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关主题资讯专帖:教育博客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1:58:37 | 只看该作者
读博写博之兴趣,促我成长无极限
河南省濮阳县第六中学 (徐镇镇) 朱红敏  13949725028
邮编:457176
   

和许多教师一样,我也一直渴望成长。教书十多年来反而越来越觉得自己像被掏空了一般,热情和激情也随之丧失殆尽,我迷茫,我困惑,我曾在QQ日志里写下《是什么让我如此迷茫》,我也曾在网络上加入多个教师群,一起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我懊悔着,自责着,很多日子也就在我叹息声中悄无声息地悄然溜过。直到年前我再次走进2010年就已开通的校讯通博客,我惊异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天地,我喜欢着,我热爱着,而自己的两篇博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被戴上了光荣之花。一时间,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我写下一首小诗——《爱上这片地儿》,诗文如下:我/已深深地/爱上这片地/这里没有水/却有诗歌流淌/这里没有草原/却能任思绪马不停蹄/这里没有乐器/却能听到擂鼓呐喊欢呼齐鸣/感受到真诚的鼓励/来自零距离的问候/
    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幼苗/悄悄地潜伏在冬季/在温暖的春天里孕育/经过夏雨的洗礼/收获在满满的金秋/于是我/更加爱这片地/为那一行行款款的文字/为那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为那一颗颗向上的心灵/为那一篇篇优美的文字/
    博客啊/我爱你/有了你/从此我不再孤寂/有了你/我有了前进的动力/在这新年的假期里/我表下我的真心实意/我要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努力/去创造人生的奇迹/
        这是我最真实的心声,虽然很少有人来读,来推荐,但那份幸福、那份激动带来的的快感一直把我心里塞得满满的。就这样一直认真地摸索着,前进着,阅读着,写作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虽然刚开始的日子是艰难的,因为时常不曾动笔,不知怎样表达,但是因为坚持,这样的数字攀升带来的幸福让我时常感到愉悦,微笑挂在脸上,幸福荡漾心头。彻底的,我与我的QQ空间和教师群的朋友们不辞而别,从此坚决地走上了读博写博之路,因为我知道,我找到了自己成长的方向,这也是我一直渴望和寻求的。尤其是第一次参加“濮阳市校讯通第四届书香班级”这样的大型活动,在校讯通工作人员张老师和大管家博文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参赛,如何号召和带动班里孩子读书写作,如何把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分享出去,我也开始学会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我该做什么,怎样做,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我好好深思,并用心记录整理。与此同时,我也开始大量阅读教师专业书籍,而不只是杂志、报刊。并走进名师名家博客,走进身边一同奋进的优秀教师博友博客,取经聚典,常常是带着一种疑问走进去,然后带着一种满意走出来。我阅读着,学习着,实践着,反思着,记录着,成长着。这一切让我获得了全新的成长体验。
8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2:00:29 | 只看该作者
    四小研究成果心得文章
                             濮阳市南乐县福堪镇六合中心小学   教师:张胜伟
                        联系:18639350949 邮:457411  ZSW819246544@126.COM


[导读]为更好地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增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化解课题研究难度,我们南乐县教研室依据“课题问题化”的思路推出了 “四小研究”活动。“四小研究”即“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小故事”。实验教师在教学与研究中注重在“小现象”中发现“小问题”,在“小问题”中开发“小策略”,在“小策略”的实施中记录“小故事”。“四小研究”活动以研促教,以教带研,成为课题研究的阶梯,促成了“全体参与、探究学习”的教研模式,调动了教师立志教研,努力创新的积极性。以下是张胜伟教师近两年写作精选的几篇文章供大家共享。如有抄袭者我们将追究到底!
                                           (第一篇)四小研究之齐读别论
小现象:
      语文课应多让学生读,反复读,多种形式读,读就是学习语文之本,可是一节课学生读得时间长了,就会很厌烦,不想再读了。
小问题:
       对一件事单调的重复,没有变化,没有对比,人都厌倦,强行去做了,效果也不佳。
小策略:
       根据学生特点,齐读、个别读灵活运用,多引入比赛、游戏机制,让学生的阅读的劲不减,愿意读,切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故事:
       很长时间以来,有不少教师对齐读持有偏见,认为齐读不利于个人思考,孩子们只顾得节奏了,不利于个性化发展。我认为齐读与自己读自己的,各有利弊,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内容,如果能灵活运用,相辅相成,效果更好。
      比如:今天早晨来到班里,发现小老师布置孩子们读课文,虽然大部分孩子在读,但仍然有个别学生不读,在玩,就是读的学生,老师走到他跟前也有听不到声音的。仔细听一位同学,也有读错的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我想出了第二天要齐读课文。因此,我悄悄告诉小老师明天来了让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坐姿,声音洪亮。如我所料,第二天,我早早进入教室,孩子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姿、执书摆姿势整齐划一,没有一个玩的,只因没有玩的氛围,大家的气势逼得你不读都不行。就是有人读错了,他也会立刻发现,然后去改。我认为老师不在时,多用齐读,营造朗朗读书声的氛围,利于大家学语文。一个人读的多了,思考不思考由不得自己,语文就是读出来的。读总比不读强。老师们大可不必对孩子读书要求那么高。
      在课堂上,为了避免学生厌倦,我采用一人一句赛读书,一人一段比读书,男女生赛读,左右排赛读,错误停读,同桌齐读等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地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读书策略,学生兴致极高,读出语文味,读出感情味,读出好滋味!读懂文章,深化中心。


