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好汉语,没有借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6 15:3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王蒙   




每年夏天,高考都是最热的话题之一。教育体制和选拔机制我了解得太浅,不能随便评论。但我那些孙子辈的人,有的还在上中学,看到他们从早到晚地做功课,实在是苦不堪言,让我很是感慨。

我的孙子还比较小的时候,语文常常不及格。我就奇怪,你语文怎么会不及格呢?我给你讲讲。他说你讲不了,你根本就不懂。我连初中的语文都根本不懂?后来我一看,我真不懂。

第一个选择题是这样,原句是:在我的窗外长着一棵杨树,下边写几个选择:有一棵杨树长在我的窗外;隔窗望去有一棵杨树;我看到窗外有一棵杨树。这几个里头你挑一个最符合原意的句子。

我一看几个都符合。我的水平太低了。

第二个选择题: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下面又是几个句子:A.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B.生命对于人是非常宝贵的,因为他只有一次。C.既然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它非常宝贵。

我看完这几个,又都觉得对,可在孙子面前又不甘心败下阵来,于是就发挥自己的最大智慧,挑选了一个。孙子一查答案:错,零分。

由此,我联想到高考作文,如果这个孩子是中等水平,千万别想什么出奇制胜,让他四平八稳写就行了,起码能得个及格。可是这个孩子如果智商特别高,突然来一个绝的、怪的,按老师这种答题思路,恐怕“风险”就太大了。

语言是灵活的,很多时候并没有“标准答案”,中小学的汉语教育搞成这样,令人费解。究竟应该怎么教孩子学好母语,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不好乱讲,但祖先留给我们的汉语这么美,实在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怎么传给子孙,而不是一门心思研究让孩子们摸不着头脑的“标准答案”。

前一段网上宣传,说王蒙提出来要进行汉语保卫战,因为现在英语学得太多了。这纯粹是胡言乱语,我是谈到过这些问题,但我没有提过“保卫战”。其次,我也不认为学英语是汉语水平降低的原因。

