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高教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语教学法研究中心第19届年会/参评论文专帖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0:32:45 | 只看该作者
“学导制”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以温州市鹿城实验小学为例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刘海霞  周婷婷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模式研究硕果累累,。温州市鹿城区实验小学为了提高本校的教学效率,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学导制”教学模式。本研究通过调查“学导制”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和观摩“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对比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根据“学导制”课堂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自身特点,归纳总结出此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习策略和教师引导策略。
关键词:“学导制”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运用策略
Abstract:
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model research’s results seem greet. Wenzhou Lucheng District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in the school, established his "learn-guide" teaching model. This stud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 learn-guide " teaching mode in the background, to observe the " learn-guide " teaching mode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compared to other types of teaching mode, and according to the "learn-guide" of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classroom characteristics, summed up in favor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eaching strategy" and "guiding strategy". And based on the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 learn-guide " teaching problems.
Key Words:" learn-guide ";teaching model;Primary school Chinese; the using strategy
一、“学导制”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和意义
(一)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教学”一词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它包含两个意思。一个就是“教”,另一个是“学”。所谓的“教学”也就是教师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促进学生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掌握各种技能的过程。简单点来说,“教学”就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教学”到底是发展学生还是发展教师呢?在新课程中,其核心理念就是[1]“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是也指出,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重在形成学习共同体。而整个“教学”还包含着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就有“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助学、以学促教、双动发展”。很明显,“先学后教”就是强调学生的自学,“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关注到学生的学情,对症下药。而“以教助学”和“以学促教”也就是说“教”和“学”相辅相成,学生可以从教室这里得到启发,教师亦可以在学生这里得到灵感。最后的“双动发展”就是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的沟通,二者能够取得双赢的结果。
总的来说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教师由原来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时候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从这里就可看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在师生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协调各种教学方法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系统。西方早在赫尔巴特时期就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以及杜威提出的活动教学模式。此二人提出教学模式,在西方教育历史上很长时间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后人的不断革新和继承,如英国针对母语教学提出了“启发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和“诊断—处方”的教学模式。日本的母语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1]“共同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它主要是以小组形式开展,各个小组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学习、共同促进的教学方法。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一波三折,直到80年代后期,语文教学改革开始走上一条稳健的道路。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提出,“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等观念都有了新的认知,教学模式也逐渐焕然一新,例如上海钱梦龙先生提出“三主四式”导读教学模式,辽宁魏书生倡议“六步课堂”为代表的教学模式,还有湖北黎世法“六课型”为代表的单元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都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此外还有如“杨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等教改成功案例。以上事实说明教学模式的探索在理论层面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层面,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研究却屈指可数。
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教学模式:[3]“如果在你面前放着一碗15克的盐,让你吃下去,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是,若是你将这些盐放到各色各样的食物中去,你不仅吸收了这15克的盐,还尝到了美食”。这就说明了教学模式的有效操作会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指出:[4]“学校要建设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堂,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导制教学模式正是承载着这种理念而创立的。
(二) “学导制”教学模式的含义及意义
1.“学导制”教学模式的含义
温州市鹿城区实验小学由原来的“巨一小学”整编而来。吴孔裕副校长是一位知名的特级语文教师,他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坚实的教学理论基础,一肩挑起教学改革大梁。随着吴校长的精心研究和改良,“学导制”教学模式逐渐在学校内部推广开来。在“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师不仅轻松,学生也学得开心,最重要的是教学取得了显著地成效。
为了提高“学导制”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中的效率,本课题针对“学导制”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通过课堂观摩和研究,归纳出一些可行的运用策略。
“学导制”教学模式是以吴校长为首的校“改革小组”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创新解读而得出的。他认为“教学”既然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教学”一词在“教”和“学”的顺序上就要有所变化,即“学教”。这里的“学”不仅仅表示包括要学生学的有依据,同时还要将学习的过程做大、做充分。而对于教师的“教”,吴校长也有不同的解读,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一定是要摒弃的,教师首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情,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最重要的教育要做到“教育无痕”,这就好比大禹治水,疏导比填堵更奏效。所以,“教”也就演变为“导”。
由此“学导制”教学模式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学生预先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相关联的层次。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实践和思维活动,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
2.“学导制”教学模式的实质
“提前学习,放大学习”是“学导课堂”的关键所在。在“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要关注的重点。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答案。不同于以往的教师一味传授“新知识”,学生在“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同时也可能是其他同学的小老师。
“学导制”教学模式的基本范式:
布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暴露相异构想(学生之间不同的答案或者思考)——教师引导。
3.“学导制”教学模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学生的能力生成。叶圣陶先生说过:[5]“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是学习国文的目标”,即语文最终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学什么”比“怎么学”要更重要,最终目的是构建语用型“学导课堂”。它不仅让教师教学目标明确,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活动,在“自学——引导”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而这一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的创造性应用,必将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新的气息。
二、“学导制”教学模式的小学语文教学特点
(一)课堂注重思想碰撞
苏霍姆林斯基的[6]《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积极倡导倾听的课堂。当今课堂其节奏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课堂的预设性越强,思想火花的突发性就会越低。教师经常为了得到自己的教学预设,会不停的打断学生,引导它到自己期望的路上。
在课堂上,思想的交换首先来自倾听与思考。学会聆听,不仅仅是一种尊重人的品德,而且通过聆听,可以在不同的思维碰撞中不断地找到新大陆。知人才能论事,在“学导制”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在课前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课堂上有序的互相交流课外资料,在补充别人的同时,再一次巩固了已知的内容。
在探讨课文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点的时候,通过小组交流,以小组代表的形式进行发言或点评。这样讨论总结过得答案,不仅比一个人回答的更全面,而且更有条理性。其实,这样的小组展示环节,不仅仅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而且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有竞争的意识。此时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的百家争鸣,思想的交相碰撞。
(二)评价注重多元主体参与
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应该:[7]要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来评价学生。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教师一个人看待问题,有时候会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视觉盲区。“学导制”的小学语文课堂,不仅仅只有教师一个“判官”。在小组讨论时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就是评价者。当进行班级展示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也都会参与到评价中来。
“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在课堂评价上主要起到一个引导方向的作用,学生的评价才是课堂评价的主体。因为同龄人的思想观念水平是相似的,出现了问题也容易找到根源所在。而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不仅可以让老师更客观,充分的评价,学生也会在获得同学的肯定时,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这种愉悦绝不亚于教师一个人的赞美。长此以往,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后,也会渐渐乐于回答,课堂也不会是“死气沉沉”的一片。
(三)成效注重语文实践能力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学导制”教学模式下要建设的语用型课堂的关键所在。在鹿城实验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大量的相似的课外读物篇章都会被运用到课堂中来。比如《五花山》中的写景片段用了大量的联想,教师抓住这一些做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选择喜欢的篇目赏析,让后抒发自己的读后感。在比较阅读之后,仿写段落。或者在相同单元中,对比亮片相似的课文。比如《九色鹿》和《美丽的丹顶鹤》在描写动物外型上都要抓住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然后通过仿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不仅仅将所学到的方法用到写作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日后写好文章打好基础。
这样的写作和阅读教学,不单改变了以往枯燥的形式。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积累和锻炼,学生找到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能够在写好一句话的基础上,把渐渐写好一段话,最终能够下笔如有神!
三、“学导制”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鹿城实验小学的“学导制”制小学语文课堂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的实践性强。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在学生中展开活动。
笔者通过观摩“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归纳出以下的教学运用策略。
(一)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导制”教学模式中“学”的体现。这里的“学”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了学习。它是“学导制”课堂下,学生主体体现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之后引导策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学习策略包括以下两种形式:
1.学习单
所谓的学习单,就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具体、深入的指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根有利的“拐杖”。提供了学习单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通过课堂观摩总结发现,“学导制”教学模式的小学语文学习单的主要内容设置在三处:(1)文本的整体把握处,如《七颗钻石》学习单中:读了这篇课文,你能简要地和同桌说一说故事内容吗?
(2)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处,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万个问号之后》一课的学习单上提出:默读3——5段,比较一下3段话在写作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语言文字运用处,如《秋天的雨中》一题:“……像一把把扇子,扇那扇那,……”这一句话中的“扇那扇那”好在那里?
