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评选活动揭晓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20:41:02 | 只看该作者
2013:我的推荐书单
梁小民   
  我觉得我所受的传统教育,历史知识是一堆伪历史。这些年我喜欢读历史类书,就是有意地想纠正这种错误。这种纠正要从重新认识一件一件历史上的小事、一个一个历史上的人物开始。

  新年的钟声已敲过,又到了做一年读书总结的时候了。
  2013年读书共两百九十七本,比2012年的三百零六本减少了百分之三,没有保持增长也就算了吧。读书本不应以本数为目的,正如经济不应以GDP为唯一目的一样。翻阅一下读过的书目,小说仍占一半左右。以前曾觉得,只图享受读小说不行,还要多读点有学术水平的书。但实践证明,真的很难做到。我读书大都在讲课之余,讲一天课后再读学术性的书,兴味索然,读不下去,只有读小说才是休息。再想想,我读书的目的本来也不是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纯属休闲而已。年逾七十还谈提高学术水平,有点太“老骥伏枥”了,只要能跟上时代就行。既然读书的目的全然是为了享受,填补退出社会的空虚,那就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不必为读小说太多而自责。而且,只读好书的要求也不现实,因为什么是好书,标准是因人而异的,不必按报上推荐的好书去读,自己觉得好,读了高兴就行。
  2013年有许多书的确很好,如《邓小平时代》《故国人民有所思》《繁花》等等。这些书我都读过,真的好。但这些书几乎尽人皆知,或进入各媒体评选的好书之列,就不用我再推荐了。有些书尽管没有进入好书排行榜,但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网上、报刊上评论、争议甚多,如《共同的底线》《忍不住的关怀》《第七夜》《冷战》等。这些书知名度相当高,爱书人几乎都知道,我也不必再列出了。我想推荐的是写得好,但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的书。我觉得湮没了这些书是一种罪过,应该让更多的人读这些书。
  按惯例还是应该推荐经济学的书。这类书我亦读了不少,但我觉得与其他书相比,值得推荐的经济学著作还是少了点。在理论上有创新或新意的书,我还没读到,绝大多数还是关于国内经济改革的,不过这类书有真知灼见的并不多。或者耸人听闻,讲中国如何陷入危机;或者以梦为真,讲中国未来如何增长繁荣;或者对中国现实经济缺乏感觉,隔靴搔痒,认真进行研究的不多。当然这些书也不是没有意义,作为一种学术探讨亦有启发,不过不值得一般读者去读。在众多经济学著作中,我只想推荐一本:周其仁先生的《改革的逻辑》(中信出版社,2013年9月)。周先生做学问极为认真,所探讨的都是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我认为,讲具体问题比讲大道理有意义得多。中国改革方向是明确的,三中全会讲到要让价格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就是改革的方向。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一点,这就要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周先生是坚决支持市场化改革的,但他不是空谈必要性云云,而是从具体问题入手,讲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周先生既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平,又重视对现实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所写出的著作就对我们很有启发。在这本书中,周先生首先分析了“中国做对了什么”,这是对三十年改革的一个总结。总结过去的经验,才知以后如何努力。接着他分析了界定产权、改革土地制度、货币政策及促进增长这些改革的中心,最后提出“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就是未来改革的重点。读完全书你会觉得切合中国现实,又富有启迪。周先生的书内容有深度,但并不深奥,而且文字通畅,读起来一点儿也不枯燥。学术著作能写到这个水平的确要有相当的功底。
  文学类的书,是我2013年读的数量最多的。在小说中,我想推荐贾平凹先生的《带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月)。我觉得在中国作家中,贾平凹、余华、苏童等的实力与作品都有资格获得诺奖,只是他们运气不如莫言好。我很早就喜欢贾先生的小说。他早期的“商州系列”中篇小说,《浮躁》等长篇小说,都深深感动过我。争议相当大的《废都》我觉得也颇有新意。贾平凹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的作者,不会保持不变的风格。他以后的一些小说,则魔幻的成分越来越强。不是不好,是我读不懂或看起来费劲。而最近这一本《带灯》又有点回到原来的现实主义,而且比他早期作品的艺术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带灯》写的是中国最基层的单位乡一级干部面对各种现实问题的困难与困惑。我也去过乡政府,深知他们的艰辛与困难。面对最普通的或刁或善的民众,要处理无数看似小,而又难办的事情,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但他们的艰辛却往往不被了解。这本书真实再现了当前农村的现状,对我们认识中国也极有意义。读这本小说,享受中又让你深思。
  我想推荐的另一类小说,是侦探小说。我极爱读这类小说,它情节紧张,往往出其不意,是休闲的最好读物。许多人都爱这类书,但都认为层次不高,不好意思推荐。它们能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但难以进入“好书排行榜”。我认为这不公道。畅销与好书并不矛盾,有些畅销书并非好书,如许多网络小说。有些好书并不畅销,如有学术价值的书。但也有些畅销书就是好书,正因为好才能畅销。不少侦探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古典侦探小说,如克里斯蒂和美国范达因的作品,今天看来已经过时。而且,我认为中国人写这类小说,畅销是有的,但未见其能说好。我觉得西方的不少这类作家,如刚去世不久的汤姆·克兰西,美国作家陆德伦、文斯·弗林等人的侦探小说就相当好。但我最欣赏的是美国作家弗雷德里克·福赛思(Frederick Forsyth)的书。据我了解,2013年国内有两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书。一个是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黄山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作品,总共七本;另一个是同心出版社出版的“间谍课”系列,计划出七本,还没出齐。早在1980年代就有出版社出过他的《豺狼的日子》。当年成为青年学子的热门读物,用洛阳纸贵来评价并不为过。这两个系列同样本本精彩,让你一读上就无法放手。在这些书中,我最爱读,亦想推荐给读者朋友的是《魔鬼的抉择》(黄山出版社,2012年7月)。这本小说把冷战中苏美的争斗和恐怖分子的活动交织在一起,情节曲折,出其不意,读起来刺激、有趣,尤其最后的结尾出乎所有人意料。尽管这本书是2012年出版,但福赛思的许多书是今年出的,我举出这一本是因为我认为在他的系列书中,这本可称“精品中的精品”。
  文学类书中还包括散文。我注意到海豚出版社出版的“海豚书馆”和“海豚文丛”两个系列中的不少散文都写得相当好。这两个系列的书我买了不少也读了不少。我推荐的是“海豚文丛”中谭伯牛先生的《盛世偏多文字狱》(海豚出版社,2013年2月)。对谭伯牛先生我一无所知,只在《上海书评》上读过他写的文章,对他的年龄、专长完全不知道,甚至从他的文章风格猜测过他也许是台湾人。但他的《盛世偏多文字狱》让我震惊,总以为他是学识渊博、文字功夫极好的老者。书中的第二篇文章“邵飘萍因何而死”让我知道了过去不知道的真相,过去我认为邵氏因为宣传革命、共产主义,被张作霖所杀。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邵氏之死还在于有偿新闻,邵氏拿了张的钱,不为张宣传,反而宣传了张的对立面(因为钱更多),才被杀死,与革命的关系并不大。看来邵氏真是中国有偿新闻之鼻祖。一篇小文对我震撼极大,原来我们的许多历史知识都是假的,受骗许久,今日方醒。其他文章也都篇篇精彩。作者知识之丰富,文笔之通畅、老到,绝非一日之功。读其他书都是一本书写一段点评,读这本书我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写了点评。这种好书篇幅又不大(十万字),值得与更多人分享。
  散文类中回忆录也是重要的部分。2013年的回忆录中台湾学者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可称第一,尤其是第四部“文学江湖”写得最精彩。这套书在许多“好书排行榜”都名列其中,我就不推荐了。我推荐的是另一本同样精彩的回忆录,周素子的《晦侬往事》(三联书店,2013年10月)。作者是移居新西兰的华人,写她个人与全家在极“左”路线下所经历的困难,感人至深。但作者并不是一味诉苦而是“诉而不怨”,只讲事实,不发评论。而且紧紧抓住了人性,既写了极“左”路线之下人性之恶被放大到什么程度,又写了人性中的善如何让他们感到安慰。而且,作者的文字极好,朴实、通畅,不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却相当感人,这样的好书不读实在可惜。
  余下的好书都与历史相关。这类书我读得不少,大概与兴趣相关吧。我觉得我所受的传统教育,历史知识是一堆伪历史。这些年我喜欢读历史类书,就是有意地想纠正这种错误。这种纠正要从重新认识一件一件历史上的小事、一个一个历史上的人物开始。2013年出版的这类书相当多。其中相当好的一本是范泓先生的《历史的复盘》(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4月)。对范泓先生我了解不多,只读过他的另一本著作《隔代的声音》,印象相当好。《历史的复盘》顾名思义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全是写民国时期的人,且都是名人,但这里写的许多更是我过去所不知道或者误解的。从这些事得出的评论也甚为客观。当然个别事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完整功过及个性,作者只是就事论事。但这正是构建整个民国史的基础。认识理论往往就要从这些人的这些事入手。作者收集了相当多的资料,且进行了梳理,文字亦极通畅。作者范泓并不是大历史学者,但这本书却值得看。读名人的大作当然是正确的。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总有一些贡献,但并非名人的书都值得读。往往是一些名不见经传或者名气不大的人写出了优秀的著作。名人也曾是非名人,名人在作为非名人时写的著作有时比成为名人后更好。
  这几年写民国的书一直是热点。台湾学者林志宏先生的《民国乃敌国也》(中华书局,2013年6月)是一本极有意义的书。首先在于选题,一般写民国总是写民国当红的政治家、军人或文人,但这本书写的是反对民国的清朝遗老。写这个题目的书我过去还没见过。应该说,要全面了解民国,认识社会转型时不同思想的交织,这个问题不可忽视。其次分析极为实事求是,既说明了这些遗老保守、反动的心理和复辟活动,也说明他们在文化研究中的贡献。最后,这本书的研究极为严谨,可以说无一结论、观点没有根据,但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爱看。在我2013年读的书中,这本书学术水平最高。其他民国图书多了,这本书却给你一个新天地。那些拖着小辫子整天想复辟大清的遗老也是一种不可忽略的社会思潮,而且,他们也并非铁板一块。有些人,如郑孝胥随溥仪去了“满洲”,成为汉奸,而有些忠于大清的遗老,如陈宝琛,爱大清但并不卖国,这就是历史的复杂性。
  《民国乃敌国也》中提到了陕西一位遗老刘大鹏。此人留下了相当完整的日记,记载了自己在民国前后的思想与生活。英国学者沈爱娣根据这份日记和其他资料写成了《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北大出版社,2013年8月)。这本书属于微观历史,即从一个人和一件事来看当时的社会与思想状态。数年前著名史学家史景迁写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小人物的命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就属于这类著作。该书在国内翻译出版后引起广泛关注。美国学者孔飞力的《叫魂》,在国内相当火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也都属于此类书。如今这类微观史学有发展之势,这类书从一个小人物或一件小事来看社会,让你对当年的社会有具体而深入的认识。《梦醒子》利用刘大鹏的日记,写出了这位举人在民国前后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变化,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对这位小文人的影响。刘大鹏仅仅是一个举人,经济上也属于温饱偏下的状态,这就是当时大部分读书人的状态。一次革命无法改变人们的生存状况,甚至还会更坏。刘大鹏这类小人物在清朝时也并非大富大贵之家,民国后状况更糟。从中我们可以认识社会转型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普通人留下可信资料的几乎没有,刘大鹏的日记就有其特殊意义。根据这份日记写的专著就对认识历史极有意义。
  对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研究的禁区越来越少,各种观点都可以争鸣,但对当代中国的研究还相当不容易,不仅有些资料尚未开放,而且许多问题当事人尚在,也相当敏感。也许对当代中国的认识要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我推荐的当代史研究是萧冬连先生的《国步艰难:中国社会路径的五次选择》(博源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萧先生在研究当代中国方面下了相当的工夫,我读过由他主编,而且下册由他一人独写的《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上、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0月),写得相当好。如今这本《国步艰难》又更上一层楼。这本书篇幅并不大(全书二十多万字,还包括了别人的评论),但把建国以后所走过的路讲得清清楚楚。对于萧先生把建国后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即作者所谓的“五次选择”)是否合适,其他学者有不同的意见。这当然是可以研究、争鸣的问题。我读完全书后觉得,这种五阶段分法把解放后我们所走的路概括得相当清晰。这五次选择,每次都是一次转型,有的是由坏转好,也有的是由好转坏。而且,这本书对建国后的成就与问题,介绍与评价都相当客观。当代史是我们许多人都亲身经历过的,所以评论当代史极为困难。但作者用丰富的资料来描述这一段历史,评价也就在其中了。对同样的事实不同人有不同认识,但首先是弄清事实,“史料即史学”并不错。无视史实,凭一点感觉评论历史是不负责任的。萧先生这本书和上一本一样重现的是历史事实,这就是史学家的本色。

