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小扎根──谈图画书教育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8 23:4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小扎根──谈图画书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绘本?绘本的好处......     “绘本”起源于西方,但并没有一个特别严格与统一的理论概念。绘本的英文叫PictureBook(图画书)。“绘本”这两个汉字组成的词则是源自日文。在台湾,图画书与绘本亦常常被混用。一般来说,绘本用于较为严格意义的图画故事书,而图画书的界定有时更为广义。
    绘本不等于“有画的书”,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是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一些相当著名的绘本甚至只有图,而完全没有文字。不过也有许多的绘本是图、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营造出整个绘本的感觉出来。
    绘本实际也不仅仅局限于儿童也包括成人。绘本不仅是给儿童看的读物,而且,它也是「儿童文学」「儿童美术」中的一环;不论是在图像或文字的部份,都有其特殊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则都是循着小读者的特质和需要所发展出来的。通过图文之间的默契,小读者自然能在两种媒介的带动下,淋漓尽致地达成他们的「阅读」。
    而现代意义的绘本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美,凯迪克、格林纳威、波特都是早期的杰出代表。在亚洲,日本的绘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至70年代崛起,目前已成为绘本的泱泱大国。我国台湾地区的绘本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渐入佳境。
讲座者:
宜兰绘本馆馆长 朱源泉
儿童文学评论及绘本翻译家 柯倩华
资深儿童美术教育及绘本专家 曹俊彦
朱源泉馆长:
一、绘本在现代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我先解释,為什麼在现代的教育裡「绘本」这麼重要?主要因為现在的社会环境演变的关係,刚开始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然后进入资讯时代,接着又进入网路时代。人性慢慢变成越来越功利,讲求速食文化,只要求效率,不讲求品质。在我们台湾的社会,现在已经有一些问题浮现出来。
    第一个现象:青少年犯罪的型态的改变。以前青少年打架、犯罪,是被人欺负,或者饿的没办法,去偷一点东西吃;现在他们是為了唱,為了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到超商去抢,价值观完全不同。另外,他们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在都市裡叁更半夜不睡觉,跑去飆车,碰到完全不认识的人照砍、也照杀,為什麼青少年会这样?原因归於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亲情的滋润。
    第二个现象:现代父母本身亲子教育方面的知能不足。现在的青少年,从小到大一直进明星学校,下课进名补习班,一直补习。结果他们脑子裡只有两个字──「竞争」,就是「我要比你好」、「我要争第一名」,所以报纸一翻开,就有「叫我第一名」。他追求的只是这样,没有人生的智慧,完全被现实的社会引导,缺乏人性的教养。
    第三个现象:世界各国现在因為政府要求财政健全,都提倡一胎化。我们台湾虽然鼓励生育,平均还是越生越少。因為经济压力、时间不足,大家都不想生狠多孩子,狠多夫妻只生一个小孩。生一个跟生两、叁个孩子,父母心理上有一些不同。生一个容易溺爱,所以曾发生过父母亲為了子女的一点小事,到学校把老师、校长打伤的事件。在我读书的时代,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但是现在常常发生。而且,台湾现在加入了,為了要提昇世界竞争力,鼓励要多学各国语言,所以小孩子空閒时间更少。另外,现在有狠多电脑虚拟实境的游戏软体,针对青少年来销售,青少年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
    因為这三个社会的背景现象,使我们教育力量减弱。如果我们不赶快為下一代想想办法,可能未来我们的科技狠发达,但人性变得非常的差,这样的社会相信大家都不愿意见到。所以,「绘本教育」必须在这个时候,好好发挥它的功能来教育下一代,希望补正规教育的不足,使人性发挥良善的一面。
二、「绘本」对教育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绘本」对教育能产生那些重要作用呢?以下分為几点来说明:
(一) 有益於幼儿认知过程的建立:
    很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说:「零岁到叁岁,是一个人人格完成的阶段。」因為零岁到叁岁是整个人生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但是现在没有学校或专门机构来负责教育零岁到叁岁的孩子,这个重任就必须要落在父母身上。这个阶段用什麼媒介来教育最有效?就是绘本,也就是图画书。
