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文学现象观察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0:09:50 | 只看该作者
微小说年度评选揭晓 贾平凹等人作品获一等奖
2014年01月21日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万凌云






记者18日从镇江金山杂志社获悉,第十一届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经初评和终评,于日前揭晓,《泉》(贾平凹)等10篇作品获一等奖。本届活动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镇江市委宣传部、镇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金山杂志社承办。


记者18日从镇江金山杂志社获悉,第十一届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经初评和终评,于日前揭晓,《泉》(贾平凹)等10篇作品获一等奖。本届活动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镇江市委宣传部、镇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金山杂志社承办。
《鸟窝》(刘黎莹);《半夜急救》(万芊);《泉》(贾平凹);《转场的哈萨克》(刘斌立);《陶之恋》(申弓);《谁来证明你的马》(伍中正);《寻找仇家》(何百源);《怪病》(远山);《最后一幅画》(吴鲁言);《梦工厂》(秦德龙)等10篇作品获本届评选一等奖。另有30篇作品获二等奖,60篇作品获三等奖。《天池小小说》、《幽默讽刺精短小说》、《周口日报》获优秀组织奖。(通讯员 王红蕾 记者 万凌云)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01:38:55 | 只看该作者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1:24:07 | 只看该作者
回赠现实的精神需求——2013年中短篇小说评述(贺绍俊)来源:光明日报 贺绍俊
  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拿大作家门罗,并称其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这大大鼓励了坚持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们。国外将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统称为短篇小说,门罗的小说更多属于中篇小说,她本人称她写的是“篇幅稍长的短篇小说”。门罗的获奖或许能让“长篇小说热”降降温。事实证明,不会写中短篇小说的作家肯定写不好长篇小说。至少在目前来看,真正代表当代小说文学水平的,仍然是发表在各类文学报刊上的中短篇小说。
  现 实
  中短篇小说最适宜作家表达他们对现实的直接关注。阅读中短篇小说,也可以检验作家对现实关注的程度。当代作家是经得起检验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忧国忧民的胸襟。
  2013年最突出的一篇作品便是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主人公叫涂自强,是一名贫困的乡村青年,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不想回到农村,在城市继续努力奋斗。但他辛劳过度,患上不治之症,还不得不瞒着老母亲悄悄离世。方方给这样一位努力奋斗的农村青年取名为“涂自强”,是别有深意的。“涂自强”不就是“徒自强”的谐音吗?“徒自强”,就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揭示出社会机制是存在问题的。
  陈应松的中篇小说《去菰村的经历》几乎就像是一篇纪实性作品。作者去菰村了解基层民选的情况,却一路看到了环境污染、黑恶势力渗透、养殖业种植业的添加剂等各种触目惊心的问题。毕飞宇的短篇小说《大雨如注》关注的则是当代教育问题,裘山山的短篇小说《课间休息》写了越来越严重的空巢问题。
  作家的现实感不仅体现在直接书写现实生活的作品中,而且也体现在历史题材的书写中。刘鹏艳的中篇小说《红星粮店》,讲述的不过是二三十年前的事。它通过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去反映计划经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通过日常生活的变迁勾画出一个时代消失的轨迹。作者并不对历史进行臧否,而是努力去体会人物在历史境遇中的情感沉浮,看到情感中的一丝温暖。80后作家霍艳的中篇小说《李约翰》对人物的观察和理解充满了历史的眼光。她笔下的海外移民形象也不是一个平面式的人物。这篇小说似乎在证明,80后也可以背负起不曾叨扰过他们的历史。
  精 神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需求。好的文学就是一座精神的寺庙,能够抚慰人的心灵。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的精神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明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人的精神问题并不因为进步和发展而减弱,反而更加严重。对精神极为敏感的小说家自然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小说家把更多的笔触伸向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时,小说家更像是一名心理医生。
  陈谦在中篇小说《莲露》里,设置了一个心理医生的角色。不妨把这个角色视为作家本人。事实上,陈谦就是以心理医生的眼光来审视她所写的人物和事件的。作者本人曾经获得过作为美国临床心理医师的友人耐心而专业的帮助,这使她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从而将心理医生的隐喻性变得活灵活现。
  蒋韵更像是历史的心理医生,她的许多小说都是为情爱在历史中的伤害而探脉的。中篇小说《朗霞的西街》里,她通过朗霞这个人物心理世界的大起大落,显示出爱与善所具有的穿越岁月的永恒性。朗霞并不是故事的主角,故事主要围绕朗霞父母的爱情悲剧而展开。但这个悲剧在朗霞的内心发酵,让人们懂得了爱与善的珍贵。朗霞童年生活的西街,是她的“活泼地”,因为这里有太多的爱与善。然而朗霞还不懂得爱与善既像玻璃一样透明澄澈,也像玻璃一样脆弱易碎。随着击毙朗霞从未见过面的父亲的枪响,西街的“活泼地”烟消云散,朗霞的心理世界也冰封了起来。但有一种温暖让她死去的心重新“活泼”了起来,这就是赵大夫不间断的关爱。朗霞的心理世界从无忧无虑地敞开,到冰封般的冷漠,再到充满沧桑的宽容,见证了历史的变化,也让她回过头去更理解那些善良的人们。
  蒋一谈的短篇小说在叙述上不急不缓,真的像一名善解人意的心理医生,将精神上的心结一点点化开。如《透明》中的人物陷入男女情、亲情和家庭责任的纠葛中,但因为他们内心透明,便会对生活抱以体谅。《故乡》则通过一位老者异邦探望亲人所经历的家庭小事,让国族意志、故乡情结、文化以及代际的差异,汇聚到一起,作者最终却又能将其化为涓涓溪流,将故乡这个文化主题变得更加深邃。
  都 市
  都市小说逐渐成为中短篇小说的主力。
  当代的都市小说有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平面化和去历史化,也许这是因为都市的瞬间物质享受过于诱人的缘故吧。但南翔书写深圳都市生活的小说总会带着历史的思索,并始终是以人文精神为宗旨的。在南翔的都市小说中,往往会看到物的进步与人的困境所交织的矛盾。当然,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中,总会有一些落伍者。然而正是从他们身上,作者发现了人文的缺失。如短篇小说《老桂家的鱼》中写的当代的“疍民”,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或愚蠢,而是因为都市化一再地剥夺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南翔敏锐地发现,在现实中有些人已经被这个时代遗弃了,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弱者,南翔要为之呼吁。
  贺奕的两个短篇《五道口贴吧故事》和《一个故事的两面》,均冠以“五道口”系列小说的副题。五道口是北京的一个地名,毗邻中关村,多所重点大学都聚集在这里,成为那些期待得到最新、最高教育的学子们格外钟情的地方,甚至有人把这里称为“宇宙中心”。五道口的特殊性还在于,这里曾经属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尽管全球化时代的迅猛扩张,逐渐把这里变成了大学教育和科技开发的核心地带,但它曾经的卑贱身份仍然留下了痕迹,因此在这里更容易触摸到现实生活的肌理,特别是那些人烟密集之处,如廉价的咖啡店、拥挤的出租房,仿佛就是后现代的柔软褶皱。贺奕的这两篇小说写的都是柔软褶皱里的故事。《五道口贴吧故事》《一个故事的两面》分别关注了网络与电脑。这都是信息化时代的标志,是与“五道口”这个“宇宙中心”最相匹配的叙述主体。前者通过一桩凶杀案件所引起的网络讨论,揭示出凶杀如何成为了网络上饶有兴趣的谈资,也揭示出人们被一桩凶杀案刺激下的种种心态,让读者看到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是如何与活生生的现实对接的。而在《一个故事的两面》中,两个主人公虽然相互之间有了关心和帮助,但事实上他们彼此并不信任,他们更愿意相信电脑,从电脑上获取信息以窥视对方的内心。小说揭示了人与人的隔膜,这正是城市的顽疾。而人们只能把信任寄托在高科技的电脑上,这也许将会成为人类社会的危机。
  作家特别关注都市中各种各样的特殊群体。如黄咏梅的中篇小说《达人》,其主人公丘处机是一名下岗工人,但他想凭着绝技成为当地的“达人”。作者不仅写他的辛劳,也写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纠结。现实中的“达人”远没有电视上的“达人秀”风光,而“达人”往往成为社会矛盾的聚焦点,不妨把各种特殊群体看成是各种“达人”。
  津子围的中篇小说《明天的太阳》写的是另一类“达人”吸毒者。小说不仅写出吸毒者的病态,而且也写出吸毒者在戒毒所里遭遇到的恐怖。显然作者是想以这种惊悚的叙述来警告人们,一定要远离毒品。但我更加看重的是作者为人物设置的身份。主人公贾春是省话剧团的编剧,因为这层身份让他在戒毒所里得到了沙管教的关照。沙管教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业余也写作,有个绰号是“莎士比亚”。但文学并没有使沙管教成为有素养、有品位的人物,权势者的恶习不时流露出来。也许社会面临两种毒品的危害,海洛因等物质性的毒品和权力、等级等精神性的毒品。无论是吸毒成瘾的编剧贾春,还是痴迷权力的沙管教,文学都无法将他们拯救出来。这不禁令人感慨,明天的太阳在哪里?
  生 态
  2013年,中国普遍感受到了雾霾的危害,也许这会促使文学更关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一年的中短篇小说也有一些涉及这个题材,有两个中篇对比起来读会很有意思,一篇是陈河的《猹》,一篇是傅泽刚的《红殇》。
  陈河的《猹》讲述的是他在加拿大的生活。浣熊闯入他的居所,他需要“合法”地将浣熊赶出去,于是便与浣熊斗智斗勇。傅泽刚的《红殇》讲述的也是人与动物的故事:猎人老山爷与一只红山羊朝夕相处,红山羊又与白狼有着超越物种的恋情,因此故事带有非现实性。作者生活在云南边疆,那里还保留着未被城市恶魔吞噬的自然生态环境,那里流传着许多关于自然与动物的神奇传说。但作者最终将这个非现实的故事写成了一个生态主题非常明确的现实小说。像所有的生态主题一样,批判的矛头直指人类的贪婪。
  其实作者所讲述的故事内涵要远远大于他所要表达的关于生态的公共性主题。在这个故事里,山爷是猎人,但动物又能成为他最亲密的伙伴,山爷、红山羊、白狼,以及险峻的五指莲峰,相互之间爱恨情仇纠缠在一起,就像人类最初以狩猎为生,却要以一种动物作为图腾崇拜,人类其实在文明懵懂期就明白了自己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自然生态。今天,作为强势的城市以及财富的拥有者,往往会凭借话语权的优势,以现代化或生态等理由,对相对落后地区追慕先进文明的举动横加指责,将落后地区的现状贬责得一无是处,他们在这种贬责中就把自己洗刷得干干净净。在这篇小说的叙述背后,我似乎感受到了一位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作家的潜在焦虑。
  这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也许小说就是消除焦虑的一味清凉剂。小说来源于现实,又是回赠现实的精神需求。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2:49:52 | 只看该作者
追“梦”路上的心灵交响——2013年散文随笔创作的主旋律

