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荣剑:曲师杂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29 23:0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荣剑:曲师杂忆

  ——文艺人才

  作者按:我于1978年考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去年恰好是毕业三十周年庆典,为响应同学号召,写回忆录,我竟一气写了十几篇,以“曲师杂忆”为题。去年广为流传的“我的三个‘大秘’同学”,就是其中的一篇。记忆中都是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言语间也不太正经,然感情依旧真挚,这毕竟是一段难忘的岁月。承蒙齐鲁晚报厚爱,居然陆续刊登了出来,还赢得了一些好评。现借共识网一角再次发表未删节稿,原汁原味,以飨读者。

  中文系人才济济,尤其是文艺人才,绝对有专业水平,也各有特点,限于篇幅,我无法挨个说,就挑几个最顶尖的。

  付立新,男高音,一亮嗓子,有李双江的那个范儿(那时认为李双江是中国最好的歌手了,现在有点倒霉,成了四大名爹之一)。好像是入学不久,付立新在系里组织的一次文艺晚会上首次亮相,技惊四座,同学们都认为他太有才了,也太屈才了,应该去中央音乐学院啊。付立新可没有这么势力,他知道金子在啥地方都是能够闪光的,他的歌声为我们78级可挣了不少好口彩。全校演出,有艺术系参加,那都是专业人才,但付立新不输这些人,赢得的掌声让艺术系的头牌歌手心怀嫉妒。付立新热爱歌唱,这些热闹的场面是他最向往的地方,可有一回他居然不能参加演出。那次是因为运动会上,付立新扔手榴弹把手给摔折了,住院治疗,恰好学校有文艺晚会,大腕儿们都粉墨登场,唯独付立新躺在病床上,辗转反侧。据他后来自己说,那天晚上他手缠着绷带,跑出医院,在临近学校的地方,听到歌声袅袅传来,真是心如刀割。毕业多少年后,我去潍坊空谈什么投资项目,付立新来看我,知道他在老干部局安分守己,再后来青州同学聚会,又一次听到付立新嘹亮的歌声,歌技已是炉火纯青。写下这些文字的最后意思是,我建议付立新同学参加央视星光大道节目,在全国人民面前给中文系78级长次脸。

  张惠杰,男中音,歌声如他的长相,浑厚踏实,从他发声的样子看,好像受过专业训练。因为有了付立新,我只好把大张排在第二位,实际情况也是这样,付立新可以压轴,大张只能安排在中间场次了。大张人老实,唱歌也老实,甚至有点呆板,不善用比较夸张的肢体动作来加强唱歌效果。放到现在,都是歌不行,舞来凑,歌手上来先抽筋似的蹦跶一会,然后再嚎。当然,话又说回来了,老实憨厚的大张如果也这么唱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大张后来考上南开大学的研究生,再后来又考上北京大学的博士生,春风得意。他来人大看我,说起他在南开唱歌时的情景眉飞色舞,那真是个明星的架势啊,好像粉丝也不少。但到了北大,风水又转回去了,主动报名参加北大艺术团,一亮嗓子还没唱几句,居然就被涮了下来,真是郁闷,从此感到北大的水太深了。大张后来去了美国,刚去时给我来过一信,在自由世界里如鱼得水,但没有提到在那里是否找到了新的粉丝。现在音信全无,真是想念他。

  商敬工,女高音,不知是唱的民族唱法还是西洋唱法,可能两个法都有,那真是唱的好,教文艺理论的杨老师尤其推崇备至,他在小商的歌声中听到了夜莺的声音。杨老师富有诗人气质,说话抑扬顿挫,激情四射,他对小商歌唱艺术的总结,是高屋建瓴。小商人比较含蓄,有风度,没有像付立新和大张那样,有点急吼吼露一手的劲头,轮到上台时,貌不惊人,举手投足,有大家风范。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小商后来在政治上成长的基因其实早已有了。都说小商运气好,乌纱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没有那个范儿,还戴不住呢。小商现在已经是主席了,市科协主席,做领导几十年了,见了同学没有丝毫架子,平易近人的很。那次来北京视察,和北京同学聚会,席间谈起商主席的歌唱艺术,商主席和我们都很激动,在那个遥远的歌声里有我们美好的回忆啊。

