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关主题资讯专帖:教育博客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12:31:00 | 只看该作者
2012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各学科选题参考


重点提示:本选题参考是基于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与任务,以及各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提出的,虽然给出了比较具体的研究范围,但其中仅有极少题目适合直接用作具体的研究课题名称,大部分题目还需要细化、分解。为此,各地教育、教研、管理工作者在筹备申报立项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但绝不可拘泥于这些题目,应从自己所处的地域或学段实际出发,针对所属学科的内涵、外延或要素、特点,运用科学、合理、适切的研究方法,发挥课题组自身优势,自拟研究方向,选定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独创性都比较强,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适性、有推广价值的具体研究课题,力戒那些科学性差、脱离实际、大而无当、力不从心的研究选题。

01中学语文
1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2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3 中学语文评价研究
4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5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6 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7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课教学的研究
8 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研究
9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10 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11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高考改革研究
02小学语文
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13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
14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
15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研究
16 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
17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18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
19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20 小学语文新课程典型课例的研究
21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22 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的研究
23 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变师生关系的研究
24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03中学数学)
25 中学数学课标教材的对比研究
26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27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研究
28 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实验与研究
29 中学数学教学方式与策略研究
30 中学数学典型课例研究
31 中学数学新增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32 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
33 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34 中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35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验与研究
36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实验与研究
37 中学数学校本教研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38 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9 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状况的研究
40 中考、高考命题中考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方式方法研究
41 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的研究
42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教学的实验与研究
04小学数学
43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4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实验与研究
45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研究
46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
4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实验与研究
48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49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50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51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52 小学数学大班额教学策略的实验与研究
53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54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研究
55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验研究
56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建与研究
57 小学数学校本教研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05英语
58 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含人文教育内容)的纵向比较
59 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60 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
61 中小学英语教学过程及考查方式的分析研究
62 中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3 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和培训方式、内容及其效果研究
64 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5 中小学英语不同考试的体制、结构与功能研究
66 中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67 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与运用研究
68 当前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9 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与评价融合的研究
70 中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与评价融合的研究
71 中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
72 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73 中小学英语教学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74 新课程英语高考的发展研究
06物理
75 新课程物理课程标准的分析与研究
76 新课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研究
77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
78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79 物理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与方法教育的研究
80 高中物理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的实验与研究
81 高中物理新课程模块学分认定及评价方式研究
82 中学物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
83 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
84 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施研究
85 以校本教研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
86 关于中学物理与科技和社会联系的研究
87 “3+理综”新课程高考模式下的物理教学策略研究
88 高考理综物理教学与复习方法的研究
89 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研究
90 中学物理低成本实验的开发与研究
91 农村中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资源开发与研究
92 中学物理导学案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93 中学物理学业评价考试研究
94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研究
95 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96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07化学
97 化学课程标准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呈现方式的研究
98 如何把握高中必修模块中化学知识的教学要求
99 化学教学中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研究
100 化学课堂实施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案例研究
101 关于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102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开设问题研究
103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104 化学新课程中有效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的研究
105 化学新课程评价方式与中考改革的研究
106 化学课堂中学生互评的有效性研究
107 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命制与复习方法研究
108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优化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109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整
110 农村中学实施化学新课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11 校本化学教研内容和方式的研究
112 新课程高考模式下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08生物
113 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114 生物学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
115 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
116 提高生物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117 中学生物科技活动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118 农村中学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119 中学生物学实验与探究性项目的可行性与改进的研究
120 中学生物校本教研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121 中学生物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形成的研究
122 网络环境下生物学教学与管理的方法研究
123 “3+理综”高考模式下的新课程生物教学策略研究
124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室配置方案的研究
125 高中生物新课程模块教学策略研究
126 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性活动教学的策略研究
127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建模教学的研究
128 农村高中实施生物新课程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09政治
129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材建设研究
130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131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艺术研究
132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情况专题研究
133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134 思想品德新课程中招考试相关问题研究
13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问题研究
136 中华传统美德在德育课程中的体现研究
137 思想品德新课标多个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
138 地方德育课程(学校德育课程)开发研究
139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新课标细化解读的研究
140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141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研究
142 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相关问题研究
143 “3+文综”新课程高考模式下政治试题特点与教学、复习策略研究
144 生活德育实践研究
145 初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146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研究
147 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领域中重大时事热点专题研究
148 思想政治课程的动态化、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
149 中外德育课程比较研究
150 优化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研究
151 中学时事政策教育问题研究
152 中学法制教育问题研究
10小学品德、社会
153 对教师(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
154 关注学生生活、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的研究(可从教材、家庭、社会、学校、班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传统美德教育等某一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155 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156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模式研究
157 德育课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研究
158 小学德育课实施开放教学的研究
159 关注生命成长,建设和谐校园
160 新时期如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
161 信息技术与小学德育课整合的研究
162 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研究
163 小学德育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研究
164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研究
165 小学德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166 兼职教师上好小学德育课的行动研究
167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68 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模式研究
169 打工子女品德现状研究
170 新时期家长学校教学内容及方法途径研究
171 小学品德课教师基本功及能力培养的研究
172 品德课堂师生交流问题研究
173 德育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
174 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公民教育的研究
11历史
175 历史课程改革与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研究
176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问题研究
177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解析与研究
178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179 初中历史课堂典型课例研究
180 初中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的研究
181 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提高之研究
182 历史教师强化备课能力实施有效教学的研究
183 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的特点及复习教学策略研究
184 历史课堂教学与中学生历史小论文写作问题的研究
12地理
185 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编制研究
186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结构分析研究
187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合研究
188 “3+文综”高考模式下的地理试题特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189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化研究
190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
191 初中地理课堂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
192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典型课例研究
193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关系的研究
194 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195 初中(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与能力形成的研究
196 初中(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197 初中(高中)地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研究
198 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方法研究
199 地理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方略研究
200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研究与实践
201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方式的研究
202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选修教材的研究与实践
13体育与健康
203 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研究
204 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实验研究
205 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研究
206 河南省中招体育考试实施研究
207 河南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研究
208 体育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改革实验研究
209 体育教学中学法与教法的改革实验研究
210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的研究
211 高中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实施方案的研究
212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方式与方法的研究
213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研究
14音乐
214 农村小学(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215 小学(初中)音乐课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
216 小学(初中)音乐课调节教学方法的研究
217 小学(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218 小学(初中)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219 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计划的研究
220 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研究
221 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评价方式与方法的研究
222 高中音乐《歌唱》与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比较研究
224 确保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改音乐教学顺利实施的调查研究
225 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研究
226 开展音乐教育教科研方法的研究
227 开展综合性音乐活动方法的研究
15美术
228 中小学美术教育普及与提高关系的研究
229 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特点以及发展态势的研究
230 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研究
231 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案例分析及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和实验的研究
232 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研究
233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
234 本地(校)美术教育资源调查以及整合、利用的研究
235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效益的研究
236 新课程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研究
237 充分利用本地美术资源上好高中美术课的研究
238 高中美术新课程各模块教学实践研究
239 普通高中美术教育状况调查与新课程实验推进策略的研究
16幼儿教育
240 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研究
241 幼儿心理与健康教育研究
242 幼儿语言教育研究
243 幼儿艺术教育研究
244 幼儿社会教育研究
245 幼儿数学教育研究
246 幼儿园游戏活动研究
247 幼儿学习方式方法研究
248 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研究
249 幼儿园区角活动与材料投放的研究
250 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育的研究
251 幼儿园玩教具有效性研究
252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253 幼儿教育有效性研究
254 民间文化资源与幼儿教育研究
17心理健康教育
255 学生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
25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艺术研究
257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258 学生学业问题常见表现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259 心理故事、心理电影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实效性研究
260 心理漫画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中的实效性研究
261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研究
262 中小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研究
263 儿歌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包括乐观心态、自信心、情绪调控能力、承受能力、交往能力、创造性思维、好性格培养等)的研究
264 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与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
265 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与心理健康能力提升研究
266 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6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方法、模式的研究
26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69 中小学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研究
27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研究
271 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
272 学校心理咨询技术在班主任工作中应用的研究
273 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保健关系研究
274 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基地建设研究
18综合实践活动
275 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与实施策略研究
276 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研究
277 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278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研究
279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280 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法研究
28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28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
283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19通用技术
284 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285 通用技术课程师资建设研究
286 通用技术课程评价研究
287 通用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288 通用技术教室装备研究
289 通用技术课程的政策保障机制研究
20中学信息技术
290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研究
291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292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研究
293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评价研究
294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295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研究
296 信息技术教学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
297 信息技术课标教材及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
298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研究
299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21现代教育技术
300 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与应用研究
301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02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303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304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与网络资源建设研究
305 中小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2小学科学、劳动与技术教育
306 小学科学课程中有效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的研究
307 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08 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研究
309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310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311 小学科学新课程典型课例研究
312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反馈策略研究
313 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的教师提问策略研究
314 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小组讨论的组织与指导研究
315 小学科学“技术与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316 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收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研究
317 小学生科学学习中“记录与表达”能力的学段标准研究
318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319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评价研究
320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321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学段培养目标研究
322 多媒体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3小学信息技术
323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24 小学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研究
325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研究
326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
327 小学信息技术典型课例研究
328 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329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330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331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24绿色证书
332 绿色证书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333 加强学校绿色证书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探索
334 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教师考核与评价研究
335 绿色证书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336 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研究
337 绿色证书教育实习(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索
338 绿色证书教育实习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339 绿色证书教育中实践性教育活动的实施研究
340 做好绿色证书教育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的研究
25综合类
341 优化教学过程的实验研究
34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343 运用XX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344 新课程典型课例研究
345 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346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实验研究
347 转变课程实施取向的实践研究
348 实施网络教研的实践研究
349 新课程背景下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水平的行动研究
350 实施区域教研(或联片教研)的行动研究
351 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和共享的研究
352 校长提高新课程执行力的研究
353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354 新课程背景下改革教师评价内容、方式方法的研究
35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356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研究
357 普通高中教学班与行政班管理方法的研究
358 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的实验研究
359 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的有效性研究
360 新课程背景下常规教学方式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361 新课程学科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展研究
362 新课程课程标准、教材理解与教学设计研究
363 新课程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标准、内容与方法研究
364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大班额问题的对策研究
365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
366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367 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368 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369 自主(或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实践研究
370 启发式(或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实践研究
371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或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
372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373 河南省地方课程开发、使用、管理的实践研究
374 特色学校创建与发展研究
375 青年教师培养的机制与方法研究
376 师德建设XX问题研究
377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XX问题研究
378 中小学生德育XX问题与对策研究
379 有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行动研究
380 农村小学包班教学XX问题与对策研究


