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美食地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5 01:1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上海居住时候,我常去的超市,总能看到大桶和盆子里装满了鳝鱼、乌龟、牛蛙和被绑住爪子的螃蟹。这和我来中国之前了解到的那些中国食物——炒饭、炒面、玉米淀粉、卤肉,相去甚远。
刚到上海时,感觉在上海生活必须有一张大额度信用卡:街道两边都是高档餐厅和商店,你能看到各种国际品牌。中国人的衣着不再是毛泽东时代的制服,而是Zara、 H&M、 Tommy Hilfiger等等品牌。几乎每个街角都能看到星巴克,在内环路上能找宜家。后来,我路过一家销售宾利的汽车店时,我开始怀疑:我在哪里?中国在哪里?
我一直在寻找传统,寻找真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四处逛博物馆、旧市场和小而老式的餐馆——那里没有英文菜单。通过了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我逐渐了解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复杂性。在都市丛林中迷失了数星期之后,我突然找到了线索。
一个周五,我在上海静安区乌鲁木齐街一带闲逛,穿过一片高楼之后,在靠近苏州河附近,我突然闻到一股香味:烤肉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然后,在常德路拐了个弯,我找到了那个摊位。
这是一条普通的背街,因为靠近沪西清真寺,街道也进行过改造,刚好那天,有许多卖烤肉串的维吾尔族。这种烤肉方式和土耳其的“KEBAB”非常相似,但是更加中式,中国人喜欢肉上带有一定的脂肪。
维吾尔族人和其他中国人看起来挺像,但通常都会带着小圆帽、留着胡子,而且他们的烧烤别具风味——这种美食,是亚洲饮食习惯中几乎被遗忘的一个分支
沿着历史上的贸易线路,食物也像一种融合的文化,逐渐走到一起。在街边上,你可能会偶尔看到维族师傅手拉面条,然后煮出来,放上胡椒、香辣牛肉酱、香菜和葱段。这种做法既不是完全中式的,也不是中东的,但味道绝赞。
如果丝绸之路继续存在,那么,这些维族人可能继续生活在中国西部沙漠的绿洲里。但现在他们迁徙5106公里来到上海,为谋生,也为分享中国的繁荣富强。
就这样,一点点的,通过食物这个媒介,我逐渐了解到中国城市外表之下的情况。上海逐渐展现出两幅面孔:一面光鲜亮丽,但却掩饰不住另一面的老旧传统。我越来越多地出入后街小巷,远离浮华。那里是中国的另一面,在摩天大楼背后,迷宫似的小巷里,有另一种现实——卖面条的小店。哪种现实更真实?这由饥肠辘辘的消费者选择。因为比在其它地方,在上海,你在什么地方吃、花多少钱都更体现你是谁。
基本而言,你可以在上海找到任何奇怪的美味,从炸蚕蛹到素食鱼——做得像鱼、有鱼的味道,但都是由素菜构成。素食鱼在许多餐馆里是流行菜,但要说素食菜中出类拔萃的餐馆,当属南京路上的一家馆子,它从1922年起就开始卖素食。如果不说,吃的时候你肯定觉得是鱼或者海鲜,但实际上就是豆腐一类的素食材制成。
附近有一家名为“Da Den Westen”的餐馆,注意到“Westen”这个词其实拼错了。或许这是上海最后一家“中国化西方菜”的餐馆,脱胎于殖民地时期。一个世纪之前,上海聚居了大量外国人,有几百家类似的餐馆,但现在只剩这一家。在诸多奇异的菜肴中,有一个葡萄牙式的奶酪烤咖喱鸡,装在砂锅里,同时有了亚洲和欧洲的风格元素。在这个过程中变得不伦不类,这种菜肴也许只存在于上海,尽管有些不伦不类,它却完美地诠释了西方菜是如何适应亚洲。
从对美食的顿悟,帮助我找到我和中国的关系。不管我们如何看待今天的全球化,美食是不分国界的。实际上,当我吃着咖喱角或饺子,喝着啤酒的时候,说明我们早就身处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1:33:04 | 只看该作者
2004年,我刚到北京就受邀担任一个高中英语竞赛的评委。在听到许多选手介绍中国过去如何贫困、现在如何富强后,我对另一名评委说,学生们似乎有点被保护过度。“他们什么也不懂,”她回答道,“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过日子。这一代人都这样,被宠坏了。”
过去8年来,这种观点不绝于耳,媒体也不厌其烦地附和。中国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罗援,最近批评中国青少年“阴柔之气上升,阳刚之气下降”,这样如何能肩负起国家的未来?作家慕容雪村称中国年轻人“被可口可乐和汉堡喂得肥肥的”。年轻一代人只相信官方声明,有的人认为反对官方言论就是异端,他们也懒得去查实事情究竟如何。
慕容雪村批评年轻人只信官方声明其实站不住脚,因为在一个社会化媒体的时代,官方信用已经被撕碎。不过官员的孩子们都胖墩墩的,倒是颇具讽刺意味。
有关食物的比喻能说明问题。老一辈中国人觉得,“为何他们(年轻人)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们当初却历经磨难?”矛头直指“80后”从不知定量配给为何物,是在改革开放后被养大的一代。这正是中国年轻城市人口与父母之间前所未有的巨大代沟。
26岁的博士张君这样形容眼下的状况:“这不仅是年纪上的代沟,还是价值观代沟、财富代沟、教育代沟、关系代沟和信息代沟。”30岁的记者林美莲直言道:“我和母亲完全不同,没任何话题可谈。她不理解我的生活方式。”毕竟,父母一辈子都在偏远的农村劳作,子女如今却生活在充满了购物中心、苹果手机和随意约会的世界里。
这种疏离感并非中国独有。但在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年代人之间的延续性要好很多。我少年时候在曼彻斯特,和我父母上世纪60年代在布里斯托、悉尼确实有所不同, 但那种差异不会如此之大。
中国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人们,生活在农村、信仰毛泽东思想、一个村子都没有一部电话、没有大学、工作靠分配。中国人,尤其现在50、60岁的人,往往看起来像在自己国家的移民。他们有迷失的感觉,对新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的不习惯。移民往往有一个稳定的价值观,可以从中获得寄托。但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则没有这种连续性。他们在年幼的时候相信毛泽东主义,在青春期时被告诉说这是个可怕的错误,然后遇到了改革开放追求致富,他们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青春的思考迅速被抛弃。
中国年轻人因所谓的物质主义而饱受诟病,其实这仍是其父母奉为圭臬的价值观体系。在经历过价值观毁灭之后,这一代人安全感的来源一直是钱。钱至少在幻想中没有抛弃他们。张君说,“中国人爱钱,因为中国人没有了历史。”黄怒波,一个诗人和千万富翁,现在已经50岁,是少有的几个公开谈论这些事的人。在接受《财新》杂志采访时,他说这是“被破坏的社会生态。”但是黄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少之又少。
尽管中国“移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医生、律师或者教授,但中国医生收入微薄、过度劳累且不得人心,律师的命运与变化莫测的司法体系相联系,教授想要赚钱大部分依靠外快得到。
经历过一切向钱看的年代后,在中国父母眼里,最重要的并非专业地位或公共成就,而是金钱和安全。“我母亲不理解我的工作,尤其是我挣不到‘外快’”,张君说,上次回家过年时我堂兄也在,他是医药代表。母亲不停地说“你还不如和你堂兄一起做生意呢!他挣了那么多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19:49 , Processed in 0.1047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