在此基础上,学习单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发展阅读能力为主的学习单,另一种是发展写作能力为主的学习单(如下)
发展阅读能力
发展写作能力
1.提取主要信息能力
2.概括主要内容能力
3.理解关键词句能力
4.评析词句篇章优劣能力
5.对问题发表看法能力(评价能力)
6.运用方法拓展阅读能力
低年级段的学习单注重前三种能力的培养,高年级段重视后三种能力培养。
1.积累有特色的语言现象
2.发现语言特点(包括作家的语言特点,文体特点等等)
3.发现写作规律
4.拓展写话类
学习单是学生初步学习的第一个依据,而学习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学习单在编制的时候要遵守以下基本原则:1.编制的内容要基于学习目标和年级段特点2.呈现的形式基于内容和学生的特点3.学习单的表述要简明扼要。针对以上的要求,学习单的设置种类也要有所区别。主要有列表式,思维导图式,填空式,选择式,判断式等等。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学会看病》一课,学习单可以如下设置:
态度
语言
动作
心理
我的感想
愿意儿子独自去医院
不愿意儿子独自去医院
在《蒙娜丽莎之约》一课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批注能力的思维导图式学习单:
  快速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写下吸引你的词句
                                         ___说明观众多,名画诱人___
     ____队伍像一条长龙_______
在《掌声》一课中的选择式学习单:
选一选,那个读音是正确的:落(   )下病根
A.lào    B.luò  C.là
对比以往的传统教学,运用“学习单”策略,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的问答中,扩大了训练面。改变了课堂仅仅是一些人的“表演秀”,其他的人都是旁观者的局面,符合了新课程理念中的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要求。再者,学习单也是教师二次“备课”的途径。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单的状况,及时找到学生的知识漏洞,调整教学思路。
2.合作交流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合作学习不仅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为教学服务。并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即未来现实社会所需要的团结合作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也会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同桌之间或者小组展开讨论,以为合作学习就是小组学习。其实,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是:学生们为了同一个目标,互相帮助,达到目的的过程。当然,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就会多种多样,如师生之间合作,同桌之间合作,小组交流或者全班交流等等。
以鹿城实验小学为例,在《手捧空花盆》的一课中,教师提前将学生分成了小组。以表演的形式来诠释课文,学生们不仅乐在其中,融入课堂。在合作的同时学会了倾听,表达等能力。这比教师一个人在台上讲的深情并茂要有用的多。在《风筝》一课的续写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修改的方式,优化了别人,也提升了自己。而在《孔子拜师》一课之前,教师就提前让学生们查阅关于孔子和老子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学生分享自己的搜集成果后,其他同学可以对其进行补充。这样班级合作交流的方法,不会让每一个学生置之课堂之外。
在“学导制”课堂的合作交流环节,有一种特殊的模式,就是构建“相异构想”。它是“学导制”课堂的一个别具特色的地方。它产生于“合作交流”,又高于合作交流。阅读是一种多元解读的过程,新课程也倡导学生对文本多角度的理解和探索。针对同一片课文,相同的问题,学生的想法和思维方式都大不相同。而“相异构想”环节正是让学生针对学习单上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方式。这样一来,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教师的引导策略
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都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水平之上,这是课堂有效实施的关键。通过之前的学习策略,教师已经大致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学习漏洞和不足。引导策略正是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而实施展开。学习策略重在让学生学会学习,而教师的引导策略则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严密的教学思路,查漏补缺。
1.方法引导
教师教学活动中通过“方法”的引导来组织课文。这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引导方式。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教科书上的一切,而是成为一个能够自主,探究学习的人。这里的方法引导策略主要有两种形式:教师直接教给学生学习课文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完成学习单上的学习任务;或是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在这两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时间,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在“方法”的引导下,教学过程也变得清晰,流畅。
(1)“方法先行”式
小学的语文课堂大多是30分钟或者是35分钟,因此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有时候,课文内容较难,学生在导学策略实施之后效果甚微的情况下,教师会直接指出语文学习方法。这样的方式,提高了上课效率,又让学生通过已知的方法巩固知识,把知识内化。如教授《五花山》的第四段的描写手法时,教师在让学生体会到此段描写的优美之后,直接指出原因——联想。然后,通过阅读发到的课外资料,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有关联想的句子,兵说一说喜欢的原因。在以上的教学基础上,学生已经熟悉了联想的写作方法,之后再进行的仿写时,学生就会举一反三了。
或者是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教师给予学习的大方向。把学习过程分成具体的几步,让学生通过层层突破的方法掌握。比如学习《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开篇就提出了“诵读,翻译,想象,品析”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以“无形之手”推动了学生学习。最终,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到诗人抒发的情感。在日后面对古诗时,学生就会运用类似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掌握了越多的学习方法,教师日后的教学负担也会越轻。
(2)“方法探究”式
教师在实施“合作交流”导学策略后,小组交流合作,探讨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运用方法。最后经过教师的归纳总结,推广运用到其他类似的课内外文章中。这种通过方法引导的学习,举一反三的形式,能让学生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得到充足的语文实践。
例如,在学习《鲸》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在学习单上布置了“默读《鲸》和《松鼠》两篇课文,找出二者在说明方法上的异同”的任务。学生们在三年级就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比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等。所以,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很快找到了两者的异同。最后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学生学会了写说明事物的时候,不仅可以采用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还可以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进行说明。
又比如学习《走遍天下书为侣》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让学生对比《梅花魂》的开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梅花魂》这一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遍天下书为侣》。首先,老师想请你们说一说两篇课文在开头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得出了《走遍天下书为侣》采用设置疑问,散点,突出的方法引出课文内容,而《梅花魂》直接借物引人。学生在找到了两种开头写作方法之后,教师直接趁热打铁“既然你们已经了解了两种开头的写法,那先在就套用《梅花魂》的开头方法,改写《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样,学生不仅在阅读的基础上掌握了语文学习方法,又在运用语文的同时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2.情境引导
所谓的情境,就是对人具有直接刺激作用的具体环境。将情境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陶冶情操。学生式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客体,与此同时,学生也是独立于课本之外的。文本是死的,一味地让学生面对白纸黑字,埋头苦读,很难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谈不上对文章的理解。
现阶段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都会塑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课文。但是其缺点就是,大部分的情境式“情境引导”使用的可塑性不强,即可变性不大,而且具有单一性。而“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由于“导学策略”的先行,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调整“情境引导”策略,塑造多重“情境”,让课堂的弹性更强。
情境引导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图像和音乐的引导。比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中,教师首先通过地震后的图片赏析,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地震的残酷,塑造了一个忧伤悲痛的情境。带着这种情感,学生能够很快的走进课文。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阶段的限制和社会阅历的不足,很难体会父子在文中的情感变化,因此在课文朗读一块学习显得薄弱。教师针对这一现象,及时塑造了另一重情境“同学们,如果此时是你奔走在杂乱的废墟中,而地下正埋着我们的亲人,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当你们不停地翻找,却没有他们的一点踪迹的时候,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最后,当你挖到筋疲力尽,所有人都劝你放弃的时候,你又是怎样的心情……”教师通过言语直观的方式,塑造了情境,推动学生情感的起伏。最后,教师在忧伤的背景音乐下,讲述了另一个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感人小故事,然后让学生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引导”的步步推进下,学生的情感的发展是有顺序的。
情境也不一定是由教师创设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走进自己创设的情境中。情境引导的时候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在情境引导的同时,不能忘记了教学目标。很多教师过于看重情境的创设而浮于形式,这样的课堂华而不实。并且情境一定要贴近教材的内容,不能与之相违背。“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情境引导”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条件下,教师能动性的调整“情境”,让学生适应“情境”,最终完成教育目标。
3.问题引导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尤其是在“学导制”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占了主要地位。这很容易产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思路跟着学生跑。就算教师强行把学生拉回到文本当中,还是遗留下了很多问题,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价值。如何做到“教育无痕”需要教师对问题的巧妙引导。
“问题引导”策略注重问题的趣味性,明确性和层次性。无趣的问题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可能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玩出了名堂》这一课中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面发现了一个小人国,你们猜猜,小人国中,都住着哪些居民啊?”这个问题一提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前前后后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问题引导”只有简洁明了,学生才能够不产生歧义。许多教师喜欢拐弯抹角的教学,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可是,这些学生在没有明确问题的情况下就会答非所问,耽误课堂的进度。因此,问题的明确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备课室,“问题引导”的引导语是教师深思熟虑,不断琢磨的。
层次性是实施“问题引导”策略是另一个要把握的原则。杂乱无章的提问显然会让学生手足无措,相反地问题的层层递进,让学生们可以从伸手摘桃子,然后达到跳一跳摘桃子。例如像《月光曲》这篇课文,其问题引导步骤如下:(1)贝多芬走进了一间怎样的茅屋?(2)看见茅屋内的情形之后,贝多芬又会有哪些心理活动?(3)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之后,又为盲姑娘弹奏了一曲?