各学科选题参考

重点提示:本选题参考是基于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与任务,以及各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提出的,虽然给出了比较具体的研究范围,但其中仅有极少题目适合直接用作具体的研究课题名称,大部分题目还需要细化、分解。为此,各地教育、教研、管理工作者在筹备申报立项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但绝不可拘泥于这些题目,应从自己所处的地域或学段实际出发,针对所属学科的内涵、外延或要素、特点,运用科学、合理、适切的研究方法,发挥课题组自身优势,自拟研究方向,选定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独创性都比较强,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适性、有推广价值的具体研究课题,力戒那些科学性差、脱离实际、大而无当、力不从心的研究选题。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17:20:12 | 只看该作者
优秀教师的十件法宝
文、窦桂梅
1.激情不老——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因此,真正的激情就会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2.读书一生——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干燥的海绵一样不断的吸收和纳取。

3.宁静致远——好老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各类名目繁多的进修压得喘不过气来——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的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不断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的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造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造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最大的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更要学会做“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苦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无论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

9.合作同进——新的时代和环境,强调的是团队的力量。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为强调个人的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角色定位——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教师要真正成为一名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22:23:17 | 只看该作者
  在“教育阅读”中完美“教育人生”                 


                             刘波      

   我2001年从浙江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进入中学担任专职心理教师。在2007年以前,我主要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与健康》等心理专业类的刊物。从2007年开始,我阅读《教师博览》、《人民教育》等综合教育类的刊物。从2008年开始,我阅读教育类的著作。可见,在专业阅读的道路上,我经历了学科专业类刊物、综合教育类刊物、教育著作这样的三部曲。当然,后面的阅读是包括前面的,如我在阅读教育著作的同时,还阅读着综合教育类刊物和学科专业类刊物。在我的专业阅读上,有一本书,点亮了我阅读路上的心灯,让我进入了专业阅读的快车道,这本书就是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
                            一次美丽的邂逅
      2008年世界读书日期间,我在席殊书店第一次看到这本《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书的封面上写着“一个特级教师的阅读心路”、“一个智慧女性的生命惊喜”。抱着对“教育阅读”的探寻,我买了这本书。
        我迫切地想知道“教育阅读”究竟是指什么?在成尚荣所作的序言中提到,“读书真正成为了闫学的生活方式,思考真正成为了闫学的工作习惯,研究垫起了闫学的生命高度,而这一切有凝练成了一个主题词‘教育阅读’”。可见,“教育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而且是跟思考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是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
    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也提到:但愿这本书,能够成为更多教师阅读的开端。现在,我看着这本带给我很多思考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我想,如果没有这次美丽的邂逅,我会真正走上“教育阅读”之路吗?
                     感悟“教育阅读”之美
       在书中,闫学老师不厌其烦地提到,她一直认为,教师拥有的知识宽度将最终决定他所能达到的高度。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板块: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开阔的人文视野。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读书范围。对于闫学老师而言,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直是她的阅读指南,长期大量高品位的阅读占据了她主要的业余时间。所以,在书中,闫学老师还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回答了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的问题。“教育是一种信仰”“捧起第一次茉莉”“是激流,也是火焰”“立尽斜阳”“教育这条路你能走多远”这个专辑的文章,是她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具体体现。她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夸美扭斯的《大教学论》、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王荣生的《语文课课程论基础》等教育理论书籍;她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金河仁的《我心中的风琴声》等文学作品,她阅读贝多芬、凡高、纪伯伦等名人的传记或作品。的确,这些阅读使得她可以站在比一般人更高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而且,闫学老师把读书跟写作结合了起来,并在读书和写作中寻找行走的力量。这些年,正是不间断地读书与写作让她开始了飞翔。在她看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不能拒绝读书和写作,因为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凡是值得精读的好书,她总是会做好大量的读书摘记,并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
    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其实称得上是读书的指南。她所列阅读的书目,就是教师的阅读指南。当然,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走上“教育阅读”之路
     读完《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什么要读书”的意义我是明白的,但“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还是比较迷茫的,这本书无疑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于是,在明白了“教育阅读”的真正内涵后,我除了继续阅读学科专业类的刊物和《教师博览》等综合教育类的刊物外,开始了买书和读书的历程。在书籍的购买和阅读上,我也是分为三种:一种是人文类的,一种是专业类的,一种是教育类的。说来也奇怪,从2008年4月到12月,我居然买了150多本书,远远超过前6年买书的总和。不知不觉中,我成为了“大夏书系”的铁杆粉丝。从2008年4月到2009年10月,我与朱永新、张文质、刘铁芳、吴非、李希贵、高万祥、郑杰等专家学者有了思想上的“零距离”沟通。
     现在书店里教辅书是“漫天飞舞”,但要买一些教育类的书还是比较困难的,于是,逛宁波书店成为了我假日生活的一部分。高万祥老师在《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中,把读书修身作为第一课,自我反思、教育科研、积极写作也是优秀教师的必修课。其实,高万祥老师也是在另一个层面对闫学老师做法的呼应。
    2008年11月,我所在的学校成立了教师读书社,我担任了教师读书社的社长。邂逅《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的半年来,广泛的阅读让我有了更足的底气来担任这一职。我《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教育是慢的艺术》作为共读的书推荐给大家,这些书对于转变教师读书社成员的对读书和研究的认识起到了很大作用。因书牵线,张文质老师来到我校讲学,给教师们带来了生命化教学的理念。
     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还让我爱上了《中国教育报》的“读书周刊”,我整理了2008年全年的“读书周刊”,看到《在教育阅读中感受“爱与怕”》的书评,心中略有遗憾。如果那时自己就好好关注“读书周刊”,就可以早点走上教育阅读之路了。《中国教育报》的“读书周刊”也成为了指导我教育阅读的“风向标”。
     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让我直面“教育阅读”这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并走上了“教育阅读”的康庄大道。“教育阅读”让我的业余生活也更加充实,并乐在其中。真正走上“教育阅读”之路一年半来,我的课堂教学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深受学生的好评。大量的阅读也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我有4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有2篇文章获得宁波市一等奖。
    当然,闫学老师的文字优美、细腻,读她的文字绝对是一种享受。但对我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叩开“教育阅读”的大门,走在了“教育阅读”的幸福大道上,过上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者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  邮编:315200)(本文发表在《教师博览•文摘版》2010年第12期)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02:43:09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细部之二:“百日誓师”之话语分析