  78级不光是有唱歌的人才,还有舞蹈家余钦伟,别看他现在这么臃肿,打死都不敢相信他还能跳舞,但那时他可是身轻如燕,跳的那个惟一的舞好像就叫“海燕”。记得在舞台上(有没有音乐忘了),余钦伟模仿着海燕飞翔的各种动作,在暴风雨中不断地搏击着抗争着,最后以一个优美的造型定格在舞台中央,让人回味无穷。小余那时正在热恋中,导演就是他当时的女朋友后来的老婆再后来的前妻李娟,两人珠联璧合,共创一段佳话。对余钦伟的这段光辉历史,也有人不以为然,外文系的一个女生在许多年后的一次聚会时,用“太逗了”来评价小余的舞蹈,说现在想起来还直乐。这有点不严肃,也不宽容,就是因为逗人才让人记住了,能在多少年过去后让人记住一点事,不容易。

  最后要说到著名主持人李盈同学。李盈现在是央视名记,经常亮相新闻联播,只要一看到她出镜头,我就忙不迭地对周围人说,那是我大学同学,特自豪。李盈在大学时,是学校重大庆典的一号主持人,说话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绝对有明星的范儿,如果她出道早些,哪还有倪萍的份儿。人漂亮不是错,可苦了那些痴情汉,那时,多少男生暗恋李盈,公开跳将出来竞争的也有几个,幸亏还都有君子风度,没有酿出流血事件。李盈坐在前排,邻座是老共产党员张爱仁同学,这让其他同学都羡慕不已,私下里都说老张艳福不浅。你说这么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儿天天坐在身边,立场再坚定有时也不免会心猿意马吧。老张早上起来头件事,就是涂香胰子刮胡子,把下巴壳刮的青亮,看上去是年轻了许多。说到这里,还是要佩服李盈同学的自控力,上学四年,没有绯闻,其实内心早已有主。她和家明的结合,不出同学意外,都说是才子佳人之配。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9 23:04:40 | 只看该作者
  ——恋爱与失恋

  大学是青春的时期,也是恋爱的时期,这方面的故事就多了。现在说起男女的那点事,都不太严肃,比如韩寒这孩子,我很喜欢看他的书,他的青春记忆是初中,是晚上顺着水管爬进女生宿舍,后面再让你联想着那些苟且之事。80后90后的孩子就是生猛,哪像我们那个时代,多纯洁啊。一次张兆宏市长来京公干顺便请北京的同学喝酒,席间开我玩笑,说我那时晚上出去约会,胳膊下还夹着个席子,不知干哈用。他这话寓意暧昧,纯属起哄。记得大学时就流行着一个说法,说老乡麦子地的麦子经常不明倒伏,疑是被曲师的学生临时作了被窝。你说怎么可能,那麦尖刺在脊背和屁股上那该是多影响快感啊。我相信,曲师的大多数爱情故事都是纯洁的。

  谁在班里首开恋爱之先河,恐怕已难以考证。记忆中头一两年,大伙儿都还算沉得住气,埋头学习,其实也在窥测对象。到了后两年,都按耐不住,唯恐找不到,恋爱风气由此大开。那时男多女少,资源配置不平衡,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一般是先就地开发,班里同学朝夕相处,日久生情,最后水到渠成。如杨金发和张学勤、赵延彤和谷莎莉、汪家明和李盈,这三对至今感情深厚,堪称正确爱情模式的代表。小骆和小宋,后来虽不得善终,当时却是同窗情深的模范。在班里配置不成,转向外系也是一个路子。余钦伟和政治系李娟恋爱,开始没人看好,李娟女强人,小余那HOLD住,谁知两人如漆似胶,形影不离,好的让人有点起腻。虽然两人后来以离婚收场,但恋爱谈得风生水起,让人刮目相看。常光明一开始就转战外系,下手擒下张波那年,女方还未成年。我曾劝告老常,老牛不要吃嫩草,人家正热乎儿着,那听得进。后来被我不幸言中,张波成老阔,另起炉灶,老常只好改换门庭。

