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矿叔 陈材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0 17:1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孝高陈材信 于 2014-1-10 13:51 编辑

                                                                          矿  叔
               矿叔,无论在旧社会或是在新社会都只是个小人物,按时下的话说,只是个“草根”罢了;但他在我的心目中,是位英雄,是位威武不屈的英雄!
       在日寇侵占上海时期,他与汪伪海军斗争的情景,还历历如在目前。
       我记得,当时矿叔隔着柜台,狠狠地拳击了汪伪兵痞后,那几个兵痞已拔出了刺刀,准备血洗煤球店。处于“寡不敌众”的危急态势下,矿叔机智迅捷地登上二楼,爬上阁楼,抽走了木梯,使得那几个兵痞未能得逞。可以想象,当矿叔越过屋顶,从隔壁棉纺厂的水泥柱子上滑下时,那些“打工妹”们的惊喜之状了!他可是煤球厂的“小开”(上海话,“小老板”之意)啊!是那些同仇敌忾的纱厂姊妹们掩护了矿叔!当我们问他打了那些坏蛋后为什么要抢走其中一人军帽的时候,他告诉我:“为了留下证据唦!”所以,他不但是有勇,也是有谋的。矿叔正直善良,急公好义,平时爱打抱不平。他爱看电影,尤爱看美国电影,为人很有些西部牛仔精神。他常常模仿着电影中的情节,练练“搏克星”(拳击,Boxing)。他“该出手时就出手”,冷不丁给那些伪军的几拳头,绝对是很有分量的。
       他又是那么的有爱心 ,他爱家人,爱子侄。
       我记得,当我每看到街对面的包子熟了要开笼,闻到那扑鼻的香气时,总禁不住垂涎欲滴。这时,我母亲就开口求矿叔道:“叔叔啊,把几个钱给材信买包子吃吧!”他总是毫不迟疑地从柜台抽屉里拿出些零钱,让我跑到对过买两个包子细细地品吃。那是世上最最香甜的包子啊!
       他常常带我们去看电影。大光明电影院离源华煤球厂约有七八里路远。所以,事先,矿叔就跟我“约法三章”:“带你去看电影可以,但你要自己走路,不能要人背!”我总是信誓旦旦地答应说:“好,不要人背!”去时,我是“活蹦乱跳”的。可是,一看完电影,我的瞌睡就来了,就赖在电影院门口不肯走路了。矿叔只好将我背在他的肩上。他抓着我的双脚,我抱着他的前额,“路漫漫其修远兮”,一路上,夏夜的微风吹动着我的头发,霓虹灯忽闪着我的双眼,《夜上海》、《夜来香》、《何日君再来》的歌声在我的耳畔飘响,于我,那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而矿叔,先是吹吹口哨以解困乏,不久就累得哼哧哼哧气喘吁吁了。回到家后,他大汗淋漓,生气道:“再也不带你去看电影了!”但是,当再次求他带我去看电影时,我又是“故伎重演”、“故态复萌”了!矿叔明明知道我看完电影后会耍赖要他背负,还是带我去了。这样的故事,重演了多少次,我也记不清了!
       矿叔爱唱歌,口哨吹得棒。口哨哨音,嘹亮高亢,是真正的“海豚音”、“海啸音”。吹时不换气,吸气时也发出乐音,于是所奏出的旋律连贯而动听。受矿叔的影响,我自小就学着吹口哨,但技艺与矿叔比,是望尘莫及的。记得退休后在海口一民办学校教书,在一次文艺晚会上,我在独唱《橄榄树》时的间奏曲中,加进了我的口哨音,由此博得了师生们的满堂喝彩。我读艺术师范,没钱买乐器,口哨是我随身的“乐器”,它伴着我走遍天涯海角,随着我度过漫长岁月。
       材倜弟小时候胖胖墩墩,爱笑不爱哭,十分逗人喜欢。尤其是叔叔们,总爱逗他玩儿。矿叔的玩法很有“创意”:每当对面包子摊上的师傅和面而材倜恰在煤球店里时,矿叔就将他抱到柜台上,模仿着对面师傅“和起面”来。或抻,或揉,有模,有样。也许是按摩让人舒服吧,常常逗得材倜弟咯咯直笑。包子师傅有个习惯的动作,即在将面揉成团时,总要拍打一下面团,“啪”的一声,响彻市井!“热包子咧——热馒头......”,和着叫卖声,形成一段悦耳的旋律。与包子师傅相呼应,此时,矿叔就将材倜翻转身来,让他趴在玻璃柜台上,照着他的小屁股就是一下,“啪”!顿时,只听到“哇”的一声啼哭,店里店外,立刻热闹了起来:材倜弟的哭闹声,叔叔们的欢笑声,街市上的各种叫卖声,合成了一部交响曲,那是比小施特劳斯的《电闪雷鸣波尔卡》还要发聋振聩的交响曲!
       “叔叔们啦!莫把伢弄伤了啊!”我们的母亲立即将材倜弟抱走,边走边心疼地察看着还残留在他那小屁股上的五指红印......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小时候,每天清早起床,母亲一面给我穿衣服,父亲一面教我们吟诵唐诗宋词。李后主的《相见欢》、《虞美人》以及其它的几首词,父亲吟诵时,其呜呜咽咽之声,给我留下终生不忘的烙印。儿时,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上海,我虽不解父亲在吟诵时所抒发的“亡国”之恨;现在,再复习李后主的词,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却不由得顿生物是人非之悲了。
       我们的祖辈、父辈,相继“匆匆”仙逝于积贫积弱的乱世,无缘享受昌平盛世的繁华,这是我等儿孙的“人生长恨”之痛。但转念,他们嫉恶如仇、威武不屈、爱憎分明、大智大勇、大慈大悲、宽厚大度、安贫乐道、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等美德,都有所附丽,有所传承,有所发扬时,我们应是心有所安了。
                                                                                          
                                                                                             陈材信  2014年1月10日
                                                                                                                                                (经陈材保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0 16:04 , Processed in 0.1741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