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关主题资讯专帖:教育博客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08:56:4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博客发展大事记(1.3版) - [Today1.0备份]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www.blogbus.com/today2100-logs/10733009.html

1998年——2001年
1998年 博客来源于blog(blog,即weblog的缩写,1997年确定),我国学者孙坚华很早就关注博客现象,自1998年以来发表了不少有关文章,流传颇广。
2000年1月 台湾阿坚发表文章《网录:一种新内容形式的崛起》
2001年11月20日 硅谷著名IT博客Dan Gillmor在“清华阳光传媒论坛”上宣讲博客
[size=+0]2002年
2002年3月 2002年3月:台湾“资策会”顾问邹景平连续发文介绍blog在教育中的应用,并且把blog翻译成“网志”
2002年7月 blog的中文“博客”由方兴东、王俊秀正式命名,同时起草了《博客宣言》
2002年8月 方兴东、王俊秀开通博客中国(blogchina)网站,开始了博客在中国的全面启蒙和推动 2002年8月 孙坚华发表《博客论》,第一次全面论述博客现象、历史和理念
2002年9月5日 《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以重要篇幅关注中国的博客现象。题目叫《Blog:个人日记挑战传媒巨头》,作者方兴东和孙坚华。
2002年10月 毛向辉和郑云深发起了中文blog心得集cnblog.org
2002年10月 台湾艺立协在李士杰带动下开设博客网站,将blog命名为“部落格”
2002年11月 浙江杭州中国博客网(blogcn.com)开通,提供博客托管服务(BSP) ,这是大陆最早的博客托管服务商。
2002年11月 Blogdriver开通,开始提供博客托管服务(BSP)
2002年12月6日 安徽合肥Blogbus.com网开通,提供博客托管服务(BSP)
2002年12月7日 千龙网发布专题《2002年博客在中国》
2002年12月8日 千龙新闻网和博客中国网举办高层次“首届博客现象研讨会”:第一批有关Blog的系统研究文献公开问世。
2002年12月8日 博客中国(blogchina)推出正式版。
2002年12月 第12期《读书》杂志发表胡泳有关博客的文章《媒体变革:公众的角度》,是分析博客和媒体较为深入的一篇文章。
2002年12月 闵大洪在《2002年中国网络媒体回顾》中,博客列入5大新特点之一
[size=+0]2003年
2003年1月初 Blogspot被封禁,拉开了外国bsp被封禁的序幕。  
2003年2月28日 千龙新闻网企业频道(21dnn.net.cn)开“博客在线”,这是国内第一家政府新闻网络媒体第一次推以“博客”为主题的新闻专栏.
2003年2月 “台湾应递媒与部落格实验”和“台湾部落格-天线部落实验网络”推出。
2003年3月2日 在线教育资讯网站于开始提供免费blog服务。台湾的jedi开始发布中文版Movable Type新手手冊,这是第一本以 CC 授权的电子书。
2003年3月 南开大学百合Blog系统开通,中国科技大学Blog进入测试阶段, 博客在高校开始迅速发展
2003年3月 上海中医药大学高阶思维课题,在徐平教授的指导下,采用Blog作为研究和教学工具。  
2003年6月 博客中国网(blogchina.com)发起互联网反对传播黄色内容运动,引发巨大社会影响。也招来黑客手段报复及对发起人之一王吉鹏的人身安全恐吓电话。中国博客的媒体影响力第一次获得社会认知
2003年6月19日起 中国博客网(blogcn.com)用户“木子美”发表的网络性爱日记,给中文blog网站带来了巨大访问量,“博客”一词成了网络搜索引擎热门关键词。11月11日因上了新浪专题,使木子美的博客网站访问量达到高潮,一个月就达16万。
2003年7月 《Blog——部落网格线上出版、网络日志实作》(艺立协著)在台湾出版。
2003年8月 国内第一本博客专著,48万字的《博客——e时代盗火者》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作者为方兴东、王俊秀
2003年8月 博客动力正式成立,由美国创业团队卢亮、文心以及中国合伙人Rever共同合作开发一个基于Java平台的中文blog服务性网站。
2003年8月 在台湾已经可以透过carriers贴图到自己的moblog上,schee开始moblog试验,所有影像都是直接由照相手机直接上传。
2003 年 9 月 1日 台湾旗标出版公司出版Jedi的《BLOG架站实务:使用Movable Type — 20分钟打造个人呛声新舞台》一书
2003年9月11日 网易商业报道(biz.163.com)作为国内三大商业门户首家推出网易博客专栏(
http://biz.163.com/special/b/blog.html
2003年9月11日 inertia在台湾部落格宣布台湾的独立媒体中心(IMC)初步建成。
2003年9月18日 Liang、owen、hedong、hilton、keke、rever、topku等人以blog 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人文化的城市联盟weciti,倡导“随意而不刻意,坚持而不固执”风格,反映城市鲜活气息,体现各自城市风貌
2003年10月 横戈从Blogbus创始人color手中收购blogbus
2003年6-11月 blogcn.com用户“木子美”发表的网络性爱日记,产生“木子美冲击波”,“博客”一词成了网络搜索引擎热门关键词,提高了民众对“博客”认知,也误导了“博客”形象,为中国博客产业化带来管理隐患与政策风险
2003年11月 《新周刊》“2003年度大盘点-2003年度新锐榜”候选榜中,“博客”入选“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候选时尚榜”;“博客中国”入选“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候选传媒榜”;“方兴东”入选“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候选网络风云人物榜”
2003年11月 国内除了网典等屈指可数的几个站点提供RSS之外,几乎看不到其他大的站点提供RSS。在国外,2003年4月的时候,微软MSDN、思科、苹果公司等众多公司都提供了RSS输出。
2003年11月11日 Creative Commons组织和CNBlog.org共同发布中文版“创作共用”协议项目。
2003年12月 博客获得《新周刊》“2003年度新锐榜”“优化生活特别贡献奖”
2003年12月 博客获得《南方周末》的2003中国传媒年度奖之“年度网络表现”,博客中国进入年度传媒候选名单。
2003年12月 Jedi发起了台湾省内的“2003 年年度最佳IMTT部落格随便奖”、“第一届亚洲博客奖”。
2003年12月 OWEN、六翼天使、郑云深等博客发起"中文年度十佳Blog评选" ,最后得奖名单是Lei GAO Photography、竹笋炒肉、一亩三分地、西园、北京女病人、danger's blog、 中国茶、日落酒馆、Doverbear的音乐杂记、生活像啤酒一样苦像巧克力一样的甜。
2003年12月 Donews提供了Blog服务。
2003年底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博客(blog)技术及其对组织沟通和社会交流方式的影响研究》获得批准,新兴的博客应用首次纳入国家级科研项目
[size=+0]2004年
2004年1月 天涯博客开通
2004年 网易、Tom等门户网站相继酝酿并推出了博客托管服务(含测试版)。
2004年1月5日 网名为“竹影青瞳”的博客在天涯社区张贴个人写真照片,导致社区访问在短短三天内倍增、服务器承载不了而瘫痪  
2004年5月 Blogbus收购yourblog,5月8日blogbus成为国内第一家收费的站点
2004年5月 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召开的“中国互联网”会议上,博客成为会议的第一关键词。文心和卢亮第一次提出“个人门户”的概念
2004年5月19日 博客中国推出《移动博客不完全手册》深度专题,正式点燃了国内业界对移动博客的商业化开发热潮
2004年5月 南京召开的中国首届网络传播年会上,博客成为最大热点之一,标志着中国学术界全面跟踪和研究博客的发展
2004年5月 BlogBus收购YourBlog(
www.yourblog.org)  
2004年6月 博客topku率先披露联想“诺亚在线”网站标识抄袭,促使该网站关闭数日,进行整改
2004年6月26日 blog心得集召开第三次社会性软件在线研讨会  
2004年7月1日 “网易部落”(bulo.163.com)正式推出
2004年7月12日 博客中国“博客公社”开放,正式进入开放式博客托管服务
2004年7月 已经创办两年的博客中国(BlogChina.com)获得第一笔风险投资。
2004年7月 中国博客网(Blogcn.com) 获得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IDGVC)的第一笔风险投资.  
2004年9月14日 一塌糊涂BBS 关闭。高校blog随之关闭。
2004年10月 BlogBus获得维众中国约20多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2004年10月 博客中国教师博客与学生博客开通,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首选博客网站。
2004年10月 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韦钰院士创建博客,带动大批教师走上教育博客。
2004年11月7日 24小时在线博客发表中国第一街王俯井惊现杀人一幕[目击组图],后被媒体转载后影响扩大
2004年11月中旬 "We the Media" 的作者Dan Gillmor访问上海,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演讲和交流后,他还与当地的博客进行了交流。
2004年12月 BlogBus收购52Blog(
www.52blog.net)  
2004年12月7日 “狗日报”获得德国之声举办The BOBs大赛的大奖――最佳博客奖
2004年12月11日 Blogcn成立两周年暨西湖博客高峰论坛上周末在杭州举行
2003年12月25日 首届中文年度十佳Blog 年度最佳英文Blog评选
2004年12月末 AnyP排行榜大全特针对国内的综合性博客(Blog)托管网站进行排序。

