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史微观察:收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8 14:3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史微观察:收入
李洁非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2月06日   13 版)
    《环球人物》十月号(上),有诺文奖得主莫言专访,云:“他的初衷很简单,听说写书有稿费,就能吃饱肚子。于是他开始在破旧的煤油灯下看书写字。”

    此言非虚。有关莫言童年饥饿经历,可读《吃相凶恶》和《吃的屈辱》。两文均系自述,一言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饥荒中的生活情景,一言自幼不能饱腹给心理投下的永久阴影。

    饥饿记忆与莫言创作的关系,很堪研究者注意。以此为入口,不单可以了解他的生命体验,即对其作品里的内容、人格乃至语言特色,都不失为解读的钥匙。本文非莫言专论,故不就此展开,而只借为由头,去作一项文学史的考察。

    在他对记者的表白中,有几个字不容错过,亦即“写书有稿费”。这状若无奇的一语,实际道出了现代以来中国文学一大要点。它约略可以表作:现代中国,文学成为谋生手段,作家则职业化;作品能够换取收入,收入环节也左右着文学所有方面。

    以前不是这样。诗文不曾给陶渊明换来半文钱,他辞官后养活自己,得靠亲自种地。李白斗酒诗百篇,柳永“有水井处,皆能歌柳词”……这背后,都没有稿费的存在。曹雪芹写《红楼梦》,蒲松龄写《聊斋》,以今视之,仿佛是为文学史“义务劳动”。古人著文,非但没人付钱,相反所出每一本书全得自掏腰包。钱谦益虽为一时泰斗,其《初学集》却由弟子瞿式耜偕众同门集资为老师刻成,对此钱谦益已是心满意足,并不抱怨出书居然没有收入。

    “润笔”固然早就有,但若以为那便是古代的稿费,实属误会。“润笔”本意并非文章交易,而是对名头的购买,换回墓志铭、序、传之类,借作者声誉光自家门楣,其获酬理由,与如今广告费、代言费无贰。所以从来就有的“润笔”,并未在古代造就过职业作家。

    文学可以买卖,抑或社会商品中出现“文学”这一新品种,普遍来说是现代才有的事。当然,中晚明开始可以找到一些文学商品化的苗头,但只限于稗乘野史,主流的诗文从不在此列。到了现代,文学则每寸空间都完全被商品交换所把持。实际上,与收入无关的文学根本绝迹。任何作家,无论伟岸与微渺,提笔而事此业,意识辄同,心里都有收入二字。而在国家、社会或时代,文学收入制度亦为调控文学之有力手段。虽然形式不非得是稿费、版税,也可以是别的。比如,建国后体制下“专业作家”岗位以及由此取得的工资和住房、医疗等福利,就是变换了形式或广义的收入。

    故收入一端,于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深入腠理。许多事情,小如个人取舍,大至文艺政策和管理,以及创作丰歉、思想立场、文坛风尚、主题手法、写作姿态等等,皆可就中寻其踪迹。

    然而此内容与环节,文学史著至今不论不载。中国的文学史研究,似乎很难脱品评优劣的趣味,总是把“载入史册”作为奖赏,颁予若干作家作品。因此难怪百年来的新文学,诸多问题和境况,都搔不到痒处,或没有触碰。

    究竟如何,或许该看实例。我们且从老舍说起。四十岁时,老舍写了这么几句话介绍自己:

    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

    老舍1899年生,其四十岁,适当1939年。假如再过十年写这种自我介绍,想来会另一副样子,因为彼时作家已经习惯高远地谈文学,而1939年还不必,能够讲得朴素,发为生计之谈,至与发财、奖券等“俗物”并提,说其之作小说,初衷止于“博大家一笑”(他当时自认所写皆属“幽默文学”),“没什么了不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小说家阿城在创作谈中将写作比为“手艺活儿”,人有愕然者,以为亵渎了文学。那时人们已不知道,返回1939年,后来被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其眼中文学庶几近之。