2014年01月27日 来源:光明日报
  2013年,中国文坛的散文随笔创作依旧乱花迷眼,万象辐辏。回望这异彩纷呈的散文现场,有一种景观格外抢眼。这就是:一大批作家呼应着实现中国梦这一时代强音,将精神触须与艺术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历经沧桑的中华大地,自觉围绕国家改革与发展、民族振兴与进步、人民幸福与安康的基本主题,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多维空间展开真诚的言说与真实的讲述。于是,追“梦”路上的心灵交响,承载着铿锵有力的时代足音,构成了年度散文随笔创作的主旋律,同时也铺就了进入散文随笔创作现场的重要路径。
  

  为新世纪中国把脉
  实现以民族复兴为旨归的中国梦,是历史赋予国人的神圣使命。要让这一使命化为可以直观的现实,需要奋进路上的中华儿女,立足当下,再度出发。这时,摆在作家、学者面前一项无法回避的任务,便是在把握国际环境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深入观察、辩证分析今日中国的历史选择、时代境遇及其社会现象,通过厘清其中的是非成败、利弊得失,帮助国人确立正确的观念与认识,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遵循这样的逻辑,2013年的散文随笔创作,出现了以往并不多见的景象:若干学者或学者型作家,推出了一批直接为新世纪中国把脉的随笔作品,展开了以思想解放为底色、直面社会热点或重大问题的知性言说。
  譬如,王蒙的《文化梦的高度》,由中国梦说到文化梦。他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来就是“看高不看低”。因此,以中国梦为旗帜的文化建设,应当重在推出高端的文化人才与经典的文艺成果,重在培育与中国文化相匹配的高雅的国民精神气质。这对于文化领域迄今每见的过度市场化、娱乐化、快餐化的现象,是一种强力矫正与反拨。
  张颐武的《2020年给朋友的一封信》,通过虚拟的通信方式,预支了自己八年之后的一次发言。而之所以要做这样的预支,则是因为作者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社会和国情会越来越好,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会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获得各方的认同。

  成熟的历史意识
  去年的思想随笔创作,体现了对中国热点和重大问题的高度关注,同时又保持了开阔的视野。张炜的《谈简朴生活》,一边清理观念的误区,一边强调行动的意义,由此传递出健康而睿智的人文立场。莫砺锋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意生存》,解析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六位诗人的生命旅程与生存方式,发掘出中国民族一向崇尚的诗性精神,进而呼唤这种精神的当代赓续与现世承传。
  而在这丰富的思想盛宴中,有两个话题值得格外留意。一是,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引发知识界的热议。围绕该书谈到的革命与专权等问题,朱正琳的《改革的风险与化解》、宣晓伟的《都是中央集权制的错?》、张千帆的《重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等文章,都努力还原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现场,披露了敏锐而深刻的识见,从而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是,因恰逢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一些作家泚笔为文,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再度回望这位中国革命的伟人。其中梁衡的《文章大家毛泽东》、唐双宁的《毛泽东的气质》、徐国琦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等,不仅视角新颖,材料翔实,而且观点独到,论述公允,其意脉深远而又质朴无华的叙事,体现出成熟的历史意识。显然,这些作品有效地丰富了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资源。

