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例说“有效教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4 08: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例说“有效教学”



湖北 吕 露

  其实,“有效教学”,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我倒没有去想过这样一个词,但是每次讲完课后的反思总是有的,有时一节课下来,就感觉有几句话不讲就好了,有点罗嗦,也没有实际用处,有几个问题不提就好了,提的太简单了,傻子都会。甚至有这种情况,我解析一个题目,讲完后我问大家懂不懂,全班没反应,不知道是都懂了,懒得回答,还是都不懂,是我讲的有问题,搞的我是碍于情面也好,出于责任感也好,避轻就重的又讲了一遍,后来就想,这样做有没有必要,当同学们反馈不及时,或没有反馈时,我怎样获得一种有效的学习情况反馈。我觉得,很多理论性的东西,虽然我们没有去了解,或者说浑然不知,但是在实践当中我们已或多或少,触摸到了“它”的影子,就比如说我上面讲的,其实就是解决具体实践中怎样避免“无效”,争取“有效”的问题。以前也没有去研究这个问题,为了写这篇文章,除了结合我个人的实际,我还看了几位名师的视频及相关资料,我都想谈谈。
  记得有一次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是节复习课《动物激素的调节》。刚接受完新课改培训的我,决定将新课改的理念,带进这次课,于是课前我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最后我的整体思路是通过对我们经常练习的一个图形(激素从分泌细胞分泌出来通过血液运输到最后作用于靶细胞)进行不断地的增减改动变化,起到将整个这部分知识融汇理解的一个目的。课中,有两个重要的激素分泌调节过程是考察的重点,所以我就把这部分设计成基于该图形的两个激素调节模型的构建,具体就是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上台来连接该图形相关结构并且将调节过程予以整体详细阐述。完后,每一个同学都发有一张相应练习试卷,点评几个题目后结束本次课。我个人感觉整个过程,是完成的比较好,学生反应也比较活跃,效果应该还行,但是下来听县里几个权威老师评课,他们的有些观点出乎我的所料,比如这是一节复习课,容量有点小,复习内容少了,复习课要高度综合,要深度挖掘,比较提炼,这节课综合还行,在挖掘的深度上欠缺,比较提炼没有给学生一个文本说明,等等。所以我下来就想,我这种形式本不错,但是运用于复习课,是否应该体现出与新课差别来,也就是说这节课有某些特征对一节新课更有效,而对一节复习课,它的有效性要大打折扣。
  所以,我就觉得教学有效性对于不同的类型的科目,同一科目里不同类型的课,都要区别对待,抓住“不同”,才能避免“无效”。
  最近我有意识的看了些名师的上课实录,也有一些体会。
  李吉林老师,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并且出版了一系列专著。我因仰慕她,于是在网上找到她的一堂课《萤火虫》的实录视频,这是一篇小学课文寥寥一百多字,看完这个视频后,我想用这样几个字(打乱了课的顺序,概括的讲)来描绘一下这节课:
  第一个字,读:在课前,她就把这篇课文抄在了黑板上,而后生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来对学生的读进行完善,主要是语音语调要与课文情境相匹配比如说“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中的“低”字音调要放低,音量要小些,让学生反复读,反复体会,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第二个字,猜:读到一些生僻的字词不能理解,比如说“燃烧”的意思,老师让学生猜猜看,学生有好多的想法,“老师,是烧起来了”“老师,是烧着了”“老师,是有火有光的”……还有,在读完课文内容后,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怎么说萤火虫发光是用生命燃起的灯?”她启发:“我们平常用的电灯,过去用的油灯,过春节时,我们还点过孔明灯。我们知道,电灯用电,油灯用油,孔明灯用蜡烛。那我们想想,萤火虫的小灯,用不用电,用不用油,用不用蜡烛,用什么发光?”老师讲解说明:“萤火虫身体里分泌一种东西,随着呼吸就发光,如果萤火虫这种东西分泌完了,它就会死去。”这时,李老师又出示一个句式:萤火虫的小灯,不用( ),也不用( ),而是用( )。在老师的循循启发下,活泼的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猜测,李老师提问了其中一个小女孩,“萤火虫不用油,也不用电,而是用生命燃起的红灯……”小女孩很自信地回答。李老师很满意,边说:“回答得非常好!不是吗?”。
