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而不死是为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7 15:2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考而不死是为神



老舍

考试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象人了,而把脑子严格的分成若干小块块。一块装历史,一块装化学,一块……

比如早半天考代数,下午考历史,在午饭的前后你得把脑子放在两个抽屉里,中间连一点缝子也没有才行。设若你把X+Y和一八二八弄到一处,或者找唐朝的指数,你的分数恐怕是要在二十上下。你要晓得,状元得来个一百分呀。得这么着:上午,你的一切得是代数,仿佛连你是黄帝的子孙,和姓字名谁,全根本不晓得。你就象刚由方程式里钻出来,全身的血脉都是X和Y。赶到刚一交卷,你立刻成了历史,向来没听说过代数是什么。亚力山大,秦始皇等就是你的爱人,连他们的生日是某年某月某时都知道。

代数与历史千万别联宗,也别默想二者的有无关系,你是赴考呀,赴考的期间你别自居为人,你是个会吐代数,吐历史的机器。

这样考下去,你把各样功课都吐个不大离,好了,你可以现原形了;睡上一天一夜,醒来一切茫然,代数历史化学诸般武艺通通忘掉,你这才想起“妹妹我爱你”。这是种蛇脱皮的工作,旧皮脱尽才能自由;不然,你这条蛇不曾得到文凭,就是你爱妹妹,妹妹也不爱你,准的。

最难的是考作文。在化学与物理中间,忽然叫你“人生于世”。你的脑子本来已分成若干小块,分得四四方方,清清楚楚,忽然来了个没有准地方的东西,东扑扑个空,西扑扑个空,除了出汗没有合适的办法。你的心已冷两三天,忽然叫你拿出情绪作用,要痛快淋漓,慷慨激昂,假如题目是“爱国论”,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的心要是不跳吧,笔下便无血无泪;跳吧,下午还考物理呢。把定律们都跳出去,或是跳个乱七八糟,爱国是爱了,而定律一乱则没有人替你整理,怎办?幸而不是爱国论,是山中

消夏记,心无须跳了。可是,得有诗意呀。仿佛考完代数你更文雅了似的!假如你能逃出这一关去,你便大有希望了,够分不够的,反正你死不了了。被“人生于世”憋死,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说回来,考试制度还是最好的制度。被考死的自然无须用提。假若考而不死,你放胆活下去吧,这已明明告诉你,你是十世童男转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18:35:16 | 只看该作者
一次语文检测所引发的思考



乔能俊

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发现阅读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尤其是在学生阅读积累与感悟能力方面, 深感效率低下, 又不知症结何在。而一般性的检测往往只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水平, 能力考查无从谈起。基于此, 我们拟订了一套名为《语文, 真好》的试题( 详见附录) , 在五年级两个实验班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数据是触目惊心的, 但我们并不回避现实。造成如此糟糕的成绩也许是学生第一次面对这样一份个性十足的试卷无所适从, 也许试卷上的深度问题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 但这正是我们作为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

一、失败的积累是为积累而积累

在第一题63%的正确率中,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之类的口号、标语占去了半壁江山。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有些学生竟写着“不许丢垃圾”、“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名言”。问题当然不是学生积累的格言、警句不多。每个单元“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均有成语或警句的背诵, 教师在平时也要求学生做些好词佳句的摘抄。为什么大量的积累没能引起学生文化底蕴质的飞跃呢? 在我们看来, 许多积累因无视学生的主体性, 变成了没有情感参与的程序输入。教师感兴趣的是词句物化在笔记本上做僵尸状的整齐排列, 而从不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情景中灵活运用并加以内化; 学生所做的努力是尽量满足老师的观感和做着莫名其妙的口腔运动。实践证明, 毫无应用意识的积累是徒劳的。