如果说学英语学得好,你可能没有辜鸿铭学得好,没有林语堂学得好,没有钱钟书学得好,但他们的中文比英文都更好。

而且,我宁可相信学好母语是学好外语的基础,学好外语是学好母语的参照。所以,如果你的汉语水平屡屡出现问题,那就是因为你汉语太差,而绝不是因为你的英语太好。你不能以学好英语为借口不好好学汉语,也不能以学好汉语为借口不好好学英语。如今社会上很多地方、包括一些媒体的语文水平太差,恐怕,一来和从小接受的“标准答案”式的汉语教育有关,二来也和这种爱找借口的思维有关。
2#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15:34:35 | 只看该作者
姜伯静:王蒙先生,您说这语文该怎么教
  每年的高考前后,人们都会习惯性的批评高考制度;每当批评完高考制度,人们就会习惯性的批评语文教育;每当批评语文教育的时候,总会有几个作家,习惯性的拿自己如果做高考题能考多少分数说事儿。这简直成了一个规律,今年也不例外。最近,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又开始了这个程序:718《人民日报》刊登了王蒙先生一篇题为《学好汉语没有借口,某些教育形式令人费解》的文章。在此文中,王先生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炮轰了现在的语文教育形式。
  王蒙先生以自己面对几道语文选择题的困惑为引子,发出了“祖先留给我们的汉语这么美,实在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怎么传给子孙,而不是一门心思研究让孩子们摸不着头脑的‘标准答案’”的感慨。
  说心里话,对王先生的忧患意识,我很是佩服。但是,面对王先生对语文教育方式的指责,我很是不理解,做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我想问一下王蒙先生:您说这语文应该怎么教?
  先说一个和王先生作家身份相关的问题。语言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白话文教育的发展,实际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产物,无数先辈作家为中国现代白话文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可谓殚精竭虑。在上几辈人中,很多著名的文学家本身就是教育学家,更确切的说是语文教育学家,比如叶圣陶。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作家的水平以及作家对语言教育的投入程度,决定了这个国家语文教育的水平。但是,我们现在的形势呢?中国的作家们,有几个真正关心过语文教育?当然也有关心的,冷嘲热讽而已。他们都关心货币去了,甚至被人骂做垃圾也“无怨无悔”。这样的环境下,语文教育能怎么办?
  被指责了多少年的语句连贯选择题,是王蒙先生挑剔的重点,似乎这样的题型,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但是,按您的思路分析一下,语言要讲究美,中国的语言尤其如此,可什么是美?词藻是一方面,意境是一方面,语言的整体搭配也是一方面,而语句连贯选择题,则是语言整体搭配的一个重要体现。这虽说有些苛刻,但除此之外还能想到更好的方法吗?要知道在大多数作家不负责任的“语言诱导下”,很多学生已经不会说中国话了。更何况在语文学科已经沦为“第三世界”的现状下,想要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近似于天方夜谭。
  其他诸如作文等几千年数亿人都说不清楚的问题我就不说了,在这个博客、文学网站比苍蝇、蚊子都要多的网络时代,谁都可以成为作家,都可以出奇制胜,苦的只有教师。在这样的四面楚歌中,语文教育实在太难。
教育苦,语文教育更苦。方法重要,但思想更重要,思想变不了,什么样的方法都不会起太大的作用。照现在的教育指导思想,王蒙先生,您说这语文不这么教的话应该怎么教?
原载20070720《中国青年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15:35:23 | 只看该作者
作家王蒙:我要是考作文,都能交白卷
  第一位老师给36分,第二位老师给42分,第三位老师给38分,电脑判定37分———到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师大何永康教授手中,一下变成53分。近来,关于高考语文及其作文题如何出、如何考乃至如何教学与评判,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日前,著名作家王蒙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称,有些高考作文题让他一头雾水,“我要是参加考试,都能交白卷”……
孙子对王蒙说:明白了吧,现在的语文,您哪儿懂呵
  记者:羊城晚报曾登了一篇文章,叫《误尽苍生是语文》。这篇文章被称为“让语文教育界语塞一时”。为什么它有这样的力量?是因为您和刘心武(作家)等人发起了对语文课的讨论,一批学者以犀利的语言指出了语文课的弊端。我们最近上网检索资料,发现您对这件事是很执着的,从那以来一直不断在发表看法。
  王蒙:有关语文课的讨论,其实我是被动的。我并非有志于、或者是有计划地想对语文课发表意见,我说的都是很实际的经历。
  我的大孙子学语文,我看他的分数不理想。我心想,别的我帮不了忙,语文我还是拿手的呵,我来教教你,你提问题吧。他当时就说:“您不懂,您不懂!”我不懂?我不懂中学语文?所以就想看看到底他做的什么题。有这样一道题:在我的窗外,有一棵白杨树。然后在原题下面给出四个选择。第一个:有一棵白杨树长在我的窗外;第二个:我从我的窗户上可以看到外面立着的白杨树;第三个:在窗外有一棵树,这棵树是白杨;第四个:窗户外面有棵白杨的这间房子,就是我住的房子。要求学生从这四个选择中挑一个正确的。
  我一看就傻了,因为它们意思都差不多!这个还算好,还有更难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这是原文,然后它在底下也列出几个选择: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四个选择都是类似的这些东西。要我回答呢,四个都对。然后我壮胆指了其中一个说,这个对。我那孙子找出标准答案,证明我答错了。孙子说:“明白了吧,现在的语文,您哪儿懂呵!”
王蒙感慨语文:语文教学和文学解读把孩子教傻了
  记者:听说有个题目以您的作品出题,您自己也答不上来?
  王蒙:是我的一篇微型小说,叫《羊拐》,说的是我给女儿带礼物的故事。那时我在新疆,我女儿在北京。以前小朋友爱玩羊拐,就是羊小腿的一根小骨头,涂上红漆、绿漆,是一种玩具。我回北京探亲,她说我怎么没有羊拐?我听了后眼泪都流出来了。我说,羊拐在新疆有的是,明年给你带回来。我回到新疆,疯了一样到处找羊拐。虽然一麻袋没有,多半麻袋是有,三四百个。到第二年暑假时,我拿着这些羊拐回去给女儿。女儿说,我早就不玩这个了。就这么一个小故事。
  语文课讨论这篇文章的主题,也给了四个选择,要求选其一:第一,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关心女儿,女儿并不关心父母;第二,孩子的兴趣是与时俱进的,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兴趣,也与时俱进;第三,业余生活应该丰富……
  我认为列得越多越好,而且都沾边。如果这个题目只能选一个答案,其它都是错误的话,我这个作品就掉了很多价;如果这个题目以一个答案为主,同时还能回答很多条,说明我的作品篇幅虽然小,内蕴却是丰富的,是最成功的。所以我说,语文教学和文学的解读,存在一个悖论,你把孩子教傻了。
作文难住王蒙:我要是参加考试,都能交白卷
  记者:今年的高考刚刚结束,您看不看每年高考的语文考题?
  王蒙:我跟我爱人今天还在谈这个事。她读书是在50年代,那时高考的题目都特别容易理解。她1954年高考,题目是《我的志愿》。《我的母亲》也成为过高考作文题。可现在,考的作文题越来越复杂化了,有的题反正我是死活答不上来的。比如《假如记忆能够移植》,这个题直到现在我都还是一头雾水。反正我要是参加考试,都能交白卷。
还有一个题,我怎么觉着那么矫情呵,就是要过河,船上有诚信、财富、荣誉三样,说最后把哪个撩下来?我想这个考语文的题,把话说那么别扭干嘛?但是这个我没有把握,我觉得是不是我这个人老化的结果,接受不了新鲜思维方式和命题方式?这是我的真心话。我无意责备现在的语文教育,而是说怎样把语文课要求的规范性,和文学性很好的结合起来。
原载20070708《天府早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9:25 , Processed in 0.0722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