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沉默的书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2 12:2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些沉默的书局

 作者:成庆 

  搭乘的士穿过熙熙攘攘的重庆南路,司机突然伤感地告诉我,这条街曾经书店密布,如今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了。沿着重庆南路寻访,虽然仍能感受到昔日书市繁盛的情景,但已掩饰不住日暮西山的气氛。历来在读书人中享有盛名的台湾商务书局里冷冷清清,据闻不久要重新装修,不知未来是否会因装修而改变命运?三民书局仍然是这条街道规模最大的书店,但其景象,也隐隐透出实体书店的颓势。最近看到报道,这条路上全盛期的百余家书肆如今只剩下二十家,实体书店的消失,俨然成为这个时代的魔咒。
  在重庆南路及其附近的区域,除去一般书店,还隐匿着不少佛教书坊,或销售、或免费流通各种佛教书籍。这些书肆大多隐藏在沿街商铺的二楼甚至住宅楼的高层公寓里,非知情者难知其踪影。
  为何有众多的佛教书店隐身此处?这不得不从当年天地玄黄的历史大变局说起。国共内战,大量江浙僧侣遂随国府迁徙来台,但在当时,因日据时代的影响,佛教中心并不在台北,而在日殖文化更为浓郁的台南。代表汉传佛教的江浙僧人为求自活,并欲改变台湾佛教的格局,陆续在台北购地安居,其中尤以善导寺为代表。国大代表李子宽居士与孙立人之妻孙张清扬筹款购下道场,并礼请汉僧主持,善导寺遂成台湾佛教重镇,白圣长老、印顺长老等大德都曾驻锡于此。
  也正如此,围绕着善导寺,也陆续出现一些道场精舍,例如一直弘扬华严宗的华严莲社,当年就是在附近的济南路购下土地慢慢发展为今天的格局。但因此地为市区中心,并无太多多余土地供寺庙道场扩张,又加上这一带原本在日据时期就有不少书店,故许多道场或一般的居士组织为流通经典的便利,则多在此地设立印经流通处。如大名鼎鼎的佛陀教育基金会、白马精舍、大乘精舍等等。
  在一栋极为平常的住宅楼里,我们搭乘电梯找到大乘精舍,从外观来看,与普通住家并无太大差别,里面则根据需求重新作了改建。我与友人在经书架前驻足浏览。平心而论,经过几十年的出版流通,台湾的佛典出版已经过了高峰期,大部分印经社也只是勉强维持运转。但对于我等陆客而言,却仍能有不少的惊喜。
  台湾佛典的出版流通一般可分为现代的重新排印校点本和民国以前的影印刻本两种,前者流通数量大,后者则因是传统刻本形式,故收集者较少,但此类刻本在大藏经尚未数字化的时代,可谓是流通的唯一形式。
  

  回溯台湾佛教的出版流通史,当年以影印流通《日本大正藏》为开端,台湾佛教界兴起了一波翻印流通典籍的热潮,除开一般常见的佛经,还有当年僧人居士南迁携来的各种经论刻本。这些刻本要么因此岸劫火而被付之一炬,要么则因未得善加保管流通而难寻觅。正因为这样的历史因缘,这些印经处所承载的使命则具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同行友人从书架取出一本书告我,此书有趣,坊间难觅。细细一看,这是民国时期日本净土真宗僧人小栗栖香顶在北京所作的演讲,汇集为《白话真宗十讲》一书,此书虽于义理上并无可观处,但里面所记录的许多历史细节颇为珍贵。如同清末民初许多曾来中国访问的日本学者文人面对清末衰败景象的失望心情一样,小栗栖香顶也对中国佛教的腐败极为痛心,“观支那之佛教委微不振,不啻不力,学亦不能布教,但法灭之时至矣。”民国时期,日本佛教曾在中国有大规模的弘法活动,从此书记录来看,当时日本佛教界前来弘法的动机,有相当部分是出于佛教的危机感,故小栗甚至还有“支那日本印度三国同盟”之提议。
  对于一般的佛教徒,这本小册子的确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是这本小书却散发出令人着迷的味道,因为僧人的观察在历史叙述中大多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他们是边缘、出世且被认为是消极的。但这本小册子却透出一种强烈的弘教热情,这种宗教热情其实一直潜藏在中国的佛教传统中,例如玄奘、鉴真,只不过,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这样的热情难免显得陌生与难以理解。
  挑选了几本书后,我们与负责精舍的居士告别,前往另外一家离重庆南路稍有些距离的佛教书局,之所以去寻觅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书局,其实只是为寻找一套《蕅益大师全集》,这家书局在80年代曾以刻本影印的形式出版流通了这套20余册的大部头。按照地址找到门牌号,却只看到一楼的佛具店,店主知道我们的来意后才打开一旁的铁门,原来,位于二楼的书局无人值守,或许并没有多少人来专程购书吧。沿着楼梯走上二楼,转角的阴暗处挂了一块极小的的铭牌——“佛教书局”。
  这个小书局由两位僧人创办,所出版流通的书籍与其他书店也并没有太明显的差异,如果不是为了蕅益大师的全集,想必我也不会专程来此寻访。他们流通这些经典,只是单纯地相信这些书有其价值,所以尽管他们沉默,但是他们却一直存在着。这就是台湾佛教小书局的缩影,他们隐匿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虽然淡出公众的视野,但却仍没消失。大多数这样的机构,是由出家众或居士主持,而且还有信众义务地加以护持,这使得他们能够多少不必考虑商业规律,而能存活在城市巷陌之中。
  回到上海,我时常想起这些小书局。想起他们不是因为感伤,而是他们的从容。他们的坚守无关乎商业,而只在于他们相信这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并不会嗟叹,因为这只不过是在坚持自己的某种人生信念而已。
  有时想想,如果我们身处的社会是一片漆黑,其实并不一定是缺乏“正义的探照灯”,而往往是很难找到这样微弱的信念灯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2:38 , Processed in 0.08590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