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大师陈师曾纪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3 16:1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艺术大师陈师曾纪事
李运亨
2001年第4期 炎黄春秋杂志

      陈师曾先生在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
                                          ——梁启超
                                      陈师曾作品


      陈师曾先生名衡恪,别号槐堂,又号朽道人。1876年2月17日(光绪二年正月二十三日)生于官宦之家。师曾先生之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后官至兵部侍郎。其父陈三立,曾任史部主事,为清末著名诗人。
  陈宝箴、陈三立父子为官从政务实,主张维新。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父子遭“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一政治上的打击,对师曾后来产生民主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三立先生被革职以后,从武昌移居南京,闭门研读诗文。是时已废科举,三立先生即举办家庭学堂,教育子女。教授四书五经,并开设数学、英语、音乐、绘画课。师曾的兄、弟隆恪、寅恪、登恪与师曾的三个妹妹康晦、新午、安礼同时就学。湖南山水画家萧泉曾在陈家教画。陈家亲朋友好的子弟,如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及其弟茅以南也曾在陈家受业。师曾考取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后,与鲁迅先生同窗,二人情谊甚笃。师曾学习勤奋,成绩优良。

  求师乐此不疲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师曾转学上海法国教会学校,研读外语,为出国求学作准备。翌年,师曾偕弟寅恪从上海乘日轮去东京求学。先在弘文学院补习日文,后入高等师范学校研究博物学,仍与鲁迅同窗共读,朝夕相处。鲁迅在东京积极筹办《新生》杂志,师曾热情支持和赞助。师曾与肄业于美术学校的李叔同(弘一大法师)相交甚密,二人对诗词、中外绘画、书法、金石篆刻皆极喜爱,终成莫逆之交。他与日本画界也交往密切,在注重写生方面与当时东瀛画坛人士不谋而合。总之,留日八年,为他以后的艺术生涯吸取了不少营养。
  1909年春,师曾先生与吴县汪春绮女士结婚。回国后,1910年,应张謇之邀赴南通师范学校执教博物学,寓居通明道观。师曾妻子的汪家与著名书画家吴昌硕素有交往。师曾倘去上海,必去吴昌硕处学画。师曾得益匪浅,在绘画上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南通靠近上海,又与苏州仅一江之隔,交通方便,文人墨客荟萃,师曾与书画家的交往日益频繁,并与“翰墨林”书画店主李苦李交往日甚。李苦李与师曾同是吴昌硕先生的得意门生。二人习艺论画,切磋画理,相处十分合契。
  师曾先生从师吴昌硕,无论绘画、篆刻,皆能领会要旨,“师其心而不摹其迹”,即使是临摹作品也能做到“画吾自画”,所以这个时期他的绘画、篆刻,学而能化,自有面貌。
  主管图书心系书画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蔡元培先生出任教育总长,创导美育教育,刘海粟先生在上海创办了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
  1913年秋,师曾应教育部之邀赴京到教育部供职,又与鲁迅先生重逢。师曾不愿为官,与鲁迅共主图书编审,共同参加全国儿童画展的审查和国内文物展览。鲁迅先生1912年应蔡元培总长之聘任教育部部员,兼任负责文化、艺术等方面工作的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师曾与鲁迅在教育部再次重逢,二人朝夕相处,书画往来,同游小市、琉璃厂,玩赏古玩书画。师曾多次作画制印送鲁迅,鲁迅也送碑帖拓片给师曾,互相切磋、交流。
  1915年1月1日,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鲁迅、陈师曾等从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的展品中精选出104种共125件交中国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运往展出。
  1915年2月22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办三年制手工图画科,聘师曾为国画教师,致力于培养美术人才的师曾先生慨然应允。
  1918年2月北京大学成立画法研究会,聘师曾先生为中国画导师,与徐悲鸿、贺履之、李毅士等人共同授课,砥砺画学。是年4月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聘师曾为中国画教授。1920年(民国九年)5月,北京成立中国画研究会,先生为主要成员之一。
  师曾先生提倡画家走出画室,以现实生活为对象,吸取西洋画的科学因素,创作出自己的风格。他的教学思想是启发学生的自觉,主张“书画同源”,多观察各种物象的特点,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包括国画的临摹);认为基本功越深厚,气韵越生动。对中外艺术,主张融会贯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创作出自己的风格。他诲人不倦,以自己精湛的艺术指导,造就了不少著名美术艺术家,如刘开渠、李苦禅、王雪涛、俞剑华、王子云、王友石、高希舜、张肇铭等。
  