                                                  (第二篇)四小研究之读写结合
小现象:
       语文教学应注重读写结合,每篇课文的特点不一样,该如何结合课文特点做到读写结合,使之灵活多样,而不是像很多公开课那样牵强附会。
小问题:
       很多时候学生因读书少,离生活实际远,读写结合有一定难度,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小策略:
       根据文章不同特点,巧用各种方式变难为易,进行读写结合,也从中感受语文之乐趣,不为练笔而练笔。
小故事:
      “读写结合”这个话题已屡见不鲜了。几年前我也多次与其他老师探讨过“读写结合”。于是在备课时我每备一课就在想哪儿是读定结合点,在哪儿可以进行小练笔。结果,每次让学生写效果都不是很好,我也感觉自己是在为练笔而练笔。
      本学期以来,我精心备课,深入文本,不仅读课文写什么,还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能怎么写。带着这样的思路,我领学生学完《桂花雨》这篇经典优美散文后,灵机一动,要学生把它转化为一篇普通的记叙文,内容不变,形式有变。学生写得轻松,也更清楚了何为普通记叙文、何为散文。一篇文章可以有多种形式,这样的语文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吗?这样的读写结合不是感觉更亲切、更自然吗?
      在接下来的《新型玻璃》一课中,作者用不同的过渡句导入一个新的段落,依次讲述了五种新型玻璃。学完这课我让学生续写《新型玻璃》,重点练习使用不同的过渡句导入下一段,写得很好。而在学完《落花生》一课后,我指导学生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了身边的事物,学生有的写《小草》,有的写《橡皮》等,写得也不错。在《鲸》和《松鼠》这两篇说明文学完后,我鼓励学生比较观察,发现两课的不同处,引导学生知道了说明文也可写得生动活泼,就是文艺性说明文。在单元练习作文时,我分别让学生练习写普通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真正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深入领会文章,依据不同特点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切实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第三篇)四小研究之合作交流
小现象: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下课堂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现象很普遍。
小问题:
      老师的认识有些偏颇,认为难题应该小讨论交流,其实大错特错,能自学读懂的问题才应该交流。
小策略:
      发现问题,调整策略,明白哪些问题适合交流才让学生交流,用一般问题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
小故事:
      几年来,小组合作交流这一课堂学习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大家的课堂,可结果多数不尽人意,还有很多公开课为交流而交流,为合作而合作,让人望洋兴叹。究其原因是教师们的认识有问题。提出的问题不适合合作交流,不利于合作交流。
      近段实践研究表明,合作交流在语文课上还是蛮可行的。比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文章中心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我就抓住父亲与孩子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让学生深入文本去读去品去悟,圈圈画画,做批注,然后互相交流,同桌合作,由于话题难易适中,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等生,多少都有话可说,通过交流,互相促进,进一步完善了答案。达到了目标要求。比指名一人说出所画答案,学生的参与面广,避免了因老师过多与个别学生的对话而忽略大家学习的现象发生。
      在接下来的《慈母情深》一课的学习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母亲的语句、段落,深刻体会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学生先自主批注,例如: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批注: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拇要。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批注:这是一位疲惫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批注:这是一位贫穷的母亲。)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批注;这是一位通情达理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批注:这是一位一刻也不想停歇的母亲。)等等富有个性的理解,全都涌现出来。再合作交流,使得母亲的形象在合作交流中丰满起来,而不用老师说教和分析。
      如果选择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讨论交流的话,学生啥也说不成,因为它有难度,本身就需要学生静静地想,静静地思,适合老师点拨引导,个别好的学生带动多数学生的学习,使全部学生有所收益。
总之,如何更好地将合作交流用于学习中,还有待继续研究。
                            (第四篇)四小研究之良好的开端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现象:
       有些文章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小问题:
       原因是孩子们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又不能很好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故理解不深。
小策略:
       由生活切入,创设生活情境,课前情绪渲染,做好铺垫,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艺术氛围。
小故事:
       今天该学《钓鱼的启示》一文。这篇课文我认为比较难懂,像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文章的中心句“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等。一难在何为道德;二难在到底什么是道德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很难;于是一上课,我首先创设了《实话实说》采访栏目,由学生熟悉的考试时老师多给分数、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过四周无人的马路时红灯亮了等现象说开去,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高昂,争先道出实话:“老师多给了分数,既想说又没勇气说”其他学生点头表示认同。我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没勇气?”学生坦言:"名次下滑"“有些丢面子.”“名誉受损失.”等;“买东西售货员多找了钱,想据为己有,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说出来利益会受损失。”;“过四周无人的马路时,红灯亮了,肆无忌惮,因为不会被指责。”“反正不会被人发现”“没人时,给我们提供了方便。”等等,众说纷纭。
       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这就是道德问题。再品“道德”也就是大家共认的行为准则,人人都知道事情的对错,可是往往做起来却怎么有难度?是因为金钱、名利、地位等的诱惑。接下来话锋一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道德话题的故事,第十四课《钓鱼的启示》,顺利导入新课。
      接下来的学习很轻松,很简单。让学生读文,说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文章思路,以“我”与父亲的矛盾点统领全文,当年“我”为何不想放鱼?父亲为何坚持要“我”放鱼?成年后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吗?抓住关键句,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人生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的“鱼”,这个“鱼”指什么?学生回答精彩极了。
    因此,我认为对难理解的文章不妨生活化一些。正如俗话说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中,我多次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下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直接揭题“路”,一般指什么,在本文中有何含义?直入中心,节时高效。
8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2:02:06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师专业成长的隐形翅膀
江苏邳州市戴庄镇李圩小学 李修成 221347 15952273906



