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东琴:基于ACTS理念与技术的学业素质教育模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9 22:2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东琴:基于ACTS理念与技术的学业素质教育模型


(2012-05-12 21:06:20)
标签: 分类: 教有道

李东琴 公众学业个性化教育研究所所长、新教育研究院新评价与考试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公众个性化学业教育研究所的所长,我觉得我是ACTS学业评价技术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探索者。以上各位专家都已经说过中国教育改革13年当中,在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实施当中以及与国际教育接轨的问题上,一直存在评价、教学、考试三大技术瓶颈,其存在一个共同的核心逻辑,就是如何突破现在的双基教育,实现三维教学。
  我今天汇报的主题是在教学上如何实现双基教学,实现三维教学,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学模型。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潮流,想到国外读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呈低龄化的趋势。许多在中国分数很高的学生,在申请国外学校的时候都遇到了困难,甚至是遭到了拒绝。已经在国外读书的中国学生当中,虽然托福和雅思成绩都很不错,但是,由于他不能够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而被迫退学。究其核心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外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成长机制的不同而导致的。

  我们再看看国内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厌学、目标缺失和知识无用感已经成为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已经呈低龄化的趋势。这些普遍问题的背后就是我们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率低、学习无兴趣、成长无目标。我们还看到许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就再也不愿意拿起书本继续学习了,这说明十几年的学习普遍没有形成知识、技能、能力以及素养的有效积累和成长,这造成了极大的生命以及生产资料的浪费。这两个问题从表面上看似无关,但抛开现象,实质就是一个教学理念、学习方法和成长机制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学生的效能感差、学习无兴趣、成长无目标、学习习惯非良性发展。为什么教学理念和方法、学习方法和成长机制会导致这样致命的问题呢?我们分析一下原因,主要是由于教育改革之前一直到现在的教育理念、目标和方法,实际仍停留在双基的层面上,评价、教学、考试仍然走在双基的轨道上。评价与考试的基础逻辑仍然是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和技能种类的训练程度。老师教学方法的核心仍然是把知识点讲明白了,让学生记住,把各种题型让学生都练到,形成一个个模式化的、格式化的、套用的一种模式。

    虽然我们的老师在备课和授课中用很多方法解决学生的知识增长和技能训练,但其本质还是采用增强记忆和套用的教学逻辑。因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很难逃脱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的机制。这样让学生对学习去产生兴趣、效率、效能、意义、价值和成长目标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效率、效能,自然也就没有意义、价值和动力。也就形不成对知识、能力、技能以及审美的积极态度。因此,教育的理念、目标不改变,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和成长机制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有就无法解决当前的这些教育上的微观核心问题。

    国家早就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在刚才的介绍当中,我们也看到了,在1999年后国家所制订的新大纲、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解决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过程和方法,情感与价值。也就是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三维目标,国家一直在倡导,把以教为中心改为以学为中心,将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改变为以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将提醒的训练改变为探究与应用。

    国家的新课标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的,但是,13年的教学改革中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些标准和要求。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我们的评价、教学、考试的理论和技术没有改变,仍然是双基的目标和逻辑。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证明的ACTS学业技术评价解决了这些问题的基础逻辑。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思的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导、启的过程的对应结构,以教育目标、认知建构、多元智能等理论为核心,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脑神经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三个显性纬度,以过程、方法和策略以及情感、价值观为三个隐性纬度,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素养的形成进行全面综合的测量、评价、甄别、诊断,让老师和学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在认知过程、技能形成和能力养成中以及与此相关的智能与非智能的结构中存在的长短板和优劣势。这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研究、学习研究和成长研究提供了非常科学的、可靠的依据和基础。

    除了ACTS学业评价提供的理论和技术以外,对于素质教育,欧美等教育先进国家从理论到实践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这三个理论在教学中非常重要。首先是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从知识分类,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策略知识,到认知分类,总结了教育的目标体系结构,把教育目标分得非常详细;其次,皮亚杰等人的认知教育理论,提供了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和方法;关于能力和素养问题就可以通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解决。这些理论在国外已经经过很长时间的广泛应用,可以给我们提供非常科学并且可靠的解决方案。