  深切透视民生中国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主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角。这样的性质与关系决定了聚焦中国梦的散文家,必然会将人民群众当作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描述对象。于是,深切透视民生中国,潜心倾听大地回声,努力书写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与生存状况,是2013年散文随笔创作又一稳定的取向与宏大的主题。
  在许多作家笔下,生活之路也许不是春光无限,尽善尽美,但跋涉其中的主人公,却总是怀着向往与期待,并因此而具有奉献与担当,热情与坚韧。请看王巨才《父老乡亲》所绘制的人物肖像:走过战争年代但文化水平不高的曹老,一向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身为领导干部,他时常为百姓的事着急,而当变化了的环境使他意识到群众更需要有文化的领导时,便以主动辞职来践行自己的群众观念。陕北妹子王二妮凭着特有的音乐才华,征服了作家,也征服了歌坛。在她成功的路上,固然洒下了歌者的辛勤汗水,但又何尝没有来自一个族群和时代启人向上的暖意?
  惯于行万里路的陈启文,在邂逅龙羊峡水库时写下了《如果这就是命运》。其刚健悲怆的笔墨,不仅激活了当年水库建设者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历史画面,而且于现实场景中凸显了孟朝云大姐的精神世界。她既是烈士遗孀,又是烈士母亲,面对残酷命运和艰难生存所表现出隐忍与淡定,足以净化读者的灵魂。
  军旅女作家李美皆捧出了状写青藏高原军旅生活的散文集《永远不回头》。该书不夸饰、不虚美、不煽情,坚持以平视的目光、内敛的笔调和质朴的语言,贴近高原军人的生活与内心,同时将作家的自省与反思融入其中,于是,一种崇高和圣洁悄然升起,感人至深。
  以书写呼伦贝尔草原风情见长的女作家艾平的《额嬷格》,驱动蒙古长调般的深情咏叹,活画出一位既“陌生”又“熟悉”的老祖母—她饱经风霜的生命旅程固然植根于大草原特有的历史文化,但推动其生命旅程不断延伸的精神原色,是她的善良、勇敢、大气,她的知恩图报、乐于助人和是非分明,映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江子的《我成了故乡的卧底》,讲述了作家的奇特经历:“我”作为农民的后裔,虽已生活在城里,却无法割断与乡村的联系。为此,“我”不得不接受来自乡村的指令,去承担一个个能完成或完不成的任务。这当中虽然不无怨怼、疲惫和无奈,只是这一切的背后依旧传递出历史的正能量—正是在“我”和无数“卧底”的忙碌中,中国大地终将摆脱城乡二元结构,迎来一体化的共同富裕的明天。
  对于生活的亮色和人性的暖意,散文家给予了热情讴歌和由衷赞美,但却不曾因此就忽略社会现实依然存在的某些问题和缺憾。在不少散文家心中和笔下,历史发展的曲折失衡,社会病灶的积重难返,底层生存的困苦窘迫,始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身为电视台记者的江少宾,一连发表了《乡村铃响》《塌陷的胸腔》《逝者如斯》等作品,或直面经济转型带给农村教育的问题和矛盾,或揭示贫困与疾病导致的农民命运的辛酸,其触目惊心的生活景象及浸透其中的那份悲悯与焦虑,让人动容。钱红莉的《故乡帖》,由眼前感触和故乡记忆交织成文。其语言叙事保持着女作家的婉约柔润,但贯穿其中的对土地退化、生态恶劣、水质污染、食品有害等问题的忧思,依然有撞击心灵的力量。此外,王月鹏的《被悬置的人》、王新华的《流转》,对房屋拆迁、土地流转中的社会病象痛下针砭,亦显示了文学的匡时之功。
  在这类写作中,两位女作家的重磅出击值得重视。继《中国在梁庄》之后,梁鸿又推出了《出梁庄记》。作品围绕51位梁庄外出打工者展开笔墨,通过作家转述和口述实录,既写出了他们充满哀痛的境遇与命运,又环绕这一切再现了当下中国因城乡演变而形成的新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问题,其为一个时代备忘的意义显而易见。
  丁燕在《工厂女孩》之后又写出了《双重生活》。该著旨在记叙作家从乌鲁木齐到东莞的迁徙之路,但视线不断向四周扩展和辐射,以致囊括了广阔的社会场景与丰富的生活现象,且不乏一定的深度和典型意义。雷达称《双重生活》是“现实中国人伦生态的最佳报告”,洵非虚美。
  中国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但也不乏广泛的包容性。这无形中为散文家各领风骚提供了有力支撑,反映到去年散文随笔的创作中,便出现了百花齐放、各有收成的生动局面。贺捷生继续耕耘于革命历史领域,其新作《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眷恋这片大地》等,依旧燃烧着理想的光焰,读来令人激情澎湃。胡冬林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持久采撷,一册《狐狸的微笑》,以“零距离”的观察与描写,赢得了多方好评。历久不衰的历史文化散文仍是佳作迭出,王充闾的《诗人的妻子》、赵丽宏的《望江楼畔觅诗魂》、蒋蓝的《石达开的铜河》、耿立的《被侮辱被损害的灵魂》、祝勇的“故宫的风花雪月”系列等,都是别开生面而又意味深长的精彩之作,读罢令人或扼腕,或沉思。刘上洋的《从高峰跌落的文明》,记录了作家的埃塞俄比亚之旅。该文的超卓之处在于,不仅写出了这个非洲古国今日的贫穷落后和昔日的辉煌优越,更重要的是抓住二者之间的巨大落差,展开分析与思考,从而揭示了该国由古代文明高峰沦为现代文明低谷的种种原因,其中承载的警示意义,显然不局限于某一国家。
  还有一些作家侧重在“怎么写”的意义上做积极的探索与实验,其别具一格的文本颇值得细读。这里我想加以推荐的,是周晓枫的《齿痕》和高海涛的《英格兰流年》。前者讲述作家被误导的齿形矫正过程。按说是件很无趣的事,只是一旦出现在作家笔下,竟是那般跌宕起伏、摇曳多姿,令人不得不赞叹文学修辞的力量。后者用一本英文的文学历法书,将作家寄寓了别样乡愁的英国和留下了切身体验的中国联系起来,然后展开对应描写。其笔墨所至,既打捞异域风情,又钩沉乡土记忆。而无论写异域还是写乡土,都充盈着作家特有的知识修养和诗情理趣,于是通篇作品别有一种魅力。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2-1 10:34:57 | 只看该作者
2013年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热烈中的沉潜
来源:钱淑英

  2013年,中国儿童文学在创作、出版、阅读各领域可谓是景况热烈。李东华在《2013年儿童文学主题与亮点》(《文艺报》2013年12月27日)一文中,全面盘点了2013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的重要事,由此表明中国儿童文学正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准和高度,并在“走出去”的步伐中逐渐确立自信。

  在这一年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并没有呈现出和创作、出版、阅读现场直接呼应的热闹景象,显得有些平淡无奇。面对这一状况,我们一方面可以将它理解为理论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应该相信它所反映的是学术研究所需的沉潜姿态。其目的是在与现象保持距离的警醒和反思中,等待时间拨开理论的迷雾,从一片片森林中发现研究的矿藏,进而延展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广度和深度。

  理论研究的多重视角和成果

  2013年出版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主要有《中国儿童文学史略(1916—1977)》(刘绪源)、《大众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儿童文学》(陈恩黎)、《中国西部儿童文学作家论》(李利芳)、《爱与美的馈赠:幼儿文学与文学启蒙》(金波)、《童书识小录》(眉睫)、《鲁迅论儿童文学》(徐妍编辑)等,它们反映了本年度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另外还有孙建江的三本学术专著《童话艺术空间论》《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和《飞翔的灵魂——解读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再版。在今天这个理论式微的时代,由老中青三代儿童文学研究者共同呈现的这些学术著作,为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其中,《中国儿童文学史略》和《大众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儿童文学》这两部专著尤其值得一提。虽然两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文字之前已在报刊发表,但当作者的观点和文字以更加完整、细致的学理脉络呈现时,它们为我们带来了更富冲击力的阅读启示。

  在《中国儿童文学史略》中,以犀利文风见长的刘绪源凭借他对历史的熟稔把握和对儿童文学的独特见解,向我们揭示了重写儿童文学史的另一种可能性。作者以其擅长的书话体,依照“纯文学”的标准阐释自身的文学史观并完成对具体文本的重新评价,由此构建了一部个性化的儿童文学史。正如徐妍所说:“《中国儿童文学史略》的用意所在并不是为了开创中国儿童文学史的写作范式,而是为了实现中国儿童文学史的当代重写,进而确立叙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的审美本质论。”(《投放自身,叙写审美本质论——读刘绪源的新著〈中国儿童文学史略〉》,《文艺报》2013年8月21日)

  身处这个新媒介时代,对儿童文学的观察和思考,不仅需要审美本质论的立场,还需要文化研究的视角,如此才能对中国儿童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做出应有的学术诊断。正因为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与大众文化内在的文化逻辑,陈恩黎所以选择了以大众文化的视角来考察中国的儿童文学。《大众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儿童文学》是陈恩黎历时5年独立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优秀成果,作者试图通过刊物、作家、文本、事件等典型个案所构成的横截面,从多角度梳理出中国儿童文学大众化实践的脉络和进程,并对中国儿童文学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的今天所表现出的种种症候做出文化阐释,由此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找寻新的学术增长点。

  现今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和一些学者对文化研究方法的倡导和践行是分不开的。方卫平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动者,他在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所创建的儿童文化研究学科队伍已日臻完善,为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研究开拓了学术领地。同时,在个人学术研究领域,方卫平自觉地将文化研究作为考察和分析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视角。2013年,方卫平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商业文化精神与当代童年形象塑造:兼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艺术革新》一文,同样反映了他的文化批评立场。作者肯定了现代商业文化滋养下当代童年形象演变所反映的中国儿童文学的艺术革新,但他同时发现了一个悖论性的命题:“商业文化的精神既促成了儿童文学艺术探求的美学丰富,但它自身的资本逻辑也可能会阻碍这一探求的深入。”作者因此而担忧,如果仅以市场为标准,那么中国儿童文学从商业文化中汲取的艺术革新的能量,最终将转变为商业时代对于儿童文学整个文类的艺术束缚。如此客观清醒的把脉和诊断,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出版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

  2013年,在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评奖及述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群体研究及个体评价、对“黑暗童话”现象的回应等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表现出了应有的参与意识和理论关怀。不过从整体上看,研究者们并没有对当下儿童文学的发展走向给出及时和有效的学术判断,缺少学理性的深度探究和分析。例如,面对儿童文学畅销书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业化、娱乐化、类型化的写作模式,除了“纯文学”立场的批判之外,还应有跨学科的多元视角的剖析,从而准确把握商业化进程中中国儿童文学的现状和未来。总而言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可以在更为开放的观念和更为积极的学术姿态中,显示出理论研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进一步探讨“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