“问题引导”策略具体有以下两种形式:
(1)“学习单”引导
首先,编制学习单的时候,教师就要考虑到课堂的主要问题的设置。“主问题”是剖析文本的关键,在设置的时候要少,精,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每个问题之间具有一环套一环的效果。例如《春联》如下设置:“1.找出课文中的春联,选其中的一两个,想一想它讲了什么内容2.读了课文之后,说一说你对’对仗’的理解?”主要问题一定要是课文中的重难点,抑或是围绕语言文字训练展开。好的问题设置会带着学生走入情境,融入课本。教师在“导学策略”实施下,反馈的学生具体的学情,及时调整问题的深浅和方向。比如《秋天的雨》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对比“金黄的落叶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金黄的叶子像一把扇子”之间的优劣,并说出具体理由。学生能够分辨优劣,但是却迟迟说不出理由,课堂一下子陷入了僵局。此时,教师将问题的方向一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看一看,哪一个读起来更好听?”最后,学生得出了前一句描写的更有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一答案。虽然不是教师之前预设的,但是,学生却是真切的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异曲同工。
(2)“话题式”引导
所谓的“话题式”引导,就是围绕一个谈话中心进行引导的策略。“学导制”教学课堂下的,“话题式”引导策略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开放的形式来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师在“情境引导”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话题,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是的“学导制”课堂成为一个双向的,自由的交流过程。
例如《秋天的雨》一课学习完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话题: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秋天的雨确实是充满了魅力。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秋天的雨真美,美在……”。这个话题比较简单,容易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话题式”的情境。在学生们总结完课文的内容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的雨真美,美在……”话题的逐渐拓展的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将课文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感受课文美的基础上,发现生活的美。
                       参考文献
[1].赵迎春. “问题” 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界, 2011 (17).
[2].刘秀梅. “引导—发现” 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3].张延波. “参与-交往” 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J]. 现代语文, 2006 (3).
[4].杜玉. 杜郎口 “三三六” 自主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5].张文丽. 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6].娄丹丹. 合作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 科教文汇, 2011 (20): 77-79.
[7].丁臻燕.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8].王红. 浅谈 “导学互动” 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无线音乐· 教育前沿, 2013 (4).
[9].朱忠华, 高燕蓉. 巧学重难点, 妙用学习单——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 教学月刊 (小学版, 2013 (6).
[10].宋春林.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1].雒得胜. 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认识[J]. 东方青年· 教师, 2013 (13).
[12].黄宇. 小学语文 “8 助 1” 课堂教学模式初探[D]. 四川师范大学, 2007.
[13].王允. 小学语文 “三六五” 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导向性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14].邵景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 青年与社会: 中外教育研究, 2012 (3): 108-108.
[15].周水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 中国文房四宝, 2013 (5): 73-73.
[16].张小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3): 270-271.
[17].张俊贤. 小学语文课堂引导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 都市家教 (上半月), 2013 (10).
[18].邵雪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2013 (59): 62-63.
[19].陈惠红. 新课程理念下创设 “生活语文” 教学模式的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20].钟志宏. 新时期语文教学模式论述[D]. 首都师范大学, 2005.
[21].周超. 洋思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 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2012 (49).
[22].钱丽燕. 以学习单为载体, 构建以 “学” 为中心的课堂[J]. 新课程, 2013 (8).
[23].蔡延青.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J]. 软件: 教学, 2013 (8): 166-166.
[24].吴家俭. 语文 “活动—建构” 阅读教学模式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07.
[25].Njus H P, Hughes R P, Stout B L. Cognitive Style, Teaching Mode, and Learning Outcomes[J]. Home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1981, 9(4): 264-275.
[26].Radovan-Burja M. Integration of Art in Children's Education[J]. Metodički ogledi, 2012, 18(2): 115-130.
[27].Jing J.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through MI Theory in Primary Schools[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12, 6(1): p132.
作者介绍:
刘海霞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学工作。
周婷婷,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10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


[1]李小莉. 师生共同发展[J]. 华章, 2013 (18).

[2]现代教育理论[M].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3]郭举昆. 共同学习的原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索日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4: 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张建茹. 浅谈读写结合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现代语文 (学术综合), 2012 (2).

[6]杜殿坤. 苏霍姆林斯基 (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J]. 2000.

[7]霍华德, 加德纳. 多元智能理论 IN[J]. 1999.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0:33:5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小学应用文教学的几点探讨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曹春萍
摘要:在学生的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应用文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因而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应用文有了新的教学要求。本文将依据教学实际,分析小学应用文教学的现存问题,然后再谈谈如何促进小学应用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应用文教学;探讨
应用文与一般文章的区别在于它的语言叙述简明、有一定的格式、实用性强。而其中掌握应用文的正确格式是学生运用应用文的基础,也是小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目前,传统的黑板板书演示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语文课题的需求,一方面,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形成被动的知识学习过程,影响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因缺乏互动性而无法及时形式课堂反馈,因而学生对于应用文教学中的某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打造趣味、实用的应用文教学课堂。
一、小学应用文教学的现存问题
    虽然小学应用文教学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并经常出现在考试试卷上,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小学应用文教学体系依然没有健全,并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认识不够全面。对于应用文教学而言,语文教师常常由于片面、不合理的理解而陷入教学误区中。比如,教师认为应用文最重要的就是格式,而学生只要掌握格式就可以写出应用文,因此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都将理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强调格式要求与理论讲解,这种不注重“应用”的应用文教学课堂枯燥无味,也使得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想脱离。
    其次,趣味性缺乏,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应用文的种类比较多,格式也不尽相同,掌握不同的应用文形式可以算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是“砌砖”的过程却很枯燥无味。由于传统的教学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也主动在课堂中添加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生活内容,教师“疲于授课”,学生也“懒于学习”,这种尴尬的教学境况让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无法形成强烈的课堂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应用文教学缺少生动性、趣味性。
    最后,教材的选编不科学。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没有教育部统一制定的应用文学习教材,这使得在市场上有不少与应用文有关的教材种类,这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但是在阅读了不同种类的教材之后,读者发现这些教材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方向一致,但是教材的体系过于庞大,内容繁杂,有时显得无序;“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严重;例文的选用不适很合理,有些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意义不突出。
二、促进小学应用文教学进一步发展
    (1)清晰认识与定位应用文
     应用文,顾名思义,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沉淀而成,因而更应该注重“应用”二字,发挥这种文体在“应用”方面的作用,这也是应用文重要性的体现。上文中提到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将理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因而往往强调格式要求。的确,格式是应用文的基本要求,但并不是核心,唯有条理清楚的结构上、准确无误的内容、逻辑合理的段落以及流畅通顺的行文才是一篇优秀的应用文。因此,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清晰认识应用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避免再次陷入到格式这一误区中,通过更多地训练来完善内容与结构,让应用文教学陷入良性循环中。
    (2)有效利用多媒体,提升教学趣味性
多媒体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新时代的教学课堂中,应用文也不例外。应用文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趣味等特点,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可以通过动画演示突出重点。小学生是典型的象形思维群体,他们喜欢直观的表达方式,通常会被“动画片”所吸引,因而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小学生这一特点,依据小学生的认识特色来设置与应用文主题相关的多媒体动画,通过不同动画形象之间的对话来阐述应用文的理论知识,比如设计喜羊羊、懒羊羊、灰太狼、红太狼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欣赏多媒体动画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同时在音、色、图的震撼中突出重点,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优化学习过程。
    (3)注重对应用文难点的“答疑解惑”
应用文源于生活,因为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虽然其语言简洁,但由于常常涉及到一些较难的字眼,因而要想完整地写好应用文还是有一些难度,比如壹、贰、叁、肆、伍等学生不易掌握的字眼,会在借条、收中使用。针对这些不易掌握的字眼,教师以借助多媒体屏幕来进行定格、放大、演示写法等技术处理。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就设计好“答疑解惑”的环节,主动给学生课堂反馈的平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总之,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应用文在语言交流表达中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各种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通过加强对应用文的训练,让小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应用文并在生活中运用请假条、留言条、借条、收条、通知、书信等不同形式的应用文,打造高效、趣味的应用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文刚. 谈小学应用文教学[J]. 快乐阅读,2013,25
[2]韩金香. 小学语文教学误区浅析[J]. 学周刊,2013,3
[3]尹修超. 生活化:应用文写作金钥匙[J].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2,10
[4]吕军立. 小学应用文教学浅谈[J]. 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6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0:34:45 | 只看该作者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
应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创新能力
                   白山市六道江真胜利小学   陈容富
内容摘要:
信息社会需要的是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很强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注意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抓好基础教学;教学形式应多样;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有效整合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信息社会需要的是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很强的学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说是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学科具有灵活、生活化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恰好给语文学科提供了一个在网络环境下“合作—探究—讨论—创新”的学习平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搞好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素质。
一、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抓好基础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学生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应能体现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要想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起来,有效完成一节课,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给定学生若干固定的问题场景,通常每个小组安排一名或两名接受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深入文本,解答教师所设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由此而引出一个或几个未知话题,然后各组交流探讨,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的学习情景,在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久而久之,必然激发其学习潜在动力,同时也培养了其学习能力。
2、注意将任务分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相应难易的任务,因材施教。
不能只停留在画面的新鲜好看,以视觉刺激学生眼球的层面,也不能只停留在欣赏美景音乐的层面,教师在设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时,也应该做到教师有效引导、适时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问题为主,进行“点拨—创新”的课堂教学。
3、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应给予等同地位。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全面发展,要求教师把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的整合起来,只有全面发展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均衡发展的学生。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同样应该注意传授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强调指法训练三要点:(1)基准为止;(2)手指分工;(3)击键要领;再如Windows操作的一般规律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结合,教师应当注意的问题。
4、设置活动课、选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笔者相信,在信息课的教学中肯定会涌现出许多电脑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语文学科恰巧有着新鲜灵活的学科特点。因此,把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起来,会给这部分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天地。教师有计划的组织活动课,通过活动课、选修课的延伸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在整合各学科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创作更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铺垫作用。
二、教学形式应多样。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有办法教好学生的。考虑到现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视信息产业的现状,许多报刊、杂志以及电视节目上都有报导,而且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网络知识,了解一些新的软件。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每周让学生推选一位“文学小博士”,让其搜集本周的社会新态,结合语文课本的相关知识,讲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同大家一同分享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的快乐。这样不仅激发起学生学习文本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全班同学一同了解身边的社会发展动态,“与时俱进”便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落实到实处,促进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效提高。
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孩子进行讨论,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探究式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不断的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又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揭去学习知识的面纱,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讳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不一定认同,除非教师带领他们进行实验看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同等高度的两样东西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的时间相等,学生会不以为然,除非你演示给学生看;语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作者创作的文章很精彩,学生不一定能体会,除非你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查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做学习的主人。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那就改变传统的只运用粉笔、黑板、幻灯的教学过程,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有效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唤起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相互渗透,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是新世纪学校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切入点,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就必须做好“领航”工作,提高认识,主动汲取知识,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使现代化教育手段更好的服务于语文教学,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快、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论》(英)斯宾塞《教育论》HerbertSpencer1820--1903),胡毅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2、《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 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
3、《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美)里德利等著,沈湘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 吴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7月。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0:35:39 | 只看该作者
  加强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警钟长鸣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语文组  程显娟
摘要: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科学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正确的世界观。
关键词:加强  中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学生安全事故个案看,有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低下,自我保护和自我救护能力较差,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学校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在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必须做到警钟长鸣,不断强化教育力度,强化举措,筑牢防线,尽量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那么,学校应如何做好心理素质教育的使命呢?
