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关主题资讯专帖:教育博客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09:34:51 | 只看该作者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  新教育认为,一次次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作为课程、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不高往往成为了教育改革难以实现、难以为继的瓶颈,成了整个系统中最难突破、最难改造的部分,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其他地方的改进劳而无功。教师的态度和专业素养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只是拎着一桶数十年不变的死水,是不可能实现任何的教育理想的。
  所以,新教育实验,将它行动的起点放在了“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上。“改变行走方式”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教师本身的教育生活也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新教育实验这几年最大的成果,是涌现了一大批在实验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出版个人专著、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参与学术研讨、到各地交流与讲学,在新教育实验教师中已经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通过几年的探索,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以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为中心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和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历的儿童需要阅读不同的童书一样,不同学科与发展阶段的老师,一样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新教育认为,存在着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可能存在着一个教师专业知识的合理结构(我们这里的知识,主要是通过经验内化了的默会知识,而不仅仅是可以通过书面试卷测试的显性知识),而可能许多教师在某一方面形成了“短板”,所以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为此,我们要研究一个围绕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专业阅读研究,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
  新教育实验初期,教师们的随笔主要是抒情性质的,随意的,生活感悟式的。随着专业发展思考的深入,新教育实验逐渐将教师的专业写作细化为五种形式:日常教育叙事,教育感悟,师生通过日记批阅、贺卡和书信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共写),教育案例及剖析,教学案例及剖析。这五种形式的教育写作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作用,它们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
  在实验过程中,新教育实验认识到,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假定而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教师的反思往往无法对自己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而要突破自身的“见障”,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对话,利用专业发展共同体。所以,新教育实验提倡建立各种同一教研组、教学组的,或者是本校的、校际的,以及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利用对话来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这几年比较有名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是著名特级教师张万祥的班主任学习小组、温州苍南新教育俱乐部以及毛虫群落。
  在实验开展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新教育应该开辟自己的学科课程系统,提出自己全新的学科教育思想。而新教育实验认为,新课程改革在学科课程及学科教学已经作了非常有效的探索,新教育实验强调教师基于自身学科的发展,则是从另外一个维度促进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学科课程的改进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两个系统,它们是完整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双轨。因此,新教育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拒斥新课程改革的自足系统,实验教师同时应该是新课程的积极探索者,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应该能够有效地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09:36:26 | 只看该作者
http://bd.hbrc.com/rczx/shownews-3026782-19.html





什么是博客?关于博客的定义和认识并没有统一的说法,简单来说:博客是WEB LOG的缩写,中文把博客译为“网志”。博客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是“互联网的第四块里程碑”,教育博客则是教育工作者方便地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研究成果、课件等上传发表,形成属于教师个人的资源积淀,成为支持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途径。
  一、 目前我国教育博客发展的现状
  最早把博客引入教育领域的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庄秀丽和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教师柳栋。在之后短短的几年时间,教育博客在全国迅速普及,影响比较大的区域教育博客社群包括淄博校园博客、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海盐教师博客、天河部落和新思考成长博客等,影响较大的学校教育博客社群有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教育博客、华南师大附小日新集等。
  2006年5月,全国第一个教育博客学术团体——海盐教师博客研究会在浙江省诞生,标志着教育博客走向有组织的学术研究,同时还涌现出了众多的优秀个人教育博客,正是这些优秀的博客群和个人博客带动了更多师生的参与。可以说,教育博客在中国已经迈出巨大的步伐,逐渐被广大教师们接受并喜爱。
  二、 教育博客的主要特性
  1. 自主性
  尽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已经越来越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及研究机构、学校及教师自身的重视, 但是教师发展的自主权远远没有得到尊重,教师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一线教师较少有发表观点、发表文章、表达心声的机会和渠道。教育博客给了“草根阶层”的一线教师以成长和发展的发言权。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可以自主叙说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困惑,发表自己的观点, 展示自己的成果,发泄自己的情绪。教师撰写博客,并不是完成行政部门或者学校领导外加的工作任务, 而是源于自身内心需要的一种自发行为,是教师成长发展的一种自主自觉的行为方式。
  2. 个性化
  只有在个性得到尊重的时候,教师才能产生成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博客是教师自由耕耘的一块田地,博客的写作方式比较自由,可以是随笔、论文、案例、故事、方案、摘记、图片、视频等;博客的写作环境相对宽松,教师可以畅所欲言(特别是匿名博客),毫无拘束地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不必顾及他人(特别是领导和专家)的评价和指责。
  “个人性的行为、个人性的角度、个人性的思想、个人性的爱好和兴趣,是博客文体吸引自己和观众的魅力所在。”正是在这样的平台上,教师找到了寻找到精神自由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思想。
  3. 交互性
  借助网络技术的传播功能,教育博客可以在更广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与不同地域的教师群体进行广泛交流。这种网络交流比面对面的言语交流和借助纸质媒体的文本交流更加方便、快捷,选择性更强。更为重要的是,交流的双方乃至多方,在地位上是绝对平等的,因而使教育博客的交流始终充满了生命活力。博客的交流还是博友共同分享的过程,是教师相互之间,从信息共享深化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思想共享、教育生命历程共享的过程。
  三、 教育博客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新平台
  众所周知,新课程使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从教育理念到教学行为,从教学方式到教育技能,从课程评价到课程资源开发,都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与实践的交替运动中逐渐达到驾轻就熟、不断完善的境界。教育博客通过日积月累记载的教学反思、思想碰撞、心得交流、教育科研、师生互动、组织管理、情感支撑、资源积淀、知识管理、建立学习路径和提升学习绩效等方面的内容上升为系统化的教师发展意义上的认识。
  1. 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通道
  要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教师首先要使自己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不仅要具有专业学科知识,还要具有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师专业情感,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加快自身学习的速度。
  教育博客促使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隔离难以沟通的状态。通过教育博客使得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 年轻的教师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教育博客起到了知识的纵?传承的作用。通过教育博客,还可以形成横向的交流社区或主题社区,分享、交流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
  2. 促进教师反思,形成网络交流之风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查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学会反思,促进教师个体的内心驱动,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博客正是我们进行教育反思的好方式,不仅可以随手记录下我们的教育行为,还能够将内容和大家分享, 一起对这种教育行为进行诊断,既为别人提供思维的前提和原料,也是在帮自己检讨教育行为,促进发展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这种公开的反思方式更是显现出网络世界中的共享、交流、协作和发展的优势。
  3. 叙述教育故事,积累成长经验
  与专家教授等研究人员相比较,中小学教师具有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丰富经验,这是他们的优势。但是,缺乏积累、总结、提升实践经验的意识和习惯, 使一线教师的专业水平停留于浅层次的经验状况。
  近年来,叙事研究逐渐进入中小学教师视野,改变了传统的单纯追求“学院派”和“学术化”的研究模式,教师通过教育故事的叙述来描述本真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教育思想和情感,使教育研究走向师生的真实生活。教育博客作为一种网络日志,方便广大教师随时写下自己个人(或他人)的行为、信息和思想,为教师开展教育叙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工作的闲暇,可以将每天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事件记录在自己的博客当中,事件的主题、内容的长短、文体的形式都不受他人限制和束缚,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撰写。这样的教育叙事, 才能反映真实的教育生活,才能触发由衷的教育情感。自己的教育故事积累多了, 教育博客实际上就变成了自己的专业成长电子档案,若干年之后,回首阅读自己的教育故事,一定会获得另一种感受。博客之间交流各自的教育故事,可以互相启发,激发灵感,丰富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内心体验,加深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教育规律的把握,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 为学生与教师间提供了互动的空间
  教研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现实的教育中,师生交往的渠道很多,但是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这些渠道不一定畅通,而网络的隐蔽性、持久性、共享性使得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可能。博客为交往提供了又一种渠道,学生可以在其中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反映自己的心声, 可以得到更多教师的关心, 可以使用到更好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更成为了教师不可多得的“探究素材”。教师也可以将博客作为交往的空间,在这里可以讲当面不便于讲的东西,并且对某个学生的教育,如果适合也可以对其他学生有启发。师生在博客中的交往还是开放的,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和信息。而且,这种交往被及时记录了下来,日后还可以进行反思,对曾经的思想给予评价,不仅能促使学生成长,对教师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总之,教育博客的兴起,是教师成长的新平台,更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博客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思想。教育博客催生的高效、民主、平等的新型教研文化和自由、开放、温馨的校园文化,以一种变革的力量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09:39:25 | 只看该作者
    构建教科研博客网络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第二小学  孙立华