  在2013年发表的儿童文学论文中,比较多地涉及“儿童观”这一话题。无论是历史材料的梳理还是理论问题的阐释,包括创作现象的考察,研究者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转向对“儿童观”的重新探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陈晖的《中国当代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文艺争鸣》2013年第2期)是对中国儿童文学语境中“儿童观”及其“儿童文学观”发展变化的系统考察。作者认为,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者、研究者,“当前确实有深刻思考和全面检视儿童观及儿童文学观的紧迫的必要”,因为“我们一直遵循着的——在‘儿童读者特殊性’的名义下——儿童文学的思想、艺术、美学标准,儿童文学的内容、题材、表现方法、审美趣味,包括儿童阅读与接受方面的看法和体认,很可能是经验主义、泛化和固化的,并不直接、准确、深刻地针对和联系着各个儿童年龄阶段,由此生成的儿童文学基本法则也难免失之于宽泛和笼统”。在她看来:“无论是整体来看还是就具体篇目而言,儿童文学都是既给儿童也给成人包括成人作家自己的。儿童文学在诞生之初力求以特定内容和艺术表现独立区别于成人文学,现在已逐渐融入成人文学成为整个人类文学的组成部分。”

  儿童文学既属于儿童同时也属于成人,这一观点虽然已在中国儿童文学界形成共识,但是研究者们对于“儿童本位论”的理解却存在理论分歧。以朱自强为代表的研究者坚持“儿童本位论”,他们在五四时期创建的“儿童本位论”基础上注入了新的理解和阐释。2013年,朱自强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的《“儿童的发现”: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思想源头》一文,就是对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儿童本位论”进一步解读和研究。在文中,朱自强提出,“儿童的发现”与“妇女的发现”共同构成了周作人“人的文学”这一新文学理念的重要思想源头,其动力主要源自对“男子中心思想”的批判以及为妇女和儿童争取“人”的权利的愿望。这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儿童本位论”增添了新的理论注脚。

  与此相反,以吴其南为代表的研究者则站在后现代建构论的立场,对“儿童本位论”进行了批评和反拨。他们认为,儿童是被建构出来的,是“他者”塑造的结果。在《昆明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发表的论文《儿童文学不只是写给儿童的——关于儿童文学中“双隐含读者”问题的探讨》中,吴其南通过儿童文学“双隐含读者”的理论探讨,再一次强调了这一观点,认为“儿童文学是社会、成人和少年儿童的文学对话”,既要适应儿童的兴趣、能力和成长需求,又要表现成人的理想、愿望。其实,不论是本质论者还是建构论者,作为成年人,以护卫者的姿态面对童年才是真正重要的。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再一次讨论“儿童观”的价值所在。相信童年自身的力量,或许是弥合这两种理论分歧的一个共同基础。

  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界如此执著于儿童文学本质以及读者对象的界定和讨论不同,西方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的观念显然要解放得多。他们不会刻意在儿童文学与成人之间划定一条清晰的界限,而是更多地关注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重视其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将人的主体性建构作为儿童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显示出开放、多元的学术面貌。不过,令人感到欣喜的是,近些年来,受到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的影响,一些年轻的研究者开始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为当下的儿童文学批评增添了新的理论话语。

  《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第3期登载的《认同危机中的挑战——论当代美国校园小说对少年主体性的构建》一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谈凤霞以4部美国获奖小说为例,考察了美国当代校园小说对处于身份认同危机中的少年主体性建构的叙述策略。文章虽没有直接论及“儿童观”的问题,但作者对4部具有历史性和当下性的作品的选择,实际上就已经表达了她对少年文学及其包含的童年观的认识。这些获奖校园小说都以激进的态度和多向度的复杂的话语形式,对迎合读者的儿童化写作构成了极大反拨。当代美国作家在少年小说上的艺术实验,确实值得中国少年小说创作者借鉴。

  关于儿童文学出版和翻译的考察

  近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出版盛况,受到了文学界和出版界的普遍关注。有关儿童文学出版、传播的话题,自然也成为本年度的一个热点。围绕童书出版现状、儿童文学怎么走出去等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分析和思考。

  杨小彤的《文化战略趋势下童书出版大时代到来:2012中国童书出版观察》(《出版广角2013年第2期》既是对2012年中国童书出版的总结和观察,也是对当下少儿出版总体状况的梳理和分析。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国内少儿出版市场的过剩现象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在《中国儿童文学出版持续发展及成因探析》(《中国出版》2013年第11期)一文中,作者孙建江用一系列的数据和图表向我们表明,在整个中国少儿出版的版图中,儿童文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尽管孙建江对中国儿童文学出版总体持乐观态度,但在文章最后,他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出版社片面追求出版速度和印量而忽略图书质量,而严重的盲从和跟风又导致出版的单一化。在童书出版繁荣发展的大时代中,保持这种审慎的姿态和批评立场,对于出版者而言确实是非常必要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持童书出版的品质及其长足发展。

  透过出版的视角,我们不仅可以解析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状貌,还可以借此重新发现和梳理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胡丽娜在《儿童文学的返观与重构——基于当下民国童书开发的思考》(《中国出版》2013年第11期)一文中,就从出版视角提出了重构中国儿童文学的必要性。作者在肯定民国童书开发之于重构儿童文学的意义的同时,指出大陆儿童文学研究缺少从出版视角书写儿童文学史的事实。她认为:“在大陆现有的儿童文学史和儿童文学研究视域中,作家作品维度关注和研究仍是儿童文学史研究的重头戏,与之对应的是,长期以来与儿童文学发展紧密相连的更为多元和丰富的诸如编辑、出版机构、市场、图书馆等因素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尚未给其以儿童文学史上应有的定位。”由此,我们看到了重构儿童文学的更多可能性。

  如今的中国儿童文学出版,已经向世界儿童文学发展主流汇合,开始呈现出国际视野。国外儿童文学生产与传播的许多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姜洪伟的《美国绘本题材对我国绘本生产的启发及思考》(《中国出版》2013年第15期)和韩丽萍的《日本经典儿童绘本国内畅销的启示》(《编辑之友》2013年第6期)两篇文章,都把目光对准当下十分热门的图画书这一品种,分别对照美国和日本图画书生产的经验,试图通过观念、题材、主题、技术等多个层面的解析,为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创作和出版提供理论支撑和启示。而在提高本土创作、出版水准的基础上,中国儿童文学的确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我们清楚地知道,走出去的关键环节是翻译。要解决儿童文学翻译的困境,除了要挖掘和培养优秀的翻译者之外,还应该重视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对外翻译、出版、传播的进程。