一、客观性原则
人的心理现象是极其复杂的,也是最难被人认识和理解的领域。因此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论,就很难使心理学的研究达到科学的地步。心理学只有坚持辨证唯物主义为其方法论,才能掌握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所谓的客观性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注意从人的外部活动的客观事实出发,努力反映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来实现的,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明显地暴露在他的行为之中。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乐观的趋势。以白山市二十一中及解放中学的两名中学生为例。前一阶段,二十一中的一名女中学生就是因为不正确的价值观、歪曲的人生观丢掉了自己的年轻生命。这个女生说实在一点就是由于攀比的心理。她总是觉着自己的父亲穿戴不好、家庭条件不富裕,所以在同学面前总是有自卑的心理。平时很少和同学们接触,上课不积极,学校的活动也很少参加。但是父母对她的爱是伟大的。有一天傍晚,天气突然变得很寒冷,她的父亲到学校去给她送衣服。这个女孩生气了,她觉得父亲穿得寒酸给她丢脸了,回家与父亲争吵起来。父亲觉得很生气就和她吵了几句。女孩心理越想越生气,就跳楼自杀了,父母发现后都痛心疾首,但是悔之晚矣。另一例是解放中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两个男生为了争夺女朋友各自纠集了一帮朋友,在市场闹市区展开了激战。殊不知两个人既不是普希金时代的为爱而决斗,也不是旧社会的流氓团伙,以致于发生了血案,一名男生当场死亡。所有的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足以敲醒家长与教师乃至全社会的警钟。
加强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严肃而有紧迫的任务,警钟长鸣。造成者两例血案的原因我归纳为两点:其一,由于统一的教学模式及教育的普及造成班级人数的增多,教师难以进行个别有针对性的个体心理辅导,以至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教师无法进行排除;其二,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冲击,学校难以保持教育环境的纯洁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在教师教育观念上更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更新教育观念提供有力的支持。
教师自身的能力也要有相应的不断提高。教师要有任教某学科的专业知识、有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心理需求以及学习原理等心理学特长、有将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两者灵活运用于教育之中的修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以上血案的再次发生。
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乐观的趋势以二十一中及解放中学的 两名中学生为例。二十一中的一名女中学生就是 因为攀比的心理觉着自己的父亲穿戴不好家庭条件不富裕而父亲又到学校去接他给她丢脸了,回家与父亲争吵心理预想越气,就跳楼自杀了,父母发现后都痛心疾首,可见加强当代中学生心理教育是一项严肃而有紧迫的任务,解放中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为了争夺女朋友发生了血案以至于一名男生当场死亡,所有的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足以敲醒家长与教师乃至全社会的警钟长鸣。
参考文献:
[2] 方建移,胡芸,程昉著.社会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3]  周勤振主编.社会教育与素质教育[M].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9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0:36:29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白山市外国语学校崔欄耀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前提是理论要先行,一定要建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理论体系;关键是教学目标要定准,特别是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核心是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语文训练的实效性;重点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用科学的评价来引导阅读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   语言情境  语言表达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课中,阅读教学占用的课时最多,人们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最大。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 。能否圆满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有人认为,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主要是作文教学的问题;其实,学生,学生的作文水平低,固然跟作文教学方法不当有关系,但根子还在阅读教学上。阅读教学中读得太少,积累太少,提高作文能力就无从谈起。正是由于阅读教学的质量,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全局,因此,人们一提到语文教学,往往想到的最多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的研究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以“语文教学改革”这一涵盖极广的概念来取代“阅读教学改革”这一局部,也是常有的现象。这一切都说明,在人们习惯的看法中,阅读教学确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缺乏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建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新体系,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语文教学的改革,包括阅读教学的改革,迷信权威,缺乏辨证思维,矫枉过正。
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是语文科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使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语又如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以前很多专家都说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段意,但课改后,由于课标没有提这项要求,课堂上完全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了,这样全盘否定科学合理吗?
再比如说,课改前,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学得被动;课改后,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天使,教师被学生牵着走,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学习对立起来,我们的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因此,怎样使语文课程在清晰的思想指导下实践?怎样才能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天的语文教学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这里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的是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这就是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是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的,主要方式“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见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是统一的.必须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建立起更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语文学科理论体系,用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二、目标确立不准,教学具有随意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在这个过程中,离开教师地“教”,固然不能称其为“教学”;离开学生得“学“,也同样不能称其为“教学”。可见在教学中,教与学两方面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教学过程最终是以学为归宿的。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道理就在这里”。要把学生真正至于学习主人的的位置上,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阅读中发扬教学民主,至少应做到:第一,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配合”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习心理,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第二,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帮助教师教。第三,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不同学生对语文学的需求,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去积极发展自己。第四,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自主读书,自主学习,逐步增强学习主人的意识。在教学活动方式上,仍然存在着“齐步走”的现象。如:课文统一要求读几遍,答案强调符合教师的理解、教参的提示等,而忽视学生的独立见解,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可见,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是统一的。教师的任务不是去外加什么东西,而是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时,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晏子是怎么反驳楚王的。
2.进一步体会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辩的口才。
3.从晏子的言行感受他的品质。
这三个目标都是体现本课的人文感悟的,停留在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忽视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如何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教师要做到四个结合:即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导读,结合课标的要求,结合课后的阅读提示等多方面来确立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在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是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兴奋点。要结合课标的要求,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要考虑本组课文导读的要求,把握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组课文的训练的重点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表达。
  要结合本课课后的4个阅读提示:
  1.先讨论怎样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再分角色朗读课文。
  2.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
  3.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根据以上要求,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 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 学习通过语言来描写人物、弄清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联系。
   4.理解和积累 “挥汗成雨、摩肩接踵、张袂成阴、得意洋洋、笑嘻嘻、规矩”等。
  目标确定了之后,教师要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三、训练不落实,教学具有虚泛性
崔峦在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指出: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重视教学过程,强调教学方法和才能胜于知识本身。语言训练中的“训”是教导,“训”是教师的事;“练”是习练,是学生的事。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技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它以“练”为主,以“训”为辅,二者不可缺一。一节课如何来落实语言训练呢?我认为应加强字词教学,重视关键句段的教学,落实说写训练,体现以读为本,注重课前课后。
(一)加强字词教学
做到根据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音、析形、解义,以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以《晏子使楚》为例,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查字、词典读准“不中用、大夫、为难”的音,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瞅”和“看、瞪、盯”等词语的异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联系实际可以让学生品味描写“笑”的不同词语,如“冷笑、陪着笑、笑嘻嘻、得意洋洋的笑、取笑”的差异。词语的理解,尽量勿以词解词、直白快解,而故意延时缓解,调动平日积累举三反一,使学生对新词句有底蕴地解悟。比如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两小儿辩日”的“日”字,并不直接告知或问知为“太阳”,而是话题一转,“同学们平时背过的古诗中有那些诗句含有日字呢?”学生迅速反应:“锄禾日当午”“日照香炉生紫烟”“日出江花红胜火”“……”,“太阳”之意不仅明明白白更使这样的课堂厚实涵咏。
(二)重视关键句、段的教学
不仅重视理解关键句、段的意思,而且重视体会其情感,领悟其表达的特点或作用等。《富饶的西沙群岛》全文是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一些段落,像写海水的色彩,也是围绕一句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来写的。我们就可以根据年段要求,结合课文特点,体会并学习围绕一句话把一段话写具体,以此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
(三)落实说写训练
说和写是两项很重要的语文能力,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和写。
在《晏子使楚》这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几道题:
1.楚王三次为难晏子,结果怎样?请画出课文中有关的句子。学生画出来后,教师让学生读一读,教师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王,有的说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有的说楚王“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有的说楚王“搬起舌头——砸自己的脚”,有的说楚王自作自受……
2.当晏子三次反驳倒楚王的为难之后,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说出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临危不惧、口齿伶俐、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等词语
3.晏子成功出使楚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齐王大喜,准备给他开了一个盛大的庆功宴,在这个庆功宴上齐王要宣读晏子舌战楚王取得胜利的原因,现正向各位随从征集折子。各位,赶快写一个折子上奏齐王,夸夸我们的晏大夫吧!