一、产生与意义——为什么?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新课程远程网络培训。在84日上午举行的历城泉韵班远程网络培训开学典礼上。领导关于学习期间要及时阅读专家博客、并建立学员博客的讲话,引发了我的探究兴趣。当天晚上就鼓捣着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因为不懂“源码”, 最终以失败告终。后来经过几番研究和探索,在网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终于建成了自己的博客,并一发不可收,一连在不同的网站上分别建了几个博客,通过比较和鉴别,对博客有了些许了解:比如,网易、新浪、雅虎等网站的博客,对于我们来说专业性不强,不便于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还有与“博客”如同姊妹的“丫客”“赛我”“播客”等我都有所涉猎,最终发现:“丫客”杂,“赛我”太儿童化,“播客”以视频为主,技术含量高。
在目前这个“网络博客时代”,各大网站的博客,遍地开花,搞得大家有些眼花缭乱,那么究竟进哪个网站的博客更有力于教师尽快发展和提高呢?经过一番研究和思考、得出结论:专业人士,进专业博客!
我们的专业博客自然是教育博客。教育博客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周彬副教授所说:“教育博客的出现,让我们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了更多的期待。教育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信息交流世界,但正因为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它去除了教育日常生活中的习俗与权威,让教师们获得了教学理念与教育理论上的平等权。在教育博客中,每一个著者与论者都是平等的,不管我们是否认识著者或者论者,只要大家相遇在教育博客中,就意味着大家愿意抛却日常生活中受习俗与权威控制着的交流方式,愿意以平等的态度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去评论他人的思想,去接受他人的评论,这是传统的教育环境无法企及的。”为适应现代管理节奏,减轻教师负担,我校设想从本学期开始,构建博客教科研管理网络平台,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概念与特征——是什么?
博客”(Blog Weblog)一词源于“ Web Log (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一种十分简易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让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费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如果把论坛(BBS)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是你的开放的空间。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 、动态更新的特点,在你“不停息的网上航行”中,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将你个人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布,发挥您个人无限的表达力;更可以以文会友 ,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
一个Blog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在外在形式上,Blog是个独立的站点,相当于是一种个人主页,不过无需学习什么技术软件,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来使用,就像每个人拥有自己的笔记本开始书写一样简单。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是主要表达个人思想,不是主要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自己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这就是博客精神。
博客精神的核心并不是自娱自乐,甚至不是个人表达自由,相反,是体现一种利他的共享精神。为他人提供帮助。个人日记和个人网站主要表现的还是“小我”,而博客表现的是“大我”。也许形式上很接近,但内在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所有优秀博客网站中,真正表达作者个人的内容非常有限,最多只是点缀,而不像个人网站那样是核心!
当然,博客是一种快速演变中的形式,而且是一种真正的草根力量,因此理解博客不必太拘泥于形式。
三、组建与实例——怎么做?
我们深入研究了博客理念和运作模式,认为对于当下的学校教科研来说,博客实在是一个值得大为推广的事情。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我们也准备付诸实践,推出学校教科研博客管理网络平台,汇集一批术业有专、不断学习、信息渊博和乐于共享的教师博客。将他们的工作、爱好和学习有机结合,通过博客日志(Blog Weblog),把日常得到、看到和想到的思想精华及时共享出来,荟萃并链接全区、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义的信息与资源。使得需要不断学习的教师,不出家门,方寸之间浏览世界之精彩,以经济、快速、便捷的方式接触最鲜活的教育思想,同时希望,通过学校博客文化来引领校园文化走内涵发展之路。
我们准备依托“新思考”中的“教师成长博客”及“中国教师博客”网,以骨干教师科教研博客建设为主,辐射全体老师;以义务教育教学研究为主题;力争用一年的时间,把教师教育博客建成全区教育资源的平台、教师自我学习的平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支持平台。
“新思考”的教师成长博客人气旺,专业性强,假期有两万多人参加的网络远程培训就是在这个网上搞的。培训完后,培训项目管理组用每个人的账号给每个学员建了学员博客。经过近期的学员及专业人士的宣传推荐,这个网的人气越来越旺,好多国内外知名的教育专家,在上面都有博客。因此在这上面建博客,能实现与专家互动交流,便于在教育界交朋识友。多与高手较量,才有助于成为高手,多与高尚的人谈话,才能使自己变得越来越高尚,这些话一点也不假,这也是源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中国教师博客,我也在上面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效果也不错。目前人气好像不如“新思考”旺。原因好像是推出的晚、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最近有些教师不顾“灵魂工程师”的雅称,发表一些消极言论,管理员正在整顿清理。这个网上的博客,注册、管理都很简单、快捷。这两个网的教育博客各有利弊,都适合咱们。
建议大家进入下面两个博客去看看:http://zjhylls.blogdriver.com/zjhylls/1133067.html(“蓝枫家园”是我的“博客”,为了研究我到处建“博客”,没有集中精力打理,所以自我感觉很杂乱。)还是重点进咱们历城教师博客的骄傲——小鹿的博客(“小鹿”是柳埠小学的一名教师,也是我们假期培训的同学。他在博客建立上有他的独到之处,现在的他,可以称得上是“新思考网”的网络名人了,让我们一览他的风采。)
浏览了教师的博客,会对博客有了感性认识。至于其理论界说,推荐大家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周彬教授的文章——《教师专业成长:基于“博客”的路径选择》: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7/37653/archives/2006/99860.shtml
有周彬教师的文章做理论支撑,有我们学校新建的微机室及畅通的网络连接做我们学校现实基础,再加上教师群体年轻化的人力资源优势,特别是教师们行动起来以后,在操作过程中会越来越明晰我的倡议是正确的!
具体做法,请看学校博客教科研管理网络示意图:(略)
每个博客都是可以相互链接的,从这个葡萄串似的图示就可以看出这个管理网络的可行性。学校教导处管理学校的“尚美教科研博客”负责链接各教研组:开心数学、魅力语文、快乐英语、科技园地等,由教研组长分别负责链接教研组成员(举例:英语组),教研组成员分别链接学校的教科研博客(尚美)。这样就形成了学校的教科研博客网络管理平台,不管是谁打开谁的博客,都能通过链接看到每个人发表的教学设计、学习反思、班级管理等方面的“日志”。更便捷的是每一位浏览博客的教师都可以在每篇日志下面发表评论,,每位博客主人看到评论后,可以“回复”评论,这样你来我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
四、效能与评估——好不好?
本想把自己头脑中自己想到的关于教师成长博客的好处,具体地叙述出来,寻求理解和沟通,然而在浏览网文时,我发觉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它的确是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大有好处的举措,不妨搬一块“它山之石”以达到“攻玉”的目的。
据浙江当地媒体报道:海盐教师博客从今年2月启动至11月,已经注册1365个博客,发表日志7358,回复9174。海盐在职中小学专任教师2700名左右,已经有近二分之一的教师注册了教师博客,还吸引了一些来自北京、上海的教育系统的博客。在县教研室的积极倡导下,其中,只县里的天宁小学,90%以上的教师都拥有了个人博客,逐渐形成了一个优秀教师博客群,涌现出了像《阿汤的味道》、《雨中漫步》、《爱书女子》、《清风几许》、《依山傍水》、《紫烟若水》、《杨柳依依》、《回首往事》等等一大批较优秀的教师博客。在日前刚刚结束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5年年会上,海盐教师博客荣获主题网站类浙江一等奖。
  本来还在众多的领域里吵吵嚷嚷并未走上台面的的新技术和新生事物,如今却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教师博客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魅力?
   附一: 一个教师被博客改变的生活
  淄博高新区南石小学的曹永老师是被别人进博客世界的。他先后在blogcnyourblog和淄博网络教研上申请建立了blog,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也就是记录下自己人生的历程。刚开始时,他所写的内容还不是以教学和工作为主,后来逐渐用来记录在学习工作中的一些感受、想法。没想到通过它,自己接触到了很多教育教学领域的老师、专家、教授
  除此,他的整个教育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自己的学习只是阅读有关教育理论,却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阅读其他教师的blog,使自己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于是在我的blog上就有了关于理论的思考,也有了对实践的反思。而它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自己勤于思考。
  博客不只是使曹永老师养成了思考和反思的习惯,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学习态度的转变。从接触博客以来,他在网上结识了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一线的教师、有高校的教师、教授,教育科研人员),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先进的理念,睿智的思想使自己深受感染,激发了自己学习的渴望。另外,当有了疑惑时就会去别人的经验中寻找答案,当自己的头脑中闪现出思想的火花时就赶紧去捕捉住它,并随时记录下来。这当然就渐渐养成了一种好学深思的态度。
  其次是学习的效率的提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他的工作是比较繁忙的,四年级的语文课,三个班的信息技术课(每周共六节),另外还有学校校园网的日常维护、总务处的日常工作等。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便成了很重要的问题,而博客使他能迅速有效地分享别人的经验,无疑就节省了学习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对于被博客改变的生活,曹永津津乐道的还有他由此改变的工作习惯。他归纳为三条:
  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写博客带来的一大转变,就是用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在实践中思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反思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纠正自己的错误。当一天的工作结束,或某一项任务完成的时候,总要想一想出现过什么问题,在解决问题当中明白了什么,然后再到自己的博客上去细说一番。
  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写文章都讲究要有条理,由此想到如何使自己的工作有条不紊,那就要对各项工作合理安排。平时来的任务随时做好记录,有什么要求,在什么时间内完成,需要调查什么,了解什么人等等。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什么时候自己有空余的时间,可以安排什么样的工作,都要进行考虑,以使自己的工作条理清晰,使自己头脑清醒。
  养成积累的习惯。自己参加工作已经八年多了,但却发现除了一个个早已逝去的日子,其实自己是两手空空的。能向过去的八年索要些什么呢?它又能给予我什么呢?回答是否定的。每天我们的工作中都会发生一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自己产生了什么想法,一点点地积累起来,对自己来说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博客就为你存储这些财富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
  享受着幸福博客生活,曹永很是陶醉:它就像是自己的一位朋友,为你承担着你的喜、怒、哀、乐,记录着你的探索、疑惑、所思、所得。
  附二:博客的教育之路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博客显然在其他领域还没有被人充分利用和定性,只是单一地、肤浅地充当着个人展示的工具,而在教育领域,它却让我们忍不住连连感叹它好像是专门为了教育而开发的一种互联网技术一样,博客的教育之路似乎走得格外畅达和有力。   还是在那个淄博市教育局的文件中,博客在教育中的作用是这样被描述的:
  对教师个体来说,基于博客平台共享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课件、生活感悟等,在进行知识梳理、思考、学习与积累的同时,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在分享和交流中不断展现自我、激发灵感、开拓视野、获得业务支持,促进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和价值。而对学生来说,博客用于对于教学的反馈、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研究性学习、学习资源收集整理等,支持学生更好地阅读、批判性地思考和积极主动地写作。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到群体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成为学生成长历程的记录和人生档案。
  一位网名叫网悠的教师则特别看重博客对于教育叙事研究的作用:
  教育叙事是教师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是去写那些连自己也不理解的概念性论文,而是基于学校真实生活,去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可以说,这更符合广大教师的实际,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研视野。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对于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Blog特别适合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工作撰写教育叙事。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掀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江苏省兴化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颜景林老师认为,博客除了能帮住教师改变学习方式,养成反思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它特别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首先,博客之间实现了深度交流和沟通。博客的出现既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又创造了一种与现实保持一致的交流形式,它顺应了作为的社会性交往的需求,架构了跨越时空的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环境,使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切磋和研讨能够更加经常、有效和深入。
  其次,博客使教师能够突破身份、地域和学科等方面的界限。通过群组,许多教师可以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或共同参与某个教研课题的研究。
  第三,博客有助于养成利他的共享的开放精神。博客的精髓不是要表达个人思想,而是以整个互联网上的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利他的共享的开放精神。教师通过访问其他博客得到帮助,体味博客文化的内涵,将会逐步克服保守心理和对版权的狭隘理解,养成开放的心态和合作共享的精神。
  有人说,教师博客的出现就像一个救星,它使我们的许多困难在很大程度上迎刃而解,像一直因为缺少互动而推行艰难缓慢的教育叙事研究,又比如我们一直倡导但深受人力、财力所限的跨地域大范围交流合作。这样的局面让我们始料未及,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博客的利用也许刚刚开了一个小头,它到底能够走多远?能帮教师成长有多深?能改变教育教学面貌有多大?我们不能不怀着深深的期待。
  [简讯 1128-29日省教育厅课改专家组来我市调研课改基本情况,到淄博实验中学、临淄二中、临淄三中三所学校进行了调研。王世军督学及课改办、市教研室负责人和高中教研员陪同专家组进行了调研。
    五、理想与现实——行不行?
   