  从2013年度呈现的学术成果来看,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仍亟待跟进。滕梅、许宏《林纾的儿童文学翻译》(《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和秦弓的《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两篇论文,分别对林纾和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历程及其贡献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江曙的《小说观念和读者定位:影响晚晴小说翻译的两个因素——以〈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的翻译为例》(《文艺评论》2013年第4期)通过考察《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翻译版本,分析小说观念和读者定位如何对晚清小说的翻译策略和风格产生影响。杨帆则在《从叙事角度和视域融合看儿童文学作品中风景描写的翻译》(《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只有从叙事视角出发并与儿童视域相融合,才能实现儿童文学的有效翻译。这些观点,对于外国儿童文学的中文翻译实践而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问题是,在中国儿童文学的对外翻译研究上,我们似乎还没有开始起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2-1 18:00:39 | 只看该作者
2013年理论批评:寻找适合当下现实的批评声音 2014年01月20日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清辉
  2013年的文学批评继续沉稳前行。文学批评的自省精神、现实关怀和自我意识得到不断深化,对文学现场和文学思潮热点的介入能力明显增强。关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现代性转型”以及各门类文学发展现状、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与发展方向等问题,批评界都有相对集中的研究和比较深入的探讨。其中,青年批评家以鲜明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姿态快速进入当代文学批评现场、介入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他们的集体登场成为本年度文学批评的最大亮点。与此同时,对当代文学作品译介问题的研究也是本年度颇有新意的批评现象。
  学术自觉塑造文学批评的精神形象
  2013年,文学批评的主体自觉、责任感和现实情怀进一步增强。文学批评家们能以更加自觉的现实情怀和责任感介入文学实践与社会现实。特别是在改进文风、重建文学批评的精神形象和学术品格、坚守主流价值导向和精神立场等方面,批评家均体现了清醒的学术自觉和职业担当。雷达的《重新发现文学——论当今文学的自信力》、赖大仁的《当代文学批评价值观的嬗变与建构》、董学文的《文艺理论和批评需要改进文风》、贺绍俊的《当前文化语境中的文风问题》等文章都对此给出了深度思考。
  赖大仁指出,当代文学批评在打破过去僵化的批评模式及其“批评标准”之后,既获得了充分的自由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批评功能弱化和批评价值观迷乱等问题。如当代文学批评所关涉的审美价值观、社会历史价值观、人性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等,都在社会变革与文学发展的交织互动中不断嬗变,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当代文学批评形态及其价值观念建构理应坚持多元性与主导性、历史继承性与当代创新性的辩证统一,重视主导性价值观的辐射性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精神对于当代文学批评仍具有一种“价值源”的意义。 贺绍俊认为,文风看上去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表现,其实这种形式主义的背后反映的是思想贫乏的问题,思想的贫乏只能用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来掩盖。反过来,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又会遏制思想的创新。不仅如此,纠正文风不仅是形式问题,还涉及到文化领导权的问题。
  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的联系日益紧密
  同时,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理论自觉和学理性得到了显著改善。当代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者之间的距离日益缩小,文学批评的理论含量得到了强化。这尤其表现在对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的思考方面。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契机,批评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标准与途径等问题开始了正面的、积极的探讨。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文学价值重估”、“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从鲁迅到莫言”、“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莫言·诺贝尔奖·中国当代文学”、“莫言作品的乡土情结”等一系列研讨会纷纷举行。莫言的获奖进一步激发我们思考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但同时,它并不代表中国文坛“经典化焦虑”也随之化解。相反,这一事件甚至将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更突出地摆在读者、评论家与作家面前。陈晓明的《“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陈思和的《在讲故事背后——莫言〈讲故事的人〉读解》、温儒敏的《莫言历史叙事的“野史化”与“重口味”——兼说莫言获诺奖的七大原因》、程光炜的《当代文学的经典化研究》、李建军的《直议莫言与诺奖》、谢有顺的《莫言获奖的文学思考》等都是有一定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的力作。程光炜提出,在文学的经典化研究中,应特别注意史料整理和积累的工作,即使“作家排行榜”出现反复波动的“经典化危机”,建立在史料整理雄厚基础上的“反复经典化”和“再次经典化”也有着自己清晰稳定的历史路径。相反,没有史料累计的经典化研究,最终也只是一纸空谈。
  青年批评家集体登场
  近年来青年批评家成长迅速,为批评人才的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青年理论评论家的集体登场成为本年度的一大热点。2013年5月,中国作协创研部举办“青年创作系列研讨·‘80后’批评家研讨会”,李敬泽、吴义勤、南帆、程光炜、陈晓明等表达了对青年批评家的寄望。6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青年批评家丛书,作者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一批客座研究员,全是“70后”、“80后”青年批评家,包括杨庆祥的《分裂的想象》、李云雷的《重申“新文学”的理想》、梁鸿的《黄花苔与皂角树——中原五作家论》、张莉的《魅力所在——中国当代文学片论》、房伟的《风景的诱惑》、霍俊明的《无能的右手》、周立民的《人间万物与精神碎片》等。11月,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80后”批评家文丛,包括金理的《一眼集》、杨庆祥的《现场的角力》、黄平的《贾平凹小说论稿》、刘涛的《“通三统”——一种文学史实验》、周明全的《隐藏的锋芒》、何同彬的《浮游的守夜人》、傅逸尘的《叙事的嬗变——新世纪军旅小说的写作伦理》和徐刚的《后革命时代的焦虑》。《文艺报》开辟了“聚焦文学新力量——当代中国青年作家创作实力展”栏目,陆续对近50位“70后”、“80后”作家的创作进行评述,9月,该栏目内容结集为《聚焦文学新力量》一书,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此外,多种文学刊物都开辟了以“80后”文学或青年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专栏,包括《名作欣赏》的“80后·新青年”、《西湖》的“80后观察”、《创作与评论》的“80后文学大展”、《百家评论》的“青春实力派”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从12月开始也推出了“青年作家研究”专栏。
  与上世纪80年代批评家和作家一起成长的历史经验不同,当下的青年批评家是在学院和大量经典作品的浸染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理论功力,能关注最新的文学现象并对网络文学、青春小说等文学创作进行及时研究,既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又有独到的创见。比如,黄平的《青春过于苍老,怀旧无法治愈》《郭敬明:历史的孤儿,物质的病人》《〈小时代〉:物质吞噬人性》《〈戏仿的江湖〉:从〈武林外传〉到〈龙门镖局〉》等文章,既是尖锐的文学批评,又是有社会针对性的文化研究。金理的《知识分子人文传统与当代文学批评》、何同彬的《历史是精神的蒙难》等文章也都显示了青年批评家的理论锐气与朝气。
  作家作品研究取得新的成绩
  如何保持对当代作家作品的感受力和判断力,文学批评怎样才能不缺席、不失语,一直是文学批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吴义勤的《“贴地”与“飞翔”——读贾平凹长篇新作〈带灯〉》、姜涛的《“历史想像力”如何可能:几部长诗的阅读札记》、杨庆祥的《历史重建及历史叙事的困境——基于〈天香〉〈古炉〉〈四书〉的观察》、李遇春的《“说话”与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文体美学——从〈废都〉到〈带灯〉》、何英的《作家60岁——以〈带灯〉〈日夜书〉〈牛鬼蛇神〉为例》、刘复生的《掘开知青经验的冻土——评韩少功的长篇小说新作〈日夜书〉》等文章都有效而及时地对本年度新推出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有价值的阐释。而南帆的《文学、家族与革命》、何平的《论阎连科的中篇小说兼及中篇小说的当下境遇》、谢有顺的《重构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张莉的《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孙犁》、张丽军的《未完成的审美断裂——中国70后作家群研究》、陈仲义的《现代诗语与文言诗语的分野 ——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等文章对诸多有价值的文学话题的思考也都切中肯綮,见解独到。
  当代文学作品译介研究颇有新意
  在“莫言热”中有一个关于翻译的话题,即是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作品被译介到国外数量最多的人就是莫言。2013年,翻译和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话题在批评实践中获得不断的提升和理论总结,如王侃的《翻译和阅读的政治——漫议“西方”、“现代”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体系的调整》、熊修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影响力因素分析》、崔涛涛的《莫言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吴赟的《西方视野下的毕飞宇小说——〈青衣〉与〈玉米〉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胡安江和祝一舒的《译介动机与阐释维度——试论阎连科作品法译及其阐释》、杜文晓的《越南读者接受中国“80后”文学的情况》、张元的《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叶子的《猪头哪儿去了?——〈纽约客〉华语小说译介中的葛浩文》、史国强的《葛浩文文学翻译年谱》等论文无论是反思翻译与文学史的建构,解读译介中的重要现象,还是回答翻译与研究中的突出问题,都显示了深厚的学养和理论勇气。
  对类型化写作和类型文学的思考更加深入
  随着网络文学的井喷式发展,类型化写作与网络文学研究成为批评中值得重视的组成部分。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文学、类型文学的成就与局限,如何健全网络文学、类型文学的评价体系变得日益重要。张燕玲指出,海量的网络写作需要批评的甄别、需要批评引导阅读和提升文学品质。关注网络文学成为批评家对时代的一种艺术担当,而健全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也变得日益重要。