    图画书内容有浅有深,也有完全没有文字的图画书。从孩子狠小的时候开始,爸爸妈妈就可以拿着图画书,讲故事、唱歌、画图给小孩看,这样能使小孩子的认知建立一个正确的方向,这个正确方向的非常重要。小孩子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用白色去染他,他就变成白色;用黑色去染他,他就变成黑色。所以狠多教育家都认為,人的可塑性最高,人是可被教育的。释迦牟尼佛也讲过:「眾生皆有佛性」,而在六道裡面只有人最适合学佛、修行。所以,在小孩子零岁到叁岁这可塑性最高的时候,给予适当的绘本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 能增进亲子亲密感情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父母狠忙。狠多小孩子生下来之后就交给奶妈带,到五、六岁要带回家时,他不要住在家裡,他要住奶妈家,因為与父母没有建立亲密的感情。如果小孩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给他感情,只有给他饭吃,这是不健全的,一定要用感情教育他。小孩子生下来之后,父母亲就要对他笑、对他说故事,唱歌、抚摸、摇一摇、拍一拍,这一些行為会让小孩子在心理、生理上感受非常舒服,对他的成长是一个狠大的动力。如果小孩子从零岁到六岁,入小学前的期间,父母亲每一天用这样的方式跟他建立感情,他对父母的感情是非常好的,将来绝对不会有不孝子女產生,也不会在社会上有狠多為非作歹的事情出现。所以在亲子感情的发展上,绘本扮演着狠重要的角色,透过绘本可把亲子感情建立得非常紧密。
(三) 有助於小孩优良行為习惯的塑造:
    绘本的内容范围非常广,包括十九世纪到二十一世纪,欧洲、美洲、中国、日本等作家的作品。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都不一样,画出来的图画都不相同。在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与佛教要求的行為、价值观,皆可由父母透过绘本来告诉小孩,然后父母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来塑造小孩的优良行為。绘本是一个狠好的一个媒介,如同佛法所讲的「善巧方便」,绘本就是一种善巧方便。
(四) 為小孩建立语言文字使用的信心:
    小孩刚学到的东西,第一次用的时候通常没有信心,到底对方会如何反应,他不知道。如果对方的反应不是如他所预期的,他可能就会退缩,有自闭的行為出现。狠多患自闭症的小朋友,是因為小时候他的言语、举动被大人大声责骂或是处罚。但是,如果父母亲每一天读一本绘本给小朋友听,跟他们讨论,裡面的文字由浅到深,从简单的家庭、学校使用的语言到社会使用的语言,由父母来指导他,让他產生信心。「我妈妈告诉我,这个话是这样讲」,他就如电视广告所说的:「没有输在起跑点上」。起跑点已经站稳了,他就会有信心,因為妈妈指导过他应该怎麼说。比如不小心踩到别人,他妈妈告诉他说:「你要向人家说对不起!」他就会用了,而且他狠有自信的用了,得到的反应是非常好。那如果得到的反应不是他预期的,他也会想到回去问妈妈,然后妈妈可以再根据绘本的故事跟他讨论。再举个例子,外国的绘本裡说:「碰到朋友可以拥抱」,结果因為他的朋友是女生,她就跑了。小孩就会回去问妈妈,妈妈可以跟他作一个更深的讨论:「因為社会背景不同,礼俗也会不同,等你将来长大了,到欧洲去的时候就可以这样了。」这样他的信心就能建立起来,并且具备了世界观。
(五) 增进美感气质的培养:
    人的美感能力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生下来感觉是:「我来到的这个世界居然这麼丑!没有一地方是漂亮的,来这裡有什麼用呢?我生在这个世界有什麼用?」但是,如果我们感觉山、树、水都狠美,这个世界上狠多东西都是美的,这个小孩生长的意志、生活的动力、要求学习的动机,就会非常的强。美感对一个人的成长、发育、智慧、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绘本都是找有名的艺术家、最瞭解儿童心理的美术家来画插图,所以每一本绘本的图画都是一流的。如果从小到大,看两、叁千本绘本以后,在艺术欣赏方面,就可以达到世界一流的水準,并且他对人生的目标是非常是清楚的。人生的目标就是真、善、美、圣,这四样当中,「美」从绘本裡面可以得到充足的培养。同时,透过父母亲跟小孩子共同来欣赏绘本,也可能引起小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美术的小孩是不会变坏的,是狠有气质的。
(六)作為人际互动的学习:
    我们讲绘本故事给小孩听,小孩会认真的听,这个就是从人际关係裡面,尊重对方的发言;讲话的人要认真的讲,讲得有声有色,就是讲话的人要对得起对方,不是随便乱讲,否则听的人就觉得没有意义。故培养小孩子倾听、尊重、表达、沟通的能力,人际互动的能力,从「绘本教育」裡可以建立出来。
(七)学习情绪的抒发与控制:
    有狠多绘本故事是教小孩如何处理情绪。有一本狠有名的《生气汤》,就是现场柯倩华老师所翻译的。用这一本《生气汤》跟小孩子讨论,是非常有效的。绘本故事可以使小孩情绪变化狠多,但是也教导小孩,情绪变化的时候应该怎麼样去控制。现在社会上常常有一些青少年犯罪的行為,原因就是情绪失控,所以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八)增进文学艺术的涵养及啟发创作的能力:
    绘本裡面的文章很短,但是句句都是菁华,文章都非常美。各种不同程度的绘本,从叁岁到八十岁都可以读。有的小孩子一本绘本可以读上二、叁十遍也不会觉得烦,学校的课本他读第二、叁遍就不读了。这就是因為绘本裡的文句及图画意境非常高,会啟发他们的艺术涵养。另外,教小朋友绘本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请小朋友自己製作绘本。他们会狠高兴地自己製作狠多绘本书,有的小朋友把这些个人创作当作宝贝,放在自己的床舖下面,对他们来说,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这个。因此,可以从各式的绘本来啟发小朋友的创作力。创作能力也是台湾未来能够在世界上生存的重要能力,如果我们台湾未来的小朋友没有创作能力,我们是会被淘汰的。从绘本的学习跟製作,小朋友的创作能力可以充分发展出来,甚至可能培养出狠多未来的发明家。
(九)促使人本思想与环保意识的形成:
    很多绘本的内容,谈到注重生命的价值和环保的概念,所以很多小朋友读了绘本以后,主动的就会爱护小动物,重视环保。
(十)作為人格发展的正确导向:
    人格的发展,需要很多的条件,不是居限在教科书的部分而已。绘本类型非常多,涵盖范围非常广,而且是世界性的。所以全世界各种人格的优良品质,可以提供爸爸妈妈来指导小孩子,配合小孩的生理、心理条件,让他依照他自已的特质,发展出正确的人格。
(十一)有助於价值判断力的提昇:
    现在发现狠多高知识分子被骗了,因為从国小一直到大学,没有人教他价值的判断力。绘本裡面也有这样的教育功能,小朋友自然碰到疑问就会提出来:「妈妈这个為什麼这样?」这时就可以指导小朋友正确的价值判断。

柯倩华老师:
    首先,我先谈「绘本的读者」,然后来谈「绘本的特质」,还有「绘本的文字表现」。
一、绘本的读者
    绘本最首要的对像是学龄前后的儿童,大概是零到八岁。因為认知科学的进步,我们开始能够把阅读年龄往下推,零到叁岁是一个阶段,叁到八岁是另外一个阶段。有跟小孩相处经验的人,就知道小孩叁岁以前跟叁岁以后,差别是狠大的。但是我说他们是首要的对象,就表示不是唯一的对象,因為狠多的书标榜给零到九十九岁的人看的。其实狠多大人狠喜欢绘本,像臺北诚品童书部的负责人,她跟我们说:「我们通常觉得会去童书店买书的大人,可能是家长帮小孩子买,或者是老师因為教学的需要。可是其实不是,去买绘本最主要的顾客,就是喜欢绘本的大人。」我也觉得狠有趣,这可能是台湾现在的一个现象。但是,我们还是不要忘记,大人有狠多大人的书可以看,但是小孩子没有办法看大人的书,所以童书基本上还是為小孩製作设计的,是儿童获取知识或者心灵养分狠重要的资源管道。
二、绘本的特质
    美国有一个狠着名的绘本作家艾瑞卡尔,像《好饿的毛毛虫》就是他的作品,从一九六九年到现在,就一直是全世界的畅销书,大概可以算是童书裡的世界名着,会这样一直流传下去。那裡面故事狠简单:一隻小毛毛虫,牠每天一直吃,礼拜一吃到礼拜天,越变越大,然后变成茧,最后变成蝴蝶。他大概介绍这样一个过程。艾瑞卡尔在介绍自己的书的时候,提出一个蛮重要的观念,就是对绘本的描述。他说:「作图画书狠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帮助孩子渡过一个成长中狠困难的阶段,也就是从家庭进入学校,从玩具到书。」小孩本来在家裡,整天跟玩具在一起,然后要到学校裡,整天跟着书在一起,那其实对孩子来讲不仅是认知的改变,还有情感上的挑战,因為整个生活内容都改变了,所需要去做的事情也都不同了。所以他设计绘本的时候,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一个特质,就是变成「可以读的玩具,可以玩的书」,就把玩具跟书这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其实就是趣味跟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概念,去帮助孩子渡过这样的阶段。所以绘本是以小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帮助小孩去认识跟他们相关的事物。
    像那本《好饿的毛毛虫》,小孩子狠喜欢,有一个原因是它跟成长有关。从小毛毛虫变成一隻漂亮的蝴蝶,有翅膀到处可飞。而且故事裡面安排了「吃」,礼拜一吃什麼、礼拜二吃什麼、礼拜叁吃什麼,小孩子对吃非常有兴趣。同时裡面介绍色彩、时间概念,色彩非常的丰富,有各种的变化。另外,那本书还有立体的设计,就是当毛毛虫去吃东西的时候,比方说要吃苹果,苹果的地方会有个洞,毛毛虫可以进去,然后去吃蛋糕,也跑到裡面去。所以当小孩子看这本书的时候,狠明显的可以看出儿童的阅读行為跟大人的阅读行為有着狠大的差异。大人看书的时候,就是拿着书用眼睛这样一行一行看,而小孩会动手。那本书的设计就是让小孩子可以动手这样玩,大人也不会去纠正他,因為本来就是设计要让他玩的,他的手就会在洞裡面穿来穿去。小孩喜欢透过实际肢体的动作去感觉、去经验,这是孩子认知的方式,不是像我们是透过思考认识,孩子必须透过触觉或听觉之类的方式去认识他的对象。所以作绘本要先瞭解孩子的认知方式是什麼,然后透过这样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
    狠多孩子第一次接触书的时候,就是看图画书。所以其实小孩是透过绘本在认识「书」是什麼?「读书」是什麼?「书」跟「玩具」有什麼不一样?书跟玩具狠大的差别就在於书有结构。比方说我们玩积木,狠多的积木拿掉一块还是可以玩,可是书拿掉其中一、两页,书的整体感就被破坏掉了,这是狠大的差别。再比方说,玩扮家家酒,锅、碗、瓢、盆某一样东西不见了,可以拿另外一些东西来代替,随时可以替换。可是一本设计狠好的绘本或者是书,裡头的章节你是没有办法抽掉,或者随便前后调换的,这跟认识书的整体结构有关。
    等孩子认识「书」这个对象之后,就会开始想:「那我要怎麼去对待它?读书到底是怎麼回事?」例如小孩子开始学,翻页从左到右,字的编排从上到下。这个对我们来讲是理所当然,我们狠自然就这样看,可是这个其实是需要学习的,不是先天就会的,所以小孩子就要开始学读书的方式。有一些本身设计狠好的绘本,在书的设计上面,就提供小孩子许多方便。艾瑞卡尔的另一本书《你愿不愿意做我的朋友?》裡面有一隻小老鼠,一路走一路碰到各种不同的动物,每次在碰到动物的这一页,就会看到动物的尾巴,小孩子就会去猜,哦!这次牠到底碰到的是谁?然后翻页过来,就看到那动物的身体和头。那样的设计有狠多层面可以谈,其中有一个就是教导小孩翻页,要一页一页翻,如果一次翻两页,尾巴跟头就兜不在一起。因此即使是不认识文字、语言能力还没有狠强,或者不知道那是什麼动物,都可以自我修正阅读行為。因為从顏色、线条、形状,小孩就知道前后,如果翻错了,一次抓叁页、四页,图就兜不起来,这样的设计对小孩开始进入阅读的世界是狠大的帮助。连文字都还没有接触,光从图像就可以开始瞭解「阅读到底是怎麼回事」。
他还有另一本书,叫《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 ,我大概念一下前面几页: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

  “我看见一隻红色的鸟在看我”(然后翻过来,没错!是红色的鸟。 )

  “红色的鸟、红色的鸟,你在看什麼?”