至于可操作性,领导和老师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质疑:
    1、电脑不能一人一台。解决的办法是开放微机室,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开放微机室,加上办公室、教室的电脑,绝对绰绰有余。
    2、怎么评价管理?关于评价管理我是考虑的最多的,我之所以大力倡导博客教研,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便于公开透明的管理。点击数、日志数、评论数、被评论数等都是透明的,都可以作为管理评价的凭借。学校将重点把教师发表的日志数(原创)、评论数和被评论数作为评价的依据,定期评选教师优秀博客,适当地奖惩。对于博客创建情况要及时总结、通报,形成建立博客数通报、访问量通报、日志数通报的机制,并与各教研组的评优、教师的年终考核挂钩。在管理上采取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的办法。
附:              博客教科研网络管理平台管理负责人
博客教研组名称
昵称(拟定)
博客链接管理负责人
协管领导
学校教科研
尚美博客
孙立华
陈元东
低年级语文
魅力语文
李应香
吕素厚
高年级语文
阳光语文
李霞
孙立华
低年级数学
开心数学
赵希环
苏纯仁
高年级数学
美丽数学
张洪霞
李琳
英语
快乐英语
王如美
许立英  岳司功
音乐
音乐之声
田玉
夏亨华
美术
艺术之家
徐长华
戴桐荪
品生、品社、科学
科技博览
杨晓莺
李师民 孙明
体育
体育天地
王坤
陈元东
综合实践
我说我做
陈研
许立英
电教
网络世界
陈民
许立英
综合
管理家园
彭玉钧
孙立华

3、怎样解决技术操作上的不同步?建立博客管理协作组,坚持“一帮一”自愿结合的原则,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以及懂操作技术的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年龄大或操作不太熟练的教师,互教互学。教导处为博客研究服务中心,只要是能解决的了的,有求必应!
   基本要求:
    发表日志必须选择日志分类,要求每位老师有自己的个性化的日志分类,但学校统一要求必须有以下分类: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班级管理、读书学习、工作日志(工作周记或工作反思)。
    不要在博客上发表消极言论(有时从一些言论上能读出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展现自己或集体的亮色)、发表日志的内容一定要健康、催人上进!要有一种阳光的心态对待各种教育现象。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全体参与、人人平等。不分领导和教师,不分前勤和后勤,都需要学习提高。
    要想成功地构建这个博客教科研管理网络,需要教科室领导及学校领导以及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与合作。首先,要有信心。年龄不是问题,技术不是问题,困难不是问题,关键是大家有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信心,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而且能做得更好。这也是现代教师的“亮剑精神”,我们历城泉韵班发扬了这种精神,创造了辉煌的培训业绩,相信具有团结合作精神的洪家楼第二小学人,也会发扬这种精神,携手亮出我们的“剑”!亮出学校的特色,亮出教师的个性风采!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河南省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李斩棘(网名:悄悄豆)

  工作了十多年,已经习惯了上班、下班、单位、家这样的路线和生活,以为这种安逸的日子就是享受,以为自己可以就这样一直到老,可当我一时心血来潮考取了河南大学文学院的教育硕士研究生以后,我发现自己是那么“贫穷”,原来外面的世界是那么辽阔,原来我还有这么多所不知的东西。毕业以后再次走入岗位,我的理念得到了转变,我不再安于现状,我不能浪费我的青春,我不能让我的人生没有意义,于是我浮躁的心开始平静,我开始静心干教研。

  在单位每年的工作计划中,我们商丘小学语文学科是第一个提出“送教下乡”活动的,在小学语文学科的带领下一呼百应,现在几年过去了,大多数学科已经将每年的“送教下乡”活动作为常规工作。作为教研部门,这样的活动一线老师是很欢迎的。可爱与众不同的我,开始思考:怎么让小学语文学科做出实事,能让自己快速成长?怎么又能做与众不同的事呢?于是我想起了网络:做网络教研!通过网络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网络成就我的阅读

  2009年2月19日,为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促进网络教研活动,我开通了“语韵飘香(河南商丘小语)”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angqiuxiaoyu)。这个博客的开通,是对我市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一个挑战,准备通过这个平台扩大教研的职能,探索商丘小语教研的新方向。

  进入这个世界才知道这里太广阔太神奇了,很多名家、名师、教研员、一线教师都有自己的博客。比如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孙建锋、吉春亚等名家。比如李炳亭、李振村、李镇西、陈金铭等杂志社的主编、副主编。再比如安徽的庄华涛、江苏的毛家英、黑龙江的赵宏军、江苏的蒋岭、山东的赵辉等一线老师。于是我每天游走在他们的博客里,我如饥似渴地认真阅读着他们的每一篇博文,遇到好的文章我会转载,遇到有深度的文章我会悄悄收藏,遇到感悟深刻的文章我也会跟帖几句。在博客的阅读中我了解了教育最前沿的信息,在博客中我思索着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博客中我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

  通过博客我结交了一大批的朋友,我惊讶于很多朋友虽然是一线教师,但都是有思想勤写作的老师,而且很多老师都有自己所编写的书籍。如,山东青岛的商德远老师撰写的《个性化课堂教学艺术》、湖南岳阳的方西河老师的《写成一位名师》、深圳孙建锋老师的《享受对话教学》、河北沧州张东兴老师的《享受语文每一天》、武宏伟老师的《教育的是是与非非》、江苏蒋岭老师的《精灵世界》、《陪孩子一起走过小学》等。更为可贵的是,他们都愿意把自己的书无偿寄给我,每每接到这些寄来的书,我都会一一阅读,认真汲取着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在这些书籍的阅读中,我的精神得到了洗礼,能力得到了提升,阅读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幸福感。

  二、网络成就我的写作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自身的思考也会多起来。这就是成人的阅读与小孩子阅读的不同之处。成人的阅读大都是为了搜寻一些资料,以解决当前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通过阅读得到启示,获取灵感,引发更进一步地思考。

  每天阅读过后,我都习惯于沉下心来思考,理顺好自己的思路之后,把它们记录下来,或者写一些随笔。成功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创造机会。因为积累的多了,我也试着把一些稿件投了出去。从2008年开始,撰写的文本解读《读出文章的气势与情感──<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朗读指导》、《美与丑之间》、《难以承受的生活之重──解读<劳动的开端>》、《找“龙眼”定“龙骨”写一篇个性“龙文”》等陆陆续续被《课程导报》发表;散文《妈妈坟前那些花》被我们当地的《商丘日报》刊发;撰写的随感在网络博客中被大量转载。

  这更增加了我的写作热情,2012年2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我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了出来,撰写的《在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中生成精彩》一文,被《小学语文教学(会刊)》发表,能在如此高规格的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通过这件事让我感悟到了:只要笔耕不辍,就不怕巷子深。于是,我似乎找到了感觉,一发不可收,撰写的多篇文章被《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设计》、《江西教育》、《语文报》等陆续发表。

  这些所有的收获,都要感谢网络带给我的阅读与思考,感谢网络中的朋友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更要感谢编辑对我的厚爱与指导。

  三、网络成就我的群

  缘于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对网络教研活动的热情,2011年,我组建了“商丘小学语文交流群(79530682)”。其实之前我也加入了很多QQ群组,经常参加那里的教学研讨活动,我感觉这种新兴的研讨方式特别适合喜爱网络教研的老师实现专业成长。它可以跨越地域限制,与很多专家、名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

  建群之后,得到了很多网络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安徽的庄华涛老师把他认识的杂志社的主编、副主编纷纷请入群里,黑龙江的布赫老师也把他的杜尔伯特群里的老师们邀请到群组里,我在外面群里逛的时候,遇到有思想、爱语文的老师也把他们请进来,队伍壮大了,就需要做一些实事。于是,我们定期召开群组研讨活动,经常在VV视频房间和呱呱视频房间里放课、听课、评课,进行网络教研,还将每次教研的实况录音、录像,将话题研讨活动形成文字放置于群空间、博客里以达到资源共享。

  其实这样的活动方式受益的不单单是在群组里的老师们,只要是爱学习的老师,只要是善思考的老师,都会从群组成员的观点里提取到需要的教育信息,而且在这里,我是最受益的人。

  2011年暑假,我们当地的商丘师范学院承担了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学科的培训项目,他们请我帮忙为参加国培的老师邀请最优秀的一线专家来商丘讲课,我就是在群里找到了昆山的高子阳、山东的商德远、南京的宋运来、蒋岭、河北的王文汉、湖南的方西河等多位老师,邀请他们到商丘讲学。这样从网络走到现实,近距离地与名家、名师的接触,亲耳聆听他们的讲座和讲课,更能感受到他们理论的系统,思维的独特以及对语文的执着,当然也更让我们商丘的老师们受益匪浅。

  蒋岭老师说我是“商丘小语当家人”,这话虽有一些抬举我,但我的这份语文教学的热爱,对语文教学的执著,足以提升我在教师们心目中的“人气”,有了大家的认可,有了大家对我的关注,我很知足!感谢网络成就了我的群。

  四、网络成就我的成长

  经常游走网络,写文发文,进行多种形式的网络教研,使我在商丘小语界小有名气,也多少成了别人关注的对象。2010年开始,我受很多学校的邀请,在商丘市各个县区、市直学校进行二十多场语文学科、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讲座,还被邀请为参加国培培训的老师们讲课,受到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我的业务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2012年河南省第九届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开始,在备赛之前,我与我们参赛的六名选手多次听课、评课、磨课,在磨课的过程中,我经常拿出老师们的教案与群里、博客里的朋友一起研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我们的实际认真修改。这个过程不仅得到了名家们的无私指导,还得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热爱教育的朋友们的帮助,我们的六位老师最后全部荣获一等奖,满载而归。我也在这次活动中,感到了自己成长的力量,我在网络教研这块阵地上快乐无穷。

