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角落里的课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8 21:4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角落里的课程
2


    角落,是孩子最喜欢的地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最喜欢的角落,而喜欢的角落里最容易诞生孩子的故事。
    对孩子来说,角落就是他的世界,而且在自己的角落里,他可以创造最美好的世界,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可以说,有角落才会有真正的儿童,有角落才会有真正的世界,才会有属于儿童自己真正的创造。
    于是,一所小学提出了一个命题:建构角落课程。我很赞同,因为角落里隐藏着课程的意义和儿童文化的密码。
    角落课程丰富了课程结构,在课程世界里抹上了一道独特的色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似乎成了课程结构的“铁三角”,但它们分别是国家、地方、学校开发的,无意中忽略了儿童。儿童既是课程的学习者和课程资源,儿童也应成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同时,儿童也应成为课程的开发主体和创造者。让儿童去建构自己所喜欢的课程,这是课程改革中的应有之义。我们常说,儿童是学习的主人;也常说,我的天地我做主,这没错。既如此,为什么不大胆地让他们去开发和建构呢?这样,课程结构中丰富了一个层次,这样的课程结构更完整,更凸显了儿童的地位。
    角落课程是儿童自己的课程。固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都应是儿童的,但从开发主体看,它们都是成人开发的,负载着成人的意志,让它们成为儿童的课程,要做许多转化工作。而事实是,转化极为艰难,而且成效不大。这里,需要郑重说明的是,我们绝不是否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只是倡导一个理念,那就是让儿童有发自内心喜欢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课程。这样,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每一个学生有自己最喜欢的学科、最喜欢的活动”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角落课程是宽泛意义上的课程,不必那么严格地去规范它。也许它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固定的内容,也肯定没有那种“正儿八经”的考核、评价,不过所有这些,包括实施的计划,不是没有,而是儿童自己研究、确定的。因此,所谓课程的规范性不是从外部加进去的,而是从儿童的经历和体验中“长”出来的,儿童在开发课程中也在建构自己的课程规范。这一切,都从根本上落实了儿童这一主体,不过,学校对于角落课程不是袖手旁观,更不是“冷眼向洋”,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支持、呵护、服务、引领,比如,那所学校准备研制“角落课程指南”和提供一个个角落,就是重要的工作。
    儿童的角落会有变化。过段时间,原来的角落会被他丢弃,又去开发新的角落;角落也不只是一个人的,很可能是几个小伙伴合作开发的,而小伙伴也会在“解体”后再去建构新的团队;角落具有隐秘性,是“个体社会”,也会开放,从角落走向更大的世界。这样的动态性,成了角落课程的重要特点,也彰显了生命活力。
    最后,我最想说的是,角落课程是个故事,这故事的主题是:让儿童成为课程领导者。
作者:成尚荣,系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
来源:《中国教师报》2014年1月8日第12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0 18:26 , Processed in 0.1183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