  最后想推荐的是日本学者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中信出版社,共十五册,2011年11月-2013年9月)。对于推荐这套书,我犹豫了许久,因为它篇幅太大了,皇皇十五册,且每册都不薄,有多少人能看完?我开始读这套书时也担心读不下去。但一看开头第一页的“银币故事”写道:古罗马早期并无货币,用盐来支付,“‘工薪族’一词,追根溯源起来,就是罗马人的语言——拉丁语中,用‘盐来付款的人’的意思”。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多新鲜的知识,后面肯定还有更有意思的事,终于决定读下去。读完之后,深感这是一本极好的书。仅说“好”还不够,必须加一个“极”字。而且,我过去有一个偏见,觉得日本人缺乏创新,所以不爱看日本人写的书。但我觉得这套书的确值得看。
  有关古罗马的书汗牛充栋,我也看过一些,但总觉得对古罗马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读完这套书,古罗马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我脑海中清晰了起来。什么是好的历史书?胡适先生在评论好友陈衡哲女士的《西洋史》时说:“史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的,重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一方面是艺术的,重在史实的叙述与解释。”“这样综合的,有断制的叙述,可以见作者的见解与天才。历史要这样做,方才有趣味,方才精彩。”陈衡哲女士的《西洋史》,我没看过,不敢评论,但盐野女士的《罗马人的故事》,完全符合这一标准。盐野由于热爱古罗马,长期生活在意大利,在此期间她搜集并阅读了大量古罗马的历史资料,还考察过许多古罗马遗址。这大量的资料是史实的基础。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古罗马史当然扎实、可靠,称得上信史。其次,历史本来是枯燥的,但盐野把历史写得栩栩如生,通俗而有趣,与其他严肃的历史书完全不同。最后,盐野七生不仅在介绍罗马史,而且有许多精辟的评论与分析,既综合了其他学者的见解,又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这套书太有吸引力了,即使我在一天繁忙的讲课之后,仍有兴趣读,既是休闲,又增加了知识。
  盐野七生在“给中国读者的序”中说,“对于以超级大国为发展目标的当代中国,在欧洲历史上可以作为借鉴的,唯有古罗马帝国了。”对她的前半句话,我不敢苟同,因为中国领导人一再声明,我们没有成为超级大国的野心,当然也不会成为现代版古罗马。但后半句话,我觉得是对的,如何使中国强大,如何让这强大基业永存,古罗马的历史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在读书过程中,我也有了不少想法。
  其实2013年还有不少未被关注的好书。如美国学者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美国学者叶凯蒂的《上海·爱》、刘瑜的《观念的水位》、英国人汤姆·罗伯·史密斯“苏联暗黑时代三部曲”的《秘密演讲》《44号孩子》和《六号特工》、木心的《文学回忆录》、蔡昉的《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叶兆言的《陈年旧事》《一号命令》、梁鸿的《出梁庄记》、印度学者阿比查特·班纳吉和法国学者艾斯特·迪弗洛合著的《贫穷的本质》、英国学者蕾切尔·波隆斯基的《从莫斯科到古拉格》,美国学者傅葆石的《灰色上海,1937-1945》、徐天新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王碧落的《百年袁家》等。不过我把自己每年推荐的书限定为十本,这些书只好割爱了。
  好书陪伴我度过了2013年,但愿2014年有更多好书。 ■

