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章综合训练之前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3 03:1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综合训练之前期



刘真福

  
从文章训练的角度说,前面各章都是文章教育的分解训练,这一章是综合训练。文章分解训练是分解文章各个要素,化整为零,细分详解,各个突破,务求深入,欲为细致;文章综合训练是在分解训练之后,集文章之零散为整体,合成有机之一篇,如《文心雕龙》所说:“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附会》)

如何集散为整、合成一篇?方法途径可谓多矣,如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来说,观察、搜集、思考、整合、写作;从文章的教与学的规律来说,传法授技、训而练之、登堂入室;从写作本身来说,素材、题材、主题,感悟、提炼、集中;从习作训练规程来说,提纲、草稿、正稿、修改稿……这里的文章综合训练主要是面向初学者,进行正规而浅易的范式操作训练,一是展示文章产生的时序,二是演示文章成型的方法,三是指示语文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因此是从一种宏观的视野来观照文章的形成过程,揭示文章形成的原理和规律,给初学者几个易于攀登的台阶,通往文章初成之路。

说到方法途径,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和要求,那就是文章综合训练要科学化、正规化,遵循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讲究规范思维、规范操作、规范表达。文章综合训练可以做得非常深入细致,甚至繁复、繁琐,也可以简约、简化,分出大概的步骤、方面。作为初学者来说,不必讲求繁琐哲学,避免贪大求全,还是简化为好,本章按时间进程的先后次序,分为准备阶段、实话阶段和总结阶段三步,这是最为简省的步骤序列。作为老师来说,应该发挥教学的智慧和行为艺术,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有老师指导和没有老师指导的实践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老师的指导指明了学生行为的目标,增多了预见性,减少了盲目性,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最终确保文章综合性学习的顺利成功。

有关文章综合性学习的操作要领,总的提示几点:

1.遇事先想一想,不可贸然率意地下结论或行动,找出最佳选择方案,会思想的人才是能成功的人;

2.要学会宏观思考,习惯地从总体上把握问题,或从局部问题扩展至全局的观照,练就一双精明的眼睛;

3.要有问题意识,时时产生无数个疑问,并顺着产生一个个解答的思路;

4.要有方法意识,成果的卓越、思路的新异都取决于方法的优良,如果中途出问题了,极有可能是方法有问题,迅速改弦更张、调整顺应。

一、调动积累初定选题方向

确定选题可以说是文章综合性学习最难的事之一,选题一经确定,意味着研究方向确定,剩下的就是沿着这个方向努力,每一步的努力都会有成效的。也许有人说,确定选题是难,后面的研究和写作不是也很难吗?选题找到之后,同样不知如何着手研究呢。这里的问题还是出在选题的方向上,如果选题找准了,适合你往下一步深入探究,就不会有困难了;如果选题找错了,或大了,或小了,或光凭兴趣行事,没有考虑你的能力和客观条件,那么往下确实举步维艰的。

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很容易”就找到一个选题,草草“研究”,匆匆写作,结果以失败告终。不是什么选题都适合你的,真正值得你研究和写作的范围很窄小。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范围和学习范围,自己的范围就相当于自己的“国土”“领地”,自己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别人都听你的,信服你。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你说话就缺乏权威性和可行性了。我们看看历史那些学问大家,他们的著作广为人知,他们的思想照亮了人类社会的前程,但细想起来,他们的专业范围其实都是很窄的,有时窄到一个专业的一个方面的一个点上,那才是他们最得心应手、最有发言权的范围。因此缩小研究和写作的范围,找准自己的“地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怎么找到专属自己的范围或方向?

一是明了自己学力之所长。经过多年读书作文的积累,有人擅长文科的学习,有人擅长理科的学习,文科、理科所储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甚至习惯、性格有所不同,这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着你研究和写作的起点选择;再有,有人形象思维发达,有人抽象思维发达,也会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前者擅长于理性的判断、推理、演绎、归纳,显出理论的色彩,后者擅长于材料的找寻、择别、归类,显出感性的色彩;另外,有人擅长独立思考,比别人深刻,有人需要群居相切磋才会激发灵感的火花,处在一种群体相互作用的“思想场”中,显得极为活跃。在明了你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再去努力,每付出一些努力,都取得一些进步。

二是明了自己兴趣之所在。古往今来那些有大成就的人无不是对事业和学业充满热情、兴趣的人。如果说事业、学业是无边的疆域,那么兴趣是最好的向导,它引领你选择道路、认清目标,它在你困惑的时候让你清醒,在你气馁的时候给你勇气。兴趣可以弥补才学、能力之不足,帮助完善智慧,提升品质。因此对待兴趣的态度,一要强烈,二要持久,三要不轻易改变。所谓强烈,就是充满烈火一样的热情,全副心神投入其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事业和学业的兴趣之多寡强弱,决定了成功与否和成就的高低;所谓持久,既指目标的持久,也指热情的持久,有持久才能积累,积土成山,积云成雨;所谓不轻易改变,就是在熟悉了某个领域的知识、行情之后应该执著,坚忍不拔,不要随意改变你头脑中的兴奋点和你的事业、学业的“根据地”,改变可能意味着风险甚至失败。但是,到了非改变不可的时候还是得改变,这叫审时度势、顺应潮流,有时再往前进举步维艰,换个方向或许有出路,海阔天空。

