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教授钱志亮做客“孝感教育大讲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8 12:0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师大教授钱志亮做客“孝感教育大讲堂”
阐述“回到原点看人”、“有效课堂哪儿来”
时间:2014-03-25  来源:王辉、陈路  作者:市楚环中学  
在幽幽书香中分享教书育人的乐趣和心得。2014年3月23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钱志亮应邀来孝,做客“孝感教育大讲堂”,《回到原点看人》、《有效课堂哪儿来》两场的精彩报告,让现场千余名德育工作者、家长受益匪浅。
教育应容忍各种差异,“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培养人文精神为本,是开智慧、渡人生的工作。”钱志亮在《回到原点看人》讲座中,以“幼儿园集体服药事件”等突出的社会现象引导听课校长、老师思考现代人的异化问题,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以及宗教和文化的视角,回到原点认识人。
“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容忍各种差异,不要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一把尺子量所有,不能让学生淹没在机械化培养、程式化教学、标准化测验、模式化要求、规模化复制的冰水之中。”钱志亮说,教育要饱含对生命的关怀,对人的自主、公正和生存尊严。人文的教育应关注每个人的每个方面,外在方面“训练”、“塑造”、“培养”人,–内在方面“唤醒”、“生成”、“提升”人。
有效课堂哪儿来?钱志亮在楚澴中学二楼圆厅会议室从有效课堂的概念、前提、条件、实施、评价这五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有效课堂的内涵,并结合教学案例为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出谋划策。
“课堂气氛沉闷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传统,一味‘满堂灌’和重复机械练习,没有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学生习得性无助,产生了厌烦学习,抵制学习的心理。另外,也受到社会竞争激烈、新的“读书无用论”、浮躁冒进等因素的影响。”
钱志亮认为,评价“好”课有4个标准,即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学到多少东西;知识结构、人格魅力影响;师生互动、学生参与、教学相长。一节好课应该做到:饱满的激情、殷切的希冀、热情的关注、亲切的语言、丰富的体语、出神入化的演示、深入浅出的讲授、恰到好处的点拨、游刃有余的教材驾驭、收放得体的课堂调控、紧张有序的分层递进……
孝感教育大讲堂从今年2月17日启动以来,已举办了两期,本期由市教育局主办、市楚澴中学承办。讲坛以“教育智慧的源流,大家风范的殿堂”为主旨,发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的作用,推动孝感教育与全国乃至世界进行对话,为孝感校长和教师的成长搭建高端平台,培养更多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创建孝感本土教育特色。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01:08:25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钱志亮 讲座讲稿
一、教育的定义
u          广义
[指环境和社会对个体施加的一切影响
u          中义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u          狭义
[指学校的德育
u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

不同学科的解释
[生物学:动物的本能活动
[心理学:无意识模仿
[社会学:使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化过程
[教育学: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用法
[作为一种制度的 教育
[作为一种方法的 教育
[作为一种过程或结果的 教育

国外有关教育的重要命题
[夸美纽斯: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卢梭: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于他的地位上。
[裴斯特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
[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务的过程。”“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巴格莱:我们把社会进化定义为积累和提炼人类知识的进步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些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凯兴斯坦纳:教育是一种职业训练。
[巴尔扎克: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惟一手段
[泰戈尔: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必须促人上进,而不单单是传授知识
[爱因斯坦:所谓教育,是忘却在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所剩下的本领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接触年轻的心灵
[康德: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巴禾乌拉:人类有禽兽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教育的目的就在锻炼一个人的灵魂,以天使的一面打垮禽兽的一面
[雨果:每教好一个孩子,就减少一个败类
[丘吉尔:校长拥有种种连首相也没有的权力

中国有关教育的重要命题
[子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管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董仲舒: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也,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黄宗羲: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
[梁启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身体坏了,人便活不成或活得无趣,所以要给他种种体育。没有几样看家本事,就不能养活自己,所以要给他种种智育。其他一切教育事项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孙喜亭: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

教育命题所涉及到的关键要素
[教育的目的:职业目标与人文目标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卢梭和凯兴斯坦纳那里是公民的矛盾,在孙喜亭教授那里是劳动力劳动者人才人品的矛盾。
[教育的过程:外在过程与内在过程的矛盾。这个矛盾又可以称为外铄内省的矛盾,灌输启发的矛盾。
[教育的关系:工具关系与本体关系的矛盾。这个矛盾又可以称为适应论本体论适应论批判论适应论创造论的矛盾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不是动物界的一种普遍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与动物自发的生存本能和个体活动有着本质区别。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

教育加速了个体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

教育和学习过程促进了个体生理基础——身体与大脑的发展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产品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象的不以传授社会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教育不同于仅传授信息和社会经验的不以培养和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活动
[教育不同于向人以外的对象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教育现象就已存在,人类的教育活动根植于人的生物本性;人类出现之后,继承了动物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只不过对这种形式不断改善,使之更加复杂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形式没有本质差异,像老猫教小猫抓老鼠,老虎教虎子捕猎小动物,母鸡教小鸡觅食等与人类教育后代一样,都属于教育现象。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学者沛西能等。
[教育的生物起源
[沛西·能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2.心理起源论
[基本观点: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早期和个体幼年时的模仿行为,像孩童出于好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活动就是教育。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国人孟禄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3.劳动起源论
[劳动起源:
[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以语言和意识为条件
[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
[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马克思等。

三、教育的发展

1.史前阶段
[口耳相传、示范模仿
[教育经验阶段
[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只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如狩猎、稼穑)中进行的,教育内容非常贫乏,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
[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成人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人仪式具有较多较丰富的制度化因素,可能是后来制度化教育的起源之一。
原始教育的特征
[第一、没有阶级性,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受到平等的教育;
[第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
[第三,教育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社会实践中进行;
[第四,教育内容和手段简单,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和教材,主要靠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

2.产生阶段
[脑力与体力分工的出现,学校产生
[为部分人所服务: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教育思想阶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与道德知识为主
[方法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体罚盛行,
[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
[组织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

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其特征表现在:第一,有专门教育机构和人员;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统治的手段,劳动人民基本上没有教育和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教育脱离生产;第四,教育和学习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并对学生实施体罚式管理;第五,官学和私学并行;第六,实施个别施教的组织形式。  
[学校教育之所以到奴隶社会才能产生,是因为奴隶社会已经具备了以下条件:第一,生产力水平提高到能够给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记载生产和生活经验手段的出现,使间接经验得以传递;第四,国家机器出现,需要专门教育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3.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为多数人服务、教育的普及
[双轨制度
[教育学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性,扩大和普及了学校教育;
[完善学校教育系统;
[创立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
[教育内容日益丰富,大量增加自然科学课程;
[教学设备和手段不断更新和发展;
[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宗教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民族和种族歧视在移民人口较多的国家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4.现代阶段
[多次工业革命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
[促进了教育的大发展
[教育科学阶段

现代教育的特征
[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少部分人的。
[民主化:教育的普及化;教育机会均等(准入、过程以及结果的平等);教育的法制化。
[生产性: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要先行
[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
[终身性: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西方对教育的理解
[英语的教育:education
[法语的教育:education
[德语的教育:Erziehung
[中文音译:爱得开心
[          爱,都开心
[三者都来源于拉丁文educare

Educare词解:
[Educare来自educere
[Educere
[前缀“e”
[词根“ducere”
[“e”的意思
[“ducere”引导的意思
[所以educere的意思是:

东西方圣人对教育的理解
[       子:启发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主动学习的愿望
[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苏格拉底:产婆术(雄辩术)
[助产士需要前提
[产妇想自己生产——积极配合
[足月、开足指数——恰当时机

四、教育的要素

1.对教育者的界定
[广义: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
[狭义:主要指教师。
[含义: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中 的主体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受教育者的界定
[广义:凡是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
[狭义: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主要指学生
[含义:所谓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职责的人。
[受教育者的地位作用:它是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个主体。

受教育者
[今天用作学习者
[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差异: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3.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的内容:
[生产经验:生产技能、经验、知识
[生活规范:社会思想、风俗习惯、行为规范

德育
[含义: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主要方面: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主要内容有:关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关于革命理想和历史传统的教育,关于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

智育
[含义:智育是指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主要任务: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如学习技能、操作技能、社会活动技能等
[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核心是思维力和创造力等。

体育
[含义:
[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主要任务是: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正常发展;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技巧,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为国家发现和选拔体育人才。
[中小学体育的内容主要有队列队形、田径、体操、游戏、球类、武术、游泳等项目。

美育
[含义: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文明习惯。
[内容: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等。

