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盘点!!----《教师之友网》永远和你在一起!!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9 17:40:53 | 只看该作者
新华社评2013年国内十大新闻 薄熙来案上榜2013-12-2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 新华社评出2013年国内十大新闻(按事件发生时间先后为序)
  一、国家机构换届顺利完成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3月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习近平为国家主席,决定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选举张德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选举俞正声为全国政协主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二、神十天宫对接嫦娥玉兔奔月
  6月11日至6月26日,我国“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了自动和手动对接,还首次开设了“太空-地面”课堂。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
  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展开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6月1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半年多时间里,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响呼吸保卫战  
 2013年,中国“雾霾”天气频发,社会广泛关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行动计划确定了十项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严格投资项目节能环保准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等。  

 五、薄熙来案终审 反腐力度加大  
、 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9月22日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重庆市委原书记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判决,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10月25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薄熙来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的原判。2013年,反腐力度空前,十余名省部级高官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湖南省以贿赂手段当选的56名省人大代表、518名收受钱物的衡阳市人大代表受到查处。  
 六、中国(上海)自贸区成立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启动运行,其主要任务是“力争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积极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清单以外的投资领域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并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诸多创新举措。  
 七、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与共识。  
 八、青岛、德惠发生特大安全事故   
11月22日10时30分许,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共造成62人遇难、136人受伤。6月3日,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的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主厂房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共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
  九、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强化维权  
 11月23日,中国政府公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这是中国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的必要举措,也有利于维护国际空域飞行安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随后,中国空军识别查证了进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外国军机,实现了对防空识别区内空中目标的常态化有效监控。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方明确表示,划设防空识别区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不影响东海上空的飞越自由,更不会对任何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  
 十、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六大重点任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9 17:42:57 | 只看该作者
知名美刊评全球“百名思想家” 李克强王岐山上榜


2013-12-29
新华网

报道截图
  据外电报道,国际领域知名刊物《外交政策》杂志评出2013年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做出贡献的“全球百名思想家”,今年有包括李克强、王岐山在内的8位中国人上榜。
  根据该杂志的报道,在2013年评出的“全球百名思想家”中有李克强、王岐山、解振华、王健林、贾樟柯等人入围。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活动人士和律师。今年共有8名中国人上榜,是历年来中国人上榜最多的一次。该媒体对李克强的基本评价是:接受中国国内最大的经济挑战;对王岐山的评价是:坚持中国的精英也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此外,斯诺登以敢于揭露美国监听规则为“成绩”,在这个“百人榜”中排名第一。其他上榜的知名人物还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国务卿克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教皇方济各、Facebook“一把手”扎克伯格等。

-

  《外交政策》杂志近些年来每年年底都会评出的“全球百名思想家”,一般都是在当年比较知名的政经人物和文化符号,入围者通常都是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国小说家韩寒等都曾榜上有名。
  最近几年,该媒体越来越关注中国人。2011年有4位中国人上榜,其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位列第10,法学学者贺卫方和中国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并列第19。2012年有6位中国人上榜,其中不乏敏感人物。  
 《外交政策》创刊于1970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时事刊物之一,创始人是美国政治学“泰斗”亨廷顿。如今这本以美国首都华盛顿为总部的杂志已经成为了一个云集有深度讨论的论坛和新主张、新观念的信息来源。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9 20:26:21 | 只看该作者
茅于轼看2013年大事