另外,老师的指导、监督作用不可低估。综合性学习毕竟是有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新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借鉴,一切都得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体会、总结,非常需要老师的帮助、引领,不论事情之巨大与微小,老师都应该替学生考虑周全。

有的师范院校的老师总结了这样一些亲身体验过的教学指导方法、策略:

选题方向的指导:

初步涉及课题研究,从具体问题入手,避免涉及大而空的课题;

尽量选择描述性的课题,避免过于抽象的课题;

选择课题要考虑实施研究的可行性;

选题要明确所提出与解决的问题;

选择研究的课题要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指导价值;

选题要有创新意识;

善于从周围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发现课题;

选题尽可能地反映当今社会上的焦点、热点问题。

心理方面的指导:

动员课题组成员满怀信心地实施研究任务;

培养认真细致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

督促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提醒对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树立坚定的信念,不能随便打退堂鼓。①

以上的教师指导方法、策略就体现了科学性、规范性的特点,是不是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呢?

二、确定探究的范围、方式和步骤以及合作方式

在确定的文章综合训练的选题大致方向之后,再往下做就有某些必然性了,隐约见出训练探究的范围、探究的方式、探究的步骤,以及个体探究和集体探究的方向、策略。

首先,根据选题方向确定探究的范围。

两相比较,选题方向具有方向性、指向性特点,但是还没有确定具体的探究范围;探的范围比选题方向稍稍具体一些,探究者不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不知道怎么做。究竟怎样理解这里的探究范围?它应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相结合的,即选题的范围有开阔而纵深的展开面,给探究者的能力以无限发挥的余地,很容易找到一个思考的切入点、生长点,同时又限制难度,不过高地超越初学写作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它应是已知性与未知性相结合的,即从探究者已知出发,通往未知领域,又变未知为已知,如此反复,循环上进,确认已知是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发点,保持足够的未知是保证一定的探究难度;它应是体验性与思辨性相结合的,即一方面强化动手实践的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多多动脑,通过训练改善思维方式,将两个范围内不同性质的活动结合起来。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选修课程的设置,在不同系列之下包含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就相当于一个选题方向,每个选题方向之下包含若干探究的范围。以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鲁迅作品选读》为例,这一选修课相当于一个选修方向或选题方向,教材后面所附的“参考选题”列述了若干探究的范围,如“略论鲁迅语文的色彩美”“简析鲁迅语言的音乐感”“从几篇杂文看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等,就等于探究的范围。

其次,根据选题方向和探究范围确定探究的方式。

这里的方式具有广义性,既指个体自主探究的方式,也指众人之间合作探究的方式,还指师生之间互动探究的方式,以及老师对写作者探究方式的指导、督促、评价等,总之,是文章综合训练的一切探究方式的总和。

探究方式的具体内容或基本类型是丰富多样的,每种探究都可以找到而且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这里引述一些专家的提示,或许带来有益的启示。

有人提出语文探究的几种基本类型:

社会活动型: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融入社会当中,交往、观察、体验、感悟。

虚拟活动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语文为核心、为基础,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分工合作,交流欣赏。

模拟实践型:设置模拟的物化世界,让学生参与实践。

角色体验型:设置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充当认定的角色,全身心地体验。

专题研究型:综合运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等资源,从中发现学习的主题,提出并解决问题。

自由拓展型:以“课文内容”为信息点,以“与信息点相关的所有信息”为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项目。①[2]

还有人提出语文探究的多种方法:

自学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集体研究法、教练法、讨论法、制作法、评议法、命题创作法、竞赛法、系统创新法。②[3]

或许还有许多语文学习的探究方式和探究类型,其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不过上列述种种方法、类型等,不是让我们的文章综合训练照搬运用,只是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供参考、启发,可以有选择地采用某些形式。上述的研究性学习与文章综合训练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教育理念、活动方式、参与人员等。总体来说,研究性学习包含了文章综合训练,文章综合训练只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个分支,它应该从研究性学习中获取一些活动的理念、方法等。

再有,根据以上种种因素确定探究的步骤。

探究的步骤关乎文章综合训练的具体实施,它不是凭空而来,不能忽略文章训练的其他因素先行起步,需要确定其他种种因素之后慎重实施,力求方向正确、切实有效,避免反复受挫、中途折返。文章综合训练同样属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之一种,专家们从广泛深入的校内外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规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关于研究训练的步骤,有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七分法等。

三分法:问题的呈现、问题的分析与评价、问题的解决。①[

四分法:确定学习主题、制定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与分享成果。②

六分法:课前准备的学习和指导策略、选择与确定课题的学习和指导策略、制定研究计划与开题评审的学习和指导策略、实施研究计划的学习和指导策略、撰写研究报告的学习和指导策略、交流成果和结题答辩的学习和指导策略。③

七分法:设置情景、提出问题,确定专题(项目)、提出假设,制定研究方案、开题论证实施,搜集并整理资料,综合归纳、得出结论,表述交流、接受评价,实践检验、体现价值。④

从根本上说,这几种分类法有相通之处,撮取其共同点,大致包括“前、中、后”三个阶段。

最后,商定合作探究的方式。

合作探究方式是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与个体式探究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奠定文章综合训练的基础。合作式探究不仅能培养写作者的探究热情、探究能力,还能培养写作者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能力,改善人的精神气质、行为品质。