劳动技术教育
[含义: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内容:自我服务性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手工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性劳动等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幼儿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钱志亮
讲座简介:现实幼儿教育已经被搞得鱼龙混杂!本讲座认为科学的幼儿教育应该是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抓关键期事半功倍、游戏为主自主学习、家园共育亲情回归、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奖惩有度恩威并举。
一、遵循儿童发展规律 vs 急躁冒进
儿童认知发展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0-2岁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2-7岁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11-16岁
儿童认知阶段发展的特点
n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
n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
n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
卢梭在《爱弥尔》中写道:
n“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急躁冒进逾越规律的社会现象
n别输在起跑线上
n“胎教大学”课程
n望子成龙神童梦
n神奇的杜曼闪卡
n上海的“EMBA”
n“早期分享阅读”
n幼儿快速珠心算
n幼教课程小学化
教育万能论喧嚣尘世
n七岁天才作家窦蔻
n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n“教育有多大胆、孩子就有多高才”
n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n一天包学游泳、三天学会拼音、一年流利口语……
n孩子过早出名,孩子会变得很浮躁,往往会莫名其妙地傲视周围的一切,自以为了不起,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藐视、防范甚至敌视周围的人,最后很有可能变成“小时了了,大时平平”的悲剧人物——赵忠心
哪些因素影响着人的发展?
n先天因素:遗传基因、孕期情况、生产方式
n环境因素:家庭、家族、社区、社会、自然、校园环境
n教育因素:抚养人、抚养方式、早期教育的情况
n主观能动性:主动性、上进心、成就感、荣誉感、坚持性
儿童的科学发展观
n先天是前提:承认“瓜豆各得”的同时看到“龙生九子”的现象,反对 “遗传决定论”
n环境是条件:承认“近朱近墨”的同时看到逆境成材的现象,反对“环境决定论”
n教育很重要:承认教育改变命运的同时遵循“功能有限”规律,反对 “教育万能论”
n主观能动性最关键:承认“天道酬勤”的同时看到事与愿违现象,反对 “主观决定论”
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vs 片面发展
n《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第三条:“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的由来
n社会化大生产解放了人,给每个人带来了闲暇,闲暇的学习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机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P.294
n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资本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P.683
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
n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
n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心理学层面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层面的全面发展:
社会学层面的全面发展:
政治学层面的全面发展:
片面发展的社会现象:
n今天学认什么字了
n今天学算什么题了
n特别聪明没有朋友
n各方面优秀体质差
n中小学学生的偏科
n走向社会高分低能
n考上了大学去跳楼、撞伤人了再捅死
把早教理解为单纯的智力开发
n早期智力开发:不惜钱财进行智力投资,为孩子购买高级玩具、儿童读物等,还拿出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教孩子背诗、识字、数数等
n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人成才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智力是成才条件之一。而品德、性格等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品德决定着成才的方向;良好的性格,如勤奋、勇敢、毅力等则是成才的重要保证
n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绩衡量的
三、抓关键期事半功倍 vs 耽误错过
n“印刻”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n个体在这时刻所印刻的对象,可以使该个体对它接近、并发生偏好,而且不会被忘却,由此形成了一种对它的永久约束性的依恋。
n印刻现象和一般的反应不同,它只在一定的时期内发生。
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n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作“关键期”。
n一个有机体生命中的一段时间里,某些外部条件对个体的影响可超过在其他时间所能达到的程度
n1935年, K·Lorenz因此而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奖——提出了“特定时期或阶段” ——“关键期”。
n为揭示人类个体发展规律奠定了基础
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
n1.5-3岁:器官协调、感觉与运动整合
n1.5-4岁:对物品与自然发生兴趣
n2~3岁:计数
n2-4岁:时间、空间概念的加强
n2.5~3.5岁:遵守行为规范
n2.5-6岁:精确感觉、精细运动
n3岁左右:独立生活能力
n3~5岁:音乐能力发展
n3~8岁:外语学习
n4岁以前:形象视觉、色觉辨别
n4-5岁:顺序排列
n 4.5-5.5岁:阅读兴趣
  
