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音乐课堂的创造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4 08:0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音乐课堂的创造教学



宁波市孝闻街小学 钱 军


摘要:音乐创造教学是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为培养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运用各种音乐材料进行创造性音乐学习的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学生音乐创造性的培养具有双重目的:创造能力和音乐能力的形成。音乐学科实施创造性教学中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从模仿中学会创造;从即兴创造进入创作;从内心听觉启发创造。音乐创造教学应遵守基本的原则。


关键词:音乐课堂 创造性教学 模仿 即兴演奏 内心听觉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当代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尽管创造性可以通过专门性的、独立的创造性课程或思维课程进行训练,但最有效的培养方法是结合具体学科的教学,既将创造性训练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把“鼓励音乐创造”作为一项基本理念,就是因为在音乐学习领域中,创造教学同样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主要方法。这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音乐创造教学(创作教学)是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为培养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运用各种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学习的教学活动。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凡音乐教学都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创造的快乐、培育创造精神和训练创造能力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来让参与创造、体验创造。作为音乐教学的“创造”领域,《标准》指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探索音响与音乐(音响探索);即兴创造(综合性创造活动);创作实践(音乐创作)。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应当努力探究的问题。我认为音乐学科实施创造性教学中可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模仿中学会创造


“模仿”一词在《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仿照一定榜样做出类似动作和行为的过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学习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自觉地仿效先进的榜样,可以吸取别人经验,扩大自己经验,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


我们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通过模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学习。是否可以归纳步骤:1.完全模仿,2.小部分变化(限定变化),3.大部分变化(无限定变化)。


例如,在竖笛初步教学,学习吹奏si la sol时,是这样设计的:


1.在教会“si”音的正确指法后,老师不断地在“si”音上吹出不同的节奏。如:(师)7 7 7 0|,那么学生进行模仿吹奏(生)7 7 7 0|;接着,老师变化节奏(师)77  77 0|,(生)模仿吹奏77  77 0|;老师再变化节奏,吹出一小节有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成的旋律:(师)7  77 7-|,学生也模仿吹奏(生)7  77 7-|等。


2.学习了“la”和“sol”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和变化的练习。如:(师)吹奏6 5 6 0|:学生先模仿,接着即兴变化一小节,如:(生)6 5 6 0|6 56 5-|,也有的吹奏:(生)6560|66 55 6 5|。


3.学习了“si、la、sol”三个音之后,进行即兴旋律问答句练习。如:(师)6 5 6 7 |6 56 6 0|,(生):6 6 6 7|6 56 6 0| 或(生)6 7 6 5|66 55 6 0|


这堂课从最容易、最简单的三个音开始,先易后难,且学了就用,这是器乐教学的一条原则。采用模仿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从模仿进入创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激发创作的兴趣。


二、从即兴创造进入创作


即兴创造是指学生根据当时的感受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创造行为,是事先不必做准备的临时创作,它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创作或改编乐曲则需要经过准备孕育,在酝酿创意之后再进行的加工塑型,最终成为一部音乐作品。


即兴创造与创作是音乐创造教学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小学的音乐创作活动,无论是音响探索、综合性创造活动还是音乐创作都可以尽量多地采用即兴性活动。“多用即兴”的好处在于:首先,即兴性创造活动不必依据事先设计的乐谱和事先的排练,较少技术负担。其次,即兴性活动比较能够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再则,即兴性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快速反映的能力。由于即兴性活动没有事先准备(酝酿、设计、排练),即时临场发挥,因此,创造的创作的成果显得粗糙、稚嫩、不成熟是难免的。但是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们对于这种即兴性的创造活动充满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的综合课(动物说话》,老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完歌曲后,进行了生动活泼的创造活动。学生结合歌曲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编创各种各样的歌词,并结合歌词进行即兴动作表演,这种配合歌词的即兴表演,在小学各年级,特别是低年级可普遍使用。


随着学生音乐学习经验的积累,音乐能力的提高,在较高年级可以在继续保留一定的即兴性创作活动之外,可逐步进入非即兴性的创作练习(如按要求编写、创作曲谱)。


例如在一堂小学中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主题与变奏》时,教师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这是一节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学习“什么是变奏”和“常见的变奏方法”。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


开始是导入环节,使用学生们熟悉的,《闪烁的小星星》主题,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感受、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


然后进入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


最后进入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


这堂课在教学上采用集体、分组和个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其中分小组进行创作的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下尤其值得提倡。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两点:1.任何即兴创造都不是随意创造,更不是任意地粗制滥造。2.任何即兴创造都是在符合艺术规律的条件下进行创造的。


三、从内心听觉启发创造


在《标准》理念指导下,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强调“听”,围绕倾听来进行。让孩子们从小多听、多想,不仅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而且更能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注重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创造效果,先描述,再与实际音响对照,如此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例如: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这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G大调2/4拍子、复三部曲式的波尔卡舞曲。作者采用描绘性的手法,以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表现了电光霍霍、雷声隆隆的景象和人们兴高采烈、纵情起舞的场面。这首乐曲用定音鼓来表现雷声、用钹表现闪电。


教师先启发学生回忆听到的雷声、闪电声、风声、大雨声这些自然音响,在没有打击乐器的情况下,可以用什么来表现?学生发挥想象,讨论后得出:用跺脚表现雷、用拍手表现闪电、用嘴巴发出的“呜、呼”表现风、用抖动纸张表现雨点砸在地面上等。然后欣赏音乐,让学生感受用乐队和打击乐器演奏的表现雷鸣电闪的音响效果,与之对照。接着老师去掉音乐作品中原有的用打击乐器表现的音响效果,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刚才想到的表现方法,与乐队一起“合作”,完成整首音乐。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里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在创设大自然的音响中注意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围绕“倾听音乐”来展开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大自然的景象,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音乐创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音乐创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景,使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创造,体验创造。但应当注意遵循一般原则。我们认为课堂音乐创造教学原则有以下原则:

1.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尽量降低创作的难度。设计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使他们感到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2.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而不注重创作的“成果。。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衡量他们的“作品”。体验他们创作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3.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尤其 要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


4.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都要体现创造教育,包括唱歌课、欣赏课、器乐教 学课、律动舞蹈课等。改变或尽量减少采用老师给学生“标准答案”,不用或少 用“统一标准”、“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创造精神。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想象──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发掘其潜在的创造力,使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确定目标,主动探索音乐,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初步形成独立学习音乐的能力。“创造”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的理念、新的探索,让我们不断追求音乐课堂创造教学的新天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5:07 , Processed in 0.1629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