(四)体现以读为本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他曾经把学生是否读熟课文作为评判一节语文课教学的成败。因为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
在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全体学生,把一篇新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偏小,识字量偏小,词汇相对贫乏,语感相对薄弱,读书时易于一字一顿,一句一唱。教师适度地教读,能够及时把语感交给学生,再加上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几遍有声有色的教读后,学生能快捷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高,还是应放手,让学生自由练习读书,在读中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
读书要加强整合,读中渗透。将一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寓于读中,坚持读中识、读中悟、读中背、 读中说、读中议、读中学、读中练、读中用,实现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
(五)注重课前课后
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和阅读教材是教师授渔学生得法的主战场,教师们往往将主要经历花费在如何上好“这一节”课上,注重课堂,忽视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拓展延伸。课前预习是教师预设课堂生成、把握课堂训练重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重要铺垫,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是学生加深读文本理解的基础,是课堂中更好地进行深层训练的“通行证”,是课堂中更好地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的有力保证。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重视预习教学。
    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分“五步”认真进行预习:读课文、查生字、画问题、赏析句段、提问题,让学生对文本有大致的理解。学生的自学目标和要求明确了,自学起来也就顺畅自然,效果也很好。
如某教师上《草船借箭》,课前布置学生任选下面其中的两三项进行搜集、整理,并写出简单的书面记录。其内容为:
1.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
2.搜集与“三国”人物或事件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3.搜集有趣的“三国”故事、民间传说等。
4.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阅有关“三国”的其他内容,如,《易中天品三国》。课上给恰当时间让学生概要地说,在四人小组交流说。
课后的拓展环节往往为读一篇带多篇的读书交流。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了《孔子拜师》,可以让学生背诵几条《论语》中孔子的名言;学了《盘古开天地》,可以让学生阅读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
四、教师讲问太多,教学具有被动性
在时间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更少。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不仅要关注如何教,更要关注如何学。因为高效的教学不是教师教会学生,而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师少教甚至不教,而学生多学、会学。在教学模式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创新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抹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必须细听教师的讲解,无法用自己头脑进行思考,教学效果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创新性无从谈起。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多,由于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太多,学生自己读书、揣摩、思考交流的时间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学生学得被动。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该怎样做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一)遵循“三不原则”
课堂上,教师讲风太盛,不管学生懂不懂的,会不会的内容,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事倍功半。一位特级教师说过:“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弄懂,也不教”。教师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重要问题,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引导、点拔、归纳总结,作画龙点晴的讲解,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读议练习。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交流、练习。鼓励学生在课外根据志趣和特长独立进行学习。
(二)尝试“先学后教”
小学阶段,一般要求学生先学主要以课堂要讲授的内容为主,先学的最低层次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内容,如语文中的字词句,较高层次是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加以应用,最高层次在语文教学中诸如体验等,先学可以要求学生能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搜集资料。
先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达成教学目标,并存疑。教师在让学生先学时应当提出学生学习的要求,应给足时间,否则,就会使学生无的放矢地学,走过场。辅导学生多想求异,学会优化选择。
先学要明确“四个要求”:即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
教师通过对学生先学的检查,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教了,后教之教应当是教学生先学中的疑难或问题,教师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落实当堂训练
在小学阶段,学生获取的知识中80%来自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做到课前定准训练点、课中加强策略指导、进行多维训练与评价,这样效果会令人意想不到。训练必须抓训练点。抓关键的词、句、段,还有在检查学生预习中普遍存在的薄弱处。
五、充分发挥阅读教学在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方面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通过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完成,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的阅读教学,理应发会更大的作用。
    阅读教育凭借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多数是作家独特的创造,课文的思想,课文里的形象,课文里的语言,无不是作家创造力的结晶。可以说课文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首先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在对课文的理解上,不能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第二,老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教《称象》,可以让学生讨论;除曹冲的办法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的办法?学了《圆明园的毁灭》,可以让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讲讲自己的理由。还有一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的课文,如《蛇与庄家》《画杨桃》等,也有助与创造潜能的激发。第三,重视学生的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潜心读书,认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的想一想自己读懂了那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能想一想自己从课文中悟出了一些什么。另一方面,要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并从别人的理论中得到启示。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定会形成探究的习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第四,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幻想。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想象的联想。比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说说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读了《穷人》,让学生编故事。
六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能力,一个习惯,缺一不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从课前预习到上课,再到课后复习,学生时刻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着种种阅读实践,而阅读实践正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根本途径。教师要在这一系列的阅读实践中,随时向学生提出要求,告诉他们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提醒他们改正,使他们懂得为什么必须改正,怎样改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教师提出了某项要求,就要抓住不放,不能时紧时松。尤其是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尚未养成时,更需要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严格训练应当以正面诱导为主,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阅读习惯,要给与积极的评价,这将会对其他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一方面使教师有了较科学的教学指导 ;另一方面,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进行自主学习,完全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阅读实践中不断货的并逐步提高的。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阅读思考,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自我、去跋涉、去创造,让课堂成为孩子们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天地,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改变以往地经验论或墨守成规地教参观,帮助学生逐步获得的书地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济《小学教育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2.孙素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出版社2008年6月
3.      《小学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4.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0:37:22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郭春梅
【摘要】《新课标》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明确目标  激发兴趣   成为习惯
早在宋代,我国大理学家朱熹就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朱熹的这番话足以说明朗读的重要性。
在《新课准》中也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朗读是把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追求朗读的完美,但是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明确目标,加强朗读训练
每一篇课文,每一课时都有不同的朗读目标。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第一课时的朗读目标是“准确朗读”,即读准字音,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句段分明、停顿恰当,这也是对每一篇课文的朗读的基本要求。第二课时的朗读目标是“流利朗读”,要语速恰当,语气流畅,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朗读基调是以颂扬的语气为主,语调比较高昂。第三课时的朗读目标是“表情朗读”,要求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能运用声调、音量、语速、停顿等变化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以声动人,以情感人。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第1段要以叙述性语气为主,语调要舒缓。第2、4、5段要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恨。第3段要读出班长的坚决果断和其他战士的激动与自豪。第6至9段要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蔑视,读出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与激动,读出五壮士高呼口号的壮烈与豪迈。
朗读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张开嘴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要做到每课必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课文,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教育;通过朗读,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在加大课堂朗读量的同时,教师要注重正确引导学生朗读。
二、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只有乐读,然后才能善读。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赶海》一课,为了让学生对赶海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人们赶海的视频。当同学们观看赶海的视频时,都会被沙滩上美丽的贝壳和海中各种鱼儿吸引住;当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都会再次深深地被吸引住。威武的大虾,横行的螃蟹,美丽的贝壳,成群结队的鱼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如同进入了赶海这个热闹的趣事里,一个个手舞足蹈,争着读课文,仿佛自己就是那威武的大虾,横行的螃蟹,成群结队的鱼儿。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课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过多讲解,学生自然就进入了课文的意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一种非常兴奋的求知状态。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特别丰富的文章或段落,可以采用表演朗读的方式。如《小小的船》一课,教师可以用手势比划出“月儿”、“小船”,并轻轻摇晃自己的身子做摇船状。学生一边模仿教师的动作,一边朗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时,想象力丰富的小学生,渐渐的忘记了自己是坐在教室里,而是飞呀飞,飞到了弯弯的月亮船上,和星星讲着心里话,跟蓝天交起了朋友……不知不觉地,在表演中,学生早就把儿歌读得有声有色了。
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为了提高分角色朗读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不同角色的道具,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一旦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起课文来自然就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兴趣自然就形成了。
三、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
习惯成自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但是“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也用一些强制功夫。”叶圣陶老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就必须反复强化,严格要求。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因此对每一篇课文,学生都要朗读,而且要认真朗读,老师也要严格督促,正确指导。
   每次新课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预习,上课时首先检查预习的情况,并指名朗读。朗读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朗读得不合要求的,要加以指导,让他反复朗读,直到合乎要求为止。这样做虽然有些机械,但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自然会日读不辍,从而养成一种认真朗读的良好习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语文课堂上,不闻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就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明确朗读目标,加强朗读训练,设置朗读情境,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教育。让每一个语文教师重视起朗读教学,指导好学生朗读,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朗朗的读书声深深扎根在语文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热爱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丁朝蓬  《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8
3、张小莲 《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小学教学参考》 2007.03
4、任运昌 《课堂默读!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话题》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5年第5期。
5、陈少华 《朗读──—让语感不再朦胧》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12期。
6、卢偓  《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展现》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21卷第4期。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0:38:33 | 只看该作者