2013-04-25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6257854.html


   写于2013年3月5日


“冲刺百天,我必成功!”
“一百天,可以突飞猛进,可以创造奇迹!”
“冲刺百日,战鼓擂响。奋战百日,六月扬眉。”
“高三勇士,斗志昂扬,再接再厉,为校争光!”
“让整个世界都见证二中学子的斗志和力量!”
近日,衡水二中2013年高考“百日誓师”视频在网络上走红。我也抽空看了一眼,顺手,记下了其中的几句誓词。录于上。
在有些人的价值谱系中,咬文嚼字显然是桩足以令人不屑的迂腐行径。但在我看来,没有亚里士多德当然没有逻辑的中国,国人自古以来最欠缺的学理元素之一,就在于没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
在我的经验中,传说中的咬文嚼字,其实是一个厘清概念的过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次序,一个人启动逻辑思维的过程,包含着概念、判断和推理三个要素。建立和确认概念,如同加法算式中对加数的确认。如果加数“抄错了”而不自知,整个算式必错无疑。譬如,中国的墙壁上到处都刷着“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但是,基本上没有谁做过像样的诠释。我认同的诠释,应该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亚马蒂亚森的一句话。他说,“扩展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又是它的主要手段。”
说得有点儿远了,回来吧。其实,进入三月以来,各校,大家都在开誓师会。只不过,衡水二中的视频更为火爆,流传甚广罢了。
纵观衡水二中的誓师口号,无非假大空而已。“冲刺百天”就一定能够抵达“我必成功”的境界么?用脚丫子思考都知道,高考尤其是“重本”大学招生人数,本来就是有限的。而最广大学子的报考“热情”,却是无限的。会有部分“成功者”,但绝对使不上那个“必”字。使上了,那就是忽悠。学校的教育口号,一定要以求真为要务。忽悠之风,大可以已矣。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百天”仅只其中的一段流程。高考算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但整个学习历程却不是“一百天”所能够轻易提速的。“突飞猛进”与“创造奇迹”的说辞,究竟有多少是可以客观度量的?恐怕只有天知道了。我相信每一个意欲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会努力,但支撑和制约最终分数的因素,绝非一百天所能决定。现场喊声震天,激情爆棚。问题是,有多少比例的学生真正相信自己的誓言呢?我觉得,教育与学校的基本道德之一,就应该是让学生说自己相信的话,而非相反。
多年以前,我就对诸如“教师队伍”等等军事话语入侵学校与教育表示过深深的忧虑。教育是慢的事业,学校并非军旅,而中国学校里喊打喊杀的行伍之声,总那么大吕洪钟,绕梁三日。在衡水二中“百日誓师”的誓词中,“战鼓”啦,“奋战”啦,“勇士”啦,“斗志”啦,势如潮涌,层出不穷。从容办教育就算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理想,但是,一定就得弄得那么惨烈,那么你死我活么?一场高考,硬生生被渲染成了一场战争。问题是,“战鼓擂响”要对付谁呢?
“为校争光”这个概念,也存在巨大问题。在我看来,学校无非一个教育服务机构、学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而非相反。听说过那个商家胆敢提出要求消费者为它争光的口号么?中国学校到处在讲“学生主体”,而这类口号中,赤裸裸宣扬着的,却是如假包换的“学校主体”呀!学生不是目的,学校才是。不是学校为学生服务,而将学生工具化,使之沦为“为校争光”的工具。这样说,似乎很过分,但是,完全符合口号背后的逻辑。
这些年来,中国出了不少虚妄的口号,譬如那个著名的“创造辉煌”。我就搞不懂,作为一个形容词的辉煌,怎么可以作宾语呢?究竟创造出哪样的东西,才配被称作辉煌呢?典型的空话啊!“让整个世界都见证二中学子的斗志和力量”的说法,和传说中的辉煌并没什么两样。“整个世界”是个什么概念?没界定。通过什么程序由哪些个主体来达成“见证”?不知道。当然,人家说的是高考会取得的好成绩,我懂的。问题是,你多考一个,别的学校就少考一个。让人家羡慕嫉妒恨啊?够坏的!
算是一种文本分析吧,就此。我觉得,学校组织出笼的任何教育话语,都应该预先进行科学的严谨的价值认定。学校和教育,必须对非理性的狂热喧嚣报以高度的警觉。我看过那则微博后面长长的回复,一针见血的回复不少。其中一则,直接把这类誓师大会比作“传销现场”。话难听,但如何规避学校教育行为的“非教育性”,还真是一个严肃而迫切的命题。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09:42:07 | 只看该作者
隐形的翅膀

没有音乐细胞,不喜欢唱歌的我,却对那首《隐形的翅膀》情有独钟。“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未来……”在学生人数不足200人的乡村小学里工作了7年,依然有工作的激情和理想,依然有飞翔的愿望和梦想。我想,那是因为我也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出那方狭小闭塞的“井口”,看到了更加广阔的教育天地。是博客,给了我这双翅膀!因此,我的第三个博客,便是以“隐形的翅膀”为名。
一、博客写作,借我翅膀
我的网络学习之路,始于博客,更确切地说,是始于新思考网的成长博客。2006年1月,在成长博客潜水近一年的我,终于忍不住在新思考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博客——“寸草心”,并写下了第一篇网络日志《井底之蛙》,由此开始了我断断续续的教育生活记录。就这样,博客走进了我的教育生活里,伴随着我的教育教学实践,记录了我不断成长的足迹。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了,我常常会反思一幕幕教学活动情景,在博客上倾诉心中的感悟,有的博友会浏览我的博客,通过这个平台相互阅读学习,回复鼓励对方。至今我已经写下了博客日志500多篇,多篇博客日志被《新青年周刊》、《旅途》等网络期刊转载;作品《儿子的“发明” 》、《窗外》、《把迟到的时间补回来》等作品分别发表于《南国都市报》、《澄迈教育》、《湖北教育》等报刊杂志上;教育故事《凤凰花开》获2006年县“网络美文”评比一等奖。2007年被县教研室评为“网络教研先进个人 ”。今年2月,我有幸被海南教研网刊《好博》推荐为阳光教师。
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这样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其实我们并不缺少经验,缺少的正是对自己所经历的教育生活的反思。在坚持博客写作的过程中,我不但记录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总结和积累了教育教学生活中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日常记录中不断地检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在不断的博客记录中加以反思,我的教学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我的教学园地,也开始结出稚嫩的果实:2007年4月,参加全省美文诵读大赛获二等奖;2008年4月,获全县中青年教师说课评比二等奖、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0年9月,我捧回了“海南省首届教坛新秀”的奖杯。
依然记得在第一篇日志里留下的感慨:“…… 原来自己已经掉队了这么远,原来自己就是那只青蛙,一直安享着那块井口般大的天空。现在终于知道,井外的天空多么广阔多么迷人。所以我要努力跳出来......”我真的跳出来了!看到了“新教育”,看到“生命化教育”,看到了刘良华,看到了薛瑞萍,看到了许多怀揣教育梦想的同行们……原来教育的天空如此多彩!
二、博客交流,给我梦想
工作在消息闭塞的乡村小学,很少有机会参加教研活动。是博客,结束了我“独学无友”的封闭成长状态。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无限宽广的交流平台,让我有了话语权,有了教研的思考,也有了成长的平台与群体交流的圈子。常常流连徜徉在优秀博客间,分享博友们的教育教学故事,学习他们的班级管理经验,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成了我学习和提高的好素材……那些或远或近,或陌生或熟悉的同行朋友们,也在我的博客里留下他们真诚的鼓励,读起来无比温暖。在学习同行、专家的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也感受到他们的一片赤诚的教育情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我们就这样在虚拟的网络平台真诚地交流着,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交流中深入研讨,在交流中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在交流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信息……
几年的博客之路,博了我的眼界,博了我的知识,更博了我的心空和梦想。那些遥不可及的专家名师,在博客里成了亲切的老师和可爱的朋友,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叙事”,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杨瑞清校长的“乡村教育童话”在我的心里播下了一颗颗梦想的种子。那些如我一般在一线课堂耕耘的同行们,用他们的执著和勤勉播种和收割着梦想,我的博客好友邓桂琴老师、孙明霞老师、沈丽新老师等,都把自己的博客文字整理成文,结集出版。翻阅他们的赠书,读着那些熟悉的文字,闻着油墨的清香,梦想的翅膀也在一天一天地丰盈起来。
三、博客研讨,伴我成长
最喜欢网上在线研讨,这种跨时空交流的研讨方式,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性,使普通教师与异地的同行、专家们一路同行。像我这样的无名小辈,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近距离”地与专家名师交流互动。
印象最深的两次研讨,一次是在新思考,2007年1月的一个星期三,由“生命化教育研究”群组组织的的网络在线讨论——说说我们的课题研究。当时“课题研究”于我是一个庞大而专业的名词,我压根儿就没想过像我这样一个乡村小学的普通教师能跟课题沾什么边。通过那一次讨论,我明白了课题研究不是专家的专利,“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观念深植在我心里。时隔一年,我便加入了由特级教师郑冬梅老师主持的“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并提交了自己的个人小课题申请——主题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并在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中展示了学生制作的主题单元手抄报,得到了与会专家与同行的好评。虽然没有隆重的开题和结题,但我品尝到了教学研究的乐趣,也加强了自己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研究意识。
另一次印象深刻的在线研讨在海南教育资源网,2009年11月16日海南省小学语文教师在线研讨——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那是在“七彩语文”全国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结束后,由省小语会发起的一次规模宏大的网上研讨。来自各市县的语文教师们畅所欲言,谈了自己对“素养”的认识及如何提高自身素养的看法。沉浸在那样的研讨氛围中,我似乎看到一支庞大的队伍正朝着教育的春天走去,我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那天,我破天荒地“说”了很多的话(也只有在这样的研讨中,我才有机会和勇气发出自己的声音吧。)那天我诗性大发,改编了海子的诗:
从今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读书,练字,拜师学艺
从今天起,关注课堂和学生
我有一个梦想,梦也七彩,路也七彩!
我记得,我在研讨会上的总结是:
七彩赛事的精彩,在于唤醒了梦想。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网络研讨的精彩,在于碰撞了思想。
  他山之石,借之可以攻玉。
感谢博客,它不仅给了我一双可以飞翔的翅膀,还给了我翱翔的勇气和力量,更给了我飞翔的方向和目标。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09:43:39 | 只看该作者
努力做个读书人
孙明霞