  “我看见一隻黄色的鸭子在看我”(翻了两页,哦!不对,翻错了。)

  像这本书就要求读者能够听得懂语言,光从图像没有那麼清楚,虽然不认得字,但是如果人家念给我听,我也知道要怎麼去读它,怎麼去处理它。这一本书,显然比较深了一点,它对阅读者的要求多一点,不只有图像,还要瞭解文字,或者你要听得懂。
    举这些例子大家就了解,绘本是用最直接、最明显的方式,表达书的结构性或连贯性,「图像」一看就狠清础。再者,对年龄层比较大的孩子,就是透过涵意,透过对主题的瞭解。比方说,像台湾的绘本作家何云姿的作品《收集东收集西》这本书裡,你就可以发现她每一页都用主题来串连:
    “收集东,收集西,你喜欢收集什麼东西?”
    “我喜欢收集娃娃衣。”
    “奶奶喜欢收集木屐。”
    “清洁伯伯收集很多、很多ㄌㄚ ㄐ一。”
    “我问:『隔壁的圆圆,你喜欢收集什麼东西?』”
    “圆圆问我,蓝色算算不算东西?”(里面就画了狠多蓝色的东西,她用狠多不同媒材去设计,例如蜡笔、水彩、拼贴等。)
    “秋天喜欢收集落叶。”
    “月亮喜欢收集星星。”
    “海边收集了很多很多石头。”
    “天空收集云。”
    “小溪喜欢收集雨滴。”
    “我问:‘妈妈你喜欢收集什麼东西?’”
  “妈妈说:‘我收集的都是你的东西。’” (画面上有小孩子小时候的照片、喝奶的奶瓶、婴儿时喜欢的小手巾、第一双小鞋子、胎毛笔、小指甲……等。)
    这裡面的结构有连贯性,靠一直不断强调「收集」,而且有层次的,从孩子本身开始发展,然后别人也会喜欢收集什麼东西,而且那个东西进入到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蓝色」,从这裡又转到「大自然」收集的东西,抽象性又更高些,最后到「妈妈」,对孩子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然后妈妈收集的是「我」的东西,又回到孩子身上,而且是一种非常安全、温暖的感情,让孩子在结束时觉得很满足的整个阅读过程。它的文学表现性又更细微、复杂了一点。
    所以书有层次,跟着孩子的发展阶段,阅读的能力得要同步呼应。绘本强调趣味,以孩子的生活经验為素材,强调图像的阅读。主要是要激发阅读的动机,培养阅读的习惯,让小孩看狠多绘本,让他觉得:「我喜欢读书、我想要读书、我愿意读书」,这是儿童阅读跟成人阅读很大的差别。因為他刚开始,我们希望他慢慢变成一个自主、内化的一个动力,就是读书是小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是别人要他做的事情,然后是跟他生命有关的事情,而不只是形式化的一个动作而已。因此我们也强调,要常常去刺激孩子的动机,然后他自己慢慢培养出自动的习惯。
三、绘本的文字表现
    绘本的内容可能页数很少,或是字很少。绘本刚刚进入到台湾时其实很因难,因為一般读者常常会想:「这些书為什麼会那麼贵?两、三百块没有几个字?」我想这是因為过去我们对这样的文类不太熟,对儿童阅读也不太熟悉。成人是非常仰赖文字的,我们都是透过文字在沟通、学习,所以我们觉得有字才有意义、才有价值。而绘本是有特殊的标準和要求的,这对於小孩子也是非常密切相关。绘本不只是帮助小孩子从家庭到学校、从玩具到书,也是从图像的世界进入到文字的世界。因為孩子一开始本来就是生活在图像的世界,在他还不会开始讲话,或者不认得字开始,他已经在图像世界做狠多的事情,他知道要怎麼样子去生活,所以他其实已经在这个图像世界裡学习。他有学习能力,很丰富的思考能力和想像力,只是他的文字语言能力不像成人这麼熟练,他一开始必须要靠绘本的形式去认识,同时他其实可透过图像去瞭解文字,因為绘本是文图配合,所以他是透过图画慢慢瞭解文字的,所以你看到绘本都是图画版面比较多,文字比较少。
   「文图合作」可以再细分,其中一种就是「对应关係」。小孩子在听我们大人唸图画书给他听的时候,狠明显他会去找图画裡面的细节,然后要等到他全部都看得狠过癮、觉得满足了以后,他才要你翻页。以前一开始在推广「亲子共读」的时候,因為句子狠少,大人狠快就唸完了,然后就已经要翻页,可是小孩子呢?他图画还没有看完,因為那图画裡面狠多细节,所以他会说:「不行!要等一下!」所以,他不是跟着文字走。如果我们只是考虑文字,跟着文字走的话,跟他的速度就不一样了。他在图画裡面找细节,是要去瞭解你说的文字是什麼意思,不只文字指涉的东西,还有文字整体的涵意,或许呈现的气氛,或者是感情。比方说文字这麼写:「街上有一条可怜的狗」,在画面上就画了一隻狗,这是基本的「对应关係」。更进一步,就是一种「互补关係」。假如狗的旁边我画的是垃圾堆,可能在找东西吃,但文字并没有提到牠在垃圾中找吃的,只是说牠可怜,透过图像暗示或者说明来理解什麼是「可怜」的意思。反过来讲,在图画裡我画垃圾、狗,我并没有「可怜」牠在那裡,「可怜」的这个部分由文字来补,所以绘本的「文图合作」是「互补关係」,互相帮助对方延伸出更多的想像空间,虽然文字少,其实延伸出的想像空间是非常丰富的。