浅谈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白山市靖宇县实验小学   韩矗
内容提要:“情景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面所不能起的作用。情景教学法,以它独特的魅力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的创设课堂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语文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构建有价值的语文知识,获得情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景教学  重要性  方法   注意问题  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学制度进行了改革,教育改革要求教学的模式得到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不难看出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创设情境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课堂教学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间情感和知识信息的交流,若能巧妙地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跟随教师的思维考虑问题,便可以加大信息储量,从而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情境创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文章首先要能激发小学生的思想感情,选入我们课本的许多文章都是文情兼备的作品,如果不能在课堂上创设出良好的情景把学生的思想感情调动起来,那么即使再好的文章学生也吸收不了,更不要说实现学习目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是调动学生内心感情的手段,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要想让小学生处于充满乐趣的富有爱的课堂氛围中,自觉主动的接受教育,更有效率的获得并吸收知识,教师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2、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集中时间最多只有十几分钟,在课堂上能坚持的时间就更短了,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任何一点风吹草动所吸引。但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却能坚持很久,所以,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关键。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情绪高涨,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集中,理解力和创新能力也都处于最佳状态,是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成功的语文教学不需要墨守陈规,关键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有效的吸收更多的知识。
二、小学语文中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1、创设表演情境。
故事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它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情节完整、角色不同、个性鲜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故事性强的篇目,特别适合表演。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完课文之后,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的不同角色之中,深刻体会不同人物的个性,这种表演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且创造性思维也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麦哨》一文,在学习理解课文之后,可以给学生时间,将他们感兴趣的部分,由他们自导自演成短剧。为了完成短剧,同学们相互合作,动手制作小道具等等。这样,在完成短剧的过程中,他们各自的创造力都得到了提升,同学们入情入境的表演,将课文中的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因此小主人公的机智勇敢无所畏惧的精神又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创设想象情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留下许多空间,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把静态的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能够触动学生思维的情境。这样的知识才更便于学生们吸收,转化为有利于自己的财富。
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儿》一文中,渴望幸福和快乐的小女孩儿第三次点燃了火柴,在温暖的火光中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抓住文中“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只明晃晃的蜡烛,许多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这些灵活的语言,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自己便是那个渴望温暖的小女孩儿,“这个快乐的小天使、可爱的小精灵在对小女孩儿眨眼睛,你知道这个眨着眼睛的小天使对小女孩儿说什么悄悄话了?”简简单单的问题,便能引发学生的无数联想。有的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你愿意和我去精灵王国吗?”有的说:“小女孩儿,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也有的说:“卖火柴的小女孩儿,你一定很冷吧?我有一件礼物要送给你”等等。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容易将孩子们心底的爱心呼唤出来,同时学生也通过自己的想象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创设情境对于剩余课文的学习更加容易,带着浓浓的关爱之情来体会小女孩儿的内心。
3、创设渲染感人氛围情境。
师生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和图画等教具进行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境,发挥想象,领悟人物情感而进行的一种情景交融的学习方法。创设渲染感人气氛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具,可以运用听音乐的方法制造气氛,一首动听的歌曲或者一段悦耳动听的轻音乐,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如,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课堂上一边让同学聆听轻音乐一边运用多媒体出示有关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图,就可以比较容易直观的理解课文所描述的美丽意境。在朗读课文的教学中,可配乐进行朗读,更能给学生们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加强烈的情感氛围。注意背景音乐的选择要同范读课文的语调一致。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处于21世纪的我们,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利用率也在大幅度提高。当今电子教育手段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情境的创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放录像、播放多媒体课件等等,把音乐与画面和谐的统一起来,把抽象的文字化作直观的图像,用最简单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来创造出更加真实的情境,从而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把过去被动的“要我学”主动转化为“我要学”。如,在《桂林山水》一文中,课件中所展示的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让人向往,为之陶醉,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对桂林山水的不同景点、不同时间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现代电子教育对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式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适时地创设一些灵活有效的情境,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三、创设情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新课程改革中,创设情境教学也频繁应用于小学课堂。从教学的效果来看,不难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老师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热闹气氛”,创设唱歌、画图、听音乐、看多媒体录像等多种情境,却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没有太多联系。有的教师创设情境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或朗读等方法,但缺少了方法的指导,不仅花了很多时间,而且效果也不佳。还有的教师为学生精心创设诗情画意般的课文情境,却忽略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
    在一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儿,一会儿忙那儿,在教室里看起来热闹,但这种动手与动脑脱节的活动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让学生感到高兴以外,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毫无帮助,除了手忙脚乱,根本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思考过程。(二)情境表面化、形式化
     在语文教学中,提倡教师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学习情境,但对于有些语文知识内容来讲,要找到相应的生活中的情境并不容易。有的教法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好像语文脱离了情境,就没有办法让学生接受。通过许多实实在在的例子证明,那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因为只注重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而忽略了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这样所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态度情感却没有太大的作用。
四、情境教学的作用
     情景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就是“情”与“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内容。在教学中,如果把学生带入相对应的情景氛围当中,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的特点,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如,在教《小英雄雨来》这样的文章,学生因所处的时代不同,教学时难以引导学生进入感情。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小英雄雨来》,让学生对抗日战争有感性的认识,产生兴趣。课上,教师先介绍有关时代背景,比如抗日战争,“扫荡”与“反扫荡”等,使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接着再引导学生进入对课文的学习。这样,由于较好的利用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对课文中的距离,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创设情景法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的课文是名家作品。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学习这些课文,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交给他们怎样做人,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时,为了突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斗争的精神,应该让学生亲眼看看泸定桥究竟险到什么程度。观看电影教学设置教学情境。学生们看到连平时有木板时走起来都像打秋千似的险桥,红军战士却要在只剩下铁链的险桥上边铺木板边冲锋,英勇杀敌的悲壮场面,听到了“真枪实弹”的呼啸声……这一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激动的心情以及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由此,使学生进一步领略到红军战士是无所畏惧的勇士形象。
3、创设情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这就成为教学中的难点。现在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大多借助于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了。教材中的大量感性材料利用创设情境的手段,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顺利的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例如:在学习《鸬鹚》一课时,学生对鸬鹚捕鱼却不吃而感到奇怪。学生们难免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他是先吃饱了才给渔夫捕鱼的;也有的认为,它先吃饱了就不愿意为渔夫捕鱼了等等。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大家都不明白,通过观看多媒体,师生知道了真相:原来鸬鹚的喉囔下方被捕鱼人用绳子系住了,它想咽也咽不下去,肚子是饥饿的。从影片中最后渔夫给他们解开脖子上的绳子喂它们吃鱼不难看出原因。
4、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借助于多媒体辅助工具、模拟表演等手段来进行情境创设的。有些特别的文章,我们只能通过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可以让学生大胆的去想象,如果自己是诗人与朋友“把酒言话桑麻”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什么?诗人为什么在最后还要“还来就菊花”?如果学生是诗人会怎么做?学生经过思考与想象,各抒己见。有的说“诗人与主人回忆起了过去的往事”,还有的说“诗人和主人一样喜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主人与诗人以前一起赏菊、饮酒等等。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充分的想象,既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又能更好的理解诗文,以达到熟记、背诵的程度。
5、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熟悉课文、理解课文,老师有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表演文章中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部分,这种表演本身就是一种情境创设,使知识更加主动形象。与之前不同的是,这里的情境创设既不是联系生活来回忆,也不是借助生活进行想象,而是亲自投入其中进行创作。这种身临其境会让学生对文章更加熟悉、理解,加深记忆。例如“在学习《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在对文章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分配角色、排练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文章熟悉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同时表演又是一个感染其他同学的过程,通过演绎文中“爷爷”、“奶奶”以及“小张衡”不同的人物语言,体会三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无疑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要比教师拿着书本、出示图片来的生动的多。学生在表演时,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情境创设对于小学生来说,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就要运用适当的情境创设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优化课堂的教学目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固定教条的,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更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情况,创设不同的情境,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情境创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语文》
2、《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 在生活体验中学习语文》 杨林(宁夏教育2007.5)
3、《巧设情境 寓教于乐》 蔡亚(小学语文教学2007.7.8期)
4、《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徐丽炜(宁夏教育2007.5)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0:39:34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小学作文
           
   长白山职业就技术学院 郝慧竹
摘要:浅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怎样指导小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怎样引导小学生写真实的人与事。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培养  指导  书面表达  能力  真情实感  真人真事
我们知道,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综合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须的语文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古人科举考试“一篇文章定终身”有其片面性,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小学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方面基础打的如何,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和最终目的,一切语文教学开展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服务的。
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分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而作文教学的特定任务,正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文字来进行表达的能力。
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呢?