    在认知发生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是由文本信息转化而来。在这个转化中,不但发生了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同时伴随而发生从方法到技能、从思悟到能力、从感受到情感等多重转化,这个转化遵循着认知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三维一体理论、教育目标等多种规律和规则,而不仅是记忆规律、刺激反应规律和知识记忆加方法套用的目标。

    这个发生图式是指在信息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伴随着会意发生,知识形态开始发生导向型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在学生的认知行为,也就是学习当中绝不仅仅发生了记忆和套用。

    在学生面对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者首先通过会意形成意象,通过规律形成感悟,形成逻辑,通过拼义。从会意到拼义的过程就是知识形成的过程。从拼义到会意的过程就是知识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个性发生了主导的作用。也就是他的认知模式、智能类型一个非智能形态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以及他的进步。在整个过程中,具体过程、发生要素以及形成机制就是我国的三维课标,从知识到技能,从过程到方法,从情感到价值。

    依据以上理论研究和ACTS学业评价技术,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共探索出了三种教学应用模型。它们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由这三种教学应用模式共同构建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型。

    有教无类的教学模型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模型,属于结构保底。但如果要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和效能,需要将学生分层、分类进行因材施教。但要想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内涵和质量,就需要通过个性发展式的教学来解决。

    首先是有教无类的基础教学模型。这种教学模型侧重通用性,做到结构保底,主要是解决达标问题,遵循公平原则,依据ACTS的达标检测功能,人与标准比。我们可以准确地分析出教学和学习与课标对比的差距。在新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型中,将过去的老师对知识的点的讲解改变为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将过去的题型训练改为思维训练,将过去对结果的注重改变为对过程的控制。

    在课堂上,我们采用的是语境教学和情境教学相结合,并且互为转换的方法。教材提供的是一种文本信息,要想把这些文本信息转化为知识、技能和能力,仅仅靠记忆和套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教育目标分类和认知建构这两个理论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区别不同的知识类别,也就是刚才所说的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策略知识,我们能够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接受文本信息的过程中,要通过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在情境中逐步形成会意,感受和感知,以及相对应的情感、态度、价值等。通过拼义形成概念、推理而过渡形成语境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究和教师目标及方法引导的方式进入到情境应用以及语境感知。老师在课堂上,要对整个过程,通过任务的设置、方法的引导和策略的启发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控制。

    比如在英语的篇章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找到问题的答案。文章的分析侧重语法结构的记忆,然后通过一种模板题型的套用对学生进行训练。

在素质学习的课堂中第一个脚手架就是让学生通过听音、看动画和回答老师的问题来把握文章的主旨、段落等大意。

    第二个脚手架是通过小组串读,并通过讨论、阅读理解的依据去把握文章的细节,完成交流会意。

    第三个脚手架是通过分析文章的语句、段落之间的逻辑和结构形成语境。

    最后一个脚手架就是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应用所理解的概念和逻辑,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技能的训练,并在过程中养成能力和积累素养。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通过教、学、导、策一体化的模式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充分分析情境和语境,形成意象和意境、概念和逻辑,以及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规则和规律等。通过清晰合理的任务设计和在课堂上策略、方法的及时引导,将文本信息转化为知识、技能和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自我学习、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现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和策略,在学生展示任务结果的过程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展现。

    我们的实践结果非常让人高兴。由于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学习的感受、感知、理解和分析等过程,知识的学和习的高效建构,这种机制发挥了作用。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大量的减少。由于学生在课堂的效率提高非常的大,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增加了许多。我们的教学实践结果是在不改变教学内容和质量的情况下,教学时间至少减少了20%,学生的课后作业量和写作业的时间减少了50%。

    下面我介绍一下第二种教学模式,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模型主要是依据针对性而解决学习效率问题,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根据ACTS的甄别功能,人与群体比。

    通过与群体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群体的层次以及差异性分布的特征。由于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基础不同,对其进行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有差异。每一类别的学生的特点不同,对其进行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差异。