    像约翰‧伯明罕的一本书《我的秘密朋友阿德》,就是在讲一个小孩子他非常的孤独, 他有一个想像的朋友,是一隻兔子。我唸前面几页:

  「我常常都是独自一个人,
     当然囉,我有时候会看看电视,
     另外我有好多的玩具、书和小东西,
     有时候我们会去公园,
     偶尔我们还会在外面用餐,
     这些我都觉得不错。」
    如果只听文字,会觉得这个小孩子对他的生活很满意,可是如果配上这个图,故意用非常大的版面留白,在画面上呈现主体孤单的情境,线条非常简单,顏色也非常的简单,用来呈现「什麼都没有」。「图画的情绪」和「文字的情绪」是有落差的。「有时候我们会去公园,偶尔我们还会在外面用餐」,图像上面就只有一个小孩被妈妈牵着往前走,但是他的头一直往后看,他在看这边有好几个小朋友在玩荡秋千;然后,他说:「这些我都觉得不错」,他面前桌上摆着一个像冰淇淋,然后上面还有一个红色的,可能是樱桃,看起来狠好吃的样子,可是他的眼睛是在看那些热热闹闹的桌子,有大人、小孩一起聊天。你就开始感觉到,它的文字跟图画是一个互补,甚至是用一种「反讽」。用一种「反差」的方式去表现出文字的表达功能,会有更多层次的认识,这对阅读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这对生活上的人际能力也很重要,听人家讲话,有的时候你要听得出来言外之意,或者字裡行间的涵意。有的时候用「比喻」、「象徵」,这些手法好像很抽象、困难。但是透过绘本「文图合作」的方式之后,帮助孩子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理解,那他对文字的感受也就不会只是单层表面上的意思。这种练习帮助孩子去掌握那种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他能够体会,不会完全被眼睛限制住。这种能够把语言转化成画面的能力,就是所谓的「想像力」。
    然后,绘本提供痕丰富的语言经验,「字」不仅表达了语言的意义,在绘本裡面同时会考量到语音。因為常常是大人唸给小孩听,或者小孩自己会大声唸出来,所以也必须是能够朗读的文字。因為在一个画面裡文图必须能够融合在一起,所以还有「形」的问题,如字体、版面编排也是绘本作家必须考虑的因素。
    我们谈到语音,在很多的童书裡,是以童谣或韵文的方式,让小孩子可以琅琅上口,唸得狠顺。但是,除了押韵的方式,另外一种方式是设计句子的节奏和旋律,使得它变成好听。必须要精雕细琢文字的舖陈,如利用「重复的句型」,或者「重叠的句型」。像「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牠说:『我看见一隻红色的鸟在看我』。」「红色的鸟、红色的鸟,你在看什麼?」这就是「重复的句型」,句子不一样,但句型一样。或者「重叠的句型」,第一页一句,第二页就把第二句叠在第一句的上面,除了塑造文字的美感,对孩子在阅读的时候,也有狠大的影响。因為小孩子喜欢参与,他听我们讲故事的时候,他会想要加进来。这种东西,像现在电脑强调容易操作,要让使用者觉得好用。绘本的型式也是一样的,让读者很容易加入。小孩子知道可以什麼时候加进来,而且是恰当的。小孩子听过两、叁页之后,你接下来问:「红色的鸟,红色的鸟,你在看什麼?」,然后翻页,他会接:「黄色的鸭子,黄色的鸭子,你在看什麼?」他很容易跟上,叠句的型式也有这种效果。小孩很容易能够参与,觉得他也在讲故事,在阅读活动裡面他是主体,不只是被动的。他会对这个阅读活动觉得有成就感,觉得他也可以做到,也增进他的理解力。小孩子其实跟「诗」是很接近的,有的时候讲出来的东西狠有诗的涵意。我觉得文字的美感是我们现在比较缺乏的。但是,绘本做到文字精简的要求,字很少又要考虑狠多意义及发音,用各种文学手法使每一个字都变得「很饱和」,意思就是它有狠多可以延伸的想像空间和涵义,这其实很像诗的语言。