  说句心里话,如果不是因为网络,我不会走得这么远,如果不是网络,我不会这样快地成长起来。所以,是网络教研如同阶梯,一步一步成就了我的成长,是网络教研使我对语文教学更加痴迷。

  几年走来累且充实,忙有收获。以后的日子会更加的忙碌,因为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珍惜,懂得了付出,既然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我会一直走下去,不为了钱财,不为了地位,只为了心中那一片热土──我执着热爱的语文教研工作。




2013-08-02  人教网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09:48:0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转】教师为什么要写作作者:幸福一生
教师为什么要写作
(一)教师为什么要写作
教授   肖川
    造就教师的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我一向认为,能够写好文章的人,也一定能上好课。因为一篇文章和一节课非常近似。文章无非是这样几个要素:第一是主题——你要表达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什么,贬斥什么,这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文以载道”的那个“道”。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无意义的语言的堆积,它是需要承载一定的思想与情怀的。第二是素材,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与情怀,总需要依托一定的材料——你的经历、你的观察,你的学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第三是写作的技巧。如何地剪材选材,如何地布局谋篇、起承转合,如何地铺垫、渲染,如何地蓄势,如何地细处摄神,如何地横云断岭、横桥锁溪等等。第四是语言。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来表达,怎样讲究点文趣,如何使语言具有质感和美感。
    如果说主题(思想)是火种,那素材就是原料和燃料。火种从原料中提取,又通过燃料来使得星星之火而成为熊熊烈火,在暗夜里熠熠生辉。而一节课也无非是学习的主题,学习的材料,教学的技艺和教学的语言。作为教师,你能否上好一节课,就取决于你是否能透彻地理解学习的主题,你是否会有丰富的、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主题所依托的材料,你如何规划教学进程、设计教学的活动,你的课堂语言是否凝练而又舒展、平实而又雅致。
具体地说,写作对于教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能提升我们阅读的品质。如果你有写作的习惯,你就不会满足于泛泛浏览,对于一些作品你一定会研读,你会自觉地去揣摩人家是如何立意,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的,你会努力从别人的佳作中去汲取营养。
    第二,写作会使你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洞明世事,去捕捉工作中、生活中有意味的现象和信息,会自觉地去积累学识和生活。
    第三,写作会帮助你梳理思绪,使你的头脑变得井井有条,使个体经验概念化。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写作是非常有效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第四,写作会帮助你深化认识。如果你不就某个具体的问题写成文章,你的认识可能是一星半点或者是肤浅的,而写作会迫使你对问题作彻底的思考,从而深化和丰富认识。
    第五,写作能使你提升口头语言表达的品质。口头语言由于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和交谈对象及时地反馈与沟通,不一定需要非常准确与完整,而书面语言,由于缺乏特定情境和及时反馈,就需要十分完整和精当。当你在写作中炼就了用完整和精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与感怀时,自然而然,口头语言的品质也就提高了。
   第六,写作会提升你生活的品质,使你更具有成就感。杜甫有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贾岛的名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都说明写作是一件多么有生命意义的事情。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如果这篇的确是你付出了心血与真情的,那你一定会很有成就感,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作家埃·米·齐奥朗就曾深有感触地说:“假如没有写作本领,我不知道我会成为什么。写作便是释放自己的懊悔和积怨,倾听自己的秘密。作家是一个精神失常的生物,通过言语治疗自己。多亏了这些非本质性的疗法,有多少紊乱、多少残酷的进攻我没有被击败阿!”当写作将你拔出平时的麻木和迟钝状态,使你一下子感应到人生的繁复意味的时候,它也同时在悄悄地改变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我们教师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教学实践,写作的题材十分广泛,诸如某一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备课札记、教法改革等都在可写之列。教学实践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教师们,拿起您手中的笔吧,有意识地去创作,把你的感动、您的困惑、你成功的探索、你的希望与梦想变成文字,写成文章。你会发现你的气质、情怀、你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慢慢地,变得纯净,澄明,变得细腻和丰富。我相信,真诚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     [此文发表于〈人民教育〉]
(二)写,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特级教师窦桂梅
为什么要写
     时下,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讨论像暴风骤雨一样冲刷着我们。一方面,我们要面对各种理念的更迭及批判;另一方面,还要每天在辛苦琐碎的课堂生活中挣扎徘徊。
    迷茫之中,公开课本应该成为一个个放大的、可供解剖的“典型案例”;一个提供多种营养元素和思考见解的“策源地”;一种能分享教育成功或失败的平台,并走向共同的规范与价值追求。然而由于听课者身份、心态、知识结构、教学经历以及对教育的理解不同,课后的评价,往往形不成一种整合的力量:大多是看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既不沟通也不辩驳,自说自话。更有高高在上、不由分说的“定论”,甚至一部分人强加于其他人的“规定”,它们充斥于课堂中来不及思考的各个领域。更为可怕的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对公开课的评价变得仅仅适于表达批评和否定,而不是理解与学习;变得擅长攻击与猜忌,而不是接纳与包容、信任与支持。我们背后有怎样的局限,使我们如此急躁而不是宁静与从容? 难怪有人质疑公开课存在的意义!
    面对惶惑,或多或少要执教公开课的我们,应当如何寻找课堂的坐标?应该怎样克服由反复研究、试讲带来的审美疲劳?如何使我们对于教学的激情、希望与思考经由公开课的平台漫射到日常生活的年年岁岁、角角落落?
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用笔静静记录下自己,并在写作过程中发现崭新的自我。每种力量,每个领域都在为自己找到存在的理由,每个人也都需要自我引导,自觉创造课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等待任何权威来指令。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自己。我想,当你郑重记录下公开课收获的时候,便是在建设语文教师的第二种生活。
写些“什么”
    课堂内涵丰富,写作形式就会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平实的语言白描叙写,又可以用诗意的警句吟咏抒怀,有话则多,无话则少,写中有学,学中有思。写,或深邃或宏大、或微小或辽阔、或忧愁或明快、或抒情或议论……
   你可以写一些“题外话”。比如在教《珍珠鸟》时我前后写了好几篇文章。其中一篇写了上这节研究课的原因:电影《金刚》中的大猩猩金刚,比人类强大却遭遇了人类酿造的悲剧。课文《珍珠鸟》中的珍珠鸟,比人类弱小,却因成了人的笼中鸟的故事引发了“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这是不是悲剧?这是关系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甚至人与整个世界的多元复杂的问题。地球不只属于我们人类,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甚至达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至高境界?……写到这里,教学《珍珠鸟》的想法更强烈了。(选自《当骂人“禽兽不如的时候”》)这样的“题外话”可能永远不能发表,但写下这些,不仅对自己把握文本的精神高度进行了触摸和挑战,使精神储备更加强大,而且讲课会更加游刃有余。很难想象,只记录“有用”、“实用”的文字会造就汪洋恣肆、饱满丰富的教学背景。
    其次可以写一写“题内话”。在《珍珠鸟》一课中,我接下来写了对“信赖”主题的文本解读,对为什么这么教学进行了思考: ……围绕主题“信赖”我打算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体会作者如何“不动声色”、小珍珠鸟如何“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来感受一个共同的美好境界:信赖。第二课时,我从文中大鸟们的表现进行“解构”。从大鸟的“生气地叫”与“再三呼唤”入手,理解原本自由的它们,因为不能忘怀的恐惧(它们知道人类的残忍,身在笼中剥夺了它们对再度拥有自由的期待),告诉小鸟,自己的今天就是小鸟的明天……(选自《深入决定深度》) “题内话”可以把动笔前一些模糊的想法变清晰,把明确的思路变深刻,甚至能够获得新的发现。
    除了“题内话”还可以写“题后话”,把对自己课堂进行评价的有价值的观点整理出来,并置于自己的课堂中进行对照,才可以具体地“革”缺点的“命”。如教完《珍珠鸟》后,我做了如下记录:人该不该放鸟?鸟会不会飞走?这是我教学后的困惑,也是学生思考的困惑。在知识和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教育该如何选择?课堂结束时,我把这“结”抛给了学生……有教师说这个命题抛给学生真是太妙了,有老师听课后认为,前面所有的深入是画龙,最后的思考是点睛,突破了单纯的技术思考,已将其提升到哲学命题的高度,于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就不是放不放这么轻松和简单。“放还是不放?”这也许就像讨论“娜拉出走后会怎样”一样,令我们继续产生更“头疼”的思考。(选自《将“信赖”进行到底》)记录这些“题后话”,可以进一步由具体问题延伸拓展开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范围内去反思、重建课堂。像《珍珠鸟》一样,许许多多的课都行进在记下一课的实录、写好一篇教学故事或是教后反思上。如此,你日常的课堂就会“小心翼翼”地实现教学的自主与自省;如此,你的书写会不仅仅是“录像”,而是从琐碎与无奈中剥离出有价值的思想,从而超越教学生活的重复与枯燥。
写”改变了什么
     写,首先丰富了教师的灵魂。因写,教师从“艰难苦恨繁霜鬓”的叹息中获得凤凰涅磐的重生,挑战心智,不断进步,对自我有了一种静静地梳理与关照。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写出来的文字,会成为我们的另一张面孔。况且语文教师是教儿童写作的,“以写促写”不亦快哉。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文字笨拙,尽管想“言为心声”,甚至“日吐千言”,怎奈笔力不够。有时心里感受强烈,倾吐出来却很“蹩脚”。怎么办?只有一个字——练。
    我们在写,所以就在成长。“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砺,把它撕开又拼拢,摺来叠去,为了实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要努力把话写得干净些,响亮些。这样,旁人读你的文章,才会听得见你的声音,看得见你的容貌。
    我把公开课的足迹详细记录下来,反复练笔。这种写作最后成为了习惯,像吃饭一样,一顿都不可少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这几年自己真有了不小的长进。这个长进不只是笔头流畅了,更主要的是被写作这辆推土机推着,自己的思考向纵深发展了。在写作中,你会发现你并非自己熟悉的那个“你”,自我变得强大,不时有灵感的火花在思想的深处闪现。如果没有写作这辆推土机,你灵魂深处最丰饶的部分就无法得到开垦。
    写。还可以去掉人身上的匠气。勤于阅读,述而也作。这既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进一步思考的动力。现在,我给课堂“捉虫”,写下了近百篇的课堂反思,并因此出版了几本随笔,这些关于公开课的书写汇集起来便是一本专属自己的课堂参考书。
    正是这些不拘一格的书写,令那“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思想与细节,在头脑中一次次地重现。书写也使自己保持了对课堂问题的清醒和对评价者的“距离”,“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对待自己的课堂。感谢书写带来的对课堂和自我的“漂洗”。我也因此沉淀了直面课堂忧患与艰辛后的澄明;焕发了咀嚼过课堂压力与困厄后的自信;拥有了遭遇课堂失败痛楚后的踏实——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守住心灵,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在课堂反思中稳步前行。
    看来,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写,让自己活得明白,让自己活出精彩。写,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更是尊严。一句话,写,改变了你生命的属性。
(三)笔耕不辍写人生
特级教师    商德远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幸福的,因为通过阅读可以倾听大师的言说,感受智者的脉动,汲取文化的精髓,成长心智,滋养精神。然而,要想丰盈我们的思想,提升生命价值,还应笔耕不辍!
     众所周知,阅读对一个语文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但写作对教师发展同样有着诸多的不可替代性。全国著名学者、北师大教授肖川认为:写作会提升阅读的品质;写作会使你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写作会帮你梳理思绪;写作会帮你深化认识;写作能使你提升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写作会提升你生活的品质,使你更具成就感。如此看来,既不阅读,又不写作,久矣,你就会变得“眼低手低”。只阅读,不写作,则会“眼高手低”。写作的诸多特质,是阅读等所不能完全替代的。
    首先,写作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同医生、科学家一样,属专业技术人员,理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写作功底。处于职业需要,教师必须要经常写写文章,像魏书生从1978年2月开始写日记,一直笔耕不辍,直到今天已经记了81本。
    其次,教师通过写作可以进行自我反思,让课堂教学真正走向创新与成功,让自己也走向精神的丰富和成熟。纵观有成就的教育家或名师,有哪一位没有丰硕的写作成果?像闻名全国的中学教学专家于漪、李镇西,小学教学专家李吉林、于永正等,哪一位没有多本教学专著问世?哪一位不是发表过数篇论文?尽管他们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这些著名专家,皆因坚持经常写作,从而更快、更好地提升了专业水平,让课堂真正在创新中焕发了生命的活力,教学水平不断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并成功迈向了教育领域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
    教师写作更是交流分享的需要。据说最早研究并发明电磁现象的是法拉第,由于他写的介绍自己研究成果的论文篇幅太长且字句艰涩难懂,很少有人能读明白,因此影响了这一成果的大范围快速推广。后来麦克斯韦在研究时理解了法拉第的论文并写出新的论文发表了,大家接受了,这项成果才得以在大范围内推广,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教师写作亦如此,当你有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时,可以写出来;当你收获了成功或经验时,也可以写出来;当你遭遇了失败和困惑时,还可以写出来。通过发表或交流,大家彼此共享成功与快乐,彼此得到提醒、避免失败。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勤写作能带给学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习染。学生如果从老师那儿获得言语感受力和想象力的启迪,自然会涌起言语创造的激情,得到精神的洗礼;反之,难以指望学生喜欢写、经常写,并写出佳作。言传身教至关重要。
    当然,如果我们教师写作不是仅仅因为职业需要,而是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守住自己心灵的净土,躬耕精神的园圃,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让不懈写作真正成为一种生命的自觉,那么,我们的内心就会永远洋溢着言语创造的激情,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也将会变得深刻而悠远,从而引领他们走进精神创造的殿堂。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22:12:41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写作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资料来源:无锡刘海
2011年5月,我们以“教育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为调查主题,设计了相关调查项目的问卷,向全省50位特级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陆续收到回复的问卷共20份,全部为有效问卷。在这些回复问卷的人员中,小学教师10人,占比50%;中学教师8人,占比40%;职业学校教师2人,占比10%。以学科和专业来分,语文5人,占比25%;数学3人,占比15%;历史2人,占比10%;地理2人,占比10%;教育科学5人,占比25%;化学、机电、美学各1人,分别占比5%。其中男性16人,女性4人。通过对他们问卷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对这些知名特级教师的教育反思与写作情况有了一定了解。他们平均著述128.5万字,人均论(编)著2.45部,人均论文125篇。当然这之中也不平衡,最多的论(编)著达到18本,论文达到300多篇。最少的没有著作,论文也只有十多篇。通过对这些特级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对教育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性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
一、教育写作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点和独特路径。
我们根据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余文森《校本研究九大要点》等学者著作中经常提及的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与路径为要素进行相关性调查,这些要素包括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教育写作、校本教研、学习培训、关键事件、磨课赛课等8项,外加一个“其他因素”,共9个调查项,请被访问者从这些因素中选出对自己专业成长最重要的3个因素,并以重要性为标准进行排列,同时简要说明理由。
结果显示,“自我反思”在影响教师专业成长若干因素中居于首要地位。来自一线成功教师的感受与学界专家的认识取得了惊人的一致。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们则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到了反思的意义。薛丽君认为,自我反思能够让我澄清模糊认识,不断理性前行。②冯卫东说,我几乎每一天都处于反思之中,在进行着“内对话”,这让我不断收获理性,获得智慧的生长点。戴林东说,反思是创新的基石,没有反思就没有思想的进步。
“专家引领”与“教育写作”在影响专业成长的诸要素中处于并列第二的重要地位。这样的结果与不少人既有的认识似乎不太一致。实施课改以来,一线教师对专家的信任经历了从迷信到怀疑的过程。经历了课改初期对专家报告的新鲜与好奇感阶段之后,一线教师对有些专家的报告再也不那么有兴趣了。有些基层的教师甚至这样调侃:听了专家报告,“会场激动,途中躁动,回到学校无法行动”。于是,有些学校开始推崇校本教研、同伴互助等所谓草根化、接地气的方法与路径。但这次调查的结果似乎颠覆了人们的原有观念——有些人津津乐道的同伴互助、磨课赛课在诸因素中居然分列于倒数一、二位。这样的结果为我们始料未及,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另一个让我们颇感意外的是,“教育写作”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居然与“专家引领”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薛丽君还形象地将这两者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相提并论,并进行比较:“专家引领”是乘电梯,而“教育写作”是爬楼梯。她形象地指出了这两种因素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影响,但都可以达到目标。调查中,教师们普遍认为,教育写作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是校本研究和教育反思的成果体现,同时,更是进行教育反思的平台和工具。运用好这一平台和工具,可以促进自身走向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说过,很多事情并非二元对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圆环。诚如斯言,调查之中,不少教师指出,自我反思、教育写作、校本教研、学习培训……这些因素有的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相互联系,甚至相互影响着。
二、教师第一次发表教育文章成为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不仅鼓舞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还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他们的人生发展方向。
行动研究的学者斯滕豪斯曾多次指出“公开发表”的意义,他甚至认为,未发表的研究对他人几乎没有用处。原因之一是“未公开发表的研究得不到公众批评的滋养”。管建刚老师对“公开发表”的意义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没有发表带给人的刺激,恐怕会有很多人在第一阶段就坚持不下来,被淘汰,被淹没。”在公开发表当中,第一次发表意义更加重要,那么,这些特级教师对此持有怎样的看法呢?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调查项:你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题目是什么?发表在哪年哪月的何种报刊上?结果显示,95%的调查者都能够准确记住自己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题目以及时间和刊载媒体,好多人至今还对首次发表后的兴奋情景记忆犹新。只有5%的调查者不记得发表的报刊和具体的时间,但还是能够记得当时文章的内容,原因是后来改教其他学科了。调查者中距离第一次发表文章的时间最长的已近四十年(王栋生1974年4月发表第一篇文章),最短的也是十年八年。为什么岁月的流逝没能冲刷掉人们心中记忆的痕迹反而历久弥新?对此,有人说得很俏皮,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