    阿城所谓“手艺”,老舍所谓“糊口”,都是从作家的生存角度来讲。这在文学未曾“组织”起来以前,抑或置身“组织”之外的作家那里,会非常现实。

    职业化背景下,文学不复能如古代那样,只作为自我抒写而与社会无关。1917年,陈独秀倡文学革命,“际兹文学革新之时代,凡属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均在排斥之列。”这实在不是他要排斥这样的文学,而是这样的文学在排斥他。贵族、古典(用典)、山林文学得以存在的理由,是文学不必用于世。大多数情形下的古代文学,是士大夫官余之物,为之仅在心性,非为稻粱之谋。何况文学通往社会的途径也根本没有打开,就算你不为自己而写,为社会写作,也毫无需求与市场。而现代的职业化背景下,则颠倒过来,文学已被定义为面向社会的写作。不是不可以只为自己写、只依自己趣味写,但这样的东西,已不受“文学”概念认可,不入其序列以及文学史范围。“现代”的文学,当其动笔之初,就是为别人写、写给别人的,不论作者如何自视不合流俗,他拿起笔来,也总是想到发表、出版,亦即投放和推广于社会,而非写成后静置匣中。这就是为何现代作家非得是职业的,不能一边做官或种地,一边当作家。他需要进入职业的状态,以写作为生,才能把事情做得像个样子。

    老舍早就有意当职业作家,1929年回国已揣此想,下定决心却用掉好几年。1934年,辞齐鲁大学教席,然而退缩回去;1936年,再辞山东大学教席,算是最后迈出这一步。

    迟疑的原因,便是假如以写作为业,生计方面不知把握如何。辞齐大教职后,老舍专门去趟上海,探一探路。“我不是去逛,而是想看看,能不能不再教书而专以写作挣饭吃。我早就想不再教书。在上海住了十几天,我心中凉下去,虽然天气是那么热。为什么心凉?兜底儿一句话:专仗着写东西吃不上饭。”于是回到山东,老老实实接受山大聘书。“为了一家子的生活,我不敢独断独行地丢掉了月间可靠的收入”,然而,“我的心里一时一刻也没忘掉尝一尝职业写家的滋味”。又过两年,他觉得时机成熟,对靠写作吃上饭已有自信,又从山大辞职。“这回,我既不想到上海去看看风向,也没同任何人商议,便决定在青岛住下去,专凭写作的收入过日子。”

    老舍自然是现代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我们看得很清楚,他通往作家途中,决定性因素不是对于文学的理想,而是最实际的收入问题。他心中盘旋着这字眼,掂量沉吟,无非缘此。他的例子另一典型处,是当教授有不错的收入,为了做“职业写家”却两次辞职。我们或许会想,明明不必如此,一边教书一边写作,有何不可?实则那种状态,不在其间体会不到。老舍固然不喜欢教书,然而更主要的是,在现代从事文学创作,非得处于职业的意识和姿态,假如游移依违,不全身心沉浸、不真正承受其所有压力,对于创作终归是客串的心态。近年有与老舍相反的,从职业作家改行当大学教授,释放了职业作家的压力,也释放了职业作家的进取心。

    讲完老舍,再讲鲁迅。这是另一个故事,与老舍截然不同。鲁迅1927年10月移居上海,1936年10月在此逝世。这最后的上海时期,鲁迅脱离公职,既不做官也不任教,没有工资收入,完全以职业作家或自由写作者身份渡过。

    此前,从1912年到1927年4月,鲁迅一直在政府和大学任职,而俸酬极高。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起初月薪二百二十元,后至三百元。在北京大学、女师大等处任教兼职,亦为一笔收入。另外,还有稿费。其弟周建人忆此,称:“这比当年一般职员的收入,已高出十多倍。”当时,对鲁迅恭执弟子礼之许钦文在某杂志谋得一职,“十八块钱一个月,在我,比六块、八块一月的稿费多了近一倍多,而且是固定的,不至于再有搜索枯肠写不出而恐慌的时候。”可为鲁迅收入水准的参考。同文说到,鲁迅与周作人分家后购阜成门内西三条屋基(即今鲁迅故居),花费四百元;此大约仅相当其月入。亦可借鉴老舍的情况。1918年师范毕业后,老舍也在教育界供职:“每月我可以拿到一百多块钱。十六七年前的一百块是可以当现在二百块用的;那时候还能花十五个小铜子就吃顿饱饭。”十五枚铜子即可吃顿饱饭,当时一元约合一千枚铜子,一百多元即不下十余万枚铜子。所以,老舍已觉自己是“阔佬”,而鲁迅差不多能顶他三个。1926年,鲁迅去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月薪高达四百元。翌年一月至广州,受聘于中山大学,薪水远逊厦大,然每月亦入二百八十元。公职收入外,还有写作收入。鲁迅成名早,影响大,而又笔耕不辍,报刊稿费与出书版税皆甚可观。