茅于轼


2013年已经过去。这一年内发生了许多事情,有大有小。到年底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一年内的大事情。
首先是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开始展现出与过去有所不同的施政方针。这将对未来五年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有重大影响。在经济上我们维持了比7.5%略高的增长率,而且波动很小,担心持续下滑的顾虑逐渐消退,信心在恢复。在对外关系上中日矛盾不断升温,前景未卜。中美关系平稳良好。中国外交开始向中东和非洲进军。但是中国军费的持续增长,航母的巡视导致周边国家不安。总的国际环境没有向好的发展。
新领导的亮相有几点非常受到欢迎。特别是反腐败极为有力,而且能切实落实。在市场上已经表现出高档餐馆营业量减少,高档烟酒因需求减少而降价。反对奢侈浪费,已经立竿见影,极得民心。
三中全会的决议表现出极大的改革决心。大家盼着进一步落实。比如司法独立,农地产权明晰化,取消劳动教养制,政府和市场的功能划分(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打破市场垄断,改善国企的经营,大家都抱着很大的期望。能不能兑现落实,要看遭遇多大的阻力。前一届政府之所以在这些方面进展不大,我猜想并不是不知道,而是很难推动。所以三中全会的决议能够贯彻到什么程度还要看以后的发展。
近十多年来部门利益快速长大,他们又有制定政策的权力,任何改革如果涉及他们的利益都会碰到阻碍。
从经济方面来看,保持了三十多年的9-10%的高速增长显然已经转入7.5%左右的中高速度的增长模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模仿的后发优势慢慢地用完了,我们进入到自主创新时代。环境代价过高越来越明显,不得不减速保护环境。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也是原因之一。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人口数的减少,使生育红利转变为生育欠债。经济结构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调整结构是有代价的,要付出调整的成本。正因为增速降低是多方面造成的,这一趋势不可能用单一的政策去逆转。我们势必去适应这一新的情况。
虽然我们经过三十多年的高增长,人均GDP从世界末位上升到中高收入,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只有他们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我们追赶三十年只追了四分之一,其余的四分之三怎么才能赶上去,是不是还要花120年?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到我们和发达国家比较在哪些地方不如别人,进一步增长的潜力何在。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在产权结构上发达国家是私有制为主,中国则相反(事实上也不尽然了)。中国的公有制企业大多数效率低下,浪费巨大。土地的公有制也极大地妨碍了土地的最优配置,使地不能尽其用。在一个缺少土地的国家里土地使用的限制极大地阻碍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在经济运行的规则上看,我们还是一个计划和市场混合的运行制度。二者经常发生冲突。权力配置资源还占相当大的比例。比如对金融业价格(利息率,汇率)的限制,对市场进入的限制,对平等竞争的干涉,都导致经济结构的扭曲。现在中央决定调整经济结构,也决定要让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权力能不能让位于市场还是一个未知数。
如果解决了所有制和市场化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有高速增长二三十年的可能。
当局把解决民生问题当成目前最急迫的问题。但是我觉得重点抓得不准确。其实中国最成功的正是解决了民生问题,人均收入翻了十倍。虽然有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但是即使最穷的人也有显著改善。全球脱贫计划的完成80%发生在中国。全球贫困人口得到最大改善是在中国。
依我看,中国最大的问题不在民生,而是权力不受监督。而且就民生而言,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源也在特权,在特权侵犯了人权。在市场上不是人人机会均等,各种特权占了优先地位,平民百姓很难有通过努力获得收入晋升的机会。在各种社会矛盾中由于收入分配不公的是绝少数。大多数是公权侵犯人权导致的。因此维稳的重点应该是限制政府权力的滥用,也就是宪政。
在胡温执政的前十年里,经济方面的成就非常显著。虽然有极其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中国的增长率没有掉到7.5%以下。这10年是1983年以来的30年中增最高的十年(十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0.5%,前十年是9.7%)。
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最失败的是法治的松懈,特权的横行。它的爆发则是在今年的薄熙来案。薄熙来从大连到沈阳,又到重庆,不断被人检举告发。但是他是政治局委员,谁也告不倒他。只有王立军跑到成都的美国领事馆去,成为国际事件,再也瞒不住了,事情才被立案侦查。可见法治松懈到了什么地步,或者特权猖狂到了什么程度。
薄熙来案可说是中共自林彪出逃案之后的第一大案。和林彪案一样它暴露了中共内部掩盖得最深的方面。而且它们都是把内部斗争暴露成为国际事件,把中共搞得很狼狈,最狼狈的是那些过去大力支持林彪和薄熙来的人。
但这两件事都有很大的正面作用,都推进了中国走向比较开放的时代,让国内国外的人都更明白中共内部是怎样运作的,它和表面的宣传完全不同。这才是薄熙来案的主要意义。
对薄熙来的审判也开启了司法审判的新场面。虽然没有现场直播,但也足够透明。这让大家知道,司法公开应该是怎样的。但是这种透明和公开也不是普通公民可享受的,还是对待特权者薄熙来的另类做法。他出庭可不穿囚服,不戴手铐,不剃光头。这让大家知道一个文明社会应该如何对待可能犯错误的人。这是人权的一个重要部分。最近最高法院已经宣布今后不允许在审判时叫被告人穿囚服,剃光头。这对于暴戾成性的当今社会是一付很好的清醒剂。
审薄案最大的不足是避重就轻。薄熙来最重要的罪行是利用特权侵犯人权,为了私利破坏法治,用家法代替国法。他在重庆干了一系列侵犯人权的严重罪行,许多企业家,警察,平民百姓受摧残,财产被掠夺,留下一大堆错案冤案,这个烂摊子如何处理?在审薄时这方面的事一字未提。他的罪行的受害者如何平反纠错,至今没有一个合理的政策。
其实薄熙来只是一个典型,全国各地都有大小薄熙来式的人物。他们横行不法,漠视道德和正义,极大地损坏了执政党的信誉,也是社会不安的主要原因。审薄而不解决滥用权力,破坏法治的风气,使得大家对薄熙来结案的期待有点失望。
最后谈一点国际关系方面的看法。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我国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关注。充分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邓小平要求韬光养晦,实际上已经很难做到,客观形势已经和二十年前完全不同了。但是在对外关系上保持谦虚谨慎,有远见而负责的态度仍然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对人民有利。相反处处强出头,并不有利于百姓的切身利益,对国家和百姓都是不利的。
在外交主导思想和方针上,要注意到国家利益和百姓利益的区别。有利于国家的事未必都有利于百姓。在外交政策上是以国为本,还是以人为本,这二者是有区别的。以中日之间的领土纠纷为例,以国为本,中国的主张是寸土不让。但是这种态度已经伤害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旅游。我们受了几千年的忠君爱国的教育,认为爱国就是爱民。其实并非如此。现在我们应该对二者的区别有所认识。
这个问题之所以复杂,因为在日本方面也是不惜损害百姓的利益去爱国。全世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还是少数。所以国际争纷不断。其实大部分都是外交们制造出来的无事生非。更可惜的是大部分百姓还支持这种"爱国行为"。几千年的教育把百姓彻底洗了脑,以至于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利益是什么。各国百姓之间无冤无仇,怎么会有互相残杀的战争?就是那些喜欢惹是非,制造事端的政治家们挑动的。结果是世界和平依然遥远。说不定还有一场浩劫等着我们。
【茅于轼 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
2013年12月24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9 23:02:58 | 只看该作者
2013即将成为历史。无论好与坏,这一年的道德事件都将过去。然而,关于道德的迷思并未一一解开——
审丑心态背后的道德焦虑如何化解?
社会道德瑕疵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根由?
下探的道德底线最终靠什么重新树立坐标?
道德构建的先驱又要依赖什么路径与人群?
只有追寻这些迷思的答案,我们才能为中国社会的明天树立起道德的坐标。
道德中国:留给2013的觉悟与迷思
——对话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
《工人日报》记者  李瑾
前 言
像以往一样,每到年终我们都会回顾总结这一年的社会道德领域的热点事件。与以往不同,这一次,我们让新闻事件的盘点作为引子,更多的空间让位于透过现象洞察背后历史、文化、发展的深层解析,站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解读当下热点,为诸多迷思寻找答案,才可能最终树立起明天的道德坐标。
【人物档案】
公方彬,党的十八大宣讲团成员,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成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研究中国社会道德20余年,著述系列丛书《觉悟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决策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信仰共产主义。