  第三个字,画:“如果你是一个画家,要你根据这篇课文画一幅图画,画上应该画些什么呢?”现在老师先帮助你们一下,课文一开始说:“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老师读着这一句,我就好像看见了一幅画,你们有没有看到?看见萤火虫在哪儿飞?画上要画什么?学生说:画上小草,表示草地。她又启发:“萤火虫是画在上面,还是在下面?”学生说:“画下面,因为是‘低飞’。”她又启发:“‘夏夜的’,那么要画上什么呢?”学生说:“画上许多星星,表示夏夜繁星密布。”李老师寥寥数笔,黑板上立刻呈现出夏夜,草地,星空,缤纷的花草,萤火虫,那夏天的精灵,提着小灯笼,在夏夜低飞。
  第四个字,演:李吉林老师给了学生两次扮演角色的机会,道具是画有小草、花朵、萤火虫的小纸帽,第一次是3个学生分别扮演小花、小草和萤火虫,在这过程中只有动作没有语言。而在第二次中,增加了小作家的提问,老师也要求小花、小草对萤火虫说出感谢的话语。
  对于这四个“字”,我从中看出了一些共性的东西:一、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学会怎么去做比如在什么情景怎样去变化自己的语调,遇到不会的词善于去猜测它的意思,这位学生自主阅读打下了基础,在理解课文时,可以把它画出来,表演出来,使它更直观地更形象地被理解;二、整个课堂主要是学生在思维比如怎么读,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揣摩中在思考完善,猜测则是思维最迅速的时刻,小脑袋要开动,随时举手发言,至于画和演则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思考哪些可以表现出来,哪些不能表现出来,其实两者相辅相成,画表现的事物更多些但是是静态的,而演的事物有限但是是动态的;三、学生思考困难时,老师及时地启发,这一点特别是对小学生显得格外重要,小学生的知识量有限,对稍复杂的事物,都应被简化后再给予启发,在整个过程这一点李老师都是做的很到位的。那么这节课有效吗,看了的老师都会竖起大拇指,很棒,那么它的有效性的核心表现在哪些地方,我想上面三点是很重要的。
  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很了不起,瘦弱的身体里装着一颗强大的内心,谦虚,坚持,博学,幽默而又不失风度,对他,我至今心里仍升腾起一丝丝敬意。他就是魏书生老师。我看了他为湖南汨罗的初中生上的一节高中课文《人生的境界》,颇有感悟。
  看完这节课后,很容易找到他的这堂课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有头有尾,“头”是为了帮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的状态,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尾”则是为了是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最终是为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自主性充分的体现,这应该是我最大的感受。整个一节课,老师没写一个字,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学生写的,都是学生在读,记,想,说,老师讲的话很少,他说的话我总结了一下有三个方面:第一,发布指令的话比如“预备──开始”,第二,启发性的话比如魏老师讲道德境界,班里同学们念书的目的作了一番启发:“比如念书,为什么念呢?别人要念我也念?爸妈让我念我就念?也有为了自己将来的命运,为自己的将来想的吧?明白时想到为报答父母、老师、社会、国家,越明白越有干劲了,是不是这样?”第三,赏识性鼓励性的话比如“这课作者是谁啊?(冯友兰)怎么知道的?(刚才看到的)很好。冯友兰是什么人?(哲学家)多聪明啊”所以可以看出魏老师的话不多但“精”,除了启发就是赏识,我觉得这应该是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内涵。
  三、民主气氛浓,没有很多强迫或规定,每个部分的课堂走向基本是商量着办。比如口头作文部分“愿意口头作文的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睁开眼睛看看,愿意的占大多数,那咱们就说说?”而且这个课堂,给我带来一种自然、舒服、畅快的感受,不恰当地讲,大有“农奴翻身做主人”的感觉,传统课堂学生老是被压抑着,学生想的,老师不会做,老师做的,学生不感兴趣,而魏老师的民主课堂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怎样做,大家都愿意,咱们就怎么做,当然这些还应该在教学内容的范围内。