    刚才老舍迈向“职业写家”的犹疑、退缩与艰难,我们犹然在目,转眼面对鲁迅1912年以来的持续高收入,不禁油然想起没有丝毫奴颜与媚骨的著名评价,以及胡风《鲁迅先生》在刻画鲁迅峭拔形象时稍带表达的对茅盾、郑振铎等人的鄙视。胡风称郑振铎“资本家和文坛重镇”,称茅盾“资本家的代理人”或“资本家帮闲”。主要的意思,是讽郑、茅等人同势利现实苟且甚至合污。

    鲁迅毫无奴颜和媚骨,旁人对现实却多少有些眉目低回,内中诚有个性之根由、品质之不同,或思想境界的高低、立场的明暗等等原因。然而,精神自由与独立程度如何,真的不是凭空而至。设若如老舍那样,“在上海住了十几天,我心中凉下去,虽然天气是那么热。为什么心凉?兜底儿一句话:专仗着写东西吃不上饭。”大抵很难有足够底气傲视所有的奴颜与媚骨。

    当时作为职业作家,蒋光慈更加成功。说来难以置信,这位以无产阶级文学为鲜明特色的作家,在资本主义上海却竟然以这种作品大红大紫、称富文坛。其小说《少年漂泊者》“出到十五版”;《冲出云围的月亮》“曾创造文学出版界的奇迹:它在1930年1月出版后当年的八个月中,就共再版八次”;余如《野祭》《菊芬》都再版多次。蒋的成就和收入,显示左翼写作在上海不仅可以存在,甚至是文化与思想的时尚,这恰也是他为何不忍放弃写作去搞什么街头政治的实际原因。其实后来(即夏衍所称1932年后的“左联成熟期”)左联其他成员也渐知个中滋味,在文学、电影、戏剧创作上“四面出击”。蒋光慈不幸先行一步,而竟遭开除党籍。时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报道称他“一向挂名无产阶级的文学作家”,说他对《丽莎的哀怨》不听劝告“贪图几个版税,依然让书店继续出版”,又说他“因出卖小说,每月收入甚丰,生活完全是资产阶级化的”。

    实则如先前所陈,“现代”条件底下,文学不可能置于商品交换关系以外,或者说,它必以“出卖”的样态而存在,纵然是“无产阶级写作”亦无他途。从文学中否认、鄙弃金钱或收入,实际是做不到的。不过,在这方面,由于义理上先期对商品经济取批判立场,造成态度上多年摇摆不定,后面我们还会看到。眼下,为着证明收入问题的紧要,我们先讲一个反作用力的例子。

    一般来论,市场对作家作品价值的确认,与其名望为正比。文名益盛,收益愈好。然确有例外,且难知究竟,让人摸不着头脑。郭沫若就是这样。

    “五四”后小说、散文的成就,由周氏兄弟代表,说到新诗,就必推郭氏不可。1919年,他已诗名大振,《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天狗》《炉中煤》诸名作,都已发表,然而竟未使生活景状有任何起色。此时郭尚在日本,并结婚育子,每月以七十二元官费维持。1920年,田汉从东京跑到福冈看他,正逢其二子出生,“我因为他的远道来访,很高兴,一面做着杂务,一面和他谈笑。我偶尔说了一句‘谈笑有鸿儒’,他接着回答我的便是‘往来有产婆’。他说这话时,或者是出于无心,但在我听话的人却感受了不少的侮蔑……他没有想到假如我有钱,谁会去干那样的事?”

    那时出了名的新文人,以我们读到的,都有不错的就职。偏偏郭沫若苦盼而不至。1921年,成仿吾传来消息,告他被荐为泰东书局文学部主任,乃即刻启行回国。连历来“阻挡我,不要我转学,不要我回国”的妻子安娜,也马上同意“让我把医学抛掉,回国去另外找寻出路”,可见此讯令全家都喜出望外。然而所谓“邀请”原只是“一场空话”。到底怎么回事,郭沫若说“那时的详情我已不能记忆了”;总之,那个文学部主任“却本来有一位姓王的人担任着”,“在仿吾要算是等于落进了一个骗局”。约摸两三个礼拜后,成仿吾说在长沙找着了事做,独自去了。郭沫若孤零零留在上海,“更好象飘流到孤岛上的鲁滨逊了”———他这么哀痛地形容自己。