n0-6 学习咀嚼和喂食教育从出生开始
n0.9-1 分辨多少、大小的开始比较差异性实物和图片
n0.9-2 理解语言关键期多讲故事、多背经典
n2-3 口头语言第一关键期、用标准普通话交流
n2岁半左右,是幼儿计数能力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n2.5-3.5 形成卫生习惯和作息制度等规矩形成形成生活规律
n2-4 表达语言发育关键期不打断、不纠正
n3 自我约束规则意识帮助建立规则
n3.5 动手能力开始发展允许充分自由活动
n3.5 独立性建立尊重孩子成为有能力个体
n3.5-4.5 书写敏感期提供各种书写工具
n3.5 注意力发展避免干预,旁边观察
n3-5 音乐能力萌芽让孩子喜欢一种乐器
n3-4 初级观察能力形成观察内在需求和个别特征
n0-4 形象视觉发展关键期色彩大图
n4 开始学习外语提供外语学习环境
n4-5 学习书面语言自由阅读
n4.5 知识学习直接产生兴趣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
n4.5-5.5 阅读敏感期多选择感兴趣的读物
n5 学习与生活观念掌握建立观念与提供指导
n5 记忆流畅性、整体记忆能力科学、系统、适时训练
n5 数学概念、抽象运算、综合数学能力形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n5.5 理解语法、抽象词汇,综合语言能力形成讨论、辩论与演讲
n5.5 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系统思维训练
n5.5 悟性开始萌芽超常思维训练
n5.5 学习心态、习惯及成功感产生多鼓励少批评
n6-8 外语书面语言学习 10岁前开始学外语
n6 社会组织能力开始形成给孩子承担管理领导任务
n6 创造性开始成熟鼓励孩子自由探索
n6 观察力开始成熟观察力训练
n6 超常能力结构开始建构快速发展提供有挑战性问题和事情
n7 多路思维开始形成提供复杂情境
n7 操作能力开始形成多让孩子动手不怕坏东西
n8 自学能力开始形成适时指导而不干预
n8 自我控制与坚持性开始成熟支持孩子的行为
n8 阅读能力与综合知识学习能力开始形成和孩子广泛阅读
n8 欣赏艺术与美感心态萌芽形成多给孩子看美好的事物
n9 初级哲学思想产生抽象思维训练
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提出的九种敏感期
n语言敏感期(0-6岁)
n秩序敏感期(2-4岁)
n感官敏感期(0-6岁)
n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n动作敏感期(0-6岁)
n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n书写敏感期(3.5-4.5岁)
n阅读敏感期(4.5-5.5岁)
n文化敏感期(6-9岁)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Benjamin Bloom)
n曾对近千名儿童做过从出生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
n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n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
n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
n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
n20%则在7—17岁间获得
个体智力发展曲线图
n智力发展存在着关键期现象:12岁定终身
n6岁时智力的80%就差不多确定:7岁看老
n80%的70%在3岁前确定:3岁看大
耽误错过的社会现象
n黄河流域的“沙袋保姆 ”现象
n大人忙不过来时的“电视保姆”
n大班额幼儿园的“花盆育儿”
n看护式消磨时间型“等待成长”
n家长“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
n城里白领妈妈竞争激烈化工作繁忙、白领爸爸经常加班应酬花钱请保姆看孩子
n城里蓝领父母为了生计疲于奔命也没空陪孩子随便交给老人看孩子
n农村父母宁可打麻将也不与孩子互动
n这不让碰那不让摸——机会剥夺
四、游戏为主自主学习 vs 过重负担
n“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在《野草》中的《风筝》
n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可能给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n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确认儿童不仅有发展权、受教育权,而且有享受游戏的权利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
n“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游戏就是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
n在游戏中,既有想象、直觉、兴趣、意愿、爱好、情感、意志等主观的体验和感受,又有对客观、真实、具体、规范的社会存在的理智判断和逻辑思考
n在游戏中,幼儿过去的经验得以再现,当前的现实得以表征,未来的可能得以萌芽和预期。在游戏中,幼儿既有对自然的亲密接触,也有与人和社会的交往,也有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n游戏是幼儿生活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性的最佳融合
游戏是儿童精神成长的沃土
n通过游戏儿童能够获得情感、认知、社会性、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在早期儿童的生活中,没有什么活动比游戏能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经验
n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解放感、自由感,并不仅仅止于逃避现实或从现实束缚中挣脱出来的解放与自由,而是进一步朝向自身的“人性”的解放与自由。也就是说,游戏不仅是一种超越了“约束”的解放,而且也是“全人格”的解放
n游戏是“假想”与“现实”的统一,是“自由”与“约束”的统一,是“主体性”与“反主体性”的统一,是“我在”与“无我”的统一。游戏具有双重性格,是多样性、茅盾性的辩证统一。——王小英《探寻儿童游戏意义的新视野》:《学前教育研究》 2006年第10期
试问:
n今天的家长会玩游戏吗?
n今天的家长有时间陪孩子游戏吗?
n幼儿园还是以游戏活动教学为主吗?
n今天的孩子每天游戏的时间有多少?
n今天孩子的主要游戏是什么?(看电视)
过重负担的社会现象:
n启蒙、数理、感统、美育、幼儿英语、音乐、科技、书法、舞蹈、武术、体育、创造力培养、情商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挫折教育、礼仪教育、思维训练
n家长违背儿童意愿强迫幼儿去上各种特长班、“兴趣”班
早教乱象
n一些投资多、规模大的幼儿园在商业运作特色——实验、双语、艺术 ——增加幼儿学习负担
n大量小规模条件差师资水平低的民办幼儿园——提前下放小学的教材——摧残幼儿
n“快速成才”“双语教育”“早期识字阅读”“珠心算” 充斥幼教市场
n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重负化教育倾向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前教育中愈演愈烈
误区
n过早地进行认字、加减运算、认读汉语拼音、背诵古诗
n盲目地参加各种兴趣班,弄得孩子疲惫不堪,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n在孩子的教育上,常常是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期望大相径庭
n父母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往往是徒劳无益,甚至伤害了孩子
n给儿童带来巨大压力,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无能感,甚至丧失自信心
n遏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度教育——得不偿失
n个体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格塞尔“双生子爬台阶”的实验告诉我们,任何过早教育、过度教育都是属于“揠苗助长”的摧残行为
n孩子过早学习知识或技能,学习其尚未做好心理准备的东西,会导致其对学习的退缩,扼杀其学习兴趣
n表面上似乎是丰富了给孩子的心理刺激,实际上却造成刺激剥夺的后果
n过早或过度教育剥夺了婴幼儿以健康心理走向成熟的机会,也妨碍了父母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参与到孩子早期成长的过程中去
五、家园共育亲情回归 vs 亲职缺位
n《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n幼儿园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教师与家长在育儿方面既有共同目标,又承担着各自不同的任务
亲职缺位的社会现象:
n高学历父母没时间与幼儿园配合
n低学历父母不懂如何与幼儿园配合
n家长图自己省事省心 “甩手”
n幼儿园开设婴儿班、小小班
n越来越多的全托寄宿制
n家长否定幼儿园老师的要求
n教师与家长交流地不平等:以幼儿园教育为中心,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于服从的位置上
家园共育的本质
n集体教育失调的个性化补充——因材施教
n幼儿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比如有的胆怯,有的任性,有的生活能力低下;有的语言能力发展得好,有的社会性发展得好,有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正是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使我们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而家园共育则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准确了解幼儿个体特点和存在问题的机会
n幼儿园教育向家庭的延伸——同一化教育
家园脱节
n家长缺位或一概不管
n幼儿在家支配地位 vs 幼儿园的受教育者身份
n幼儿在家的优先性 vs 幼儿园要求谦让
n家长的溺爱 vs 老师的严格要求
亲子关系的特点
n自然性——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从生命萌芽的时候起,就确定了父母的角色身份,父母对子女来说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
n社会性——无法推脱的抚育关系:要对子女尽抚养教育义务,教他成人、成才
n持续性——没有退休的终身套牢:从孩子出生直到自己的生命结束
n深刻性——潜移默化的深深烙印:父母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影响,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最大、最深刻
社会变迁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一)
n妇女解放、参与工作→不再专职、分工问题
n人口控制、独生子女→育儿观念、娇生惯养
n竞争激烈、日益低龄→疲于奔命、揠苗助长
n市场经济、消费方便→推向社会、亲情疏远
n开放观念、个性自由→离婚增多、单亲子女
n交通便捷、更多流动→两地分居、父教缺失
n家电普及、生活便利→更多闲暇、不再俭朴
n传媒扩张、无处不在→弱化家教、选择障碍
n贫富分化、差异扩大→家庭不稳、盲目攀比
n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社会兜底、不再指望
n城镇化、都市化生活→核心家庭、传统丢失
社会变迁对家庭人伦的影响
n父子有亲(责任与义务)——父子无亲
n夫妻有别(分工与合作)——夫妻无别
n兄弟有悌(仁慈与友爱)——没有兄弟
n长幼有序(敬重与服从)——长幼无序
今天的家庭问题越来越多
n不和睦家庭、再婚家庭
n单亲家庭、离异家庭
n领养家庭、寄养家庭
n隔代家庭、分居家庭
父亲亲职:不无为而治
n男主外,竞争激烈的时代,做男人不易
n奋斗事业兼顾家庭
n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孩子荒废不得
n养不教、父之过,尽职责、不犯错。
n智慧的启迪
n做人的引导
母亲亲职:别越俎代庖
n女主内,白天也要去上班,做女人更难
n忙里忙外,上有老下有小
n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孩子不能错过
n做“慈母”不做“母老虎”
n习惯的养成
n情商的培养
家教缺失与家教失衡
n啃老族: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恐惧社会,缺失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教育
n月光族:贪图享受、及时行乐,不懂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n超女快男:崇拜明星、梦想不需艰苦奋斗便可一夜成名
n大学生跳楼:情感脆弱、唯我独尊、受不了委屈、经受不了挫折
n父母替子女相亲:情商低下、社会适应能力低下
六、分清主次轻重缓急 vs 本末倒置
n长期目标: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能力、自我意识等的初步形成阶段,如果这一时期能形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将会有利于他一生的发展。
n短期目标:每一个从幼儿园出来的孩子都要进入小学,幼儿园有责任为他们顺利进行小学学习乃至以后的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
本末倒置的社会现象
n重喂养轻教养,重认知轻运动
n重近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规范轻道德
n重物质给予轻精神抚慰
n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培养
n重智力开发轻涵养智慧
n重知识技能轻社会适应
n重外表技能技巧学习轻伦理道德灵魂塑造
n重学习结果成功与否轻学习过程快乐与否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什么对孩子来说最重要?
n人之生——生命:健康第一
n人之品——品性:做人为先
n人之格——品格:生活质量
n人之气——贡献:服务社会
n人之才——才学、才华、才艺、才干
n出身、性别、长相、身高……不足挂齿
七、奖惩有度恩威并举 vs 奖惩无度
n奖惩不立,则风化败。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教妇初来,教儿婴孩;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唐)颜之推《颜氏家训》
忽视惩罚
n如果孩子看不到他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恶果,他就很可能吸取不到教训—— 公平合理地处罚并没有什么错
n与所犯错误相关联—— 不要“ 秋后总算帐”
n与所犯错误的程度相当—— 不要感情用事
忽视了奖赏
n奖赏是对对方基本的肯定
n每人都有被肯定的需要
n满足此需要可以使个体产生更多的“力必多”
n孩子对精神奖励的渴望胜于物质奖励
n奖赏孩子不是目的,而是辅助性的评价
n滥用“赏识”是欺人自欺的自慰
面对孩子一:别否认梦想
面对孩子二:别一成不变
面对孩子三:别只凭经验
面对孩子四:别转移压力
面对孩子五:别强行灌输
面对孩子六:别随意惩罚
面对孩子七:别只盯缺点
面对孩子八:别揠苗助长
面对孩子教九:遇事多沟通
面对孩子十:需加强投入
面对孩子十一:应适可而止
面对孩子十二:要防微杜渐
使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发挥是幼教天经地义的义务!
让孩子有尊严且幸福地生活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孩子无辜——不可能选择父母
家长无助——就任前并未培训
愿你我的孩子都拥有:
求真、致善、尽美、理性
仁爱、道义、礼仪、勤劳
智慧、宽容、清白、热情
诚信、公正、自由、希望
勇敢、信仰、气节、精神