《小学语文教学法》一书中的第七章作文教学第一节作文教学的意义和要求中提到: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大纲提出,小学作文教学要求之一: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中规定,小学生要学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读书笔记、书信等常见应用文。“记实作文”,是写实实在在的人、事、物、景;“想象作文”,是写自己想象甚至是幻想的内容。习作的要求是“内容基本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内容具体”就是不说空话。“感情真实”就是不说假话。想象作文虽然写的是想象和幻想的内容,但也应该确实是自己之所想,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就是每句话要通,一句一句要断的开,连的上。“有 一定条理”就是叙述上大体上有个顺序。“40分钟能完成400字的习作”还体现了思维比较敏捷和作文有一定的速度。这些都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的要求,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在这些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
培养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打好基础。
(一)、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没有兴趣与学习效率有很直接的关系,因而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学生感到,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告诉别人,是很有意思的,是愉快的事情。大纲对于低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只提了一句话:“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的想法,想说的话写下来。”这就是说,只要学生有兴趣,乐于写,低年级写话训练就取得了成功。有了兴趣,今后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
(二)、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
作文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靠训练;作文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靠历练。当种种的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必然具有很强的作文能力。良好的习惯培养,必须从起步阶段就加以重视。因此,教师要把习惯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引导学生写话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激励和表扬,使学生做到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写完以后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要说的意思写清楚没有。各个年级的教师根据各个年级的要求,注重落实以下习惯养成:
勤于观察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勤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书写的习惯。
(三)、切实抓好词和句的训练
任何文章都是由词和句组成的。只有把每句话写得清楚明白,整篇文章才能写得清楚明白。在构成表达能力的各项基本功中,语句通顺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基本功。低年级的写话训练,一定要在语句通顺上下功夫。
(四)、确立写作积于阅读的思想
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爱好,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会有很好的表达空间。习作的根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是说“怎样写”,大多是从阅读中悟到的。凭借课文这一个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既不断熟练阅读的技巧,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就写论写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二是说,“厚积才能薄发”。既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好读书,读好书,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加文化素养和语言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大量阅读必能促进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五)、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培养
习作首先要有内容。很多习作内容源于生活,需要在观察中发现;有了内容,想写好作文,还要精心安排,详略得当;心里有了“谱”,要想最终写成一篇好作文,还要看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平时进行作文教学,观察、思维、表达都不能忽视,三者要结合训练:正如叶老师说:“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的观察和仔细认真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养成推理、判断都有条理的习惯,又是一种功夫;还有一种功夫,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叶老在这里强调,要想写好文章,就要有敏锐观察力,缜密思维能力和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更要知道学生写作时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
作文源于生活,所以首先要讲究“生活真实”,要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立诚,是最重要的作文要求;求真,就是习作要“有真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成人话”;立诚,就是“诚实的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诚于中”才能“形于外”。为人真诚,才能说真话,吐真情。这既是作文问题,更是做人问题。
诚实是一种美德,它在小学生作文中的具体体现,是写真人事实,书法自己真实情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对小学生作文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基础。
小学生的作文,往往受一些范文的模式的束缚和考试的压力,很难写出反映现实生活,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在指导中,也多侧重于培养。致使学生胡编乱造,移植别人的作品。不仅使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和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是相悖的。叶老先生还说:“求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有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上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对小学生来说,作文要做到求真,立诚,就要有作文内容。作文的源头活水是真实的,鲜活的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习作不胡编乱造,真情实感,就得有生活,投入现实生活。开源活流,就得做生活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有所发现——世界上不是缺少美好的事物,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写真述实的良好文风呢?
     首先,严格要求,使之养成写真实的习惯。
      编造情节,是当前小学生作文的通病。如要求学生以《拾到东西后》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名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他在公共汽车上拾到两角钱,问身边的乘客,乘客都说没丢。怎样处理这两角钱呢?经过一番思考后,他用着两角钱买了一张车票。周围的人向他投来谴责的目光。下车时,他向乘务员出示了自己的月票。小作者在文章结束时发表了议论,他认为:把钱留下来固然是不应该的,但如果交给乘务员,又有落入个人腰包的可能,只有用它买张车票,才算真正的交给了国家。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很新颖的,但又认为,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竟能选择这样的处理办法,把问题考虑的那样复杂,深刻,似乎不太真实。经过老师的一番了解才知道,他确实在公共汽车上拾到过两角钱,但他没有用它买车票,而是交给了乘务员。后来他在一篇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处理方法很独特,所以就照搬过来。像这样编造的部分的情节的现象,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如不防微杜渐,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所以,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说假话的危害,让学生知道,写假话就是说谎,是坏习惯。这样,使学生彻底打消胡编乱造,蒙混过关的念头。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使学生逐渐养成写真述实的好习惯。
    其次,拓展领域,采取多种命题形式。
    作文训练,要着重知道学生写作自己的话,强调倾吐心中的积蓄,使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务必要使学生有话可写。
       小学阶段以命题作文为主,这就和小学生写作素材少发生了矛盾。为使学生能把有限的素材写进文章里,教师可采取灵活的命题方法。一是在统一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多拟几个题目。例如,让学生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给他们出了一系列定题目:《这件事教育了我》、《班级里的新鲜事》、《我真高兴》等等,由学生任选其一,也可以在不改变写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拟题目。二是半命题。就是题目写出一半,另一半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补充完整,并写出文章。例如,《我的。。。》、《。。。的人》等题目,让学生写一个记人的记叙文,要求通过二、三件事写出这个人的特点。这样的命题,拓宽了学生的材料范围,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了。三是教师提出要求,由学生自由命题。这样能使学生的选材范围更广泛,也极容易写出她们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最后,开展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应该指出,学生写假话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而写作素材的来源,是丰富的生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持久的使学生写真述实。
    我认为,让学生在作文中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在广泛阅读中认识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关于阅读的要求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感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在主动体验中观察生活
        为了使学生对生活有真实丰富的体验和最细致的观察,要引导学生对生活尽可能的关注现实,接触自然,深入社会,扩展他们的生活空间,开拓视野,还要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写作素材也就充裕了,作文自然而然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三、学生的作文,就是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亲身经历的事,表达出来
教师应该知道学生,以真实为前提,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从身边的人和事写起,写成日、周记,随感,大量持续的自主练笔,记载学生的真实生活,既为正式写作积累素材,又培养学生良好写作习惯
四、在精心指导中反映生活。
1、营造写作的真实情景。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景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切感,使他们在暗示,移植等心理作用下,伴随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表达到情动于衷,写出真情实感,小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小活动,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的现象的鞭策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i,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对话中放飞梦想……
“世事洞时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这样,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另行和活力的欢歌。
2、提供自由倾吐机会
没学区可以给 学生提供不限量 的写作机会,让学生自由大胆的发挥特长,只要能写出真情实干就行。还可以开几次演讲会和故事会,内容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这也是积累素材的一种办法,还可以写日记,给亲友写信,这也 是倾吐真情实感的好机会。
总之,小学生作文教学,要体现快乐作文,放胆作文,生活作文,个性化作文等理念。作文“如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够使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小学生写作文,让她们用自己的手把生活描绘的更加美好。
引自:《新课程标准》
《教育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0:40:1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激发小学生古诗词吟诵兴趣的研究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王淼
摘要: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目前小学生普遍对古诗词没有激情,缺少兴趣。笔者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归纳总结出范例引路与方法指导、营造氛围与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与化难为易、组织活动与开展竞赛等几种激发吟诵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兴趣 引导 情境 情感 激励机制
吟诵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阅读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古典诗歌的重要切入点。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尤其是应试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忽视古典诗歌吟诵,对吟诵认识存在偏颇,导致诗词吟诵得不到重视,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注意到这个问题,纷纷呼唤传统吟诵的回归,倡导“经典古诗词诵读教育”。在此背景之下,小学古典诗词吟诵教学成为语文教育研究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如何重新激发小学生逐渐消失,日益淡化的吟诵兴趣,成为吟诵教学中要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 范例引路与方法指导