    在有教无类的教学模型中,各种层次和类别的学生都要接受同一个授课内容和方法,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需要等待基础弱的学生,这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就形成吃不饱的状况,而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就可能是吃不好。很多老师都有相同的感受和经历。并且,类别特征如果被忽视,因而损失深层次的针对性,不论怎样的情况都会降低整体以及每个个体的学习效率。因此,分层分类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可以降低教学对象的差异化。这样班级的学生由差异性群体转变为一致性群体,授课内容由同一教学内容改变为差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由适应性教学改变为胜任性教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提升,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胜任力。

    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型采用的方式是分班分组相结合的教学,不同班级的教学内容不同,不同类别的学生组教学方法有所差异,教学速度、角度、进度、难度都不相同。这种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如何分层分类和采用针对性的教学速度、角度和方法等。我们通过表格的对比可以清晰看出如果只依据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分层,解决不了学习通道不同而导致的影响效果等问题。因此,采用ACTS的甄别功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认知类型进行分层和分类可以有效地找到最近发展区和脚手架,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下面是我们分班分组的方法。根据ACTS的个人评价报告,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人的认知程度。根据认知程度从高到低进行分班,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纬度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有些班级是不能进行重新分配。在不能进行重新分班的时候可以根据从高到低分成不同的群,然后再根据三个纬度们成若干组。分班分组的因材施教模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但没有加大班级的差距,反而缩小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有了明显的稳定,并且上升。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之间的差距小,共同语言多,合作和交流通畅,他们互为最近发展区。老师的教学角度又不同,互相补充和协作加强,他们又互为脚手架。因此,进步明显,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学生的成就感高了,自然对学习的兴趣就多了,动力就增强了。

    第三种教学模型就是个性发展。这种教学模型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竞争力,提升学习内涵和质量,遵循质量优先的原则。根据ACTS的诊断功能,我们能够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习惯和目标都有差异。因此,他们的智能类型和非智能形态都千差万别,个性化教学就是要通过优势发展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扬长补短的教学,从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学习要求,并且帮助他自我成长。

    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与前两者相比就显得非常开放,这里所说的个性化教学与目前的一对一教学有本质的区别。目前的一对一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大班完全是相同的,只不过班级的人数数量是一。而素质教育的个性发展教学,由于采取分类型、分形态的教学模式,师生对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很容易达成共识。同时,通过ACTS的个人评价报告,很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通道、智能类型、兴趣、情感、效能感等等,并根据学生的智能类型和非智能形态进行针对性的开发、培养和训练。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矫正其学习态度,从而达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个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我们也非常欣慰。在中考英语的教学实践当中,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不提分的案例。其中一位学生通过10个小时的学习,从不及格的66分提升到试模的74分。还有一名学生通过80小时的学习从原来的97分题到113分。面对这样的成绩,家长和学生都非常有信心考入一个理想的学校。

    通过个性化的辅导,我们还发现随着成绩的逐步提升,许多很有个性、很难接受不同意见的学生逐渐变得听劝了。而且在沟通的过程中也不那么强词夺理了。在与老师的合作中,主动性更强了,其学习能力与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近两年的实践,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我们摸索出的基于ACTS的学业评价理论和技术的三种教学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信心、效率和考试成绩等方面都产生了质的改变。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态度改变了,过去老师一言堂的场面彻底消失了;其次,学生学习的动力、动机提升了。由于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每个孩子都在积极地为小组的获胜而努力;还有,学生的信心和信念增强了。由于任务的完成是通过小组的合作形式而完成,学生有了其他成员的支持和帮助,自然会自信地进行结果的展现。这样变化的结果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能提高了。除了刚才所说的教学周期缩短以外,学生的总体成绩逐渐稳定,并且呈稳步增长。

    这些变化向三维目标良性发展,所出现的结果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目的、标准和要求,我们总结称之为实现学生的成长、成绩和成才。这些质的变化所呈现的结果也是国际先进教育国家希望看到的和争取录取的。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近两年的实践成果,我们相信已经找到了我们前面一开始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决之道。因为,这个教学模型符合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综合素质教育的五维目标。所以作为一种探索和实践,我们把这个教学模型称之为基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型。这个教学模型又依赖于ACTS的学业评价理论和基础,我们统一简称为素质教育教学模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64e2c01013gvw.html
===================================李东琴PP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2:37 , Processed in 0.07920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