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与教育的恋爱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6 01:2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与教育的恋爱史

作者:刘敬华
  

我与教育的关系,亦如青年人恋爱一般,经历了从毅然决然的拒绝,到欲拒还迎的排斥;从懵懵懂懂的相识,到心有灵犀的相知。整个过程,充满了困惑、痛苦、忧愁、甜蜜和快乐。正是这段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让我对教育体察得更加深刻,感悟得更加深邃,爱恋得更加深沉。

  

拒 绝

1987年中考结束以后,考得不错,填报志愿时,我态度非常坚决——不报师范学校。我大哥是教师,对于教师的清贫、无地位、交往狭窄等劣势,我很早就有直接的体会。当时父母正为大哥张罗对象,很多“非农业户口”姑娘,一听介绍的是教师,不问是否优秀,连面也不见就一口回绝。在父母和大哥的支持下,我填报了一所纺织学校——那年月,当上工人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没曾想,我最终拿到的却还是师范学校的通知。原来我的档案早已经被师范学校提走了。

父亲长叹一声:“认了吧,就是当老师的命!”爷爷却非常高兴,他说:“我们家是书香门第,就应该当教师。”就这样,我背起行囊,来到了师范学校。

快乐、充实、多彩的三年师范生活一晃而过,临近毕业时,资料室调我去帮助管理员整理档案,阴差阳错,我竟然翻到了我的报考志愿表,上面赫然写着“师范学校”!我大吃一惊,细细一看,却隐隐约约有修改的痕迹。后来听一同学说,为了防止人才外流,凡是分数高的同学,当地师范都先“留存”了。我不免暗暗叹息:命该如此!

毕业后,到了一个乡镇的中心初中任教,但我始终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在等待机会,伺机改行,逃离学校。

90年代初,镇上设立人大,缺少人大秘书。因上学时发表过文章,有文字方面的优势,我心里蠢蠢欲动。正巧一个关系密切的同事一个亲戚在县里做官,于是拿着以前发表过的文章,和同事一起前去拜访。我想不能空着手去,就到粮店买了一桶花生油。我生涩地站在那位“大官”面前,他快速斜视了一眼花生油,连头也未抬,随手翻了一下我递上的材料,然后说:“回去吧,有机会我会推荐的。”从县上回来,我和同事都非常高兴,认为此事板上钉钉——我既有这方面的专长,具有千里马之相,又有人专门推荐,伯乐从中作美,去做人大秘书,似已如囊中取物。

不成想,过了不到一周,听说另一位连老师工作总结都写得错误百出,但有背景的教师去了,于是彻底看清了现实,断了改行的念头。

  

排 斥

静下心来,开始认真教书。虽然不像以前那样为改行而上蹿下跳,但心始终没有安静地全部放在教育上。那时的状态,对教育既谈不上爱,也谈不上恨,只是一种淡淡的排斥。外出被问及职业时,我从不说自己是教师。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边教书,一边读书,想通过纯粹的读书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这样,函授专科,自考本科,一路读下来,同时还做起了考研究生的梦。

此时对教育已没有了恨意,可还是不甘心整日和毛头小子混在一起,让自己的青春在一件件细小琐碎之事中消逝。当一辈子孩子王,想想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能到大学当教师,成了那时美丽的梦。这次的选择与改行具有不同的性质,改行需借助外力,还要有“机缘”,而读书只需靠自己,靠实力,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能够甘于寂寞,持之以恒,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于是,清晨,当别人还在甜蜜的梦乡里说着呓语时,我早已跑到了校园外的田野中。寂静的乡村,薄雾缭绕,凉风习习,我一边大口呼吸新鲜的空气,一边高声诵习考研功课。上班后,我迅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腾出时间以便自由支配。晚上吃饭后,我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全力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所有科目。

……

正当我一路高歌猛进,朝自己的梦想步步逼近时,一件事情却让它转了一个弯,使自己的理想偏离航道,朝另外一个方向驶去。由于广博地阅读和自学,丰厚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不间断地学习英语,迅速带动了专业能力的提高。一切水到渠成,水涨船高,教学成绩开始遥遥领先,我被任命为学校教导处主任。教导处主任只是一个中层,没有显赫的权利,但多少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官本位是中国的现实,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很多男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我未能免俗。可接纳了任命,前几年的学习成果将付之东流,考研也会随之梦碎。犹豫再三,还是功利占据了上风,27岁,我当上了学校的教导处主任。

当时的状态,要用两个字来描述,那就是“忙碌”。主持教导处工作,兼任一个年级的主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英语教学,每天都是脚下生风,如陀螺般高速旋转。开会、安排工作、迎查、听课、备课、上课……没有了书的日子,精神如同被扎破的气球,迅速变得干瘪。以前的风骨不见了,开始学得圆滑和世故;以前的纯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老练和深沉。我常常叩问自己:这就是自己的追求?这就是自己理想的生活?两年后的一天,我终于彻底厌倦了这种生活,决定继续考研。

一年后,我费尽周折,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当时心高气傲,只想考名牌,结果总分超出,但英语分数受限,又不愿接受调剂,就这样,第一次出师不利,考研未果。此时我已经年过三十,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便决定放弃,从此过一种纯粹的教育生活。

  

相 识

提拔前,内心已开始对教育有了懵懂的情感,那种感觉淡淡的,轻若烟雾,飘飘渺渺,若有若无。也许是每日耳厮鬓磨,日久生情,似乎没有了以前的排斥。特别是一件事情的发生,更让我认识了教育的可爱。