  说爱情能够改变人的一生,这话我信,因为有一个现成的例子,那就是王离京同学的爱情故事。王离京在班里算是个愤青,对赵老师的严厉管教多有微词,郁郁不得志,似乎也不受女同学的亲睐,愤而放出风来,说毕业了要去西藏支边。这时,艺术系小唐出现了,和我们王离京好上了,改变命运的时刻也就到来了。自打王离京和小唐恋爱后,就再也听不到王离京那些愤俗疾世的话,更别提去西藏了,温柔乡肯定是在济南。王离京毕业后如愿携小唐回济南工作,在人事局仕途顺利,现已官拜副厅。如真去了西藏,后果如何,那真是不好说。

  有恋爱就有失恋,如同有结婚就有离婚,欢喜冤家嘛。那时人单纯,死心眼,爱上一个人,那就深了去了,一旦失恋,受不了。77级万卫平,现在已是部长了,毕业要分回新疆,原来朝夕相处的女朋友硬着心肠和他一刀两断。小万那晚喝酒,酩酊大醉,心里苦啊。我们78级梁义亭毕业时也遇到了这个情况。老梁是大龄青年,诗人气质,大学最后一年热恋,为此写出不少好诗。女朋友也是来自新疆,临近分配,居然一骑绝尘,不辞而别,搞得老梁万念俱灰,好些年才缓过劲来。其实,和后来那些离婚的同学相比,小万老梁失恋的痛苦真有点小巫见大巫了,大学时期的模范恋人,以后劳燕双飞,多了去了。我也算是其中一个吧。看完别人的笑话,我严于律己,也来说说我自己的笑话。

  我在曲师谈了两回恋爱,对象都在艺术系,有人就说我好色。其实我在班里也试过,没啥反应,就萌生退意,加上班里女性资源稀缺,竞争激烈,把机会让给别人算了,以免头被打破。头一个女朋友M姑娘是自己找上来的,真让我虚荣心有很大的满足,可这应了“上杆子不是买卖”那句话,谈了两个月,热情日减。她是弹琵琶的,一个晚上我约77级刘振洪去她琴房观琴,只见她一只手在琴弦上胡乱抓着,让我瞬时感到没有美感,于是决定退出。可人家还在兴头上,见我要撒手,就哭哭啼啼。女人绝招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我就怕第三招出现,那可是人命关天。没了主意,找赵延彤去商量,他好像有经验,先问我对她干了什么,我说没干啥啊,就拉了手。小赵认为,光拉拉手问题就不大,但还是占了人家的便宜。我想想也是,人家一个黄花姑娘和你拉了手了,以后咋见人呢。为了防止事态恶化,我和小赵商定,先叫小赵跟踪观察两天,看M姑娘是否有痛不欲生的表现,一旦情况不妙,马上向赵老师坦白交代,争取宽大处理。万幸的是,M姑娘表现的比小万和老梁要好,具有正确的恋爱观,谁离了谁还活不了?没那事。

  第二次恋爱轮到我上杆子了,那是我心仪已久的L姑娘,艺术系舞蹈专业。从入校第一天起就好像认识她了,但一直没有勇气和她说话,觉得自己不配。几年过去了,临近她快毕业,也没听说她找到一个主,觉得机会来了,应该试试。于是精心写了一封信,直接放在艺术系的信箱里,守株待兔。还行,姑娘很快有了回音,稍作试探,就陷入热恋中,天天晚上出去,但没有像张兆宏说的那样,夹个席子,这多不雅啊。暑假领着去见父母,有定终身的意思,谁知回校后却收到姑娘的绝交信,没有什么理由。那天晚上,在一个小树林里,我困兽一样的乱转着,此时是和老梁有同感,万念俱灰,头回体验着失恋的痛苦。不过,我没有就此堕落,力比多反而升华,就在那晚,我下了决心,准备考研究生。