面向儿童全面发展的早期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钱志亮 讲座讲稿
一、儿童全面发展的涵义
n心理方面健康发展
智力因素方面
非智力因素方面
社会适应能力方面
n社会层面的全面发展:
心理素质(认知水平、人格特点、行为习惯)
身体素质(先天遗传、营养保健、体育锻炼)
社会素质(自我认知、公德意识、法律观念
n教育层面的全面发展:
能即能力(实际能力:知识,技能;潜在能力:学能,创造力;社会能力:应人,应物);
体即身体(体态:具全,无病;体形:身高,体重;体能:耐力,灵活,速度,力量)
格即人品(人格:兴趣,性格,气质,情绪;品格:信仰,公德,法纪;风格:做人、做事、习惯
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及早教育
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
脑量、神经突触的数量与长度、神经髓鞘化;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感知觉、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生理成长、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最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
但现实中的早期教育严重偏离了全面发展的理想
重喂养轻教养;重认知轻运动;重物质给予轻精神抚慰;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培养;重智力开发轻涵养智慧;重知识技能轻社会适应;重外表技能技巧学习轻伦理道德灵魂塑造;重学习结果成功与否轻学习过程快乐与否;重规范轻道德
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早期教育才是科学的早期教育,任何片面发展都是畸形的!不能把我们的孩子被培养为“异化的人”;异化的早期教育不是在培养孩子,而是在摧残孩子;国家和社会不要歪才,不要庸才,不要废才
三、早期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感觉刺激
n心理学“刺激-反应”原理中(S-R)
为孩子提供的刺激就越多→孩子的反应就越多→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n全面发展的教育从感觉训练开始
视觉:后天习得;80%的学习信息来源
听觉:后天习得; 15%的学习信息来源
触觉:最大的感觉、最早的学习通道之一
本体觉:出生时开始学习;决定运动能力发展
平衡觉:出生前开始学习;掌管空间关系发展
嗅觉与味觉:出生时最优秀的感觉
n全面发展的孩子聪明灵通
聪:在言语理解、言语听力、阅读、背诵、算术运算、抽象思维等方面有优势
明:在图画、书写、走迷宫、拼图、操作、认人、条理性、看图写话等方面有优势
灵:灵巧,手巧心灵、操作技巧、运动协调
通:通达,通情达理、幸福快乐、适应社会
片面发展的孩子:不协调
不明:一般书写糟糕、绘图能力较差、拼图和走迷宫能力表现不佳、丢三落四、不修边幅等;一讲就懂,一考就错
不聪:一般表现为阅读不良、记忆困难、背诵速度缓慢甚至记不住、数学运算老出错、思维发散不好、很难与人长谈等;糊里糊涂,马马虎虎
不灵:笨手笨脚、共济失调
不通:性情古怪、人缘不好
四、早期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1.感觉教育
a. 视觉:空间关系;视觉辨别;图形--背景辨别;视觉填充;物体再认
b.听觉:听觉注意能力;听觉辨别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听觉系列化能力;听觉混合能力;听觉理解能力
c. 触觉:母乳喂养;亲子同床;多抱多背;捞痒咯吱
2.运动教育
a. 大动作:爬、走、跑、拉、钻、滚、跳、攀、打、翻…
b. 精细动作:抓、捏、掐、拧、撕、揉、涂鸦、描红、画画、折纸、剪贴、雕塑、女红、择菜…
c. 神经协调:指鼻测验、点指测验、对指测验、翻掌测验
3.认知教育
格物、致知、规则;分类、匹配、比较、排序、数数、空间关系、时间;5岁后的加减、数字、拼音字母,背诵少量诗歌
4.社会化教育
a. 自理方面:能力;习惯
b. 语言沟通领域:正确接受理解他人言语,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体态及辅助语言的应用
c. 社会适应:自知、知人、礼仪、交往、合作、互助、尽责、购物、维权、了解社区、了解社会…
片面教育——得不偿失:个体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格塞尔“双生子爬台阶”的实验告诉我们,任何过早教育、过度教育都是属于“揠苗助长”的摧残行为;孩子过早学习知识或技能,学习其尚未做好心理准备的东西,会导致其对学习的退缩,扼杀其学习兴趣;表面上似乎是丰富了给孩子的心理刺激,实际上却造成刺激剥夺的后果;过早或过度教育剥夺了婴幼儿以健康心理走向成熟的机会,也妨碍了父母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参与到孩子早期成长的过程中去
五、早期全面发展教育的原则:
“顺其自然、科学引导":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偏好,让孩子玩他们喜欢的玩具,做他们喜欢做的游戏,干他们喜欢干的事情;同时给以恰当的引导,适当的控制,使孩子的兴趣和愿望不脱离社会期望(全面发展)的方向
孩子无辜——不可能选择父母
家长无助——就任前并未培训
解读入学成熟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钱志亮
每年四月份开始,接受咨询时家长问得频率最高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孩子是否该提前升入小学。到了九十月份,很多新生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一般又集中在为什么孩子入学适应困难、为什么孩子刚入学就不喜欢上学、为什么老师总是反映孩子不会听讲、坐不住、老跑神、特粗心、小马虎……
小学低年级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一般集中在孩子“太小”(其实生理年龄已经到了上学年龄了)、孩子没“长熟”就上学了、“有问题”、家长操之过急了(提前上学)、学习能力不足、幼儿园没教到位……
现实中我们会观察到好多类似的孩子:刚入学就厌学;上课老管不住自己;磨蹭;不会听讲;不懂得遵守课堂纪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笨手笨脚;自理能力差;不会与同学相处;经常哭哭啼啼;……
这些都是由于孩子没有达到入学成熟水平提前上学的结果!
孩子入学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艰难转折:
——人生使命发生变化:人生职业由轻松快乐的“玩”转换到不付出努力不可能成功的“学习”,“老师说就像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工作一样,学习是小学生的工作,不能玩儿了”;
——学习环境发生变化:生活的阵地从充满童趣的幼儿园转移到到处充满竞争血腥的小学,原先已经“混熟”了的幼儿园“小朋友”转眼就都换成互不相识的陌生“小同学”了;“幼儿园是老师顺应孩子,小学是学生适应老师”;
——学习内容发生变化:原先的主要内容游戏活动转换成听说读写算拼的知识技能学习了;玩成了完成学习任务后的“奖励品”、“奢侈品”;
——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幼儿园学习就是看老师怎么做自己再模仿操作,小学必须记忆、反复作业、多读多写;小学就有学业了,“业精于勤荒于嬉”;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幼儿园吃喝拉撒睡穿戴抹老师全程关照,吃饭都是老师分好了送到各自座位,喝水都统一行动,小学中午得自己排队领饭、自己记得喝水、吃完饭还得自己刷碗;幼儿园急了可以哭,“小学生怎么好意思哭呢?”;
——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幼儿园阿姨象妈妈,小学老师就是老师;幼儿园老师从早到晚一直陪着,小学老师们走马灯一样一个一个地来又一个一个地走,“车轮阵”似的“弄晕我们为止”,上完课就走了,倒好,课间自由了、也没人管了;“幼儿园老师哄着我们,小学老师拿纪律要求我们”;
——社会要求与家庭期望的变化:幼儿园比谁长得高、长得壮;在“学生的分数就是家长得面子”盛行的时代,小学生面临着更大的期望与压力;
——生活规律发生转变:幼儿园可以睡到较晚,从容起床到幼儿园吃早饭,上小学必须在家吃早饭;幼儿园中午可以睡午觉,小学顶多在桌子上趴一会儿;幼儿园晚上回家没作业,困了就睡,小学必须写完作业才敢睡!
……
在义务教育体制下,我国各地的入学标准都以生理年龄,界定在6周岁起到7周岁,所以入学登记时是必须“查户口”的,这是国家教育制度所决定的。
外国入学的年龄一般都界定在5岁,主要是因为其文字主要是字母文字,易于辨认与书写,而我们使用的方块汉字相对而言对视觉辨认和精细肌肉的要求要比他们高得多,所以我们向后推迟一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幼儿园里,老师最大的体会就是孩子在年龄上的差异,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有时看到哪怕是大一个月在各方面的发展就不一样。而在小学里,年龄的差异有时也分外明显:有的孩子是刚满6岁,有的孩子快7岁了!坐在教室里,行为自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视觉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显而易见。
即便是生理年龄相同,随着后天成长环境和受教育水平与程度的不同,孩子彼此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取决于:孩子出生后的抚养人、早期教育的内容与程度、幼儿园教学的水平等综合因素。
我们在小学的观察实践表明,孩子在进入小学的时候差异就很大!入学前的一项满分为60分的心理测验表明,一般的孩子得分20-30分左右,高的达50,低的还不到10分。根据我们多年的追踪发现,低分孩子并不意味着“笨”,日常生活中他们其实挺“聪明”,但是往往由于年龄问题而显得“发育迟缓”(delay),低年级时“翻身”的可能性不大,一般要到3-4年级时才“暂露头角”,有的要到5-6年级才“彰显本色”,有的到初中后才显示出“后劲”,我们称这些孩子为“起跑缓慢者”。
知识在无限地增长,而每个孩子的学习时间却是有限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今天学校的教学必定是高速度与高效能的过程,注定有许多“学习缓慢者”因为不适应而惨遭淘汰,他们其实不是“学不会”,而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过去的留级制度为这类孩子“另辟蹊径”,给他们“救助之道”,翻开历史我们发现很多成功人士都有“留级”的经历,现而今取消留级制度后,一旦孩子起跑失败即预示着终身拼命追赶甚至终身失败。
古人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竞争低龄化、激烈化的当今社会和“12岁定终身”的法则已经注定这些“起跑缓慢”的孩子将会被无情地甩在后面;根据我们的观察,许多孩子的“毫厘”之处正是不为世人所了解的“入学成熟水平”。
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指的是从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运动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能力、神经协调能力等心理发展水平与状态判断孩子是否达到作为小学新生应该达到的要求。
孩子如果达到了“入学成熟水平”,在学习与掌握知识、理解教师语言、眼神及动作暗示等方面会十分迅速,被老师表扬的机会就会多些,而教师的积极评价又会影响着同学对孩子的评价,同时也决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孩子的自我定位就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孩子未达到“入学成熟水平”,尽管孩子并不笨,但由于不在同一起跑线,就会陷入消极的恶性循环之中,影响孩子的发展,导致“学力不济”性学业不良,迟缓、多动、违扭等行为问题,不会听讲、磨蹭等学习习惯问题,紧张、焦虑、自我评价低等心理健康问题等。
   