一致认为自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看到别人读的书,那些从没听说过的书名,那些不曾知晓的作者,还有众多国外的作品,都是我不曾涉猎的,也使得自己和那些真正的读书人在一起,自惭形秽。前段时间,突然收到《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编辑信息,说我被推荐为“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候选人,让整理一下自己推动读书的事迹,很惊喜,也很惭愧,就简单罗列了一些自己做过的关于推动读书的事,哪里是什么“事迹”。有老师说让我问问结果如何。我想还是不要问的好,因为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更不想由此干扰评选,也就不再过问。
其实,评上评不上都不影响我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回顾自己这些年的读书经历,虽然和别人相比差距甚大,但和自己比还是有很大进步的,至少,我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意识到自己想读什么书,该读什么书。尽管还有很多书甚至也是很重要的书值得我读,但人生有限,能力有限,知识却无限,我只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多读一点我想读的书,能读的书,也尽量把我认为好的书籍推荐给更多爱书人,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为什么读书?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首先要成为读书人,才能教育学生成为读书人。
真正的阅读是没有功利心的。那是一种心灵的释放过程,更是心灵的吸纳、充盈过程。
真正的阅读,感受到的不是被教育,不是被居高临下的训导,而是——有时,是默默的倾听,倾听作者心灵深处的声音;有时是真诚的对话,彼此尊重,平等交流;有时是心灵的自由飞翔,犹如徜徉在宽广无垠的原野。
有时,看到自己没有表达出来的想法而被作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并有深刻的理解时,我感到的是遇到知音般的愉悦,由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有时,面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困惑,看到书中作者的思考和实践,看到那些鲜活的案例,突然感到眼前一亮:原来还可以这样来思考教育、实践教育;
有时,生活无聊、烦躁,甚至迷茫,翻开书页,看到那些睿智的文字、诗意的表达,看到作者对生命的叩问、对人生的思考,烦恼就跑到了九霄云外,内心变得充盈、富足,阳光灿烂……
我们无力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却可以通过阅读改变人生的终点。
读书是让自己精神不断丰富的幸福之旅,是对灵魂不断净化和提升的重要途径。与优秀的书籍相伴,就等于拥有了快乐和幸福的钥匙。
当老师,读书未必只读与自己所教学科相关的书,而应扩大阅读范围,读读跨学科的书籍,这会让我们学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智慧,也很容易对不同学科进行整合;当老师,也不要只读教育类的书,还可以读读学科之外的,如社会学、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这会让我们开阔视野,站在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下、站在人的角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当老师也未必只读成年人的书,假如能回到童年,读读孩子的书,童话书,故事书,这能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孩子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
怎么读书?
我的读书,大概可以分成这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求学阶段。从小学入学到高中,几乎是没读过什么书的,除了课本。唯一读的书,是高二那年读了很多《人民文学》。现在看来,那个年代,在农村学校,一个农村孩子,能读到《人民文学》是很幸运的事。这要特别感谢已经过世的教我高中语文的胡汝谏老师。那年,我和他的女儿是同班同学,我们是好朋友。于是,常常随胡同学去她家,也就看到了胡老师订阅的《人民文学》。在那个没有书读的年代,我如获至宝,每次去胡老师家,一定会捧着他的《人民文学》读半天。胡老师看我喜欢,就让我借回去看,并且每期新的《人民文学》到来,我是第一个读者。我被杂志中一个个故事感动,一篇篇文章动容,也就是在那时候,知道了作家刘心武,知道了漫画家华君武等,这大概算是我读书的萌芽期,也奠定了我对文学热爱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上大学后。因为小时候没书读,到了大学,图书馆的书随便借阅,差不多每周都要去图书馆还书、借书。在大学期间,除了认真完成学业,还读了大量文学著作,中国的四大名著就那时读的,还有大量国外的文学书籍,印象深刻的有《苔丝》、《汤姆叔叔的小屋》《飘》《安娜卡列尼娜》《少年维特之烦恼》《简·爱》等等,大概看了有几十本吧,但那时的读书,说实话,就是看热闹了,没有真正去领会书中的内涵,更不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是看着好看罢了。期间,还迷上了雪莱、莱蒙托夫、拜伦、普希金等著名诗人的诗,乃至毕业后的若干年间,还时常会翻出这些诗人的书。
第三个阶段的读书,是85年底之后。刚工作的头两年似乎没读什么书。85年底当了教研员之后,因为要培训全区的老师,因为全区的老师当时差不多都是转行的、没有生物学知识基础的老师,我就找出当年大学期间的课本重新学习、消化,然后利用每周六下午给全区老师做培训,像当年大学老师教我那样。不仅要讲课,还要带领老师做实验、采标本。此外,还买回很多生物专业书籍,如中国植物图鉴等,辨认各种植物;订阅了当时仅有的生物学方面的杂志——《生物学通报》。偶尔也会看看《人民教育》这类的书。那段时间,似乎其他的书读的不是很多,主要是生物专业的,还有些教育艺术类的书,但总体上,书比较少,想买教育类的书似乎买不到。记得当时非常感慨的是:生物学科在中学很不受重视,语数外等学科有那么多杂志可以订阅,生物只有一份;语文老师可以写出那么优美的文章,并且出口成章、诗意盎然,假如有来生,我不学生物了,一定报考中文系。
第四个阶段读书,是94年之后。那时,刚开始兴起教师培训,有新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我市的教师培训是由当时的教育学院负责,而教育学院负责生物教师培训的老师非生物专业,也没在中学工作过,就通过教育局找到我,先夸奖我这些年做教研员给了全区老师很多帮助,对教师培训有独到的经验,然后给我任务,让我设计教师培训内容。多长时间?4天,并且全部由我来设计内容、形式。这可难坏了我,四天的时间要培训什么?我心里也没数。但任务派给我了,必须要准备好。好在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于是,开始买书看。当时,巧遇到学校推销书的书商,打折也挺厉害。书商手中一套《教学艺术全书》、《教学策略全书》、《班主任工作全书》,全都是大16开的,很厚很厚的比大砖头要后的多的工具书,都是三四本一套,大概三四折的样子,我就全部买回家开始看。一边看一边做笔记,大概用了两个月时间做了2本16开的笔记,去给参加培训的老师讲课,结合书中的理论,加上我自己的实践,培训四天反响还不错。印象很深的一年夏天,有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男老师,为了赶上听我讲课,冒着大雨骑着摩托赶到教育学院,全身都湿透了。
连续几年给教育学院的培训班上课,我又陆续读了其他书。当时《中国教育报》定期有新书介绍,我就根据新书介绍从北京春雨书店邮购图书,其中,最让我激动地是买到付东缨先生的《泛舟汇海》,诗一般的语言介绍了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并且穿插了大量案例。而我最感动的是书中的案例是他完全自费通过电话或出差过程采访了上千位优秀教师获得的,这种精神本身深深的鼓舞了我,那是我读的最认真的一本书,其中有众多我很欣赏的句子用笔描出来。
第五个阶段读书,是在90年代后期,以魏书生的书为主。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位教语文的老师家里看到《魏书生文集》,随便翻阅,心中一动:原来可以这样教语文,可以做这样做老师。虽然我不是语文老师,但这本书可读性很强,就非常希望自己也拥有。问朋友那里买到的,说出差到某大城市买来的。我当时记下了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回头就打114,查询桂林的区号,又打桂林114,查询漓江出版社的电话,然后找到出版社编辑部,又打到发行科,终于买到了我要的书。人家一听我喜欢魏书生的书,当即推荐说他们出了他9本,我就全部买来。买来觉得不错,就推荐给很多老师读,给学校领导看,推荐给班主任。不仅他的书,从漓江出版社还卖到很多其他的书。
此外,印象深刻的还有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那是通过《中国教育报》的新书介绍了解到的。那个时期,除了漓江出版社,我的大量图书是通过从北京春雨书店邮购获得。乃至后来听说春雨书店消失了,让我好一阵子难过。
第六个阶段读书,是在2000年前后。无意中读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眼泪稀里哗啦的,读后就给很多老师推荐,后来又买了很多李镇西老师的书来读。也是在这期间,买到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读的热血澎湃,后来又读到他的《新教育之梦》,我把其中很多好文章通过我编辑的校刊推荐给我校老师,也由此知道了新教育,知道了教育在线网站。因为2000年在北京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接触了很多著名教育学者,了解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开始关注人文教育,关注学生,也使得我的教学开始了转变。那个时期,大量寻找关于人文教育的书籍,但相比来说还是很少,就从网上找到杨叔子院士的很多论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文章,然后就想找关于生命教育的文章,但似乎很少有,找到的都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以及台湾开展生死教育的相关课程安排,对我启发也挺大的——看看台湾,这么重视生死教育,但大陆似乎连死亡这样的词汇都是忌讳的。除此之外,也开始大量阅读教育随笔和国外教育论著类的,也由此开始了教育写作。
第七个阶段要从06年开始。之前因大量阅读人文教育类的文章,也关注谈生命的文章,无意间在书店里看到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一书,如获至宝,买回来阅读,书中很多观点似乎都是我想说而没说出来的,于是,开始网络所有张文质老师的书,大概他有十几本书都被我买回来学习,也就是在那时候开始走进博客,也走进生命化教育,开始了另一种教育生活。
这期间的读书面又在扩大。不仅读教育类的书,也读读教育之外的哲学书,还有很多翻译过来的西方教育论著。我发现,大陆谈教学的,尤其是很多教育智慧之类的书,都是“救火式”的,也就是出现问题了,老师怎样去救火,怎样去处理。看了西方一些教育论著,发现更多的是从尊重学生,尊重孩子心理的角度去做工作,处处表现出对孩子心灵的呵护与关爱,给了我很多启发。
推动读书
我曾对朋友自豪的说:“我个人关于教育类的藏书要远远胜于学校图书室中的相关图书,不仅在于数量,更是图书的质量。可以不夸张地说,凡是当今出版的比较优秀的教育图书,我的书架上基本上都有。”当然,不是为了装饰。
每当我读到一本好书,就特别想和别人分享,就去找那些好学上进的朋友,告诉他(她)我读到一本好书,或者打电话分享。当时《泛舟诲海》、《圣园之魂》、《魏书生文集》、《爱心与教育》、《民主与教育》、《我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智慧》《新教育之梦》《学会教学》等书,我不知多少次,推荐给多少老师读。像《班主任工作漫谈》等书,推荐给很多班主任读。印象很深的是,大概是90年代后期,偶然读到这本书,就觉得特别适合所有班主任老师读,开始我自己读了给班主任培训(刚好那时我在政教处工作),后来觉得我的培训时间内容都很局限,不如让所有班主任读。结果,学校就为当时的40多个班主任购买来读。非班主任老师去找校长:“我们今年不是班主任,但明年可能会是,我们也要读书。”买办法,学校又买了近百本发给每位老师。《家教漫谈》我多次送给一些学生家长,买了几十本《学生日记选》作为奖品给学生。刚开始新课改时,相关的书籍并不多,读到某学科课改方面的书,会推荐给某些老师:“我觉得这本书特别好,能帮你解决课改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我觉得这本书在活动设计上很新颖”,“这本书的观点太好了,很有启发”。我说好,但又不舍得把我的借出去,就买回来送人。曾有位同事说,她家书橱里的书大多是我送的。
我给老师推荐图书也遭遇过尴尬,有老师问“校长给买吗?不买读什么?”但慢慢的,我身边的人读书的多了,有的老师会主动拿钱来让我推荐或帮助邮购图书,而我也总是乐此不疲的做着买书、送书的事,有些人不理解,也有说“你费这么大力气给老师们买书,甚至你自己出邮费给大家买书,何苦呢”,我则说:“假如我身边的人都喜欢读书的话,我每天都是和读书人、高素质的人打交道,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我们生物组虽然是只有十几个人的团队,但却是一个非常团结的学习型组织。过去,我每年推荐几本书大家一起读,我自己的书出版后就送给每个老师读。现在,我们教研组已形成了非常浓厚的读书氛围,每周教研活动,雷打不动的项目就是每次一书——由一个老师推荐一本书并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随着近几年自己的不断学习提高,对生命课堂的探索逐步形成特色,对教育教学反思文字越来越多,影响面不断扩大,邀请我到校交流的也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我到全国各地做过的报告也有二百多场次,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谈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我把我读过的好书,和那些书之间发生的美丽故事,以及因读书而进一步和作者交流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于是,就有更多的老师开始买书、读书。2007年,一位工资只有几百元、过去很少读书的乡村小学教师,受了我的“蛊惑”一次就购买了300多元的书,不仅自己开始读书,也带动了他的同事们读书、研究,现在他已成长为一名踏实能干的校长;过去认为读书是给学校读的老师,开始自己购书、读书;有的同事、朋友见到我会说“最近没读书,不好意思见你”,有位老师告诉我,她工作20年读的书,没有和我相遇后这一年读的书多。这期间,还有一些年轻的同行成为了我的徒弟(不仅按照本校要求带徒弟,全国各地还有一些我的正式非正式的徒弟),他们受我的影响开始读书学习思考探索,有的已经成为当地的名师,有的已经出版了自己的专著……
一次外出参加活动,和一位初相识的校长住在一个房间。当我打开行李箱拿出几本书送给她,开玩笑说“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时,她惊呆了:“人家女人的行李箱里都是化妆品、时装,你怎么装了一箱子书?”
的确如此,我出门带的最多的是书。我愿意把我读到的最新最好的书买来当做礼物送给有缘人。我到过很多学校,我发现有些校长和老师不是不爱读书,而是他们不知道什么书好,从什么途径可以买到好书。于是,每到一所学校或城市,我都买些新出版的好书、杂志和一些优秀出版社的书目送给校长们、老师们。那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学校,我就专门买书赠送给他们。说实话,我自己送出去了多少书我也记不清楚,也没统计过,因为我经常在当当网上买书,有时直接买了寄给一些乡村学校,有时买来我自己带去。“为中国而教”项目邀请我为大学生支援者做培训师,为这些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我把我的著作《用生命润泽生命》送给每个志愿者,并在培训中根据他们的需要推荐了他们需要的图书。