2005年
2005年1月 博客中国(BlogChina.com)宣布并购博客动力(Blogdriver.com)  
2005年1月5日 博客中国邀请网络界、投资界和博客界知名人士,发起2005年博客研讨会。
2005年1月21日 OWEN提出“命题作文”10 Places of My City ,将其当作一次社会性网络协作的实践体验,通过Technorati的标签搜索功能,配合Blog,Flickr等社会性网络工具,将这些信息内容聚合在一起。
2005年2月 博客王吉鹏爆料盛大入股新浪网,引发了《盛大收购新浪19.5%股份》博客传播事件,引起业内轰动。博客中国(blogchina)专题记录。
2005年3月 第二届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评选,博客中国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媒体。
2005年3月末 QQ推出自己的blog: Q-Zone,  
2005年3月20日 晚10点半左右,小百合Blog系统停止运行,用户被取消了在Blog发表文章和评论的权限
2005年5月13日 boingboing in China诞生。6月与poseshow合并,成为postshow.net。
2005年5月 中国博客研究中心(research.bokee.com)创建
2005年6月 博客中国并购百纳盛世,推出无线博客。
2005年6月 中国博客网(
www.blogcn.com)发布M-RABO和RABO,启动收费服务。  
2005年6月 博客中国图片博客正式开通
2005年6月7日 Engadget推出中文版。
2005年6月27日 Blogger爱心援助Blogger王俊,
2005年6月28日 blogsome等境外服务被封。
2005年7月 国内第一部博客电影诞生。博客网与中博传媒合作开发博客电影,共同投入资金拍摄、发行,为博客电影搭建平台,形成博客电影群体
2005年7月 博客网与解小东起的中国娃专项基金合作,共同关注中国儿童公益事业发展
2005年7月19日 博客网于中华世纪坛隆重举行“博客网新版亮相发布会”,宣布正式启用“Bokee.com”新域名,中文名称“博客网”
2005年8月 百度上市事件,引发博客探讨汹涌浪潮,引发博客传播事件。
2005年8月 博客网宣布获得业内最大的一笔风险投资,总额为千万级美元。
2005年8月 台湾女孩AnaisLee发起怪癖接力游戏,成为流传于中文博客圈中最火爆的话题  
2005年9月8日 博客网于北京西苑饭店举办成立三周年庆典酒会。同日,新浪在京宣布推出Blog2.0版的公测版
2005年9月24日 搜狐举办首届全球中文博客大奖赛
2005年9月26日 新浪推出首届中国博客大赛
2005年10月2日 网易推出新版博客托管服务。
2005年10月12日 博客网与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组织委员会共同主办的 “2005中国网络传播学院奖·第二届全球中文博客大赛”开幕。
2005年11月2日 搜狐推出博客公测版本
2005年11月5-6日 2005年第二届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在南京举行。博客受到高度重视,专门开辟两个博客研究专题讨论。
2005年11月5日 第一届中文网志年会在上海举行。
2005年11月6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办“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论坛”。
             (Research 2005-11-7整理)


    编辑手记关于国内博客发展的大事记,大概是从前年酝酿开始的。自从方兴东把这个接力棒传递到博客研究中心这个群体中(research.bokee.com),现在已经历了1.1、1.2和1.3三个版本,从时间上来看也刚好满一年了。在编撰期间,受到了许多热心网友的帮助和支持,进一步丰富和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同时,我们也借鉴了网上非常多的资料,在此向热心的博友表示衷心感谢,这里不做一一列举。
    1.3版的《大事记》,主要侧重于博客(blog),淡化了博客相关的互联网2.0事物,比如RSS、wiki等。这些资料,或是各位亲身的经历,或是口口相传来的信息......,无数个个体的智慧推动了整个博客的发展,无疑,这里记录的都是中文博客世界的共同记忆,这也注定了《大事记》是从博客中来,将到blog中去。因此,我们现在发布的这些资料,是完全共享的,既没有所谓的版权,也没有任何的转载限制,您在引用的时候,不需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我们会雷打不动的来做这个大事记。但因手头资料有限,很多新兴网站创建时间查找不到,挂一漏万是在所难免,祈请博友海涵。有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在留言指出,或者发邮件到research#blogchina.com,我们可以在新的版本中予以修订。
     (转自:http://oilia1106.blogchina.com/3772297.html)

7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08:58:34 | 只看该作者
论教师博客的教改应用及其意义1 - [理论理论]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www.blogbus.com/today2100-logs/10753620.html



  摘 要:2003年以来,国内互联网博客的流行应用成为当代互联网从商业阶段步入文化阶段的标志。如今博客也在教育教学领域开始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大大拓展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和体验,带来了多种令人激动的变化和可能。这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进步,也意味着从教育环境、学习系统到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甚至是教育理念都将发生变化。
  关键词:教师博客 教改应用 意义