合作探究的方式没有定规,可以多样化,如二三人的组合,七八人的组合;可以由老师指派组合,也可以自由组合;可以各报一个选题,也可以共选一个选题,然后分头行动,各人探究选题的一个方面,到时信息汇合,共同完成一篇报告或论文;所有的一切,可以由师生共同商议布置安排,也可以由生生合作自行安排。

合作探究参与的人多,涉及面广,从这意义上说比个体探究更难。要顺利地进行合作探究,有必要提醒几点:一是加强交流,不只是师生之间应该交流,生生之间更应该多交流,而且交流应该贯穿探究的全程,交流越多,探究越深越广;二是行为可控,合作探究不能让勤者愈勤、懒者愈懒,而是让每个参与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勤奋地活动起来,随时监控、督促那些想偷懒的人,或一时迷茫找不到努力方向的人;三是过程有序化,事先应定计划和规则,白纸黑字“立此存照”,每个人不光知道自己最终目标是什么,还知道当前和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探究结束时拿当初计划来看,是否达成目标,是否每一步都落到实处;四是注意实效性,合作探究不能搞花架子,以致表面热闹实质空虚,而应将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定得非常具体、可操作,尤其要体现语文性特点,突出文章写作的特点,通过探究活动每个人的语文水平、写作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得以强化。

三、草拟选题纲要

前面完成了初定选题方向,确定训练的范围、方式、步骤等零散的工作,接下来就该进行整合,把零散的、空疏的想法变为用语言文字表述的选题纲要。这里的选题纲要,不是指文章写作提纲,因为此时离文章写作尚远;不是指对选题之“题”的理解说明,那样太浅易轻率了;不仅指活动步骤,应有比活动步骤更为丰富的内容。它是指文章综合训练的活动纲要,即对活动计划或操作规程的宏观说明。

草拟选题纲要做到具体、细致、周到,尽可能想到未来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活动的人员组建、合作的形式、活动的规则秩序、活动的附加说明等。或许随着活动的深入进行,会发现原来的计划、规则不符合实际的需要,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充实、完善,那么就应该及时改弦更张。但这也是在原有的计划、规则基础之上修改完成的,不是对原有基础的否定,而是进一步完善、提高。

总之,活动有计划比没有计划要好,把活动计划变为语言文字细则,比光是口头商议、叮嘱要好。这是一种科学的正规的高质量的文章综合训练,其效果肯定远胜于以前无数次简单易行的作文训练。现在训练的不仅是作文本身,还训练开掘作文源泉、开阔作文思路、规范写作行为,从此养成做事情条理化、有序化、正规化的习惯。

有专家从专题训练实践中总结了专题研究方案的思路,可供我们草拟选题纲要时参考:

1.专题(项目)名称:一要准确、规范,二要简洁、简短。

2.专题(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具体,不能空洞。

3.专题(项目)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宏观上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

4.专题(项目)研究的目标和假设:指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解决哪些具体问题。比指导思想更具体,要清楚地写出来,不能笼统。

5.专题(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将目标再具体化,分解为几个行动任务,要写明做什么、怎么做。

6.专题(项目)研究的步骤和进度:安排好时间和顺序,通常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段进行,每段的起止时间应有规定。

7.专题(项目)研究的方法及资料获取途径:包括走访、参观、查阅、比对、统计等。

8.专题(项目)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报告、论文、课件等。

9.集体专题(项目)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工分:要写出专题组召集人,分工要明确合理,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任务和原则,同时要协作,共同探讨,一起克服。①

以上的方案或纲要具有正规规范、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文章综合训练说的,但可供参考借鉴。据此考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会有很多的感慨和启发。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本语文2的“梳理探究”有一专题“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有几个知识介绍项目:一、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二、成语的运用,三、成语与文化。每个项目都附有三个小练习,有些练习是以纯粹集体活动作为展示性成果,有些是以整理材料作为积累性成果,有些则以小文章作为写作性成果。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选修教材有一“鲁迅作品选读”的研究专题,有几个“参考选题”:一、鲁迅与╳╳(绍兴,南京,杭州,北京,西安,厦门,广州,上海等),二、鲁迅文本细读与分析,三、鲁迅精神命题研究,四、网络对话。每个项目实际上包含一个或多个训练题,尤其是二、三两项各由12个训练题组成,总体上说训练的特点非常鲜明。

从两套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来看,当今语文教材、语文课堂都重视学生的专题研究、综合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动向,是令人欣喜的。不过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当前的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一直为寻找适合实际需要的专题研究、综合训练的路子而迷惘、惶惑。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上述两套教材都偏重于知识的陈述和训练主题的展示,至于过程和方法付诸阙如。老师和学生拿了这种全新的语文教材仍然不知怎么操作,难道教材本意是留下过程与方法、策划与实施的巨大空白由广大师生去填补?

