在一篇课评中所言,我们的教师,山一程水一程地走过来,始终“心向学生那畔行”!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2: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17:18 , Processed in 0.09147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