范例引导对小学生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有名家示范、教师示范和学生示范。名家吟诵示范可以利用多媒体音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不同名家对于诗词理解不同风格也不同,可谓是各有千秋。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大都已经激情澎湃,沉浸其中了,很容易被极具美感的吟诵吸引住。他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古诗词还可以通过吟诵来表现美。于是,学生的兴趣在这种新鲜的刺激会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教师的示范是学生吟诵兴趣的激发点和兴奋点,不仅能够抛砖引玉,还可以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选择吟诵较为优秀的学生作为吟诵示范者,不仅是对示范者的鼓励,更是对其他学生的带动,教师在鼓励示范学生的同时,对整体的吟诵做可以做宏观性指导,并趁热打铁带领学生进入到诗词的吟诵中去。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吟诵任务,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对学生读的要求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最初的读准包括声、韵、调在内的字音,到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再到读出诗词的情感变化,就需要教师在方法上给与正确的指导。感情基调的确立、节奏的把握等吟诵的技巧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不能完全自己领悟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评析和纠正。教师的朗读指导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吟诵的正确的方式方法,又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枯燥的诗歌学习也能充满情趣。
二、 营造氛围与创设情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从众心理很强,要想使他们对吟诵的兴趣持久下去,就要营造“书声琅琅,文墨溢香”的校园氛围,形成“人人爱吟诵”的班级氛围。具体方法可以在校园中张贴古代名人画像,经典诗文书法作品,经典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作品等。各班布置有自己特色的书香氛围,如“经典诵读乐园”“读书专栏”“学生作品角”“每日一诗”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书香氛围的感染,自然而然地走近诗词的世界。这些环境的布置营造了一种轻松的诗意氛围,潜移默化的浸润着学生精神世界。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充分调动小学生吟诵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在诗词吟诵教学中,首先要营造情感情境。运用音乐,真情泛读,借助画面,描绘形象,扮演角色,品词析句,化诗为文等方法都能够创设出良好的吟诵情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诸如言语、表情、动作流露的真情实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引起小学生心灵上的碰撞和激荡,产生强烈的吟诵欲望和情感。其次要营造一种民主氛围。在吟诵教学中学生是吟诵者主体,怎样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成为拥有主体权利、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的诗词"解读者",让学生作为"吟诵自己"真正的"参与语文教学生活"。这就要求运用分组、窜读、接读、轮读等方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切勿把课堂只交给吟诵能力强的少数学生。此外还可以根据吟诵材料的不同选取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影片和录像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吟诵兴趣。
三、 联系生活与化难为易
有许多资料显示,小学生对古诗词吟诵消极情绪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诗词理解不透,感觉离实际生活很远,很难把握诗词中体现的情感。这就要求把诗词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我国有许多历史悠久的节日,在某个节日到来之际,吟诵有关这个节日的古诗,如在清明节吟诵《清明》,在重阳节欣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春节可学习王安石的《元日》等。在一年四季中选择与之相关的古诗词进行品读,春天吟诵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夏季品读戴石屏《夏吟》,秋天吟咏杜 牧《山行》等等。这样小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也能很容易融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中去。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而古诗词多数比较枯燥、难记,在引导他们吟诵一些难以理解的古诗文经典时,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图像,例如简易图画、flash动态图像等,或者用白话文的形式将古文扩写成为语言生动、意境优美的文字,也可以将文字变化成音乐,甚至是与之相关的通俗歌曲。这样可以使古诗文更加容易理解,同时还有助于记忆,更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吟读孟郊《游子吟》时,鼓励学生给古诗配图。通过笔墨的勾勒,不同的学生笔下会展示不同的图景,这是学生对母与子关系的理解的不同,通过配画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经典诗词内蕴的理解,也能唤起对这种情感的有声表达。此外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图、文为一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吟诵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达到激情引趣,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组织活动与开展竞赛
为了使学生的吟诵兴趣持续下去,学校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与竞赛。“经典诗词吟诵”, “诗词串连吟诵”, “诗词接龙吟诵”等活动都可以增强吟诵的趣味性,活跃吟诵的氛围,使学生吟诵的热情高涨。也可以组织一些与吟诵相关的诗词活动如 “古诗词知识专题讲座”、“自由赏析周”,学生通过自由赏析,对诗句中的内容发表自己独特的主张和见解,交流想法和意见。在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同时,无疑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培养独立思考的同时,潜移默化注入对诗词的关注。还可以采用“猜谜语”、“配诗乐”、“出诗园”、“演小品”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竞赛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古诗词竞赛的开展在吟诵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在竞赛过程中不以结果性评价为目的,而是把其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在竞赛过程中,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并且建立自我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竞赛规则,公开比赛标准。这种透明的竞赛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置于“公正、公平、公开”的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吟诵兴趣。教师应更注重比赛的过程性,在竞赛中也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发展变化,形成及时的反馈,并加以指导,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吟诵竞赛这种激励机制,相信一定会涌现出大量的小吟诵爱好者。
参考文献:
[1]陈少松. 《古诗词文吟诵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2]朱自清.《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秦训刚、晏谕生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读本(修订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少松.《让传统走向现代—弘扬古典美文吟诵艺术断想》.[J].《中国韵文学刊》,2000第1期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0:40:56 | 只看该作者
试论教师口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王鑫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础,是教育阶段最初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口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教学水平的好坏一定程度上通过教师口语来展现。本文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现状来分析教师口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师口语 小学语文 规范 科学 应用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师口语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好坏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靠口语表达所体现的。作为国人的我们,从咿呀学语开始至今,接触时间最长、最广泛的便是语文学科。语文学科也是在各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作为语文学科中最初级的学科——小学语文,其教学过程中教师口语的运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而教师口语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教师口语,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基础,用带有书面色彩和记性色彩的口头言语,面对学生进行语音准确、语词规范、语句流畅、语义精彩的言语表达,让学生在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的言语表达中获取知识,懂得道理,掌握技能。它不仅仅包括口语表达,还包括教师的态势语,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口语表达的方面来阐述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口语的应用应该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一、规范性
教师口语的规范性,是由教师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口语运用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科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初期的“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锻炼的最多,包括听讲、听读、听写等。“说”,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初期的语言组织与人际沟通。“读”,就是阅读,培养学生分析课文或者短小的材料的能力。“写”,就是培养学生简单的文字逻辑组合成为小的篇章。这四个方面的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口述与引导,因而教师口语的规范程度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生成。目前很多教师仍然处于教师口语不规范的状态,语音、语调、节奏、词汇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占教学重点最大份额的就是识字,然而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平翘舌不分、声调错误、词汇运用等错误,这类教学错误无疑是致命的,它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语音面貌和知识状态,一旦错误的语音在学生习得中形成,那么日后的改正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曲折”中“曲”的正确读音是“qū”,由于语音惯性许多老师读成“qǔ”;“着落”中“着”多被读成“zháo”,正确读音应该是“zhúo”;还有很多易读错词语,如:因为、冠冕堂皇、宁死不屈、情不自禁等这类错误是最常见的,数量也是最多的。还有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由于学生接受知识速度慢、理解力较差等原因发出嘲笑性的语言,如“你真笨,笨死了”、
“你怎么这么蠢”等这类具有攻击性的言语,不仅不会达到教育目的,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出现自卑心理甚至厌学。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口语必须具有规范性,符合教师用语的标准。
二,教育性
学校工作的总目标和教师职责决定,教师口语必须具有教育性的特征。学校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场所,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重要环节,它的表达内容和形式都受到教育目标的制约,教育性非常鲜明。然而具有鲜明教育性并不是意味着枯燥的说教,而是注重随机渗透和启发诱导,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而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设计好与课文相关的教育性话语。如都德在《最后一课》中描写韩麦尔先生给学生讲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我们必须把它牢牢的记在心里,亡了国当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它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韩麦尔先生的话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达到了很好的教育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心理仍处于相对幼稚的的阶段,教师口语一定要将教育性融入其中,最终达到期望的教育目标。
三,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育口语还是教学口语都应该具有科学性,要求概念准确、判断科学、推理合乎逻辑、解说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如果教师口语讲授不规范,用语失误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歧义或语解,结果就违背了教学的出发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讲授必须具备科学性的特征,如果讲授内容中包含讲解含混不清、概念界定不准确等,将会为学生其它学科学习甚至以后的学习都埋下障碍。像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出现的语音错误、笔画书写错误等,必须科学示范,第一时间对错误进行纠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组织教学语言的阶段进行准确的思考,以达到教师口语的科学无误。
四,生动性  
小学的教学对象是少年,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都在不断地提高,教师口语的生动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生动形象和富有情感的教师口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在语文教学中,生动的教师口语能够延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小学阶段,教师口语的生动性表现在语言的活泼鲜明之中,给学生的讲述使其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的教师口语还需要良好的修辞来配合,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适当的比喻,能够诱发学生的想象;精当的设问、反问,能够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抒情的强烈与否,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澜。有时教师一两句机智插话,也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想要达到口语的生动性,还需要倾注充沛的情感,同时将富有变化的态势语与之相配合,不仅在在话语气势上有所增强,还能够使表述更加动人,引起学生的联想,在其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口语的应用应当集规范性、教育性、科学性与生动性于一身,规范的教育、科学的构成、生动正确的传递,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编.2版.教师口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
[2]孙娜.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初探[J].成才之路. 黑龙江:2009-35.
[3]马寅春.谈提高教师口语能力重要性[J].宁夏教育.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委员会.宁夏:2010-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6 00:07 , Processed in 0.13900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