一、教师博客的兴起
  简而言之,博客是一种操作简便、无实际规则的网上个人出版技术,它支持个人写作、发表自己喜欢的任何文章或多媒体内容,如个人日记、随想、论文、照片等,通常是流水式记录,所有内容均按时间先后顺序发表。通过建立博客站点,用户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成果、想法和感受。
  自2003年开始,国内博客正日益被广泛地用于普通网民和教育、政府、企业公司等领域,大大改变了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传统面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最近公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目前全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1750万,注册的博客空间数量接近3400万,博客读者则达到7500万以上,其中活跃博客读者高达5470万人,而学生和教师是博客作者、读者构成中的一类重要群体。
  2004年以来,在国内教师中博客也成为热门的网络应用之一。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中的一种。教育博客面向教育界,是以教育、教学等教育界话题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分类博客服务。而教师博客特指面向各类教师用户推出的博客服务。用户申请注册一个博客空间后,就相当于在网上建立了一个交流社区,以此开展师生(以及其它网民)之间的传播活动。著名的博客中国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等都相继推出了教师博客服务,使博客日益深入地服务于从幼教到大学的各学科教师的教研活动之中,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气象。笔者最近使用Google搜索,以“教师博客”为关键词可得到网页结果竟达到2820多万个。这表明,教师博客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二、教师博客在教学改革中的基本应用
  结合笔者三年来的博客经验来说,教师博客对教育教学可谓具有丰富的信息传播、管理功能和实际运用的巨大前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它的基本应用有:
  首先是上传资料文件。可以将博客作为日常教学、课程信息的发布系统,上传大纲、课件、课堂音频视频、试题练习等任何有关信息等,供学生乃至全社会共享。
  其次是动态更新教育新闻与信息。可以转贴网上的教育新闻、校园新闻等信息,也可发表自己所在学校的这类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想。
  三是分享日常经验与感悟。把博客当作个人的叙事随想录,发表有关工作过程、教学故事、心得感悟、思想评论、学生作品等文章,以供备忘或日后研究。这既有利于教师多侧面地展现、整理或反思自我,实现心理减压,也有利于师生沟通,拉近心灵距离。
  四是链接有关资源网站。按个人兴趣加入网站链接,或通过博客的TrackBack和RSS技术,使自己的博客变成跨平台的资源共享,帮助学生方便地找到有关学习的专门网站,获得更广泛的学习资源。
  最后可以促进教研和学术活动。有共同兴趣的教师之间通过博客,或组建群博客、小组博客的虚拟研究平台,进行有关教育、科研的交流讨论,甚至可以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教材编写等。



三、教师博客对教学互动虚拟社区的构建
  教师博客不仅仅是一座信息交流的桥梁。笔者认为,构建师生密切交流、良性互动的网络虚拟社区,才是深入发掘博客功能,使其深度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在这个社区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与学之间的角色交流:
  1、留言、评论。博客读者可以实名或匿名地对博客文章、作者发表意见,作者再据此给以答复,构筑了交换、交锋各种不同意见的平台。
  2、在线教学问答。博客内可以开设诸如“答疑解惑”的不同栏目,也可以利用站内BBS开辟专门通道,供学生提问、讨论和在线解答。
  3、网上通信。学生通过电子邮件、QQ等形式,与教师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讨论,其中有代表性的讨论记录文件可以上传到博客,供更多同学共享,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4、师生互链互接。教学的博客可以和学生们的博客交换链接,形成有关联的博客群或网上熟人圈,这种互动非常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信息、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5、教学活动策划。可以在博客上组织参与性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协作学习精神。例如根据教学进度、当前社会事件等可设置讨论议题,开展教学游戏、学习比赛和研究型学习等,做起来更经济,又省时、省力。
  通过上述五种方式,一个教师博客站点完全可以从一般的信息平台提升为师生和谐互动、相互激励的网上社群或部落。其实,博客作为新型网络交流工具,它本身就可用以建设虚拟社区。由于博客的开放参与性,教师博客用于教学,可以通过该教师的枢纽作用组织起一个包括授课班级同学和本博客其他网友读者(包括同行专家、学者)在内的学习社区,从而超越封闭的课堂物理空间,使学生同时并行于另一个活跃有趣的开放型学习空间。在此,教师的角色只是这个开放互动空间的中心节点,他不再是一言堂,甚至失去了话语权威,因为教与学的过程都将变得透明,并且已融入一个更广泛更复杂的网络人际交流过程中了,教学问题、信息反馈等都将得到及时收集。可以说,这个虚拟社区非常适合于开展教学改革、教育实验,组织学习团队,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从而大大拓展、深化了教学过程。
  博客的精神就是平等交流和反思提升。由于在网络社区中传统规范对人的制约作用被减弱,教师博客有利于建立更平等开放、更轻松密切的师生关系,实现真正、深入的交流。而且,这种个性十足的交流可以有效联通并促进网下现实(课堂)的交流,教与学成为一种乐趣和精神享受,两者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优化。对教师来说,这将大大丰富教学体验,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博客以文会友、以研会友,促进相互交流、反思和研究行动,这将大大活跃普通教师层面上的教育叙事,进而使整个教育界为之生动。


(本文系省教改《网络博客与全互动型教育平台构建研究》项目资助,待续

7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08:59:55 | 只看该作者
论教师博客的教改应用及其意义2 - [理论理论]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www.blogbus.com/today2100-logs/10754159.html


四、教师博客对教育教学的革命意义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理想的传播应该是双向互动的,传统的单向灌输往往传而不通。教师博客突破了传统的组织传播格局,它不是传统课堂形式的重复或补充,也不同于远程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社会广大学习者的全新教育教学模式。它超越了课堂教学范畴和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摒弃世俗的功利动机,是由师生凭兴趣、自由参与的教育传播活动,其终极目标是知识和思想的薪火相传,是教师的职业使命感使然。这对于讲授者、学习者双主体以及知识思想来说意义都是空前的,将引领未来整个学习系统、学习环境迈向令人激动的图景。


(一)解放教育思想和讲授主体
传统上,由于知识主要蕴含在纸质媒介和讲授者的头脑中,这种“权威”造成了教与学分属于一高一低泾渭分明的传播地位,而在传统的面授中,“灌输”仍然是主要形式,教与学的双主体关系很难平等,无法深入互动,学习常常是被动的。博客将使整个教育从思想到面貌得到自由和解放。一方面,教学内容、个人知识将脱离特定教师的肉体,存在于自由广阔的网络环境中,极大地开放、外延了传统教育有限的物理时空,提高了容纳不同意见的宽容度;另一方面,这种开放又使教育行为空间变得十分广阔,整个社会成为“无形的教室”。学习者可能不是来自一个学校而是五湖四海,他们掌握了学习的主权;而教师则“以学为中心”,掌握了讲授主权,更主动、自由、灵便,不再受传统教育体制和升学率、得优率等功利的禁锢,他们得以独立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博客中,联结教与学的唯一要素就是兴趣,教育因此回归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真本的主题。[1]事实上,当整个社会都成为教学环境,教师自己也将因此获得知识、思想和情感上的解放,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二)革新学习对象与发展学习主体  


  互联网的内容时刻在生产、变化,博客就是一场内容开放运动,这对学习者的意义非常显著。他们不再是只面对一个,而是参与不同水平、风格与派别的多个教师和专家的同类博客的互动,学习对象的革新使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和对比学习,从而更为主动、广泛地获得各类知识和学习资源,甚至超过他们老师所能获得的。这样,传统的教与学角色的界限变得模糊,学习者将因此面临更多的发展可能。学习者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及其社群,相互充当他人的“老师”,人人都是讲授者和学习者,这从本质上提升了他们的主体性地位,真正的个性化学习变为可能,对学习的自我管理也更容易实现。此外,来自不同领域、专业、年龄的人之间的广泛交流,理论上使未来的学习系统和共同体无限扩大化,而讨论中不同声音的增加,有利于学习者提高探索和学习的能力、发现和认识问题并处理复杂意见的能力,他们将因此不断发展自我。