其实,真正令这些教师终生难忘的原因在于:这是他们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研究表明,“关键事件”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这里的“关键事件”是指教师专业成长中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能够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起到提供动力、促进飞跃和指引方向等重要作用的事件。有学者研究认为,“关键事件”包括成功型的、失败型的、启迪型的等。文章的第一次发表无疑属于成功型的关键事件。好多教师回忆,第一次发表后获得的成功和喜悦的积极情绪曾经较长时间伴随着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成为一种激发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沈茂德说,由此,自信心和研究意识大增,……也由此促使我“教后思”“行中想”这样一些研究习惯的形成。戴林东说,“从此,我觉得我还行,还能做点事。”
说第一次发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是一次人生的重要拔节,是“职业生涯的里程碑”。按照生涯发展的理论,一个人完整的职业生涯要经历入职期到成长期,再迈入成熟期、创造期和衰退期。但也有学者认为,多数教师并没有所谓的创造期,他们在成熟期后就进入职业发展的高原期。高原期的教师会出现激情不再、职业倦怠、原地踏步等职业特征。教师难以走出高原形成高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找不到有效的发展支撑。这次调查发现,进行教育科研和写作就是教师走出高原形成新的职业高峰的有效路径。如果以此为契机,他们将会告别过去,重拾激情,再次出发,走进职业发展的新境界。周如俊老师说,自己教书十多年,没有想到写作,也没有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慢慢地觉得自己进入高原期了,于是,开始阅读与写作。戴林东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抓住集体就餐良机,培养学生文明行为》。现在在他看来,这篇稿子也就是当时学生管理的一点感想而已,但“至今还记得稿子发表之后的难以抑制的喜悦和兴奋”,“那篇稿子的发表,成为我专业成长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与这个第一次发表的关键事件相关的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冯卫东说,当时在南通师专读三年级,梦见自己的文章发表了,过了没几天,他的第一篇文章《景情水乳融 领人入佳境——〈小石潭记〉的一段前导文字赏析》,果然刊载在《语文教学之友》1984年第9期。发表之后,他兴奋得一夜没睡着,拿了10元稿费,都买糖分给班上的同学们了。这次发表,“似乎对我后来的生命走向有一定的内在规定性”。因为这次发表,他获得了一种成功体验,这种发表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成为他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于是他沿着这条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从而走向职业成功。
三、教师教育写作的动机各种各样,其开始并不都是为了专业成长,但一旦坚持下去,不仅促进了专业成长,而且走上了幸福的人生之路。
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科研与写作?最常见的看法是为了专业发展。调查表明,的确有人从一开始就是为专业成长而走上这条路的,但更多人走上教育写作这条路的初衷并没有这么清晰和“高尚”。
有的确实是因为工作的需要。祝禧说,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十年间并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也不觉得写作有多么重要,也从来没有想到写作。后来,从教学岗位逐步走上了学校管理岗位,角色的变化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自己不仅要教好书,还要经常给教师一些“引领”。比如,要给教师开会、作讲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有意识地从已经有的教育经验中寻找话题,找到能叙事的实践故事,并把它们写下来。当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时,成功与幸福感油然而生,也就成了一发不可收的动力”。
有的是为了追求一种成就感。比如,顾广林老师在大学毕业十周年的同学聚会上看到多位同学都有了成就:有的走上了学校管理的岗位,有的进机关当上了公务员,还有的做生意发了财。此时此刻,他这个还在乡下偏僻学校教书的普通教师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于是他暗下决心,就在现有的教育工作岗位上做出点成就来。从此,他开始摸索教育科研和写作之路。长期的努力终于结出了果实:他的第一篇文章是1999年6月发表的,当时他正从医院看病回来,在学校传达室里看到编辑部寄来的《中小学数学》上有自己发表的文章,他非常兴奋,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此时似乎不要吃药病也好了”。
有的是为了克服职业发展中的高原现象。周如俊说,“2004年之前,我一心想教出好成绩,认为不会写文章照样能教好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甚至有一种事倍功半的感觉,我感到困惑和迷茫。”无聊之中,周如俊就热衷于上网。有一天,他在网上看到朱永新教授的所谓职业成功保险公司,由此受到了启发,于是尝试在网上写作一些反思、随笔、教育叙事之类的文章,渐渐地,他把有的文章拿出去居然发表了。于是,他坚持写下去,如今已“写”成了江苏省职业学校中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
有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拿奖金,戴林东老师就是这样的。他从教多年并没有写文章,到了评职称的年龄,他开始写作并投稿,但写了多篇累投不中,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走花钱或者找人之类的歪门邪道,而是累败累战。终于,他的第一篇文章在1998年第4期的《职教通讯》上发表了。从此,他走上了教育写作之路。严育洪老师说得更有趣,他走向研究之路的起因是当时他所在的学校在全县的学校中发表文章为“0”,为了取得“0”的突破,学校用10倍稿费的奖金来重奖突破“0”的教师。那一年,他发表了两篇文章,获得了600多元的奖金。后来学校变卦了,修改了条例,降低了奖励的力度。他认为这是针对他的,于是负气坚持写作。到后来,他真正体会到了写作对业务的帮助,也品尝到了职业的乐趣,因此一直写到今天。
有的是因为工作场域影响,比如高子阳老师就是这样的。当年,他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在一所农村学校工作,看到周围的不少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和写作,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也能写作并发表文章多好啊。”
可见,尽管走上教育写作的起因和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有的是出于外在的压力,有的是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但殊途同归,开始了教育研究与写作之后,如果选择坚持不懈,形成了习惯,产生了兴趣,就一定能品尝到职业的幸福感,收获成功。对于这些特级教师来说,教育写作不仅是一种职业生存方式,更是他们热爱生活、记录生命的方式。
四、教育写作以怎样的方式、从哪些方面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自一线的鲜活材料揭示了教育写作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理、特点和规律。
教育写作如何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其他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相比,它的独特性在哪里?调查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依赖自我驱动,自主发展。如果说磨课赛课、学习培训、专家引领给教师带来的是由外而内的变化,教育写作带给教师的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变化。这种变化虽然一时半会儿不易看见,但“每一次写作都记录着自己成长的足迹,记录着自己的教育主张乃至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每一次的写作都能促进自己的点滴改变”(祝禧语)。教育写作是一段教育和人生的旅程,所以,它带给人的变化是渐渐的,是不断积累、渐入胜境的过程,而不要指望一夜之间脱胎换骨,羽化成仙。她还以自己不同时期论文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变化为例,证明写作给自己带来的思想和行动的深刻而不易觉察的变化。
更多人认为,“教育写作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实践根基和品格。(祝禧语)”杨文娟认为,“离开实践的教育写作不是中小学教师的真写作。”魏光明说,“教育写作是写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薛丽君说,“教育写作是基于教育工作的发现与思考。”她还以自己的文章《文化策划:将学校从昨天派往明天》为例,来说明教育论文的写作是来自实践推动实践的过程,“是学校理念如何进行转化与渗透,落实到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的过程”。
管建刚老师则从赛课、上课与写作的比较视角对教育写作的独特性提出见解:教育写作,是一条经济的专业成长方式。因为无论是上课还是赛课,这些机会都是需要条件的。比如,要有别人给你机会,还要有他人的协作与帮助,而教育写作则是可以自己当家做主的事情,除了自己的精力之外,不需要其他的经济上的投入。
教育写作从哪些方面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调查显示,教育写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影响教师的专业态度。所谓专业态度最核心的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认知。老师们普遍认为,通过写作,他们感受到这份职业的乐趣,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通过教育写作带来了自身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和工作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戴林东说,“教育写作给我带来的首先是教育思想的变化。在教育写作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个性化的主体性的教育教学思想。其次是教育情感的变化。可以说,离开教育写作的教师情感,只能是感性化、浅表化的流动,而在教育写作基础上产生的教育情感是理智的、深厚的、持久的,是深入人心的激荡。最后是教育行为的变化。教育写作是思想的披沥、情感的体验,必然导致教育行为的更新,教育写作造就的人格修养,必然促进教师迈出有力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步伐。”
其次是影响教师的专业习性,培养他们优秀的思维品质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杨文娟说,“教育写作让我学会了观察思考。因为每一次写作都是基于真实事件的记录或者基于问题的思考,写作就需要平时善于观察,勤奋思考,渐渐地,洞察力和敏感度增强了;写作让我克服了懒惰,学会了坚持。”李建成认为,教育写作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关键在习惯养成方面,因为有了写作,所以养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探究习惯。沈茂德说,“写作是修炼自己的过程,性格锤炼的过程。写作可以使自己获得动力与信心。教育写作带来的是对校园生活的眷念,对朴素教育故事的关注,对教育案例的深度解剖,从而以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的眼睛去看学生、看自己、看学校,才能总是满怀教育理想、满腔热情地寻觅着教育未知和教育规律。”
第三,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形成自己的专业智慧,使自己能够专业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杨文娟说,写作“使自己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智慧迈向理论智慧”。孙双金说,写作不但能怡情养性,还改变了自己的思维品质,使自己得到系统、深刻的提升。管建刚认为,不停的写作,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技术,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效能。
第四,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写作是另一种阅读。”不少教师认为,教育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知识不仅得到了整理,而且可以获得更新。有人认为,写作是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个认知活动,当你把经验、故事提炼成思想观点时,你的认知活动就提升了。这是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知识生产建构的过程。对教育写作也是知识生产的问题,范梅兰早已提出过他的解释:“写作,其实就是对教育现象的一种解释,当这种解释上升到反思阶段形成具有一般性指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并指导教师行动时,便成了实践性知识。”概而言之,教育写作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搬运工变成了知识的转化者、生产者,让教师从感性的实践者变为理性的思考者。
冯卫东则用诗性的语言陈述了教育写作带给他的改变。他说,教育写作使自己模糊的思绪变成清晰的思想,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说,不断地表达是对灵魂的不断重组。“我觉得写作使自己走向了丰富和深刻,使自己内心世界变得较为单纯,也多姿多彩。没有写作,我就是一个凡夫俗子,有了写作,我成了一个对教育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教育写作是我向教育世界进行抒情和对话的极好通途。”
教育写作为什么能够给人带来如此鲜明的变化?
首先,教育写作不仅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平台和工具,而且促使教师完成教育学意义上的反思过程。多位名家论述过教育反思对专业成长的意义。但教育学意义的反思不是生活中的让我想一想,而是包涵一个完整的过程。杜威认为,反思由五个步骤构成:(1)对自己身处其中的情境产生“困惑、混乱、怀疑”;(2)对现有的原理或情境意义及其可能后果进行“预期推测和尝试性解释”;(3)“检查、审视、分析各种可能的方法”,界定并澄清遇到的问题;(4)对各种尝试性的假设建议进行说明;(5)采取“一项行动计划”或者根据期望的结果“做出行动”。调查告诉我们,不少教师正是通过教育写作这个平台和工具,对自己教育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给出符合规律的解释或结论,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付诸自己的教育行动。如此循环推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写作就是要记录和提纯这个过程中的得失和收获,完成系统深入的教学反思过程。在这种深入反思的过程中增加专业理解,促进专业成长。
其次,教育写作也是逼着作者进行专题化学习的过程。“写作是阅读下的蛋。”刘良华教授提出,“用写作促进有意义的阅读,不断扩张生命的视野。”很多教师在问卷中都强调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读书是欠债,写作是还债。”有人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认为如果要写出1万字,起码要阅读4万字以上。顾广林说,“教育写作逼着我读了许多理论书籍,逼着我平时多思考教学中的问题,使我学会了发现问题。”我们认为,为了写作的阅读是一种高效的有意义的阅读,它不同于平常的休闲性阅读,是一种应用性阅读与学习,是一种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的阅读与学习,还是一种专题化的深度阅读与学习。这种学习是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不同于参加培训之类的被动学习,因而也特别有效益。
再者,教育写作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而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是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伴相生的。郭元祥教授认为,“写作是与研究相伴而生的。”当然,研究有多种方式,在人文科学中,观察与写作就是一种研究的方式,也就是马科斯·范梅兰所说的生活体验研究。而研究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不争的事实。高子阳说,真正的教育写作就是研究,就是对教育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就是经过思考直接把优秀的教育思想整合起来用在自己的课堂上,文章就是记录自己的教育行程,研究自己的教育史。冯卫东认为,研究有多种形态,教育写作就是一种形态,它同时又是一些具体研究行为的终端,它还是对平时零零碎碎的一种研究、一种提纯。当然,有的写作不是研究,如急功近利的写作、无病呻吟的写作等就不是研究,更不是所谓的真研究。的确,研究是一个大概念,而且研究有多种形态和样式。教育写作,也是一种广义的研究,甚至是有效的行动研究。
当然,也有人对教育写作与研究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杨文娟说,教育写作并不一定要与研究挂钩,不是从事教育写作的人都在做研究,做研究的方式也不止教育写作一种,科研成果虽然多是通过写作来实现,但也不是只有教育写作一种表达方式……教育写作也许是一种兴趣、爱好,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而已。
五、有人认为,“名医一把刀,名师一堂课”,对教师应当提倡上好课而不是写好文章。那么特级教师们是怎样看待和对待教育写作与课堂教学的呢?
冯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也应当是教师的看家本领。但是,单有课堂的精彩是不够的,还要能将这种精彩进行记录和理性反思,这样既能够与人分享,也能提升自己。孙双金则赞同“名医一把刀,名师一堂课”这样的说法,其理由是:教师的主要价值是指向学生,而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传承、碰撞启发、引导点拨的主要阵地。从这个角度讲,教师上好课是最重要的。教师写文章的重要性位列第二。因为教师要走向名师、教育家,必须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要有思想就要有思考、有实践、有探索、有研究,就要有自己的文章。
杨文娟认为,写作与课堂教学并不矛盾。只从事教育写作,疏忽了课堂功夫的人,不是合格的教师;只专注于课堂,而忽视了教育写作反思的人,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这两者必须同时合格,才能走向教育家。
冯卫东则是从道德和伦理角度阐述了他对教师上课与写作关系的认识:能否在课堂上站成一个真善美之人,是写作的前提;如果不能,他是没有资格谈写作的。同时他又认为,没有一个名师不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进行教育教学写作。写作是他们走向成功之境的必由之阶。
六、教育写作写什么?怎么写?是该从问题入手还是从兴趣入手?是写他人还是写自己?怎样处理教育写作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这次的问卷我们也设计了这方面的调查项,意在了解专业发展方面取得成功的教师们在教学研究与教育写作方面的一手经验。
教师们普遍认为,教育研究与写作,应当以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为对象,而不应在自己的工作之外另辟领域。不少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指出,教师写作应当教什么写什么。高子阳教数学就写与数学相关的文章,后来改教语文,就开始语文方面的研究与写作,而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李万龙原来教历史,就写历史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章,后来改教地理,就写地理教学方面的文章。杨文娟原来做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就写作了《用情铸就人生》等一系列有关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研究类的文章,后来教思品课就写作了《小学思品课程中的资源整合》这类文章。这些经验归纳起来其实就是把工作当研究来做,干什么就研究什么。只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和敏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会有所发现。相反,如果好高骛远,老是把自己的目光投放到那些与自己工作和专业不相关的领域,不仅难出成就,而且容易影响工作,还得不到学校的理解与支持。
当然,写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比如写自己的孩子,实际结合了自己的教育工作,也是结合了自己的生活。有多位教师用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写作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所谓写自己的孩子,就是把自己的孩子作为观察对象来写,写教育孩子的故事与体会,他们这样做不仅对孩子爱得更理性、更科学,而且还能够爱得更专业。杨文娟老师不仅将自己的女儿送进了名牌大学,而且把教育子女的经验写成了《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书,市场反映良好。高子阳不仅把孩子成功送进了名牌大学,而且读到了博士,他把教育孩子的经验写成多篇文章发表。现在他还在继续这样的写作,并打算结集出版,在女儿出嫁时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她。
关于写什么、如何写,还有的教师从体裁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孙双金说,教师应该写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写教育思考,写教育研究。也就是说,他不太提倡写纯理论的文章,“因为基础教育的广大教师在实践一线,他们首先是教育实践家,所以应更多地写叙事案例教育实践。当然,对于那些有相当教育素养和理论功底的教师也鼓励他们写教育的思辨,写教育的思想。”沈茂德说,教育写作还是要多写教育随笔。在教育生活中,大量的教育案例,或有启迪,或为教训,这些东西写出来,可以是有用有趣、鲜活真实的培训材料,也易被教师学习借鉴。王栋生老师在教育写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都是教育随笔的佳作,但他并不主张教师的写作应当提倡什么。他说:“我主张自由写作。不要提倡或者限制教师写什么内容。愿意写自己的教学体验和心得,热爱文学创作,记录自己的思想录,都很好,前提是热爱。有位教师热衷于写游记,只写游记,还听说有位教师每天写菜谱,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写,愉快就行。”
教育写作,是从问题入手还是从兴趣入手?这也是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这次调研中还是相持不下,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写作不要规定写什么,而是应当让教师自己选择,他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从教师的兴趣出发,不要让写作负载太多的东西。但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写作,本身是教师的一种职务行为,应当提倡为提高工作效能而写作,为专业发展而写作,最根本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写作,正如有人说“如果发展了自己,而耽误了学生的写作,是应当反对的”。“教育写作应当有问题意识,如果说脱离实际的写作是空写作,那么,没有问题的写作就是假写作。”(顾广林语)
有人认为,教育写作不仅应当思考写作的技术问题,还应当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这些原点的问题,也就是终极于教育的最终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当然,我们的调查发现还远不止这些,从中我们不仅发现了许多教育写作与专业发展的规律,还获得了不少教师们独特的写作故事。限于篇幅,无法一一陈述。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7:21:29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博客给力
——在第四届郑州教育博客大赛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田保华