如此看来,这里说的专题研究、综合训练的方案、纲要等值得广泛推荐,我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根据现实情况制订相应的文章综合训练策略:

第一,确立规范操作意识或者说过程和方法意识,即先有严密的方案即行动纲领,再按方案行事,避免行动的盲目性、无计划性;

第二,借鉴其他研究性学习和综合训练的思路、方法,这些思路、方法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

第三,根据文章综合训练的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目标体系、行动纲领、行为准则等,要突出语文性特点,突出语文训练中的写作特点;

第四,注重实效性原则,以学生切实有效的进步成长为最终目标,避免表面热闹、华而不实。

注释:
①这些教师指导方法、策略见王升主编《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第24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版。
②周庆林《研究性学习百法·研究性学习指导》,第37~6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①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165页。
②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242页。
③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7月版,目录。
④②周庆林《研究性学习百法·研究性学习指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27~35页。
①摘自周庆林《研究性学习百法·研究性学习指导》,第37~61页。


文章综合训练之后期刘真福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写作成文、修改润色、集体评议。文章综合训练至此行将结束,也可以说进入高潮阶段。前期的各项努力都为此一搏,成败见出分晓。犹如科学家从几十吨的矿渣中提炼出几克铀,长期的辛苦终于凝聚成一项精粹的成果。



文章综合训练之后期的工作任务的特点,一是以完整精致的语言篇章的形式表现综合训练的业绩,此前的查阅、研究以及草拟提纲的工作,都是零碎的、辅助性、铺垫性的,此时的工作才真正宣告结束;二是文章能力从构思、预设转向写作、修改和评议,能力的性质、目标变了,一部分能力为之潜沉,一部分能力随之突出;三是思维能力转化,思维由分散转向凝聚,并进一步提高、深化,这一阶段结束时,会发现思维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这一阶段的工作任务要求我们具有文章的“感觉”,即深刻细致而有条理的思维、合理地布局谋篇的能力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些“感觉”、能力、习惯、技巧等,基本上都有赖于长期勤学苦练的基础,但如果有了前面文章综合训练的非常厚实的铺垫,它们完全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出来。写作经验丰富的老手或许不需要有太多的训练铺垫,就可以写成成熟甚至完美的研究性文章,而写作经验不甚丰富的新手如果前期准备得好,也可以弥补经验不足的毛病,写出和老手不相上下的研究性文章。



一、精研细磨写作成文



写作,可以说是世间最劳神又最神圣的工作。写作需要调动作者全部的才智、热情和毅力,才能写好;写作表现着作者的人格、气质、才情、学养和语言功底,是作者综合素质的反映。我们这里倡导的研究性写作,更是如此。为了完成这样的研究性写作,提醒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是万事俱备之后的事。



这里强调的是时间“滞后性”,即在准备工作做充分之后才开始动笔,不可操之过急。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是性急,在条件尚不具备时匆忙动笔,结果写成之后自己的都不满意,又怎敢公开示人?他们总是稍有一小点“灵感”就以为文章可以写成了,可是真要动笔了,会发现脑子里空空的,很多问题没有落实。正如刘勰所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意思是说,刚动笔时,气势很盛;等到写成了,比心想的差了一半。为什么呢?凭空想象容易出奇制胜,真要用语言兑现了就难以显出巧妙了。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鲁迅作品选读》的附录“参考选题”有一题“谈谈鲁迅的生命意识”,假设有一同学觉得这一选题很深刻,突生灵感,想选此题写作,稍翻查资料便开始动笔,最后肯定写得稚拙,难能满意。其实这一选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写好的,一要作一些深入的思考,如鲁迅自己的生命体验,鲁迅对中国民众生命的关怀,鲁迅对“生”与“死”的思辨,鲁迅对生命合理性存在的思考;二是查阅、整理一些资料,有些须摘录,有些须提要钩玄,如阅读《坟》《热风》《野草》文集,阅读《呐喊》《彷徨》等小说集,阅读研究鲁迅的专家林非、钱理群、王富仁、汪晖等人的研究论文;三是将上述几个方面整合起来,融会贯通,提取一些简单的要点,再想出自己的一个新的观点,根据这个观点寻找几个支撑的分论点,论文写作就可以开始了。当然,说来容易做来难,其中暗藏着很多艰苦的劳动,需要耐心细致,点点滴滴地去完成。



2.写作要严格按计划行事。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任何写作都是有计划、有预想的,研究性的文章更是如此。写研究性的文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即在先期的确定选题方向、范围和训练纲要,以及中期的查阅资料、提炼观点、整理写作提纲等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和深化,再动笔写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写作作为文章训练阶段的最后工程,可视为前期和中期工程的自然延伸,此前基础越是牢固,文章越见厚实、厚重。写文章有章(计划、提纲)可循和无章可循,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有章可循标志着写作的规范、成熟,无章可循意味着写作的“未入门”。



仍以上述的“谈谈鲁迅的生命意识”写作选题为例。先期工作大概有:冥思苦想选定“鲁迅思想研究”的大致范围,就是计划的开始;与同学讨论选题研究的方法、要领,并按选题纲要查找鲁迅作品资料和诸多的研究资料,也是计划的实施过程;最后根据“谈谈鲁迅的生命意识”草拟文章提纲,并根据提纲动笔写作,是计划的阶段性完成。写作是最后一个环节,它不能离开前面的若干个环节单独存在。



初学写作的人可能不习惯或不愿意按照写作计划行事,兴之所至、笔之所至,尽管前面做了很多资料性的工作,以及深入细致的思考,都在进入写作的关口摒弃了,等于前面的工作白做了,或者说尽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最后在写作中发挥的力量仅有百分之五十、三十。这不是成功的文章综合训练。



3.写作可能改变原计划。



上面说“写作要严格按计划行事”,这里又说“写作可能改变原计划”,表面看是对立的,其实对立又统一。“按计划行事”是说写作要有计划性,以免随意性;“改变原计划”是说在计划性的前提下机智灵活、随机应变,所谓“改变”是完善计划,使文章写作变得更加符合心意。