6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08:28:42 | 只看该作者
2013阅读不能不说的快乐与惆怅

文章作者:佚名 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一直是个圈内热,圈外冷的事。2013年也不例外。一线作家新作不断、网络文学跻身主流、全民阅读即将立法、电子阅读蓬勃发展、实体书店危机重重……这一年,关于读书的话题,好的坏的,着实不少,但它们从来难成头条新闻,往往是圈里砸出了坑,圈外却波澜不兴。阅读是体悟的过程,自有不能与外人道的快乐与惆怅,所以,并不需要时刻有人“懂我的欢喜”。
  好在阅读并不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载体多元的时代。7月,一篇名为《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在网络上爆红,作者感慨在我们这个有着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国民阅读的现状感到忧虑,毕竟人均4.39本的纸质图书阅读量着实不多,但是应看到的是,电子阅读的迅猛发展给繁忙的人们提供了碎片化阅读的机会。有数据称,2012年,手机阅读人群平均每天进行手机阅读的时长超过40分钟,平均每年花费在手机阅读上的费用为23.31元,而且呈现持续上升状态。在拥挤得摊不开报纸的车厢,在下一道菜该来未来的餐桌,微博、朋友圈、各种电子书网站;手机、pad、电子书……这些软硬电子阅读设备都用文字的力量抚慰着人心,传递着暖暖的能量。阅读是件乐事,技术的革命也正是为了增添人们的乐趣,如果为了彰显阅读,非要啃上几本大部头就没意思了。载体本身不代表是深阅读或浅阅读,所以对电子阅读,敞开心扉吧。
  纸质图书并不是“雅”的代名词,看微信微博电子书更不是庸俗堕落的标志。不知道纸取代缣帛竹简成为文字载体之时,是不是也有人痛心疾首不能再韦编三绝了。而事实上,晋代以后,纸的普遍使用,促使了书籍文献资料的猛增、写作方式的转变、科学文化的传播,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汉字字体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它的轻便与低廉让更多的人有条件也更方便地读书。今天电子阅读软件与硬件的迅猛发展,不正是与当年的情形同出一辙吗?前几日,二代kindle电子阅读器发售,累坏了亚马逊的快递小哥,他和笔者说,一个公司一天就要送出去十几台。可见电子阅读拥趸之众。此外,当当、京东、豆瓣等网站均开通了电子书的专有页面、销售量都在节节攀升。在英美等国,自出版的浪潮已持续席卷各大畅销书的排行榜,国内也有很多自出版成功的例子,看来一场书业的大变革是不可避免的了。
  电子书的兴盛,也造就了一批网络作家,在2013年里,他们备受瞩目。在前不久公布的“网络作家富豪榜”中,唐家三少以2650万元版税蝉联网络作家状元宝座,而诺贝尔奖得主莫言今年的版税收入也不过是2400万元。野百合的春天不仅仅是“钱途”无限。9月24日,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传出一条消息:中国作协将成立网络作家协会。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正式成立,莫言担任名誉校长。相信“找到组织”后,这支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会有新的飞升。
  与数字书业的一路高歌相对比,实体书店的日子可不好过。曾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书店光合作用,近日宣布重组失败。全国的门店达到40多家、营业收入超过亿元,这些都成为了它光辉的历史。万圣缩小营业面积、风入松倒闭、单向街交不起房租……实体书店的路似乎越走越窄,但是,市民对阅读的需求却是不断提高的,在这个前提下,如何能从电子阅读与网络书店的双重挤压下杀出血路,是实体书店经营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良方依旧在于要带给读者愉悦的阅读体验。
  说到阅读体验的事,笔者想到了今年一个很有趣的榜单,叫做“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这份榜单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其中《红楼梦》位居榜首,是读者们吐槽最多的“读不下去”的书。其次为《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话说这些书都是传说中的“经典”,于是又有一群人开始忧虑国人不爱经典。阅读是件很私人的事,喜欢三国的不一定喜欢红楼,喜欢西游的不一定喜欢水浒,死活读不下去说明已经很努力地去尝试了,和年轻人谈恋爱一样,没感觉是死活没办法的事,又何必强求,喜欢的经典尚且读不过来,何必非要读不喜欢的。我相信如果有个榜单说我最喜欢的书的话,这些书也一定上榜。但凡经典,不都是在人们的无穷争议中流传下来的吗?
  以今年来说,众多一线大作家都推出了新作:余华《第七天》、贾平凹《带灯》、苏童《黄雀记》、王安忆《今夜星光灿烂》……惭愧地说,书我都买了,也都翻了翻,但能读下去的不过两三本,就像我不喜欢吃香菜一样,有些作品就是不对我的胃口。当然,乐趣不能是低俗的。有的出版社为了出噱头,把色情内容夹杂在少儿图书当中,实在罪不容诛。
  这些天,各大媒体都推出了自己的年终图书榜单,着实是错过很多好书。好书就如同年终大礼,总是让人有一种从天而降的惊喜。如果以笔者浅薄的见识来推荐的话,我觉得几名卸任领导人的新书值得一读。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同一轮月亮,照着古往今来代代无穷已的读书人。时间走到了2013年的尾巴上,是否有那么一缕书香,陪您迈入新的一年?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方式,我们都愿您能因“阅”而“悦”。