视知觉的技能主要有空间关系、视觉辨别、图形--背景辨别、视觉填充、物体再认等几个方面。
——空间关系是指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这方面的视觉功能是指对物体或符号(图片、字或数字等)的位置以及与他们周围一些事物的空间关系的知觉。小学语文的拼音教学、识字教学、书写教学、阅读教学等都离不开空间关系,简单检测方法观察孩子是否经常把3写成“E”、6和9难分、士和土同一等;
    ——视觉辨别是指把一个物体从另一个物体中区别出来的能力。例如,要孩子在一列有两个耳朵的兔子中找出一只仅有一个耳朵的兔子,即求异的能力。找出相同的图形、图片、形状、字母与词是另一种视觉辨别任务。物体可以通过颜色、形状、模式、大小、位置与明暗来区别,视觉辨别字母与字词的能力是阅读学习的基础,如孩子能否将b\p\d\q分辨;
    ——图形--背景辨别是指把物体从包绕它的背景中区别出来的能力。有这方面缺陷的儿童不能够把所要求的项目从视觉背景中区别出来,他们易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
——视觉填充是要求儿童在部分刺激不出现情况下认识或区别物体。例如只看见了长颈鹿的脖子就能说出是什么动物、只看到自己姓名中某个字的一半就能说出是哪个字等。
——物体再认是指当某个以前见过的物体再次出现以后,把此物体认出来的能力。这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对几何形状的再认,如正方形;对物体的再认,如猫、脸或玩具等;对字母、数字及词的再认等。
判断孩子听知觉能力发展的情况可以从听觉辨别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听觉系列化能力和听觉混合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衡量:
    ——听觉辨别能力是指对不同声音之间差异辨别的能力以及辨别一组或一对词之间差异的能力。如向儿童呈现发音差异很小的一对字或词(如“再—才”、“为一会”、“百一白”、“b一P”等),要求儿童背对测试者(避免儿童从说话者的口形中找出视觉线索),判别这对音的同异;
    ——听觉记忆能力是指贮存与回忆所听到信息的能力。例如,要求被测儿童做三个不相干的活动:关门和把书放在桌上、喝奶,儿童听了以后是否能够把这三件事贮存起来,在做的时候再回忆起来呢?或者从能否复述大人讲的故事等方面检测;
    ——听觉系列化能力是把别人口头所述的一系列信息按次序回忆出来的能力。例如能否准确复述7-9位数字、按笔画顺序书写、准确复述一句话等;
    ——听觉混合能力是一种把单个语音或音素混合成一个完整的词的能力。有这方面缺陷的儿童不能把音素“g——uāng”合成“光”的发音,或把“pú--táo”形成词“葡萄”。
运动能力主要是大肌肉运动和精细肌肉运动两类,而这些与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偏重认知、轻视儿童运动活动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关;还与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揠苗助长,剥夺儿童自由活动和剧烈运动的需要,人为地造成了儿童运动缺陷。达到入学成熟水平的孩子一般能
——各种各样地走:向前、向后、侧身、带着物体走、边走边放物体(如把小球放到瓶子中)、、跳跃着走、蒙着眼睛或眼睛注视某一特定位置走、学着各种动物样子走等;
——各种各样地跳:向指定方向跳、单脚跳、双脚跳、三级跳、摸高跳、跳绳等;
——平衡:沿直线走、在低平衡凳上前后走、侧着走、表演各种动作(如跳跃、旋转、抬物体、丢物体等)、独立骑两轮车、前滚翻等;
——扔与接的动作:把某一物体扔进特定的目标中、接住他人扔过来的各种东西等;
——精细肌肉动作:如描写、抄写各种线条、图形、字母、数字、实物(画画);能把水倒到各种容器中,并要符合规定的要求(如到某一刻度、不准洒);会使用剪刀、系鞋带、扣纽扣、使用针线、折纸等。
入学的孩子除了在上述三方面独立发展较好外,小学学习活动中还需要视听动能互相转换的能力,如
——听觉到动觉与视觉:孩子听一个有节奏的打击声,然后把它转换成视觉一动作形式,即用点和破折号把它写出来;或要求孩子把听到的字、字母、数字写出来;
——听觉言语到动作:把听到的一些要求(听觉一言语)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把它体现出来;
——视觉—言语或动作:模仿别人的动作或表情、看图说话、看图做动作等;
——触觉—视觉或言语:闭眼睛触摸某件物体并确定所摸的物体是否与所看到的物体相同;或者隔着一层布摸物体(不许看)然后把它描述一下或画下来。
数学准备技能是指学生上学前应具备的与数学相关的数数、对应、分类、排序等基本能力。
——数数:由1数到100,由10倒数至1;
——对应:知道数字与具体环境之间的联系,是理解数字涵义的表现,如爸爸妈妈自己是三口人、大家有两只手、椅子有4条腿等;
——分类:指把物体按照一种或多种性质进行分组或组合,如根据花色、颜色等将扑克牌进行四种以上的分类;
——排序:依赖于对物体一般属性的认识,能将物体按照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进行排列,如长短、高低、大小、多少、重量、高度等属性对物体进行有次序的排列。
神经协调可以通过孩子模仿原地踏步走、对指测验、翻掌测验、“你拍一我拍一”游戏、“一枪打四个”游戏等方法进行判断。
如果您的孩子在上述方面存在问题,我们建议:尽快补救或及早做延长幼儿园教育年限之准备。

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钱志亮 讲座讲稿
理论基础:指某一学科的假设和概念体系的逻辑起点以及方法论的出发点
一、西方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
1、拉马克的进化论
n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Lamark, 1744-1829)发表了自己的进化化观点,此年达尔文出生
n环境变化了,使得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生物,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有的器官由于不用而退化,这些变化了的性状(即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新的物种
n用进废退是指身体常用的部分会变得更大更强壮,当这些部分不用时则变恶化
n为残疾儿童的缺陷补偿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或者组织虽未损害而生理机能有一定障碍时,生物本身为了自身的生存,机体会动用其他健全器官或组织的功能,从而,某些健全器官或组织经常被使用
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
n健全的器官或组织的功能日益增强,最终会逐渐替代、弥补被损害的部分,产生新的机能和联系
n如果没有“用进废退”,这种补偿就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样,人们就可以为被损害的机能创造更加适宜其发展的条件或者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工具手段使其更快地适应生活和劳动,从而使其缺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到最小程度

2、孟德尔的遗传学
n孟德尔(1822—1884),奥地利遗传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的遗传学揭示了遗传规律,从而提出了人种优化的观念
在孟德尔看来残疾和缺陷是遗传造成的,要避免残疾,只有避免有残疾的人再生育后代,应使健全人与健全人结合、生育后代;这种观念的盛行使人们更加关注优良的血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特殊教育的对象,同时,这也造成20世纪早期一些国家相继出现“绝育法”,同时,作为一种控制措施,各寄宿制机构对智力残疾者加以隔离,以减少新的特殊儿童的产生。
孟德尔给我们的启示
n遗传有时很难改变,预防先天残疾至关重要
n隔离制特殊教育安置可以提高民族素质