如今,许多学校都接通了网络,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崭新的交流平台。可是,许多教师仍迷恋于聊天、娱乐,网络便成为阻碍教师成长的祸首。相反若合理安排,有效引导利用好网络就会推动教师的成长。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的负面影响。我们只有合理利用它,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提升。笔者的做法是:
一、走进论坛,汲取真经
2009年12月我有幸认识了鞠峰老师,在他的推荐下我开始走进班主任之友论坛,每天到论坛浏览帖子成了我的必修课。自此,我开始与自主化实验结缘,从一些教师的帖子中我才知道被誉为“教育痴人”的郑学志老师带着一颗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带着对学生父爱般的关怀,引导来自五湖四海的班主任们进行班级管理自主化的课题实验。在听了几次讲座之后,感觉收获很大,最终我下定决心,也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开始了自主化实验,并积极撰写班级日志。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发觉是班主任之友论坛给予我工作的动力,给予我鼓励和鞭策;是班主任之友论坛,让我调整了心态慢慢地上进,管理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班级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她就像个加油站,让我阔步前行在班级自主化的大道上;使我能在自主化的班级管理中奏出辉煌的乐章。
二、QQ交流,碰撞智慧
作为一名渴望成长的乡村教师,我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渴望名师的专业引领,可身在农村,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于是网络便成为我眺望世界的一扇窗。我积极利用QQ群参与网络研讨,在群里与优秀的同行交流,总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网上研讨成为我每周不可缺少的营养餐。
“周二七点不见不散”成了我们共同的口号。每周二晚上,我们在QQ群里集中研讨交流,和一些热心的网友一起交流,一起研讨班级管理的锦囊妙计,分享每个人的故事,相互勉励、相互借鉴。在这里,我享受着真正的专业引领:聆听讲座,讨论交流,这里就像一个班级,这里有组织,有纪律,有方向的引领,有个性的张扬。真没想到网络教研有这般魅力,竟然促使我思想的萌动,我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猛然感到终于找到了成长的家园。与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研讨,常常很开心,让我乐此不疲。他们温馨的话语,精妙的指导,给力的语言,犹如一场春雨,泽润着我干枯的心田,帮我解决班级管理上的困惑,心里暖呼呼的,也时常忘记了疲劳。
一个周四的晚上,我听了王教刚老师的讲座《感悟幸福》,他质朴的话语、生动的案例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只有教师在学生生命成长的田园里播种爱心和智慧的种子,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使学生的心灵健康地成长。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从工作中寻找到幸福,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对自己要有信心,对学生用真爱去感化他们,以情激情,以智激志。
讲座后,我开始分析班上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学期的班级精神,(做最好的自己,成为一流的班级)发动学生起了班名(阳光班),起了个性化的小组名,并实行小组长聘任制和五星学生评选制,对优秀组长和班干部定期给予表彰。课堂上我用鼓励性话语激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课堂行为给予表扬,孩子们心里乐开了花,渐渐得课堂变得有趣,孩子们更喜欢上我的课,愿意与我交流。
通过研讨交流,我明白了:教师的成长布满荆棘,但在行走中最重要的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把简单的工作当做自己喜欢的事业,以真情去爱学生、用激情爱自己的工作。
三、博客抒怀,梳理感悟
2008年我开通了1+1教育博客,把自己在教育教学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或叙事或议论,形式不一,一篇篇博文见证了我成长的足迹,也记录了我践行新课改的思考和感悟,虽然这些文字不是很华丽,不是很灵动,但是饱含着我真实的个人情感。学生、教师、校园都成了我写作的对象,成了我记录文字中的主题,有时只是几行文字,但做自己喜欢的事,一直让我乐此不鄙。
不久,有几篇博文变成了铅字,当我收到样刊和稿费,那份喜悦之情油然而生,那份结果的幸福感直到现在依然存在。我的思考和记录,充裕了我的精神生活,填补了我人生的空白。那几天晚上,都很开心。同事让我请客,我毫不在乎地就答应了。
  可以说,是写作让我的教育生活不再空虚,不再苍白。因为我曾记录过,反思过,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不感人,不华贵,但却是美丽又有情感的,是有生命活力的真情感悟,是真实的见地和思考。
生活,每天发生,视觉各有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感觉自己越来越离不开这种记录了。和学生交流,和自己交流,和时光交流,站在岁月的尾上回望,过去的一年,有辛苦,也有安恬,有热闹,也有寂寞,有失望,也有不菲的收获。
但我只想说一句话:写博,不仅让生活有了痕迹,也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它是写给自己的情书。
只有把写作当成一种享受,享受当天工作的精彩故事;把写作当成是反思,促使自己更新教育方法;把写作当成是积累,为自己积累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习惯,每天不停地写下去,才能取得进步,成长的路才能走得更踏实稳健。
8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2:02:33 | 只看该作者
有效运用网络促进个人成长