6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8:10:55 | 只看该作者
长辫子老师的读书故事
文/郭学萍
                                                                     
读书,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题记
引子:书到今生读已迟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世界上的一对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迹印在我的文字里……”
读着泰戈尔的《飞鸟集》,仿佛有些看不见的手指,如懒懒的微风,在我的心上奏着潺缓的乐声。我问正在听我读书的儿子:“听得懂这些诗句吗?”儿子并不理睬我的提问,只是一个劲地催促我继续往下读。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我有群星在天上,但是,唉,我屋里的小灯却没有点亮。”
“妈妈,停,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我诧异地看着儿子,听他说自己的感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要只是羡慕那些有伟大成就的人,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光芒四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忘了自己也有存在的价值,虽然我们不一定光芒四射,但也能像小萤火虫一样发出微弱的的光。”
说这句话时,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不久,韶年之际,便能够读出如此厚重的感悟,让我深感骄傲的同时,又心生些怅惘。我在和儿子这么大的年龄里,正在农村,除了帮外婆放牛放鹅,根本就无书可读。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话出自清代诗人袁枚之口,他是有感而发。据说宋代与苏东坡齐名的大诗人黄山谷任黄州知府时,一连两次午睡梦见自己到乡间一个白发太婆家吃芹菜面,后来按梦寻去,找到了自己前世的家。打开书柜,发现他每次试卷的文章都包在文稿之中。袁枚由此感慨,意思是像黄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诗、书、画三绝,他的所学所识并不是今生才开始的,前世就已阅练很多。
听过一首歌,好像叫《白狐》,有时傻傻地想:我们每个人其实可能都是那只白狐,只是在轮回中,我们忘记了彼此的承诺,忘记了前尘往事。对于儿子,我是满心喜悦,他现时的“海量阅读”多少弥补了我幼时“阅读贫乏”的记忆。
想起小女子安意如,惊讶于她在幸福生活中写出的人间悲苦。有评论者说,她的天赋是前生带来的。诗人词人大抵如此,而平凡如我之辈,只有一世光阴,幼年时又无书可读,如果到不惑之年,仍不能好好去读书,无法读到、读完或以自在的方式来读一些自己想读的书,更是一种绝望般的无奈。
又想,只要开始读就永远不迟。
启程:从“恶补孔子”开始
在感受到自己阅读贫乏之后,我开始把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时间碎片充分地利用起来,进行大量地阅读。
然而,受着自己兴趣的制约,我的阅读视野过于局限。我读泰戈尔、冰心,读张晓凤、林海音,读饶雪曼、郭敬明,读北岛、顾城,读叶辛、陈村、赵丽宏,当然也读余秋雨……就是没读过孔子。
在我的记忆中,孔子早已是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典籍,是废墟,是湮没或未湮没的事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因为要撰写《孔子传》漫画脚本,杂志社便把我和其他几位对孔子有研究的学者、老师召集在一起。这次聚会的主题很单一,就是“话说孔子”,希望能给执笔者的我一些启发。
在此之前,我几乎是个孔子盲,除了会背几句“子曰”,其它的一无所知。所以,当大家在说四书、五经、六艺的时候,我一脸茫然。接着,他们又开始讨论《左传》和《史记》中关于孔子的记载。当他们用投影打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这段文字时,我发现自己竟然有一个字不认识。想起孔子说过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我指着“陬”这个字,问:“怎么读?”他们都笑了起来,我也很尴尬,为自己的孤陋。虽然讨论时的气氛严肃得像课堂,但我自知才疏学浅,便一直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认真地记。
晚上回到家,和爱人说起这事,我说:“知耻而后勇,从今晚开始,我要恶补孔子!”于是,我的电脑桌上至少堆了10本关于孔子方面的书,我开始不止读《论语》,也读《诗经》,什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什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论语》字字珠玑,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对我的教育影响至深,我越读越有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感受。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是《论语》对于教师的治学之道,确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然先生言简意赅至此,或许言外尚有他意,弦外更有别音,留待大家共同钻研、共同发现。
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境界;书房连着课堂
我在《教师博览》文摘版上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书房连着课堂》。这个题目深刻地触动了我,因此成为我教育追求的常态。
上马朝虎的《水》时,我读他的成名作《丑娘》,文章里,母亲的博大和隐忍、儿子的自私和丑陋,像两根缠绕在我心中的藤蔓,枝枝节节。很多时候,我是没有作者这样的勇气,用手术刀一样锋利的文字,犀利地解剖自己的心灵,但我仰望这样的高度。
带着这样的一份情感基础,再来读他的《水》,自然有了别一样的感受,在我读来,缺水之苦、有水之乐,也像两根缠绕在一起的藤蔓,矛盾得不可分开。我们常常因为轻而易举的得到而体会不到那份来之不易的快乐。也正因为作者身体的长期缺水,才能如此细腻地感受到水抚摸肌肤时那一种细致入微的美妙。
我想,作者在回忆童年的这段经历时,心情应该是平静的,因为他还写过另一篇文章《微笑如花》,在他的笔下:痛与爱、苦与乐,都不过是生活开出的两种花而已,人总要微笑着面对一切……我对《水》的解读就这般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情绪。
就这样,教一篇课文,深度认识一位作者,努力了解这个作家的全貌,成为我的习惯。上王宜振的《秋天》时,我把他送给我的十多本诗集全都抱出来,一本本阅读,感受他的幻想和跳跃;上赵丽宏的《望月》时,我更是把自己整个儿的淹没在有月的诗歌中了。早晨,骑在自行车上,我便开始背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声……放学归来,骑着车子继续背: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晚上,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读他的《生命草》、《诗魂》,从一篇篇文字中,感受他的清新、宏阔与真诚。
因为阅读,你会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进入著名词学家王国维说的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境界。面对任何一个文本,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站在时空的坐标线上,致力于探寻它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调动可以调动的一切因素,纵深挖掘,多维勾连,比照裁汰,最终确定自己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所使用的素材。
因为读书,让我的课堂变得丰富、丰盈、丰厚;因为读书,我开始尝试写书,《诗意语文  博客春秋》,记录了我如水般诗意而美好的教育生活;《漫读古诗》是我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解读新课标推荐给小学生背诵的75首古诗的书;《接手新班》则是我对自己16年班主任工作的深情回眸与深度思考。
读书,促进了我专业成长。
超越:哲学打开了我的视界
2008年,我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感觉自己的专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内心不免有些焦虑和惶恐。2009年暑期,我在北师大学习时,裴娣那教授对我们说:“教师需要学点哲学,伟大的哲学家,往往就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朱熹、梁启超,柏拉图、卢梭等,既是划时代的哲人,又是万世之师。”
之后,我的书桌上,除了情有独钟的文学书籍和专业所必须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逐渐添加了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让心自由》、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罗马大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等。
我曾经以为,哲学是寂寞地开放在人类智慧之树上的最高花朵,是为数不多的精神贵族对世界产生的“惊异”和“玄思”。他们所谈论的“世界本质”、“宇宙规律”,对于忙碌如蚁的我辈而言,似乎玄而又玄,高不可攀。
柏拉图说,哲学开始于惊疑;苏格拉底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冯友兰先生认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此时此刻的境界;周国平说,哲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只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哲学与教育,研究的领域不同,思考的方向却是一致。它们都使人聪明,给人智慧。亚利斯多德运用哲学的思维深度理解历史与自然,才使古希腊文明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牛顿凭借自己睿智的哲学思辩,把自然界的宏伟结构和相互作用归结为几条普遍的法则。由此可见,教育科学只有在先进的哲学理论的指导下,才会有新的视界。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所写的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这种先立后破的示道之法,对我的教育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让我愈发地认识到,教学要不拘泥于常规,不要受制于自己,更不要以一己之见对他人妄加菲薄。
从哲学的角度来观照我们语文课堂,重要的不是外显的质朴,亦或华丽,关键的是思想和底蕴。我一直坚持:语文的“本色”,绝不是“清一色”,春天的“本色”就在于她的五彩缤纷;语文的“本色”也绝不等同于“简单”,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简单可产生出复杂,复杂可表现为简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潜心静气,远离浮躁,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读书,给予我思想行走的力量。
执著:做课外阅读的点灯人
书,是一艘船,能带我们去远方。作为一名教师,光自己成为读书人还不行,还应该成为一个——点灯人,照亮孩子去远方的路。
记得在我刚刚接手三(5)班的时候,一位《晨报》记者问我:“新学期,你有什么新打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带着孩子们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厚实他们的积淀;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在我看来:阅读,是一道功夫茶,讲究泡茶的学问和品饮的功夫。课外阅读的整体推进与深化,需要教师教育观念的彻底转换,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内功和张力,需要教师掌握切实可行的指导方略,需要教师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入手,让孩子们的每一个日子都能与好书为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书香四溢的童年!为此, 我努力从八个方面着手,营造书香氤氲的班级阅读氛围。具体做法是:1.建立“班级图书银行”——解决书源问题;2.推荐“班级阅读书目”——引导阅读方向;3.设计班级“图书漂流卡片”——分享阅读体验;4.开展“特色读书活动”——激发阅读兴趣;5.构建“微型阅读课堂”——提高指导效率;6.坚持“师生共读经典”——实现教学相长;7.利用“网络博客平台”——推进亲子阅读;8.完善“阅读评价体系”——推动持续阅读。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热爱读书的班集体,总会不断地有奇迹发生。自三年级以来,全班共有40多名同学的文章获奖、发表。其中王紫霄同学在全区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闻歆、蒋思宇两位同学在全区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王欣冉、丁佐伊等四名同学荣获南京市中小学生诗歌朗诵二等奖;吕崇杉获南京市青少年“科学小博士”一等奖;吴振羽、陈昊煊同学在江苏省第三届中小学生“红领巾读书征文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李渊松在“文曲星杯“中小学暑期读书征文大赛中荣获小学组三等奖;陆溪和王辰然两位同学在全国小学生语文能力测试中荣获一等奖……
虽更令我欣慰的是,我所带的六(5)班被评为南京市第二届“金陵书香班级”,我也因此被评为南京市课外阅读“优秀指导教师”。
读书,让我的教育境界更加辽远。
后记:若不后悔,再磨一把剑
南京的课外阅读整体做得早,做得好,有许多如我一样的蒲公英种子,到处飞扬,到处传播我们的课外阅读经验。这是一件幸福而美好的事情,我很愿意,也很乐意。
我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读书故事拍成微电影《我和淘气包的读书故事》,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读书节启动仪式上播放;我撰写的《守住一方书桌》获得了南京市“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十佳优秀稿件之一,在大会上演讲。
我不仅把自己的读书故事和更多人的分享,还把阅读这颗种子播撒在了更多家长的心头。每年新学期开始,我都会给全校一年级新生家长做“亲子阅读”方面的专题讲座。我还在凤凰书城等各种公益场所,给全市的学生家长和孩子做过20多场“阅读与写作”方面的专题讲座。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过,“我能想象的天堂的模样就是图书馆的样子。”而我想说,这个家庭图书馆中的成员,至少应该有三位,那就是爸爸、妈妈,还有孩子。
当然,在这方面,我自己一直做着示范。记得我和儿子在阅读了几米的《月亮忘记了》的分别写的读后感《生命的哲学》和《学会珍惜》就曾获得市教育局组织的“亲子阅读征文评比”一等奖。
现在,每周的“快乐周三”时间,也是全校“故事爸爸”、“故事妈妈”最活跃的时间。我们的阅读口号是:让阅读成为习惯,让阅读回归浪漫,在阅读中学生、老师、家长共同成长!
我不仅在全校努力推广“亲子阅读”、“师生共读”,还积极组织教师阅读,成立了“香樟树下”教师阅读沙龙,不仅组织青年教师阅读,还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读书故事写下来,集中刊发在学校的《博求专刊》上。
今年,我还辗转新疆、西安等多地,和老师们谈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我就是一颗快乐的蒲公英,做着自认为最幸福的事情。我从不后悔自己的努力,只要有风,我便会一直飞扬!飞扬!
2013年,我共发表文章30篇,课题研究成果《基于儿童视野的诗意语文的教学实践研究》被评为“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并成为《当代教育家》2013年第八期的封面人物。
诗意,它不是彼岸花,它在阅读深处生长!
2013年夏于石景山麓
6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8:29:35 | 只看该作者
程少堂应南都报之约推荐四种教育类阅读书目