任何写作计划都不可能是完善的,总有这样那样的缺失、疏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做或大或小的修改。这是因为“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构思起来相对容易,动笔写起来就难了,要写得巧,只有靠临场发挥的功夫了。



可能改变原写作计划的情况多种多样,但大致是:有时是随机应变,需要锦上添花,新添“巧”的内容,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谈鲁迅杂文的艺术品格,在力陈鲁迅杂文语言诸多机趣、巧妙之后说:“所有这一切,又非事先的精心设计,而是笔到之处,自然流出;待写到兴会淋漓时,就更是无拘无忌地将诸多不相谐的语言顺手拈来,为‘我’所用。”①有时是修正原有的内容,如在写作过程发现某些不合适,不得不对文章的总论点分论点、篇章构思、行文风格进行反思,订出新的写作计划。不过有一点,不能对原写作计划作全局性的颠覆,颠覆意味着推倒重来,非常费事,说明前期的计划考虑不周到,或者说缺乏写作的经验。



4.写作应当一鼓作气地完成。



文章写作需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不间断地从头到尾顺畅地写下来。文章自有“文气”,正如人有“人气”一样,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服从整体,人的外在形体与内在精神协和一致,“人气”具有统一性、完整性、和谐性,“文气”亦然,以和谐统一、浑融一体为妙。当写作行进到中途而搁置下来,“文气”必然断了,当初的心气、心境、热情和思路已经淡漠、忘却了,重新拿起笔时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新写作情境。



为了更好地做到一鼓作气地写成,不能追求局部的“完美”。写作前可以思虑再三,一旦动笔了,就得靠了心潮的推动“勇往直前”,决不迟疑、决不旁骛,更不中断。追求局部的“完美”是完美主义的不适时的表现,这种完美主义即精雕细琢、精心修饰,局部“完美”了,整体疏漏了。古人说“彼榛楛之勿剪,亦蒙荣于集翠”②,意即文中的“残枝败叶”不必剪除,也同样披戴密集的翠绿。不必剪除意欲何事?一心一意直写下去!



二、精心修改润色完善



文章修改之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不亚于文章写作,或者说文章修改是文章写作的一部分、一阶段。如果文章写而未改,就像玉器雕琢而未修饰,只是个半成品。玉器必须打磨后光净鲜亮才能出示,文章必须修改润饰后基本上无大病才能发表。许多人把写作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草稿阶段,一是修改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前后有序、密不可分的。事实上所有文章大家都有反复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换句话说,正因为他们善于修改自己的文章,才能成为文章大家的;而很多习作者写完后懒得再理会自己的文章,或者敷衍地修改一下就交作业了,等待老师评分、修改,严格地说是对自己文章不负责任。



文章写成后必须修改,而且反复修改,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对事物、事理的认识有一个不断调整适应、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由构思到写作相对地成为一次认识过程,从写作到修改又成为另一次认识过程。后一个过程以前一个过程为基础,在对事物、事理的各个细节、环节充分熟悉之后,再统观全局,会发现原来的认识有着种种瑕疵,这正是促成修改的契机。正如论者所说:“修改文章的过程就是作者自己的认识深化并不断使其得到更好的表达的过程。”①再有,从文章写作到文章修改有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前者是文章写作者,后者是文章修改者,由于角色、身份、眼光、态度、角度不一样,看到的文本、发现的问题也不一样,一些问题在写作时是盲点,在修改时变得清晰。由写作者和修改者双重身份来完善同一篇文章,自然会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品位。



三国时的曹植的话说:“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与杨祖德书》)那么当代文章之病都有哪些种类?有人作了全面划分和深刻的分析:



1.抽象笼统,叙事不具体,说理不清晰。



2.根据不足,就下断语,我要这样说就这样说,信不信由你。



3.强调一点,不加限制;反驳别人,易走极端;没有分寸,不够周密。



4.大家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多,以为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



5.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少,以为自己知道别人也应该知道。



6.许多事情或问题,随便放在一起,没有中心,没有层次,逐段读时也还可以,读完以后一片模糊。



7.写到下句不管上句,写到后面不管前面。



8.信手写来,离题万里,偏又爱惜,舍不得割弃。



9.抄书太多,使人昏昏欲睡。



10.生造词头,乱用术语,疙里疙瘩,词不达意。



11.没有吸取说话里面的单纯易懂、生动亲切等好处,只剩下说话里面的啰嗦重复、支离破碎等缺点。



12.没有学到外国语法的精密,却模仿翻译文字造长句子,想把天下的事情一口气说完,一直是逗点到底。②



也有人简要地概述文章通病共十大类:其一曰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其二曰喧宾夺主,详略失当;其三曰剪裁不当,不忍割爱;其四曰顾此失彼,前后矛盾;其五曰空洞无物,废话连篇;其六曰立言有偏,论述不周;其七曰违背事理,描写失当;其八曰重复啰嗦,拖泥带水;其九曰堆砌辞藻,生造词语;其十错字连篇,标点混乱。③



当然文章之病还有其他分类法,不一一陈述。紧接着而来的问题是,如何针对文章通病进行妥善的修改?