很欣慰的是,很多我曾走过的学校开始重视读书,有的让我推荐图书,有的让我帮助购买。山东某落后地区一所过去很少给老师买过书的学校,从08年我去交流之后开始,每年由老师自选两本书学校统一购买,每年还带所有教研组长开车到省城教育书店购书;一位不知道怎么网购图书的校长让我帮助从网上先后购买了五千多元的图书,并开始在全校开展阅读活动;那位惊诧我行李箱装书的校长,现在每年都购进一批图书,并在全校开展读书交流和征文评比活动;还有很多校长鼓励老师上网开博客,写读书体会、记录教育生活。
一位资深媒体人夸奖说:“明霞你是民间的读书大使”。
推动教师阅读,我还有两个重要的平台:
一是我校的校刊《教研论坛》。它从2001年我负责学校教科研起创刊到现在已经编印26期了,除中间外出学习那年的一期外,另外的25期全部是经我的手诞生。从选稿、征稿、编辑、修改,乃至校对、图文设计、文章板式,全部是我负责。这十二年间,我通过校刊,向全校老师推荐了大量精美的文章、书籍,同时也刊登了老师们大量的读书随笔和成长故事,为老师们搭建了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推动了教师成长。朱永新老师曾见过我们校刊说“你们的校刊的质量不亚于国家级的刊物”,也有外校老师索要我们的校刊,说比正规刊物更耐读,而我校老师更是对校刊爱不释手,觉得我选择的文章,无论是可读性、指导性还是实用性都更强。现在,老师们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文章也在校刊上走向了正规杂志。前几天,我校派代表参加了《中国教育报》在绍兴组织的学校文化建设和校园媒体建设的相关会议,我校作为重点发言进行了介绍。参会的老师回来说,很多代表会后跟他要我们的校刊,可惜他带去的很少。
二是1+1教育网的网刊《旅途周刊》。这份网刊是2006年底在张文质老师的倡议和鼓励下创办的。这份网刊的宗旨就是为网站上的普通一线教师服务,将一周内最精美的普通老师的原创文字编辑成刊,鼓励老师们的阅读、思考与写作,也为进入网站阅读学习的老师提供便利。这项工作是纯义务的,没有任何报酬。利用业余时间,每周要从本网的数千篇文章中选出文质兼美的原创文字,根据栏目设置进行编辑,形成每周一期的《旅途周刊》。其中有个固定栏目就是“品读”,寻找老师们阅读中的思想火花。现在,《旅途周刊》已经出刊了321期,开始进入了第8个年头,七年多的时间,编辑刊出了5000多篇文章,其中有六百多篇读书体会,而这些文章也成为更多老师寻觅好书的窗口。很多老师的文字不够正式发表的水平,但在《旅途周刊》发表,获得了极大地鼓舞;很多老师网上阅读就去《旅途周刊》,因为这里是网站上的精华。而《旅途周刊》这些年来也成为众多教育杂志、报纸编辑记者选稿的基地。不仅刊登老师们的文章,也推荐了很多“博客之星”和专刊,成就了一大批教师。这些年,网刊的编辑换了几茬,但作为主编的我从没离开过,无论多么艰难,甚至因为别的编辑家中事故辞去编辑只剩我一个人时,也坚持下来了。无论出差在外还是工作多忙,都不会忘记每周五的《旅途周刊》,那怕熬夜到清晨,也要让老师周六早晨见到新的《旅途》。很欣慰,我们现在又有一批优秀的编辑在义务做着这项工作。而编辑的过程中,在为老师服务的同时,因大量的阅读老师们的文字,也在编辑中收获了智慧,提高了自身的阅读写作能力。可以说,我从《旅途周刊》的诞生起陪伴着她长大,《旅途周刊》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
读书,让自己感觉变得很富有——精神上永远不会空虚。我常常对朋友说,我的家里没有什么高档家具或者装饰品,但我拥有一屋子书,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因为读书,我不会计较生命之外的得失荣辱,我不会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我不会把工作只是当做工作去完成任务,不是只把学生当做等到我灌输知识的容器,我不会抱怨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生活本身就是酸甜苦辣百般滋味,我可以理性的去面对,快乐的去调整自我。因为,是书籍告诉我,是前人的智慧告诉我,人活着就该活的像人。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09:45:24 | 只看该作者
金牛教师,博客上真牛
本报记者李曜明

3年前,四川省成都十八中生物教师刘霞,在网络上开了个博客,将自己的课堂片段发在博客上,马上引来网友们的热评。这些网友,既有普通的同行,也有知名的特级教师。

从此,她与博客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与网友们的交流中,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开始思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思考教学有效性等问题,并写了二十余万字的反思记录。博客也让她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通过博客,她记录、反思自己的课堂,享受与人交流和向别人学习的快乐。通过反思,她的教学技能日趋成熟,其教学设计还获得全国一等奖。

刘霞的成长经历,引起了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领导的思考:金牛区有不少学校在城乡结合部,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全员培训的难度很大。如果教师们都像刘霞这样,通过博客这个平台,构建一个动态、开放、互动、共享的网络教研新模式,那么,教师专业化进程就可以提速,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就可以提高。

有了这样的认识,该区教育局借助“金牛教育在线”这个平台,为教师们“开博”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首先“赤膊上阵”的是该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他们将自己多年所思、所得贴到网上,和教师们一起交流。

名角们登台亮相了,其他教师也不甘示弱,纷纷在网上开博。

从今年春天到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该区就有1765名教师建起了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上发表文章近7000篇,评论近万条,并且以每天50篇-80篇左右的速度增长。组建博客群组63个,每天独立访客有700多人。一位中学校长说,他所在的学校就有70名教师开博。

这么多教师开博,在当地成为了新闻。当地教师是这样说的:

○教师博客突破了传统教研活动时空、群体的局限。每一位教师的学习都建立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促进了思维的活跃和创新,有利于学习型组织建设,拓展了校本教研的空间,提高了教研的质量和效能。

 ○教师博客建立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的平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

 ○教师博客展示了教师的风采,促进了团队交流与协作,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博客使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几个教师成长环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平台。人机交流的背后,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解决了教师工作“单兵作战”之苦。