  
(堂2014年1月13日按:《南方都市报》昨晚约我推荐三种教育类图书,大概是供老师们寒假阅读。要求写出简要推荐理由。我推荐了四种,且不是一般意义的推荐,而是从宏观到微观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四种书中,有两种与我本人有关。好在书不是我写的。既然举贤不避亲,只要书好,荐书也可以不避己。南方都市报是不是都用这四种,由他们决定。)
1.孙孔懿:《论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月第一版。
在撒切尔夫人看来,一个不能输出价值观的国家,不能算作一个强国。同理,一个城市在没有能力输出教育价值观以前,不能算真正的“教育强市”,也很难成为真正的教育领跑者。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不把工作目标定位在做教育家,最后必然庸碌。本书系统探讨了教育家的认定和分类、教育家的社会影响、教育家的人格和个体风格、教育家群体和教育流派的形成、教育家成长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成长规律以及当今教育家的成长环境和对未来教育家涌现的展望与期待。全书史论结合,情理融通,为教育家雕塑了群像,树起了丰碑,唱出了赞歌。阅读本书吧,它会给你打开一扇了解教育家的窗口。
2.查有梁:《教育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1月第一版。
目前,在各种台面上,经常见到一些自认为懂教育的人,把反模式作为一种新潮。实则教育需要模式,反模式就是反教育。而本书是我国教育建模研究水平最高的一部学术专著。作者在认识论、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技术论、艺术论、方法论等的基础上,演绎出多种教育模式;从历史的角度归纳概括出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名种教育模式;从五大类学科中各选出一门具体的学科进行教育建模的研究;分析了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几种教育建模的多个案例。作者把教育建模与教育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把教育建模的理论与具体案例的分析结合起来,这在教育建模研究方法上是一个突破。阅读本书吧,它是一座引导你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桥梁。
3.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月第一版。
本书是四川师大文学院许书明教授在四川师大开设的选修课“当代名师教学艺术研究”的讲义,集许书明教授多年研究成果之大成,它包括中学语文卷和小学语文卷两部。中学语文卷遴选了当代十大名师,小学语文卷遴选了当代八大名师。选择的标准兼顾两条:一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二是创立或倡导了“特色语文”并自成理论体系,影响较大。当代中学语文界的十大名师是指:第一代名师于漪的“情美语文”,钱梦龙的“导读语文”,宁鸿彬的“轻简语文”,洪镇涛的“本体语文”,蔡澄清的“导学语文”;第二代(中生代)名师余映潮的“创美语文”,程少堂的“文化语文”,黄厚江的“本色语文”,赵谦翔的“绿色语文”;第三代(新生代)名师董一菲的“诗意语文”。当代小学语文界的八大名师是指:第一代名师李吉林的“情境语文”,贾志敏的“本真语文”,于永正的“悟读语文”,靳家彦的“导读语文”;第二代(中生代)名师窦桂梅的“情思语文”,孙双金的“情智语文”,第三代(新生代)王松洲的“诗意语文”,薛发根的“简略语文”。
当代小学语文界的八大名师是指:第一代名师李吉林的“情境语文”