实为中国漫画始源

      师曾在教育部供职十年之久,工作之余坚持作画。其间交友更加广泛,接触著名学者愈多,其书画声誉日隆。他孜孜于中国画创新的研究,以造化为师,面向生活,折射人生,细心观察北京街头的风俗人情,于是1914~1915年间创作了多幅别开生面的北京风俗画,如《墙有耳》、《老妪》等,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对统治者进行讽刺。他在1909年所作简笔人物画《逾墙》(见附图),寥寥数笔,形神兼备,余味无穷,近似后来中国的漫画。他画一窃贼正欲翻墙行窃,左腿已跨上墙头,扬头向内窥探动静。构图简练,立意深邃,画面单纯含蓄,富有情趣,完全是现在漫画笔法。更值得提出的是,先生于画右上角题道:
  有所谓漫画者,笔法简拙,托意诡,涵法颇著,日本则北斋而外无其人;吾国瘿瓢子、八大山人似之,而非专家也……
  先生首次在这里提及漫画二字,介绍了漫画的形式,把传统说法的中国现代漫画出现时间,向前推进了十余年。这对研究我国漫画之渊源及其涵意,很有参考价值。先生认为:
  东瀛的葛饰北斋(1626—1705)是漫画专家,而我国的黄慎(1687—1705,号瘿瓢子)和朱耷(1627—1705,别号八大山人)的作品中,也有含漫画意味者,但他们并非专家。
  与此同时,师曾先生在上海刊行的《太平洋画报》上发表的即兴之作,以及1914—1915年间在京华创作的风俗人物画,都笔墨简单,意趣盎然,立意深刻,漫画艺术之味更浓,很显然是受日本北斋的影响,开了我国漫画艺术的先河。所以后来漫画艺术大师丰子恺推崇陈师曾的简笔人物画是“中国漫画的始源”。
  师曾先生滞京期间,坚持作画不辍;工作之余,漫步街头,细心观察北京街头的风土人情,在1914—1915年间创作了多幅别开生面的《北京风俗画》,对民初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生的北京风俗画,以简练的笔法,逸笔草草,面向现实,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乡土气息。如《墙有耳》(见附图),作于1914年(民国三年),用笔简括,讽喻明显。民初袁世凯当政,一心复辟,“严禁小民莠言干政”,很多公共场所,贴出“闲谈莫论国事”;人民群众噤若寒蝉;二人对话则防止第三人听到,师曾先生作画以讽之,画面上柴扉内似有人谈话,门外有两三个不三不四的人窥探、偷听。1944年董大年先生又在画上题道:“莫论国事贴红条,信口开河祸易招;仔细须防门外汉,隔墙有耳探根苗。”惟妙惟肖,痛快淋漓,简直是一幅典型的政治讽刺画。

  力劝白石老人“变法”