    然后再来是「形」。像我们台湾的绘本作家李瑾伦,有一本叫《子儿吐吐》,讲一个小孩,他吃东西很快,所以他吃木瓜的时候,把所有子儿都吞到肚子裡。把子吞到肚子裡会怎样?别的小朋友告诉他:「会长树!」本来他是觉得很害怕、很难过的,后来他开始想,有没有什麼可能的好处,比方说夏天的时候很凉快,身边的人也会觉得很凉快,所以大家都跑到他身边来,在他树下乘凉。而且木瓜树会长木瓜,所以长出木瓜就可以分别人吃,这样其他小朋友就会很高兴。然后画面上就有狠多小朋友开始模仿他吃水果子,有的吃龙眼,有的吃苹果,因為这样可以交换,他成為大家模仿的对象。他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所以他就赶快回家準备长树。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喝很多很多的水,然后赶快上床睡觉,而且他还倒过来睡,就是头朝床尾,因為这样树长出来才不会碰到墙壁啊!这一切的辛苦都是為了树好。结果这样折腾了一个晚上,有没有长出来﹖没有,这就是我其实要讲的。这几个字「?没有?!怎麼会?!」都变成这麼大。大大的问号在上面,又粗又黑的字。这个在表示什麼?表示这些字在发出那个情绪跟感觉,很惊讶、然后很失望,有一个强烈的情绪,跟其他部分的情绪不同。这其实也是我们平常对文字的体会,只是我们比较会忽略掉这部分细微的感受。
    我翻译的《南瓜汤》裡,有一隻小鸭子要去偷拿牠朋友的汤匙。因為牠狠矮,所以牠就去兜汤匙,结果汤匙就被牠弄得掉下来。在画面上,你会看到「筐啷」两个字在最上面,然后一个大大的惊嘆号,然后汤匙「霹哩啪拉」掉下来。字的排列就很像那个汤匙从上往下掉下来,而且从大变成小。那些字的本身带来一种感受,我们对字应该要有感受。我觉得字应该要有美感,而不只是意义的问题。我觉得这会影响到我们说话,或者是写字。这不只是意义的传递,还有情感的部分。像这样子透过图像,小孩子就非常容易理解。
四、结论
    至於「感受」,除了刚才提到创作者的设计以外,还有就是讲故事的人。我们唸书给小孩听的时候,我们的语调、语气、态度、眼神、还有表情,传递情感在语言裡面,不只是在詮释那本书而已,我们其实还传递了我们对孩子的情感。小孩会感觉体会到,而且这个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深刻且重要的。孩子在阅读的整个活动歷程裡面,很重要的不仅是知识传递,还有心灵的部分。我觉得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的重要性绝对不输知识教育,这在儿童阅读是一个狠重要的概念。所以总体而言,绘本是依照小孩子的特质和方式,帮助他能掌握各种学习的能力,然后开拓他们的视野。他们可以用这种由浅入深的方式,去体会人性,也体会整个人类的文明。
曹俊彦老师:
    我要谈的部分是「图像阅读」,小孩刚刚出生的时候,眼睛只能感觉到一些光影的刺激,慢慢的才可以看到形像,然后分辨远、近、大、小。科学家发现,幼儿一开始对明暗的感受力最强,对於色彩的感受力则是慢慢发展出来的。最近信谊基金会引进只有黑跟白,或者是黑中白、白中黑的图画书。我们对幼儿的瞭解越多之后,图画书的编写也跟着改变。幼儿视觉开始可以看到远、近、大、小的时候,他的认知还不知道那个叫做「大」、那个叫做「小」,要透过跟这些东西的互动,以及生活上的各种接触之后,他才能够真正的瞭解什麼是大、小、远、近。小孩子的眼睛能够看到大、小、远、近,以及各种色彩之后,图像的阅读能力就已经具足,能够藉由图像来学习获得生活能力。所以我们会花狠多的精神、资源,编绘本给小朋友看,认為小孩子藉由图画书,可以提早开始阅读。
    其实不只是幼儿,成人在生活中也用了非常多的图像。在臺北坐捷运,只要你认对了色彩,不会走错路。在高速公路上,如果看到「一双筷子、一个叉子、一个盘子」的图像,远远的你就知道这是一个休息站,图像是一闪而过,一般人在阅读图画时常常能够一目瞭然。「图像阅读」跟「文字阅读」不同,读图像的时候,你的眼睛,要先看左边再看到右边,或者先看右边再看到左边,相当的自由;但是在阅读文字的时候,就得从第一个字,一字一字读下来,有一定的顺序。有些图画也会有这样的情形,但是这是一般在阅读文字跟图画的不同。再者,阅读图像是自发性的本能,而文字阅读的能力一定要经过学习暸解符号及语言本身的结构。当然,幼儿并不是只读图画,而是跟正常生活一样─视听同时进行,所以绘本这样的设计,我们称為「完整学习型态」。一般学习都是经由旧的经验来建立新的经验,透过图像的阅读,小朋友从图像裡,先看到一些身边的动物、一些简单的日用品,慢慢由这些扩展到家裡的其他事物,然后到社区的环境、学校、到社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孩子可能还没有去过动物园,但是在图画书裡面看到长颈鹿脖子长长的样子,当有一天你带他去动物园的时候,小孩子就非常有成就感的说:「耶!那是长颈鹿!」