   洛阳市洛宁县第二实验小学  宋伟平  471700  1383880765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推动个人的成长,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阻滞个人的成长。
        一. 利用网络查询资料,加快个人成长。
    “有问题找百度”这句话一语点中网络的便捷。在我们工作、生活遇到一般的问题,只要一百度,基本上都可能找到答案,以前遇到问题还要到处查找资料,走遍路、跑断腿也不一定能找到,现在只要轻轻一点大部分问题便可解决,省时省力,高效节能,无形中已经加快了个人成长。
      二.利用网络平台,拓宽自己的视野。
     现在的网络平台很多,登录一些网站,可以从中了解很多信息和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我们登录一些教育网站,从中可以了解国内外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取其精华,摈弃糟粕。还可以通过网络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从活动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通过微博收听一些名家的感言或是收看一些博文,更能激发自己的热情,激起自己的兴趣,拓宽自己的视野。
      三. 利用网络交流,促进个人成长。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离不开交流,通信、打电话等等。但是现在利用QQ交流,也很方便快捷。我们通过一些专业性的群交流,可以打破地域局限,实现互动,在与同行交流、碰撞、反思的过程中,促进自我更新,推动自身进步,促进个人成长。我们还可以通过QQ和学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向学生传递一些健康文明的上网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健康快乐的学习,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促进个人成长。
       四. 利用网络工作,加快个人创新的步伐。
    随着网络的普及,现在的班班通工程已进入课堂,实现了诸多优秀的实用资源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质量,使我们的学习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性、多样性、灵活性,使维持了这么多年古板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加快了个人创新的步伐。
      五.有效运用网络,杜绝不良现象发生。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撞入我们的眼帘,如果我们不加筛选,任意浏览,时间被白白浪费掉,结果是一无所获,这时还不如阅读纸质资料专心。再如一些不文明的聊天,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有时候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心灵创伤等等。所有这些不良现象我们都要自觉杜绝,避免影响个人的成长。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两面性,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个人成长,同时也可以阻滞个人成长。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有利的一面,让网络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从而促进个人成长。
8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2:03:05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让成长不再遥远
                                              永城市实验小学 郝新海 476600