      师曾先生在艺术创作上主张中西融会,中国画“宜以本国画为主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他是敢于创新的实践者。白石老人在师曾的力劝和帮助下,“衰年变法”,终成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
  师曾与白石相晤,始于1917年。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师曾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任教,常偕友人胡佩衡君去拜访白石。白石亦经常去北新街“槐堂”(师曾的画室,因庭中有老槐而故名)。二人谈画论世,堪称益友。
  当时白石老人的画已造诣很深,但他学八大山人所创的简笔大写意,很少有人喜欢。陈师曾劝其改学吴昌硕,白石为使自己的艺技有新的发展,另辟蹊径,走上吴昌硕开创的大写意花卉派的道路,后来又独创红花绿叶的浓色花卉和以水墨画鸡、画虾、画蟹等,自成格局,达到了“变法”,终成世界瞩目的艺术大师。
  白石老人1945年时,自记其事云:
  子五十岁后,冷逸如雪个(八大山人),避乡乱,窜于京华,识者寡。友人师曾劝其改变,信之,则一弃。
  师曾与白石老人交往日密,老人的画风、人格,也深深影响了师曾。白石作画注重写生,友人问其山水写生问题,老人特意以对联答之:“胸中有丘壑,腕底有鬼神。”白石少时为生计所迫,浪迹大半个中国,遍历名山大川,途中处处写生,搜集素材,积累资料;40岁左右,老人细心整理,绘制成《借山图》共52小幅,总称《借山图卷》。白石视为珍宝,从不轻易示人,更不外借。但师曾和他的关系不同,借去十数幅,挂于“槐堂”,反复欣赏玩味。可惜师曾不幸于1923年早逝,借去的《借山图》遗失十幅,老人思友惜画,感慨系之。
  师曾画的山水画,如《藤瓦精舍》等,直接从写生中来,绝无人工造作之气,意趣天然;笔法、墨法乱中不乱,既入规矩,又富新意。从画中完全可以追溯出白石老人的渊源。故老人记述师曾与他的关系。
  谈到白、陈二人的关系,白石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自退”的诗句,这是最能说明他们间挚友之情的。
  
捍卫中国传统文化

      陈师曾家学渊博,诗、书、画、印俱工,不仅是著名的书画家,还是民初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家。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学术领域出现全盘否定中国传统艺术的怪论,陈师曾以大无畏精神撰写《文人画的价值》,大胆地为文人画辩护,继之,又发表了《中国画是进步的》一文,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抗衡。在当时的中国画坛引起极大的反响。
  师曾先生的《中国绘画史》,是他应中华教育会之邀,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之讲稿,身后由门下俞剑华、苏吉亨分别整理成《中国绘画史》二种版本行世。他从三代一直讲到明、清,举凡画种、流派、各画派之代表人物以及各个画家的里籍、生平、绘画特点,一一道出,条分缕析。先生从各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辟要义,发前人之所未发,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6:17:23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国绘画历史与理论研究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开山意义。

  《朽者不朽》

      1923年(民国十二年)暑期,师曾继母俞淑人患疾,先生驰归南京,侍奉汤药,因劳累过度,饮食不调,偶染伤寒,被庸医误诊为痢疾,9月12日(农历八月初二),不幸逝世。时年仅48岁。艺坛巨星,英年早逝;噩耗传出,画界震惊。是年适值日本东京大地震,友人梁启超先生悼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之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他的老师吴昌硕得知师曾逝世,非常悲痛,连说:“可惜!可惜!他是一个不寻常的人。”并奋笔疾书“朽者不朽”四个大篆字。白石老人以极悲痛的心情在《自传》里写道:“我失掉一个知己,心里头感觉异常空虚,眼泪也就止不住流了下来。”并写了几首悼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哭君归去太匆忙,朋友寥寥心益伤”;“君我有才招世忌,谁知天亦危君年”;“此后苦心谁认得,黄泥岭上数株松”。
  当代雕刻大师刘开渠说:“陈师曾的创新精神和作品对我的影响最大,他是当时北京最有名望的画家。”潘天寿先生说:“陈师曾天赋高,人品好,学识渊博,国学基础深厚,金石书画无所不能,可惜死得太早;否则,他的艺术成就定在吴昌硕之上。”至今,师曾先生已逝世78周年,人们称誉他为近现代的艺术大师,他是当之无愧的。“何朽之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1:20 , Processed in 0.15384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