,贾志敏的“本真

语文”


于永正的

“悟读语文”


靳家彦的

“导读语文”


第二代

(中生代)

名师窦桂梅的

“情

思语文”

,孙双金的“情智语文”

,第三代(新生代)王松洲的“诗意语文”

,薛发根的“简

略语文”
(以上蓝色字体从“集许书明教授多年研究成果之大成”至“简略语文”,引自百度文库:“《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网址“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 G2OwT_eaGvX5ZLVZSgW”)一书在手,即能饱览当代中国语文界的无限风光。
4.张岩:《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9月第一版。
本书原型为东北师大2012届优秀硕士论文,近30万字,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在职语文教师之语文教育思想的学术专著。本书首次尝试从社会时代背景、学者个性特征等方面全方位解析语文味理论和语文味教学流派诞生背后的奥秘,带你走近21世纪以来在中国语文教育界影响深广的语文味教育理念、独树一帜的语文味教学实践。

6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0:12:26 | 只看该作者

“2013年凤凰网年度好书”书单。制图:凤凰网读书频道


  先讲一个故事……

  如果你来找我,站在我面前,信任我,你问我:给我推荐一本书吧!

  好。我也知道你的习性,你喜欢外国小说,内心幽暗,生活低微。你需要一本新书,我扒开书堆,翻出今年刚刚译到中国的"文痞"布考斯基的小说《苦水音乐》,拿给你。

  就是这本了,它适合你。

  你也相信我。你回去的路上给我发来短信:嘿,哥们,这小说,真好看!

  事实就是如此。

  就在前几天,我的一位朋友,编得一手好书,来打听今年的凤凰网年度好书。我秘而不宣。他说,张先生的书,上半年好评如潮,下半年他们却一边倒地留下几句批评,没了!

  他很生气,我也理解。媒体的好书榜年年有,开书单的却总是那几位老面孔,何况媒体的朋友们有时还没有耐性,像根怕疼的触角,碰到一点,便退缩了。

  可那边瑞典文学院,也是那几把旧椅子。有什么办法?

  好书那么多,我只选十本。

  现在开始闲话正题。



  "凤凰好书榜"自2008年开始评选"年度好书"。当年,我们推荐九本书,网上可以查到,其中有爱伦堡的名作《人·岁月·生活》,一本叫做《长路漫漫--一个童兵的自述》的战争小说。现在看来,那是一份蛮片面的榜单。

  2008年,我们没有推荐鹿桥的《未央歌》、君特·格拉斯的《剥洋葱》、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沈昌文的《知道》。

  转述当年一位读书人的话讲,"由南方一家报业选出的年度十大好书出台了,仔细看一眼书单,除了几本附庸风雅的随笔,余下的皆是政论财经之类的读物,竟然没有一本诗集和小说,感觉是老干局推荐给街道办的社会资料。殊觉怪异。据说,这些书是记者和学者推荐的……"

  一位读书细致、较真的读者,他拒绝接受一份"不合我意"的书单。好比一张肉食菜单之于素食者,好看而无用。

  书单有没有用?依我的个人经验,是有用的。它不一定是一份正式的"书单",每本书前面标好"一二三四……",等着你与它相遇,接受它的奉赠。

  比如追溯我的读书史,直接的起点是余某人的自传性书信体爱情小说《香草山》。这位世纪之交以《火与冰》、《铁屋中的呐喊》风行中国校园的北大怪才,有一份近乎完美、令读书人垂涎的爱情。《香草山》不仅极尽爱情之浪漫,更以他和他那情投意合的爱人的博学,鸿来雁往间提供了一份不小的书单。

  记得它的开篇引有当年红到妓女荷包的余秋雨的散文所引罗素的话。它提到《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为我打开一份灰色年代的秘密书单。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书和文,军队一般冲进我的身体,成为我实际意义上的阅读启蒙。

  就是这般。读者和书,仿佛恋爱的双方,未相爱前互相寻找甚至互相等待。读者等一本好书,一本好书等它的读者:他/它们各自将心愿写在书单上,等着相遇。也像恋爱的双方,读者和书必须是合适的,缺了一方的欢喜,都不行。

  书单有很多种,新华书店的书单,万圣书园的书单,张老师的书单,作家王二的书单,好书单,烂书单,历史书单,文学书单……我们出好书单:"凤凰好书榜"。

  所谓"好书",需要界定,读者不明白,开书单者是要清楚的。以凤凰网读书频道对好书的评价标准:所谓好书,一要读得舒服,文章要好;二要读来有所收获,言之有物。用写在我们页头上的话说:文字之美,精神之渊。

  多年下来,我们有自己的偏爱,也有偏爱我们的读者。我们只通文学、文化、历史、政治、生活,抱有人文情怀,偏好思想之书,不对类型小说、童书、教科书等说三道四。

  有了标准,来看开书单之人。这里头也有讲究。比如梁先生读书很多,却不爱给人开书单;李先生读书精深,半辈子只向人推荐两本书。只有书店老板、先生教授和书评人等十分辛苦,日复一日地读,读不好书,不敢提荐书的事。

  我们所邀请的年度好书评委,二十一位开书单的人,包括大学教授、研究所专家、作家、书评人、读书媒体人、书店老板、出版家。他们是: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周濂;

  《中国图书评论》执行主编、南开大学教授周志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

  学者杨早;

  作家刀尔登;

  《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

  《读书》杂志执行主编郑勇;

  上海书评主编张明扬;

  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萧三郎;

  资深媒体人胡洪侠;

  北京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

  立人图书馆总干事李英强;

  知名出版人俞晓群;

  书评人止庵;

  凤凰网读书频道主编严彬;

  凤凰网读书频道图书责编何可人;

  凤凰网读书频道"读药周刊"责编陈爽。

  2013年中国所出版图书不下三十万种,我们提供一份100种年度好书候选书单。这份书单所选的书,来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所出"凤凰好书榜"。