  我在大学的两次恋爱均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恋爱后来曾经峰回路转酿成正果,但最后还是无缘维系,不幸由我首开本年级离婚之先河。都说“恋爱时我们不懂爱情”,直到现在,婚都结过两茬了,我还是不懂。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9 23:05:11 | 只看该作者
  ——“大老李”李滨生


  李滨生被称为“大老李”,有点崇拜的意思,这不仅是指他个儿大,一米八几,也包含着对他前程远大的期许。老李仪表堂堂,一付官象,被我誉为是我们78级最具可能成为大官的人。这倒不完全是因为老李长的人高马大,有那当官的气势,而是因为老李的背景硬,后台扎实。他的叔叔李子超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老丈人为军中军级高干,有这样的家庭支撑,何愁仕途。但后来老李表现的有点让人失望,官至处座就再也升不上去了,原指望他当大官大家沾点光,结果却是空欢喜一场。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好事,仕途其实风险很大,曲师当大官的几个校友,有病死的,有坐牢的,结果好像都不理想。老李不当大官真是幸事。


  老李是上海人,著名的上海中学老三届高中生,这可是上海最牛逼的中学,高干子弟云集,现在政治局委员李源潮同志就是这个学校出来的,论起辈份来只能算是老李的学弟。我家在舟山,和上海一水之隔,两地有天然联系。那时舟山人都以有个上海亲戚为荣,逢年过节,大担小担挑着去上海看那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送去各类鱼货海产,回来提些大白兔奶糖啥的。尽管是不平等交易,但舟山人还是乐呵呵的,逢人就猛吹在大上海看到的那些西洋镜。因为这个缘故,我刚认识老李时,得知他是上海人便肃然起敬。心想,认识早点就好了,跑一回上海的码头在舟山也可撑次面子。


  作为上海的殖民城市,舟山人都会说上海话,这为我和老李的交流提供了不少方便,有时说点私密话或议论个什么人,我们就用上海话说。山东同学听不懂,干眼瞪着我们在那里叽里呱啦,有时猜出我们在议论他们,又猜不透,气的直骂,这让我们很得意。语言的独特优势让我和老李走的很近,并促使我和老李联手做起生意来,我的商业潜能就是在那个时候被老李开发出来的。


  老李家在上海,领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是我们年级第一个下海者。那时开放就是走私,老李寒假后返校,带回一大包从走私贩子那里批发来的丝袜啥的,到处找女同学推销,买的很火,赚了钱还留下好口碑,让我好生羡慕。丝袜价低利薄,做了几单后老李不过瘾,一次回家后带了一批金光闪闪的女式金表,先到我那里显摆,拉我入伙,我禁不住诱惑就给老李做起零售商来。老李给我的价是每块130元,我卖160元,转手一倒净赚30,真是好买卖。问题是卖给谁啊?这价在当时可是天价了,中文系的同学大都不仅是“穷二代”,而且都“穷N代”了,还没有那吃饱了撑着的主。于是我只好转向外系寻求目标,首选的是外文系。外文系多有来自济南青岛的同学,普遍崇洋媚外,且有购买力。一个名叫邵笑的青岛同学正和艺术系的女生热恋,看到我给他推荐的金表,眼睛一亮,二话不说掏腰包就买了一块。转天又找我再买一块,说是要卖给他女朋友的好朋友,出价190元。为防露陷,千般嘱咐我,如有人问起表的价格,就说是190。市场经济真是害人,宰熟不说,下手就宰最好的朋友。这表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带了没几天,表壳上的镀金色就开始掉,绝对是假冒伪劣产品。我跟着老李做了一回坑蒙拐骗的事,现在要沉痛反省和检讨。


  我和老李的友谊当然不仅仅是在做生意过程中体现出来,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精神层面,我们内心之间的交流有时无需言语和文字。毕业三十年里,我和老李的来往是比较多的,他的中学同学杨东平,现在是我的好朋友,他的另一个中学同学孙恒志,我曾在大学里和他有过文章往来,后来成了我的“六四”难友。一些共同的人和事把我和老李紧紧连在一起,老李是我的老哥。