       网络现在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坐在电脑前,就可以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可以和同行倾心交谈,观摩名师的教学,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这对我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网络教研更是我的最爱。网络教研的内涵很丰富,它不仅在做教研,而且在创造着团结合作、平等对话、催人奋发、促人反思的教研文化;教师参加网络教研进行合理分工,根据每位教师的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分工合作计划,从而可以保证网络教研的有序性、有效性。
       网络教研的形式多样,可以是QQ群的你一言我一语,也可以是论坛上你一段我一段,还有我在树人教育博客上传教学点滴,众人的回帖,这些都是日常网络教研的形式,特别是QQ群参与人员多,页面调动快,这要求参与者眼快,思维快,可以说是跳跃性的思维,往往参与者还在思考前面的东西,后面的东西又来了,有时让人感到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又一问题有来了,问题比较散,随意性大。而更有针对性的就是专题的教研,这种形式在现在网络教研团队比赛中较为常见。
       网络教研是一个有别于常规教研的教学研究方式,它是利用各种传输功能(如网页、QQ、人人通、博客等)达到教研目的。笔者认为网络教研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跨越时空和人员数量的限制。
       近两年来市、学校的教研活动经常开展比赛课、优质课、“一课二上”研究课、对外公开课等课型的听、评课活动,是一项常规教学活动。要求年级老师参加,但由于加上课时负担较重教学压力大,一些老师们对此类活动有不情愿参加的看法。如果把活动的内容或活动中所需体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新理念以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课件等资源通过网络能传递给每一位所需的教师,他们可以不受时间的制约,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进行学习。
      2、信息容量大和方便快捷。
       网络的一个特点是信息容量大、速度快,全国或全世界各地的信息你都能获取。老师们平时教学中经常利用网络的这种特点,从网上获取教学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和信息,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如果靠原始的传递方式发送教学设计、各种试卷、课件、课程录像以及各地各校的各种教学信息,不但传输速度太慢、效率太低。而且需要化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样大信息量只能是通过网络才能实现。
      3、异地交流达到群研聚合,共享集体智慧。
       由于受工作时间、工作任务、交通条件、经费支出等限制,专家、教学骨干、教研员并不能很容易地深入到地方开展教研活动,有可能过高或过低估计了基层教学教研情况。
       通过网络教研,专家、教学骨干、教研员可以在异地参与讨论并指导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既解决了一线的困惑,也有利于教师发表真实的言论。通过网络教研,群策群力,大家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达到一种更高的学术层次。通过网络教研,的确能形成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教育行政领导与普通的教师、学生之间开展更加民主化的、真实化的教研活动,对学科教研的良性发展、提高老师教科研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网络教研正在逐渐展现出其特有的时代魅力,它不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热爱学习和思考的教师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和平台,而且还把一部分积极上进但苦于无学习机会的教师从网络游戏与聊天中拉到了教学研究的网络学习中,让不了解网络优势的教师接受了新事物,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使学习与研究成为他们的主动行为,成为一种责任和追求,进而成为一种职业习惯。网络教研,让成长不再遥远。


8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2:23:17 | 只看该作者
写作是一种需要(自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e8b2b0100nb5p.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e8b2b0100nb5p.html
     我愈来愈有这种感觉了。

  就像吃饭,我可以一天两天不吃,但我不能五天八天不吃。我时不时地就需要坐在电脑前,静静地对着刺眼的屏幕,脑海里翻涌着思想的浪花。

  坦白地说,现在的我没有多少附着在写作上的异物,比如名誉、金钱,写作本身成了我主要的兴趣和目的,我只不过需要释放,释放内心的郁闷、愤怒或者喜悦、幸福。我已经多年不投稿了,觉得投稿是很幼稚的行为;我也不想加入写作团体,觉得那些团体实在是禁锢人的东西,甚至是罪恶的渊薮。我只想独立地写,独立地看,独立地做人,独立地享受这个世界给予我的小悲小欢、大离大合。

