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锐:中国作家语言过关的没几个 很多都是翻译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5 23:3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锐:中国作家语言过关的没几个 很多都是翻译腔
2014年04月15日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周豫









李锐与妻子蒋韵重述《白蛇传》。4月是广州市的“书香羊城”阅读月,广州市第二届书香羊城阅读月也正式启幕。按照李锐的说法,莫言得奖后,不喜欢“锦上添花”的他只是静静把自己20多年前的话贴在了自己的博客上,以表示祝贺。


作家李锐近照。
李锐与妻子蒋韵重述《白蛇传》。
4月是广州市的“书香羊城”阅读月,广州市第二届书香羊城阅读月也正式启幕。为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今年“书香羊城”阅读月期间,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与广州市作协、广州地区高校合作,邀请了一批国内名家走进高校做客“广州讲坛”,其中就包括90后作家笛安父亲、著名作家李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明,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陈思和以及著名作家阿来等。4月10日,作家李锐来到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行政楼国际会议厅,给在场学生奉上了一场主题为“双向的煎熬——对百年白话的反思”讲座。
李锐1950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曾担任山西省作协副主席。李锐的家庭是一个“作家之家”,他和太太蒋韵可谓一对“作家伉俪”,两人都从事小说创作,女儿笛安则是目前国内最负盛名的80后青春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李锐被人称为“小说家中的思想家”,在文坛和莫言、贾平凹、韩少功等作家交往颇多。讲座中,李锐向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文学追求。
△谈创作
当代文学缺乏精神诉求
“我希望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把自己的内心困境、考虑、痛苦能表达出来,这也是我后半生对文学的自觉追求。每次我向其他人叙述这个主题,也在对自己进行再一次的反省。”李锐说。
小说家毕竟不是理论家,他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常常是感性的、体悟性的,李锐指出,中国当代作家可以写丰富的故事、新鲜的形式、在很短时间内追上世界新潮,但在这些之后,在不少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里,精神诉求依然很缺乏。李锐以赵本山在小品中提到的一句“现在人们最大的痛苦,就是人没死,钱没了”为例,他指出,这句话在中国白话文史上有典故,1922年鲁迅先生曾经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做了《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其中著名的一句——“人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梦醒了,不知道路怎样走。”这句话曾经被人反复引用。时间过去90多年,已经不会有人再考虑这个问题了,这样的痛苦成为了“被嘲笑、被讽刺、被抛弃的对象”,剩下的是种种“不差钱”的幽默和笑话。而这也给中国当代文学包括任何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人带来了巨大考验——我们将来怎么办、要做什么?
△谈文学
要重拾文化自觉自信
中国当代文学的出路在哪?李锐认为文化自觉、自信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缺乏深邃的、思接千载的思考和对话,缺乏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样深远的精神维度。”几年来,李锐和太太蒋韵曾合写了重述神话《白蛇传》的《人间》,“我们就是为了让不同语种、不同文化的作家重述自己国家的神话,而不再是戏说,不再是善恶的抉择。”
李锐回忆说,20多年前他曾受邀到美国,与著名导演陈凯歌等人出席一个会议。会上,一位白人教授批评中国知识分子:“中国的艺术家尤其是画家最愿意做的就是如何讨好外国人。”听后李锐如鲠在喉,对白人教授说,“我在美国待了40多天,电视里天天都是肥皂剧,其实全世界的垃圾味道都是相同的。”在李锐看来,不仅是中国的艺术家有局限性,全世界艺术家都有,他当时在会上介绍说,“中国当代文学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好作品,比如莫言的《红高粱》”,当时莫言并没有得奖。
按照李锐的说法,莫言得奖后,不喜欢“锦上添花”的他只是静静把自己20多年前的话贴在了自己的博客上,以表示祝贺。“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方块字深刻的表达自己。作家,做得到就写,做不到就歇着,干别的比干这个容易得多,这是我的追求,也是对于世界文学和他人、自己的反省和理解。”他提到现在中国正在力推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给每一个人都有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机会,“一定要有自己的自信心”。
■对话
何不把流行歌曲和吟唱
都纳入中国当代文学史?
南方日报:您的作品《人间》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反复出现多次,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李锐:文章的语言必定和具体场景相连,这是人间白蛇的感慨,也是对于真情的眷恋和无限的伤感,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说一个爱情故事。在重述《白蛇传》的故事中,许仙是一个叛徒,他先背叛了白蛇又背叛了法海,但他也是人间的凡夫俗子,是微弱的小人物,在求生存中来回摆动,但善根未泯,使得白蛇最终选择他这样一个窝囊的、没有英雄气的男人,为此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被镇在塔下。从这点上看,它的感慨有点像陈子昂的那句诗,是无限的。
南方日报:现场有学生说,现在的国产片等影视作品非常缺乏精神追求,您怎么看?
李锐:前段时间,电影电视剧疯一样的都是抗日剧,片中子弹会拐弯、人刀枪不入,为什么这样的影片会通过?相反,不少好本子却不能拍,其实人的本性都是趋利的、保险的,劣币驱逐良币才会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下,最没有品质的不断被复制出来,当这种感官的娱乐、肢体的娱乐成为最后目的的时候,人的自我就取消了。对于这种状况,我们过于忧虑不必,但不忧虑也不行。
南方日报: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汉语写作主体性的建立,包括在写作实践中引入民间语言资源目前是否已经僵化?很多作家也用方言写作,这场尝试如何继续?
李锐:像韩少功、贾平凹等人我不能代替他们发言。但关于每个人对各自地域方言的运用,在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作家语言过关的没有几个,只有少数的三个半人。鲁迅是个特例,不算。在语言上,老舍是个大师,沈从文,张爱玲也算,另外有个李劼人不要忘了,他的《死水微澜》就是用四川方言来描述的。现在很多作家都是翻译腔,但鲁迅等一代人有非常深厚的古文素养,他们有一种“杂交”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有地域背景的作家反而成为了大作家,其他很多作品不忍再读。但换个角度看,一座高山一定要有巨大的山底作陪衬。
南方日报:文学杂志《天南》今年2月份停刊了,现在的环境下,纯粹的文学杂志生存困难在哪?
李锐:现在全世界的文学杂志都生存艰难,他们要么依附于大学文学机构、要么凭借艺术基金会,只有中国的《收获》发行过了10万份,这让国外都目瞪口呆,毕竟中国的绝对人口太大。但我想说的是,文学会以各种形式存在。现在,文学在商业市场里被边缘化了是最大问题,中国市场经济发展30年,欧洲美国等等照样也有出版社存在,文学总会找到自己成长的缝隙。
南方日报:能否给当下文学青年一些建议?

李锐:年轻人如何朝气蓬勃地生活?举个例子,中央台的《中国好歌曲》,上场都是年轻人,我看得非常感动,那么好的旋律和歌曲,他们唱歌一张嘴能够打动已经白发苍苍的我。因为看到现在的年轻人能把古今中外瞬间贯通,把自己的资源变成自己的歌曲,我印象中有个老家在承德后来去西安音乐学院学习的选手,他口袋的钥匙链的响声最后都成了音乐,霍尊的《卷珠帘》更是中国千年传统的一个音符,把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生命悲情表现了出来。审美是抽象的,中国最伟大的诗歌在一行字一瞬间与人共度岁月千年,这样的东西越多,民族文化才越活跃,我很惊讶为什么不把中国流行歌曲和吟唱都纳入中国当代文学史?毕竟好诗都是可以唱的。
记者周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2:16 , Processed in 0.1047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