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频抄教案究竟为哪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9 12:4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准备工作的书面体现,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一份精心准备的教案,是教师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备课管理由此也成为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其中,如何杜绝备课管理中的形式主义,如何使刚性统一的备课制度更好地为一个个充满创造性的教师服务,是每个学校管理者都必须面对的话题。欢迎广大读者就这些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呈现自己的经验,踊跃参与讨论。
教师频抄教案究竟为哪般
教师抄教案为何屡见不鲜
       ■江苏省泗洪县石集中心小学 祖兴康 石响
      “书写认真,栏目填写齐全!”“你看,这位老师多认真,连一个连笔字都没有。”这样的教案,领导检查时常常会大加赞叹。“我还有三课时就抄完了,你呢?”“把字写大一点,疏一点,就快了。”然而,在检查前却又是另一番忙碌景象。
  当前,一些学校的备课工作仍然沿用教师写教案和领导检查教案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学校对教师备课的管理,主要是检查教师的教案。教案的数量是否达标,各个项目填写是否完善,乃至书写是否工整、字数的多少,都是备课评估的依据。如此这般,致使一些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抄写教案以应付检查。虽然学校要求教师持教案进课堂,然而,拿进课堂的教案却形同摆设。
  这些教案从表面看,书写工整,条理清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应俱全,但是实质性的备课内容却很少,而且多数教案如出一辙,缺乏个性和独到的见解。这些教案都干干净净,几乎看不到任何添加、修改的痕迹。实际上,这是一些教师为应付检查而采取的“文字搬家”(抄教案、抄教参),有些教师甚至课已经上过很久了,还没有备课。在这些教师眼里,备课等同于抄写教案,教案抄完了,课也就备完了,所以可以在讲过课后再“备”,也可以是在全部新课讲完后集中精力“备”。还有些教师只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把昨天备的课再抄到一个新备课本上。
  据估算,教师抄一个课时的教案大约需要30分钟,而且每位教师每周的工作量一般都在16节以上,教师抄教案时间大约占工作时间的1/3,使得教师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一方面,教师把写得清晰工整的教案束之高阁,留待领导检查;另一方面,还要在教参、教材上添添写写,以充实内容,供上课时参考。这样,备课的功能由“服务于教学”异化为“服务于检查”,严重违背了管理者的初衷,既不符合备课管理的规律,也不符合广大教师的意愿。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些学校虽然改进了备课的做法,甚至推出了零教案,然而很多学校推出的诸如“在课本上备课”、“网络备课”、“在老备课本上二次备课”
  等不得不被否定,最终还是回到“教师写教案”的老路上来。因为在管理者看来,“教师写教案”有四好:一是好看,学期结束,教师的教案集中到一起,整齐划一;二是好查,检查成本低廉,一两个小时即可完成;三是好存档,查完后,柜子里一放,美其名曰“教师档案”;四是好打分,对照评分标准,项目齐全,书写工整即可得满分。从另一个角度,更可以看出管理者对教师的不放心,因为的确有极少数教师由于惰性,找借口不备课,用旧教案上课,或直接从网上下载。
  然而,仔细想想,用手抄与网上下载,又有什么区别呢?
  教案本身是备课成果的体现,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教师备课的目的是把课上好,高质量的教案不仅能提高教学实效,而且能逐步提高教师把握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但是,教案质量高低是由教案是否实用、是否符合教学实际、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决定的,而不取决于教案的具体表现形式。具体完整的书面教案并不一定质量高,备在脑海里的教案也不一定质量低。因此,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应当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和个人特点来确定,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学科、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非写具体完整的书面教案不可。那种纯粹为了应付检查而编写的教案,不论其内容多么充实、形式多么完整、书写多么认真,其价值也是非常有限的。同样,那些僵化机械的备课管理制度,不论其多么具体明确、多么健全完备、多么冠冕堂皇,只要有碍于教师扎扎实实地备课,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备课的实际功能,不仅没有实际的促进作用,反而会阻碍教师的成长与教学的进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12:46:24 | 只看该作者
抄教案严重影响教师成长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教育局 王立发
         最近,作为考核组的成员,笔者参与了全县各初中校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由于新课程改革,教材变化较为频繁,学校来不及给教师征订教参、教案,使一些多年习惯于依赖教参、教案备课的教师们无所适从,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甚至不知道怎样备课了;而另一部分教师却认为,搬用现成的教案缺少了自己的东西,没有了教参、教案,反而解放了自己,可以在备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把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理念写进教案,自主创新,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样的条件下,在教师中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使笔者想起在一些学校的听课来。好多次在学校听课后,总觉得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然而,课后看了授课者的教案,其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环节不可谓不齐全、不详尽,且很有水平,达到了优秀教案的程度,但教案的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据了解,教师们手头大都有所教学科的现成教案,其中的“奥妙”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知道,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决定因素,教师只有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全面了解学生、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最佳教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认知情感程度,一味地依赖教学参考书,照抄照搬那种脱离学生实际、又脱离教学实际的教案,那么教师在授课时就会心中无数,照本宣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当然,教参、教案作为教师备好课的参考无可指责,但这种将教参异化为教案的“拿来主义”,极大地束缚了教师联系实际备课和钻研教学方法的主观能动性,也助长了一些教师不思进取的懒惰思想。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学管理体制的陈旧落后。
  面对教育改革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单纯的考试管理、分数排队、升学率唯一的低水平层面上,仍然以升学率、考试合格率作为教师奖金分配、职称评定、评优选先的唯一依据。在实际管理操作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课后质量分析而忽视教学全方位管理的弊端。就拿教师的备课来说,学校管理者只作形式上的要求,不注重实际的、具体的指导,对于教师备课的内容是否有新意,是否在教学研究上下了功夫,是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却从不过问。由于评价考核办法的偏激和管理体制的生硬僵化,扭曲了教师对目标的追求,致使教师舍本逐末、墨守成规,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习惯和程序。有的教师写好一次教案多次重复使用,今年抄往年的;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检查,搬家式地抄录现成的教案,根本不愿意花力气去研究教材和教法,这样写出的教案只能是聋子的耳朵---做做样子而已。
  对此,作为学校领导,要直面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深入教学第一线,洞察和分析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新问题,改革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一是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师备课的要求,要注重教师的个性创造,有针对性,不囿于固定的模式。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并加强指导和培养;对于中年教师,则要求备课有新意,能体现自己的独特见解,主要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上下功夫;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教学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论,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二是加强教学研究,培养科研型教师。从抓教研活动入手,每周安排一定时间,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一周教学回顾的“评课”、“说课”活动,让教师在互相交流中拓展备课思路,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学校要帮助教师选择课题和研究方案,鼓励和指导教师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心理,总结教学工作的得失,提高业务素质。
  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考核制度,对教师进行定性与量化、过程与结果、自评与他评、领导评与权威评相结合的“德、能、勤、绩”综合考核,形成较为准确、公平、规范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29日第7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8:28 , Processed in 0.1099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