  那么以上的特点对于教学有效性的贡献在哪儿呢?通过上面分析,我想,教学有不有效,关键看一节课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没有充分激发,如果一节课里,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读得多,记得多,想得多,说的多,总之,围绕着教学内容,一节课学生做的多、想得多应该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另外,这里的有效性还表现在教师有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能力,比如这一节课从课前口头作文到课中回答相关问题,学生的说是很多的,学生很多时候都处于活跃的“我思,故我说”的一种状态,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在无形中得到锻炼和强化。
  以上两个例子,讲的都是语文,一个小学,一个初中。我自己是学生物的,现行人教版生物教材的主编朱正威先生,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直至退休,从教几十年,出版的著作不消多说。我很欣赏他的是,虽从事理科工作,但他身上闪现的人文精神,令人钦佩。现行人教版的每一个章节的章序言里图画旁边都配有一首小诗,既将一章的经典要义浓缩进来,又不乏诗的人文美,而这些均是出自他之手。看这样一首:“远去了‘贝格尔’的帆影,无涯是进化论的航程。拨开那亿万年的迷雾,寻觅着生命史的真容。”
  带着对朱正威老师的仰慕,我看了朱正威老师讲了《生命的起源》这样一节课,课中他花了三分钟讲了这样一个片段:“同学们,从一团生命物质直到进化成类人猿,这个过程有多少生命成为淘汰的牺牲品,而人类从类人猿里分化出来又是多么的不易,这是从群体来讲。从一个个体,一个人的诞生来讲,自己的爸爸妈妈要成长发育达到性成熟,才能够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然后在社会的条件下相遇,相遇了不一定结婚,还要通过复杂的过程,恋爱啊,结婚啊,从生物学上,这个卵细胞还要碰到几亿个精子,才有一个与之结合,成了你了,你的生命可贵吗?当然可贵,但不可过于惋惜,而应该去充分发挥自己生命的光辉,反过来说,那种人道主义的灾难不应该受到谴责吗?你们想想,失去的是什么……”(这里他讲的灾难,是他讲课期间,全国上下都在关注的我国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其中我们很多记者及民众失去了生命),这节课,因为这样一个片段达到了高潮,同学们也都纷纷讨论起来……
  朱老师通过讲人类的起源,讲到人的来之不易,讲到生命的宝贵,很自然的联想到现实发生的事件,非正义战争随意的杀戮、践踏生命,是多么的可耻,并把这样的一个情感传递给了学生,掀起了他们内心对发动非正义战争,随意残害生命的可耻行为的憎恨,并且对生命与和平的珍惜与爱护。我想,虽然这一节课我没看全,但这样一个三分钟的片段对教学的有效性有贡献吗?思索后,我得到答案:应该是有的,而且很重要,教学的功能除了增加学生的见解,增强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它有育人的功能,使我们的学生有健康向上的情感,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己脚下的土地,自己的祖国。所以,在教学中,借助一定的情境,联系一下实际,自然地去激发、渲染一下学生内心的情感,同样是教学有效性的一个表现。
  这样几个例子,很有意思,有小学的,有初中的,有高中的,有偏文的,有偏理的,我是随意看的,并没有怎么去斟酌,关于教学的有效性,我看过几篇《什么是有效教学》的文章,查过百度百科,总结一下,是这样说的: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那么“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这里说的比较抽象,但就我个人而言,有一点讲的很好,有效教学应该是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进步的教学。只要是对学生发展、进步有益的,才可能是有效的。
  而我再把自己的分析梳理总结一下,我所认为的有效教学的几大核心有:一、有效教学中的“有效”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二、有没有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的某些能力;三、老师有没有做到一个会赏识的旁观者,有没有做到一个“不悱不启,不愤不发”的引导者;四、学生的健康情感有没有得到培育;五、发现“有效”的多样性,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有效”。




2013-07-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8 22:22 , Processed in 0.12208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