○教师博客为教师的自我反思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电子工具,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形成。

○教师博客还是教师的学习资源。教师们的博文承载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其中对教育案例的分析,源于自己的学校和学生,是自己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总结。

○教师博客成为了教师的心灵驿站。教师的博文读起来像品茶那样自在舒服,温暖着自己,也温暖着他人。

○教师博客搭建起了友谊的桥梁。博客开了,博文写了,不仅仅是博主对自己工作、生活、情感的梳理,更重要的是换来了更多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教师们在评论中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也传递着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现在,教师博客已经成为金牛区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捷径。

他们在这个平台上,收集学习资料,记录教育思考,反思教学效果,相互交流帮助,在博客中共同成长。

该区教育局领导说,目前,教师继续教育都有学分要求。如果教师写博客也可以计入学分,则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师研训质量。《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22日第7版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09:50:23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渐渐度过写博瓶颈期作者:永恒的追求

    “初写随笔”这是我在2009年3月12日第一次建立博客时写的博文,三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发现自己已到了无话可说,文思枯竭的地步,再去看看其他博客,大约也是建立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博主也渐渐失去动力,最终也纷纷停笔退出了自己辛勤耕耘的博客。心想,写博时代就这样瞬间消失了,心底里有些不甘心的想法,于2012年6月17日带着犹豫、紧张、压抑、惋惜等纷繁复杂的内心情绪无奈的写了“ 写博的几点困惑  ”这篇博文,除了宣泄心中的情绪而达到心里平衡的目的以外,更主要的是希望能得到更多博友的支援,还好,有了内质网互动平台作为坚实的后盾桥梁,在平台里也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博友,此博文发出后,得到了罗吧夜听雨思想的芦苇花朝妹妹胡杨等多位博友的安慰与帮助,尤其是罗吧老师当时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五个月过去了,今天再回想起来,自己也能渐渐的摆脱了写博的瓶颈期。在此,对以上几位以及通过其他方式曾经帮助与鼓励过自己的老师们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谢,若当时没得到您们无私的点拨与引导,也许我已经没有勇气再继续写博。此刻,突然想到林祖容老师的新浪博客,他的第一篇博文是2006-02-08 18:31写的,如今五年半过去了,他依然坚持写博,而且几乎都是原创作品,虽然后期更多的是写人文、环境、社交等内容,但这已经足够表明,他不但能主动从外界迅速获取大量的各种教学资源,而且还有很好的社交能力,让自己的教学与生活不断丰富与完善,能坚持五年写博的生物教师究竟能有多少呢?林老师的教学让人敬佩,他的博客更让您五体投地。
    也许这只是我写博碰到的第一个瓶颈,以后可能还有很多次,但希望自己不能停止。前几天看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的讲座《教师专业成长》”这篇博文,再一次激发了自己继续写博的动力,因为最初自己建博的动力也是因为在书店里看到了刘良华教授所提倡的“叙事教育研究”才想起建立博客的。
    出现写博的瓶颈期根本原因是自己获取的教学资源枯竭(或者说教学没有了反思)而导致的。就像刘良华教授所说,教学一但进入了“重复的循环怪圈”,没有了变化、没有了创新,也就失去了激情,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更不要谈什么所谓的职业幸福感,能咬牙坚持这份工作到退休已经算是谢天谢地了。
    但我依然坚信,只要用心去教学,上完每一堂课后都可以写教学反思;只要用心去教学,在每一次备课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新发现;只要用心教学,与教学有关的各种新问题总会层出不穷,不应该也不可能没有写的素材,只要用心,博客的资源就会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与更新。当然许多没有写博的同行们,是因为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而去写论文公开发表了,那已经是更高一层次的,对我而言,写博是最好的练笔阶段。
    近几天来,完成了5000字左右的“广南一中2012届生物组高考备考策略回顾与反思”汇报材料,同时申报了两个(一个涉及高考试题研究方面、另一个涉及乡土课程资源研究方面)校级小课题研究。完成了,心里自然也就舒畅了许多..................。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09:51:37 | 只看该作者
和老师谈写作
作者:叶圣陶   
一、想清楚然后写
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写出东西来,大家能充分了解我的意思,自己也满意。
    谁都可以问一问自己,平时写东西是不是想清楚然后写的?要是回答说不,那么写不好东西的原因之一就在这里了(当然还有种种原因)。往后就得自己努力,养成这个好习惯。
    不想就写,那是没有的事。没想清楚就写,却是常有的事。自以为想清楚了,其实没想清楚,也是常有的事。
    没想清楚也能写,那时候情形怎么样呢?边写边想,边想边写。这样地想,本该是动笔以前的事,现在却就拿来写在纸上了。假如动笔以前这样地想,还得有所增删,有所调整,然后动笔,现在却已经成篇了。
    这样写下来的东西,假如把它看做草稿,再加上增删和调整的工夫才算数,也未尝不可。事实上确也有些人肯把草稿看过一两遍,多少改动几处的。但是有两点很难避免。既然写下来了,这就是已成之局,而一般心理往往迁就已成之局,懒得作太大的改动,因此,专靠事后改动,很可能不及事先通盘考虑的好,这是一点。东西写成了,需要紧迫,得立刻拿出去,连稍微改动一下也等不及,这是又一点。有这两点,东西虽然写成,可是自己看看也不满意,至于能不能叫人家充分了解我的意思,那就更难说了。这样说来,自然应该事先通盘考虑,就是说,应该想清楚然后写。
    什么叫想清楚呢?为什么要写,该怎样写,哪些必要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是不是还有什么缺漏,从读者方面着想是不是够明白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了确切的解答,这才叫想清楚。
    要写东西,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非解答不可的。与其在写下草稿之后解答,不如在动笔以前解答。“凡事豫则立”,不是吗?
    想清楚其实并不难,只要抓住关键,那就是为什么要写。如果写信,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如果写报告,为什么要写这篇报告?如果写总结,为什么要写这篇总结?此外可以类推。
    如果不为什么,干脆不用写。既然有写的必要,就不会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好比是个根,抓住这个根想开来,不以有点儿朦胧的印象为满足,前边提到的那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这样地想,是思想方法上的过程,也是写作方法上的过程。写作方法跟思想方法原来是二而一的。
    怕的是以有点儿朦胧的印象为满足。前边说的自以为想清楚了,其实没有想清楚,就指这种情形。
    教学生练习作文,要他们先写提纲,就是要他们想清楚后写,不要随便一想就算,以有点儿朦胧的印象为满足。先写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而且受用不仅在写作方面。我们自己写东西,当然也要先想清楚,写下提纲,然后按照提纲顺次地写。提纲即使不写在纸上,也得先写在心头,那就是所谓腹稿。叫腹稿,岂不是已经成篇,不再是什么提纲了吗?不错,详细的提纲就跟成篇的东西相差不远。提纲越详细,也就是想得越清楚,写成整篇越容易,只要把扼要的一句化为充畅的几句,在需要按榫的地方适当地接上榫头就是了。
    这样写下来的东西,还不能说保证可靠,得仔细看几遍,加上斟酌推敲的功夫。但是,由于已成之局的“局”基础好,大体上总不会错到哪里去。如果需要改动,也是把它改得更好些,更妥当些,而不是原稿简直要不得。
    这样写下来的东西,基本上达到了要写这篇东西的目的,作者自己总不会感到太不满意。人家看了这样写下来的东西,也会了解得一清二楚,不发生误会,不觉得含糊。
    想清楚然后写,朋友们如果没有这个习惯,不妨试一试,看效果怎样。
二、修改是怎么一回事
    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工作认真的人,写东西写得比较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语文老师训练学生作文,也要在这一点上注意,教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这种好习惯。
    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不会不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怎样的语言就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叫思想),表达得又充分又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其实是意思;检查过后,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
    这本来是自然的道理,可是很有些人不领会。常听见有人说:“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由于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过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的安排吗?
    譬如原稿上有这一层意思,没有那一层意思,检查过后,发觉这一层意思用不着,应该删去,哪一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来的意思的内容吗?增减内容就是增减意思。
    譬如原稿上用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接榫,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贴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吗?词句需要变更,不为别的,只为意思需要变更。前边说的不贴切和不顺当,都是指意思说的。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地方要加个“的”字,某地方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理解: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变更关涉到全局,小的变更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全局和枝节全都考虑到,目的在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实际情形不是这样吗?
    这样的理解很关重要。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把这样的理解贯彻在实践中,才能养成修改的好习惯。
三、把稿子念几遍
    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报社杂志社往往接到一些投稿,附有作者的信,信里说稿子写完之后没心思再看,现在寄给编辑同志,请编辑同志给看一看,改一改吧。我要老实不客气地说,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写完之后没心思再看,这表示对稿子不负责任,请编辑同志给看一看,改一改,这表示把责任推到编辑同志身上,编辑同志为什么非代你担负这个责任不可呢?
    我们应该有个共同的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份内的事。有人说,修改似乎没有止境,改了一遍两遍,还可以改第三遍第四遍,究竟改到怎样才算完事呢?我想,改到自己认为无可再改,那就算尽了责任了。也许水平高的人看了还可以再改,但是我没有他那样的水平,一时要达到他的水平是勉强不来的。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呵,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者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正就是修改的办法。
    曾经问过好些人,有没有把稿子念几遍的习惯,有没有依据念的结果修改稿子的习惯。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我就劝没有这种习惯的人不妨试试看。他们试了,其中有些人后来对我说,这个方法有效验,不管出声不出声,念下去觉得不顾当,顿住了,那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再念几遍,修改的办法也就来了。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贴,而语言流畅妥贴,也就是意思的流畅妥贴。反过去,念下去不顺当,必然是语言有这样那样的疙瘩,而语言的任何疙瘩,也就是思想上的疙瘩。写东西表达意思,本来跟说一番话情形相同,所不同的仅仅在于说话用嘴,写东西用笔。因此,用念的办法——也就是用说话的办法来检验写成的稿子,最为方便而且有效。
    古来文章家爱谈文气,有种种说法,似乎很玄妙。依我想,所谓文气的最实际的意义无非念下去顺当,语言流畅妥贴。念不来的文章必然别扭,就无所谓文气。现在我们不谈文气,但是我们训练学生说话作文,特别注重语言的连贯性,个个词要顺当,句句话要顺当,由此做到通体顺当。这跟古人谈文气其实相仿。语言的连贯性怎样,放到口头去说,最容易辨别出来。修改的时候“念”稿子大有好处,理由就在这里。
四、平时的积累