    近年来,由于城市空间日益逼仄,生态日趋恶化,而房价又奇高,交通又紧张,我常常想到去乡下生活,盖几栋瓦屋,整几块菜地,晒晒太阳,听听鸟语。但想过之后,又觉得特别吃惊,天啊,这不是我小时候过的生活吗?怎么活了几十年,到外面的世界转了一圈,又要转回来了?难道这是一种宿命?此外,或许还有神的启示。近来我常常做梦,梦见回到老家,依旧是简陋的瓦屋,寂静的场院,早已逝去的奶奶和父亲也在,更有终日里忙个不停的母亲,奇怪的是,现在我内心里深藏的人和事也常常活跃在梦里,在我一个人的舞台上演绎着或缠绵悱恻或惊心动魄的传奇。

    我是不是已经老了?老想回到过去的时光,老想回到亲人的身边,老想堕进隐秘的温暖的爱的故事里。上天知我忆其人,使向人间梦中见。圭亚那印地安人认为,梦中的人是暂时离开肉体的灵魂。我很信这句话,很信灵魂说。现实是如此令人憔悴,而灵魂使人得以解脱。我虽然还不是教徒,但我相信那些信仰。很多社会问题,只靠世俗的手段是解决不了的,必须依赖某种信仰,必须让每个人建立起一个精神王国。“人没有信仰,就不能认识真正的美好,也不能认识正义。”(帕斯卡尔语)人没有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国没有灵魂,无异于角斗场,相搏相残的必然是每个国民。

    当有了自己的灵魂,写作就变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容易了。我曾经说过,作家有很多种,而我只想做一种“说真话”的作家。我知道,这个愿望在中国的土地上要想实现会很艰难,但我会努力,会尽力驱除内心的恐惧,去赢得实话实说的快慰。巴金曾经说过一句我印象深刻的话:说谎的文学即使有最高的技巧,也仍然是说谎。我的灵魂昭示我:我会一直写下去,力求写真;也会一直说下去,但不会说谎。

    本书是我出版的第二本文集,选萃了我近五年创作的70余篇散文随笔。艺术质量如何,我不想吹嘘,但它真实、真切、真挚,秉承了我一贯的记实写作风格,的的确确是我精神成长的点滴记录,是我倔强的灵魂在路上踽踽而行的影子。

    感谢王芳老师为我作序,陈静女士为我插图,感谢在我生命里润泽过我的所有亲人、朋友和陌生人。

    感谢生活!