同志们,郑州教育博客的博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历经数月的第四届郑州教育博客大赛终于落下了帷幕,我们在此举行隆重的颁奖庆典。首先,我代表郑州市教育局向几个月来在教育博客这个园地上辛勤耕耘的博友们、向为本次博客大赛做了大量工作的评委及博客编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在本次大赛中获奖的博友们表示诚挚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虎年将去,郑州教育呈异彩;兔岁欲临,博客之苑谱华章。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郑州教育博客这个优秀平台上辛勤劳作,精呵细理,探索教学新径,交流管理经验,收获了心灵的交融,收获了真挚的情感……数月已过,众博友夜以继日辛劳奋战,为郑州教育博客燃红了一片天,用七彩之笔在博客中书写着郑州教育的精彩与辉煌。
自2006年以来,我市先后举行了四届教育博客大赛。教师们在博客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交流着教学的经验与困惑,书写着自己职业的幸福,积极地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部分县(市)、区教体局和局直属学校大力鼓励本区域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吸纳整合本地本校的优质资源,使教师间的交流更加便利流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荥阳、新密、新郑、二七区等教体局,自上而下对此项活动高度重视,在本次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充分展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风采。二七区马寨中心校、汉川街小学、新密三小等单位,领导带头建立博客,引领广大教师合理利用教育博客这个平台,进行资源交流与共享。几年来,郑州教育博客中涌现了大批的优秀博友,为我市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知识和文化修养是我们感受和创造职业幸福的关键。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如何加强与其他同行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郑州教育博客的建立,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写博,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方式,新的教研方式,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思维方式。今天,在这个颁奖盛会上,我想对教育博客的现状和发展提几点希望:一是希望我们各个教体局、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博客做为广大教师工作、学习、研讨交流的平台,引导我们的教师广泛参与,为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打造教师的职业幸福做好引领和服务工作。二是希望我市的教育专家、名师、名校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积极带动广大教师进行博客教研与交流;三是希望教育博客能充分利用博客首页精品展示和《郑州教育博客月刊》等栏目,为大家推荐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四是希望教育博客要加强与其他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将我市涌现的优秀博客和博文向其他媒体进行推介,多渠道展示我市教育工作者的风采及我市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同志们,第四届郑州教育博客大赛已经圆满结束。2010年的郑州教育很给力,2011年的郑州教育更给力。郑州教育人,神马都是浮云,只有育人更真实。随着道德课堂的推进,郑州的教师们课标解读将更加深入本质,教学处理不再盲动,教学艺术不断提升,能够寻找到符合自己的教学路数,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能够进入到“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兵教兵,兵练兵,兵兵互动”的百般自然万分清新的境界。到那时候,你既能体会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自然和谐,又能体会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的生命潮涌大道流行的生态之美。到那时,我们郑州教师的倦怠、疲惫,甚至痛苦,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会一扫而光。同志们,2011年的郑州教育更给力。让我们在给力中继续给力!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7:22:55 | 只看该作者
博友相聚 共探“区域教育博客的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2013-07-30  来源:郑州教育信息网