普遍的道德焦虑
百姓不敢扶老人与名人找大师
11月,四川达州市民江先生向媒体喊冤,声言自家孩子明明做了好事,看见一太婆上去搀扶,反倒被太婆诬赖说是被撞倒,索要赔偿医药费。媒体报道后,太婆也来喊冤。一出事关老人道德的罗生门讨论成为舆论热点。
8月,马云自曝与大师王林的合影,进而引发外界对这位低调神秘大师的“人肉搜索”。号称可以“隔空取蛇”的王林,被逐一扒出与多位文娱明星的合影,甚至一些官员都与大师有过交往。
一边是老百姓为要不要搀扶路边老太内心纠结,一边是众多名人为暗藏的欲望痴迷于求神拜师,这种几近群体化的躁动不安,显示出内心的焦虑普遍蔓延。
记者:从是否“被撞”到广场舞地盘之争,“大妈问题”在2013年话题不断。出现这样的现象,究竟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那些过去习以为常的行事方式,为什么日益受到强烈的挑战?
公方彬: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全国各地确实发生了多起老人讹诈的事件。但是,哪怕还有更多老人道德失范的个案存在,也不能由此把老年人污名化。这就如同尽管罪案比例更高,我们依然不能以个案、群案来污名和否定一代青年。
由于道德价值体系出现紊乱,人们难以找到稳定的价值体系、价值坐标和行为规范,内心的虚无造成行为上的反道德,内心的焦虑需要在现实中找到投射。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或伦理道德的范式中,一直把老人当成道德的标识和引领者。一旦这一群体出现道德堕落的问题,很容易让人们以审丑的心态去炒作放大,并以此作为社会堕落的佐证。
与此同时,审丑的心态已经开始成为这个时代大众心理的一部分。比如郭敬明导演的电影《小时代》,里面呈现的价值观甚至让美国学者都感到难以置信,却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连有关郭敬明早年抄袭的异议也被彻底淹没,反而被有的自诩“前卫”的媒体追捧为新一代商业精英。
可以想象,一旦社会都热衷于迎合和满足这种审丑欲望时,原本存在的欺诈和丑恶遭到几何倍数的放大,社会的信任度必然降低。长此下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人性中还有美的存在吗?
记者:相对于普通人的这种道德焦虑,很多成功人士的精神世界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安逸。比如,“王林大师”的持续发酵,让我们看到像马云、赵薇这样的成功者,似乎同样在热衷寻找“神秘力量”。在所谓的上流圈子里,这种心态和举止已经成为很流行的现象。
公方彬:在精神世界中,其实并不存在名人或草根的区别。能否找到精神归宿,不决定于社会地位高低、知名度大小。就像品德修养,这是一个无限的运动,有始无终。即便是官居高位的掌控权力者,一旦精神缺失,也会发生蜕变。每个阶层的人都有自已的困境,走出困境都需要找到精神与物质的平衡点。一些成功人物热衷追寻某种 “神秘力量”,恰恰说明社会主流或主导精神的缺失。
上升到更高层面看问题,我们党同样也面临着信仰危机的挑战。过去,革命阶段有牺牲,而牺牲带来神圣感,进而形成和强化信仰。当下,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不需要以生命为代价的牺牲,信仰的强化就成为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因此,找到真正的精神归宿,建构好符合时代的精神大厦,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为急迫的重大命题。
记者:为什么人们总体上的感觉是,当下的社会道德低于以往?当下社会的道德焦虑,为何似乎越来越严重?
公方彬: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一直处在打破旧的轮回的过程中。有人可能会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不是有过一个道德高扬的阶段吗?分析起来,当时出现的“道德复兴”基于两大原因,一个是特有的政治支撑着特殊的道德,即政治思维与政治话语系统塑造了一种异于传统,也异于西方道德的“社会主义新道德”。另一个是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伦理道德与当时的社会形态吻合,人们被紧紧拴在一块土地、一个工厂或一个社区,不流动的社会构成了中国的熟人道德——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失信直接影响着生存。
改革开放后,道德体系开始出现紊乱,原因在于构成特有道德的支撑基础瓦解了。世界政治生态因冷战结束而发生巨大变化,由此导致两大价值系统和两大话语系统乃至思维方式并行的状况彻底改变,其中我们的价值体系遭到严重弱化,这必然影响着我们的伦理道德系统。庞大的人口流动和迁徙,更将中国这个熟人社会变为陌生人社会,进而将熟人道德推向陌生人道德。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社会没有适应这种不无紊乱的变化,直接导致价值坐标的紊乱。
守住道德的底线
法官嫖娼与记者受贿
12月,有关湖北法官被指开房嫖娼的监控视频在网上流传。湖北省纪委查实后公开回应,省高院刑三庭庭长张军与一名外单位女子长期保持不正当关系,已提请免去其庭长职务,停止工作,并将依纪作出进一步处理。
10月,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证据显示,在发表针对中联重科的失实报道期间,陈永洲多次收受他人提供的数千元至数万元人民币不等的“酬劳”。
社会裁判者与监督者的职业操守,从来都是决定社会公平的关键要素。一旦这些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出现沦陷,道德底线全面崩溃的危险便如影相随。
记者:过去,说起职业道德的败坏,人们首先想到的通常是伪劣产品和食品安全。如今,无论是作为社会法律践行者的法官,还是作为社会良知守望者的媒体人,接连出现侵蚀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的恶性事件,您对此又如何解读?
公方彬: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确实区分出一些成为社会标杆和引领者的职业,比如教师、医生和法官。一旦这种被赋予了各种神圣光环的群体中出现道德堕落,人们就会怀疑以致失望。
选择这样一些被公认为高尚的职业,就必然要承担职业本身的要求,就要承担职业的责任,这是规则。然而,这个本来不成为问题的问题,现在似乎变成一个大问题。还是那句古话,倾巢之下无完卵。
国外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最勤劳,同时也最不敬业。两者之间看似有点矛盾,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勤劳可以是一种价值观,也可能是生活所迫。勤劳在没有职业分工之前就产生了,因为人要糊口。直到工业经济发展后,才有了职业的分工。这时,职业是饭碗,敬业才是价值观。一旦精神世界的价值体系发生了紊乱,用职业去衡量所谓的道德问题意义不大。
记者:在信任感如此缺乏的当下,一个极端的事件,很容易就让人们产生给一群人贴标签的情况。比如,记者受贿案后,社会让对媒体的质疑甚至谩骂;医生收取医药回扣曝光后,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处境更为尴尬。问题是,一个一个信任的偶像倒掉之后,我们要去信任什么?
公方彬:从本质上说,为某种职业或人群贴标签,与我们前面提到的为老人和青年人贴标签是相同的,都说明我们的道德、价值和精神系统出现了紊乱。
主观上说,我们不希望社会道德全面溃败。但是,世界在变化,旧有道德体系赖以存在的环境在变化,相应的道德体系出现紊乱甚至崩塌亦属正常,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中国有句古话:仓禀实而知礼节。在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们更注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思考,从中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非常正常。仓促面对金钱冲击形成的功利道德,已经到了应该垮掉的时候。
当然,社会道德不能永远这样紊乱下去,需要改善。改善就需要道德个体的人来引领。落到具体方法论上,总需要走在前面的人。比如,执政党要求了共产党员必须要有担当。
                              厘清道德的边界
                     郭式“打油诗”与北京台封杀
11月,郭德纲微博发出打油诗,“一去残冬晓日红,三杯泪酒奠苍穹。鸡肠曲曲今何在?始信人间报应灵”,同时配了红双喜的图片,被质疑影射刚刚去世的北京电视台台长王晓东。此前,郭德纲曾与北京电视台交恶。
12月,北京电视台呼吁广大电视从业者坚守媒体责任,对违背社会公德的的恶俗行为予以谴责,对缺乏良知的艺人予以抵制。随后,中广协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发出严正声明,强烈谴责郭德纲的过分言行。
如何评价郭德纲的行为,怎么对待具有道德瑕疵的公众人物,其迁出围绕道德边界的纠缠,始终不清。
记者:郭德纲和北京电视台再生“过节”。这一次,网络上的声音似乎更多地站在了郭德纲这一边。暂且不论北京台是否封杀,或有无权利封杀,对存在瑕疵甚至是重大瑕疵的公众人物的这种民间“宽容”,您怎么看?
公方彬:这里面有一个怎么看待封杀的问题。封杀的前提是有没有违背道德。如果确实存在无德事实,主流媒体和官方组织是有责任去抑制甚至封杀违背公序良俗的人和事物的。无论后面的“粉丝”有多少,网络上有多少人支持,这个工作都要去做,否则就是失职。
主流媒体承担引导社会的责任,首先需要区分社会价值观的5个层次——弘扬的、要求的、允许的、抑制的和取缔的。一旦反道德的东西出来了,当然要抑制甚至取缔。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出现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政府的态度,不能迎合。既然是主流价值,该坚守的就要去坚守。我们必须建构一整套价值体系、评价系统,及其惩治规则和措施。保证社会组织和个体都有所遵循。