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写作的人群的不同,文章修改的标准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刘勰说:“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弛于负担。”①他侧重于文章删繁就简的修改。鲁迅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②他侧重于语言表达的精确、精练,虽然说的是小说创作,其实与其他文章的道理也是相通的。另外,他们只是针对文章家的文章修改发言论,至于文章意旨的正确鲜明突出、材料的匹配得当、结构的完整匀称、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的规范正确等,这些初学者容易犯的文章之病则未予评论。这里针对初学者提出文章修改的几点建议。



一是修正、完善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



文章是思想的结晶、情感的产物,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灵魂,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在文章中没有哪一项构成要素比思想感情更为重要的,思想感情稍出偏差,文章几乎陷于整体败落的境地。那么,必须遵循意在笔先的规则写作,想好了再写,没想好暂不动笔。但是,如果一时没想好就写成了文章,那就得作较为大的改动。对这种偏差的修正通常有几种情况:一是观点不正确,感情不健康,多数人看了都接受不了,这就需要动大手术,甚至重写(这不是“文章修改”应该讨论的事);二是观点偏激,感情狭隘,显出极端化倾向,这就需要收敛一些,改掉一些偏激的语言;三是观点、倾向前后不一致,或自相矛盾,或无顾盼关联,这就需要改动局部的语言,使之协调统一起来;四是文意含混,观点不明,态度暧昧,或不得已而为之,或不善作文而陷于失败,这就需要先想清楚,确定明晰的观点倾向,再据以改动语句,使语句能较好地传达观点倾向;四是反复斟酌标题,标题文字不多,但这些文字比文中任何地方的文字都重要,说字字千金也不为过,标题的表意效果多种多样,有的要明确响亮,有的要含蓄蕴藉,有的要精确周全,有的要概括性强,通常易犯的毛病,或是文不对题,或是题目太大,或是概括不周全,或是不够艺术、缺少余味。



二是增删、调整文章的材料。



文章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使文章得以丰满、充实、生动。在文章材料上出问题,可能是不真实,仅是道听途说,或是引用的第二资料,未加分辨即信而用之,就有必要核实、查对,颇可怀疑的坚决删除,可能是不新鲜,广大读者一看就熟悉,熟悉了就生厌感,文章自然缺乏可读性,就有必要调换新的材料;可能是不必要、不简要,如果文章是以描述材料为主,意义全在事件、情景、人物当中,那无可厚非,但通常文章以意旨为主、材料为辅,材料过繁冲淡了文章主旨的表达,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就有必要删繁就简、提炼精选。在修改文章要牢记一条,文章首先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思想感情好比“灵魂”;材料则是“血肉”,是依附于文章“灵魂”的,它的存留与废去全依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有用性而定。



三是调整文章的结构、层次。



文章结构、层次是文章的“骨骼”,文章的“灵魂”“血肉”赖以驻存和显现,“骨骼”立则文章立,“骨骼”垮则文章垮。结构、层次之弊端,有时表现为残缺、不完整,文章通常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结构、层次为之赋形态、显构架,但不善此道的初学者往往脑子想好了而表达不好;有时表现为旁逸斜出、轻重不稳,不符合读者阅读的思路、习惯,该大段阐述的小而言之,该小段过渡的大而言之,有的段落无比地巨大,表意极其充分,有的段落又非常地短,蜻蜓点水而过,行文给人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还是要讲究点结构的匀称、层次的分明;有时表现为段落之间跳跃过大,思路衔接不上,缺乏必要的过渡、照应,让人感觉行文生硬,因此要学一些文章组接、呼应、承转的手法。



四是修改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



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毛病是改不完的。先贤们擅长文章之道,出手基本上成篇,需要修改的仅是个别文字而已,但他们也还是谨小慎微地屡改不厌。经验告诉我们,动笔写作时一心想着恰当地表意,会疏于语言文字的工稳、精确、规范,这些只能在修改时细细琢磨。有时修改一次未必能改尽所有的语言文字的毛病,每次修改都会发现新的不正确、不生动的地方,所以修改是没有止境的。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学习语言固然有多种途径,修改自己的文章也是一种途径,可以使自己的行文语言逐步变得规范、生动起来。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文章写作中掌握,在文章修改中完善,初学写作可能照顾不周到,错漏甚多,但习焉久之自能熟练、顺手。



三、交流评议提升品质



在以往,文章评议不纳入文章学的视野;本书以此作为文章综合训练的最后一环节,是基于文章教育学的新理念,把文章综合训练变为一项富有时代新意的语文实践活动。



体现在文章综合训练的新理念,一是强调主体性,即初学写作的人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以前的文章训练中,写作者是以被动的身份参与进来,一切听从调动,服从于老师、专家或书本的权威性的结论;现在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地,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训练目标、训练过程,努力追求结果的最完满、过程的最优化。二是强调评价,即初学写作的人不仅以主体的身份进行写作实践活动,而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评价。以前的作文评价由老师操作,写作者只是被动的接受评议的结果,现在要求写作者以与老师平等的地位和身份参与评价,既评价自己,又评价他人,既评价文章本身,又评价整个文章综合训练过程。三是强调合作,即初学写作的人群共同切磋琢磨。以前的作文既没有写作者的自评,更没有写作者的互评,写作者缺乏更主动、更丰富的体验,现在倡导在交流评议中共同提高认识、增长才艺、增进感情,写作者不仅与他人取长补短,而且变得善于倾听意见,善于与人合作。



新理念下的文章交流评议有多种形式:老师评议、写作者自评自改、写作者互评互改、集体展示评议。文章交流评议的步骤难寻定规,可以是先自评、再互评、后师评,也可以改变次序,或另创形式。文章交流评议的方面,可涉及文章综合训练的各个环节,如选题、资料查寻、资料采用、思想观点高低、章法成败、语言文字优劣等,还有参与训练的热情态度、机智灵敏、耐心恒心、与人合作以及训练进步迟速等,都在交流评议之列。