  老李退休后回到上海居住,和山东的同学不多联系了,我问他为啥,他说渐行渐远吧。我每次去上海,老李都来看我,来时总带些地摊上买的揭露中国政治黑幕的盗版书,老李的政治敏感性依然保留着。从去年起,我明显感觉老李老了,腿脚也不太好。今年9月,我在复旦参加一个专为我的一篇文章举行的研讨会,打电话给老李,本想邀请他来捧场,但听到他苍老疲惫的声音,我说你不要来了,他住的地方离复旦太远。谁知老李在第二天晚上,拄着拐棍,坐着地铁,来到复旦看我。我握着老李的手,内心充满酸楚。送他走时,拦了一个出租车,在他手里塞了一百元,千般嘱咐他一定坐车回家,我担心的是,他会在最近的一个地铁站下来,再坐地铁回家。


  老李啊,多保重。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9 23:05:39 | 只看该作者
  ——辅导员赵老师

  上面写的都是我在大学的一些鸡零狗碎的事,现在要专门聊聊人了。同学一百几十多号,老师数十个,一一道来就没完了,我得选“典型人物”来说。头一个当然非赵老师莫属了。赵老师是我们78级这个集体的领头羊,在他精心治理下,78级风气淳朴,秩序井然,未曾发生任何群体性事件,堪称党的优秀教育管理者。他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和同学同窗四载,朝夕相处,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结下深厚情谊。赵老师的光辉事迹很多,我只能从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谈谈我心目中的赵老师。

  赵老师,大名赵钦全,鲁西南人,长相憨厚,作风老派,性情温和,不善言辞,平时喜喝个小酒,喝到高兴处,话也会多起来。他穿衣打扮略现土气,有农民本色,也有农民的狡黠和智慧。刚入学时,拜见赵老师,有点不以为然,主要还不是赵老师貌不惊人,是年轻,他仅比我大个几岁,在77、78两级盛产大龄青年的氛围中,只能算是个“中”青年,在年龄上没有什么优势。他是以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毕业留校做政工,带队伍好像也没有什么经验。面对恢复高考后多以天子骄子自居的77、78两级学生,如果开始镇不住,以后就不好管理了。现在想来,赵老师接我们这个年级做辅导员,的确是个考验。

  78级多有我这种心高气傲之人,咸黄鱼刚翻身便不知天高地厚,来了曲师总觉得委屈,四处看了都不顺眼,土气,土的掉渣,包括这个赵老师,不说欠你钱吧,总觉得欠点什么。有这种认识,在态度上就表现不出敬畏感,见面打个哈哈,没有早请示晚汇报啥的,权威不好树立。赵老师面对这些诸多不利因素,土法上马,高招迭出,最后把偌大的一个班治的服服帖帖。这个管理经验值得总结,我把它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抓好干部队伍。擒敌先擒首,赵老师显然深谙此道。他上来就抓住党员,再在党员中选拔得力干部。三个班的班长都是老共产党员,思想觉悟高,领会领导意图快,办事靠得住。三班班长肖若然、一班班长苏红兵和赵老师还是鲁西南老乡,亲上加亲;二班班长鞠泮虽是胶东人,但不输那两位老乡,忠心耿耿。有了这三位大将,再加上各班副班长和委员,十几号人,组成治理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是要求进步的积极分子,人数几十号。两拨相加就占了整个年级一半了,剩下的就是乌合之众,还怕你翻天不成。赵老师委我一个体育委员当当,对我不薄。但起初我并没有领会赵老师的好意,虽身在第一梯队,心却旁骛,辜负赵老师的提携和培养。以后猛然醒悟,积极向组织靠拢,才挽回败局,这个话放到后面再细说。

  赵老师的第二招是分而治之。78级一百几十号人,分成三个班,共处一个大教室,人员配置如果不合理,容易酿成群体性事件。前面说过文学社那茬事,其实有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参乎其事的骨干如汪家明、常光明、宋丹群、梁义亭等人,原来都在三班,每天聚在一起,臭味相投,能干出啥好事?破解此事很简单,把他们几个拆了就是了。于是有了一个重新分班的动作,老常发配到我们一班,老梁支援到二班,汪家明在三班差不多就是孤家寡人了,虽有小宋在,人少毕竟难成气候。其实这个分而治之措施的作用很有限,都在一个大屋檐下,分也不过是隔着几排座位而已,那挡得住传话啊。但从这个淳朴的措施中,可以看到赵老师当时的良苦用心。