(三)改革学习过程和教育模式
  有了博客,讲授者在教学内容、形式和过程等许多方面都有更多的创新可能。博客的日志形式使教师们公开了他们“思想的源代码”,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可以展开互动,大大丰富了面授中难以展开的非教材部分的内容,学习过程变得非常透明,其间呈现的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行为“链”与思考“链”,对师生、对他人或那些异步学习者来说都大有收益。有人因此认为,减少面对面的学习数量将是未来教育的趋势。博客传播强调平民化、个人化和个性化,作为个人主导的内容发布,它突破了社会信息流动的严格秩序,使个人的思想、知识和信息进入了互联网内容生产的主流构架,形成了开放式的教育与学习资源构架,教师的教育成果得以真正供全社会共享。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必将随之变革。著名的博客网指出,在教师博客大规模普及后,教育模式将在传统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堂式”之外,催生一种全新的突破学校围墙的“集市式”,并大大推动人类教育事业的进步。[2]



五、新学习革命中的问题  
 

  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革命,也是学习的革命。但对教育实践来说,它的影响尤如硬币的两面是正反并存的。博客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新平台和工具,当我们在强调其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的课堂和面授,毕竟它更具有丰富的人性因素,有其永远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信息爆炸导致的信息过载、信息污染、有害信息盛行等诸多威胁已是有目共睹,这意味着未来教育将因为教育信息环境的变化而面临更多挑战,它加大了引导和管理学习的难度。对此,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研究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并充分发挥自己知识构架完善的优势来指导学生正确地学习,帮助他们从信息海洋中过滤出有价值的重要的信息,学习到正确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目前,博客的教育应用在国外已相当广泛深入,比如开展教师职业训练与交流、群体协作学习、研究型学习、教育实验、校内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沟通等。[3]但在我国,教师博客更具有个人性,其教育应用还不系统,还缺乏营造教与学、教与教之间的更为全面深入的互动。当然,这一应用仍在扩大之中。总之,教师博客将以其独特的人人参与的文化精神和思想价值,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实践平台和重要的评价反思工具。

参考文献:
程乐华.Blog对学习系统的影响分析[DB/OL].惟存教育.http://www.being.org.cn,2005-09-22
2]博客网.中国教师博客中心正式推出:推动“集市式教育”模式[DB/OL].博客网.http://www.blogchina.com,2004-09-22
陈向东 张际平.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DB/OL].惟存教育.http://www.being.org.cn,2004-09-27    



[size=+0]The Research of Blog’s Application and Role in Education   

  Abstract:The popular Blog application is a symbol which is from the commercial phase to the cultural phase on contemporary Internet since 2003. The Blog is bringing into teaching activities,it has greatly developed the space and time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and brought the many kinds of excited changes and possible. It means not only that the teaching technology and method are progressing,but also the all education system is changing,including the education conditions,the study system,the study mode and the education idea.

  Keywords:Teacher Blog;Application;Effect

[size=+0](本文发表于《江西教育科学》核心期刊,2007

7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09:07:44 | 只看该作者
让我们都来做博客吧 - [传媒素养与教育]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www.blogbus.com/today2100-logs/37333037.html

  [本站按] 数年来,我在每个学期新课开讲时都会和学生们谈到博客与现代生活的话题。上个月在中文、历史系开课时也曾做了小小调查,结果发现,两系4个班300余人,拥有博客的同学仅仅十余个,实在有点意外;但是他们天天混在“校内网”又无所事事的却很多。今日又看到报道年轻白领最爱的“开心网”的新闻,说是又开发了一个新的游戏--“偷菜”,先是抢车位,买卖奴隶,这次又鼓励偷东西,真不知道开心网今后还会发展到何种更高的无聊之界。
  上了网,并不意味着会上网。这里转载一篇文章《新闻专业大学生如何设计求职博客或网站》(有删节),希望对在校大学生上网有点启示:


  如今,我国博客作者人数已经超过5000万,平均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位博客作者。但是,博客的“用户产生应用”的价值有没有被充分体现呢?
  拉里.阿金斯在美国网络新闻评论网站发表的研究文章《Online publishing changes the three Reasons for college students》指出,美国几乎所有学生都开有自己的博客,但只有大约10%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网站,博客和网站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他呼吁新闻专业大学生要利用博客或网站为求职增加成功的机会,原因至少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三个方面的原因加以分析,期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带来借鉴与启示,帮助他们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下脱颖而出。


1、开设博客和网站是一项基本新闻技能

  当今时代,做个人网站或博客不但可以展示自己对网络新闻科技的应用能力,而且可以通过网站或博客向媒介和社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西方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中,多数都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然而几乎所有学生都在Facebook或MySpace上开设了博客,拥有自己个人网站的只有大约10%,而且内容主要发表自己的作品、文章和随笔,却没有意识到用它们创造实习或兼职的机会。大学生千万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把就业难的问题推给社会,而要充分利用博客和网站推销自己,以个性化的技术设计、睿智的文字和亮丽的形象,把自己的能力、才华和形象展示给社会,增加自己的网络透明度和社会透明度,为在激烈竞争中寻找就业机会增加新的渠道。
  但要注意的是博客个性很容易暴露作者的隐秘性情,平时在网上发帖时的“个性”风格往往不易被接受,新闻单位都比较注重稳重专业操守和专业精神,所以既不要使用过分个性化的文字,也不要过多放任写作时的拼写、语法等细节性的低级错误,以免因为细节错误而失去可能成功的机会。而且,过分随性的写作态度往往还会给人自由、散漫的印象,容易导致美好的期待事与愿违。
  阿金斯本人是坦普尔大学和阿卡狄亚大学的新闻学教授,他认为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更要善于利用博客和网站等媒体,因为他们将来就业的工作领域就是媒体行业,而网络新闻业的发展恰恰是未来新闻业的重点。阿金斯的学生之一考夫曼在大学期间与同学合作创立了BarelyPolitical.com网站,先后采访和结识了包括ABC与NSNBC等许多知名媒体的精英,提高了新闻实践的能力,领悟了新闻采写与制作的真谛。同时,她还为自己建立个人网站,把她自己的自传、新闻作品,以及她曾经的歌唱生涯和演出剧照都贴在网上,增加了与她交往过程中他人对她的了解机会,也自然增加了媒体和社会为她提供工作的机会。沃尔特·奇瑞普斯盖也是阿金斯的学生,他在中学时就创建了自己的网站WalterFootball.com,现在已成为美国国家足球联盟的会员网站,也被著名的今日美国报接收为合作伙伴。