当然,人们一听到“封杀”这个词就反感,其中有反权威心理作祟。主流社会也需要反思,要寻找新的有效办法。毕竟,在当下这个多元社会,复制过去的做法,已经不再有力,也不合时宜。
记者:我们发现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偶像”走下“神坛”,包括偶像自己也在自我解嘲,甚至个别人对自己的道德瑕疵毫不讳言。这种公众人物对道德感的毫不在意,可能给社会道德带来什么样的潜在风险?
公方彬:公众人物当然应该有所担当。但是,文体明星不是社会道德价值系统的创建者,甚至不是主要承担和建设者。
我们必须分清,哪些人是民族的脊梁,哪些人是在为大众提供生活乐趣。前者或以自己的责任和担当,甚至以牺牲创造一个个精神的高峰,或以思想和文明创造启迪世人,后者只是以自己的某些技能参与社会,丰富生活。对前者可以给予很高的期待,对于后者可以如他们给我们提供快乐一样,一笑了之,无须过多过高地期待。看一下西方国家,脑残式的粉丝也有很多,但并不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而怀疑社会走向没落。因为他们的主流价值很清晰,且有强大的引导力。
随着思想的禁锢被打破,很多人热衷消解权威、消解崇高,恶搞英雄。这也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不过是转型期的自然现象。在美国的历史上,也有过所谓“垮掉的一代”,显示出那个时代的思想彷徨和精神虚无。最终,哪一代都不会垮掉,人们不断在打破中寻找真正的价值坐标,直至最终明白什么是不能够被打破的,什么是必须被仰视和敬畏的。
垮掉的过程就是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主流引领。既然共产党是执政党,党风就决定了政风,政风进而影响民风。正党风,就是主流做法和主流引导。
谁来引领社会道德
腐败“大老虎” 与 草根人性光辉
1月,习近平在中央纪委会议上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9月,蒋洁敏被免职。12月李东生被免职。2013年,10余个副部级高官落马,成为中国的“打虎之年”。
6月,浙江宁海,8名快递员伸出八双手,接住了从4楼坠落的两岁半女童,爱心与善念瞬时绽放。9月,浙江温州,面对急速撞来的越野车,阿婆沈小平紧紧护住邻居的6岁男孩,用自己的生命延续了年轻的生命。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抵抗世俗的诱惑,面对善与恶之间的选择,为官者理应从众多民间榜样身上汲取道德的营养,成为引领社会道德的正能量。
记者:十八大后,一个又一个省部级“大老虎”被查,赢得了民心,也挑战着人们对权力恣意的想象。社会道德的建立,无疑需要拥有更多资源、权利、话语的引领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来自草根的人性光辉,似乎才是温暖我们的力量。这种对比,您如何看待?
公方彬:官员特别是上升到政治层面的人物,其与普通人的道德评价系统并不完全一致。民重小德,政治人物要有大德。西方有一说——不让政治家说假话,相当于不让狼吃人。人们天然地认为,政客的行为是丑陋和肮脏的,所以要约束权力。
我们的政治观不同于西方社会,但在社会转型期,执政党的政治观也应该有所变化,来适应执政地位和社会发展。目前看,建立执政党的政治伦理非常重要。
政党的政治活动,需要建立与大众道德和社会公德有区别的伦理道德系统,也就是政治伦理或政治道德。因此,一些基本的理念必须进入党的政治伦理。比如,公权力由人民赋予,人民就有权利剥夺;自觉接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越要放低身段,不能搞权力崇拜。
草根人物的道德温暖,那是一种自发的最纯真的人性光辉。草根不需要作秀,散发的道德魅力才更能感染人。如果对官员也这样要求,把他们树立成为民众层面的道德典范,那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当然,这并意味着官员不道德可以被容忍。
记者:您曾经提出一个概念——观念腐败。人们一边在高骂腐败,一边又戏言有了腐败的机会也不会错过。这种观念的腐败,对腐败渗透到各个领域存在着什么样的影响?
公方彬:最可怕的是观念腐败,最难治愈的也是观念腐败。一个社会中,出现部分人面对诱惑把持不住并不可怕,只要还有道德感在时时影响着行为,腐败问题都能够治愈。一旦腐败进入了观念层面,进入了大众无意识,这时就出现了质变。
中国是人情社会,想想看,现实社会不乏这样三种人——行贿者、受贿者和容忍行贿受贿者。一个贪官没有被抓之前,身边的人怎么评价他?大众怎么评价他?是不是只有在被抓了之后,由媒体、政府、法律给他贴上了标签之后,才开始谴责,才知道了什么是丑?
如果每个人的内心没有对道德的完整理解,更没有化作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腐败的温床注定形成。有了腐败文化的支持,贪官永远抓不完。所以,在制度建设的同时,我们要花大力气改善文化,甚至是重建文化。否则,类似河南四任交通厅长前“腐”后继奔监狱的事件,就会一再重演。
记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通过典型来体现,那些在职业领域表现出更高职业精神的人们,成为一代人的楷模,引领着一代人的价值坐标。但是在道德领域,善行的政治化倾向,对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有什么样的影响?对一个社会而言,道德成熟的标志又是什么?
公方彬:热情的服务员,不造“豆腐渣”工程的项目经理,拒贿的廉政干部……这些“事迹”是职业本身要求应该做的,不过是道德理念而已。把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要求的内容盲目升华,从小处讲是一种媚俗行为,从大处讲就是道德问题非道德化,容易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民众的心理,扭曲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走向。
存在于普通民众中的善行,本来属于人性的光辉。如果总是赋予太多的政治意义,反而容易弱化人们的天性冲动。毕竟,更多的人还是愿意以人性的力量推动自己的善行。所以,民间自发的赞美和崇敬更为可贵,政府只需要为善行者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就可以了。一句话,在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好事,而天天在做好事时,就是道德的成熟。
重新建立道德共识
党风建设与机制健全
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11月,《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发布实施。
2013年,中国的民间公益组织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更多发展的难题和瓶颈。身份缺失的困境,没有财政投入的尴尬,全职参与者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
毫无疑问,中央正在致力打造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只有让挥霍者收回私享公共利益奶酪的手,同时为贫弱者打造公平拥有社会福利的通途,中国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公约数”,重新建立起道德的共识。
记者:以八项规定和反四风为标志,党风政风已经发生了明显好转。不过,同时也有人担心,这是否是一阵风式的“运动”?道德向好的变化,可操作的执行路径又在哪里?
公方彬:现在做的事不会反弹,历史进程也不能允许反弹了。反弹就会带来社会渐变还是剧变的问题,使得政治权力碎片化,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对执政党来说,党风决定政风,政风影响民风。怎么解决看似乱麻的精神领域问题、信仰问题,就需要扎实思考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问题。
任何失去制度约束的道德随时都会变异,人们都必须借助制度强化道德。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不好,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当我们的制度随着党的执政能力得到强化,公开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个道德充分张扬的时代才会来临。
记者:道德领域看似是个民间话题,您又如何看待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公方彬:道德是非功利化的。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的作为是为道德向好提供空间和保障,具体的事情则让民间组织去做,让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去实现。
中央一再提出发挥社会组织的调节作用,政府管该管的,放掉不该管的。随着社会的开放,社会利益群体的分散与多元,民众的利益诉求也趋向多元,政府不可能依靠权力满足所有需求。这样的背景下,试图以一元(政府)替代多元(需求),几无可能。因为,一个人在没有饭吃的时候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找饭吃,有了饭吃后会生出许多事来,并且无法以物质利益去解读。
记者:目前,中国社会正面临又一次深度改革。历史上,每一次改革、变革,都带来一次思想、道德领域的变化。转型期的中国,道德价值体系将扮演着怎么的角色?
公方彬:道德价值体系反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组成人类世界的三种力量分别是政治、法律和道德。这三者各归其位,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正是当下的问题所在。没有了法律的刚性,其他因素都靠不住。
根本而言,要保证社会科学发展,既要以精神目标和高尚的价值追求引领大众,更要以法的强制力来规范人的行为。实践证明,把每一个人都引向方向性的争论,并不是最有序的社会,甚至会异化为最难管理的社会,因为政治分歧远比物质利益分歧难化解。唯有通过法来规范,社会才会真正走向有序,党的执政能力才会加强。
注:刊于今日《工人日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9 23:14:16 | 只看该作者
踏上回家的列车