    也真是怪事一桩。当时哪怕刚从中专毕业、做着小学教师的老舍,每月也挣大洋一百五十四块之多,以致只好挥霍到烟、酒、赌上头去。而郭沫若呢?1921年4月至7月,他为泰东书局辛苦编稿、译稿,奔波杂志筹备事,三个月总共只拿到一百四十三块钱,抵上不老舍一个月薪水。

    郭沫若暗中自视才比屈子,“……偏偏要自比屈原。就好象自己是遭了放流的一样,就好象天高地阔都没有自己可以容身之地”。别人才不至此,却身显禄厚。这让他生出极大不平,而以“十年如一日地只能当着‘流氓痞棍’”一语骂世。这四个字是有出处的,即鲁迅1931年《上海文艺之一瞥》就“新才子派的创造社”点到郭沫若而说的“我想,也是有些才子+流氓式的”,时在日本的郭沫若所见乃是转为日文的“郭沫若辈乃下等之流氓痞棍也”,于是有此回敬,说:“我总有点怕见上人。凡是所谓大人名士,我总是有点怕。外国的大人名士不用说,就连吾们贵国的,我也是只好退避三舍的。在这些地方或许也就是不能受人抬举”,“大人名士”“吾们贵国”即指鲁迅。

    职业化,就是专仗笔墨吃饭,以文谋食。文与食挂钩,文学变成谋生手段,是一切变化的根本。历史格局已经如此,就算有人仍抱“为文学而文学”之想,现实也毫无余地。所以“现代”以来,的确没有与吃饭无关的写作,不管你是“资产阶级作家”,还是“无产阶级作家”。“你是资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无产阶级而歌颂资产阶级;你是无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资产阶级而歌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某种意义也可以说,你不吃“资产阶级文艺”这碗饭,就吃“无产阶级文艺”这碗饭;总之是吃饭。从吃饭角度看百年以来文学发展,很多问题能够删繁就简。

    前左联书记徐懋庸,忆到延安后的感受:“我第一次在延安时,还兼了鲁迅艺术学院的一点课程,另有每月五元的津贴费,此外还有一些稿费,所以我是很富的,生活过得很舒服。”1942年《解放日报》曾有一文《“吃”在延安》,说:“不管你工作和休息,总会有饭吃,而且从来没有一个人认为吃饭是受人‘恩赐’,或者象外面一样有吃‘下贱饭’之感。”在延安,“有饭大家吃,有吃大家饱”。

    所以,即便在延安,文学与吃饭亦属题内之旨。其形式,如徐懋庸已提到的,包括稿费。《解放日报》及《文艺战线》《文艺月报》《诗刊》等征稿启事,一般都有“一经揭载,当奉薄酬”之类表示;较具体的,有1941年9月延安业余杂技团登报征稿所云:“来稿经采用者,致以每千字三至五元稿费。”明示千字计酬及稿费标准。

    但这并非延安特色所在。在延安,文学“收入”与独特政治制度结合,又有新的创造,开启新的分配模式,而垂乎至今。

    这才是延安文学的特色。党对文艺队伍采取养起来的办法,不像资本家那样只注重眼前利益———不出活即不给饭吃,出了活不够好也不给饭吃———而是着眼于“组织”,亦即政治挂帅。重要在于形成一支队伍,将作家身份转变为服从党的领导的文艺干部,解除作家后顾之忧,让他们觉得从此不再为吃饭而写作,而永远是坚定跟党走的一名光荣文艺战士。这种“组织”层面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文艺队伍确切可管可控,乃延安“养士”亟欲收取之效,作家或文学生产的效率问题虽应考虑,但较此远居其次。

    组织起来,是延安及日后共和国文艺队伍建设的真谛,亦是随之而来的一种全新文学收入分配政策之底蕴。自此往后,左右文人之欢愁而又体现资本主义文学生产调控手段的稿费、版税,意义和重要性大幅下降。供给制,或建国后结合了工资制的半供给制,实际是收入的大头。只要成为“组织”所接纳的“文学工作者”,生老病死几乎全由“组织”包揽,从住房到家具,都由“组织”提供而仅收取一点象征性租费。因此,进入编制,成为编内、在册的作家,比之于作为个体在市场上打拼、靠稿费吃饭,远为踏实、牢靠、旱涝保收。近来这种制度虽不再覆盖整个文学,面目亦不完整如初,但遗韵犹存,且仍是想要从事文学的人心中首选。