博友相聚 共探“区域教育博客的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
博友相聚 共探“区域教育博客的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
  7月26日,2013年第二期郑州教育博客沙龙隆重举行,编辑、博友欢聚一堂。活动围绕“区域教育博客的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进行了诠释及探讨。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周文胜、教科所所长孙海峰等领导出席本次活动。
  二七区教体局副局长孙岩梅率先发言,她指出教育博客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共享的平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若能借助教育博客的力量,那将是走了一条最好的捷径;孙海峰所长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要从自身做起。怎么做?不思进取的教师终究要被时代所淘汰;周主任指出,只思不写的是凡人,教师要做既善思又会写的研究型人才。随后各位专家对推动博客发展及教育博客发展中“农村包围城市、县区包围市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活动最后,与会领导、嘉宾与博友进行了互动。博友纷纷提议,博客发展要有郑州大教育情怀,可以建设博客碰撞区、讨论区等建议。各区教体局领导分别回答了博友的问题,对推广博客发展及区域不平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郑州教育博客的路还很长,通过教育博客的平台促进郑州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是大家的最终目的。借助此次活动,在博友的积极参与及领导的支持肯定下,郑州教育博客又向前迈进了成功的一步。期待着下届登封教育博客沙龙的再次相会!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7:24:31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博客:教师专业成长的航程》是关于研究“教育博客”的专著,具体包括了:感悟教育博客的价值、让教研在博客中焕发生命活力、教育博客的注册与运用、教育生命诗意栖居的家园、生活在体验之中、当记录成为一种习惯、引爆生命的精彩、教育博客“意味”的深韵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余文森 编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成长的律动(代序)
博客的世界
教育博客——校本教研的助推器
教师专业成长:基于博客的路径选择
感悟教育博客的价值
让教研在博客中焕发生命活力
教育博客的注册与运用
心灵的栖居
Bolg家园——别有洞天
美丽的家园——我的教育博客
教育生命诗意栖居的家园
有朋自博客来
相约博客梦
生活在体验之中
永远的爱恋
博客情缘,美丽在线
当记录成为一种习惯
穿过记忆的流年——爱就爱了
博缘情深
博客,我心中的明月
在你眼中绽放
古典意象一:于中元晨曦致博客
古典意象二:博客铭
成长的笔画
引爆生命的精彩
你给了我整片森林——我的教育博客之旅
飞翔的翅膀——我和教育博客的故事
我们成长的田野
春种秋收快乐耕耘——我的博客故事
为成长寻找一个新的支点
风景这边独好——教育博客助我成长
生命的积蓄
教育博客“意味”的深韵
教育博客能给教师什么
教育博客写什么
打造起飞的机场——我的博客与专业成长
用心经营教育博客
优秀教师博客的成长
成长的见证
课堂教学网的发展历程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7:27:42 | 只看该作者
林高明:生命意义的阅读 2009年12月0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林高明: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推荐理由】