    写任何门类的东西,写得好不好,妥当不妥当,当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的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作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关重要的基础。基础结实,构思、动笔、修改总不至于太差,基础薄弱,构思、动笔、修改就没有着落,成绩怎样就难说了。
    写一篇东西乃至一部大著作虽然是一段时间的事,但是大部分是平时积累的表现。平时的积累怎样,写作时候的努力怎样,两项相加,决定写成的东西怎样。
    现在谈谈平时的积累。
    举个例子,写东西需要谈到某些草木鸟兽的形态和生活,或者某些人物的状貌和习性,是依据平时的观察和认识来写呢,还是现买现卖,临时去观察和认识来写呢?回答大概是这样:多半依据平时的观察和认识,现买现卖的情形有时也有,但是光靠临时的观察和认识总不够。因为临时的观察认识不会怎么周到和真切。达到周到和真切要靠日积月累。日积月累并不为写东西,咱们本来就需要懂得某些草木鸟兽,熟悉某些人物的。而写东西需要谈到那些草木鸟兽那些人物,那日积月累的成绩就正好用上了。一般情形不是这样吗?
    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场观点总得正确,思想方法总得对头。要不然,写下来的决不会是有意义的东西。正确的立场观点是从斗争实践中得来的。立场观点正确,思想方法就容易对头。,这不是写东西那时候的事,而是整个生活里的事,是平时的事。平时不错,写东西错不到哪儿去,平时有问题,写东西不会没有问题。立场观点要正确,思想方法要对头,并不为写东西,咱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做公民本来应当这样。就写东西而言,唯有平时正确和对头,写东西才会正确和对头。平时正确和对头也就是平时的积累。
    写东西就得运用语言。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语言知识确切不确切,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化为习惯,经常实践。譬如一个词或者一句成语吧,要确切地知道它的意义而不是望文生义,还要确切地知道它在哪样的场合才适用,在哪样的场合就不适用,知道了还要用过好些回,回回都得当,才算真正掌握了那个词或者那句成语。这一批词或者成语掌握了,还有其他的词或者成语没掌握。何况语言知识的范围很广,并不限于词或者成语方面。要在语言知识方面都有相当把握,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非日积月累不可。积累得多了,写东西才能运用自如。平时的积累并不是为了此时此刻要写某一篇东西,而是由于咱们随时要跟别人互通情意,语言这个工具本来就必须掌握好。此时此刻写某一篇东西,语言运用得得当,必然由于平时的积累好。
    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咱们不是著作家、文学家,也不是小学生,咱们为了种种需要,经常写些东西,情形当然也是这样。为要写东西而注意平时的积累,那是本末倒置。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本来需要积累,不写东西也需要积累,但是所有的积累,还是写东西的极重要的基础。
五、写东西有所为
    写东西,全都有所为。如果无所为,就不会有写东西这回事。
    有所为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咱们自然该向好的一面努力,对于不好的一面,就得提高警惕,引以为戒。
    譬如写总结,是有所为,为的是指出过去工作的经验教训和今后工作的正确途径,借此推进今后的工作,提高今后的工作。譬如写通讯报道,是有所为,为的是使广大群众知道各方面的实况。或者是思想战线方面的,或者是生产战线方面的,借此提高大家的觉悟,鼓励大家的干劲。譬如写文艺作品,诗歌也好,小说故事也好,戏剧曲艺也好,都是有所为,为的是通过形象把一切值得表现的人和事表现出来,不仅使人家知道而已,还能使人家受到感染,不知不觉中增添了前进的活力。要说下去还可以说许多。
    就前边所举的来看,这些东西就是值得写的,所为的都是对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有好处的。从前有些文章家号召“文非有益于世不作”。现在咱们也应该号召“文非有益于世不作”,当然,咱们的“益”和“世”跟前人说的不同。咱们写东西为的是有益于社会主义之世。
    所为的对头了,跟上去的就是尽可能写好。还用前边所举的例子来说,写成的总结的确有推进工作提高工作的作用,写成的通讯报道的确把某方面的实况说得又扼要又透彻,写成的文艺作品的确有感染人的力量,就叫写好。有所为里头本来包含这个要求,就是写好。如果不用力写好,或者用了力而写不好,那就是徒然怀着有所为的愿望,结果却变成无所为了。
    从前号召“文非有益于世不作”的文章家看不起两类文章,一类是八股文,一类是“谀墓之文”。这两类文章他们也作,但是他们始终表示看不起。作这两类文章,为的是什么呢?为要应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利禄,就必须作八股文。为要取得些润笔 (就是稿费),或者要跟人家拉拢一下,就不免作些“谀墓之文”。
    八股文什么样儿,比较年轻的朋友大概没见过。这儿也不必详细说明。八股文的题目有一定的范围,该怎样说也有一定的范围,写法有一定的程式。总之,要你像模像样说一番话,实际上可不要你说一句自己的真切的话。换句话说,就是要你像模像样说一番空话,说得好就可以考上,取得功名利禄。从前统治者利用八股文来笼络人,用心的坏在此,八股精神的要不得也在此。现在不写八股文了,可是有“党八股”,有“洋八股”,这并非指八股文的体裁而言,而是指八股精神而言。凡是空话连篇,不联系实际,不解决问题,虽然不是八股文而继承着八股精神的,就管它叫“八股”。
    “谀墓之文”指墓志铭、墓碑、传记之类。一个人死了,子孙要他不朽,就请人作这类文章。作文章的人知道那批子孙的目的要求,又收下了润笔,或者还有种种社会关系,就把一个无聊透顶的人写成足为典范的正人君子。这类文章有个共同的特点,满纸是假话。假话不限于“谀墓之文”,总之假话是要不得的。
    从前的文章家看不起八股文和“谀墓之文”,就是不赞成说空话假话,这是很值得赞许的。但是他们为了应试,为了润笔,还不免要写他们所看不起的文章,这样的有所为,为的无非“名利”二字,那就大可批评了。现在咱们写东西要有益于社会主义之世,咱们的有所为,为的唯此一点。如果自己检查,所为的还有其他,如“名利”之类,那就必须立即把它抛弃。唯有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才能永远不说空话假话,写下来的东西才能多少有益于社会主义之世。
六、准确·鲜明·生动
写东西全都有所为,要把所为的列举出来,那是举不尽的。总的说来,所为的有两项,一项是有什么要通知别人,一项是有什么要影响别人。假如什么也没有,就不会有写东西这回事。假如有了什么而不想通知别人或者影响别人,也不会有写东西这回事。写日记和读书笔记跟别人无关,算是例外,不过也可以这样说,那是为了通知将来的自己。
    通知别人,就是把我所知道的告诉别人,让别人也知道。影响别人,就是把我所相信的告诉别人,让别人受到感染,发生信心,引起行动。无论是要通知别人还是要影响别人,只要咱们肯定写些什么总要有益于社会主义之世,就可以推知所写的必须是真话、实话,不能是假话、空话。假话、空话对别人毫无好处,怎么可以拿来通知别人呢?假话、空话对别人发生坏影响,那更糟了,怎么可以给别人坏影响呢?这样想,自然会坚决地作出判断,非写真话、实话不可。
    真话、实话不仅要求心里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写。譬如不切合实际的认识,不解决问题的论断,这样那样的糊涂思想,我心里的确是这样想的,就照样说出来或者写下来,这是真话、实话吗?不是。真话、实话还要求有个客观的标准,就是准确性。无论心里怎样想,必须所想的是具有准确性的,照样说出来或者写下来才是真话、实话。不准确,怎么会“真”和“实”呢?“真”和“实”是注定跟准确连在一起的。
    立场和观点正确的,一步一步推断下来像算式那样的,切合事物的实际的,足以解决问题的,诸如此类的话就是具有准确性的,就是名实相符的真话、实话。
    准确性这个标准极重要。发言吐语,著书立说,都需要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具有准确性的话才是真话、实话,才值得拿来通知别人,才可以拿来影响别人。
    除了必须具有准确性而外,还要努力做到所写的东西具有鲜明性和生动性。
    鲜明性的反面是晦涩、含糊。生动的反面是呆板、滞钝。要求鲜明性和生动性,就是要求不晦涩,不含糊,不呆板,不滞钝。这好像只是修辞方面的事,其实跟思想认识有关联。总因为思想认识有欠深入处,欠透彻处,表达出来才会晦涩、含糊。总因为思想认识还不能像活水那样自然流动,表达出来才会呆板、滞钝。这样说来,鲜明性、生动性跟准确性分不开。所写的东西如果具有充分的准确性,也就具有鲜明性、生动性了。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可是准确性很差,那样的情形是不能想象的。在准确性之外还要提出鲜明性和生动性,为的是给充分的准确性提供保证。
    再就通知别人或者影响别人着想。如果写得晦涩、含糊,别人就不能完全了解我的意思,甚至会把我的意思了解错。如果写得呆板、滞钝,别人读下去只觉得厌倦,不发生兴趣,那就说不上受到感染,发生信心,引起行动。这就可见要达到通知别人或者影响别人的目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也是必要的。
1958年5月13日作
七、写什么
    许多教师都想动动笔,写些东西,这是非常好的事情,能经常写些东西,大有好处。
    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呢?无非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个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言固定下来。那些东西在脑子里的时候往往是朦胧的,不完整的。要是不准备把它写下来,朦胧地、不完整地想过一通也就算了,过些时也许就忘了。那些东西如果是无关紧要的,随便想过一通就算,也没有什么。如果是比较有意义的,对人家或者对自己有用处的,那就非常可惜,为什么不想一想,把它想清楚呢?即使不准备写下来也可以多想几遍。构成个有条有理的形式储藏在记忆罩。
写下来是个很有效的办法,叫你非想清楚不可。对于任何东西,不肯随便想过一通就算,非想清楚不可,这是大有价值的习惯,好处说不尽。因此,谁都应该通过经常写些东西的办法,养成这种习惯。
    写什么呢?在今天,可写的东西太多了。几乎可以说,环绕着咱们的全是可写的东西,咱们所感知所领会所亲自参加的全是可写的东西。试想,思想解放,敢想敢做,领导和群众交互影响,精神面貌和实际工作的变化发展越来越快,不是值得写吗?各地普遍地兴修水利,改进耕种,创制工具,举办工业,情况各式各样,精神殊途同归,不是值得写吗?什么工程兴建了,什么矿厂投入生产了,什么地方发现串富的矿藏了,什么地方找到极有用的野生植物了,不是值得写吗?教师最切近的是学校,就学校说,勤工俭学,教学改进,教师自己思想的不断改造,学生认识上和实践上的深刻变化,不是值得写吗?
    这儿提到的这些已经不少了,可是值得写的还不止这些。那么,究竟选哪些题目来写好呢?简单地说,自问了解得比较确切的,感受得比较深刻的,就是适于写的题目。自问了解得不怎么确切,感受得不怎么深刻,虽然是值得写的题目也不要勉强写。这样选题目写东西,可以得到写东西的好处,像前边所说的,而且所写的东西多少总有益于社会主义之世,像前几篇短文里谈到的。
经常写些东西,语文教师更有必要。语文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课文,要指导学生练习作文,要批改学生的作文,这些工作全都涉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做好这些工作,平时要深入学习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努力钻研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如果经常能用心写些东西,这些工作将会做得更好。自己动手写,最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自己的真切的体会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讲解就会更透彻,指导就会更恰当。常言道熟能生巧,经常写些东西,就是达到“熟”的一个重要法门。
1958年6月作
八、挑能写的题目写
    前一回我说值得写的题目很多,要挑了解得比较确切的,感受得比较深刻的来写。为什么这样说呢?
    某个题目值得写是一回事,那个题目我能不能写又是一回事。譬如,创造新农具改良旧农具的事,目前正像风起云涌,这当然是个值得写的题目。我能不能写呢?那要看我了解得怎样。如果我了解一两种农具创制或改良的实际情形,或者了解创制或改良的一般倾向和所得效益,就能写。如果都不甚了了,就不能写。又如,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的义务劳动,这当然是个值得写的题目。我能不能写呢?那要看我感受得怎样。如果我从集体劳动中确有体会,或者从工地上的某个场面受到深切的感动,就能写。如果没有什么体会,也并不怎样感动,就不能写。
    总之,不但要挑值得写的题目,还要问那个题目自己能不能写。题目既然值得写,自己又能写,写起来就错不到哪儿去。辨别能不能写,只要问自己对那个题目是否了解得比较确切,感受得比较深刻。
    了解和感受还没到能写的程度,只为题目值得写就写,这样的事也往往有。有时候一动手立刻碰到困难,一支笔好像干枯的泉源,渗不出一滴水来。还是用前边举过的例子来说。譬如写创制农具或改良农具的事,那农具的构造怎样,原理怎样,效用怎样,全都似懂非懂,不大清楚,那怎能写下去呢?又如写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的事,除了“热烈”“伟大”“紧张”之类的形容词再没有什么感受可说的,专用一些形容词怎能成篇呢?存心要写这两个题目,当然有办法:暂且把笔放下,再去考察农具的创制或改良的实际情形,再去十三陵好好儿劳动几天。“再去”之后,有了了解和感受,自然就能写了。
    题目虽然值得写,作者了解得不怎么确切,感受得不怎么深刻,就没法写。没法写而硬要写,那不是练习写东西的好办法,得不到练习的好处。咱们要养成这么一种习惯,非了解得比较确切不写,非感受得比较深刻不写,这才练习一回有一回的长进。(这儿用“练习”这个词,不要以为小看了咱们自己。咱们要学生练习作文,咱们自己每一回动笔,其实也是练习的性质。谁敢说自己写东西已经达到神乎其技的地步,从整个内容到一词一句全都无懈可击呢?)
    写东西总是准备给人家读的,所以非为读者着想不可。读者乐意读的正是咱们的了解和感受。道理很简单,他们读了咱们所写的东西,了解了咱们所了解的,感受了咱们所感受的,思想感情起了交流作用,经验范围从而扩大了,哪有不乐意的?咱们不妨站在读者的地位问一问自己:如果自己是读者,对自己正要写的那篇东西是不是乐意读?读了是不是有一些好处?如果是的,写起来更可以保证错不到哪儿去。http://reading.cersp.com/WeekReading/Classical/200609/2417_8.html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09:57:4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写论文”不等于“做研究”作者:闫德