    建国后,供给制与工资制结合,将原来一部分“实物收入”或曰待遇、福利,折为工资。“组织”内文学工作者的收入随之转型,历史上首次出现领工资的作家或以作家身份拿工资的人群。对此新生事物,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作为从事文学所得收入,理应客观地符合或反映文学的价值;曩往以稿费、版税形式发生的收入,是基于作品质量高低、读者或市场认可度,故与作品价值的关系直接,而工资很难求得这种关系,尤其它还固定不变,一经确定,无论作家具体劳作表现如何,都按月付与。

    正因此,作家的工资并非针对传统上理解的“文学”的付酬。它的着眼点与目的,是构建、定位文学的行政秩序,包括文坛内的领导关系、长幼尊卑,从而保证文学事业与党和国家整个政治的一致性。1955年工资改革,把干部分为三十个行政级,专业领域也各建其等级系列,以级阶之差,将人有效序列化,明其上下前后之意识。

    这种本有利于政令贯通而用于官僚系统的阶梯关系,施诸文学和作家管理,客观效果就是促其官僚化。虽然古来官宦能文者甚多,但作家身份官僚化却是当代所独有。纳入行政级别的不必说,茅盾行政四级即正部级,周扬、丁玲行政七级即副部级,孙犁行政九级、赵树理行政十级即正(或副)局级……对于非行政的专业级别,制度规定也允许与前者品秩相换算(如文艺一级相当于行政八级),在专业作家与官员身份之间形成类比,不单取得那种心理体验,也包括实质性享受同等物质条件(就医、配车、安装住宅电话、交通工具乘坐等级及出差食宿规格等等)。作家的官本位意识,还特别被级别系列中某些内嵌导向而强化,例如行政十三级以上称“高干”,看文件、听报告等政治特权惟相应行政级方可等,五十年代作家定级时赵树理等人的选择就很说明问题,他们若定文艺级工资本可更高,然却宁愿少拿几十元,去“靠”政治待遇更高的行政级。

    对“现代”文学收入的传统来源与形式稿费、版税,当代意识形态及文艺政策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允许其在现实中存在———从当时广泛的收入水平看,且丰厚足以令人侧目,《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等热销小说,收入都可至累万,而国家领导人月工资亦不过四五百元,工人一般仅三四十元,因此在五六十年代,有成就的作家确可说已跻身最高收入人群。但另一方面,这种形式的收入,作家虽纳于怀中,却始终没有底气,内心纠结、七上八下。因在革命义理中,货币、金钱、资本(这几个字眼互相沾亲带故)含有“原罪”,“资本主义”来源于此,剥削、剩余价值因它而生,“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因此,对于作家为稿费、版税而写作,革命义理怀有天生嫌厌。很早的时候,蒋光慈在左联的公然叛逆,即被解读为版税-金钱腐蚀的结果。

    然而,道义上的耻恶并非稿费、版税遭忌的唯一原因,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隐秘、不会直接提及的原因,即货币本身的活跃性、自由性,令因之以致厚赀的作家,思想容易产生离心力,从而影响或销蚀党对文学的领导。当然,这问题带有普遍性,不仅仅在文学和作家中才发生。有关金钱能够松懈革命意志乃至使人背叛革命的告诫与宣传,建国后直至改革开放前,一直没有中断。对作家来说,个人生活得之党的赐予、国家俸酬,还是自己卖文售书所得,以及这两者比重孰高孰低,被担心将无形中破坏其归属感。后来,果然发生了刘绍棠的例证。刘作为急速升起的文坛红星,数年间以稿费、版税致富而购置房产,据说他本人也公然提出“为三万元稿费奋斗”。1957年反右,刘被打成右派时,对于他的批判着重渲染了稿费问题。

    随之在大跃进中,对稿费的抨击被强烈提诸报端。当时工人喊出口号“我们要红旗,不要钞票”,作家张志民遂稍加变化,移植为“要红旗不要稿费”,称“对于纯洁我们的创作队伍,对于创作人员的思想建设,都有极大好处,没有半点坏处”。冯德英宣布,把小说《苦菜花》及改编电影所得八千元稿费“全部捐献给山东胶东地区,支援家乡的生产跃进”,他解释他做法的原因:“他所以能写出这一部小说,首先归功于党,和家乡人民的英勇斗争”。侯外庐等则认为“高稿费报酬的制度的不合理,在今天伟大的时代,已经成为束缚人们共产主义风格的东西了”,“是一种资产阶级法权的残余”。