因为被任命为教导处主任,我必须放弃原来所教的两个班中一个班的教学任务。

来到教室,我将这个消息告诉学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女生趴在课桌上开始低声抽泣,紧接着,两个,三个……不一会,男生也加入了,整个教室里一片嗡嗡的哭声。看到学生伤心的面容,听到学生压抑的哭泣,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刹那间,我感受到了为人师者的荣耀和价值。当你付出了浓浓的情,学生会回赠你五颜六色不带一丝杂质的爱;当你为学生做了一些分内的事情,他们对你的回报会如汩汩清泉无穷无尽。

一件件往事如同老电影,慢慢地在心头浮现。

教师节那天,讲台上那一枝枝美丽绽放的鲜花;

感冒了,办公桌上那两个红彤彤的苹果;

元旦前夕,那一张张带着学生清新气息的美丽贺卡;

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的难忘情景……

但那时对教育认识还很粗浅,因为从心底里还只是把教育当做 一份职业,把它看做是养家糊口的手段。工作目标就是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虽然非常辛苦,非常疲惫,也只是身躯之累,与心灵无关。

学生给了些许慰籍,但还是解决不了内心的孤独。总觉得日子匆匆走过,虽然每日没完没了地忙碌,但回头想想,干了什么,却无从说起。如同沙漠上留下的足迹,一阵风吹过,瞬间便无影无踪。

放弃考研之后,没有了原来读书学习之累,心如同被搬光东西的房子,寂寞并且空旷。原来还有一个个灵动、纯真的孩子不离左右,如今在教育管理办公室,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自己更加心无所系,如同一个流浪的孤儿,找不到回家的路。

在此期间,我有幸得以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外出考察。此次南方之行,考察了几处名校,让我眼界大开,仿佛推开了教育的一扇门,清新、博雅的气息迎面扑来。他们不甘平庸、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韧劲深深地感染了我。

考察的几个学校,有的物质条件不行,但他们不等不靠,立足本校实际,脚踏实地搞课改,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一条创新之路。有的作为一个地级市中学,没有资金之忧,没有生源之累,但他们不满足现状,而是高举改革大旗,用制度唤醒教师和学生的激情,创造了全国各地学生争相报考该校的教育神话。他们的领导和教师,都在全力为教育付出。

我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一股欣欣向荣、锐意进取的景象,听到的都是关于课改、关于素质教育的热议。

回来之后,我内心翻江倒海,思绪滚滚。自从踏进教育的门槛,自己用心做过教育吗?真正看过一本教育专著吗?静下心来写过一篇教育反思吗?身边有很多教师,一生靠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就走完了自己的教学生涯。他们没有自觉的价值追求,没有超越生命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自己也要步他们的后尘吗?

其实,我知道自己内心一直有个结,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开。因为被动地走上讲台,一直觉得教育亏欠了自己,所以总是默默地保持抗拒的姿态。考试成绩的优异,走上管理者岗位,只是一种外在的形态。如同一个人在砌墙,可能砌得整齐划一,坚固结实,外人认为他是一个好工匠,但他内心是否热爱这个职业,是否配得上这个称号,只有他自己知道。

南方之行,为我解开了这个结,如同真正认识了恋人,看到了她的优雅、质朴、迷人的一面。

  

相 知

从调到另外一所学校,重新与学生相处的那一天起,我便决定过一种全新的完整的教育生活。

吴非说过:只要读书,一切都好办。于是,决定让阅读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天与大师会话,与经典为伍,丰厚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席勒曾经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每当我沉浸在书中,如同心灵荡漾在博大、富饶、深邃、温暖的思想之中。时光可以流逝,生命可以衰老,但思想随着光阴的磨砺,越发晶莹和明亮。思想会伴我前行,义无反顾;思想会指导我的教育教学,不离不弃。

接下来,自己系统阅读了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叶澜、张文质、肖川、陶继新、钱理群、吴非、李镇西、窦桂梅、朱永新等教育“大家”的文章,迅速提升了专业素质,丰厚了理论素养。同时反观自己,我看到的是平庸,是无为,是沉沦。其实,我们和教育“大家”的距离说远也不远,说近也不近,差距就在是否“用心”上。

此时,自己与教育开始有了心灵的触摸,对这个恋人渐渐变得用心专一、情感充沛起来。随着认识的深入,她的脸庞也越来越明晰、清丽和妩媚。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于是开始每天写教育反思,因自己承担的主要是学生的管理工作,每天和形形色色的学生打交道,和一个个灵动、鲜活的个体相接触。就坚持用真实的笔触记录和学生之间生动的故事,反思自己的日常工作,从平凡的事件中把握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方法,科学认识教育蓬勃的生命力。

因长时间的反思,渐渐学会了用教育的视角思考问题,用教育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再人云亦云,也不再排斥异己,而是合理地“扬弃”,来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

学会了做充满人性光辉的教育。会主动弯下身子,和学生处在同一高度,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不再讽刺挖苦,不再高声斥责,只会用平和的态度,用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引领学生徐徐前行。

学会了以开放的姿态,在课堂上挺立。作为童话的制造者、剧情的推动者,以内隐的、和缓的、期待的方式,引导学生舒展思维,成熟思想。让学生在自由的土壤里快乐地拔节成长。

由于经常思考,笔耕不辍,一篇篇教育随笔、叙事、论文在报刊发表。

现在我和教育还处在热恋之中,情绵绵,意切切,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只有每天对教育进行了思考,从心底流淌出些独具风韵的教育随笔或故事,心里才觉得充实、惬意和快乐。

更为重要的是,阅读、反思和写作,有效地推动我的工作向高层次发展,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14:00 , Processed in 0.09884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