3、高尔顿的优生学
n高尔顿是英国科学家、探险家和“差异心理学之父”。他出生于一个金融世家,1884年于剑桥大学毕业。他爱好发明,多才多艺,学术兴趣超过同年代的许多学者,包括人了人类学、地理学、力学、气象学和心理、统计学等
高尔顿1883年提出“优生学”
n优生学”源于希腊文,本意是“生好的”即研究在社会控制下能改善和削弱后代遗传素质的动因,这种遗传素质既包括体格也包括智力
n优生学是研究如何改善人的遗传素质,产生优秀后代的学科。优生学的理论基础是遗传学
高尔顿认识到:人类文明可能会创造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不仅是最适者能生存繁殖,就连本来不能存活或繁育的个体也能生存和繁殖后代,这就会导致不良的遗传结构在人群中的增加;人类社会可以运用他的知识和才能比大自然更有效地和更成功地改进其后代的遗传素质。
高尔顿认为优生学有两个任务:
n一是增进有关人类不同本质的知识,并判定这些特征的优劣和取舍
n二是指出旨在改进后代遗传素质的方案
优生学发展到今天,
n人们已经得出结论,为了达到改善人群的智力和体力的目的,除受精卵时已决定的遗传结构外,胎儿期的发育、分娩和婴儿抚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又有人提出优生学和优境学的概念,前者研究改善胎儿大脑发育的措施,后者研究改善婴儿的营养、教养等环境的优生途径。
优生学的特殊教育意义
n正是优生学使人们致力于改善后代的素质,从而避免了许多产前、产中残疾的出现,这就使得特殊教育的对象大大减少,这也对特殊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维萨里的解剖学
维萨里,比利时的医生、伟大的生物学家,近代解剖学的创始人;1543年他发表《人体解剖》,它冲破了盖仑为代表的旧权威们臆测的解剖学理论,以大量、丰富的解剖实践资料,对人体的结构进行了精确的描述。这本巨著澄清了盖仑学派主观臆测的种种错误,从而,使解剖学步入了正轨。《人体解剖》是科学的解剖学建立的重要标志。
维萨里的研究:破除了人们的许多迷信观念:过去,人们把残疾看作是魔鬼附身、上帝的惩罚,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缺乏科学的知识来解释残疾现象;维萨里提供了科学的人体解剖知识,使人们开始正确地认识残疾和对待残疾人,这就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人们还能利用这些知识来为特殊儿童的教育服务,这也促进了特殊教育的发展。


5、洛克的感觉论
洛克(1632-1704)是近代英国唯物论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是英国经验心理思想的创始者,也是近代欧洲联想主义的倡导者
洛克是经验论认识体系的创造者
n他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也就是说,“人类在没有感觉经验之前的心理状态就像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痕迹”,洛克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验
洛克的感觉论:说明能力不是天生的,不是出生前就印于心中的,而是通过经验和感觉获得的。这就强调了后天教育对儿童的重要作用;随着感觉论得到人们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人们对于残疾人恢复正常生活也获得了信心。
n改变了人们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并对残疾人事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洛克提倡感觉训练方法
n后来,法国人依塔尔受到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对野孩维克多的训练中也采用了感官功能的训练。虽然,后来训练的效果并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他的方法不仅影响了他的学生谢根于1837年在巴黎创办的世界上第一所弱智者训练学校,使该校一直运用感觉训练的方法教育训练弱智儿童,而且还影响到整个19世纪的特殊教育乃至沙莉文和她的学生海伦.凯勒的教育训练模式。由此可见,洛克的感觉论在特殊教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意义十分重大。


6、比纳的智力测量理论
20世纪早期开始的智力测验运动对特殊教育中智力落后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比纳是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904年,法国教育部长邀请科学家与教育家组成了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学校判断低能儿童的方法问题。比纳就是该委员会的成员。
1905年他又与西蒙合作,发明了第一个测量智力的具有成效的二次修订,这个量表称做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由于智力测验的发展,才使得儿童得以精确的鉴定,从而更多的智力落后儿童被鉴别出来,这为智力落后教育奠定了基础,从此,智力落后特殊班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7、布莱尔的点字系统
1829年法国盲人布莱尔发明了点字盲文。1879年,布莱尔的这一发明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最佳盲文符号,世界各国盲校均采用这种盲文进行教学。盲文的发明奠定了盲人学习文化和进行书写的基础,对于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来说,其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8、贝尔的助听器
n贝尔的经历
n助听器的意义

二、中国古代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
n中国古代生活的残疾人,多少能得到一些同情和救济,这与中国作为礼仪之帮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古代盛行的各种思想,如“大同社会”的理想主义,“仁者爱人”的伦理观,“强不执弱、富不辱贫“的道德观等都奠定了特殊教育的思想基础


1废疾有养、大同社会的理想主义
据儒家的经典主义之一的《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早在秦、汉以前,就提出了要赡养残疾人的问题,并把它看作是实现大同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荀子也曾提倡“五疾者,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
几千年来这一大同社会的理想,一直是许多中国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蓬莱仙境”这种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理想不仅造就了像洪秀全、孙中山这类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对历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也给我国古代残疾人也带来了一线希望,成为我国古代人们同情、善待残疾人和兴办特殊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

2积善成德、仁者爱人的伦理观
n长期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以孔子所提倡的以“积善成德、仁者爱人”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
所谓爱人,其具体表现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欠达而达人”两者的有机结合
n《论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也”这五者就是指“恭”——自重,“宽”——宽厚,“信”——信用,“敏”——勤恳,“惠”——关心他人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凡是真正愿意按照这种传统美德来规范自己行为的人,又怎能不敬老爱幼、救济残疾呢?

3强不执弱、富不辱贫的道德观
在古代社会,除了孔子、孟子这些儒家思想的代表之外,另有一位古代贫民思想家墨子,他所提出的“兼相爱”的博爱思想中明确地指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纂怨恨,可使毋起。”
墨家的兼爱
n思想尽管有很大的空想成分,但是,这种博爱的胸怀与悲天悯人的恻隐之心到底还是陶冶了人的性情,种植了善良和宽厚,对古代人们的某些思想和行动还是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4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的佛教观
以“普渡众生”为宗旨的佛教,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而且也影响了道德观,“积善成德”,“转回转世”以及“因果报应”这类宗教信念,可以在心理上保持某种无形的威慑和控制,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们的胡作非为,也可以为善良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安慰。正因为这样,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宗教都与人的教育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5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孔子在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弱、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也就是说,孔子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要求扩大教育对象,使各种各样的人,不论其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有教无类”的主张
n使得残疾人也被纳入到教育中来,虽然这一思想在当时并未得到真正贯彻,但它确实影响了历代的统治者和仁人志士,使残疾人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教育机会

6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这主要用于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也就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学生,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精练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辩,由也彦,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正因为这样,孔子的教学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7恻隐之心慈悲为怀的人道主义情怀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n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正是教育才使得人固有的“善端”得以逐渐扩充。
孟子这种思想
n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朴素情怀,饱含了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n影响了后来许多的统治者和社会仁人志士,对残疾人采取了同情、接济的态度,这也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8积渐成强持之以恒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补偿观
荀子提倡“积渐”式的学习,他主张作渐进工夫,不要妄想一步登天
n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知,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土不辍,丘山崇成;道虽遐,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认为只有“积微“才是取胜的正确途径,积小成大的一个前提就是坚持不懈,即“积久”,也就是持之以恒。荀子认为只要真诚地修行,努力实行,时间久了,所学的东西自会入其心灵化为性。这种思想应用于特殊教育中,是十分有价值的。特殊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难度相对更大,许多人不免对其丧失信心,荀子的思想鼓励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有所回报。
   《中庸》中也有类似的阐述。其中,“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强调了个人主观努力。“人一能之,己百之;人能十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n这种重视“困知”“勉行“的精神是很可贵的。特殊教育有必要借鉴这种思想,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外因最终通过内因起作用

三、中国当代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哲学基础
n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即人在改造和征服客观世界能力的发展。构成人的劳动能力的主要方面是体力和智力,二者必须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全面发展。人的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发展是这两种能力统一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其他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也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
学校通过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
n主要是指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统一、协调地发展。以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即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很好地结合
残疾儿童教育
n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之一
n使残疾儿童实现全面发展是特殊教育的依据和方向:智力像普通儿童那样发展、体力像普通儿童那样得到发展、个性像普通儿童那样得到发展、其他能力像普通儿童那样得到发展。
但是
n残疾儿童由于受缺的影响,使得他们在各方面要做到真正地像普通儿童那样得到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这就要求教育者通过教育影响克服困难和障碍,使残疾儿童像普通而那样得到全面发展
n特殊教育学校在与普通学校一致的普通课程中增加补偿缺陷的特殊内容或者专门设置一些特殊课程便成了教育者选择的实施教育影响的必然途径

2、残疾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心理学基础
n随着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心理学对残疾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了解得越来越细致了,这就为特殊教育学校设置哪些课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n残疾对儿童的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影响,但其影响的只是某一阶段心理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而不是使整个身心停止发展,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基本上还是与普通儿童相一致的,这就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大致必须与普通学校相一致

