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舒国治:小忆校园民歌与台湾新电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4 17:2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舒国治:小忆校园民歌与台湾新电影
发布时间:2013-08-01
| 时代周报 | 244期 |
舒国治
先说校园民歌。校园民歌是不需要太多轻狂也就可以了。校园民歌是爱国思潮加上台湾青年苦闷的产物。青年们对故国的怀恋,像是历史跟国文读到的那些东西,再加上艺术歌曲,像《我住长江头》、《红豆词》,所以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青年们借着民歌,来找寻心灵中的祖国。所以有人会写出《归去来兮》,有人会把余光中的诗谱成歌曲,即使是歌颂田园,也如同是小时唱《杜鹃花》、《茉莉花》把它延伸。
校园民歌的写者或唱者,当然听过美国50年代中期以后的民歌,像Kingston Trio的Tom Dooley,像Joan Baez的Donna Donna,绝对人人都听过;但作起自己的歌时,便成了校园民歌的那种模样,也就是颇具大陆的风情。这是没办法的,因为中国近代史自然会呈现成如此。
再说新电影。
我算是见证了台湾新电影发生的前端。我的很多朋友,例如:杨德昌、张毅、余为彦等,都是新电影运动的重要健将。
我因为学过几天电影,所以刚好和一些后来会去做电影的人,前面就认识上。那么,可以讲讲台湾新电影怎么发生,跟发生的前夕,我所知道的,可以讲一讲。当然台湾它是一个看电影很重要的地方,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说一大段幼年看电影对他浓烈的、几乎是不能取代的那种珍贵影响。70年代中后期,大家对于片商主导的国片题材的庸俗,早就已经想要求变。但是没有什么成效,侯孝贤拍《风儿踢踏踩》,还有《在那河畔青草青》,刚好有一点想把摄影机拉到三厅以外,而进入小市民的生活街景里,但一直要到80年代初,这股能量才累积到不能不爆发的厚度。
这个时候,1981年,余为彦的哥哥余为政,他怂恿一个好朋友,从美国回来,这个人就是杨德昌。余为政说,老杨,别待在美国每天只是上班,回台湾拍电影吧!那个时候余为政构思了一个故事,后来的名字叫做《1905年的冬天》,是李叔同在辛亥革命前几年的留日中国热血青年的故事,那时候他弟弟余为彦和王侠军在南部做房地产赚了钱,所以可以一人投50万,后来因为我介绍了詹宏志,他那时还不那么有钱,只是《工商时报》的编辑,但因为对于艺术的热爱,或说我前面讲的痴情、奉献,宏志也投了50万。宏志对于各种领域的浓烈兴趣,在那么年轻时(才25岁)就极富胆识地参与,后来他能闯出这么一番事业,足见是有来由的。杨德昌在这部片里也参与了编剧,还拉来香港的徐克,作为第二男主角,第一男主角是王侠军。这个片子最后没有上映。但从此以后杨德昌就留在台湾。然后没几年,就做出了一番他的电影事业。
大约在1982年,张艾嘉集结了十一个导演,把十一个短篇小说拍成电视电影,成了《十一个女人》。有几个还没开始作导演的,也被她找来。但我不是其中一个,除了我没有积极地投入意愿外,同时意味着我给人一种感觉,我不该是人家想到要去找的未来的导演。她找了我旁边的一些人,我很高兴。因为我一直到那时,还没有那么高的兴趣,把自己往导演上去规划。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一定是逃避。而且我已经准备在1983年去美国。
作者系台湾知名文化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7 00:17 , Processed in 0.1003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