2、博客或网站是与传统媒体合作的有效渠道
  如今,博客和个人网站成为传统媒体关键的消息来源。曾经沸沸扬扬的莱温斯基事件消息的首发媒体就是被称为博客祖师爷的麦特·德拉吉的个人博客,然后才是传统媒体与德拉吉的合作和大量的跟踪报道,从而引爆了在位总统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这被称为美国网络博客历史上的里程碑。去年2月,德拉吉在个人网站上率先捅破了哈里王子正在阿富汗服役的秘密,这一消息随后成为全球众多媒体的头条。
  博客和个人网站成为传统媒体的先行者与合作伙伴。基波·杰波是新闻专业的视频制作高手,他与同学合作的视频新闻经常在电视台的“今夜秀”节目中播出。玛丽·考克斯在博客中开设的“讲坛”,已经成为《时代杂志》等媒体的签约文章。贝尔·西门斯的“波士顿运动之星”网站,现在已成为ESPN.com的常设专栏“运动之星”的子栏目,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网络之星”。
  需要提醒的,一是不管是个人网站还是博客,必须做到及时更新,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很难引起人们的持续关注而失去影响力;二是发布的内容不要面面俱到,而要体现出个性与特色,语言写作要饱含激情。如果爱好运动,就要围绕这一主题,可以采写体育明星、体育爱好者和运动感悟等。如果热爱音乐,可以采写乐评乐感等,也可以把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上传。总之,展示自己的天分和能力也许是最重要的内容。
  大众媒体的许多记者与编辑,他们习惯于从博客和个人网站发现新颖的个性化的声音。而且,他们还往往利用搜索引擎,挑选那些实力派的高手或实习生,为他们提供就业或工作机会。因此,你的个人网站或博客也许随时就可以被搜索出来,被媒体纳入其挑选范围。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江湖是一汪浑水,要引起传统媒体注意或增加被搜索的机会,必须通过不懈努力创立品牌博客或网站。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技巧值得重视,比如在网站或博客文字中使用眼下最热门的关键词,可以大大提高曝光的机会。


3、网站或博客可以创造合理的经济收入
  就目前经验来看,依靠网站或博客实现经济收入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内容吸引点击,点击量越大,广告价值就越大,广告商投放广告的热情就越高;另一个是与知名商业媒体机构实现合作,品牌的知名度越高,合作的收益就会越大。因此,创建自己的个人网站或博客,必须把内容锁定在自己十分熟悉和了解的专业领域,自娱自乐的网站或博客就无法获取经济收入。当然,直接的经济收入值得期待,而潜在的社会收益也不可忽视。所以,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眼光,这也许比经济收入更为重要。

  虽然我国现有法律规定还不允许自由建立个人网站,但开设博客却没有限制性规定。只要内容符合道德规范与法律规定,博客还是一个自由的空间。期待就业博客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工作机会。随着一些传统媒体出现的危机,它们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而新媒体提供的机会却越来越多,因此大学生尽快创建自己的网站或博客,不仅仅实现了实践锻炼和经济创收的目标,而且这些经验对增加他们在新媒体就业的机会是极为珍贵的。
  原文: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1455/150541/9026233.html

7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09:09:54 | 只看该作者
互联网到底有多重要 - [新媒体拽什么]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www.blogbus.com/today2100-logs/60285973.html

   互联网重要吗?我们对它的依赖是否超乎了预期?

   最近一项关于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工具”,这种对互联网的基本认识似乎远远不够了。
   这项由韩国东亚研究所和英国广播公司联合对世界26个国家近2.8万人做出的调查表明,对为数相当多的人来说,“离开互联网简直就不能活”。数据显示:
   持上述观点的被调查者中,以日本人、墨西哥人最甚,分别占84%和81%。然后是俄罗斯(71%)、中国(63%)和韩国(54%)。但是,在美、英、法、澳、加等欧美国家,这一比例仅仅在35%~42%之间。
   上述这些国家,日、美、韩、英都是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均在70%以上,而俄罗斯、中国都刚刚越过全球平均水平,分别为23.2%和22.6%。
   按理说,经济发达程度越高,互联网的普及、网上生活也将越旺盛发达,因此,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才可能更高。但是,该调查并没有说明,这一观点的认同比例是否与不同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社会文化观念或者现实政治状况有关。
   不管如何,人们更容易承认,互联网已经成为和日常衣食住行同等地位的“基本权利”。该调查表明,认同该意识最强烈的是韩国人,达96%;在“金砖四国”中,则分别是巴西(91%)、中国(87%)、俄罗斯(70%)和印度(61%)。



   如今,人们日益把从对电视的依赖转向于互联网,倒是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宅男宅女越来越多。如果没有互联网,“宅”的可能与难度将会是另一种情形。
   难道互联网比爱情还重要吗?这个提问也许本身是错误的,因为互联网也是谈情说爱的工具,尽管网络爱情并不美好。
   那么,互联网比日常生活更重要吗?把互联网与日常现实对立起来,显然也有问题。一方面,日常活动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从工作、生活到学习,互联网都是快捷,甚至是必须的工具;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互联网本身已成为日常现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了3G,“我不在网上,就在去网上的路上”,这话也不成立。



   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离开互联网真的就不能活吗?下线,关机,捧读,或者访友,踏青,踩上坚实的土地。其实,如果互联网是必备的“工具”,不选择是困难的;如果互联网只是个人生活样式,那么不选择是容易的,结果也会是美的。
   互联网生活再重要,再密不可分,毕竟它还没有到达《黑客帝国》那样人机一体的时代,目前还是机器的生活,“居间”的生活,甚至是被代理的生活。

   在这个虎年春天到来之际,有最新报道说,1999年第一个版本面世的腾讯QQ现已拥有10.57亿注册帐户数、4.48亿活跃帐户数。3月5日,首次有超过1亿QQ用户同时在线。这是一幅怎样庞大而可怕的电子城市的图景?


   传播即呼吸
   抵达真正的“美”和“美”的自由,网络生活还前路迢迢。



7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09:12:03 | 只看该作者
博客会消失吗? - [新媒体拽什么]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www.blogbus.com/today2100-logs/58255911.html

   博客应用似乎毫无疑问地处于代际传播当中了。

   本博曾在《SNS的代际流动》一文中感叹,全世界都喜新厌旧。现在,又有新证据了:
   有消息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3日公布了一项最新调查,发现美国年轻人对Blog的热情已经消减,他们更倾向于使用“Facebook”、“Twitter”等灵活快捷的社交和微博客网站。
   中国互联网近半年来的境况也是如此。自从新浪网内测微博客以来,雅虎英文、网易、搜狐、人民网、腾讯网、人人网等,以及诸多无名网站,纷纷在微博客方面加速动作。
   而传统上的BSP,例如知名的博客中国、中国博客等网站已经快速淡出网民视线,甚至成为互联网传统的一部分;现在,专业BSP只有博客大巴(Blogbus)亮相还算较多。

   皮尤研究中心发现,12-17岁网民中只有14%的人写博客,而2006年时这一数字为25%。相反,其中有75%的人经常使用Facebook一类的社交网络,而四年前这一比例仅为55%;18-29岁网民中写博客的人数也在迅速下降。
   相反,博客群体已呈现老龄化趋势。皮尤研究中心发现,在美国30岁以上写博客的人数从2007年到2009年增长了7%。而在年青人群中,由于手机上网的发展,支持多终端便捷发布的微博客也在加速流行。
   在国内,博客2002年进入,如今显然已是老旧、“OUT”的象征。对出生于1990年后的网民来说,博客估计可列入到“互联网传统”当中了。所以,对于国内大多数新进网民来说,博客区别于微博客,就像摩托车之于小汽车。一些人直接越过了摩托车层次,直接买小车开了。


   博客老矣,尚能饭否?
   正像一些人担心电子邮件会随着IM、微博客、空间留言板的兴起而消失一样,人们也担心博客的消逝。
   但是,博客大巴近期的事件可以作为某种证明。Blogbus因敏感词、机房维护两次原因而关闭一周或数小时,令数百万用户如坐针毡,颇为不满。看来,在意博客的人还是相当多的,也许他们“老”了。