3、个体社会化理论——社会学基础
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社会关系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生产关系,因此可以说生产关系决定着人的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人是一定生产关系下的具体的人,他要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发展,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表现在:生产关系决定着谁掌握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以及如何在社会中利用这些条件,即社会使得哪些人得到发展、哪些人则不能达到发展;其二,生产关系还决定着使发展有条件的人向什么方向发展。在人人享有平等政治权利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全体人民当家作主,共同掌握社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在这个先进的社会里,社会尽可能地为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条件,使大家向着全面发展的同一方向发展
残疾人。
即使在生理功能或心理状态上异常,但其人的本质同普通人是一样的,因而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具有与普通人同样的权利
n《残疾人保障法》第一章第三条指出:“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残疾人也应该和普通人一样实现全面发展,残疾人只有实现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资源,这便是社会的需要,教育就必须顺应这一社会需要

4、缺陷补偿理论——康复学基础
n残疾只是个体的感知途径受阻或信息流失十分严重,但他们的身体还是在不断地发育发展,他们心理也在发展,由于人的各种感官是相互联系综合起作用的,人的各种生理机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个体机体可以产生一种与正常的发展过程不全相同的有特殊性的适应与发展过程,在这种特殊性的适应与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或替代
这就是说,
n在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中,其未被损害的部分会部分或全部替代、弥补被损害的部分,产生新的机能组合或新的条件联系
n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内因和外因,对于残疾儿童的补偿来说,内部条件包括生物因素补偿的物质基础和意识因素的能动作用:外部条件包括家庭、社会的各种外界环境、教育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等,教育和科技才是真正的“特别方式”
n例如,科技可以转变信息,拓宽残疾儿童认知的途径和认知的广度;
n教育可以提供更多信息

5、满足儿童教育需要——教育学基础
n教育的目的就是满足儿童的教育需要,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n特殊教育学的哲学基础之一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即从学生生理上有残疾、心理发展受到影响的实际出发,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
特殊儿童以生理外部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类残疾对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都有许多的影响,常常导致个体心理发展的异常,在教育需要方面表现为与普通儿童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特殊儿童除了有与普通儿童相一致的教育需要外,还各自有特殊的需要
特殊教育的目的
n就是要满足特殊儿童的普通需要和特殊需要,达到一般和特殊的培养目标,否则就与普通教育无异而不成为特殊教育了
n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是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是满足其教育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6、平等参与——政治学基础
n人类社会中每一个成员在生存权、受教育权、人格权上都应该是平等的
从我国的现实来看,我国的政体的一个特点就是“民主制”,要实现民主,就必须保障公民的权利。残疾儿童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员,有着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要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接受教育,只有教育才能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因而,教育权是残疾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加以剥夺,相反,我们应充分地尊重,尽量地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权利。在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特殊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并以此作为实现公民权力的一种途径。
我国的立法现实也体现了这一点
n1982年12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四十五条
n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n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
n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
n1990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n1994年8月23日通过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等都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权利作出了相应的保障
n这些法律规定逐渐把特殊教育视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把特殊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必然会大大促进特殊教育的快速、稳步发展

7、行为改变——行为科学基础
n巴甫洛夫的条件发射学说以及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为改变特殊儿童的不良行为以及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8.自强自立——经济学基础
特殊教育的潜在价值:每年国家在特殊教育的投资,每年按812万学龄残疾儿童每人4000元,共计应投入33亿,而产出是近600亿。

儿童用脑卫生与学校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讲座
    一、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大脑工作能力的一般变化规律
    大脑的工作能力包括大脑工作的速度和大脑工作的准确性以及持续工作的能力三个重要方面,他反映了高级神经功能的状态。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的工作能力并不是永远均衡发挥作用的,而是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一些变化,并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1.一节课中的变化
学生在刚刚开始的25分钟属于准备进入课堂教学阶段——始动调节
约从5分钟始到第20分钟左右时,大脑工作能力达到最强的阶段
此后,由于大脑开始疲劳,学习效率开始降低
约在下课前25分钟,——终末激发现象。
2.一天中的变化
早读开始其大脑工作能力就开始逐渐地提升;约第一节课后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第四节课时一般效率最低,上午临近放学前有一个反弹
下午上课有所回升,然后又逐渐下降,同样,下午在临近放学前也有一个反弹。
    3.一周中的变化
一般星期一的学习能力处于启动阶段——“星期一综合症”
星期二开始孩子的大脑工作能力提高,高峰维持到星期三、星期四
星期五——周末综合症,有的有时可能出现终末激发。
    4.一学期中的变化
刚开学的前几个星期是学生由假期生活向学习生活转变的适应段
期中考试前夕为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期末25周时一般都会出现终末激发现象。
5.学年中的变化
每学年9 月份开学,多数学生刚刚开始适应学校生活,随着放国庆长假,节日后开学孩子从“假日综合症”调整到学习状态中来大概需要1-3周的时间;
多数学生受冷空气南下尤其是冬季传染病的影响,一般在11月初—12月中会生一次病,待调整差不多后(一般23周)迎圣诞和新年的活动与兴奋接踵而至,之后措手不及地开始期末复习,所以许多孩子下学期学习成绩呈现不稳定甚至倒退状态。
每学年34月份,学生刚刚适应学校生活,大地回春、地气上升,儿童通常情绪烦躁、坐不住,男孩子的纪律问题尤其突出、女孩子心不在焉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一”长假的“假日综合症”刚过,“六一”的兴奋至少影响1-2个星期,幸好期末复习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补偿”。
    当然,儿童大脑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有时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异常。
    二、影响儿童大脑工作能力的几个常见因素
    影响儿童大脑工作能力的因素较多,根据多年日常教学的观察,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的身体条件
    身体虚弱与强壮/大脑发育状况/年龄/有多动症/中枢神经发育、运动系统功能、体形发育、行为抑制等未达到“入学成熟水平”
    2.学习和生活条件
   学习负担过重/睡眠不足/饥饿/休息时间与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表的编排/学习地点的照明/气候/噪音/课桌椅高矮/学习用品/家庭学习气氛/家长对学习的期望/态度
    3.个体的心理状态
过度兴奋/缺乏信心/消极抑郁/对学校环境印象的好坏/同伴的情绪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师生关系的融洽/对考试的态度/对学习成绩关心的程度/家里是否有固定学习地点
4.大脑神经功能协调情况
个体大脑优势半球是否建立/左右脑的分工是否明确/是左利还是右利/神经功能是否协调/是否过分依赖某半球等
    三、儿童用脑卫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
    1.根据儿童大脑工作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学期内:学期刚开始和学期快结束时的教学内容应相对安排得轻松一些;长假期间布置一定的作业,保持一定的学习压力,以缓解“假期综合症”症状。
    星期内:星期一的课程不宜安排过重,上午的升旗、班会、讲评等“收疯”活动会使孩子迅速紧张起来;周一下午放学时可以布置本周中次量的作业;周二—周四安排更多的文化课,但作业应是较少的;星期三最好能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星期四最好能穿插一些体育活动;星期五适当减轻负担,但下午必须布置星期六和星期日的本周最大量作业。
    学日内:将难学难懂的认知类课程和主科安排在上午第一、二、三节课或下午第一节课;将容易接受的课程和副科安排在上下午的末节课;第二节课课后安排课间操及加餐,第三节课课后安排眼保健操(注意手指卫生)等,而没有必要在早晨学生到校早读后安排早操。不宜安排孩子连续上两节同一科目的课程。
    一节课内:将一节课的前25分钟用于组织课堂、复习上次已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在第1020分钟的时候,将第2035分钟交给学生巩固练习、教师个别辅导与巡视,最后几分钟用来总结、复习及布置作业。
    2.保持儿童良好的学习情趣
    保持儿童良好的学习情趣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儿童良好的在校情绪。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除了因势利导、启发之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常体验到通过努力后的成功的喜悦。    保证学生良好的在校情绪即要求保持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注意校园环境的建设;着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用表扬代替批评的教育方式,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以及考试成绩,胜不骄、败不馁,用一颗平常之心对待一切。
    3.从小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4.坚持开展户外活动
    5.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6.要有充足的营养

教师职业的基本逻辑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钱志亮 讲座讲稿

讲座简介: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和人打交道,但现实中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人!本讲座在让听众了解生命来之不易的基础之上,引领听众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爱生,推导出教育的原点是爱!在分析教师职业为什么要求爱学生的基础之上,由爱生责任,加之信任和敬畏心对责任感的强化,最终提出教育=爱+责任。


教育的对象是人
n教育不但关注外在的人,更关注内在的人
n不但要从外在方面训练人、塑造人、培养人,还要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提升
n教育是通过知识使人获得解放
n获得解放的意识、能力、手段,自我关照、自我呵护、自我救治、自我筹划
n不是通过知识使人遭受奴役异化
n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和人打交道
n教师真正了解人吗?!