“写论文”不等于“做研究”

闫德明

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中学教师朋友给我发来一篇“论文”,作为培训班的作业,我一看,文章末尾落款是山东省某中学的老师,哑然失笑,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给他打电话:

“兄弟,你是不是有点儿太粗心大意呀!”

“怎么啦!”

“你不是广州市某区某中学的老师吗?怎么变成了山东某中学的老师呀!”

“哎哟!对不起。昨晚太晚了回家,匆忙在网上下载了一篇文章,没仔细看,就发给你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我再下载一篇发给你。”

“你不要只下载一篇,至少多下载几篇,综合一下,仔细看看,加点儿自己的东西进去,再发给我啦。”毕竟是老朋友,有话直说,给支支招。

接着他向我倾诉了一番苦恼:

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教好书育好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特别如果他/她还是班主任的话,教育教学的工作量已经很大,既要认真查阅资料备好课,又要做好作为班主任所要求的各项工作,哪还有时间去搞科研。科研科研,当然要科学地研究,那不仅仅需要科学的方法还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否则研出来的也不会是什么好东西,我认为这不是我们这些站在教学一线的老师能做好的工作,非要我们去做的话,那不是在倡导“抄”吗。不信你仔细看看,好多老师的论文都是下载粘贴出来的。教师就应该认真地做好教学教育工作,科研工作就让那些科研工作者去做吧。

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了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比那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要感人得多。

是呀!中小学教师应该不应该搞科研?中小学教师搞科研应尽的义务还是较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搞科研,为什么?研什么?怎么研?这一连串的问题很值得深思。

我们可以把教师(医生、律师、公务员、企业人士等)的工作大致上分为四种类型:1、必须做到的;2、值得提倡的;3、坚决禁止的;4、允许存在的。对于中小学教师“搞科研”来说,我觉得是“值得提倡的”,而不是“必须做到的”。
中小学教师必须做到的是什么呢?就是如上所说的“教好书育好人。”
又如,“不妨碍别人”,这是每一个公民必须要做到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助人为乐”,这是值得提倡的。你可以不“助人为乐”,但你不能够“妨碍别人”。你可以不是雷锋式的人物,但你必须是一个守法的公民。
教书育人是中小学老师最为基本的职责,一定要做好。但老师如果希望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希望更深更广地理解教育,那么“搞科研”则是一个必经的途径。如果有老师愿意“做科研”,也乐在其中,他(她)牺牲了休息时间,他(她)享受了成功的快乐,他(她)达到了别人没有达到的境界,我们应表示理解、支持、钦佩和祝贺。

在我看来,中小学的教育研究一般以行动研究为主为好,即:采取某种行动(措施、变革行为),试图达到某种目的(解决疑难、了解事实)。因此,大多数课题可以表述为“……对……的行动研究”类似的话语方式。

中小学老师要注意从自己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困惑中寻找兴奋点,以改进工作为目的,开展“小课题”研究,做“真实的”研究,做“自己的”研究,做“有感情”的研究。我看过一些中小学老师的行动研究小课题,觉得很有意思,例如:利用班歌(游戏、主题班会)激发班级活力的行动研究;运用班级博客(微博、Q 群)对引导班级舆论的行动研究;利用“谈天说地课”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行动研究;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语文知识的行动研;利用“口诀提醒”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行动研究;利用形体训练矫正学生不良站姿坐姿的行动研究,等等。

一所学校,老师们如果只做思辨研究,而不做行动研究,写了很多论文,获了很多奖,很可能会出现教育科研的“虚假繁荣”,出现很多的对教育教学促进不大的“空心课题”。当前,“假论文”,“假课题”,泛滥成灾,令人忧虑!

其实,论文是“做”出来的,不是“写”(通过下载、粘贴)出来的。“写”了很多论文,不等于真的“做”了研究。“做研究”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砺”,“写论文”是对“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总结反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0 17:08 , Processed in 1.0366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