8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2:27:10 | 只看该作者
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95
教师不仅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的精神世界的研究者,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和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呢?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不要一提研究就感到害怕。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这种接近和类似之处,首先在于它们都需要分析事实和有预见性。一个教师只要善于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思考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他就能预防许多困难和挫折,避免一种对于教育过程来说很有代表性的而又非常严重的缺点——即令人苦恼的意外情况。学校里经常有多少这样的意外情况在发生,它们又在怎样破坏着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啊!一个学生,本来都认为他表现得很不错,忽然间发生了流氓行为。一个孩子在四年级以前学习得挺好,突然他开始落进不及格者的行列里去了。如果一个教师,能够根据对于事实的分析,预见到他的学生在明天,在一年以后,在三年以后将是什么样的,那么这种意外情况就会大大减少。缺乏预见的教师工作,对教师本人来说会变成一种痛苦的差使。
    向教师指出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研究的可能性,——这是学校领导的任务之一。每一位善于思考事实和分析事实的校长都能胜任这项任务。我建议,要让教师学会从事创造性的研究,首先应当从告诉他们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方法着手。事实——这是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的现实的反映和表现。为了看出(一)生活本身所提供的东西(儿童是带着他客观具有的特性和特点来到学校的),(二)教师所做的工作,(三)已经达到的结果,这三者之间的规律性的研究者。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都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里有一个校长对每一位教师进行个别工作的无限宽广的场地,这里有收获和发现,也有欢乐和痛苦。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不过要补充说明一点:这里谈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所指的那种科学研究工作。一个教师可能在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但他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但是当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里说的是在我们的工作中由于其性质本身而有必要进行的那种创造性研究。这种研究能丰富教师集体的精神生活。在我们学校里,10多年来,每一位教师都在研究教学和教育过程的某一问题。研究的题目举例如下:男女青年道德理想的形成;学习新教材时的思维过程的积极化;美育和智育;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一年级学生善、恶观念的形成,等等。
    读者可能要问:是否每一个教师集体都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呢?是否可以向教师们提出这样的目标,即在教学和教育间的相互联系,就必须善于分析事实的本质。
教育现象——这是上述三种因素的合乎逻辑的共同体和统一体。教师的劳动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成为创造性的过程,而教师本人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成为积极作用于学生个性的力量,就是他不仅确认一切正在发生的事,而且他本身要去积极地影响教育现象,去创造教育现象。教师在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去创造教育现象,这正是创造性研究的最重要的因素——预见性之所在。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教师工作发生兴趣。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事实,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如果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地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他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而如果教师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就会变成枯燥的事情。教育经验的实质,也就在于教师每一年都要有些新的发现,而在这种发现新事物的志向中,也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低年级女教师M.H.维尔霍汶尼娜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已经10多年了。她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在区和州的讲习班上做过几个报告,后来这些报告被发表在学术性的刊物上(但发表从来不是主要目的)。在刚开始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她和其他的教师相比,并不显得有什么特殊的根底。实际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使她非常关心——即儿童的学前训练和家庭里的智育、德育问题。有些孩子在入学的时候眼界非常狭窄,语言极其贫乏,这给教师带来了不少苦恼。但是这些事实的原因何在,回答这个问题却并不那么容易。我建议这位女教师:研究一些事实,分析一下儿童在入学时具备的概念、表象的范围,研究一下儿童的思维特点,同时,也要仔细地观察家庭的精神生活情况,了解儿童在他的有意识的生活中迈出最初几步时所处的智力的、道德的和审美的环境。
    初步地研究、观察和对比事实,进行了好几个月。女教师把每一个儿童的智力发展状况跟其父母的兴趣、文化修养和知识眼界做了对比。当观察进行到第一学年末的时候,这位女教师已经得出了儿童的智力发展依赖于家庭的文化修养的结论。这些结论说明,必须及早地关心儿童的入学前的训练。女教师找那些有孩子在下一年将要入学的家长们谈话。谈话的内容涉及如何丰富家庭的精神生活,来扩大儿童的表象、概念、兴趣的范围。家长们接受了女教师关于建立家庭藏书、让学前儿童阅读儿童读物的建议。在新生入学前的好几个月里,女教师就把自己未来的学生召集到学校里来活动,并且带领他们到田野里去、到河边去。这是一项有趣的、创造性的劳动,它的意义就在于扩大了儿童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积极词汇,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把自己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概括成一篇文章,在共和国的一份杂志上发表了。
    现在这位女教师正在研究思维过程迟缓的儿童。她学会了观察,学会了研究和分析事实,学会了把本质的东西跟次要的东西区分开来。她从学生的学习劳动中看到一种教育现象,它的根源不仅在于生活给予了学校什么,而且在于教育者付出的积极的劳动。经过研究和分析事实,为女教师进行思考、做出结论和概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这是一项真正的创造性研究,它是每一个愿意思考的教师都能做到的。
    创造性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师看到了、研究了以前没有被人注意到的教育过程的某一个方面。创造性研究还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教师就不会再把教育工作看成是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是把完全一样的讲解、巩固等等做枯燥乏味的表演了。因循守旧、消极应付、缺乏热情——学校生活中所有这些不良现象之所以在一些地方蔓延滋长,就是因为那里的教师没有看出教育现象的生机蓬勃的生命力,没有感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
8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2:27:4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46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我但愿把许多本教师日记搜集起来,保存在教育博物馆和科研机构里,当做无价之宝。

    我记日记已经记了32年。当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刚刚踏进校门,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有一件事引起我的深思。我们村子里有一位医士,大家都说他是个性情古怪的人。我看到,当这位性情古怪的医士给刚入一年级的孩子们量身高和体重的时候,他把所有的数据都详细地抄录下来。我跟他交谈起来,翻阅了他的记录。使我大为惊奇的是,他写这种记录已经写了27年。

    “这些记录对您有什么用处呢?”我问。

    “啊,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医生回答说,“请看,27年来,孩子们的身高平均增长4.5公分。是啊,我能再多活30年该多好啊……”

    在当时,还没有任何人想到过儿童身体加速成长的问题。战争开始时,这位医士得了重病。他把自己的记录交给了我。这样,我从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录关于儿童身高、体重和他们的智力发展情况的资料。现在,我的手头就拥有一个村子的儿童在59年内的发展情况的资料,在我看来,这些资料是非常宝贵的。