车厢内一片孝昌地方话口音

彷佛家,就在身边


父母的牵挂

妻子丈夫的体贴

儿女的孝敬

亲朋好友的关怀

揣在心里

温暖;亲切

一年的压力和困顿

被越涨越高的归乡情

一扫而空

春节快到了

我们-----

要!

回家了!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16:50:06 | 只看该作者
文化周刊年终专稿

这些人和事留在了2013年

本报记者 蒋肖斌


左上:红线女;左下:赵无极; 右上:曼德拉;右中:侯仁之;右下:于是之


流行语,网络造

3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16:50:47 | 只看该作者
    流行语,网络造

    在这个无雪的的冬天,2013年的最后一天将挥一挥衣袖,作别一年中的种种逝去与新生、热闹与冷清、褒扬与批评。一些人、一些事,都永远留在了2013年。
    已逝者,音犹在
    每一位文化名家的逝去,都带走了属于他(她)的那个时代。
    2013年1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这一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上,永远失去了一个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去世。他是《龙须沟》中的程疯子、《骆驼祥子》里的老马、《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还有《茶馆》里的王利发掌柜。这个曾做过仓库佣工、抄写员的演员,令人尊敬的不仅是其演技,更是他戏比天大的艺德。于是之曾说:“我就是一个演员,不要给我什么‘划时代’、‘北京人艺的代表’这些称号。我就认一个死理儿,排练场上焦菊隐先生说‘错了’,我就重来;说‘对了’,我就完成了。”敬业、淡泊,于是之演戏如斯,做人如此。
    在2013年秋天苏富比进入中国大陆的首场艺术品拍卖会上,赵无极的《抽象》以8968万元的高价成交,刷新了他个人的拍卖纪录,但这与他已经没有关系了。4月9日,享年92岁的赵无极在瑞士去世。他与建筑师贝聿铭、作曲家周文中一起,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赵无极曾说:“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我就一无所惧。”艺术家作古,但艺术不死。
    直到侯仁之去世,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10月22日,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开创者、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病故。他曾作为燕京大学的两个代表之一参加开国大典,也曾应梁思成之邀,为北京的城市规划出谋划策。侯仁之还被称为中国“申遗第一人”,正因为他的努力,中国在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现已拥有45处世界遗产。如今,“申遗”已经成为显学,甚至成为一些人牟利的工具,我们更不该忘了这位老人30年前全无私心的奔走。
    12月8日,是“大雪”节气后的第一天,又一位表演艺术家、粤剧大师红线女去世。她从艺70多年,演过近百部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开创了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红派”。1956年,红线女进京演出粤剧《搜书院》,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扬:“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从此,粤剧有了“南国红豆”的美称。人生如戏,当人生大幕垂下,所幸的是,戏仍有后人唱下去。
    最后,说说曼德拉。其实,他并不是一位文化人物,当他于12月6日逝世时,他的一生再一次被世人细细地品读。而他于文化的意义,大概可以用黄家驹《光辉岁月》中的歌词来形容:“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
    申遗热,冷思量
    2013年6月23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新疆天山和红河哈尼水稻梯田成为中国新增的两处世界遗产。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论是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其他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带给人们的除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之外,更是切实可见的社会效益、经济利益,难怪有统计称各地为了申遗每年总共要花约3亿元。即将到来的2014年,申遗热度不减,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将正式启动,在预备名单中,还有“良渚文化”、“中国明清城墙”、“江南水乡古镇”……
    “申遗热”之下,很多地方纷纷不甘寂寞:凤凰古城要卖门票了,真假曹操墓炒作得人尽皆知,南京疑似帝陵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挖了再说,还有地方要投资300多亿元重建阿房宫……
    冷热不均的是,更多视线之外的“遗产”,却因为没有显赫的声名而面临消失的危险。在西安,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兴教寺,遭遇大规模拆迁,当地政府给出的理由竟然是丝绸之路申遗的需要。在济南,记录侵华日军罪行的琵琶山万人坑、纪念碑已不知所踪,整块地都被卖了开发房地产。在广州,近30座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面临着各种危机,民国时期的姑婆屋成了危楼,百米骑楼被“破坏身体只留头”。在福州,建地铁时发现了2200年前的闽越古城,但地铁工程仍将继续,考古工作不得不被中止。
    重燃对中华文化遗产的关注是好事,但求不要别有用心,也别厚此薄彼。
    华语片,争议多
    截至2013年12月8日,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突破200亿元,近60部电影票房破亿,刷新了历史纪录。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毋庸置疑,就连好莱坞也来巴结,推出各种“特供版”的大片。或是让中国演员来演几个小角色、到中国拍几场戏,但在国际公映版中删除,比如5月上映的《钢铁侠3》中,范冰冰和王学圻的角色只出现在内地版;或是在影片中加入中国元素,比如9月上映的《蓝精灵2》开头10分钟,植入了《中国达人秀》、新浪微博等广告。
    市场大到外人眼红,那我们自己的华语电影在2013年又干了些什么呢?