    凤凰好书榜也有来历。每周有榜评,每月出榜单;一年四季,有四份季度榜单;到年底,评选一份年度榜单。凤凰好书榜的榜单评选标准为以上"好书"的标准,基础的书籍,来自凤凰网读书频道每年发表并推荐的约2000种图书,以及包括三联韬奋书店、单向街书店、南京先锋书店、上海季风书店等全国十余家独立书店的月度销售榜。在"凤凰好书榜"入选书单之外,我们还有补遗——虽则眼力有限,我们也不愿遗漏好书。

  有了以上的评选规则、评委、候选书单,这样一份"年度好书"就有了基本的保证。最后我们奉上 "2013凤凰网年度好书"书单:

  阎连科长篇小说:《炸裂志》;

  沈浩波诗集:《命令我沉默:沈浩波1998-2012年诗歌选》;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爱达与爱欲》;

  木心文学笔记:《文学回忆录》;

  王鼎钧"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关山夺路》、《怒目少年》、《文学江湖》);

  陆键东传记作品:《陈寅恪的最后20年》;

  傅高义传记作品:邓小平时代》;

  安妮·阿普尔鲍姆纪实作品:《古拉格:一部历史》;

  梁鸿纪实作品:《出梁庄记》;

  秦晖政治论文集:《共同的底线》

  爱上读书的人对书的欲望是贪婪的,你我若是此中人,十本好书怎么够?我们"巧立名目",再选十种好书,作为"2013凤凰网年度好书提名书":

    贾平凹《带灯》、金宇澄《繁花》、欧阳江河《如此博学的饥饿 欧阳江河集 1983-2012》、沈博爱《蹉跎坡旧事》、陈冠中《我这一代香港人》、刘瑜《观念的水位》、乔治•维加埃罗《身体的历史》、陈徒手《故国人民有所思》、唐宝林《陈独秀全传》、吴稼祥《公天下》。

  每一本好书有它的故事。也说是:

  只道文章皆闲话,应惜好书不寻常。

6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00:26:59 | 只看该作者
博览群书成历史:中国人每年只读4本书

 来源:网易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传出消息,“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这意味着,继“常回家看看”之后,又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将被法典抢救。
       根据最新官方统计,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不含期刊、报纸)高达41.4万种,图书总印刷量达到79.25亿册。过去几年中,中国图书出版量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2012年的出版种类数量几乎是2005年时的2倍,而2001年,中国出版的图书仅有15万种。

       实际上,早在两年前,中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就已跃居全球第1位。此外,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针指引下,2006年起,中国已连续7年开展“全民阅读工程”。然而,与出版大国现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国民的图书阅读水平持续在低位徘徊。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国民人均仅读4.39本书,与2011年的4.35本比有微量提升。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几乎是中国的6倍。美国人年均阅读1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2012年,中国国民人均读书数也落后于泰国、越南等发展中邻国。而每天,平均有373本书在中国印制出版,215本在日本出版,泰国每天仅出版37本书。

       此外,与一路飙升的图书出版量相比,中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却在以蜗牛速度爬升。从2007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仅上升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爬升1个百分点。不过,早在1999年,中国国民阅读率曾高达60.4%,近年来中国人的物质财富远超过去,精神世界却难现昨日辉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中国人评价自己阅读数量太少,认为自己读书比较多或很多的人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8.4%。

       古代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中华民族以“博览群书”为荣,但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人是有书不爱看的典型。


6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6:42:49 | 只看该作者
陈文芳:2013年我读过这些书,你读了哪些呢?
2013年年初列出的《2013年我准备读这些书》中,我只读了下面四本(汗颜中)。幸运的是,这四本都是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作者:古得莱德
《猎人笔记》,作者:屠格涅夫
《巨流河》,作者:齐邦媛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帕克·J·帕尔默
其中,《教学勇气》《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这两本书,对于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都非常有价值,我决定用一年时间,分章节对这两本书作导读,导读内容会第一时间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陈文芳的教育笔记”中发布。
另外还读了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黄爱华,张文质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本书以2012年12月底在苏州枫桥实验小学做的黄爱华与“大问题”教学研讨会为基础编辑而成,有很强的现场感,可以说是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研究的第一阶段成果。
《无关声色》,余岱宗老师新出的小说,大学里的教师若是读了,有人可能会拍手叫好,有人可能会破口大骂,遗憾的是,此书出版时删节了很多。
《古诗九首释》,作者:朱自清(kindle版)
这一年开始背古诗词,我在手机上安装了kindle阅读器,平时上班的路上就可以背一背诗,不求多,每周背一首就很满足了。常翻阅的是下面两本
《古诗十九首》
《唐诗三百首》(kindle版)
有几本书读了一半,就停住了
《积极心理学》,Alan Carr著;郑雪译校(挺不错,值得继续花时间读完来)
《铁皮鼓》,君特·格拉斯著;胡其鼎译(经典之作,不多言了)
《九篇雪》,李娟,江苏文艺出版社(李娟的文字中可以读到某种“天才”的味道,她是我看到的还活着的中国当代作家中散文写的最好的一个,但是,在她的文字中,“天才”的味道与平凡的感觉又非常不和谐地混在了一起。没关系,她还足够年轻,还有足够的时间去让“天才”的味道变成一种“天才”的韵味。)
正在读的书
《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弗赖登塔尔著;陈昌平、唐瑞芬等编译(上海教育出版社,绝版书,打印出来看的。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学著作,足以媲美(也可能已经超越了)《什么是教育》、《教学勇气》,但可能因为作者的身份是荷兰数学教育家,所以在贵国的教育学专业领域,几乎无人知晓弗赖登塔尔。我这一年会在“大问题”教学网www.dawenti.cn上与一些网友共读这本书,我们每6周读一章内容,每章分作两次研讨。最新的一次研讨地址在这里http://www.dawenti.cn/index.php/group/topic/id-35
《精彩观念的诞生》,爱莉诺·达克沃斯著,张华译(高等教育出版社,绝版书,打印出来看的。非常好的一本书,感谢廖华老师的推荐,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皮亚杰的伟大。如果你有兴趣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并有志于研究课程与教学,推荐你阅读一下这本书。不过,这本书有点难找,目前似乎还没有pdf电子书,我是通过超星图书馆文献传递找到它的。)
《顾随诗词讲记》,顾随著,叶嘉莹笔记,顾之京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全书为叶嘉莹上课时做的笔记,由顾随之女顾之京整理出版,极好的一本书。顾随先生讲古诗词,好到我每读上几句,就要慨叹一番:讲得太好了!他为什么能讲得这么好啊!仿佛不慨叹一下,阅读就无法继续下去,因为情绪太过饱满,形成某种堵塞感。我觉得这本书与孙绍振先生的《月迷津渡》可以成为语文教师、古诗词爱好者的枕边书)
《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内尔·诺丁斯著,李树培译(不错的书,目前只读了第一章,写了一篇似乎有点跑题的笔记)
《论语译注》,杨伯峻版译注,中华书局(结合钱穆的译注,重读《论语》,收获颇多)
2013年,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我的阅读方式,我订阅并且经常阅读(有时候实在没时间读,内心会生出一股歉疚感)的微信公众号有以下几个
世相(微信号:thefair)(“世相”是我最初订阅的微信公众号之一,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平台,但是,如果是一个执着的文青,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愿意慢下来阅读,愿意接受长长的、有温度的、有诗意的,纯粹从文学角度来讲挺有价值的文字,那么,我会强烈推荐你关注“世相”。我还在“世相”里学到了不少写作的技巧。)
徐达内小报(微信号:xdnxbzmt)(也许能帮你反洗脑。不过,有兴趣就读,没耐心就拉倒)
腾讯思享会(微信号:ThinkerBig)(专业团队做的产品)
拇指阅读(微信号:muzhiyuedu)(专业团队做的产品)
悦读馆(微信号:ydg6988)(朋友做的,有温情的水,有热烈的火,有刺骨的冰,有治病的药,适合愿意自我启蒙的人)
读库(微信号:dukubook)(对编辑、出版、图书设计有兴趣的人,基本上看到“读库”就会关注)
少年商学院(微信号:youthmba)(作者自称“国内领先的青少年跨学科人文教育智库机构,欧美前沿启蒙实验和家长体验实时分享”,从我阅读的感觉来看,前面一条我不清楚,后面这一点是完全做到了。)
外滩教育(微信号:TBEducation)(专业团队做的产品)
张文质家庭教育研究(微信号:zwzjtjy)(大家都认识,就不多说了,只管“关注”就行)
陈文芳的教育笔记(微信号:fc-qiuxinghaha)(厚着脸皮关注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做自己文字的第一读者)
我还经常上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听各种课程(尤其是ted演讲)。
最后,必须隆重推荐一下刘铁芳老师的网易公开课《好的学校教育如何可能》(已更新至第五讲,刘老师自己说第六讲会有惊喜,好期待!)
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01:47:48 | 只看该作者
