  治理的第三招是把发展党员作为调动同学积极性的最佳诱饵,这么说不严肃,但实质的确如此,在当时的环境下,谁能抗得住这诱惑啊?入党意味着提干,意味着发展,当然也意味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同学们都想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无奈党没想让大伙儿都进来,它的意思是只能让少数人进来先终身,做个榜样。这样,由于名额有限,入党成了稀缺资源,搞得大家都挤破了头想往里进。赵老师手里攥着一大把党组织的入门券,他拿手晃晃,人们心里就痒痒,能不仰他鼻息?要想跟党走,先跟赵老师走。这样,一大批入党积极分子就紧紧团结在赵老师的麾下,那敢有二心。我也是如此,原来对他有些不以为然,见面打个哈哈,后来老远见了,一溜小跑就奔过来,双手紧握赵老师的手,就差说,“我终于找到组织啦”。

  赵老师还有最后一招,把着分配关,这一招可谓绝招,没人挡得住。有些人思想落后,不向党组织靠拢,不在你那里终身,你没办法吧?对这样的落后分子,赵老师有的是办法,除了平时严加管教外,不时提醒下你将来的去处。听了这话,谁还敢造次啊。当然,赵老师心善,他说这话时一多半是吓唬你一下,起到威慑作用就行了。真到毕业分配时,赵老师还是尽可能地满足同学的要求,基本上是皆大欢喜,少数同学确有不尽意之处,恐是多方原因所致,不能完全怪责赵老师。

  我和赵老师感情深,大学四年,他对我有诸多照顾,起初是怒我不争,后来循循利诱,大学最后一刻把我拉入党内,对我寄予很大希望。只怪我自己不争气,没有在党内终身,辜负赵老师一片好心。赵老师不知是否会原谅我,如果还有新招,我倒愿意一试,继续接受赵老师的管教。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9 23:06:08 | 只看该作者
  ——美女同学

  现在见面打招呼,见男的就喊帅哥,见女的就喊美女,好像比较普遍。那天在杭州有朋友请客,去足疗店捏脚,小姑娘一进门就喊我领导,觉得挺搞怪的。我白丁一个,无权无势,用领导哄我开心,有点讽刺我的意思。比较起来,还是喊我帅哥受用些,毕竟长的还有点人样嘛。以此类推,用美女尊称中文系78级的女同学,想必不会引来多大反感。记得前年冬天,郭玲玲同学来京,我设宴招待,她素面朝天就来,穿衣打扮也是返璞归真,对我欢迎美女的致辞,表现得很谦虚,连连说道:“啥美女,都老啦”。

  是老啦,三十年过去了,再细皮肉嫩的美少女也挡不住风蚀日刻,不过,关于我们78级女生的美学记忆不应被历史淹没。我们78级3个班,120几号人,女生仅24个,绝对属于稀缺资源。因为缺,不够看,所以拿美女来形容她们也就理所当然,尤其按心灵美的尺度来衡量,她们个顶个都是名副其实的美女。当然从长相上看,也不能太挑剔,说她们中的某个人长的像巩俐或林志玲也有点过分,就像捏脚的小姑娘说我是领导一样,那就是讽刺了,我不能干这种事。实事求是地说,78级的女生长的还是各有千秋的,有高的如祝健,长的和大老李一般高;有稍胖的如阳光(现在不胖了),进座位得侧着身子;有强壮的如张学勤,一拳打来好汉也不一定顶得住;有苗条的如徐博文,走起路来比跳舞还好看;还有几个未成年的少女,如王勤、丁丽萍、小苗、小臧等,活泼可爱,和现在电视上的那些小超女们没啥两样。我那时和女生打交道没经验,不敢就近观察,只有一些笼统的印象,今天大胆说出来,女生们听了不满意可别拍我的砖,毕竟我上来就先喊你们是美女了。