   重要的是,深与浅都是互联网表达的需要,你无法想象所有人都通过140个限制字符来说所有的话。
   也许博客并非要消失。事实上,一方面它已经获得了变形的新形式,比如号称“XX空间”的应用;另一方面,传统博客将会面对不同的使用目的而继续存在。




7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0:19:42 | 只看该作者
杂说“书卷气”

真正的“书卷气”应当与博学、谦逊、高雅、悲悯情怀等人类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更应当与中国知识分子救世济民的优秀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


文/刘明清
刘明清,资深出版人,发行人,书评人,专栏作家。现任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

    对于读书人,你赞美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洋溢着书卷之气;你挖苦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看不到任何书卷之气。

    对于不读书的人,你同样可用“你好像有一种书卷气”之类的话赞美他;当然如果是想挖苦他,用一句“你没有文化”,杀伤力也就足够了。

    总之,不管是读书人,还是不读书的人,“书卷气”都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武器。因为“书卷气”是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完美、最直接的诠释,所以,读书人看重它,不读书的人同样以拥有“书卷气”为荣。

    “书卷气”虽然只是一个抽象的精神概念,却可以通过十分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换言之,“书卷气”是写在每个人脸上的。一个人有没有书卷之气,我们可以从他真诚抑或虚伪、幸福抑或痛苦的脸上直接观察到。当然,观察者本人也必须是一个拥有“书卷气”的智者。否则,你是看不到的。

    我一向以为“书卷气”首先是可以“学而知之”的。通过我们后天接受教育和努力学习,便可以修得宝贵的书卷之气。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读书学习之于我们人类的意义,不仅在于吸收知识,更在于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

    如果你被人讥笑缺少“书卷气”,弥补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读你需要的书,读你喜欢的书,读圣贤之书,天长日久,滴水石穿,你的书卷之气会不请自来。相反,你如果厌恶“书卷气”,方法更简单,只要不读书即可。古人曾经说过,三日不读书,语言会无味,而且面目可憎。不过,我相信真正厌恶书卷之气的人,必是世间可笑之人,而且在这世间应该是愈来愈少了。毕竟当今时代已为知识经济时代。

    想来,历史上也确实经历过一段荒唐可笑的时代,既不乏可笑之人,更不乏可笑之事。记得在20世纪的一些特别年代里,我们曾经一度把“大老粗”“没文化”视作最具有“革命性”的词汇。相反,那些接受过专业教育的知识分子、读书人,则羞于承认自己有文化,更羞于承认自己身上的“书卷气”——因为“书卷气”几乎成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代名词。所幸的是,那样荒唐可笑的历史如今一去不复返。

    另一方面,我们似乎也应当承认一个事实,即所谓的“书卷气”有继承的可能性。因为文明与知识的传承,不仅依靠书本,也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我相信一个浑身上下散发出“书卷气”的人,除了与他后天读书学习有关,也往往与他生在一个家学渊深的环境有关。即使是那些没有受过多少专业教育,甚至读书都很少的人,如果他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们往往可以从他的身上若隐若现地感受到一丝书卷之气。

    “书卷气”之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如果仅仅作为我们被别人夸奖和骄傲资本的话,则是很空洞和无聊的。我反感那些读了几本书,上了几天学,或者留了几年洋便目空一切、自以为是、颐指气使的人。其实那与真正的“书卷气”没有任何关系,用“小人得志”来形容才是最合适的词汇。在我看来,真正的“书卷气”应当与博学、谦逊、高雅、悲悯情怀等人类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更应当与中国知识分子救世济民的优秀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那样的书卷之气才是我们当今时代读书人所需要和追求的。

    记得吴敬琏先生曾经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句话来表达他对已故思想家顾准先生道德文章与高尚情操的景仰之意,我也愿意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于心目中理想的“书卷气”的爱意与追求。

本文刊于《出版广角》201209期,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纸质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7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1:52:01 | 只看该作者
用思想书写生命的传奇
■河南   常作印
   