6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8:55:21 | 只看该作者
2013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入选书目发布   作者:郜云雁   
  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1月27日讯(记者 郜云雁)2013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入选书目今天正式发布。《千年一笔谈》、《推开哲学的门》、《带灯》、《平如美棠》、《好好做父亲》、《拥抱》、《佩蓉的妈妈经》、《眼》等50种图书榜上有名。其中,文化科技类10种、文学类15种、生活类10种、少儿类15种。
  据悉,此次评选活动社会参与热情超出预期,半个月内吸引了730万人次的网民参与网络投票,大大超过上一届的190万人次。入选的50种图书,则基本覆盖了2013年大众阅读热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也反映了市场畅销情况,其中《理性看 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销量高达340万册,销量在50万册以上的有4种,15种图书销量达到20万册以上,33种图书销量达到5万册以上。
  据了解,此次入选的50种图书特点鲜明,其中文化科技类图书既紧跟时代步伐又体现文化传承;文学类图书既有名家新作又有社会名人作品;生活类图书既关注身心健康又注重生活情趣;少儿类图书既关注儿童成长又激发创造活力。
  “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活动经过4年的积累,目前已形成“政府指导、媒体推荐、专家把关、大众参与、网络投票”等较为科学的评选模式,入选图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已逐步得到公众的认可。
    主办方将组织13家参与媒体及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近百家成员单位对入选的50种图书进行深度报道。作为春节期间文化惠民活动的重要内容,各地发行集团和大型书城春节期间还将设立“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销售专柜,集中展示展销四届推荐活动入选的200种图书,掀起一次阅读的热潮。
  【相关链接】
2013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入选书目(排名不分先后)
  文化科技类(10种)          
  1.《古书之美》 安妮宝贝 韦力 著 新星出版社 2013年1月
  2.《千年一笔谈》 钱斌 著 商务印书馆 2012年4月
  3.《历史的细节——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重构中国与世界》 杜君立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13年4月
  4.《推开哲学的门》 傅佩荣 著 东方出版社 2013年2月
  5.《看懂货币:央视大型纪录片<货币>实践指导书》(图文版) 陈思进 金蓓蕾 著 东方出版社 2013年4月
  6.《理性看 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编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3年8月
  7.《感动的力量》 刘凯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11月
  9.《大数据时代》【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著 盛杨燕 等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1月
  10.《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美】胡迪·利普森等著 赛迪研究院专家组 译 中信出版社 2013年4月
  文学类(15种)          
  1.《带灯》 贾平凹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1月
  2.《黄雀记》 苏童 著 作家出版社 2013年8月
  3.《繁花》 金宇澄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
  4.《莫言作品精选》 莫言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10月
  5.《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黄永玉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8月
  6.《日夜书》 韩少功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
  7.《晚安玫瑰》 迟子建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4月
  8.《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 丁午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年1月
  9.《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饶平如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5月
  10.《华胥引》 唐七公子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年8月
  11.《宝贝》 六六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5月
  12.《惊鸿一瞥:CCTV首席财经主播陈伟鸿自述》 陈伟鸿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年10月
  13.《米罗山营地》 陈河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年1月
  14.《偷影子的人》【法】马克·李维 著 段韵灵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年7月
  15.《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日】村上春树 著 施小炜 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13年10月
  生活类(10种)          
  1.《好好做父亲:男人最有价值的投资》孙云晓 李文道 著 中信出版社 2012年12月
  2.《怀得上,生得下》 叶敦敏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年8月
  3.《人生就是一场海选》 靳羽西 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年3月
  4.《Hello,早餐》 子瑜妈妈 著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年7月
  5.《拥抱》 幾米 绘 海豚出版社 2013年1月
  6.《佩蓉的妈妈经》 蒋佩蓉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年5月
  7.《十年徒步中国》 雷殿生 著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2年11月
  8.《二三十岁,开间幸福小店》 梁龙蜀 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3年4月
  9.《天外天:人类和黑暗宇宙的故事》 李杰信 著 昆仑出版社 2013年1月
  10.《博物人生》 刘华杰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少儿类(15种)
  1.《绝佳拍档:成长不烦恼》 商晓娜 著 明天出版社 2013年5月
  2.《最后的獒王》 杨志军 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3年2月
  3.《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 殷健灵 著 青岛出版 2013年7月
  4.《你是世上最好的妈妈》 粲然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年1月
  5.《余宝的世界》 黄蓓佳 著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2年12月
  6.《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毕飞宇 著 明天出版社 2013年8月
  7.《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19个伟大瞬间》 路甬祥 主编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2年11月
  8.《“我是夏蛋蛋”系列:信箱里掉出一个小精怪》 彭懿 著 早稻 绘 接力出版社 2013年1月
  9.《母狐救子》 沈习武 著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2年6月
  10.《苦苓的森林秘语》 苦苓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10月
  11.《快乐小猪波波飞:掉牙小猪》 高洪波 著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10月
  12.《天空的呼唤》 曹文轩 编 秦修平 绘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2年1月
  13.《妹妹的大南瓜》 九儿 编绘 连环画出版社 2012年12月
  14.《孩子,你的名字叫幸福》【德】维尔纳·霍尔茨瓦特 著 【德】亨宁·勒莱因 绘 陈敏 译  新蕾出版社 2013年7月
  15.《眼》【波】奇米勒斯卡 著 明书译  接力出版社 2013年11月




7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 18:41:1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5 19:23 , Processed in 0.1735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