  欧阳友权在《当下网络文学的十个关键词一文》中,将当下网络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归纳为:作品海量、类型写作、影视改编、互动交流、全版权、反盗版、去草根化、网络批评、排行榜及网络语文等关键词。骆田茵的《论当代官场小说中的文化原型》应用文学人类学批评,在当代的官场小说中识别出四种比较重要的心理原型:德(德配天地、天人感应)、变(易)、浊世、权力魔力与敬畏。谢志远的《商界小说中的“商业场域”探析》应用布迪厄的场域观念,分析商界小说中商人或商人团体的空间场所的属性、功能和艺术特征。
  总之,2013年的文学批评面对不断更新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取得了诸多开拓性的进展。作为文学事业极有力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引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批评家们需要创造超越传统的理论框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继续借鉴西方的文艺理论,也可以从中国传统的文论中寻找资源。但最重要的是,当代批评家要根据自己的现实和经验,发出适合当下现实的批评声音。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 18:03:50 | 只看该作者
2013年中国小说的新变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晓晨
  对中国当代小说而言,2013年可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无论从作品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这一年都是值得记录和梳理的一年。小说家们以旺盛的创造力赋予当代小说更丰富的内涵意义和多样的艺术品格,从而使这一文体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1月12日,中国小说学会2013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在江苏兴化揭晓,25部作品榜上有名。其中,包括苏童的《黄雀记》等5部长篇小说,马金莲 的《长河》等10部中篇小说,艾伟的《整个宇宙在和我说话》等10部短篇小说。这一由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的年度小说排行榜迄今为止已评选了13届,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一榜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人们总结、研究中国小说创作的重要依据。
  令人欣喜的艺术探索
  2013年的中国小说,继续保持着新世纪以来的良好创作态势和繁荣景象。许多业已成名的作家在这一年相继推出新作,并对以往的创作路数进行“变革”,而青年作家则在小说艺术方面继续着辛勤的探索。
  在总结本年度的榜单时,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认为,总体来看,在2013年的小说创作中,作家们增强了主体意识、人生关怀和创造精神,积极探索 中国本土经验和民族语言风格的表达,无论在乡土还是城市、现实还是历史、社会还是人心等叙事维度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孚众望的名家笔耕不辍,长篇小 说领域宛如井喷,佳构迭现。青年作家表现出旺盛的创作活力,他们加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孜孜研习叙事技巧,艺术视野更为开阔。尤其在描绘人的坚韧生存和生 命意味、传达丰富驳杂的城市经验,以及同代人的精神成长历程方面有所突破,这一点在中短篇小说领域体现得尤其鲜明。小说家们的审美触角深入到现代化进程 中,许多作品从人心深处落笔,同时也有意识地让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之中。
  长篇小说创作“大年”  勾画小说叙事走向
  本年度上榜的5部长篇小说是从36部推荐作品中脱颖而出的,而整个2013年亦可毫不夸张地被称为长篇小说创作的“大年”。作家们在各自的叙事矿藏里锐意掘进,共同建构起一个炫彩流丽的文学世界。同时,他们也以各自的创作实绩,勾画着此后小说的主要叙事向度。
  段守新认为,此次上榜的长篇小说对应着新世纪以来中国小说的几条重要叙事潮流,主要体现为对乡土世界的书写、对历史的记忆,以及对现代经验的传 达。比如苏童的《黄雀记》是作家个人美学风格的一次回归,“香椿树街”的文学地理、虚实浮动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的成长和命运,以及由此生发的人性纠葛, 再次成为苏童的记忆和想象。贾平凹的《带灯》以一种细碎化的叙事美学,在对乡村日常生活的精微描绘中,展现转型期中国乡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和人 心等等各种问题。韩少功的《日夜书》则强化了个体视角对知青一代历史和现实的介入、呈现与阐释,为此类文学的书写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相较前辈作家,乔叶的 《认罪书》和田耳的《天体悬浮》则更着意于对无根的、破碎混乱的现实的把握。他们写出了现代人在欲望的旋涡里身不由己的浮动,也写出了心有不甘的煎熬和挣 扎。
  中篇小说“新变”  艺术美学上有所突破
  相对于长篇小说的大体量,中篇小说似乎更能及时反映时代的脉搏跃动,以更加切中的姿态书写中国故事。特别是在2013年,中篇小说的创作成就特别引人注目。
  王干认为,2013年的中篇小说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拓展方面有了新的推进,尤其在中篇小说的艺术美学方面取得了进展。他认为,马金莲的《长 河》的出现,令人感到惊艳。小说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由一个儿童视角来讲述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四个人的生命逝去的过程,写 出了生存的艰难,同时写出了生命和灵魂的尊严,蕴含着对生活、对人性、对自然、对灵魂的无限热爱。刘永涛的《我们的秘密》同样出自青年作家之手,作品在处 理小说的寓言和现实意象方面做到了虚实合一、天衣无缝。
  在题材上,李唯的《暗杀刘青山张子善》、蒋韵的《朗霞的西街》、刘鹏艳的《红星粮店》和拖雷的《叛徒》在对历史的重新书写中建构了新的空间。 《暗杀刘青山张子善》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案,但处处显示出与现实反腐败的对称性,也预示着反腐败的艰难与复杂。《朗霞的西街》通过类似白毛仙姑的传奇, 写出了爱情的艰难和坚贞。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年度小说中最令人动情的作品之一,作家贴着人物的命运写,写出了个人悲剧和时代的沧桑。此外,还有 很多中篇小说,虽未入选本次排行榜,但同样值得关注。比如,李佩甫的《寂寞许由》对中国乡村经济发展中的悲喜剧作出了貌似黑色幽默的感慨。吴克敬的《阁楼 上的庄稼》写出了城乡差异背后阶层的断裂。贾平凹的《倒流河》、张炜的《小爱物》、小白的《特工徐向璧》、蒋峰的《手语者》、季栋梁的《大地钢琴》、迟子 建的《晚安玫瑰》、潘灵的《一个人和村庄》、海飞的《麻雀》等也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新的尝试。
  短篇小说“做长线”  显示出自信稳定的态势
  本年度上榜的10部短篇小说也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显示出短篇小说这一文体更加自信和稳定的创作态势。
  汪政用“做长线”来概括短篇小说的特点。他谈到,2013年的短篇小说创作延续着近年来这一文体的总体美学趋势,这说明经过努力,它已经抵抗住 了许多新兴媒体的冲击,变得更加自信和稳定。相对于新兴媒体和网络文学,短篇小说做的是“长线”,善于反复思考那些困扰人们的问题。所以,在这些优秀的短 篇小说中,人们会看到日常的现实生活,它们在安抚心灵的同时又不断启迪人们进行思考。而从艺术层面来看,这一年的短篇小说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许多实验和 探索都可圈可点。谈到作家队伍,他说,套用一句老话就是——老中青每代作家都贡献出了不俗的作品,尤其青年作家的成熟更加值得关注。青年作家成长速度是惊 人的,在今年的优秀短篇小说中,总能发现以前未出现过的年轻作家的身影。因此,当人们一方面为2013年的短篇收成而高兴时,也有理由更信心满怀地期望来 年涌现出更多的好作品。
  盘点过去一年中国小说的创作情况,探索创新成为了2013年小说发展的基本态势,这在小说的题材、叙事、结构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并成为不同代际 作家共同的追求。虽然变化本身只是一个中性词,但透过变化,我们能看到的是小说家对既有创作路数的不满,打破熟悉写作模式的勇气,以及在艺术上渴望突破的 真诚愿望,而这些正是中国当代小说谋求发展的珍贵动力,亦是中国小说融入世界的重要途径。2014年,期待着这些探索结出更多硕果。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2-1 18:23:52 | 只看该作者
2013年网络文学:从“量”到“质”的文学转型(王颖)
王 颖
  网络文学从诞生到发展至今已走过了异军突起的15年,它不仅改变了文学产业的格局,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随着大众参与度与受关注度的提高,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如今,网络文学已成为当代文学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013年,主流文坛和传统文学界通过吸纳新 会员、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对网络文学的扶持和介入。同时,网络文学内部也在高速发展中发生着一些值得重视的变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2013年上半年网民规模继续上升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4.1%。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3G技术普及、无线网络发展都与手机应用创新的强大力量支撑密切相关。具体到去年的网络文 学中,手机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相比2012年底增长了12%,移动电子阅读方式方兴未艾。无线阅读的广阔市场就像是一块亟待开掘的新大陆,引得各网站和相 关互联网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文学网站也由此进入了内部的结构调整和重组期。
  如果说以往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更多地停留在它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性,那么,经过近些年的努力,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已逐渐加强,网络文学内部对 此亦产生了自觉的认识。总的来说,主流文坛和网络文学内部多年来持续进行的沟通和交流已初现成效,当下双方都在思考着如何能令网络文学更好而不只是更快地 前进的方向和方法。
  主流文坛的推动和努力
  2013年,中国作协继续从各方面给予网络文学以支持和引导。在去年的会员发展工作中,申请入会的网络作家有52人,16位最终入选为新会员。 为吸纳更多更好的网络作家入会,中国作协为网络作家采取了单独评审的方式,此次提交申请的网络作家与之前相比不仅数量多,而且知名度也高。例如有因《甄嬛 传》《步步惊心》一战成名的流潋紫、桐华等。新会员中,以创作言情类型为主的女作者占了半壁江山,可见这一类型在网络文学中所占的创作基数与成果均比较突 出。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工程同样为网络作家采取了单独评审的方式,2013年,网络文学共有8部作品入选,分别为张威(唐家三少)的《绝世唐门》、朱洪 志(我吃西红柿)的《莽荒纪》、吴美美(墨舞碧歌)的《传奇》、苗振雷(萧子云)的《秀才用兵》、王普宁(求无欲)的《诡案组系列》、杨勇(杨阿里)的《 桃花潭》、刘耀辉的《山有扶苏》、朱克恒的《返回地球的前生》。
  此外,中国作协还组织召开以探索网络文学创作规律为主题的“类型文学的现状与前景研讨会”以及“起点中文网作家作品研讨会”,网络文学重点园地 联席会议每月进行,鲁迅文学院继续举办第六届网络文学作家专题培训班。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中,唐家三少、猫腻、月关、烽火戏诸侯、天蚕土豆等19 位网络作家代表参加了会议,可以看做是网络作家在主流文坛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它既说明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旺盛生长的态势,亦表明了主流文坛借青创会加强与 网络作家合作的态度。
  与此同时,各地作协都逐渐把网络文学纳入了工作的视野,加强了对网络文学的关注、研究、扶持、引导和管理。北京作协成立了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 成员有唐家三少、辰东、唐欣恬、宋丽晅、毕建伟、蝴蝶蓝、百世经纶、雁九、谢思鹏等作家、评论家20余人。浙江作协作为最早成立“类型文学创作委员会”的 地方作协,为了把年轻的网络作家聚集起来,积极筹建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未来还将建立网络类型文学创作研究基地,创办网络(类型)文学研究性刊物,支持类 型文学双年奖的举办,完善评奖机制,加强网络文学的跨界交流和活动。广东作协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网络文学院、创办了《网络文学评论》杂志,去年继续与中国作 协合作召开了“广东网络文学研讨会”,集中研讨新世纪广东网络作家代表林俊敏(阿菩)、贾志刚、杨林清(无意归)、边晓琳(乱异)、丘晓玲、艾静一(猗兰 霓裳)6位作家的作品。上海作协也在筹备网络作家协会,并与劳动报社联合主办了“2013中国网络文学年度好作品”评奖,“90后”作者张晓晗的短篇小说 集《末日那年我二十一》拔得头筹。它在长篇小说作为网络文学主流的当下,这无疑是一个不一样的讯息。