常作印简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育硕士,现任安阳市曙光学校教务处主任。系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全国中学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得主,河南省名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阳市优秀专家。先后主持省级以上课题6项,发表文章200多篇,出版《不做庸师》《从此迷上教科研》等著作多部,应邀到全国各地做学术报告100多场,事迹曾被《教师博览》《中国教师报》等10家报刊报道,被媒体誉为“教改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本土教育变革的领跑者”。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对于教师而言,有思想才有尊严,有思想才有魅力,有思想才有价值。思想贫困比经济贫困、知识贫困都更可怕。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也就没有了教书育人的灵魂,孩子正常的精神成长也无法在他手中完成,更不可能培养出文化的巨人。只有教师有思想,学生才会有灵魂;只有学生有灵魂,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从教15年来,我一直把“以行进的方式活着!培养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现代公民”作为事业追求的崇高目标,把“计划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收获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作为生活的座右铭,把“在每段经历中都能发现更强大的自己”作为与学生共勉的人生格言,把“读书、实践、反思和写作”作为每日的必修课,把“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乐趣……
为自己擎一盏心灯
     还记得1994年9月,我拿着大学录取通知踏上北上的列车,没有喜悦,只有沮丧和失落。虽然在封丘一中的几年苦读换来了不错的高考成绩,我却因填报志愿失误,进了一所师范院校。
     我在大学新生报到处填下“常作印”,没想到接待我的老师突然大呼小叫地跑进系主任办公室:“第一名来报到了!”一位瘦瘦的中年男子走出来,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年轻人,你是我系录取的分数最高的学生,相信这里也能成就你的梦想!”
    虽然系里把我当“国宝”一样重视,让我组建社团、担任班长和系学生会干部,但短暂的喜悦之后,是刻骨铭心的寒门子弟的自卑。突然间,我觉得自己的优势全没了,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很无知、无能。城里的同学听唱的英文歌曲和摇滚乐,我闻所未闻;他们看的索尔仁尼琴、米兰·昆德拉、茨威格等作家的作品,我都不知道。我突然发现:我是一个文化上没有长大的孩子!
    无数个夜晚,我拷问自己:“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活着?”既然已经错过了太阳,我不能再错过月亮。感谢我高中时代的班主任王俊仁老师,他在我心灵中播下的火种是那样顽强,不断在我人生的黑夜将激情点燃。于是,我开始拼命学习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以一种鲸吞的方式,以一种可怕的速度进行恶补。
     那时的我,就像《庄子·秋水》中的河伯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或者说像一个乞丐看见了金黄的面包,我开始了急切的、繁忙的、有目的的阅读。那段日子,我常常晚上一两点钟才休息,有几次居然看了个通宵。虽然学校的图书馆非常简陋,但它还是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书籍的魅力,也为我的阅读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短短几年时间,我浏览了《论语》《道德经》《诸子百家》《全唐诗》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也硬啃了罗素、尼采、黑格尔、康德、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大师的著作,还发表了几篇有一定分量的“论文”。大学毕业时,我不仅在专业上取得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还被评为了省级高校优秀毕业生。老师、同学都认为我适合搞学术,建议我跑关系送礼争取留校任教,但我产生了要到中学去当老师的强烈冲动。我为当代中国没有思想大师、文学大师而感到深深的遗憾!我想:未来的大师应该由我培养出来。
在失败中蹒跚前行
    我怀着这个梦想,走进了一所城市中学的大门。可工作没多久,就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第一次与初一新生的见面会,正当我慷慨激昂地演讲时,一个男生突然站起来,大大咧咧地说:“常老师,你能不能不讲日语?”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的普通话有多么糟糕!
    初当班主任,我就发现班里有几个“刺头”,他们吸烟、喝酒、打架,但在我的高压、专制、紧迫盯梢下,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我带的班先后取得了新生军训标兵班、广播操比赛一等奖、期中考试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可好日子没过多久,任课老师开始告状不断,公开与我作对的学生越来越多,常常是摁下葫芦又浮起瓢,搞得我焦头烂额、手忙脚乱,班级卫生、纪律等成绩直线下降。我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大动肝火。那时的我,感觉做教师是如此的痛苦,丝毫没有快乐与幸福可言。
    一位校领导了解到我的情况后,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本是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他对我说:“真正打败你的是你自己!工作的乐趣恰恰在于挑战!教师不是一个仅靠热情和勤奋就能干好的工作,它还需要很高的专业技巧和专业智慧。想一想,凭什么让学生服你?”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句话让我思索良久。对照魏书生和李镇西老师的书,我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竟然是如此的简单粗暴和缺乏耐心,不出问题才怪!我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吗?我有丰富的专业技巧吗?我有高超的专业智慧吗?我有真诚的专业爱心吗?我似乎什么都没有,学生怎么会服我呢?我明白了:教师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学术的专业”,一种复杂的智慧性工作。
    或许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障碍赛,需要不断地跨越自己。为了让学生“服我”,我开始练习普通话,每天听新闻联播,模仿播音员的发音,我还买来著名朗诵家的录音带,反复听反复练;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一本新华字典,遇到拿不准的字音就翻字典。迄今,我已翻烂了五本字典。我的普通话越来越标准,学生夸我上课的声音像“播音员”!在省普通话测试中,我顺利获得了一级乙等的好成绩。
    记得京剧大师梅兰芳说过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当教师何尝不是这样!为了让学生“服我”,我开始认真“偷取”他人的“教育秘籍”。我虚心学习身边每一位优秀教师的“绝技”;认真收集图书报刊上的教育教学案例,细细品味别人独具匠心的方法和智慧;到处借阅专家名师的报告、示范课录像,反复揣摩每一个精彩的片段;不放弃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哪怕是自费也要亲耳聆听专家名师的讲座。我不断模仿专家和优秀教师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把他们的“思想玫瑰”移植到我的“试验田”……我的教育教学不但有了生气,而且有了出色的成绩。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生活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不学习是等死,照抄是找死,只有经验而没有思想只能安乐死。模仿,是为了最终走自己的路。渐渐地,我不再满足于邯郸学步,而是把别人的经验、名家的理论消化融合成自己的东西,以教育教学为圆心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始把班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我每天坚持“六一工程”,即至少读书一小时,至少背诵一段经典,至少找一名学生谈心,至少上好一节语文课,至少写一篇教育反思,至少进行一次体育锻炼。每周,我都要去书店逛一逛,每年的报刊订阅费都在800元以上。流行网购后,常常一订就是几百元的图书。这些年来,每当朋友走进我的家门,总是惊呼我的藏书多。没有整块的时间用于读书,我就利用细碎的时间,随身携带几本书,随时翻阅。正是牛嚼了这些教育经典,使我坐上了提升自己的“直升机”,摆脱了在黑暗中摸索的状态。
     为了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我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最优秀的教师。每天早晨,我都与学生一起背书。十几年来,我不但与学生一起背诵了几千首唐诗宋词,也背会了《论语》《老子》《庄子》等,还背诵了泰戈尔、普希金、莎士比亚等国外大师的许多经典片段。近些年,许多人喜欢听我班的课,由衷地赞叹我的学生发言口吐莲花,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谁能想到我们背后的付出呢?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说:“科班的孩子练完功了,老师常叫坐下来,静一静,默一默。”默就是用脑筋去思索、揣摩。如果一个教师只顾低头拉磨,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永远成不了一流的教师。书本上的知识只有在善思者的头脑中,才能活化为智慧。为此,我常一动不动地“默”到半夜,寻找班级问题的解决办法,结果常常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想出别人没有想出的主意。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虽然让我经历了蝉蜕蝶化的焦灼痛楚,但是也让我听到我与学生生命拔节的声响。
    从教15年来,我坚定而自信地站立在讲台上,坚持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不会思考的人势必丧失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从而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只有让学生思考得更加深入,孩子的精神之树才会长青!我经常让学生针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等,进行独立思考和评论交流。我用温暖的眼神关注每一颗敏感的心灵,用真诚的心灵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用民主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表达言说,用自由平等的对话让学生理解权利和责任……渐渐地,学生的自主意识、集体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生命意识、自由意识等,一一被唤醒。  
用写作抵达精神之乡
    我个人认为:从专业化的角度讲,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在“平凡、平静、平常”的工作中,练就“四能三立”能力,“四能”即“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干,静下来能思”;“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的能力。
    我思故我在,我写故我在。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在其《生活体验研究》一书中有精辟的论述:“写作是某种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写作是为了检验事物的深度,也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对于我,“文字是圣物中之最珍贵者”,坚持写作能促使自己多读多学多思考。随时随地把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教师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的发展、教育的智慧和教育的幸福,也是在成就一个个学生的同时书写自己的职业历史和生命传奇。