  我在“恋爱和失恋”那个段子里说过,找对象在大学时期绝对是一件大事,因为女生资源稀缺。从我们年级看,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大致是五比一,扣除那些已婚和待婚的同学,三比一应该有。这种男女配置比例如果放到整个社会上,那一定酿出大的乱子。现在就有些专家担心,按中国目前的男女出生比例,10年内就有一大批男的要打光棍,那时,那些讨不到媳妇的男人像叫春的野猫一样上串下跳,绝对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另一方面,男女比例失衡,直接导致女权主义兴起。别看现在“剩女”多,那不是女的真的多了,而是男的饥不择食,胡乱搂一个就当老婆了;美女们则在那里货比三家,择优录取呢。我们中文系78级的女生,在大学读书时显然就已经看清了这个大形势,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内心淡定,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冷静。

  24个女生,入学时好像都处在单身状态,更未有听说谁已秘密结婚,这对于那些已经患上爱情饥渴症的男生来说无疑是个福音。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24个女生都像一根筋似的,或是左小脑发育慢,一门心思只扑在书本里,走路目不斜视,对各类不怀好意的暗示概不理睬;更有甚者,收到个小纸条立马就交给赵老师,搞得送纸条的人灰头土脸,四年都抬不起头来。真是不解风情呢?还是仗着人少,沉住气慢慢挑拣?反正是大学头两年,没见着哪个女生被男生俘虏了,那些心急的大龄青年,比如老常,经不住考验和煎熬,只好转战外系寻食。后来跟进的还有余钦伟和王离京,估计也是觉得在本年级没啥戏了,另辟蹊径吧。

  女同学这种不谈恋爱的阵势并非牢不可破,决口首先来自于班里为数不多的女共产党员张学勤同志。有同学考证出,78级首开恋爱风气的应该就是张学勤和杨景法,两个人不知啥时眉目传情,后来私定终身,再后来就是公开吊上膀子了,对我们78级绝对是一个震动,对女生的影响可能更大些。张学勤不愧为共产党员,有先锋模范作用,说话利索,干事有股子泼辣劲,搁在解放战争,一定是个女游击队长。景法看上去老实厚道,内心其实很浪漫,当时曾变出许多法来哄女朋友开心。在这一对恩爱恋人的示范下,女生们的心思估计都已动摇,但付诸行动的还是不多,先后下水的有李盈、谷莎莉和骆宝臻等,她们几个也是在临近毕业时才最后下注,真可谓“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校园的浪漫时光有点浪费。看样子最像是爱情积极分子的郭玲玲,不知是在等哪个白马王子,左顾右盼,招蜂引蝶,却滑的像个泥鳅,四年里愣是没被人抓住,让那些单相思者倍受精神折磨。其实这还是轻的,更重的打击还在后面,郭“美美”毕业后总算在外校找到一个主,谁知也不消停,居然在新婚之夜逃之夭夭,撇下那个倒霉的新郎官独守空房。幸亏这一招没用在同学身上,我现在可以当作一个笑话来说。

  让我困惑的是,我们年级的女同学不仅在谈恋爱这件大事上态度消极,穿衣打扮也略现保守,几个公认的美女如李盈、周建华、郝月梅等,每天都是一身绿军装,很少见她们穿上花衣服,更别说涂脂抹粉了。这在当时也可以理解,出水芙蓉,不事雕琢,体现的是一种自然美和朴素美。但人工美对她们好像还是有诱惑,不说别的,就说穿裙子吧,大学前三年没见她们穿过裙子,谁知第四年,都像得了传染病似的,谁都没拉下,天还没太热,各种各样的花裙子可都迫不及待的套上了。裙子虽然都长了些,一般都过了膝盖,也有达及脚面的(没有超短裙是个遗憾),但男生们看的还是眼花缭乱,私下里都在咽着唾沫说:太美啦。

  这是我们女生最漂亮的一年。修女也疯狂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6:36 , Processed in 0.17183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