  网络文学的调整与变化
  现代化的生活使大众的时间不断碎片化,人们在公共交通上或工作间隙等各种零散时间中,利用手机、ipad等无线终端看视频、玩游戏、读网络小 说,不仅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娱乐,更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2008年至2012年,我国18岁到70岁人群中,人均阅读 图书量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一状况正在发生变化,各类网络文学作品和电子化的传统纸质图书正润物细无声般进入大众的生活,提升着人们的阅读兴趣。而庞大的阅读 市场亦吸引着腾讯、百度、新浪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将网络文学列为工作重点,加大、加深对其的投入,各方力量的角逐触发了网络文学产业的变革。
  首先,腾讯网旗下主要针对男性读者的原创网站“创世中文网”于5月底上线,其诞生意味着网络文学创作正式进入“战国时代”。该网站骨干以从盛大 离职的起点原创业团队为主,提出了“创造(网络文学)新世界”的口号。随后,腾讯网9月发布了“腾讯文学”品牌,推出女性原创文学网站“云起书院”,并将 在未来搭建一个全内容(包括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在内)、全用户、全平台和全产业链的文学体系。另一巨头百度则成功从完美世界收购了纵横中文网。这样,百度 就拥有了3大网络文学业务:百度多酷、91熊猫看书和纵横中文网。今后,纵横中文网可以不断向多酷和91熊猫输出独家网络文学作品。而作为主流网站之一的 人民网亦发布消息:将收购主营玄幻、都市、武侠、言情等类型小说的网络文学企业古羌科技。与此同时,新浪网也分拆读书频道成立独立的公司,网易已强势推出 “云阅读”等,都说明网络文学行业的潜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以往独占鳌头的盛大文学在压力和挑战之下也在思变,一是启动“圆梦计划”,10月圆梦频道上线,是一个充分调动用户参与和市场潜能的创意。二是 12月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成立首个网络文学本科专业。三是重视用户体验,制定网站特色。如晋江原创网推出“V文限免”、召开10周年庆典,邀请百位知 名作者参会与读者沟通交流,潇湘书院举办时空作者粉丝同乐会等。各网站都培养了一批核心作者并积累了相关作品,如起点中文网的唐家三少、潇湘书院的天下归 元、晋江原创网的匪我思存、起点女生的吱吱、榕树下的蔡骏等。四是完善产业链。如推出纪实频道,创办第一份网络文学杂志《起点》,成立优秀作家个人工作 室、成立国内首家编剧培训公司,带作者集体进军编剧业等。
  中文在线则另辟蹊径,牵头成立了多网站共建、首家公益性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网络文学大学,莫言担任名誉校长。它站在网络文学发展全局的高度 和立场,因此得到了中国作协等单位的全力支持。目前,网文大学的网站已开通(http://daxue.17k.com/),目标是每年培训10万人次, 通过指导作者写什么和怎么写,使作者能从自发走上自觉创作。申请者须完成两万字以上的文学创作并通过审核。同时,网文大学还将加强校园推广,招募更多大学 生参与其中。以往网络文学的发展不是借助vip收费模式就是依靠无线收费模式,真正针对网络文学内容的自省和思考还不充分,对网络文学有认识和见地,能对 作者提出要求和指导的编辑亦太稀缺,如今,各网站能打破门户之见,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寻找积极的增长点,对于网络文学的未来意义重大。
  总而言之,各大网站通过数年努力正逐步形成“第三方平台”资源共享的共识,它不仅有利于作者扩大传播,也方便读者不用一一再去各网站寻找感兴趣 的作品,各网站亦不用再为争抢作者而恶性竞争,对整个网络文学的发展是有利的。同时,各网站都在完善作者福利、丰富用户体验上做了许多工作。一方面使作者 能没有后顾之忧地专心写作,一方面更好地服务读者,吸引用户。此外,各网站在新人作者的培养上也花了很大功夫。
  最后,各网站对内容都更重视,从简单的追求“量”到注重“质”。随着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短篇小说的重要性再度被提出,各网站也对以往在网络 文学中不占优势、更讲究文学艺术性的中短篇加大扶持,如起点中文网展开“单行本”大赛,17k小说网鼓励中短篇创作和非热门的其他类型创作,塔读文学网举 办原创大赛,主推小众类中短篇作品等。其实,中短篇小说在相对注重文学性的榕树下、天涯、豆瓣等网站中一直存在,只是之前被资本的力量压制而未受到关注。 虽然中短篇小说在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如长篇小说那样的市场效益,但对网站来说,只要做成持续性的事业,终会形成自己的特色,网络文学的格局很可能也因此发 生改变。
  作品与研究期待融合
  2013年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继续发布网络文学子榜单,上榜仍以唐家三少、天蚕土豆、血红、我吃西红柿、月关、辰东等我们已熟悉的“大神”为 主,其创作也多集中在玄幻、仙侠等领域。即使是鱼人二代笔下的都市、校园题材亦杂糅了异能、重生等类型,这些题材仍是目前网络文学的主流,因其描述场面刺 激、情节充满想象力、有强烈的代入感而受追捧。在这一背景中,去年表现较为突出的作品有仍在连载的《雪中悍刀行》,它虚构了春秋时期的北凉国,讲述了玄武 大帝降世人间的北凉王世子徐凤年如凤凰涅槃的传奇命运,他游历江湖与庙堂、直挑天下纷争险恶,问尽不平事、尝尽人生百态,终成一番霸业。这个充满玄幻武侠 色彩的故事,勾起了每个读者心中的侠客梦。作品文字老练、构架宏大、气势磅礴,有金古之风。作者烽火戏诸侯现驻纵横中文网,曾著《极品公子》《陈二狗的妖 孽人生》等。2013年,起点中文网的作者打眼开始连载新作《宝鉴》,之前的《黄金瞳》书写了一个在典当行工作的小职员庄睿因一次意外眼睛带有异能,不仅 能鉴宝还能治病,从此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后,作者凭借对风水相术、易经八卦等的兴趣写下《天才相师》,同样将特定人群的生活写得流光溢彩。还有曾 写出该类型优秀之作《庆余年》《间客》的猫腻,作为文笔最出色的起点中文网的作者之一,目前正连载《将夜》,因病放缓更新。作品设置了一个庞大的东方玄幻 式的背景,凡人和修行者的世界互相交汇。作者化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营造了一种深具古典气息的意境。主人公开始只是个小人物,背负血海深仇,走向了强大之 路。在动则数百万字的长篇写作中,作者的结构能力、对叙事的掌控力、突破旧有套路的能力乃至体能都会受到严峻考验。
  另一方面,在都市言情类型中,2013年最受瞩目的无疑是辛夷坞《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作品早已完结,因2013年被赵薇拍成电影并上映而 广受关注,唤醒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以至于集体怀旧“致青春”成为一年的文化基调。小说突破了一般言情小说设定的主人公的个性和感情线,执拗和飒爽 兼具的“玉面小飞龙”郑微,她的性格伴随着自己跌跌撞撞的成长经历而逐渐成熟,却也逝去了最宝贵的青春。赵薇执导的电影将小说题目中的“腐朽”改为“逝 去”,将一个个人的情感经历提炼为有爱的能力和没有爱的能力这两个阶层之间的痛楚。影视作品《甄嬛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成功表明,好的网络文学 作品在走向更广为传播发挥影响力的路上是需要转码,也经得起转码的。
  时至今日,网络文学的发展依然远远走在其批评研究之前,期待既符合网络文学特点又符合文学本质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臧否一种文学,最终是 要令其有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在讨论如何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环。2013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网络文学研究团队系统探讨了网络文学与ACG文化 的渊源性,《光明日报》开设“网络文学面面观”栏目,通过《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刍议》《形式之魅:网络文学的新贡献》《警惕网络文学的“网游化”趋势》《试 论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境》《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趣味》《网络文学审美特征考察》等系列文章,将网络文学研究引向各个方面。期待明年文学网站能通过网络文 学大学、研究院的机制加入到体系的建设中,丰富网络文学批评研究的声音和维度。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2-1 18:24:42 | 只看该作者
2013年网络文学报告:“三足鼎立”格局渐成(叶丹)
来源:南方日报 叶丹
  近日,易观智库发布《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年度研究报告2013》,报告中提出网络文学产业“一起创”三足鼎立之势形成。据介绍,“一起创”是指:以17K小说网为代表的中文在线,以起点中文网为代表的盛大文学,以创世中文网为代表的腾讯文学。据易观智库预测,2014年中文在线、盛大文学、腾讯文学将稳固“市场领先者”的地位,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17K小说网、起点中文网和创世中文网将成为网络文学原创网站的第一军团,与其他网站形成竞争壁垒。
  易观智库指出,网络文学内容提供商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生产能力、内容的聚合能力、以及内容的销售能力。并据此对网络文学代表网站进行综合打分,最终位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一起创”三家公司浮出水面,网络文学三足鼎立格局初现。内容的生产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的数量以及质量,主要取决于编辑与作者的组织能力。内容的聚合能力取决于与上游版权供应商的合作,包括合作模式、供应商管理体系、供应商数量等。内容的销售能力表现在与产业链下游内容分发渠道的关系,一般是自建渠道与合作渠道相辅相成,但实际上这两类渠道之间存在着博弈,如何协调好两类渠道之间的关系,分别将它们的潜力挖掘出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内容销售能力的体现。
  易观智库分析称,中文在线依靠多年的积累,以及长期对作者与编辑的培养,具有较强的产业影响力,尤其在合作渠道数量及规模方面占据领先,其旗下17K小说网通过创办网络文学大学来培养作者,培训规模空前,使得其作者数量增长迅速,现已成为活跃作者数最多的网文创作平台,同时其拥有规模最大的网编团队,来保障网文作品的品质,中文在线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市场,以其突出的产业协作能力,为自身的发展以及网络文学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盛大文学旗下拥有众多网络文学网站以及名家作者,虽然起点中文网吴文辉团队的出走削弱了其实力、盛大文学CEO侯小强辞职从侧面反映了其内部存在不稳定因素,但凭借其长期在网络文学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其仍然将保持着行业领先,但是其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已被打破。
  腾讯文学投资创世中文网之后,弥补了其在内容生产环节的短板,虽然创世中文网成立不久,但是其凭借吴文辉团队在产业中的影响力,以及腾讯平台海量用户对网络原创作家与上游版权方的吸引力,将迅速提升内容资源方面的市场竞争力,使其迅速崛起,成为网络文学市场中的又一巨头。2013年是市场格局重建的一年,更充分的市场竞争能够促使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此外,易观智库认为网络文学将产业向合作、开放、融合、共赢发展,代表性事件是,2013年12月,17K小说网与创世中文网在京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在版权合作与开发、作者及编辑培养、版权保护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之前网络文学产业的合作更多的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而17K小说网与创世中文网合作,开创了友商合作的先河。市场参与者除了竞争关系之外,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促使产业健康发展,共同将网络文学市场的蛋糕做大。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 18:25:25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文学变局凸显新视野(陈静)
来源:经济日报 陈 静