    张天翼、周立波、艾芜登报倡议“减低稿费报酬”,称稿费可使作家“迷失了方向”。同时,他们正确和客观地指出以当下文学体制,稿费确实可以说是“多余”的:

    我们估计一下,目前实行减低稿费,对于作家的生活影响不大。中国作家协会及各分会两千会员里面,大多数是业余作家,他们一向靠工资生活,稿费多少,对他们的生活没有丝毫影响。至于专业作家,实在是数目很少。而且专业作家中,有好多人在各省市,都担任有一部分职务,在必要时也可以拿部分工资,生活也不会成问题。总之,担心生活困难与作家叫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作家早已是党和国家所养的“国家干部”,有职务有工资,稿费多少对于生计并非关键。

    《人民日报》一则《美国许多作家收入低微》的报道,也为此佐证。报道说:在美国,“五分之一职业作家稿费收入不够缴房租”、“大多数作家靠做零活或妻子的收入度日”:

    据美国《工人周报》报道:美国许多作家收入低微,因而不得不依靠作其他临时零工来维持生活。

    这家报纸说,在美国所有靠技术专长谋生的职业当中,作家这种职业是属于收入最低者中的一种。

    报纸援引美国作家协会对协会会员的调查材料说:在十个作家中就有一个人不能从写作得到任何收入,而且是一连五年得不到一点报酬。在十个作家中只有一个作家的全部收入是靠写书得来的;在三十个剧作家中甚至没有一个能够完全靠写剧本吃饭;而在五十个作家中,能完全依靠给杂志写稿而养活自己的竟不到一人。

    此报道的本意,是提醒党领导下的作家,计算收入不能光看稿费一种形式。考虑我们前面所讲郭沫若二十年代的情形,应该说,进入延安和建国以来模式之前,中国作家收入状况,确实也像美国那样,单靠稿费许多人“吃不上饭”。换言之,党和国家已付巨资构建文学体制、供养其内的作家,作家对此不应习以为常、安之若素,而要饮水思源。

    但终迄于“文革”爆发,对稿费收入的嗛嫌,暂仅止乎舆论,未上升为实际行动。及有“文革”,稿费立刻废除。“文革”十年,前五年没有文学创作,自然无谈稿费;后五年创作恢复,稿费却不见踪影。这一点,笔者恰好有所亲见。其时,家父偶有文章在刊物发表,所得报酬只是一些书籍,其中有一本《马克思与燕妮》,或类似书名,在当时算是印制精良,至今还记得对上面的燕妮像注目颇久,觉得发表作品能换来这么漂亮的书,亦颇值得。

    其后至今,文学收入在中国,又演为一种或系世间独异的状态。我们未遑察问俄罗斯、东欧及越南等是否如此,但知目前的中国文坛,同时存在吃公家饭和自家饭两种作家。亦即,一面是文学已向市场打开,一面是体制内生存仍得维持。后者较三十年前国家的大包大揽,缩水不小,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旧极富吸引力,多数想以文学为业者,求之而不能得,真正自甘其外的少之又少。

    上世纪八十年代,围绕“坚持”与“自由化”曾有反复而激烈的拉锯,最终结果却是互相妥协。“坚持”论尺度有所修正,对“新潮”人物不再拒门外。而后者何尝不如是?“八五新潮”一代,本悉数身在体制外,逮于今日,未入“彀中”者百不及一。考其原因,实不在理念、取向等,惟生存(广义的收入)可解,比如莫言所坦承“吃饱肚子”的问题,生计之有所靠、生老病死之有所托,没有人会敬谢不敏。

    近年文学分野那样大,“严肃”与“庸俗”各自判然,人每从道德、精神上有无理想求之,实则却是生存、收入情态使然。吃公家饭的无后顾之忧,同时市场的利益也沾得上,态度当然从容。吃自家饭、完全委身市场者,朝不虑夕,孤魂野鬼,饥不择食,岂能不搜奇媚俗以求一逞?这种“一文两制”收入格局,十分有趣。它其实是百年来文学体制递替的产物,也是一种暂时的调和,不久或将有变,我们从出版的企业化以及事业单位改革动向中,略见端倪。那时,文学免不了又有一番新的面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6:02 , Processed in 0.0713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