文章交流评议有哪些要领?这里概而言之列述几点。



(一)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以前的文章评价只看重作文的最终结果、最终成绩,忽略对文章形成过程的关注,以及对写作者实践过程的关注,尽管也能对写作者起着鼓励、激发或警醒的作用,但作用力远不如对过程与结果的一并关注更大。新理念下的文章评价或评议关注写作者的实践过程之始终,从选题到提纲,从写作到修改等,帮助写作者优化选题和提纲,优化材料和论据,优化思路和结构,优化语言和文面。写作者最终以一篇报告或论文证明自己的学业成绩,同时又在实践过程体验到进步,主体意识充分觉醒,素养进一步完善提高。关注结果不等于关注过程,但关注过程必定关注结果,而且关注过程就是优化结果。教师作为文章训练的引领者,要亲切地关注写作者文章训练的每一步,并提醒写作者自觉地关注和优化自己的训练步骤。



(二)评议与修改相结合。



通常认为文章修改就是文章训练的终点,现在看来应该说文章修改之后还有文章评议,评议与修改缠绕在一起难解难分,根据评议来修改,修改之后交由评议。文章修改意义之重要已经在前面说过了,而文章评议意义之重要为亚于文章修改,可以说修改和评议犹如文章完成之后再提升一步的两个辅翼,辅翼完善,何愁提升?写作者如果愁苦于文章修改不知从何下笔,则可求助于文章评议,评议不只是评定等级,而且指出瑕疵,提出修改意见,使修改落到实处;文章修改既要参考他人意见,又要自己拿主意,有些意见可以采纳,有些意见不必采纳,全凭自己独立判断、独到见解,因为自己的文章自己最熟悉。



(三)老师评议与写作者评议相结合。



至于老师的评议和学生的评议,应以哪一方为主?这是有争议的问题。有的论者说“首先,教学评价的主体应以教师为主”,“其次,学生也应是教学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言下之意,老师是评价主体,学生是评价的陪衬?这种说法有点绝对化了。可能在语文阅读课和写作课上,或是在考试测验时,老师的评价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可是在其他的语文学习中,比如在操作性、活动性、过程性很强的文章综合训练中,学生自评自议似乎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实践的主体,日积月累成一文,甘苦唯有寸心知。再有,可能在文章综合训练开始时学生不适应自主评价,老师有必要作评价示范,但年深日久,潜移默化,学生习惯并尝试了文章评价,老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评价,无须再仰仗老师的权威,依傍老师“唯一正确”的答案。老师的教是为了最后达到不需要教,学生学是为了最后达到没有老师跟随也能自学。学生未来的文章写作的道路还很漫长,他们必须在离开老师、走出校园前学会文章的评价,才算文章写作的合格者。因此,死守文章评价“权威”的架式不放松的老师应该转变观念,适应和创造新的文章评价的情境;习惯于文章评议权交由老师的学生也应该告别因循懒惰的思想意识,大胆地做文章评价的主人。



(四)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发生于写作者个体之中和写作者群体之间,属于当代语文教育新理念的产物。可能每一位写作者都习惯于他评,即自己的文章由老师评议,自己以客体的身份忐忑不安地等候权威性的最终裁决;现在的文章综合训练要求写作者要学会自写自改自评,自写是“进入”写作的情境,自改自评是“走出”写作的情境,后者就像是模拟老师,或者自己当自己的“老师”,在角色转换中获得新鲜的体验。这还不够,还要当别人的“老师”,评议别人文章的成败得失,给别人一些修改的建议。初学写作的人有自评和他评双重评议的“利器”,文章必然为之改观,跃上一个新台阶。不过,有人说自评难,有人说他评难,有人说自评他都难,其实都难又都不难,说难只在起步时,还不习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说不难指只要去做,一定能成的,关键在于迈开第一步,进入评议的情境,会发现评议的资源左右得之,话题诸多,而且日久会很熟练的。



(五)民主评议与集中评议相结合。



民主评议指“群言堂”,聚讼纷纭;集中评议指最后归于统一的意见、结论。二者先后有序,相辅相成。以前总是习惯于集中评议,以老师一人之言为准的,他人旁言私议不足信;现在强调文章综合训练的民主评议,在理念上是一种进步,在实践操作中对写作者是一种良好的训练。民主评议可以放言无忌,或许那些富有个性的言论给人印象深刻,但可能各执一词,彼此矛盾,最后未必对文章修改切实有效;最后还得进入集中评议的阶段,这时的结论是慎重的、切中肯綮的,而非偏颇的或过于个性化的,对文章修改非常有益。在这里,集中评议应当以民主评议为基础,集中评议是民主评议的必然结果。



当你经过了文章综合训练的若干个阶段之后,是否写成了一篇比较满意的文章习作呢?如果是的话,不妨投稿,在刊物或网络上发表,开始你的文章写作的新旅程。







附 录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科学实践课(2001~2002)选题指南①[7]



六、文学艺术研究



1.中外科幻小说差异比较研究



2.中外警匪片差异比较研究



3.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喜剧和悲剧特色研究



4.历代科幻小说与当时科技发展进程关系研究



5.生活的真实性与艺术的写实性研究



6.文学的民族化特征研究



7.电话与戏剧中对白的特征比较研究



8.中外电影风格比较研究



9.港台电影与大陆电影风格比较研究



10.中国历代女子文学创作特点追踪分析



11.中国社会制度对小说流派的影响研究



12.新世纪的中国电影艺术的走向



13.独生子女与重名现象研究



14.中国漫画的创新之路



15.中国卡通文化面临的挑战



16.中国球员的文化、心理素质亟待提高



17.中外图腾文化比较研究



18.中学生汉字书写状况调查报告



19.高中学生为啥大多“重理轻文”?