    从6月的《富春山居图》开始,“低口碑高票房”似乎成了华语电影新的营销手段。这部超级混搭大片乱炖了特工、科幻、恐怖、夺宝、动作等元素,逻辑一塌糊涂、人物莫名其妙、剪辑乱七八糟,但票房两天过亿。
    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小时代》上。郭敬明导演人小志不小,一口气在6月和8月推出了两部《小时代》,第三部也已在拍摄中。尽管顶着青春梦想的光环,但影片中物欲横流、抄袭随处可见——这倒也继承了郭作家一贯的风格。骂声如雷,但谁也拦不住两部片子近8亿元的票房。
    著名导演也无法抵挡票房的诱惑,开始蹚“烂片”这浑水。拍过《逃学威龙》、《精武英雄》等电影的香港导演陈嘉上,从2008年的《画皮》开始,到2011年的《画壁》,再到2012年的《四大名捕》、2013年的《四大名捕2》,影评人称其可以接棒“烂片之王”。有评论说,“烂片”在商业上的成功,折射了中国电影行业一种畸形的成功学——票房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只要票房能大卖,影片的艺术性、价值观乃至观众的感受都可以弃之不顾。
    岁末又是贺岁档,截至12月28日,冯小刚的《私人定制》公映10天票房已过5亿元,分析师预计总票房将在10亿元左右。这部被称为升级版《甲方乙方》的喜剧贺岁电影获得了褒贬两极的评价,赞的人称其回归了批判现实的锋芒,贬的人则批评其是段子大拼凑,充斥着广告。不过和之前的“烂片”相比,《私人定制》绝对算是一部规矩的电影,至少它没有差到靠骂声搏出位。
    幸好,今年的华语电影还有一股清新之气,“青春电影”成为一抹亮色。4月上映的赵薇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暮春中安放了80后的青春回忆;8月暑期档的《青春派》,没有明星名导,凭借90后、高考等关键词赢得观众;讲述大学生创业的《中国合伙人》,也踏踏实实地讲了几个年轻人的中国梦。
    别总说“烂片”是时代惹的祸、影人犯的错,同样的环境下,好电影仍在那里。
    电视剧,谁当道
    2013年的电视剧是在一片“抗日救国”的呼喊声中激情开场的。抗日剧属于主旋律范畴,题材没有风险,观众又爱看,于是成了投资方和电视台都青睐的剧种。谁能料到,在黔驴技穷的竞争中,抗日剧居然有了神一样的情节:《永不磨灭的番号》,营长往天上扔一颗手榴弹,能打下一架日本飞机;《箭在弦上》,女侠惨遭轮奸后,突然翻身而起,用弓箭射杀十几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抗日奇侠》,英雄能像撕鱿鱼片那样徒手把“鬼子”撕成两半……据说,横店影视城因此有了个新名号“横店抗日根据地”。一个群众演员透露,他最多一天扮演“鬼子”,在不同剧组“死”了8次。
    后来,“抗日神剧”被规范了,轮到家庭剧继续霸占荧幕。家长里短、婆媳纠纷,这本来也是长盛不衰的电视剧好题材,只是今年的家庭剧总脱不了模仿的嫌疑。从名字上看,《裸婚时代》火了,就有了《裸嫁时代》;有了《离婚前规则》,又有了《结婚前规则》;还有《老妈的三国时代》紧跟《妯娌的三国时代》,《七年不痒》伴随《七年之痒》。再细看情节,几乎每一部国产家庭剧里都有一个强势的婆婆,一个趾高气扬的丈母娘,一个想做好人却力不从心的公公或老丈人,个把无事生非的小姑子或小舅子,再堆砌上买房风波、遗产纠纷、争夺孩子等桥段,家庭剧就在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了。
    都说电视剧不好看,但投资却是节节攀升。《楚汉传奇》总投资2.4亿元、《隋唐英雄》2.5亿元、《隋唐演义》2.8亿元,今年先后有3部电视剧的投资超过两亿元,“史上最贵”的帽子不断易主。现在市场上的剧,100万元一集是常态,200万元一集才勉强算是大片,电视剧跨入了“亿元时代”。只是这些钱都花在哪儿了?不少制片方都大倒苦水,称演员、尤其是明星,拿走了至少六七成,所以不得不在服装、道具、后期制作上省钱。
    今年的电视剧不仅贵,而且长。2012年,76集的《甄嬛传》还让观众惊叹,2013年,《隋唐英雄》120 集、《天天有喜》91集、《爱情自有天意》84集、《璀璨人生》80集……市场爱长剧,因为能够吸引稳定的观众群,广告效益好,这无可厚非,只是有时候硬生生把短剧注水拉长,质量就大打折扣。80集的《爱在春天》,里面有个配角“歌神”,从头到尾就一首歌,有时候一集要唱三回;《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40分钟的剧情前有10分钟回顾,后有10分钟预告,原本46集被拉长到62集。
    电视剧的好坏,不在贵,不在长,关键是要好看。可惜这个道理,只有观众最明白。
    流行语,网络造
    《咬文嚼字》编辑部2013年年末发布了“2013年十大流行语”,分别是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 、大V、奇葩。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3”中,“中国大妈”、“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喜大普奔”等也位列“十大网络用语”。
    有评论称,2013年的热词,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勇气和幽默,启示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各种矛盾纷纷显露,但前景是光明的。比如位列榜首的“中国梦”,是难得在网络和主流话语中同时流行的词语,中国人不仅会做事,也开始做梦了,瞬间有了生机勃勃的浪漫主义色彩。比如“土豪”,这个原本形容地主恶霸、带有浓重时代痕迹的词,被改头换面用来调侃社会上富而不贵的群体,直指贫富差距。一句“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反映了人们对“土豪”戏谑而酸涩的态度。
    中国的网络流行语还走出国门,惊动了英语世界,据说“Tuhao(土豪)”、“Dama(大妈)”等中文热词将以单词形式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也许是因为“大妈”事关蔓延全球的金价暴跌,而“土豪”形象描述了中国游客在国外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2013年还诞生了一种新的网络词汇,四字一句,类似成语。这些网络“新成语”的成员,有“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等。四字体之后,还有更精炼的三字体出现,比如“我伙呆”(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何弃疗”(为何放弃治疗)、“人干事”(这是人干的事吗)等。这些“新成语”大多是对某句话的字面缩写,如果不了解原委很难理解。称其为“成语”也许用力过猛,但在网络上增加些笑点也未尝不可。
    好不容易过完了2013年,我们不妨“喜大普奔”,至于那些烦心事儿,不如就“人艰不拆”了吧。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16:51:49 | 只看该作者
留给2014年的待解之题本报记者 张黎姣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31日   09 版)
    2013年,全国多地陷入十面“霾”伏,常现雾中“海市蜃楼”。
    娱乐题
    动画题
    阅读题