  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中写道,要改变世界,我们内心则要新生。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林高明,从没有放弃不断地阅读与写作,并用力所能及的力量不断地改善周围的“读书气候”。自1994年毕业,林高明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意义”与“教育意义”进行了大量的阅读。通过阅读来思考人生、思考课堂、思考教育,并促使自己发现自己的志趣与能力所在。

  2001年,福建省仙游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阮庄小学的教师林高明与几个对教育教学感兴趣的同事开始了教育名著阅读之路。2004年夏天,在一次的朋友聚会聊天中,他们成立的“萤火虫读书会”,从这一年开始,他们团队正式确立了教育阅读、教育研究及教育写作的共同生活方向。这一团队的教师在“共享阅读、共享教育”中逐渐成长。读书团队由小到大融入并参与了“1加1读书俱乐部”等读书团队活动。

  林高明于2007年被聘请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课程培训讲师团成员,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授课教师……团队学习不断地影响周围的县、市、省的一些学校,吸引并促动他们开展一些相类似的“教师读书活动”。 2009年《人民教育》杂志(第20期)以封面人物及“教师专业成长的民间道路”对林高明及其教育阅读团队所作的教育教学研究作专题报道。

  在多年的阅读及思考中,林高明形成了“以书为师,以书为友,以书为敌,以书为用,以书为我”的读书思想与策略。强调用阅读来提升教师的精神生活,用阅读为学生一生的生命奠基。在教育教学及研究中形成了“学、思、写、行、研、教”融为一体的研修模式,真正体现知行结合、知行相须的生命化学习理念。

  通过教育阅读来深度解读与创造课堂

  如何让教师自身的阅读活动与教育教学生活互结连理,比翼双飞呢?我们不能造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然而在教学中却无法“施展拳脚”甚至“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教师。为什么一些教师空有满腔的才华但却不能够在教育教学及课堂生活中有所建树呢?在我看来,比较大的原因在于,没有学以致用,没有以“用书”的心态来“读书”。林高明觉得,阅读就是要唤醒我们的感觉与思考,通过改变思想来改变自我,来改变现实。把“教书”与“读书”亲密无间地融会贯通起来。读书就是为了点燃思维,如果,一味地死读书,那么,就可能造成思想的堵塞,智慧的短路,生命灵性的萎缩。智力上的消化不良,比生理上的消化不良其后果更为严重。由课及书、由书及课的联想与连通,架设了一条有效反思的桥梁。当将教育阅读投诸课堂教学时,每一次的课堂评议,于参与者而言,就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学习。

  通过教育阅读来重构教育人生

  林高明认为,当前,很多教师缺乏真正的持续不断的阅读,而是将自己固定在某个学科的范围内。在这样的视野中,只看到一小池止水,从未有过“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美妙的触动,自然难以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这种状况导致一些教师以自己的视点为工作圆心,将自己的生命活动收缩到一个狭隘闭塞的时空中,以致缺少自我省思。工作状态沉闷,难以创新。

  教师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什么? 林高明相信在于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教师要保持自己的专业优势,保持自己的思想锋芒。就要与经典为友,以大师为师。做一名永远的真正的读者。阅读更应该成为教研员精神生命的呼吸。

  数十年来,林高明不仅自己读书,还利用各种机会倡导教师读书。一方面向教师推荐一些书目,如人文思想类、教育教学理论类、学科教学类等并积极撰写书评,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杂志发表书评五十多篇,致力推介适合于教师阅读的好书。另一方面,倡导教师成立读书小组、读书俱乐部、读书会等。为教师荐书及义务购书。在福州、厦门等地作过教育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讲座三十多场。积极倡导教师专业成长是“‘读’占鳌头,‘笔’挺人生,教学相长,教学相乐”。

 【读书故事】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如饮食喝水般离不开书。也许,是我那故去的爷爷在我童年时培养了我的读书习惯。爷爷目不识丁,他每天清晨五点准时起床煮饭并且将我叫醒。于是,我就拿出书咿咿呀呀、象模象样地读起来。在灶火的跳跃中,爷爷皱纹纵横的脸充满了慈和及温宁。他竖起已经有点背的耳朵努力地听着。在爷爷深情而满足的目光中,我一读就是七八年了。这其间读的书从童谣儿歌长大为现代散文再老熟为古典言词……如果说,我至今对语文还葆有这番痴迷与热爱,那么,毫无疑问,这很大一部分是我朴实的农民的爷爷给我留下的。一路磕磕碰碰,然后懵懵懂懂地上了师范学校。学校那个的图书馆成了我淘金的富矿——鲁滨孙的漂流终于有了个孤岛。常常是两个馒头一碗开水以及木架床上打坐般的读书派定我渡过一个又一个假日。那时候是饥不择食,什么书都读,三年下来居然囫囵吞枣吞了近百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尽管有些浮光掠影。

  仙游师范毕业后就来到乡村小学。或许自己小小的心早被书一层一层地包裹起来,课余时间我的世界里只有书。有过苦闷,有过徘徊,有过厌倦……但拥有书便是我最大的享受。

  我艰难地守在阮庄小学时,常常是尖利的山风夹杂着阵阵尘埃纷纷扬扬洒落,一张破桌子闻风而动,摇摆不定,吱吱作响!尘埃簌簌落下,掩没了唐诗宋词元曲,掩没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杜威……手指微微一弹,一个个活生生的文字从纸扉上争先恐后纷纷站立着,直扑眼帘。这里,也只有这里才能找回心灵的宁静。人们常说读书养心,也是吸山川之灵秀,采日月之精华。在笔墨的濡染中,近墨者“白”,我日益感觉,心灵的清净纯明,精神的澄澈洁白。忆及梁实秋在《雅舍菁华》中写道,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在安谧中,内心的安谧中,就这样边读边写,且思且行。每天如果不读些什么,不写些什么,我心里总会空虚虚的,失落落的。记录下课堂的得失成败,记挂着学生的喜怒哀乐,思索着教育的悖谬与改进——为职业生涯留下一些深深的印在心中的痕迹。有时往悲悯处想,教育写作是拾掇思想和生命在课堂上燃烧的余烬。不管怎样,在“导师”的引领下,我开始真正“睁眼看教育”,并且几乎每周都要从自己每天积累的教育教学生活体验中去梳理、生成、究索、打磨,一笔一划地写成一篇教育文章,向一些刊物投稿。文章断断续续发表出来了!多少给艰难的生活与黯淡的心情带来一些欢欣,似乎是一股蓬蓬勃勃的创造的欣悦挟持着我孱弱的身子前行。

  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缘。一天晚上,坐在我家的龙眼树下,几位同事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聊了很久:长叹复长叹,沉重复沉重!有个朋友近乎忏悔地叹道,好久没好好地读一本书了!“是呀!”幽幽的,如回音一样几个人一起应和着,又陷入了沉寂。不知从旷野的哪个地方缓缓地飞来一只萤火虫,被我们称为“诗人”的郑华枫朗声说道,假如我是昆虫,我也要做一只萤火虫。突然一念闪过,一个美妙的构思在心间绽放,我有点兴奋地说,我们干脆组织一个读书研究会——比如在同一时段同读一本书并定时进行研讨,怎么样?没想到如此天真的提议竟获得大家一致鼓掌通过。于是,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读书研究会的规约: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本共同推荐的必读书,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次活动每个人要针对阅读内容联系教育生活实际脱稿阐述自己的收获至少十分钟,每个月交一篇读书随感以供交流……许元坤老师将讨论出来的“萤火虫”读书会规约记录下来,每个参加者都满心欢喜地在规约下面签了名。

  最先要研读什么书?大家各抒已见。我建议道,我们先读读教育教学名著。大家认为可以研读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教学论著《学记》。《学记》言简意丰、言近旨远,并且能从教育教学理论的源头上对教育教学加以探索。对于经典原著阅读无论怎么强调与倡导都不为过!大家突然觉得生活勃发出前所未有的兴味!

  最是激扬文字、激荡人心的是彼此的切磋讨论。如我们曾认真地研究过“教学相长”的原意与引伸义,如对于《学记》中教师的语言素养问题的研究。对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语言素养的强调,对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讨论。每次讨论都是一次思想搏斗,每次讨论都是一次思维的大冲浪,每次讨论都是不断地向未知挺进与向权威挑战……

  2005年我被借调到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于是,我有更多的时空来阅读教育、思考教育,实践教育。读着,想着,写着……这是面对尘世的最端凝专注的姿势。在毕业后的16年间,我还坚持参加小学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本科的自学习考试,2008年9月起攻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师从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专家余文森教授学习及研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在我的生命历程中,不论是在山村小学还是在中心小学或在进修学校,我都从未曾放弃过读书与写作,以及从未放弃过倡导读书与写作。十几年来,我写了四五百篇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另外还出版有了人专著《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参与主编《教育博客:教师专业成长的航程》、《生活在痴迷之中》等8本书。

  回想这些,我感触最深的是,在我看来,教育阅读与写作是心灵的自我疗救,是教育理想与信仰的建基,也是教育真情与智慧的酝酿,还教育技术与艺术的淬炼。是教育阅读与写作,赋予我们教育的灵魂、自信力、创新力。唯有学而不厌,写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简介:林高明,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在职教育硕士,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2006年被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义务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课堂教学课程团队核心成员。2007年被聘请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课程培训讲师团成员,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授课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5 14:01 , Processed in 0.1866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