       2003年,我的专业发展出现了“高原现象”。这时,我读到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一文,由此开始走进网络和教育写作。没想到的是,我在网上发表的第一篇教育文章竟然掀起不小的波澜,引起很多网友共鸣。一时间,6家报刊社的编辑与我联系,表示想刊发这篇文章。更让我感动的是,一位远在英国的朋友从欧洲华人网看到转载的此文后,发来了近两千字的电子邮件,表示赞同和支持,并给予热情洋溢的鼓励。
    没想到自己在网络上“一炮走红”。从此,无论工作有多忙,一旦有时间我都坚持上网耕耘自己的精神家园,平静如水的教育生活被鼠标“激活”了。
       2004年6月的一天,我写了一篇关于中国职称评审体制的文章,引起网友激烈讨论。 6月23日,一位网友的跟帖吸引了我的目光:“看了您的大作,真的大开眼界。尤其是中国的职称竟然跟工资、福利等挂钩,更令人费解……” 然后是一千多字关于美国教师“职称”的介绍,让我眼界大开。原来,他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博士、教师、汉学专家。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地球村”。
    与网友的交流让我的教育教学思路大开,我在改造班级和课堂的同时,不断追寻和实现自我超越,创造性地开展诗意的教育,在班级中尝试自主民主管理,让学生在自由、幸福中领略别样的教育风景。为了引导学生爱上写作和思想交流,我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写教育日记,并放在班里,让学生监督,供学生浏览。我批改学生的随笔时,常常是批语比学生的文章还长。在我的努力下,几乎每一届学生都成为了写作爱好者。
       2011年初,我的教育博客“诗意的河流”访问量突破三百万次。在教育探索的路上,我也欣喜地觉察到自己似乎触摸到了诗意教育的境界。这应该归功于网络和专业写作,是它让我睁大审视教育的双眼,是它把我送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
    我个人认为:卓越的教师应该具有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精神。针对中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以青年特有的热情和一名教师的良知关注着,思考着。为了用事实说话,不靠在书斋里拍脑袋,我自费跑遍大半个中国,拜访专家名师,深入一线,深入农村,调查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现状,先后走访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两千多人,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以真实的视角记录下真实的中国教育,写出了十几万字的调查报告。
    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也没有人资助我,我是自觉地、也是自主地做着这一切,为了那些曾经把毕生的心血献给教育事业的先驱们,更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和我广大的学生。
    前几日,收到一位已毕业学生的来信,他说:“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您是我们的班主任、知心的朋友,更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您!如果有来生,我愿意一万次做您的学生!”当一届又一届学生不仅仅把我当做他们的老师,还把我当做他们的“精神导师”时,内心里涌出的,不只是甜蜜和自豪。
       2006年7月26日,《教育时报》第一版以《中原课改名师常作印: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为题整版报道了我的成长经历;2008年,我在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得特等奖第一名,并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12月,被《教育时报》评为“改革开放30年河南教育变革榜样人物”;2010年5月,我的第三本专著《不做庸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顺利出版发行,被专家誉为“一位教育思想者心灵的燃烧”……其实,精彩是逼出来的,奇迹是拼出来的!退一步,山穷水尽;逼一逼,柳暗花明。我坚信:只要努力,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干出卓越的成绩来。
    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面对人生和人类的种种苦难,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有一个天真的梦想:让我的班级成为点化和润泽生命的诗意栖居地,让学生在健康幸福中自由地呼吸!
7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1:55:24 | 只看该作者
网络引我向远方  
                                                         中牟县实验学校   李巧枝    451450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是有一定机缘的,我的自我成长与发展缘于《河南教育》的一则征稿启事,由于对当期话题比较感兴趣,就按征稿启事中的网络投稿方式在百度里搜索“树人网”。搜索之后我才知道,“树人网”是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教育报刊社主办唯一官方网站,也许正是这“正统”的教育网站,才使得思想out、绝对“网盲”的我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树人网”。
        谁知这一走进,竟是一见钟情,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也从此使我这个超级“网盲”成了超级“网忙”。每天乐此不疲的阅读树人论坛上的文章,越读越喜欢,越读越震撼,越读越深感自己的渺小与孤陋,越读越深感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就这样读着,读着,曾经倦怠的身心开始萌动,曾经沉睡的灵魂开始苏醒,曾经浑噩迷茫的我开始有了自主成长的愿望,曾经不善写作的我开始笔耕不辍、开始在论坛上发帖、开始向《河南教育》的“班主任谈丛”、“教师专业成长园地”和“心理加油站”等征稿栏目投稿,而且,几乎每一期的征稿我都要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如果说,当初参与投稿是为了发表文章的话,后来的投稿更多是为了挑战自己、反思自己、成长自己。
        在树人网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走向了更辽阔的网络交流平台——新浪博客、班主任之友论坛、教育在线和一些成长共同体的QQ群,相遇了一些尺码相同的教育同仁,也相遇了李镇西、吴非、朱永新、蒋自立、张万祥、唐云增、李迪、常作印等更多的名师大家。并有幸跟随《教育时报》和一些成长共同体从网络走进现实,与李镇西、蒋自立、唐云增、李迪、常作印等名师大家面对面的学习与交流,他们的指导与引领使迷惘的我清晰了成长的方向、坚定了前行的步伐。
        我的阅读也开始由原来的随性而读,逐渐走向了专业阅读、经典阅读和系统阅读,并且逐渐从“术”的学习提升为“道”的领悟,从经典中萃取营养精华来丰厚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境界。
        我的写作也在扎根树人论坛、紧跟《河南教育》的同时,逐渐走向系统写作,以此来梳理自己的教育生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记录自己的生命轨迹、书写自己的人生长卷。
        有人说:只有做的精彩,才能写的精彩。作为教师,最根本的价值就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的一切成长也都是为了更好的实践于教育教学。守住教室,守住讲台,才是守住了教师的根本,才会有教师的真正成长。所以,自从有了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愿望,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难题不再是令我苦恼的绊脚石,而是帮助我成长的垫脚石,每一天的工作也不再是教育苦旅,而是在享受教育的精彩、享受成长的快乐。
        回溯,是网络引领我走上了自我成长之路。瞻望,网络依然是引领我走向远方的隐形翅膀。我也将在网络的引领下,扎根实践,来丰富自己的成长经历;阅读经典,更好地指导实践;坚持写作,在反思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找到最好的自己。
8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写博,一路引领我专业成长
河南省濮阳县第六中学 (徐镇镇) 朱红敏  13949725028
邮编:457176
      我真的好怕被时代所抛弃,就只好学着坐在电脑前给自己充电。对于网上的事,我最初确实是不大感兴趣的,就像拒绝陌生的访客一样固执地拒绝着这个新生的事物。直到后来我对博客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爱好写作的人来说,博客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平台,她让你的作品不经过繁琐的环节就可以示之于人。
      我把博客当做自己的一块责任田,把写博文当做一种精神寄托。在这里我没有了为求哗众取宠而自设烦恼,没有了为追求点击率而生的无奈,有的只是淡定地做人,执着地阅读和写作。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心境,我会心静如水、心无旁骛,少了许多的附累。工作之余,闲暇之时,我可沏一杯热茶,打开自己的博客,听着悠扬的乐曲,读一些精彩的博文,写一些休闲的文字,再找一些好的图片相配贴上去,等待朋友们的欣赏和评判。然后喝一口茶,再踩一踩朋友的“家”,敞开心窗、真诚交流,那种悠然闲适、涉趣无尽的感觉让我心旷神怡。
      两年前,我初涉网络写作,从不知博客为何物到沉迷网络。在博客里通过阅读倾听大师的言说,感受智者的脉动,汲取文化的精髓,成长心智,滋养精神。在别人的博客里我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有时读到精彩博文,我会在文字的海里沉醉良久。我常想:人的能力暂时低一些不要紧,但心中的标尺不能低。
      我不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如果说我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比较用功。在我14年的教书生涯中,我很少休过节假日、星期天。我是四不会:不会喝酒、不会搓麻将、不会吸烟、不会跳舞。有朋友开玩笑说:“老朱,凡是娱乐活动你都不会,那退休之后还不寂寞死!”我笑着说:“网络空间,装着整个世界,我就在这个舞台上寻找我的知音、我的‘舞伴’。”我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用于读书、学习、写博、网上交流。读书、写作已成为我生活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阅读对于一个语文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爱读书的人,才知道阅读的重要,才会在潜意识里鼓励、鼓动别人多读书。一个浅薄而低俗的人一定是不读书或读书少的人,而浅薄和低俗则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软肋。文化内涵的单薄肤浅严重束缚着自身的发展,制约着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改革的步履。教师不一定成为思想家,但一定要有思想、有境界,而思想家和境界通常要有丰富的读书来承载。
      阅读对一个语文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但写作对一个教师的发展同样有着诸多的不可替代性。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记录教学实践、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不时有灵感的火花在思想的深处闪现。教学之余,我坚持教学案例分析,写教学后记,做资料卡片。或分析失败原因,或提出改进办法,或记下成功的喜悦。几年来,各种心得体会、教学笔记写了好几本,有10多篇文章先后通过博客这一交流平台在《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周报》《试题与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报刊发表。
      阅读,成为我生命的要素;写博,让我找到了生命的支点;写博,是一种兴趣爱好,也是一种资源共享。通过博客交流,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我坚信,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无论何时何地,教研总能和自己的教育历程与生命连接在一起;教研使我的生命改换了一种色彩,写博使我在生活的坐标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5 20:44 , Processed in 0.1192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