    面对近在咫尺的2014年,人们禁不住开始预测它的模样。在“百度知道”输入“2014”,会出现12万多条相关提问,这些问号之中,无不饱含对未来的期待。在2014年展示它的全貌前,先让我们静静地想一想:对于那些2013年未能给出答案的事件,该如何在2014年继续求解?
    数学题
    2013年的年终,在翻开账单计算花销时,你是否看到有一项是为雾霾“埋单”?
    截至2013年11月30日,在某购物网站上,购买口罩的人比前一年多了181%,购买空气净化器的人同比增长131%;网友们总共购买口罩、空气净化器等与雾霾相关的产品450多万次,共计8.7亿元。
    如此抵抗雾霾,并没有把它“请出去”。2013年,全国二十余省市陷入十面“霾”伏,“雾霾”成为全民的话题。“百度知道”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42万用户浏览与“雾霾”相关的问答。
    为了治霾,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等措施。并确立目标,要在5年内,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
    在为雾霾做“减法”的同时,大家还想做一道“加法”。休3上6,休7上5休1,以往,“混乱工作模式”常被诟病。有人算出,2013年总共放假29天,但其中18天都是从周末“借”来的,反而比2012年少了5个正常的双休日。有人调侃说:让“调休”离开假期界。
    12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14年部分节假日放假安排,假日新规中“中国式挪假”现象明显减少。新的一年,我们不用再挪假,但如何能延长假期,或许每个人都在打着小算盘。
    公众之问:自2011年开始对PM2.5的标准进行讨论到雾霾成为全国话题,几年中,大家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度不减反增。甚至有网友为了让挑食的妹妹多吃青菜,拜托广大网友在网上与他一同编制善意的谎言,告诉妹妹“吃青菜可以防止雾霾中毒”,吸引了1.6万多名网友回复该问题。虽然吃青菜不能防雾霾,但选择低碳生活却是一种抵御方式。目前,许多城市都行动起来,提倡为生活做“减法”。
    如果说大家对于雾霾恨之切,那么,对休假的情感就显得复杂许多。尽管不再挪假,但小长假消失、除夕不放假等新规定令大家失望。怎么能让假期增加?这道题困扰着很多人。此外,受大家关注的节日拥堵问题也未能在新规中得到解决。2014年的“十一”黄金周和春节假期,“陆海空”恐怕仍将人满为患。
    其实,假期焦虑是一种普遍心理,其原因除了假期安排外,更多源于大家习惯节日出行,不挪假只是假期焦虑的“镇定剂”,要根治,还得让大家在公共节假日之外的休假权利得到有效保证。
    2014年,这些简单的“加减法”是否能有答案?
    娱乐题
    “每逢周末,我的遥控器就有点失灵,A台在唱歌,B台也在唱歌,C台还是唱歌……”这是网民对盛极一时的音乐选秀类节目的调侃。
    电视荧屏中,音乐选秀类节目是各家卫视争收视率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暑期前后开播的音乐选秀类节目共有13档之多,草根的“明星梦”被不断消费,各类选手的故事被编尽,节目形式也难觅新意。或许是意识到“明星梦”的油水快被榨干,于是娱乐节目转而消费明星。
    先是跳水类节目风靡,其噱头在于明星跨界玩儿跳水,至于明星在训练期间受伤、昏厥,甚至某明星助理溺水身亡等意外发生,更为该类节目带来话题。
    年底,一档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引发收视热潮,在众多以“选”为主要目的的娱乐节目泛滥之时,主打亲情牌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然而,这些收视率颇高的节目也被诟病。一是,每当一类节目走红,跟风之作便犹如雨后春笋,同质化严重。二是,这些节目多为引进境外版权模式,缺乏创新。
    对此,2013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丰富节目类型。并称“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年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1个”。此外,还提出要抵制过度娱乐,防止雷同浪费。每季度将通过评议择优选择一档歌唱类选拔节目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
   观众之问:有数据显示,2014年,电视荧屏上新增综艺节目的数量将达到106档。《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音乐选秀节目将确定回归。而由于《爸爸去哪儿》的影响,未来可能将有20多档与亲子节目扎堆儿播出。
    通知的下发,可能让不少电视台慌了神,但于观众而言,却吃下一颗定心丸,至少在新一年中,各卫视的娱乐节目可能不会在同一时段“撞脸”了。但从目前公布的综艺节目名单来看,原创节目依旧匮乏。有媒体透露,美国的《奥兹医生秀》、日本的《铁人料理》、西班牙的《整蛊大明星》等节目将被换上“中国脸”,抢占2014年的荧屏。
    我们的娱乐节目一向迷信引进境外版权节目,但不引进、不跟风,不代表没有收视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是“本土品牌”,不仅在2013年吸引了大批观众,还带出“今天你还写字吗”等话题。观众之所以买账,不外乎它新颖、接地气。
    如果各卫视能“换换脑”,不扎堆儿跟风,或许在2014年,观众和遥控器都能多一点幸福感。
    动画题
    2013年4月1日,深圳一个不足5岁的女孩撑着一把黄色雨伞从6层楼上一跃而起,结果造成身上多处骨折。那时,她大概幻想着像动画片中的人物一样,撑着伞,以优美的姿态飘飘落地。
    4月6日,一对兄弟冉冉和浩浩被另外一名小伙伴用绳子绑在树上,并点燃二人脚下的杂草,两个孩子被严重烧伤。在他们的头脑中,这不过是在效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烤羊肉”的情节。
    这一年,孩子因模仿动画而造成伤害的事件层出不穷。有数据显示,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被平底锅砸过9544次,看过动画片,不少孩子效仿用玩具平底锅砸人;动画片《熊出没》中,人物光头强的口头禅是“你竟敢拦我强哥,信不信我用电锯”,武汉一个4岁男孩因痴迷该动画片,竟真想买真电锯……
    如此模仿,让家长们开始警惕起这些看似“无害”的动画片来,为动画“除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10月12日《新闻联播》报道称,多家动画制作机构和动画播出机构,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全行业承诺不制作、播出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的动画片。广电总局或将出台国产动画片内容标准,对暴力、低俗、危险情节和不文明语言作出严格限制。
   孩子之问:动画片究竟是童年的糖果还是糖衣炮弹?要为动画“除暴”,亟须出台具体行业规范。
    2009年,杭州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曾经提出“零六绿色动画标准”,即为0~6岁幼儿提供安全、可靠、有益的环保型动画片的标准。其中,对教育、暴力、剧本等指标提出具体规范。然而,有研究者曾对2005年以来国内生产的动画作品进行调查,结果符合该标准的作品寥寥。也就是说,我们每年生产20多万分钟的动画片,多数并不适合幼儿观看。
    动画片的创作者该想想,是不是创作角度产生了偏差?不要居高临下,用成人的眼光描绘童话,试着“蹲下来”,看看孩子们所能感受到的世界。若只简单地用动画把他们推向成人世界,无异于揠苗助长。
    从2014年开始,让孩子们慢慢认识这个世界好吗?
    阅读题
    2013年12月2日,一场拯救国内最大民营书店“光合作用书房”的计划告吹,其所有门店全部关闭,创办人可能将转做电子阅读行业。然而相较前几年多个民营书店关张,2013年对书店而言,并不是个寒冬。
    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为中国最美书店的先锋书店,在2013年共开了3家分店,都以民国时期专题图书和复古创意文化产品为特色。
    位于北京国贸的Page One书店,仅凭图书销售就实现了单店盈利,原因在于它能提供网络书店没有的,最新最全的英文书和设计书,留住了大批中高端客户群。
    个性化为书店带来生命力的同时,新媒体也帮传统书业打开局面。8月,新华书店与京东开放平台图书品类达成战略合作,正式入驻该平台,探索实体书店与电商合作的模式,销售额实现增长。《小说月报》、《收获》等杂志的微信公共账号也陆续开通,订阅用户持续增加。
    此外,阅读将立法也成为热议话题。8月,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具体内容包括成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设立国家全民阅读节、制定全民阅读规划、建立国家阅读基金、建设全民阅读重点工程等。此消息一出,还是引起争议,不少人认为即使立法,可操作性也不强。
   读者之问:读者出现断层的纯文学杂志已经借着新媒体重获关注,传统书店转换经营模式,实体销售与网络销售并行。这些传统出版、阅读方式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读者重返纸质阅读。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并不是大家不愿意阅读,而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面对庞杂的信息,精品匮乏,在文字垃圾的挤压下,读者难觅有质量的文字,久而久之,自然对阅读提不起兴趣。
    2014年,无论阅读是否会立法,都不能干涉个人阅读,但它可以强制规定阅读条件和环境,如平均多少人必须有多大规模的图书馆、多少公里之内需要有一座图书馆等。试想,若是出门就有书店、社区就有图书馆,打开手机就能读文学杂志,没准,全民阅读时代真会到来。
    拍卖题
    “我不明白,完全是朋友之间的私人书信,本是最为私密的个人交往,怎么可以公开拍卖?”2013年5月26日,已故作家钱钟书先生的遗孀杨绛发表声明时这样说。
    这份声明源于中贸圣佳拍卖公司计划拍卖60件钱钟书书信手稿、13件杨绛书信手稿、两人独女钱瑗的6件书信手稿,以及钱钟书《也是集》手稿和杨绛《干校六记》手稿一事。
    这是2013年拍卖行业最受关注的事件。随后,清华大学法学院召开“名人信件拍卖的有关法律问题”研讨会,探讨该问题。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国家版权局、中国作家协会等都表示支持杨绛。最终,拍卖公司选择撤拍。
    近年来,名人手稿、书信屡拍高价的同时,争议也不断。由周作人撰书、鲁迅批校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手稿,曾在2012年拍出184万元的高价。期间,拍卖公司未理会周作人16位后人对手稿来源的质疑,随后,其后人将拍卖公司告上法庭。该案于2013年11月22日第一次开庭审理,目前尚未宣判结果。
    除了来源不明确外,伪作进入拍卖市场也屡禁不止。2013年12月7日,诗人郭小川手稿《团泊洼的秋天》被某公司拍卖。郭小川之女郭晓慧称,这件拍品根本不是父亲的笔迹,甚至文中还出现了多处错误。
    名人手稿、书信不光在拍卖场上受宠,网上拍卖也很抢手。2013年12月2日,作家迟子建称自己的一份5页手稿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被拍卖。
    名人之问:拍卖乱象无法一言蔽之,落锤成交时,委托人、买受人、拍卖公司自然赚得盆满钵满,哪管它的来源。
    目前拍卖法中的部分条款滞后于行业的发展,要遏制以上拍卖乱象,唯有用法律规范此类拍卖,明确规定各方权益,而不是让法律成为某些拍卖公司的“挡箭牌”。此外,对“法律与道德”的探讨也十分必要。让拍卖活动合法、合理的同时,道德也是其基准之一。
    在得知书信要上拍卖场后,杨绛曾致电收藏钱钟书书信、手稿之人,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给我一个答复。”如今看来,这个问题应该被继续追问。2014年,或许能给我们一个答案。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1-3 14:34:22 | 只看该作者
朱大可私人盘点:2013“十小”文化事件
作者:朱大可