人-命
n每个人都是一条命,命从哪儿来?为什么说人命关天”——那是因为每条生命太来之不易了!
n不了解生命就不可能敬畏生命,不敬畏生命就不可能珍惜生命,不珍惜生命就不可能热爱生活,因为热爱生活而关注每一天的生活质量——我快乐吗?!

由了解生命而生的一种敬畏
n芸芸众生中其有幸成为万物之灵——存在自有存在的理由
n每个人都是妈妈几百万卵胞中杀将出来20多万中的前500——还必须排在第100249之间
n每个人当年都是爸爸播种的4-16亿大军中跑得最快那组中第一个破壁者——赛过奥巴马
n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却以近千亿分之一的几率降生了,几十年后又必将匆匆地离去

由敬畏生命而生的一种庆幸
n你我他都不是每2个受精卵中胎死腹中的那个——他逃过了生命中的重大劫难
n每八个着床后的受精卵中在生命孕育的278天中,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有一个胎死腹中没见到天日
n15个人出生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遇到出生障碍——和妈妈一起过不了鬼门关
n25个出生者中会有一个先天缺陷者——他经受住了病毒、辐射等的考验
n40个孩子就有一人5岁前夭折——渡过不了生命磨合期

由庆幸而生的一些感叹
n我们庆幸我们能来到这个美好的人世间活过一次——感谢祖先和父母带我来!
n我们庆幸我不是孤单地活着,身边还有好多“专程”来陪伴我的人——感谢每个同时代的人陪我活!
n我知恩,我要热爱生命好好地活下去
n我感恩,上苍待我不薄派了那么多学生来陪我
n我不但要善待自己的生命,也要善待陪伴我的人,呵护比我弱小的生命

由感叹而生一种惺惺相惜
n你我的父母都很爱我们,我们被看作是他们“把根留住”的家族骄傲而没有遭遗弃;
n你我都没有生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伊拉克和阿富汗,也没有生在灾害饥饿的非洲;
n即便在中国,你我也没有生在历史动荡、文化浩劫的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而是生在了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
n你我没有生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
n即便是汶川人、玉树人、舟曲人,政府的救助和全国人民的支持让他们能感受到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n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诞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

由惺惺相惜而生的一种感动与尊重
n我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并且能今生相见——缘分
n两个生命在世上同时存在过,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因缘
n何况正好他生在了我服务的区域内
n非本地出生者就是为了能遇到我而专程赶来
n我们生活在同一时间,并能有机会相处——缘分
n早生30年可能与你我是同学,晚生30年你我已经退休
n为何有时总遇到相见恨晚的人?——生不逢时!
n师生一起在同一个空间、同一时间里相处、生活,这岂非是人生中令人感动的幸遇?
n我们今天互动了半天,而不是擦肩而过
n您和您的学生待多久?

因感动与尊重而生的一种感慨——
n师生抬头不见低头见,双方都不能选择——
n为什么会相见?    辩证唯物主义 Vs   佛教
n我凭什么占有各位生命中的半天?
n各位又凭什么耗了我有限生命中的半天?
n喜欢相见不喜欢也见,善缘孽缘都是缘——
n想见的未必能正好分到你班上——岂能如愿
n不想见的咱也没法让其蒸发”——无力回天
n此生此世,唯愿能够保持一份曾经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

佛教视角里的缘
n五百年修得擦肩过,一千年修来一回眸
n教师是布道者,是上辈子德性最高、人缘关系修行最好的人
n遇到头疼的学生是因为我前世欠了他的,若没亏欠他的,那他这辈子就欠了我的!——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还是缘

由了解缘到珍惜缘
n因为缘我来到人世间、因为缘选择了教师职业、因为缘来到了现在的单位、因为缘被校长分配教这个班——太多的偶然性链接
n另一个生命那么亲近地发现了你的生命,学生渴求得到发展而正好在我的班上
n兴许老天怕我孤单特意安排了他来陪我!
n太多的说不清,科学解释不了、解释了也没意义,所以干脆朦胧模糊地借用佛教智慧——
n因为教育我们和学生相遇而结缘——教育缘

因珍惜缘而生的一种爱
n因为教育相遇而且一起生活那么久,不但有,而且有——缘份
n教育:education
n孟子的天下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n东西方的巧合——

爱是教育的原点
n东方教育的启发也好,西方教育的导出也好,都是需要用来做的工作
n为什么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不快乐——没有了爱
n教育是人性的领域,可现在的教育是忽视人性的教育,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页。

何来的教师职业?
n生产力发展了,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为了向下一代传授社会规范和生产经验,产生了教育和教师职业
n家长生下了孩子,孩子有受教育的需要,国家为了满足下一代的需要而设立了学校,学校聘任了教师来教学生

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教师必须要爱学生!
n没有学生哪来教师的营生?
n学生是教育工作者们的衣食父母
n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n教师必须从自我的“小爱”中走到“大爱”走到“博爱”
n-快乐-热爱-更快乐    Vs

n不爱-不快乐-倦怠-自我折磨
n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
n何不快乐一天?!

因爱而生的一种责任
n由于爱学生,我们关乎学生——快乐吗?懂了吗?为什么教这个?这个对他将来有什么用?
n不但关乎学生的今天,也关乎学生的明天——对他负责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n教育是为孩子的明天做准备——教师要认识到教育对孩子的未来——不但在能力上而且在人格上负有庄严而重大的责任,清醒地意识到不良教育行为可能带来可怕后果,对学生负责就要全面地关怀学生,关怀学生既能做事,又会做人

家长和国家的信任强化了教师的责任
n学生家长没有把自家的存折交给教师,而是把比存折更重要的孩子交给了教师——托付的不仅是孩子的一生,也是两口子晚年的生活质量乃至家庭、家族的希望
n党国把明天社会的公民交给我们——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担当
n要认识到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
n对学生负责就是对社会未来负责

教师个人的敬畏心升华了教师的责任
n好的教育不但让孩子幸福一生,而且会造福一方,反之……——庸师比庸医更可怕
n《十九层地狱》的故事及其启示
n庸医行医误诊害人,断了病人的命根
n庸师教书误人子弟,断了学生的慧根
n断了命根一死百了,没了慧根苦熬一生!
教训:庸师比庸医更可怕!
结论:当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我钱某人无法证明十九层地狱的存在,但您能证明它不存在吗?
n我钱某人无法证明地狱的存在,但我不敢保证将来科技是否有一天会发达到能证明其确实存在。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细菌,天文望远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肉眼看不到的星星,无线监控的发明让我们胜过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会不会哪天发明个“时空机器”或照妖镜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来世?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钱某人不敢妄下结论!
n我胆小、我害怕将来面对死亡之后倘若真要面对十九层地狱时后悔却来不及的尴尬
n因此我从初为人师的那一天开始,一直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好件事情、认认真真地批改每份作业、踏踏实实地上好每节课、诚心诚意地去面对每个学生的每次谈话……

教育=爱+责任
n没有了爱的教育=折磨一群学生+折磨自己
n不负责任的教育=毁掉民族前程+毁掉子孙
当教师两年还找不到感觉,必须改行,否则害己害人害国家——顾明远

教师更多的是个良心活
n教育是个服务性行业,其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并不高,教师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利,也没有显赫的声名和财富,更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与安逸,因此选择了教师职业意味着选择了清贫与奉献、辛苦操劳和责任
n教师的劳动,难以有严格的时空界限,难以有准确量化的工作时间和质量,更难以进行时时刻刻的监督,很大程度上要凭教师自己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荣誉感和上进心来激励和约束自己

对教师职业而言更重要的
n不是能力,而是爱心;
n不是水平,而是责任;
n不是知识,而是文化;
n不是技术,而是理念;
n不是方法,而是精神。

期盼教师精神家园的重建
n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实在;
n少一点自傲,多一点进取;
n少一点偏见,多一点公正;
n少一点享乐,多一点磨练;
n少一点功利,多一点敬业;
n少一点势利,多一点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

呼唤教师职业良心的回归
n芸芸众生    常念   平等尊重
n有缘相见    彼此    怜爱相惜
n大爱无言    只在   身体力行  
n博爱无边    只存   一念之间
n广开智慧    教育    积德积福
n教书育人    你我    造化人类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n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n一千多年前,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n两千多年前,《圣经》:教孩童走他当行的道,即便到老,也不偏离
引领学生追求人类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
启发大众崇尚社会普适永恒的终极价值

n求真、致善、尽美、理性
n仁爱、道义、礼仪、勤劳
n智慧、宽容、清白、热情
n诚信、公正、自由、希望
n勇敢、信仰、气节、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23:37 , Processed in 0.11869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