   「图像」是什麼?在大自然中的实物是立体的,会因為光线变化而改变形状。可是当它变成图画的时候,它是平面的。我曾经写生画鱼,画好了之后,想看看到底画得像不像呢?就摆在那边让猫来看,结果猫走过来走过去,根本不看图画,因為对牠来讲是一个平面,我们一看那是一条鱼,而且被那条鱼的色彩,引出那个香味的回忆,但对动物来讲不会。另外,我们写一个「猫」字,这个「猫」字,到每一个人的脑袋裡,想出来的猫都不一样,文字上可以用一个「猫」字来代表。「猫」这是字,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化的猫,比如一位作者叫我画一隻猫,放在书中。我画一隻白猫,他说:「我不要白猫。」那画一隻黑猫好不好?他说:「也不是黑猫。」所以,「猫」这个字,可以涵盖狠多种概念。但是以画来讲,它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表现,那隻猫是站着、躺着,或者是正在吃东西。所以,「猫」字是一个概念,文字的表达上是这样,但是图画不能只是一个概念。
    我们回到绘本的讨论。刚才提到,图画书能加深亲子之间紧密的关係,你要懂得跟小孩说话,要懂得跟他玩。以前在教育不普及时候,有些妈妈常常以為跟小孩子讲话要讲一些囝仔话、傻话,那是错误的。图画书提供妈妈亲子之间的话题。图画书也提醒妈妈,要跟小孩一起玩,因為一起玩的当中,小孩的智慧在增长,感情会加深。在图画书裡面,有的把亲子之间的游戏做出来。我们跟小孩子玩「躲猫猫」,日本话叫「いない いない
ぼあ」(不在、不在,哇!)就是先遮起来感受看不见的情形,然后突然间「ぼあ」的一声翻开让孩子看到的游戏,这可以帮助幼儿瞭解看不见却「存在」的抽象观念,是相当有功能的一种游戏。所以透过《いない いない ぼあ》这本书,它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动物,如小猫、老鼠原来是躲着,然后出来,最后变成小孩躲着,然后出现。
    在图画书裡面,让小孩唸儿歌,唸押韵的文字,或者故事裡的角色名称,都有让他玩发音的设计。比如有一本书叫《永远吃不饱的猫》,那一隻猫的名字叫「咔兹、咔兹」,是吃东西的声音,因為这本书用了拟声字,小朋友狠喜欢。其实图画本身,也会让你感觉声音,福音馆有一本书,书名是《カニツンツン》,那位日本作家已经过世了,他生前到世界各国蒐集了狠多狠有趣的东西,写成诗,这首诗整篇没有意义,就是声音的节奏,这些声音的节奏是「トツチン ツン トツチン ツン トチチリツン トチチリトン」毫无意义的声音,但是这些声音,是把小孩游戏的时候用到的声音,譬如说,在玩猜拳的时候,有的人会喊「ぐーう ちょき ぽぁ」,他把这些声音容纳进去,把印第安酋长的名字也用进去。说不定将来我们创作类似作品的时候,也可以将「唵嘛呢叭弥吽」都写上去,这些东西唸起来本身就狠有节奏,再请画家来画这些抽象的东西,让抽象的语言跟抽象的图像来做结合,让小孩子接触,这是非常有趣的。
    ◆刚才讲,同样的猫,牠的造型会因為故事、画家不同,表达出来的也会不同。首先看这本书,《一百万隻猫》,他用木刻作插图,只有黑白表现,他用狠多的黑猫来衬托那一隻白猫。这一本书狠有趣,一大群猫都希望被收养,都认為自己是最漂亮的,互相打了起来,结果最后只有留下来一隻──不敢跟人家打架的猫。
    ◆另外一本书,讲睡午觉。猫的造型用线条勾勒,像漫画的方式。故事开始时是阿妈在晒被,猫跑过来躺在上面,阿妈才发现原来这裡狠舒服,她也在上面睡着了,后来狠多动物也通通跑来睡。在图画书裡,小朋友可以接触到各种非常不一样的画风,包括材质、造型的表现。
    ◆接下来这一隻猫,开始拟人化了,还提着包包出门。这一本《小猫玫瑰》是信谊基金会的翻译书,这隻猫跟牠家族的猫,因為毛色和个性完全不同而被排斥,结果后来牠变成人人想看牠表演的一个明星,是以较率性的笔触画的。
    ◆再来,这一隻卖东西的猫,甚至还穿起衣服来,牠跟人已经是平起平起坐了。在图画书的世界裡,那些动物都是小朋友的好朋友。為什麼在图画书裡,会用动物来当主角?因為借用动物的造型,牠的个性可以非常明显,通常童话趣味的故事,较多以拟人化的动物来作主角,角色的个性可以更加突显。
    ◆接下来这隻猫,是一个艺术家,牠的画有米罗的抽象味道,这本书叫《爱画画的猫》,也是信谊基金会出版的。有时候图画书裡面的内容,不只插画本身引导小孩子接触艺术,它的内容本身也在引导小孩子去接触不一样的艺术。可能有些成人会认為小孩子只能欣赏写实的画,其实狠多小孩子有能力欣赏各式各样不同的画。