二、是谁偷走了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题、第四题本是极有趣的题目, 却最终成了许多学生的紧箍咒。人们都说孩子是天然的诗人, 是大地最忠贞的守护者。可是, 我们看到的为什么偏偏是他们对诗人的背叛和对大地的疏远? 就在惊诧于学生天性的流逝和想象力匮乏的同时, 我们才惊觉自己童真童趣的失落。在我们这些成年人的眼中, 文字可还有泥土的气息和青草的味道? 当我们手捧教材、深挖重难点时, 目光可曾穿越过学生那灿烂瑰丽的心空? 在语文课上, 我们反复唠叨着“感悟”。感悟靠什么? 不就是靠直觉、靠想象力吗? 可是, 我们可曾呵护过、珍视过学生的天真的想象? 我们确实该扪心自问: 是谁偷走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使个性化阅读走向深刻的丰富

第五大题中的第二、第三小题极低的正确率出乎意料。这不是每篇课文我们必练的项目吗? 如果说传统的讲解、分析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窒息了学生的灵感, 那么个性化的阅读应该给了他们足够广阔的自由解读的空间, 许多独特的观点得以生发, 丰富的表达得以彰显。但现实却不如理论乐观。我们不得不思考: 是不是有了个性化阅读就有了一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个性化阅读?据经验判断, 个性化阅读是感悟文本的必要条件, 但并非充分条件。况且, 由于学生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心智发展水平等不同, 对文本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必定有所差异。作为教师, 有责任把学生从狭隘的、肤浅的个人体悟中引向更博大、更精深的人文关怀之中, 使个性化阅读走向深刻的丰富。

四、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

第二题和第五题的第四小题见证了学生阅读的贫乏。这种贫乏是致命的, 它导致学生思想资源贫乏, 感悟能力萎缩, 表达方式单调……从某种意义上讲, 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 帮助他们形成受益终身的阅读习惯。否则, 再高超的教学技艺终归也是失败的。为了尽到这一责任, 教师除了为学生推荐书目、提供阅读的情感支持之外, 还应该给他们介绍一点关于作品及其作者的故事, 因为作品的创作和流传本身就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文化史。况且, 作品与作者是不分离的, 学生因读作品而熟悉作者, 因喜欢作者而去读他的作品。

附:

语文, 真好

“丁零零……”起床的闹钟声响了。真高兴, 又是新的一天!

我踏着愉快的节拍来到校门口, 那四根高大的柱子每每给予我惊奇。要是在上面写上________的名言警句就好了, 让它给我们以启迪、陶冶。(第一题)

校园内已经响起了读书声, 我的脑海里蹦出许多关于“读书”的词语或句子, 如______, 还想起了平时最爱看的书, 书名叫_______。(第二题)

有些同学往植物园走去。一想到植物园我就气。树啊、花啊、草啊, 都被同学们糟蹋得不成样子, 我仿佛听到小草在诉说:“如果你们给我以______, 我会给你们以___________。”(第三题)

唉, 不想了, 快进教室吧。语文老师早就到了, 还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 用“千里迢迢、汗流浃背、五大三粗、自不量力、一马当先”编个小故事。真有趣! 我略加思索, 就想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题)

第一节课开始了, 是语文课。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 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 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 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 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 最后得知作者是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几经周折, 找到作者的姑母, 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所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继续写下去, 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 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 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 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 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 同样, 每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 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 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 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 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 犯案上千。文章的最后, 他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 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 ”林清玄不曾想到, 他20 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 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 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店的大老板了! 在一次邂逅中, 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 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 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 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 ”从此,他脱胎换骨, 重新做人。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 漠视者冰结心城, 四海枯竭, 丛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 一种沟通与理解, 一种信赖与祝福。

读懂了没有? 我可要考考你。

第五题

1.理解词语是读懂文章的前提。你不用查字典, 用近义词替换、找反义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也能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大名鼎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钟爱有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笔涂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脱胎换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仿着培根的话说吗? 欣赏者心中有________,漠视者心中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 写出你对画线部分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提到四位名人, 即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林清玄和培根, 请你选择其中你最熟悉的一位, 结合文中的信息和你平常的了解, 简单介绍一下。当然, 也可以谈一谈其他的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零零……”下课铃声响了。语文, 真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5 17:02 , Processed in 0.1037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