制图:徐 红
制图:徐 红
  在iPad上展示的各类网络图书。如今,IT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看书读报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本报记者 徐 红摄
  随着网络文学进入巨头主导的“战国时代”,资本的活跃和产业化浪潮正在为这一曾经饱受盗版困扰的内容制造产业带来曙光
  2013年底,百度1.915亿元收购纵横中文网、盛大文学联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创办“网络文学专业”、腾讯旗下创世中文网推出“网游造文学新星计划”,一系列重磅消息都为2014年网络文学的激烈竞争埋下伏笔。
  来自市场研究机构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收入规模达46.3亿元,较2012年环比大幅增长66.7%。预计在2015年,网络文学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70亿元;截至2013年底,网络文学活跃用户达到4.3亿人。网络文学已成为增长最快的互联网细分产业之一。
  鼎足分立“吸金”移动端
  盛大多年来在网络文学中一家独大的“江湖地位”,在2013年随着手握分发渠道的巨头们纷纷入局,而被迅速地打破了。
  2013年年底,百度宣布以1.915亿元全资收购纵横中文网,通过纵横中文网的内容资源,百度实现了在网络文学上的正版化,“洗脚上岸”。同时通过纵横中文网与91熊猫读书、百度文库和多酷书城等多款网络阅读产品多点开花,力图通过个人电脑、平板和手机端的全终端拓展其网络文学版图。
  在此之前的2013年5月,腾讯将盛大旗下起点中文网的多名核心编辑和明星作者招致麾下,成立了创世中文网,同时在QQ商城、手机阅读等多个渠道进行布局,推出腾讯文学。同年12月与另一国内在线原创文学平台17K小说网实现战略合作,加强其内容资源储备。
  让互联网巨头们下定决心在这一时间点杀入的重要原因,正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移动端,阅读体验的优化和简洁支付流程带来了新的读者群,而他们更容易建立起阅读正版的消费习惯。去年7月,盛大文学副总裁崔嵬就曾透露说,盛大文学自有移动端阅读发展惊人,每天活跃500万用户,移动端销售收入已超过电脑端销售收入。
  但更重要的变化来自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全版权开发的新商业模式。此前,网络文学的版权增值多来自于实体书和影视作品改编,渠道相对单一。尽管从2010年起就不断有阅读平台试图将热门网络文学作品改编为网络游戏,但成功者寥寥无几。然而,从2013年起,开发周期更短的手机游戏为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打开了“新大门”。去年9月,根据盛大文学旗下起点作家唐家三少的作品改编的手机游戏《唐门世界》上线,一周内进入grossing榜前20名,此后根据天蚕土豆、辰东等网络作家的作品改编的手机游戏先后上市,在其粉丝们的支持下,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长效机制面向未来
  2014年1月7日,国内第一家省级网络作家协会在浙江省诞生。当选为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的网络作家流潋紫表示,网络作协将一方面为网络作者们提供服务,组织经验交流、写作资助、书稿推介、作品研讨等活动,促进网络文学和市场的良好结合;另一方面则是行业自律,引导网络作家注重文本质量和人文承担,身体力行地净化网络环境;三是维权,为版权被严重侵犯的网络作家提供权益保护。
  对于网络文学产业来说,内容资源始终是最宝贵的财富。百度和腾讯进入网络文学领域,首先争夺的也是编辑和作者资源。然而随着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也面临着如何与主流文学接轨正规化发展的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坦言,网络文学应向“主流文艺”的“主阵地”方向努力。网络作协的成立,正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途径之一。
  长效机制建立的另一条途径则在人才培养。2013年12月25日,盛大文学宣布将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联合宣布创立“网络文学专业”,并将于2014年招收首届3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盛大文学新任CEO邱文友表示,这一专业与传统中文系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互联网元素的注入,知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血红、骷髅精灵、格子里的夜晚等均受聘为兼职教授,他们将向学生们提供的重要经验就是创作“如何与市场结合”。
  长效机制建立还来自于上层的扶持力度。2014年年初,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传来消息称,总局将进一步扩大非公企业从事网络文学出版试点范围,规范网络文学出版秩序,打击非法出版和侵权盗版行为,加大网络文学鼓励扶持力度,为网络文学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6 00:54 , Processed in 0.1624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