20.中学为啥要重视审美教育?



21.北京市海淀区高一学生对文言文喜好程度的调查



22.中外漫画差距研究



23.对金庸小说中部分人物的研究



24.金庸武侠小说中悲剧人物特色研究



25.对金庸武侠小说评价误区研究



26.金庸作品为青少年钟爱的原由研究



27.日本卡通文化的发展研究



28.青少年应该怎样解读《三国演义》研究



29.对比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帮助及对比方法研究



30.中国相声艺术与外国幽默比较研究



31.中外电视电影中的风格对比研究



32.“哈日”“哈韩”现象透析



33.当代中学生文学水平的调查



34.阿加沙·克里斯蒂与柯南道尔侦探作品特点的研究



35.交往对学习英语影响的研究



36.最受中学生青睐小说的调查



37.“入世”对中国漫画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研究



38.电影《哈里·波特》在北京受欢迎情况调查



39.中关村地区各种人对大陆和港台电影评价的调查



40.对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发展及演化过程的研究



41预防利用侦探小说艺术犯罪的调查研究







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鲁迅作品选读》参考选题



一、鲁迅与╳╳(绍光,南京,杭州,北京,西安,厦门,广州,上海等)



1.查阅有关“鲁迅与╳╳”的资料,以及有关研究资料。



2.摘录鲁迅作品中的有关自述,阅读鲁迅描写或论及该地区的文章。



3.寻访与“鲁迅在╳╳”有关的地方。



4.在以上阅读与调查的基础上,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出一篇调查报告或文学作品(传记,小说,散文等)。



二、鲁迅文本细读与分析



1.鲁迅作品(某几篇,某组文章,或某部作品,如《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新解。



2.略论鲁迅语言的色彩美。



3.简析鲁迅语言的音乐感。



4.从几篇杂文看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5.谈谈鲁迅作品的“复仇”主题。



6.鲁迅小说中的“狂人”形象系列分析。



7.鲁迅作品中的“黑色人”家族。



8.鲁迅笔下的两个“园子”(《朝花夕拾》里童年的家园与《野草》里心中的荒园),兼论萧红笔下的“后花园”。



9.从《夜颂》、《秋夜》、《秋夜纪游》、《写于深夜里》(文收《且介亭杂文末编》)等作品谈鲁迅笔下的“夜”,和鲁迅的夜间写作。



10.鲁迅教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杂文题材与写杂文,我也来写点杂文。



11.从几篇作品哖 鲁迅小说中的杂文笔法,与鲁迅杂文中的小说笔法。



12.从几篇作品看鲁迅的讽刺艺术(可参看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的《漫谈“漫画”》、《论讽刺》等文)。



13.论诗人鲁迅(不仅讨论鲁迅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更讨论鲁迅杂文与小说中的诗性,以及鲁迅的诗人气质)。



三、鲁迅精神命题研究



1.鲁迅论中国人的奴性:“奴相”种种,及其根源。



2.鲁迅论“爱”及中国人“爱的缺失”。



3.鲁迅谈“真”及中国人“真的缺失”。



4.我们什么不能“睁了眼看”?



5.鲁迅论“忘却”。



①中国人为什么总是没有“记性”?



②鲁迅写《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深意。



6.鲁迅对中国现代史上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①辛亥革命的经验;



②五卅运动的教训;



③“三一八”惨案的流血告诉了我们什么?



④七一五大屠杀引起的反思。



7.试论鲁迅的“将来——现在——过去”观。



8.谈谈鲁迅的生命意识。



9.“韧性精神”解。



10“泥土精神”与“傻子精神”解。



11.论父母与子女。



12.鲁迅的“读书观”与“写作观”,及其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四、网络对话



1.访问有关鲁迅的网站,就网友对鲁迅的各种评论与急诊,发表你的意见。



2.在与网友就所关注的精神话题或文化热点问题进行对话时,有意识地引入鲁迅有关观点,让鲁迅也来参与对话,可提供新的视角,使讨论更为深入,也可以就此写成文章。如:怎样观察“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怎样认识盛行一时的“我是流氓我怕谁”之类的“流氓文化”、如何看待“雷峰塔的重建”、怎样看待各类“沉渣泛起”的怪现象、怎样看待与处理和前辈(父母,老师……)的关系、怎样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怎样“看”形形色色的街头景观、怎样“读”报刊上的文章等等。



注释:

①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385~386页。

②      晋代陆机《文赋》。

①张寿康主编《文章学概论》,第159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版。

②何其芳《谈修改文章》,转引自张寿康主编《文章学概论》,第162页。

③蔺羡璧主编《文章学》,第244~251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版。

①《文心雕龙·熔裁》。

②《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第512~5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①引自周庆林《研究性学习指导》,第302~304页。

2008-11-2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5:32 , Processed in 0.0748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