导语:2013年已经走远,《洞见》栏目从文化批评角度,对2013年度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总结,涉及文学、诗歌、艺术、思想、戏剧、电影、音乐、词语、城市、身体、女性、生活方式等若干关键词。我们试图通过冷静的解读与回望,为过去的一年存留一份文化档案。
本篇为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撰写的年度文化综述。他在纵观全年之后发现似乎并无“大事”可言,2013年的最大特点,就是政治上好戏连台,文化上一地鸡毛,因为中国的文化运转,已经远离人类价值的主轴,而靠记录那些“鸡零狗碎的破事”,无法阻止文化楼厦的慢性垮塌。于是放弃“盛事叙事”,并从大众娱乐的潮流中掉头,立足于事件对历史的微妙影响,将“中小规模”的事件作为观察与圈点的重要对象,由此盘点出私人的“十小”文化事件。
各家媒体推出的“年度十大文化事件”,令人有不忍卒读之感,诸如“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成为全国表率”,“八小时话剧《如梦之梦》亚洲巡演”、“五部委要求节俭办晚会”、“‘土豪’有望进牛津词典”、“凤凰古城景区门票‘捆绑收费’惹争议”之类,无论怎样端详,都无法找出其间的“重大”迹象。仅就现有的盘点结果而言,2013年的最大特点,就是政治上好戏连台,文化上一地鸡毛。
中国文化领域的“无事效应”,显然并非小编们的责任,它既源于检查制度下的公共表述障碍,也源于文化自身的困境。那些被热推的“盛事”,大都是跟文化轴心无关的杂碎和过眼烟云,它们可以作为普通事件加以记录,但不足以构成“世界大国”自我炫示的年度结晶。媒体的费力盘点,指望能捡拾一点价值碎片,却露出文化短板的困窘。一个具有漫长而宏大的文化历史的国家,罗列一堆“大谷子巨芝麻”,这种逻辑性失调制造了新的笑点。
大众文化的基本态势,在于能被历史捕捉的结构性元素越来越少,而只剩下转瞬即逝的泡沫。我主编的《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覆盖十年中国大众文化,但最后只能以打烊告终,因为中国的文化运转,已经远离人类价值的主轴,而靠记录那些“鸡零狗碎的破事”,无法阻止文化楼厦的慢性垮塌。
但只要是放弃“盛事叙事”,并从大众娱乐的潮流中掉头,而立足于事件对历史的微妙影响,那么,某些“中小规模”的事件,依然可以成为我们观察与圈点的重要对象。这里不妨试举要如下:
第一,全国多人向“文革”受害者公开道歉。2013年4月,61岁的山东老人刘伯勤,在《炎黄春秋》刊登广告,向“文革”中被自己批斗、抄过家的校长、老师、同学和邻居公开道歉。此举开了红卫兵道歉的先河。此后,河北宋继超、湖南温庆福、山东卢嘉善、福建雷英郎等,分别在媒体上向“文革”中被伤害的人士道歉。这场小型道歉风潮,最终因陈毅之子陈小鲁的道歉信而达到高潮。作为当年北京八中红卫兵领袖和革委会主任,陈小鲁在信中向“曾经伤害过的老校领导、老师和同学”郑重道歉,并宣称,如何解读“文革”是个人的自由,但是违反宪法、侵犯人权的非人道主义行为,不应该以任何形式在中国重演。在一个没有忏悔传统的国度,这些来自各地的零星的非组织行为,可视作人性觉醒的稀有证据,并且是2013年最具历史意义的小事。
第二,诚信危机加剧,社会伦理崩溃加速,街头反伦理闹剧不断上演。唐山老人的广场舞干扰学校上课秩序,高中生站立抗议,却遭到众老羞辱;广东汕头高中生扶起骑车摔倒的老人,反而面对诬陷讹诈,报警后才获清白;西安一位老人因女孩不肯让座,竟一屁股坐到女孩腿上;四川达州三童扶起跌跤老太,反被诬陷索赔,更引发社会舆论哗然。此外,患者或家属杀医致死事件也多次爆发,显示医患关系仍在继续恶化。这是人性大面积坏死的征兆,在社会的每一个场所,溃烂的道德都在散发臭气,而且暂时看不到疗救的根本出路。
第三,“雾霾叙事”成为微博和微信的基本内容。重度雾霾袭击中国大多数地区,就连海拔3600多米的西藏拉萨都不能幸免,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安全,而民众惟有靠戴口罩自保,大街上重现非典(萨斯)时代的奇异场景。但跟当年一度流行的“口罩美学”不同,重返中国街头的口罩,失去了当年展示各种纹饰图案的乐趣。鉴于款式向带滤嘴的防毒面具靠拢,雾霾口罩具有轻度狰狞化的特点。“口罩美学”就此转向了“口罩丑学”,仿佛是一种严厉的视觉警告,悬浮于梦魇般的工业迷雾之中,为互联网平台提供细小到2.5微米的负面主题。
第四,全国流行说“梦”,“中国梦”取代“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成为官方的首席语词。“梦论”跟其他政治训诫的区别在于,它的内涵和外延更加神秘而难以捉摸,给阐释者提供广阔的阐释空间。杀死城管的夏俊峰被执行死刑后,其子夏健强的绘画,描绘几米式的“小贩梦”,成为本年度诠释“中国梦”的最著名文本,它不仅推高针对底层弱势群体的同情指数,更引发对暴力执法及其城管制度的痛切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社会蓝皮书》,宣称“贫富分化”问题2013年的关注度上升到首位(关注率38.6%),从某个侧面,表达出民众对国家公正的无限渴望。如果这种位于底线的“中国梦”无法兑现,则任何美梦,都只能是“痴人说梦”。
第五,新老传媒共同面对多重困境,四面楚歌。《南方周末》爆发贺词事件;数名微信大V因“造谣”被捕,新快报记者陈永洲亦被跨省抓捕,从而揭出媒体“黑幕”;上海报业集团合并,新闻晚报宣布关张。就在这种动荡的时局中,北京上演“封杀门”闹剧:郭德纲因以打油诗暗讽北京台去世台长,而该台不走正常的法律诉讼之途,反以协会名义发表声明,激烈谴责郭德纲,呼吁各地电视台抵制郭德纲,由此引发演艺圈的怪味内讧。内外交困的中国媒体,正在向一个难以预料的未来演化。
第六,当局整肃腐败,纵酒笙歌受到节制,“茅台指数”大幅下跌,中国白酒经济和酒桌文化进入冬天。茅台酒始终是中国官场、名利场和生意场的润滑剂,可以度量权力腐败的深度,我称之为“茅台指数”。茅台酒的价格暴跌,无疑是“酒桌文化”的黄昏,更是“茅台经济”的暗夜,却令民众看到反腐的依稀曙光。
第七,当代艺术面对冰火两重天。著名的北京画家村宋庄遭遇大规模拆除行动。艺术家和村民集体抵制强拆,但在高额地产利益驱动之下,地方政府不惜毁灭北京文化地标。宋庄正在灰飞烟灭,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乌托邦旧梦。另一方面,一件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戏仿之作,以1.8亿港元拍出,引发业内的巨大争议。坊间谣言四起,到处是关于卖家的猜想,就连卡塔尔公主也躺着中枪。艺评家朱其抨击该画只具备“插画”水准,但一个尖锐的事实在于,中国艺术品市场早已跟“绘画美学”脱钩。近年来反复出现、日益升格的“亿万事件”,只能促使人们反思它的阴郁本性:幕后资本往往利用“拍卖”程序,对被选中的艺术家进行价位炒作,以便哄抬画价,操纵市场,最终达成谋取暴利的目标。严重脱离画作实际水准的超高价位,暴露出艺术品市场的虚构性、投机性和欺骗性。在经济大幅走向衰退的时刻,“一夜暴富”的中国当代艺术,终究要面对自身的“最后的晚餐”。
第八,“牛津共识”缺乏共识,新左派、自由派和新儒家三方婚配以失败告终。今年8月,一些自由主义、新左派和新儒家学者,在英国牛津大学探讨中国现状,经过幕后争执与妥协,最终形成《关于中国现状与未来的若干共识》文本。但这一“重大事件”未能引起策划者预期的“热烈反响”,究其原委,在于《共识》里的三个关键词--“以民为本”、“公平正义”与“和而不同”,都只是主流语词的简单重复。《共识》无力充当知识界和解的思想标杆,反而成为与官方价值达成“共识”的鲜明记号。但对于中国知识界而言,重要的不是达成所谓“共识”,而是捍卫思想的独立与自由。
第九,被指身怀“国师情结”的刘小枫,最近因抛出“国父论”,而面对“旧朋新友”的全面诘难。学者邓晓芒以25000字回应刘小枫15000字的文章,推敲刘文的逻辑细节,对其进行“精确打击”。刘军宁撰文不指名地宣称,“所有帝师都是伪先知”;萧功秦则痛斥其为“新封神论”,断言刘已“走火入魔”,离“法西斯主义”仅一步之遥。批评家吴亮更是以短促决断的吴氏语体,直接宣判刘小枫的“文化死刑”,一如他曾对汪晖所做的那样:“小枫不值得研究,他只配被彻底破坏,事实上他早已自我破坏了。”这场论战,显示思想界的深层分裂已经浮出水面,但它只是中国社会大分裂的冰山一角。
第十,节假日放假方案成为万众吐槽对象。本年度放假模式,尤其是中秋国庆休息日的胡乱调度,已经引发民众的严重不满,而2014年春节究竟应当如何放假,再度引爆激烈争议。12月出台的下一年度放假表,显示官方首次拒绝承认除夕也是节日。有人认为,这是为除夕高速公路收费埋下伏笔。无论幕后真相如何,一个明确的事实是,它公然对抗人性和民意,藐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习俗,成为文革结束以来最荒谬的节假日方案。
朱大可,在中国文化界享有盛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因其前卫的思想、对社会弊端的激烈批评、独特的话语方式,以及守望文化现状的理性和深刻,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40#
 楼主| 发表于 2014-1-3 21:48:19 | 只看该作者
喷嚏小乖 发布于 2013-12-25 13:47: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21:44 , Processed in 0.1484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