    一连32年,我在儿童入学的最初两星期内记录有关他们的知识面和表象的资料。每一年让儿童回答的都是相同的问题。

    例如:从1数到100……说出你能认识的植物、动物、鸟类的名称……叫出你所认识的机器的名称,并且说说它们有哪些用处……

在我看来,儿童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值得注意的一些资料:在1935年,35名一年级新生中,只有1人能数到100,5人能数到20(当时是8岁入学)。到1966年,36名一年级新生中,有24人能数到100,其余的12人能数到20、30和40(这时是7岁入学)。儿童关于机器和工艺过程的知识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儿童对于植物、动物、鸟类的知识正逐年减少。

1935年,所有35名新生都看到过夏季的朝霞,能够描写日出的景象。而到1966年,39名新生中,只有7人看到6月的朝霞和日出。

    我在自己的日记里,还记录学生家里有哪些书籍,家长的教养程度如何,父母亲在教育孩子上花费多少时间。把这些材料加以比较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例如,考虑到有些孩子的智力过程的能动性有所降低,他们的智力眼界相对地受到局限,我就作出一些结论,譬如应当让这些孩子读哪些科普读物,等。

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我在自己的日记里空出几页,专门记载自己关于知识的巩固性的想法。把这些记载加以研究、对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识的巩固性取决于许多先决的前提和条件。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
9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2:30:05 | 只看该作者
2012,野味读书之阅读的常识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8447874.html

  1
阅读本是私密之事。
一形诸文字,有点被人扒光衣服的感觉。一颗痣,一块疤,《红樱桃》的纹身……皆无处可逃,像卸了装的半老徐娘。
怪不得尼采说:“一个人必须尽可能避开偶然事件和外来刺激,自筑壁垒是精神孕育的第一本能和第一智慧,我要让一种别人的思想偷偷越过壁垒么?这就叫阅读”。
既然让别人越过了自家的后花园 ,也就无妨放他(她)出壁垒来。
                2
阅读之轻,轻如尘埃。轻盈的阅读像鸟儿早出晚归。这未尝不好,不可。
尘埃之轻轻几许?曹冲似地要称出重量不光费力劳神,而且真要使得阅读这头大象沉重起来。
                3
《论语》式的语录体演义成格言体,乃至于格言文化,是吾国一大特色。格言文化无空不入,深入阅读之溪涧,流被甚广。
比如就要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曾经有过吗?或竟一去不复返?真是这样的“下品”与“高”么?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的话今人多说前半截。而刘向的本意乃在于“善读”和“医愚”;又说“良药苦口利于病”,教育就拿这“犹药”的“书”给孩子。而孩子的病在哪儿呢?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我的态度是:人生倘有闲暇的时光,性情读书,不求解。可不可以?
古谚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哪里来的黄金屋?哪里伴的颜如玉?除非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现实人生的境况正足以返照古谚诱人的假话。祖宗不可靠。
有一天,我们可不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书中并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就像有比人美丽善良的狐狸只在《聊斋》中一样。这一天还有多远?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话有不有点“家花没有野花香”的艳情,抑或放着老婆不用,浮沉风花雪月的借口?
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时代的圣经座右铭,叫“四十不惑”的疑惑撞破:“纸上”深得很,“躬行”起来,人生实难。
胡适说:“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说得多好,于科学于社会变革于阅读也无不可。然而假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生活不可谓不大胆包天,求证的一不小心会有性命之虞,人头落地。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我做不到,也不会用以励志我的孩子。我要对孩子说的话是:吃好饭,睡好觉,得暇读读书。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了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罗廖夫看得清楚吗:很多人不读书比读书的人生活得花天锦地,长命百岁。睁着眼睛的瞎话而犹高挂在小学校的课堂墙上。
高尔基曾经是我们的红人,说的话自然也是红遍旮旮旯旯儿的新华书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且不说没有书籍之前的人类如何进化,便是书籍之后的人类何曾搭着书籍的阶梯攀上人家的城楼。而政治家私下里挥豪泼墨的这句话说不准是:书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4
这些都只是关乎阅读的常识。常识问题我们似乎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孙郁先生说:“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里,阻碍社会进化的,往往是最简单的常识问题,但我们一直未能真正地正视它”。
我于邓曙光的阅读里说几句题外的话,也在提醒可能的读者。在曙光非线性的思维和叙述所带来的可能的阅读困难里饱含着常识。
                    5
读书无禁区,阅读有常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07:41 , Processed in 0.0897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