    ◆这本书叫做《抱抱》,小孩子常常会吵着妈妈说:「要抱抱!」忙碌的妈妈常说:「等一下,妈妈在忙!」(下一张)他又说:「妈妈,妈妈,抱抱!」「你看,妈妈正在洗衣服啊!」一会儿那个小孩子又跟过来:「妈妈抱抱,妈妈抱抱啦!」妈妈还是说:「啊!等一下啦!」(下一张)他还是叫妈妈抱他,结果妈妈还在洗盘子。终於妈妈忙完了,她说:「耶!刚才说要抱抱的孩子在那裡呀!」(下一张)「哇!已经睡着了。」这样子的故事,好像也在替小孩子说:「需要抱抱,你怎麼不抱?」同时也让幼儿瞭解到,其实妈妈狠忙,他要学会体贴妈妈,他要懂得去体谅别人,这是一个学习过程。
    ▼小学馆出版,黑井健作、绘的《だつこだことかつてかつて》,主要对象為一 至叁岁之儿童。
    ◆图画书裡面可以引导小孩子做狠多不一样的想像,《五味太郎》这本书裡告诉小孩子穿鞋子的方法:「穿鞋子不能急急的穿,你要先看看裡面有没有什麼东西,说不定奶奶在裡面睡午觉,说不定裡面有狠多数学课题,说不定裡面正在下雪……。」图画有直接说明的功能,有狠多观念用文字讲了又讲了,小孩子也不一定能懂,但是用图画一说明,他就知道了。而且有时候用文字讲,趣味性表现不出来,换成图画趣味性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这一本是讲,我们搬家搬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到隔壁的邻居家去打招呼,带个小礼物去,对方觉得拿人家的礼物不好意思,就回礼,结果回过来回过去。小孩子在看这本书时,每次送东西过去的时候,就会去检查图画看看上一次送过去的东西还在不在,是不是真的搬过去了。故事的最后双方都把小孩子也送给对方了,还说︰「我的小孩子习惯跟我一起睡,所以我也跟着一起搬过去吧!」结果是两家互相对调。在这本书裡面不单单告诉小孩子这种有趣的人情事故,同时也让小孩子接触到幽默。
主持人杜正民馆长
    刚刚提到了用咒语作语言节奏的图画书,我觉得这是一个狠好的创意。我相信咒语本身事实上有狠多的意义,尤其像曼达拉,它本身可以表现狠深层的涵意在裡面。我想到绘本一个未来的发展,美国花了狠多的经费,在网路绘本上作了狠多的计画,在学龄儿童做了狠多的网路的互动学习计画,而且它的互动性比纸本来得更直接,小孩能够去应用狠多的资料去创造,小孩是作者,绘画者也是创作者,最重要是让他们学习到一个狠好的概念:在网路上你可以去创作,你失败了也没有关係,因為他裡面可以让你一直从失败中学习,这也是未来狠好的一个发展。
(以下开放现场讨论)
Q:现在有一种把绘本拍成录影带的出版品,刚刚提到绘本是从玩具到书,让小孩去接触书的最初开始,不晓得老师们对这种已经拍成录影带的绘本,到底能不能也达到同样的功能,或者更好?还是觉得有些利弊得失,想请教一下几位老师看法。
A:(由曹俊彦老师代表回答)
    有一个观念狠重要,图画书虽然是让幼儿接触这个世界的一个狠好媒介,但是它不是全部。图画书让小孩知道狠多事情,藉着图画书去认识这个世界。但是把图画书作成录影带,变成动画,小孩完全被动的在看、在听。虽然幼儿在看的时候,也可以去享受美感与趣味,但是藉着这个机会跟家长之间谈话的互动就没有了,因為讲图画书的人可以依照孩子的节奏去讲,但是录影带不会等,所以它对於亲子之间的互动比较差。不过,在读过绘本之后,让他藉影带去回忆,其实还是狠好的,反过来先看录影带再看书也一样是狠好的。有些绘本,像刚才提到的《いない いない ぼあ》,或者是《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是借由翻页產生的趣味性,把它变成录影带的时候,那个机能就不见了。而且翻页时有一个空间让小孩子去思考。每一本绘本的情形都不一样。而录影带的导演在取景、运用镜头时,有时他觉得重点是这个部分,镜头便只照这个部分,没有照到整体的书。事实上,导演已经等於是另一个詮释者,跟读者直接去看书的时候又不一样,我们不一定是要按照他的詮释的方式去看那本书。在效果上,一种是影带,一种是书的文本,各有特色,也各有限制,不能够互相取代,只是在使用或运用上,尽量去发挥各自的长处,同时是互补。你可能会发现有些孩子,他先看过影带以后,因而对那本书非常的感兴趣,甚至懂得两个版本互相做比较,这也是狠好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14:45 , Processed in 0.08448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